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現代人的“濕重”多為寒濕

“濕重”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毛病之一,只要碰上“濕重”,多數人都會選擇薏米祛濕。

薏米算是祛濕界的“網紅”了,它的祛濕原理是利水,就是把脾未代謝掉的水濕加速排出去,主要渠道就是通暢小便、增加尿量。

不過,薏米性涼,只適合濕熱體質人群,而現代人的“濕重”多為寒濕,並不適合用薏米祛濕。否則,必定損耗陽氣,陽氣損耗到最後,也會傷陰。

除了寒濕體質的人,孕婦、產婦,以及處於經期的姐妹也都不適合用薏米祛濕。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

那麼,濕是怎麼來的呢?不外乎內外兩個渠道。、

01


外濕

外濕因外界環境中的濕邪侵襲人體造成。

《中醫內科學》有云:濕為重濁之邪,黏滯難化。若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汗出沾衣等均可使濕邪侵襲人體。

02


內濕

內濕因脾失健運,無法正常運化造成。

一則,“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水濕代謝,身體裡的水液,包括食物營養物質中的液態物質,都要靠脾來運化,而後輸送給各個臟腑,如:尿分配給膀胱,汗分配給肺。一旦脾胃受損,運化失常,體內水分難以排出,濕氣就會加重。

二則,脾負責運轉,任何代謝產物的排出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有人喜食肥甘厚味,逼得脾不得不超負荷工作,時間長了,消化不了,就會堆積成濕;有人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綜上所述,如果你已經“屏蔽”掉雲、雨、霧、露等外濕因素,但還是濕重纏身,多半就是脾出了問題——濕重是標,脾虛是本。

為什麼祛濕首選艾灸?

上文說了,薏米只適合濕熱體質人群,而多數現代人的脾胃都偏涼,所以不適合用薏米祛濕。

那麼,拔罐是否可行呢?濕屬水,火克水,因此拔罐祛濕是可行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拔罐只對外濕有效,如外濕引起的風濕關節疼痛、腰酸背痛等,但對內濕毫無作用,而且它也無法健脾。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所以,為什麼首選艾灸祛濕?

關鍵就是6個字:溫陽、利水、健脾。

1溫陽

濕屬陰邪,陰邪太重就得用陽氣來克制,艾灸生髮陽氣,制約陰邪,陽盛則陰衰。

2利水

一則,以火克水,借助灸火的力量,將體內深層的水濕“烤乾”;

二則,促進尿液排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就是說,沒有陽氣的氣化功能,尿液就很難排出,中醫稱為“癃閉”,艾灸補陽,可以氣化水濕。

3健脾

脾屬土,水來土掩,艾灸健脾就好比增強土的功能,從根源上阻止濕氣生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在這裡,溫陽利水是祛邪,屬治標;而健脾是扶正,屬治本。

祛濕補脾,兩種灸法最有效

艾灸祛濕大穴

1


大椎

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裡交會,灸透大椎就相當於打開了全身陽氣的總開關。陽氣升上來了,濕邪也就無所遁形了。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2


神闕

“臍通百脈”,神闕地處人體中樞,為經絡通行之樞要,許多經絡皆貫臍或挾臍而行。故而,肚臍處經絡交錯,經氣貫注,不僅是人體的中心點,還是人體的“治病點”,只要對它施藥,就能讓藥性“由點及面”,透達臟腑。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脾胃臨近肚臍,艾灸肚臍可以加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氣化中下焦的濕氣,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小肚腩、啤酒肚特別有效果。而且,脾胃強壯了,升清降濁正常了,則“清陽升,濁陰降”,濕氣就會慢慢退卻。

3


陰陵泉

陰陵泉屬脾經,脾經與肺經同屬太陰經,脾在下,肺在上。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有些人有點兒感冒發燒就用西藥強行壓制,長此以往,體內的寒氣不得抒發,就會從肺經沉降到脾經,形成脾濕。

像這種情況就必須艾灸陰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4


承山

承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太陽經是循行於體表的陽氣最大的經脈,因此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陽”。

承山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地方,是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加上它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因此,只要灸透它就能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濕氣。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5


湧泉

湧泉位於腳底,是身體最底部的“排污口”,灸透它,有助於把人體“從頭到腳”濕氣以及毒素都排空。

此外,濕重的人,常會出現膝關節痛、風濕、全身浮腫等症狀,灸透湧泉,可以有效緩解。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

6


艾灸“健脾線”

“健脾線”就是從三陰交到陰陵泉的這條線。

在這條線上,分佈著4個重要穴位,從下而上分別是: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它們都是健脾要穴,同時也是特別容易瘀堵的穴位。

如果推這條線時,有明顯的酸脹痛感,說明體內有濕,有些人還常常會小腿肚兒抽筋,也是因為濕邪過重的緣故。只要灸透這條線,酸脹痛乃至抽筋的症狀就會得到緩解。

在艾灸之前,可以先用熱水溫敷,或塗抹精油按揉開穴。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從三陰交往陰陵泉的方向艾灸,即從下往上灸。哪裡痛得厲害,以及有疙瘩的皮下阻塞,都是瘀堵嚴重的地方,一定要多灸,把這條線灸透了,脾經瘀堵的問題就解決了大半,而脾經一通,多餘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

脾經通過膀胱來排濕,所以艾灸一段時間後,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濕的表現。

人體很多不適症狀乃至疾病都與濕邪困體有關,如長濕疹、身體困倦、肌肉關節酸痛等。

濕邪還會隨著身體情況而相互轉化,如寒濕可以轉化成濕熱、痰濕等,使得祛濕難度非常之大。

濕邪不除,吃再多的補藥都如同隔山打牛。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經絡穴位按摩點點讚-養生保健DIY真簡單 »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這兩種灸法最有效早灸早斷根!(健脾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