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易上火,手腳上的“清火穴”要牢記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可以從中醫理論解釋,屬於中醫熱證範疇。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症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候,具體症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乾燥氣候及連綿濕熱天氣時更易發生。

1、眼屎多,點按關衝穴

許多老年人睡醒後眼角會有眼屎出現,嚴重時,眼屎甚至會把眼皮粘住,這是體內熱毒上沖所致。還可能出現血壓增高,甚者結膜炎等症狀。

點按位於無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一側的去火點關衝穴,有瀉熱開竅、清利頭目的功效。力度以能感到明顯酸麻脹為宜,並堅持30秒至1分鐘,然後再按壓另一隻手的關衝穴,每日2~3次。

2、燥熱心煩,點按少衝穴

少衝穴,屬手少陰心經。在小指內側(橈側)指甲角外約一分處。不少人在暑期會有心中煩熱、口舌生瘡、尿黃等症出現。中醫認為,這是心火上炎所致,可通過點按少衝穴去火點緩解。用大拇指用力按壓此處,以有酸麻脹的感覺為宜,持續1分鐘,兩手交替進行,每日2次,可行氣活血、清熱醒神。

3、尿黃澀痛,點按至陰穴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鐘,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4、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由於它屬於足厥陰肝經,因此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症狀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衝穴上,稍用力就會感覺非常痛,說明肝火比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這個穴位。

具體的做法是,在按摩太衝穴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5、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穴可以說是熱症、上火的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時,可以多按內庭穴。

內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間的縫隙交叉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6、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平常說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並且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有牙疼、耳鳴、眼睛紅腫、鼻出血、頭痛、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乾,或者臉上的青春痘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來消消火。

由於這個穴位按摩起來也比較方便,因此沒有固定的次數,有空的時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7、照海穴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8、湧泉穴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經絡穴位按摩點點讚-養生保健DIY真簡單 » 秋季易上火,手腳上的“清火穴”要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