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醫學對於疾病的辨證方法來看,多食善飢、身體消瘦,甚至是出現“糖尿”這樣的症狀屬於消渴的範疇其基本的病理變化就是陰虛燥熱。身體內在陰精虧損,燥熱偏盛,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最直接相關的就是肺腎脾胃這4條經脈,所以如果日常想通過針刺治療來調理,這些經脈上的穴位就必須得到重視。
1.承漿穴
這是任脈上的一個穴位,但它與足陽明胃經所相交,在使用的時候最好配上勞宮穴,以調理胃之氣血。因為這是面部的穴位,所以在針刺治療中宜選用短針,且留針的時間不宜過長。
2.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的地方,此穴是胃經非常重要的募穴,同時還是八會穴之腑會,許多關於胃的氣血狀態的症狀都要通過這個穴位去治療。尤其是血糖高的病人,平日飲食不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消渴病人往往比較瘦弱,在針刺之時要注意手下的力度和深度。
3.下脘穴
配合中脘穴使用的還有同樣位於前正中線上的下脘穴,這個穴位通常用於治療腹痛腹脹、食穀不化、腹瀉等胃腸病症,“凡飲食不化,入腹還出,先去下脘,後取三里瀉之”。
4.肺俞穴
血糖病症的治療同樣還要考慮到與肺相關的穴位,位於後背部的肺俞穴,配伍上其它腎胃脾經的穴位,可以幫助調理身體氣機,氣行穩健才能幫助陰虛恢復正常。
血糖調理並非一朝一夕就可成功,日常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超過正常範圍,而針刺治療更可以改善氣血的運行,緩解因為陰虛燥熱而導致的各種症狀,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夠在日常中註意飲食和多多運動。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