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直到如今,還為人們所青睞。
現在,學習艾灸的人很多,但是能學好的寥若星辰。
取穴,便是讓很多人都為難的一個環節!
初學艾灸的朋友經常會有這樣的困境:
給人艾灸時,為了找灸點,恨不得把他全身上下都掃描一遍!
有時有灸感的穴位有多個,到底該灸哪一個呢?
在艾灸治療中,確定要灸什麼穴位確實是重要一環,我們今天就講講艾灸當中取穴的那些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艾灸?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的用途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個:
一是調理身體
身體並沒有明顯的疾病症狀,但是經常感覺疲勞乏力精神不振,處於亞健康狀態。此時,只要選擇感覺舒服的點,艾灸能量進入身體,自然就是給身體充電。
二是治療疾病
我們要討論的也正是這種情況。灸之要,氣至而有效。氣至病所,灸感集中於病位,是治療快速起效的保證。比如治胃痛,就要通過選相應的穴位,讓灸感快速到達並且保持在胃。
艾灸如何取穴?
總的來說艾灸的取穴都宜少而精,一般一至兩個足矣,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
1.病位附近的任督二脈
軀幹是我們體內藏腑之居所,是我們身體最為寶貴的部分。任督二脈分別行於軀幹的前後正中,對於相應的藏腑功能具有調節管控的作用。
任脈統管所有陰經,為陰脈之海;而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這二脈,是取穴的重點。
一般來說,穴位都具有近治的作用。比如頭部的穴位都能治頭疼頭暈等。
當然,每個穴位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比如
百會:巔頂痛,提神醒腦等;
膻中:心肺通治,女性乳腺和月經問題等;
脊中:脾胃,如肥胖,疳積,泄瀉等;
神闕:調神,兒科諸病,小腸大腸的病變等;
命門:腎,生殖泌尿等。
遇到病症,在相應區域尋找合適的灸點進行灸治,一般情況下都會有療效。
當治療效果不明顯時,要反思是否還有沒想到的因素。
比如孩子的病,是否有飲食積滯,脾胃是否受損?那麼需要先調脾胃,選擇與脾胃相關的穴位艾灸。
2.病位周圍區域
當病情性質比較單一而集中,或者位置距離軀幹較遠時,不妨嘗試在病位附近查找吸收點,往往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同樣是就近取穴,在任督二脈取穴重在調理相應的藏腑功能祛病,在病位區域取穴則重在調節局部環境的氣血失和。兩種方式在實際艾灸中需靈活掌握。
3.遠端取穴
對於一些身體虛弱正氣不足的人,或者身體瘀滯比較嚴重的人,在軀幹上就近取穴,可能會有胸悶心悸等不舒服的感覺,讓人難以承受。大火快攻不行,就改小火慢燉。這時就適合於遠端取穴,小心培補正氣,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總結
無為灸以灸感為依據,在有良好灸感和氣至病所的前提下,取穴方法有四:
第一,就近取穴,最為常用,可取病位附近的任督二脈的穴位,或者病位周圍的區域。適合於絕大部分情況。
第二,督脈壓痛點。當有急症或慢性損耗性疾病時,可能會在督脈及其兩側出現明顯的壓痛點,可在壓痛點施灸。適合於有壓痛點的情況。
第三,遠端取穴。當身體虛弱或瘀滯嚴重時,應遠端取穴。常用穴位:足三里。
第四,本神指引。對身體有覺知的人,能夠感知到本神的指引,自己確定要灸的部位。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其優先級高於其他取穴方法。
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並且見效快,操作方便,是值得一試的保健良方。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