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氣(元氣、營氣、衛氣和宗氣)!收了吧!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組織、器官進行生理話動的基礎,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氣,是運動著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等作用,屬於陽。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血與津液,都是液體狀態的物質,有濡養、滋潤的作用,屬於陰。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是氣、血、津液運動變化的結果。

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在中醫學中還有“精”的名稱,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精”指生殖之精;廣義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也稱為“精氣”。

氣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

氣,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的認識,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領域裡,就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正如《景岳全書》所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醫門法律》也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流行於全身,無處不在,無處不到。它的運動,在中醫學理論裡稱為“氣機”,主要表現為升、降、出、入四種形式。人體的髒腑、經絡等組織,都是氣升降出入的場所。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即是指人體中元氣的運動而言。人體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運動。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停止而死亡。

(一)氣的形成分類

氣流行分佈於全身各處,表現為各個臟腑、經絡等不同組織的生理活動,由於氣在人體所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來源與功能特點,因此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1.元氣又名真氣,原氣。人體的氣,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氣,即是元氣。元氣屬先天之氣.它來源於父母,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於腎,依靠後天之氣的滋養和補充,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與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元氣充沛,則人體健壯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則元氣不足,身體虛弱,易致各種疾病。

2.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是水穀精微中富有營養的物質。它分佈於脈管之中,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與血共行脈中,營養全身。

3.衛氣是行於脈外的氣。衛氣亦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是水穀精微的懍悍部分。它的性質懍悍槽利,不受脈管的約束,而運行於脈外。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內散於胸腹,以溫煦臟腑;在外循行於皮膚分肉之間,以調節胰理之開合,護衛肌表,潤澤皮毛,抗禦外邪入侵等。

4.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宗氣為後天之氣,是由肺吸人之漓氣與脾運化之水穀精氣結合而成,積於胸中,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亦稱“羶中”,宗氣並能從氣海上走息道(呼吸道),下注氣街(臍下丹田部位)。

宗氣的主要功能是:①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強弱有關。宗氣還可使呼吸之氣下注氣街(丹田)。“氣功”的調節呼吸,就是運用這個原理。②貫通心脈,推動和調節心臟的搏動。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虛裡”位於左乳下,是古人診察宗氣盛衰的部位。所以,在臨床上常常以“虛裡”處的搏動狀況和脈象來鍘知宗氣的盛衰。

5.臟腑之氣元氣分佈於臟腑,即成為臟腑之氣,如心氣、肺氣、脾氣、胃氣、肝氣、腎氣等。臟腑之氣是各臟腑進行生理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表現為各臟腑生理功能的一個主要方面。

6.經絡之氣元氣流行於經絡,即成為經絡之氣,簡稱為經氣。經絡的傳導、轉箱功能,即是經氣運動的具體表現。針刺穴位時所產生的感應,稱為“得氣”,表示經氣巳經發揮作用。

(二)氣的生理功能

從上述主要的幾種氣的表現來看,氣的功能包括以下5個方面。

1.推神作用氣的活動力很強,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生成與運行,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等一切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都依賴氣的激發,都屬於氣的運動。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就會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臟腑、經絡功能會減退,還會引起血虛、血脈瘀滯和水濕停滯等病變。

2.溫煦作用陽氣對於人體生命活動如同天空中的太陽一樣,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依賴陽氣的作用而發揮各自的生理功能。人的體溫,各臟腑、器官等一切組織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都屬於氣的溫煦作用。故《難經》曰:“氣主煦之”,即指氣有熏燕溫煦的作用,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人體能維持正常的體溫,維持同屬液態物的血和津液等物質的正常循行環流於局身,都依賴陽氣的溫煦作用。故《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如果陽氣運行失常,溫煦作用不足,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就會出現異常的病理改變,如侵寒肢冷,血運遲緩等異常表現,人體的生命活動就要受到影響。

3.防禦作用氣有護衛肌表、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故《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的防禦作用,如與外邪相對而言,即屬於“正氣”。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斷發揮抗病功能,表現為邪正鬥爭,使病邪得以消滅,健康得以恢復。氣能護衛肌表,防禦外邪侵犯,又能與入侵之病邪作鬥爭,並驅逐邪氣排出,使疾病痊癒。正氣還具有很強的修復組織和康復能力。正氣充足,即或發病,自可戰勝邪氣。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則易受邪而發病。正氣不足,難以驅邪,病後也難以速愈。

4.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人體不斷攝取外界陽光,清氣、水分、食物等物質,通過氣化作用,使其轉化為自身的精、氣、血、津液等;並且通過氣化作用,機體將代謝產物,如濁氣、汗液、尿液、糞便等,經肺、汗孔、膀胱、大腸排出體外,所以,血和津液的化生,津液的輸布和轉化為汗液、尿液,都屬於氣的運動變化,簡稱為氣化。具體地說,是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若這一功能失常,就會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到汗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泄。

5.固攝作用固攝,即固護、控制、統攝之意,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體內液態物質具有同護統攝和控製作用,不使其無故丟失,表現為固攝血液、津液、精液等液態物質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血液不致溢出於脈外,屬於氣的固攝作用,稱為“氣能攝血”。汗液,尿液及其他分泌液,在正常情況下,不致因分泌過多而使津掖大量散失,也屬於氣的固攝作用。

氣的這五個方面的作用,是既有不同表現又相互聯繫的。從根本上來說,都屬於氣的正常活動。氣分佈於各臟腑,即成為臟腑之氣,以進行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而各臟腑的生理活動又對氣的生成和運行有密切關係,如腎藏精氣,肺吸入空氣,脾胃運化水穀精氣,作用於氣的生成;心的搏動與肺的呼吸相配合,作用於氣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則對氣機起著調節的作用。

此外,中醫學中關於氣的名稱還有很多,如稱從食物中攝取的精華為“谷氣”或“水穀之氣”;稱致病物質為“邪氣”;稱體內不正常的水液為“水氣”等,多是專指某一種具體事物而言。



氣的病理變化

氣的病理變化,主要有氣虛、氣滯兩類。

1.氣虛由於元氣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虛。久病、老年、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勞倦過度等因素,均可引起氣虛。氣虛的全身症狀,主要表現為虛弱無力。由於各臟腑各部分生理特點不同,所以出現氣虛的症候也各有特點。如呼吸氣短、語聲低微,是肺氣虛的表現;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是脾骨氣虛的表現;遺尿、滑精,是腎氣虛的表現;自汗、惡風、容易感冒,是衛氣虛的表現,等等。常用方藥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及人參、黨參、黃芪、白朮、甘草等,都有很好的補氣功能。

2.氣滯氣的正常活動是運行全身,流通疏暢。如人體某一部分的氣機流通發生障礙,則有關臟腑或經鉻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滯。情志不舒、感受外邪以及外傷等原因,均可引起氣機失調而致氣滯,氣滯常在疾病過程中較早出現,故有“初病在氣”的說法。

氣滯的主要證候是局部的疼痛和脹悶,脹痛時重時輕,部位不固定,且可與精神情志因素有關。如氣滯胸脅,則胸脅脹痛;氣滯胃腸,則皖腹脹痛,氣滯於肝的經絡,可見乳房脹痛,少腹墜脹,等等。其他如排便時的里急後重,也屬於氣滯的一種表現。治療以理氣、行氣為主。常用疏肝散、逍遙丸等方藥。

此外,還有“氣逆”與“氣陷”,也是常見的氣的病理變化。氣逆,多見於肺或胃的病證。因肺氣、胃氣以下降為順,如果肺氣或胃氣失於下降,在肺可出現欬逆上氣的證候;在胃可出現噁心、嘔吐、暖氣、呃逆等症,氣逆基本上屬於氣滯的範疇。氣陷,多見於脾的病證。因脾氣以上升為健,脾氣不升而下陷,則不但上見頭目眩暈,中見脘腹虛張、虛滿,而且在下可見久瀉滑脫以及脫肛、子官下垂等升舉無力之症。氣陷基本上屬於氣虛範疇.氣逆和氣陷,都是由於氣機的升降失常。應降而不降,氣滯而上逆者,即為“氣逆”;應升而不升,氣虛而下陷者,即為“氣陷”。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經絡穴位按摩點點讚-養生保健DIY真簡單 » 中醫之氣(元氣、營氣、衛氣和宗氣)!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