在中醫裡,陽氣就是人體所具有的能量,更認為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因此我們也一直聽到人們說養陽、溫陽、扶陽還有通陽,雖然用詞不同,但是本質是一樣的。
什麼是陽氣
中醫理論即有:正氣內存,邪不可侵之說。人只要陽氣充足,即可百病不侵。而人體內的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中氣這些都可以認為是陽氣。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陽氣衰減的過程。古人云: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於中,而死機遂成生機;人身立命就是一個火字,真氣命根也,火種也,人活一口氣,即此真氣也。
陽氣也可以說是藏在腎裡的元氣,小說裡一直提到的元氣大傷,就是陽氣損耗嚴重,導致整個人變的異常虛弱,這個時候外邪就會乘虛而入。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陽氣,就功能與形態來說,陽氣指功能;就臟腑機能來說,指六腑之氣;就營衛之氣來說,指衛氣;就運動的方向和性質來說,則行於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強的、輕清的為陽氣。“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怎麼來的
陽氣來源有二:一為先天性的,來自於父親和母親,二為後天性,主要從食物中吸收的水穀精氣轉化而來。而人的正常機體運轉、工作、運動、情緒波動、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等各項活動都是需要消耗陽氣的。
《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陽氣虧損會怎麼樣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就是這個原因。
陽氣不足最直接的表現為身體不能維持恆溫,常態下表現為基礎體溫下降,致使氣血運行速度變慢,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結石等)及外來物質(如風、寒、濕氣等)不能及時排出而瘀積成疾。如果陽氣稍有不足,人體功能基本能維持,但人會有肥胖、手腳冰涼、腰酸背痛等各種不適症狀。
如果陽氣不足程度加劇,人體基礎體溫就會進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舊疾、舊傷或先天缺陷處瘀積堵塞現象更為嚴重,致使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顯失常,因其堵塞部位與程度的不一樣而外在突出表現為某一部位的病變。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為嚴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脈像上均顯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則可稱為寒凝重症。
如何補陽氣
1、曬太陽
萬物生長都需要陽光提供的純潔無污的能量。所以曬太陽就是補充人體陽氣最簡單的一個辦法。
一般曬太陽的時間最好選在上午10-11點之間,此時陽光比較充足,光線也比較柔和。
曬的時候記得背光而坐,因為背部有一條不可忽視的經絡——督脈。督脈有“陽脈之海”之稱,總督一身之陽氣。把背曬熱、曬舒服了,人體的陽氣也就充足了。曬太陽的時間長短可因人而異同,需要注意的是千萬別隔著玻璃曬太陽,那樣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
2、按摩穴位
穴位按摩可以幫助激發體內陽氣,增強體質,尤其是寒冷的冬季,特別適合老年人。
風池穴: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
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腧穴,臨床用於治療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下降、頸項酸痛等症狀。
關元穴:其位於臍下三寸處
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臨床上用於治療腰膝酸軟、夜尿頻數、眼花、耳鳴等症狀。
百會穴:在頭部,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心,是諸陽之匯,經常按摩百會穴還可昇陽固脫,振奮陽氣,清熱開竅,健腦通絡,輕身延年。
寫在最後
陽氣足,百病消。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生長。
文章來源:五臟大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