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好身體才好,三個“補血養血穴”,國醫大師教你按一按!



本文作者:石學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家、國醫大師

中醫常將“氣血”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脾、佈於肺、根於腎,和五臟的聯繫都非常密切,血在人體中有規律地循行,才能充分發揮滋養臟腑的作用。

血是從哪兒來的呢?是由營氣和津液組成的,它們都來自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所以中醫才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中就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如果脾胃出了問題,不能運化水穀,氣血沒了源頭,就會出現血虛的問題。



俗話說“男養精,女養血”,可見血對女性而言更為重要,血足才能面色紅潤、肌肉豐滿、毛髮潤澤有光華,這是女性美好容顏的基礎。

而且,血關係女性生殖功能。無論是每月的月事,還是孕育生命,都需要充足的氣血作為根基,就像播種種子需要肥厚的土壤一樣,所以血虛的女性經常會出現月經量少、經期延長或紊亂,甚至閉經、不孕。

如何補血養血呢?除了注重日常的飲食營養,保證化生氣血的食物供應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穴位來補血,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都是很好的補血養血的穴位。

俗話說“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屬足太陰脾經,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的地方,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能。《針方六集》中說:“一方以患人手按膝蓋骨上,大指向內。餘四指向外,大指盡處是穴。”

這介紹了取血海的一個簡便方法:即以對側的手掌按住膝蓋,手指向上,拇指偏向大腿內側,拇指指尖所指就是血海。

每天上午9~11點是足太陰脾經經氣最旺盛的時間段,此時按摩血海效果最好,可用手掌輕拍10秒,連續3~5次,或用指尖按揉3分鐘左右,穴位處有酸麻感就可以了。

三陰交是婦科常用穴,屬足太陰脾經,是肝、脾、腎三經交會的穴位,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

取穴時,將拇指以外的四指併攏,小指放在內踝高點,示指的上緣就是三陰交,指壓、按摩、搓擦三陰交都可以,用力不宜過大,時間以3~5分鐘為宜。

如果選擇搓擦,最好連著太谿一起搓,這樣同時調補了先天和後天的氣血,既補氣又養陰。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有補益氣血、培補元氣的作用,是保健常用的穴位。

足三里可以用一夫法:屈膝,將拇指以外的四指併攏,示指第2指節置於外膝眼正中,四指向下橫量,小指下緣距脛骨前嵴外緣1橫指處就是了。

操作的方法很簡單:用拇指或中指指端點壓、按揉,或用彎曲的拇指指關節突起處捶打,也可以艾灸。一側足三里的按摩時間以3~5分鐘為宜,艾灸的時間可適當延長至5~10分鐘。

堅持按摩這3個穴位,就能起到養血補血的作用,我覺得穴位按摩比食療更好,不僅容易操作,也沒有那麼多注意事項和禁忌,適合每一個人學習。

文章選自《經穴養生就是特效藥》 作者:石學敏

文章來源:養生雜誌

愛上火就按摩,這些穴位能清火


“上火”為民間俗語,中醫上屬於熱症的範疇,所謂“上火”是形容身體內某熱病的症狀,如眼睛紅腫、咽喉痛、牙痛等。有的人體質容易上火,吃點火鍋就會上火,那麼愛上火的人該怎麼“清火”呢?中醫上有中藥、食療、針灸、推拿等清火的方法,這裡只介紹推拿的方法。

上火

1.內庭穴

定位:足背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按摩內庭有清胃熱,化積滯的功效,若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等不適,多多按摩內庭穴即可解決。

操作:每日早晚以大拇指點按穴位100次。

內庭穴



2.合谷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作用: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經常按摩谷穴可去肺火。肺部“上火”常表現為牙疼、咽喉腫痛、發熱、口乾等症狀。

操作:兩手虎口交叉,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以一手的拇指用力按壓另一手的合谷,做一緊一鬆的按壓,每2秒一次,力度以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度。

合谷穴

3.太衝穴

定位:位於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作用:太衝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按摩此穴能降肝火。

操作:先用熱水泡腳10分鐘後,然後以用大拇指由下往上推揉3分鐘。

太衝穴

4.魚際穴

位置:拇指(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作用:清肺泄熱,利咽止痛,主治咳嗽、咽乾、咽喉腫痛、掌中熱、小兒疳積等。

操作:以雙手拇指指腹按壓魚際穴並做環狀運動,每次3分鐘,每日2次。

魚際穴

5.揉耳廓

作用:耳廓和臟腑經絡有密切的聯繫,刺激耳廓周圍的穴位,對周圍相應的髒腑起到一定的調治作用。

操作:將兩手掌心互搓至發熱,以兩手掌的掌心對準耳廓輕輕揉搓,先上下揉,再前後揉,最後轉圈揉,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

耳廓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治“痛風”的按摩絕招


從中醫的觀點,痛風並沒有那麼悲觀,根據我們的經驗,痛風的人多半有兩個共同的症狀,即是身體經常處於心包積液過多和肝熱的狀態。其中心包積液過多是身體的常態,肝熱則是由於過度勞累或情緒壓力引起的,當肝熱出現時就發病。

痛風的患者多半都有腸胃的問題,腸胃的問題會導致心包積液過多的症狀。心包積液過多會導致心臟泵血能力的低落,使得血液無法送到處於微血管末梢的關節,造成關節部位垃圾的堆積。

尿酸晶的形成則和肝熱有密切的關係,肝熱的人小便特別黃而味重,小便中尿酸晶的比例特別高,這些尿酸堆在關節中會造成痛風,堆在腎臟裡則成為腎結石,非常惱人。因此,當這種現像出現時,就應該特別注意保養了。



明白了痛風的原因,治起來就不難了。由於這種病痛起來要人命,因此,緩解疼痛的方法非常重要。疼痛發作時尿酸晶已經存在關節裡,要緩解其疼痛,首先要使之排出,至少離開原來的位置。這時按摩心包經,使心臟恢復正常的能力,將血液送至關節,才能使尿酸晶移動,甚而排出,症狀即能緩解。

按摩的順​​序是先按崑崙,再按膻中,再按內關,以及心包經其它的穴位。由於發病時這些穴位都是不通的,因此按起來一定特別痛。這種按摩是痛風患者每日必做的功課,只要經常按,疼痛幾乎不會發作。長期下來不但新的尿酸晶不會在關節處堆積,原來堆積的尿酸晶也會愈來愈少,甚至變形的關節都有可能慢慢恢復。因此這個方法可以說是標本兼治的手段。

但是光是按摩心包經是不夠的,還必需使肝熱現象所造成的影響減到最小。當然最好是徹底消除肝熱的產生,這就需要用到一式三招的另兩招,早睡和敲膽經了。當血氣充足時,身體是不容易產生肝火的。因此,改變生活作息也是治療痛風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當痛風發作時,還可以利用熱水泡腳緩解肝熱,或者其它章節所提到的按摩或針灸太衝穴也是消除肝熱很好的方法之一。

在我們的經驗裡,利用一式三招來對治痛風是非常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可以快速消除痛風,如果按摩技術良好,徹底使心包經通暢,一次的按摩有時可以達到一星期都不會發作的良好效果。

文章來源:老王談健康

愛生悶氣,拍腳麵,情緒容易激動,拍頭頂!收了吧!


1


愛生悶氣拍腳麵

對於愛生悶氣、焦慮、心煩意亂的人,可按摩腳麵,能快速讓人神清氣爽、心平氣和。

此處是太衝穴的所在位置,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又稱“消氣穴”,位置在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腳背的1/2處。用力按揉此處,很快就消掉你的悶氣。心情也舒暢了。

2


快發火時摳掌心

人在快要發火時,可輕握拳頭,用中指摳自己的掌心處1~2分鐘,能起到清心火的作用。

這裡是勞宮穴的位置,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經對心臟起著保護作用,按摩勞宮穴可起到靜心寧神、鎮定醒腦的作用。當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時,也可按摩掌心,能加快血液循環,消除疲勞。

3


生氣胃脹揉小腿

當生氣感到胃脹時,可按揉小腿外側,能消除腸胃的濁氣,起到“順氣”的作用。



這是足三里穴的所在,它距髕骨外側下方凹陷四指寬,生氣胃脹時,按揉足三里會感覺酸痛,胃脹會慢慢的消失

4


氣得發抖搓腳心

若出現生氣引起的渾身發抖,搓揉腳心能起到安神的作用。

因為這裡有一個人體的重要穴位——湧泉穴。它是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生氣時,搓揉腳底湧泉穴,能令人氣血暢通,脾氣自然慢慢消除了。

5


情緒激動拍頭頂

如果感覺自己情緒開始激動,出現頭痛、頭暈、胸悶、失眠等情況時,不妨坐下來按揉一下頭頂,在“源頭”上把“氣”放掉。

頭頂有一個重要穴位即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用手拍打10-15分鐘,可緩解症狀,提神醒腦。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腿痛乏力好難受?你可以按揉這個穴!收了吧!



▲風市穴

“市,即市集,有聚集、集結之意;該穴為風氣聚集之處,善於治療風邪相關病症,故名風市。

老年人相對氣血不足,容易受風寒濕邪影響,引起腿痛乏力不適;而年輕人長時間久坐不動、缺乏運動,也常見腿酸疲乏,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把這個穴位學起來!

風市穴,是足少陽膽經腧穴,具有祛風利濕、舒筋活絡的作用。

在中醫古籍《針灸大成》中有一則醫案記載,一名大理寺的官員患風濕腿痛數十年,針灸家楊繼洲為之針刺風市等穴,後“病不再發”。

腿部經絡受風濕寒邪侵犯或久坐不動,致使局部氣血不通、筋脈失於濡養,則見酸痛、乏力之症,故可局部選穴,用風市穴來祛風利濕、活血通絡。

取穴:站立時在大腿外側正中線上,雙手自然下垂,伸直手掌,中指尖所達之處即為風市穴。

按摩法:可以手掌拍打該穴,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也可用拇指按揉穴位,其餘四指於大腿外側固定。每次按摩操作約3-5分鐘,以局部酸脹為度;每日可行2-3次。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神奇的耳穴療法!


耳穴,顧名思義就是分佈在耳朵耳廓上的穴位。耳廓是指耳朵的外緣,是人們能看到的耳朵的最外表部分。耳廓突出於頭面部兩側,除耳垂為脂肪與結締組織構成外,其餘均為軟骨構成,外覆皮膚。耳穴就分佈在耳廓的皮膚上。耳穴,本質上是全身各部位的器官、組織分佈在耳廓的信息點。耳廓信息點上既有人體相關部位的生理信息,也有人體相關部位的病理信息。例如,十二指腸發病在耳廓十二指腸的信息區(點),就會出現多種病理反應,主要表現為:壓痛、敏感、皮膚電阻變低,有的還會出現皮膚顏色、形態的改變。合理刺激這些信息點,通過信息傳遞,可以調動、激發人體抗病力潛能,祛病健身,這就是“耳穴療法”,屬於“全息療法”範圍。時至20世紀50年代,法國醫學博士諾吉提出了人的耳朵形如胚胎倒影的理論,並在全息理論指導下提出了供耳部針灸推拿使用的《耳針治療點圖》。

如果我們把耳朵上的主要穴位連起來,其形狀恰似倒置於子宮中的胎兒。而人體各器官和組織在耳朵上都有相應的刺激點,一旦受到疾病侵犯,耳上的某個特定穴位就會產生預警信號。



同時,中醫認為“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認為腎開竅於耳。經常搓耳廓可以防病治病,並能起到健腎壯腰、養身延年的作用。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幾招按摩耳朵的方法:

01招式一:提拉耳尖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抗過敏、養腎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壓、失眠、咽喉炎和皮膚病。

02招式二:手摩耳輪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陽痿、尿頻、便秘、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病症。

03招式三:下拉摩耳垂拇食指夾捏耳垂部向下再向外揪拉、摩擦耳垂10餘次,耳垂處的穴位主要對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處。可防治頭暈、花眼、近視、耳鳴、痤瘡、黃褐斑等症,是美容要法。

04招式四:全耳按摩以食指指腹自三角窩開始摩擦耳甲艇、耳甲腔各10餘次,使之發熱,此處主要對應為內臟器官等,可防治臟腑病症,對內臟有保健和治療作用。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疾病的耳部自我按摩點

1 感冒:食指揉按耳甲腔周圍的肺區,還可以用食指和拇指配合,對揉耳屏,刺激鼻喉區。

2 便秘:用食指揉按耳甲艇下半部分,刺激大腸與小腸區,然後用食指和拇指對捏耳屏上端的耳輪處,刺激直腸區。



3 失眠:用食指和拇指分別揉按耳甲區(由耳甲艇和耳甲腔構成)中央的心區與三角窩尖端的神門區。最後是對耳屏下端的皮質下區。

4 高血壓:用食指和拇指分別揉按外鼻的外下方。



5 牙痛:用食指和拇指分別揉按耳甲腔內,內分泌、三焦與內鼻3穴中間的牙痛奇穴,通常為敏感點,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牙痛。

一、耳穴療法主要特點

1、適應症廣、療效迅速

2、簡便易行、花費低廉

3、副作用少

4.經濟實用

5、易學易懂

6、預防疾病

7、有助診斷

二、耳穴療法適應症

(一)各種疼痛性疾病:

1.外傷性疼痛:如扭傷,挫傷、刺傷、切割傷、骨折,脫臼、落枕,燙傷等疼痛。

2.手術後疼痛:如五官、腦外,胸,腹、四肢各種末後所產生的傷口痛,疤痕痛,幻肢痛,廓醉後的腰痛、頭痛等,常可用其來減少或代替杜冷丁、嗎啡諸類止痛麻醉劑。

3.神經性疼痛:如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肋問神經痛、帶狀皰疹、坐骨神經痛。

4.各類晚期痛腫所致的疼痛。

(二)各種炎症性疾病:

如急性結合膜炎、皰疹性角膜炎、電光性眼炎、牙周炎、化膿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葉性肺炎、氣管炎、胸膜炎、胃炎、腸炎、闌尾炎、膽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種膿瘍、瘭疽、丹毒、風濕性關節炎、面神經受、束梢神經炎等,耳針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三)功能紊亂性疾病:

如眩暈綜合症、心律不齊、高血壓、多汗症、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遣尿、神經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亂、服肌痙攣、面肌痙攣等。實晚證明耳針具有調節神經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的功能,建立新的平衡,促使病症的緩和或痊癒。

(四)過敏性與變態反應性疾病:

如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紫癜、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結腸炎、結節性紅斑、風濕熱、藥熱、血請病、蕁麻疹等,耳針可以提高內源性腎上腺皮質激素含量,故具有消炎脫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五)內分泌代謝性疾病:

單純性甲狀腺腫、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肥胖症、經絕期綜合症,耳針可以調節改善症狀,減少藥量等輔助治療之用。

(六)傳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百日嘜、猩紅熱、瘧疾、肺結核、菌闌、傳染性肝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膜炎、青年扁平疣等,耳針有鎮靜退熱、介痙鎮嘜等作用,恢復和提高了機休免疫防禦功能,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七)各種慢性疾患:

腰腿痛、肩周炎、腹脹、消化不良、肢體麻術等,有時耳針卻有某些藥物所不及的療效。

(八)其它:

耳針除上述適應症外,尚有催乳、催產功能,亦可治療食物中毒,輸液反應,還可預防輸血反應和某些傳染病,如腮腺炎,流行性結合膜炎等。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老中醫教你常揉這三大穴位,養肝健脾功效絕佳!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點中醫養生小知識。

太衝穴是肝經輸穴、原穴;此穴可以平肝熄風,清肝明目,常按此穴,對頭暈、腹脹、高血壓、月經不調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針灸中醫養生健康

太衝:太沖在足背第1、2蹠骨結合部之前方凹陷處,屬足厥陰肝經的經穴。

太白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還有清熱化濕的作用。太白可以說是改善脾胃功能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揉按太白穴可以治療由於各種因素而引發的脾虛之症,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而且還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針灸中醫養生健康

太白:在足內側緣,當足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太谿穴是腎經的原穴。原穴能夠激發、調動身體的原動力,但調動起來後一定要把它儲藏起來,即儲藏到湧泉穴,這樣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腳心、做金雞獨立、泡腳之類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打通腎經,引火歸源。

針灸中醫養生健康

太谿:在內踝尖與跟腱後緣之間的中點處。

使用方法

1.掐按太谿,拇指指尖立起,用力掐按,使酸脹感向足跟部放散,每次3-5的點按,即可補益腎氣。

2.掐太衝,以拇指爪甲著力,稍用力在太衝穴上掐5次,稱掐太衝。

3.掐太白,以拇指置於太白穴赤白肉際處,用力掐按,以產生酸脹感為度。

通過按摩,疏通經絡,可以調和營衛,運行氣血,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協調臟腑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力,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衰老與肝、脾、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女性又有以肝為後天之說,所以,精選了肝、脾、腎三條經絡的原穴。

文章來源:劉醫生的小金方

妙手點穴,一分鐘緩解11種常見病!收藏吧

女人寒濕危害大,艾灸這些穴位有效祛寒濕!收了吧!


“寒濕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寒濕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所以當人體因各種原因感覺疲勞時,就可以通過排寒濕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不要讓身體器官在疲勞中變”虛”;從而導致寒氣進入我們體內。中醫講:虛則補,寒者熱之。

寒濕從這幾個穴位進入女人身體!

1、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2、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3、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
”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

4、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
降等症狀。

5、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漆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症狀。 

去寒濕最快速的方法~艾灸

女人的病比男人復雜得多,藥王孫思邈說:“很多醫生,寧治十個男人,不願意治一個女
人”,但是用艾灸治療婦科病,就沒有那麼複雜了。只要堅持得好,艾灸能治好很多婦科病。

艾灸對治療女人寒濕有很好的效果!婦科病,大多數是由於寒濕、氣滯血淤,經絡堵塞、血虛…引起的。也就是體內的環境或氣象不好,由於氣象或環境不好,就像是沒有陽光的寒濕天氣或冰冷的冬天,久而久之,當然就會氣滯血淤,經絡不通暢,代謝的垃圾產物無法排出,新鮮血液無法正常運送到,當然就會生各種各樣的病了。

要根治好這麼多的病,就要改變好體內的環境或氣象。女性艾灸祛寒濕可通過選取豐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等穴位。艾灸能補元陽、散寒祛濕,用艾灸把體內的氣象變得陽光明眉,就會冰雪消融、一切陰霾就會消散、經絡通暢。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艾灸7大穴,可輕鬆養好腎!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