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一、照海穴:告別咽痛和失眠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照海穴釋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該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腫痛,配腎腧、關元、三陰交,還可以主治月經不調。

照海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稱“漏陰”,屬足少陰腎經,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為:可緩解胸悶、嗓子乾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症狀,對肩周炎、失眠有輔助作用。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乾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可謂是一舉兩得、立竿見影的妙法。

二、申脈穴:專治身寒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申脈別名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濕之功效。

主要功效為: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酸背痛、足踝關節痛等症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腰背曲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

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

有的人會說,我又不會扎針,雖然知道這個穴位的妙用,也是紙上談兵啊。

其實,道家醫學所講的八脈交會穴,既能針又能灸,“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內向下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平時我們可以用艾條熏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點按時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灸的時候,以感覺此部位微微發熱即可,有時能明顯感覺到有一股暖流自腳下緩緩升起,瞬間人就會舒展許多。

秋冬交替的季節,溫差變化很大,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建議大家買一些艾條回去,灸一灸申脈穴,既可預防流感,還可以增強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體質偏寒的人更應經常灸一灸。

三、內關穴:養顏養心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內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之功。

適用人群:渴望延緩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鬱、煩躁、緊張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髒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緩解打嗝、手心發熱、肘臂疼痛、腋下紅腫等症狀;主治孕吐、暈車、腹瀉。對治療心髒病、肺臟疾病、乳腺疾病有輔助作用。

內關穴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脹為宜。

四、外關穴:“聰耳神穴”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外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

適用人群:經常坐飛機或動車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傷、關節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酸痛等症狀。外關穴在臨床上還有另外的妙用,將它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

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外關”顧名思義,“外”指外部;“關”指關卡。外關通陽維,而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是手少陽與手厥陰脈氣相通的部位。

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

五、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列缺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

適用人群:頭部、頸部經常出現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緩解頸椎突發性疼痛;主治落枕、偏頭痛、口歪眼斜、對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輔助療效。

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黃帝內經》裡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

《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灸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

列,指陳列、裂開;缺,指缺口、空隙。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它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

按摩列缺穴時,雙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為好。

六、後溪穴:統治頸肩腰椎病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後溪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於督脈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

適用人群:經常面對電腦的人們;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婦。

主要功效: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道家醫學裡是非常注重後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屬於八脈交匯穴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

針灸是比較專業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暖徹心扉。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這個簡單的治頸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滾揉後溪穴。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對保護視力也很好。

七、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有健脾益胃、通調衝脈、消除痞疾之功。

適用人群:有痛經的女性,經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痛經症狀,對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症有輔助功效。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很少有人知道黃帝叫什麼。《史記》記載,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此穴以黃帝的姓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

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與衝脈相通。脾主土,在人體的正中央,主運化水穀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御之道。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衝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衝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靈樞經》說,衝脈乃“十二經之海”,是人體的“血海”。

我以往進行養生講座時,多次談到過公孫穴的妙用,重點是治療胸腹的眾多疾病。溫故而知新,慢慢地我發現這個穴還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於發揮。比如治療痛經。

我們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時常會用一個形容詞,就是“美麗動人”,但近幾年根據我的臨床經驗發現,尤其是時髦的女孩痛經高發,究其原因,大多是凍出來的,漂亮女孩美是美麗了,只是這種美麗並不“動人”,而成了“凍人”。

痛經是婦科發病率很高的一個病種,這種病大多為後天不良的飲食和著裝習慣造成的。現在很多時尚女孩穿衣服只講究漂亮,衣服多緊身短小,更有的露臍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有很多有痛經經歷的女孩都知道,痛經目前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療,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藥來緩解。不僅不能根治病痛,還會對人體的生殖系統造成損害。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得不到很好的調養,那麼很有可能對懷孕生子帶來一個很大的隱患。

道家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

脾統血,主運化。痛經時血色發暗並伴隨有血塊,兩三天血塊排出後疼痛的症狀就會緩解,但每月都會復發。小腹受涼或貪吃冷飲導致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症狀。

為什麼公孫穴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在中醫裡,公孫穴通衝脈,督、任、衝三脈皆起於胞宮,其中,衝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因衝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議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再喝一點女兒紅(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紹),治療痛經效果更好。

位置: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或於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穴後1寸。或在第一蹠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壓痛為準。

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使用公孫穴時,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條熏灸此穴,每次15分鐘左右,也能溫補脾陽。灸的時候有個竅門,叫雀啄灸。皮膚感覺有點發燙,馬上拿開,然後再接著熏灸。反復進行,猶如小鳥啄食,可以很好地保護皮膚。

公孫穴堪稱我們腳下的第一溫陽大穴,只此一個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們需要去醫院吃藥打針之苦。平時只要我們對公孫穴多多關注,必定能養足自己的後天之本。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中醫技術殿堂,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經絡穴位按摩點點讚-養生保健DIY真簡單 » 七個穴位,常見病“一網調盡”!(頭痛、腰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