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晉醫匠:帶你走進中醫穴位——雙穴治痛(上)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這就是我們中醫中長說的穴位,在中醫理論中穴位是不可靠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中醫的治療多多少少都跟穴位相關,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穴位,緩解,治療,止痛我們身體疼痛的組合。

中醫中常說的“治痛對穴” 是指二個穴位同時作用時,具有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個穴位分開單獨的使用,緩解,治療止痛的作用則不強,或者沒有止痛作用。

一、合谷-太衝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的作用。

體會合谷與太衝相配稱四關穴,二穴均為原穴,前者為手陽明大腸經,後者為足厥陰肝經。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肝與膽相表裡,太衝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

二、內關-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的作用。

體會內關為心包經的輸穴,又為該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通,寬胸理氣之功為主。而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疏通中焦氣機,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孫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痙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體會粱丘為胃經的郄穴,郄穴是經脈之氣深居之處,治痛作用最強。公孫為足太陰脾經輸穴、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它的別出分支,入腹絡於腸胃。所以實證的胃腸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為適宜。

四、支溝- 陽陵泉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氣,清除肝膽之濕熱,通調腑氣的作用。

按支溝為三焦經輸穴,可疏通三焦氣機,通調腑氣。陽陵泉為膽經合穴,又是八會之一的筋會,可疏肝利膽通調少陽,清泄肝膽濕熱,特別對膽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

五、外關-懸鍾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鬱熱,瀉肝膽之火,通調經絡之氣這作用。

按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這絡穴,以是八會之一,通於陽維脈,有清熱解毒之功。懸鍾為足少陽膽經之輸穴,以是八會穴之一的髓會,主要為清泄肝膽之鬱火,通調肝膽之氣機,對膽囊和膽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氣海-三陰交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通調下焦氣機,調衝任補腎澀精的作用。

按氣海為任脈經之輸穴,為一身元氣聚集之處,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調氣活血之功。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調理肝脾腎三經氣機為主,善治下焦濕熱,兼以健脾補肝益腎,調理衝任。

七、合谷-內庭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瀉胃火,降嘔化積滯,理氣止氣止痛之功。

按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清熱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內庭為陽明胃經滎穴,具有清熱瀉火作用。所以胃腸二經之熱,本對穴有清瀉之功。如對風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爛的病人,取本對穴,針用瀉法,可起立立竿見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作用。

按中脘為胃的募穴,又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滑伯仁曰’太倉,一名中脘。’意為胃之納水穀的倉庫,所以它是調理中焦之要穴,治療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合治腑病’,為胃病患者遠道循經取穴之一。

文章來源:90後的養生小伙兒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經絡穴位按摩點點讚-養生保健DIY真簡單 » 大晉醫匠:帶你走進中醫穴位——雙穴治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