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穴,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是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而得名,行間穴在足背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交界處,那塊赤白肉交匯的地方便是了。
本穴屬火,屬火,是指本穴的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來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膨脹,脹散而上,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如果有人肝火太旺,就洩其心火,這叫“實則瀉其子”,行間穴,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如果你經常兩肋脹痛,嘴苦,那是肝火旺盛,而像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長泡,就是心火盛,這時在左右兩側行間穴,各按摩幾分鐘後,疼痛感就會減輕或消失。
還有的人一上火就會流鼻血,這等於把火從鼻子裡發出去了,這時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裡散發出去。
情緒除了對於治療肝火旺盛的舌尖起泡,和流鼻血有神效外,在臨床上,配合期門、支溝、隱白、三陰交、氣海等穴位,對治療由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目赤,失眠等症,即肝氣鬱滯引起的肋痛,呃逆,月經不調等症,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中醫認為,女性和血的關係最為密切,肝血不僅要負責管理女性的月經,而且也直接決定了媽媽能否為孩子提供優質的乳汁,在女性保健中肝經的保養相當重要,行間穴是肝經上的滎穴,他所調理的就是與血的冷熱有關的疾病,所以處理好行間穴,就能補足氣血,全身舒暢。
行間穴這個穴位能治療善驚、易悲,也就是說,如果有的人容易受到驚嚇,或者容易悲傷,行間穴對這些症狀都是有奇效的。
生活中,一個人的性格往往與自己的體質關係非常密切,而人的體質又與各個臟腑經絡有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刺激經絡來達到改變體質,讓自己的性格變得開朗積極的目的,《針灸甲乙經》中說:“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渴,行間主之。”
事實上,除了善驚、易悲等因肝氣鬱結引起的疾病,行間血還對頭痛,突然昏倒,口渴等病症十分的管用。
方法是在兩側行間穴艾灸,將艾條一端點燃,手握艾條,靠近穴位,注意不要燙著皮膚,每個穴位每次灸15分鐘,一天一次,三天后就會發現有明顯的效果了。
由於行間穴的位置比較靠近腳趾,皮肉比較薄,所以通過捏的辦法,能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有人體質比較虛弱,最好用手指指肚,以適當的力度按壓行間穴,這樣就可以通過它,激發肝經上的精氣,也不會使身體感到不適,如果體質比較好,可以使用手指的指節進行刺激,由於刺激面比較小,所以相對的力度就會變大,很快就會收到溫經活絡的效果。
由於行間穴是足厥陰肝經上的滎穴,代表著五行中的火,身體上的火過多的時候,行間穴可以幫忙把火調小,反過來說,人身上的活少的時候,行間穴,就可以把火的開關開得大一些,凡是肝經循行上經過的地方出現的火氣太大,或者火氣不夠,如腳腫,生殖器的疾病,肚子痛,甚至咳嗽,按行間穴都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