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養心永遠比養生重要,善於養心,可使人之七情六慾不能內侵臟腑。再輔以正確的養身,身體就能陰陽平衡,氣血和調。
但中醫一直有“春養肝、夏調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生學說,為何在夏季尤注意養心呢?除了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髒腑為“心”,根據四時養生原理,還有哪些重要的原因?
夏季為何尤其要養心?
首先,中醫所說的“心”包括心臟在內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夏季養心,無論從現代醫學還是中醫、五行來說,都是必要的。是整個夏天養生最關鍵的內容。
夏天出汗量大,而“汗為心之液”,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而且夏季人體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所以陽氣外散時,內裡虛弱,不適合進行洩耗的活動,也更容易出現與心臟相關的疾病,相對於其它季節更需養心。
現代醫學也發現,當氣溫超過33℃時,人體新陳代謝會顯著提高,從而加重心臟的工作量。同時,天熱,汗腺開張散熱,汗出過多,血容量降低,黏稠度加大,心臟泵血時會更加吃力。夏季,心臟很勞累,本身的營養供應又相對較差,一不小心就容易出毛病。
艾灸有養心安神之神功
艾灸不止能養心,更能治心。以打通心經、心包經,扶陽固本為原則。認識一位灸友,有比較嚴重的心髒病,醫院都建議他換心臟,最終卻被艾灸給救了。
艾灸初期這位灸友感覺非常舒適、輕鬆,但很快就開始出現排病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身體各種不適,病情反复。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這位灸友也有過懷疑、失去信心的時候。
但有一點他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每次艾灸完身體都特別舒適,有時候僅僅是拿起艾條點燃的那一刻他的身心立刻就會覺得輕鬆。最後堅持灸了一年零八個月,症狀顯著好轉,直到一完全康復。
相信艾灸的時候大家一般都能感受到舒暢的感覺。因為艾灸就是灸與身體的交流,艾是有靈性的,靜心灸下來,一切煩惱都會拋之於腦外。
艾灸養心護心常用穴位
1、心俞
2、膏肓
3、膻中
4、中脘
5、神門
6、內關
艾灸時間:肢體每穴15-20分鐘,軀幹每穴30-40分鐘。
有這些症狀,要警惕心功能
“心開竅於舌”。心位於胸中,心經的別絡,上行與舌體相聯繫,因而心的氣血與舌相通,以保持舌體的生理功能。所以心臟的病變,就很容易從舌體上反映出來。
如心血不足則舌質呈現淡白色;心火上則舌質呈紅色,甚至舌體糜爛。如心血淤滯,往往出現舌色青紫或見紫斑、舌下靜脈淤紫等;而舌頭不能辨別五味的人(老年人都喜歡吃味道比較濃的食物),是心臟虛弱的緣故。
特別要警惕的是,當舌頭不靈活時,首先要考慮是否因為心臟的陰陽失衡影響到了心腦的正常功能。
另外如果發現耳垂出現了對角型摺痕,建議及時到醫院查一下心臟和血管。美國醫學家在屍體解剖中發現凡死于冠心病者,耳垂皮膚幾乎都有一條皺紋。
心臟不舒服,可能是水濕過重
在中醫裡面,我們身體中的太陽就是心臟,居於胸中,震懾下焦之水寒。如果水濕嚴重,遮蔽了太陽,那就是水濕之氣影響了心臟的運行。此時會出現一起來,頭就暈的現象。
另外,還會感覺上腹部氣機痞滿,更多是感覺心臟附近滿悶,不舒服,比如心悸等。老年人本來心陽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時如果水濕上泛,蒙蔽心陽,則心臟就出現種種問題。
另外很多人會覺得胸中憋悶。也有“氣上沖胸”,會覺得有股氣,從腹中升起,直衝胸中。因為水濕太盛,氣機不降,所以還會出現一些肺經的問題,比如咳嗽、氣喘、夜不能臥等情況,一般老人出現這種情況的比例較多。
這種情況,首先就是要除水濕、扶陽氣。艾灸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養心還要配合這些方法
1、吃紅色食物
心其色為紅,自然的紅色食物有養心之效,如西紅柿、紅葡萄酒、烏梅、胡蘿蔔等。
2、靜坐或站樁是養心的法門
靜能養心,故要學會靜心。靜心,不只是靜坐,還包括對世事恬淡自安的態度,
中年之後正氣漸虧,此時要開始重視養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獨宿、默坐。素食有利於脾胃運化升清,則腸中之氣不濁,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獨宿意味著減少房室,從而可以將養腎精,腎精充足則先天之本不傷;默坐可養心,心神以靜為養,以動為洩,久久靜坐則心神內斂,五臟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靜則生陰,靜則生慧,靜則陽藏。這是陽氣的歸根,是真正的調和陰陽之道。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