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上下相交)


說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上下相交)

作者: 余浩

心腎相交,是中醫名詞,要說清楚不容易,實際操作好更不容易啊,所以生活之中,最多見的是心腎不交!

心屬火,腎屬水,兩臟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腎中真陽上升,能溫養心火;心火能製腎水氾濫而助真陽;腎水又能製心火,使其不致過亢而益心陰,這種關係,也稱水火相濟。

說通俗點,心臟在上面,腎臟在下面,上面的心火能夠讓下面的腎水不寒,下面的腎水能夠讓上面的心火不亢,這就是心腎相交,水火相濟。

說在通俗點,人體上面多火,下面多寒,上面的火下行,腳就不涼了,下面的寒水得到昇華,上面的火就不那麼熱了。

生活中我們遇見到最常見就是上熱下寒。

這也難怪,因為火總是向上走的,水總是向下流的,水火背道而行,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如果我們順其性,這樣水火就會分離,人就會腦袋發熱,腳冰涼,生命就會很快走向終點。

所以道家認為:順則死,逆則生。

什麼是“順則死”呢,所有促進心火上炎的行為方式,都會導致水火背離,而所有的慾望,都會導致人體陽氣外散,促進心火上炎,這無形之中,導致了心腎不交,水火不濟。

很多人不明白,常常困惑,我不就看看手機,玩玩遊戲,打打麻將,吹吹牛,咋就弄得心腎不交,上熱下寒,一身病痛呢?事實情況,往往就是如此哦!

什麼是“逆則生”呢,我們將心收回來,靜下心來做好手邊的每一件事情,心物旁騖,自然就會心氣下沉,溫暖腎水,自然就會心腎相交。

熱鬧玩耍的人,樂於玩耍,心隨慾望而走,導致上熱下寒。

靜心做事的人,樂於清靜,心能沉靜下來,可以水火相交。

這就好比: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在當時的情景下,自身都是愉悅的,只是後來結局不同而已。

說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上下相交)

心腎不交有那些反應呢?

判斷最簡單的方法:

雙腳感到發涼,有的甚至腿也發涼,腰骶也涼——下寒。

心胸發熱煩躁,有的甚至頭腦發熱,無法寧靜——上熱。

如何調理呢?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

其實這句話,在養生治病上也是如此,所有促進你心情不寧靜,讓你熱血沸騰的東西,都需要做減法。所有能讓你心情平和,目標明確,心志堅定,都可以做加法。

為道日損,損去的就是這些外物對你的干擾,當你損去了越來越多的干擾後,這顆心就能時時清靜,身體自然隨時都在水火相濟,腦中自然不會有一絲煩躁,常常處於清明的狀態。

說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上下相交)

心腎相交調呼吸法(網絡版)

人之元神在心,人之元氣在腎,欲心腎相交,須於有意無意之間,運心中元神隨呼吸之氣息息下降,與腎中元氣匯合。白話解:意靜,當呼氣時,默念腎中元氣上升,心中元神下降,相互交感,吸氣時,元氣下降,元神上升回位。此即伍沖虛謂“吸升呼降,方合有意無意之奧旨。”

《內經》四氣調神論“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此法之權輿。

一念在心,一念在腎,抱朴子所謂“意雙則和”。

調此功法,數日可覺下元溫暖,月餘功效異常。然此功法不可太過,使熱力熾盛,宜休息行之(間隔之意),又需清心欲寡。

上面這種方法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我最近練習諧振功,體驗出一簡單方法。

晚上睡覺時,將左(右)腳的腳跟,擱在右(左)腳的腳背上,相當於踝關節處,這裡有足背動脈,當這個動脈被壓住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血管的搏動,此時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這個地方,體會血管的跳動,慢慢的,不用多久,你會感到雙腳雙腿發熱。甚至會出很多涼的汗,此時你也睡意濃濃,移開腳,安心睡覺即可,因為體內已經心腎相交了。

很簡單,不可思議!但很適用!

為什麼呢?我們談心腎相交,其實並不是指心臟和腎臟,這裡的心包含了人的注意力,人的元神。

中醫理論認為:心主血脈。

當我們無法收攝心神下交於腎的時候,我們利用心臟這個系統的血脈——人體無處不在的心臟,讓它來完成與腎的相交。

我們無法體會心腎相交之中,具體要與腎相交腎的什麼部位,腎中的什麼東西,但我們知道腎臟居下焦,我們只要將“上焦的心”和“下焦的腎”相交起來,不就可以了嗎?

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上下相交——注意力集中到足背血管搏動。

讓這個中醫不好理解的詞彙落到實處:將血管搏動(小小的外周心臟)置於腳上(下焦),去體驗一個中醫深奧的理論,嚐嚐裡面的妙處。

嘿嘿!今晚,有了這個法寶,你將不再失眠。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經絡穴位按摩點點讚-養生保健DIY真簡單 » 說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上下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