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一說起“硬漢”,都給人一種堅毅勇敢的印象。然而“硬”這個字一旦和健康掛上鉤,就變得讓人擔憂了:關節僵硬、肝硬化、動脈硬化……
到底身體哪些部位最怕“硬”?怎樣做才能“軟”回來呢?
一、肩頸怕“硬”
1、肩周炎
50歲以後,肩關節軟組織容易慢慢變得“堅硬”,使得肩關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逐漸發生萎縮、粘連,所以又叫凝肩。
肩周炎不僅會引起肩膀陣發性疼痛,還會有怕冷、痙攣或肌肉萎縮等情況。肩周炎發病率高,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會不斷惡化,最終完全僵硬。
2、頸椎病
頸椎病是頸椎的退行性病變,生活中很多不良習慣,常常會讓頸椎處於慢性勞損的狀態,長此以往容易引起關節疏鬆、骨刺、脊髓炎症等。頸椎的椎關節突出還可能會壓迫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
預防策略:每天一套“毛巾操”
想要改善肩頸功能,有一個簡單又好用的辦法,就是每天做一套“毛巾操”:雙手背在身後抓住條毛巾的兩端,做“搓澡”的動作,同時頭往上,兩隻手要不時交換位置。
這個動作能矯正頸椎、背脊的生理弧度,增強肩關節活動能力,延緩軟組織硬化。
二、心肺怕“硬”
1、心肌無力
當身體出現心肌缺血、心動過速、高血壓、冠狀動脈堵塞等病症時,心臟為了有更大的壓力泵出血液,就可能發生心肌代償性肥大。
但如果心肌肥大達到極限,就會因勞損過度而僵化,導致心肌無力、心力衰竭。
2、肺纖維化
當肺細胞受損,間質細胞會分泌膠原蛋白進行修補,如果這類細胞太多,就容易發展為肺纖維化,實際上就是肺組織逐步硬化的過程。
肺纖維化危害嚴重,可能會導致肺功能完全喪失,引起呼吸衰竭。
預防策略:心肺功能一起練
心肺負責人體血氧循環,有互相增益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有氧運動鍛煉心肺功能,比如慢跑、登山、游泳、騎行、瑜伽等。一定的無氧運動也十分必要,比如球類運動、揮拍類運動,身體條件較好的可以多多嘗試。
輕度的心肺“硬化”還可能治愈,但中重度時則很難逆轉,所以要定期檢查,盡量早發現早治療。
三、肝膽怕“硬”
1、肝硬化
肝硬化很難逆轉,而且離肝癌只有一步之遙!肥胖、吸煙、酗酒、病毒等都是導致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而脂肪肝、慢性肝炎、營養不良、膽汁淤積等病症也可能引發肝硬化。一定要提高警惕。
2、膽結石
飲食不規律容易使得膽汁淤積在膽道內,長期發展可能形成膽結石。在我國,正常人群的膽結石發病率可能高達10%。
微小的膽結石可以被排出體外,但如果結石過大、過多,容易堵塞膽管發生破裂出血或感染,還可能進入胰腺引發胰腺炎。
預防策略:三餐吃對別貪杯
我們常說“肝膽相照”,肝和膽確實聯繫緊密,肝硬化患者常伴隨有膽結石症,兩者的健康都會受到不良飲食習慣的影響。
不吃早餐、三餐不規律、飲酒過度、高油高糖飲食等都可能是肝膽“硬化”的直接原因。想要保護肝膽,就需要改掉這些壞習慣,並且每天保持合理的運動量。
四、胃腸怕“硬”
1、胃結石
某些含鞣酸較多的食物進入胃囊以後,可能在胃酸作用下與蛋白質結合形成鞣酸蛋白,沉澱在胃壁上。鞣酸蛋白不及時清除,會把食物中的纖維、果膠等全部粘連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結石。
胃結石是一種急性病症,可能引起胃潰瘍、胃出血甚至胃穿孔,嚴重時甚至會引發腹腔感染,所以一定要重視。
易引起胃結石的食物主要有柿子、酸棗、黑棗等,平時不要一次性食用過多,也要盡量避免空腹食用。
2、腸梗阻
當腸道發生“硬化”,蠕動消化能力嚴重不足時,就可能引起動力性腸梗阻:食物經過腸道卻不能被及時分解消化,並且長時間滯留,最終導致梗阻。
急慢性腸梗阻容易產生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無法排便等症狀,還可能導致腸道組織痙攣、麻痺、缺血甚至壞死。
預防策略:胸腹穴位助消化
胃部和腸道都是非常重要的消化系統,腸胃調和才能保證營養吸收良好。我們可以通過按揉胸腹部的幾個穴位來增強腸胃蠕動,預防“硬化”。
① 腹哀穴
腹哀穴位於腹部中線旁開四指、肋骨下緣的位置,按揉腹哀穴有利於加速胃腸蠕動,緩解胃腸不適。具體方法是,把手掌放在兩側肋骨下緣,緊貼皮膚,沿著肋骨的邊緣來回摩擦。
② 神闕穴
神闕穴其實就是肚臍,處於我們腹部的中心,有和胃理腸的功效。飯後半小時內,用雙手緊貼腹部,圍繞神闕穴順時針按揉5分鐘,再逆時針按摩5分鐘,可以幫助消化。
隨著年齡增長,加上不良的習慣,人的某些器官可能會慢慢變“硬”。為了身體,希望大家都能調整一個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