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精虧、髓枯,是現代人的通病,也是導致疾病的罪魁禍首。
那麼,怎麼補血、益精、生髓呢?
作為人體津液鏈的一份子,血、精、髓的生化必須依賴一個物質基礎——津液。故而,補血、益精、生髓,必須從補充津液入手。
不過,補充津液,可不是吃吃喝喝就能行的,講究大著呢。
一,津液是什麼?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血液、精液、髓液、唾液、胃液、關節液等。在習慣上,津液還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
《靈樞·五癃津液別》對“津”和“液”做了區分:
性質清稀,流動性大,主要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等部位,並滲入血脈,起滋潤作用者,稱為津;
性質稠厚,流動性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器官,起濡養作用者,稱為液。
可見,津液廣泛存在於臟腑、形體、官竅等器官組織之內和組織之間,是構成人體乃至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二,津液為血、精、髓之母
《靈樞·癰疽》曰:腸胃受谷,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靈樞·五癃津液別》曰: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
這兩段話都指出:血、精、髓均由津液中的精微分子所化生,就是說,津液為血、精、髓之母——臨床上,中醫常採用滋液以生血生精生髓的治法,其理論基礎就源於此。
此外,血、精、髓共存共榮,相互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血虛則精虧,精虧則髓枯,髓枯則血不榮。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男性,同時伴有頭暈眼花(貧血)、性慾低下(腎虛)、腰膝酸軟(骨弱)等症狀,就是血、精、髓共存共榮的有力例證。
三,津液是怎麼來的?
《素問·經脈別論》指出:“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可見,津液來源於飲食,通過胃、脾、小腸、大腸,消化吸收飲食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
具體來說——
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借助遊溢精氣吸收水穀中的部分精微;
脾:主運化,借助脾氣的升清功能,將胃腸吸收的谷氣與津液上輸於心肺,而後輸布全身;
小腸:主液,泌別清濁,吸收飲食物中大部分的營養物質和水分,上輸於脾,而後布散全身,並將水液代謝產物經腎輸入膀胱,把糟粕下輸於大腸;
大腸:主津,接受小腸下注的飲食殘渣和剩餘水分,將其中部分水分重新吸收,使殘渣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
看到這裡,清楚了嗎?
津液的生成取決於兩方面因素:一是,必須有物質來源,就是飲食水穀;二是,臟腑功能正常,尤其胃、脾、小腸、大腸的功能要正常。
以上任何一個因素異常,都會影響津液的生成,導致津液匱乏。
四,這樣艾灸,讓津液生血生精生髓
《羅氏會約醫鏡》(清代重量級醫書)曰:“人禀陰陽二氣以生,有清有濁。陽之清者為元氣,陽之濁者為火;陰之清者為津液,陰之濁者為痰。”
津液本為“陰之清者”,它要生出血、精、髓等“孩子”,就必須藉助“陽之清者”元氣的氣化功能——陽化陰,氣化津。反之,離開陽氣的蒸化,津液就會久滯於體內,變為“陰之濁者”——痰。
所以,要想讓津液變成血、精、髓,第一點就是:補充陽氣。陽氣足,則“清陽升,濁陰降”——氣血津液往上升,痰飲水濕向下走,津液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補充陽氣重在溫補脾胃陽氣,因為脾胃是升清降濁的樞紐。脾胃陽氣振奮,才能升清降濁,將水穀精微和水液上輸於心、肺等臟,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營養濡潤全身。
溫補脾胃陽氣建議艾灸以下穴位:中脘(促進胃經經氣運行)、氣海(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之處)、關元(相當於腹部的“閥門”)、足三里(最適合脾陽虛衰)。
我們都知道“肝腎同治”,之所以“同治”,是因為它們有“同源”的關係。
什麼是肝腎的“源”呢?就是精血——在先天,肝腎共同起源於生殖之精(《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腎生骨髓,髓生肝”);在後天,肝腎共同受脾胃生化水穀之精的充養。
可見,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體系藉由“精血”這一中心環節而密切相關。
腎主藏精,肝主藏血,所以,要想讓津液變成血、精、髓,第二點就是:肝腎同補。
肝腎同補重在“以水製火”——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
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重要的是穴位如何搭配?
在我們的腳踝附近,有一個三角區,被稱為“腎三角”。三角區內有很多重要穴位:三陰交、复溜、太谿、大鐘、水泉、照海、然谷。除了三陰交屬脾經,其他都屬腎經。
建議肝腎同補的朋友,多多艾灸這個三角區,如果時間緊張,請著重艾灸以下3個穴位:三陰交、太谿、照海。
↓↓↓
三陰交:肝脾腎三陰經的交會穴,艾灸三陰交,可以同時理氣、健脾、益腎,把血、精、髓都給囊括了,等於先天后天同調。
太谿:相當於“六味地黃丸”,作為人體第一大補穴,並且還是腎經的原穴,灸之可以直接滋陰補腎。
照海:相當於“知柏地黃丸”,現代人體內少有實熱,多為虛熱,虛熱說明精血津液損耗過度。這種情況下,建議艾灸照海,它就是專為清虛熱而生。
很多艾友提到滋陰補血就想起燕窩阿膠,殊不知一味地通過補品迭進大補,而沒有脾氣的運化、腎氣的主宰、肺氣的敷布、三焦陽氣的溫煦和流通,“陰之清者”津液就會墮落為“陰之濁者”痰,反而讓身體遭殃。反觀艾灸,可以補充陽氣,肝腎同調,從根本上避免這一問題,並且讓津液的化生作用達到最大化。為什麼不用呢?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