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不好自我按摩6大穴位



1天柱穴位置: 天柱穴在腦後髮根部按摩手法:用兩個大拇指緩慢地揉該處,就會頭痛減輕、心情平靜下來,容易入睡了。

2、印堂穴位置:位於兩眉正中按摩手法:用拇指推按印堂穴2~3分鐘。



3、鳩尾穴位置: 鳩尾穴在胸骨的下部按摩手法:用兩個大拇指平均按壓此穴。

4、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可以摸到脛骨,它就在脛骨的後方。此穴乃足三陰經(肝、脾、腎)的交會穴,故能通調肝脾腎之經氣,達到健脾、益腎、養肝的作用,精血得以統攝於脾,受藏於肝,內養於腎,心氣下交,則神誌安寧。

5、神門穴位於掌心面的手腕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乃心經原氣留止的部位,位於掌側腕橫紋的尺側,當尺側腕屈肌腱橈側處。此穴乃心氣出入之門戶,能養心安神,為治療失眠的主要穴位。

6、內關穴位於掌心面,手腕橫紋上2寸(同身寸,即每個人自身大拇指的寬度為1寸,下同),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文章來源:新浪愛問醫生

這四大穴位是頸椎的福星,頸椎不好就多按按這幾個穴位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現在伏案的人越來越多,時間長了之後,就會對自己的頸椎非常不好,如果我們的頸椎長時間處於酸痛狀態並且長時間得不到緩解的話,就會引起頭痛甚至是肩膀肌肉硬化,所以應該盡量自己在休息的時候盡快緩解我們頸部的酸痛。這下面是幾個穴位是有助於我們幫助我們緩解我們的頸椎的,快來看看吧。

列缺穴

列缺穴對於我們所有的頸部和肩膀酸痛都有一定的好處。我們可以通過採用兩手虎口交叉的方式來找列缺穴,我們食指端所指凹陷處就是列缺穴,也就是撓骨莖突的起點。我們可以通過按壓的方式從而放鬆我們的頸椎。

天井穴

天井穴是對於我們疲勞積壓之後所造成的後勃頸疼痛時所應該刺激的穴位。天井穴可以通過屈肘時找到,大概是由肘關節向上約兩指寬的地方。



大椎穴

當我們整個脖頸肌肉僵硬的時候就可以按壓大椎穴,大椎穴對我們熱病、癲癇、大腦發育不全都有一定的效果。大椎穴在我們低頭時最突出的頸椎骨正下方的凹陷處。在按壓的時候從輕到重,直接按壓就可以了。

肩中俞

當我們頸部僵硬、轉動困難時就可以按壓這個穴位,這個穴位大概在大椎穴旁開三指寬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將這兩個穴位先後按壓。

平時我們在空閒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轉動頸部或者是揉捏頸部的肌肉,這些動作,對於我們的頸部都有一定的好處。

文章來源:劉醫生的小金方

眼睛疼、眼皮跳、眼前模糊……按摩額頭上這個穴位就對了


當眼睛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可以做按摩一下穴位來緩解,這篇文章介紹一個穴位——陽白穴,能保護眼睛的穴位。

陽白穴在哪兒?

陽白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陽白穴保護眼睛

按揉次穴不但緩解和治療頭痛,同時對於眼睛也有保護作用,經常按揉,不但避免了前頭痛,還保護了眼睛。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不明原因覺得眼前一片模糊,伴有眼睛疼痛和眼皮跳動,多數還會感覺眼部疼痛或眩暈,如果你有過這種感受,除了及時去醫院查明原因外,還可以按揉陽白穴位緩解。

陽白穴指壓方法

(1)正坐,舉起雙手,指尖向上。

(2)掌心向內,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輕輕的點揉陽白穴位,點揉時指腹緊貼皮膚,不能與表面形成摩擦

(3)點揉該穴位時力度要輕柔、滲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鐘。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醫生提醒,保護眼睛最有效的一個辦法還是要控制用眼時間,不要長時間看電腦、手機,要懂得勞逸結合,多休息。

文章來源:光明君

冬季養腿,常灸6個穴位!(建議收藏)


根好樹才能活著,腿好人才能健康 !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腳根。四根的根本,是腳根。

“人老腳先衰,木枯根先竭”,足以說明腳在人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雙腳健康,經絡傳導才暢通,氣血才能順利送往各個器官。

腿是疾病反映區!很多疾病都會反映在小腿上,比如小腿抽筋可能和缺鈣有關、腫脹說明臟腑有病、發涼意味著體質虛寒等,及時發現症狀,利於早期防治疾,治未病。

灸腿益處多

1、引火下行:秋冬天氣乾燥,艾灸後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所以每次艾灸要兼顧腿部穴位,把上半身的火氣引到腳上,也叫引血歸源(湧泉),可清虛降火,緩解灸後上火症狀。

2、潤肺濡腸: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與肺腑相對應的反射區,且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此,艾灸通過經絡傳導刺激,能達到促進氣血循環、調節臟腑的功能,滋潤乾燥的髒腑以及器官。

3、滋陰補腎:腿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包括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這三條都是陰經,艾灸即可滋陰,尤其是那些陰虛的灸友,要多灸腿部的三陰交、太谿、湧泉。

4、解決手腳冰冷:雖然氣溫還沒用大幅度降低,有的同修也會手腳冰冷,可見是腎陽虛比較厲害了。陽虛即寒氣重,寒凝則氣血凝滯,氣血傳遞不到四肢,就容易出現手腳冰冷,而艾灸腿部穴位可以化解寒氣、促進氣血循環,解決手腳冰涼。

六大腿部穴位可以常灸

血海: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

足三里:增強脾胃的運化生血能力,脾胃差、體虛必灸!

三陰交:健脾益血,通調肝脾腎三經,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太谿:清熱生氣,滋陰益腎

湧泉:引血歸源,引火下行,陰陽不調、體寒易上火,都可灸它!

太衝:疏肝解鬱,行氣活血,肝氣瘀滯者必灸!

建議:如果您在頭面部、腰腹部穴位灸量較大時,日常一定別忘了灸腿部的穴位,可在上述穴位中取一兩個施灸。可先灸上面的穴位,再灸腿上的穴位,也可以同時灸。

文章來源:醫事

教授程凱:冬天健脾暖胃就找這三個穴


陪伴了《養生堂》10年的老朋友北京中醫院大學教授程凱,本期再次做客《養生堂》。此次,程博士給大家帶來了三個有別於足三里、中脘穴、神闕穴的脾胃保健穴,他們分別是腹哀穴、鳩尾穴和章門穴。這三個穴位雖然陌生,但在調理脾胃的功效上可與常用的穴位相媲美,且功效顯著,冬天經常按摩可以健脾暖胃。

足三里VS腹哀穴

略懂中醫的人都知道,足三里是治療脾胃病的常用穴,而另外一個很有療效的穴位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穴位就是腹哀穴。



腹哀穴和足三里相比,它的優勢在哪裡?程博士介紹,腹哀穴位於腹部旁開四指,肋骨下緣的地方。觸摸肋骨下緣會摸到明顯的顆粒感,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雙手掌指凸起的地方摩擦腹哀穴,可加速胃腸蠕動,緩解胃腸不適。

看肚臍知脾胃

程博士介紹,脾胃好不好,其實肚臍就給出了答案。脾胃不好的人肚臍一般上凹下實,上緊下松。如圖,就是一個典型的胃病肚臍類型,有這種肚臍類型的人平時會胃痛胃脹,吃飯食慾不好,消化能力較差,時間長了以後容易出現胃火。

有這種肚臍類型的人,可以經常按摩腹哀穴,將腹哀穴上的筋節化掉。按摩的方法如圖,撐開手掌,用手掌的掌根來回揉搓。

中脘穴VS鳩尾穴

調理胃部的常用穴大部分人都會想到腹部的中脘穴,程博士說,胃部不適可以刺激中脘穴來調整,但是中脘只能治療胃部疾病。

而在我們臨床中,還有一種“心下痞”的病症,當我們出現焦慮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出現心悸煩躁的表現,胃腸功能也會受到抑制,腸胃蠕動減緩,這個時候單純用中脘調整胃就起不到作用,因此程凱給出了一個既能治療胃又能治心的鳩尾穴。

鳩尾穴,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出現胃部不適的時候,用刮痧板從鳩尾穴往下刮,每次刮5至10分鐘,刮得有酸脹感即可。如果還想增強心臟的功能,可以用刮痧板的尖按住鳩尾穴進行震顫刺激。

神闕穴VS章門穴

神闕穴即肚臍眼,是健脾的要穴。程博士說神闕穴確實重要,可是它是個不能動的穴位,要想腹部更有力量,還需要章門穴來幫忙。

章門穴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按揉刺激章門穴,對於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泄瀉、脅痛具有很好的療效。可以經常按揉,沒有次數和時間限制,多按揉有益無害。

編輯:京視小康

文章來源:BTV健康

中醫下火穴位,你了解多少?


北方冬季寒冷乾燥,人們喜食辛辣食物,稍不留意就上火了,口乾舌燥、鼻子冒火、嘴角長泡等症狀接踵而至,實在鬱悶,中醫專家梁啟田提醒常按摩下火穴位能緩解上火的症狀,那具體是什麼穴位有這般神效呢,一起來看看吧。

太衝穴

位置: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間凹陷處。

適用於:肝火旺的症狀,如易怒、目赤腫痛、咽痛咽乾、頭痛等症狀。

做法:先用溫水泡腳15分鐘左右,然後按摩太衝穴3~5分鐘。

內庭穴

位置: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適用於:具有清胃熱功效,主治:牙痛,口臭,咽喉腫痛,扁桃體炎,便秘、吐酸等病證。

做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按揉100次即可。


合谷穴

位置: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

適用於: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等功效,主治牙痛、牙齦腫痛、青春痘、耳鳴、手腕及臂部疼痛、感冒發熱等症。孕婦慎用。

做法:有空即可按壓,按壓要朝向小手指的方向按,而不是垂直手背的方向,這樣才能發揮到穴道的療效。

魚際穴

位置:拇指(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適用於:清熱利咽,調理肺氣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咳嗽,齒齦出血,扁桃體炎,鼻出血,發熱等。

做法:用雙手拇指指腹按壓魚際穴並做環狀運動,每次3分鐘,每日2次。

以上便是祛火穴位應用介紹,希望對上火的你有所幫助。

文章來源:90後的養生小伙

皮膚瘙癢?按摩這些穴位即可止癢


冬季比較乾燥,皮膚容易出現痛癢的症狀,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其實按摩穴位就能止癢,下面就一起來按按吧。

1. 百蟲窩

位置: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3寸,當脾經血海上1寸處取之,左右共2穴。

作用:百,是眾多之意;蟲窩,致病之蟲類寄居之處。按摩百蟲窩,可治療各種各樣的皮膚瘙癢症狀。

操作:以拇指指腹按揉穴位200-300次。

百蟲窩


2.血海穴

位置: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

作用:按摩此穴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皮膚的血液供應,並且有祛風的作用。

操作:將右手中、食兩指指腹放在血海上,稍微用力,然後在穴位上做有一定滲適力的旋揉,旋揉的速度要慢,力度以受力者能耐受為度。

血海穴

3.太谿穴

位置: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按摩太谿穴能補腎經之水,從而促進體內水循環,皮膚水分多了,能避免很多肌膚問題,故能緩解皮膚瘙癢。

操作:以手指指腹按壓穴位一般5-10分鐘就,若感覺不好找,可用腳心的湧泉穴代替。

太谿穴

4.行間穴

位置: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按摩行間穴,能平肝祛風,

行間穴是肝經上的穴位,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具有平肝祛風、止癢的作用,對於緩解皮膚瘙癢有非常好的作用。

行間

5.尺澤穴

位置: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作用:尺澤屬手太陰肺經腧穴之一,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故按摩與肺相關的穴位,可緩解皮膚瘙癢的症狀。

操作:以拇指按揉穴位5分鐘,每日2-3次。

尺澤穴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八大養生窩,十大養生穴!每天按摩3分鐘(動圖演示)



​​​“窩”和“穴”是我們身體內臟的“反射區”。按摩疼痛的“窩”和“穴”,是給身體一個信號,一個“命令”,讓身體自己運用自癒的“體內大藥”,自己調節,自己治愈,自己修復。

對身體有益的穴位,適度按摩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疲勞,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今天康康和大家分享常用的8個養生窩、10個養生穴,大家沒事按摩起來吧!

8個養生窩

1.按眼窩——安神緩頭痛

眼窩處有晴明、承泣、絲竹空等諸多穴位,通過按摩緩解眼部疲勞,對近視眼、老花眼及用眼過度等引起的目赤昏花、視物不明有明顯改善作用。按摩這些穴位還能鎮靜安神、延緩眼周皮膚衰老。

【方法】輕閉雙目,用食指與中指指腹分別順時針與逆時針緩慢旋轉按摩眼皮5~10次,也可在相應穴位處輕按壓約1分鐘,安神止痛的效果更佳。

2.按頸窩——緩解咽部不適

頸窩是天突穴所在,為任脈穴位,位於頸結喉下四寸,胸骨上窩正中,具有寬膈和胃、降逆調氣的作用。刺激頸窩可改善咳嗽氣喘、噁心呃逆等症狀。

【方法】可用拇指或食指按壓頸窩,並向內下方緩慢均勻用力,或畫圈按揉,同時作吞嚥動作,約一分鐘左右,自覺局部酸重感及憋悶感為止。


3.揉腋窩——寬胸寧神

俗稱“胳肢窩”,其頂端動脈搏動處為極泉穴。針灸或按摩該穴,有寬胸寧神的功效,對防治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疾病有益,如心絞痛、冠心病等。

【方法】將四指併攏置於腋窩下,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每10圈交換一次,共按摩100~200次。

也可按壓,用左手按右腋窩,右手按左腋窩,用拇指指肚按極泉穴,反复揉壓直至出現酸、麻、熱的感覺,一般需要3~5分鐘。

4.拍打肘窩——清熱通絡

肘窩位於肘關節前面,是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的通行之所。

當血液中代謝產物過多時,血液黏稠度增加,經絡不通,引起心火肺熱亢盛,會出現咳嗽、咽喉腫痛等。拍肘窩的穴位可疏通經絡氣血、安神利咽。

【方法】將四指併攏,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地連續拍打左右兩邊數次,拍打時要注意節奏。也可輕輕按揉局部穴位,以感覺肘部微微發熱、酸脹為宜。

5.捋按腰窩,調氣血

腰窩就是腰部脊柱左右凹陷處,兩側分佈夾脊穴和背俞穴。

背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穴,夾脊穴屬於經外奇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常按摩腰窩可調和臟腑、協調經絡氣血。

【方法】常按摩腰窩可協調經絡氣血,調和臟腑。按摩腰窩以沿著脊柱走向從上至下捋按為宜。

6.搓擦膕窩——緩解腰背痛

膕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

中醫針灸推拿中講究“腰背委中求”,意思是治療腰背酸痛、下肢關節伸屈不利,委中是要穴。委中穴兩旁還有陰谷、委陽等穴位,均為治療腰背酸疼的穴位。

【方法】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不但可緩解腰背下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還可加強人體的護衛作用,增強免疫力。

7.推搓腳窩,精力旺

腳窩裡藏著人體保健要穴——湧泉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在人體治病、防病、保健等均有作用。用按摩手法拍打、推搓湧泉穴,可使人防病能力增強。

8.按臍窩——保健

臍窩,位於腹部正中央凹陷處,為神闕穴所在。與人體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著密切的生理、病理聯繫。但此處內連五臟六腑和諸經百脈相通,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保健操作。

專家提醒


◎按“養生窩”力度不可過強;


◎久病身體虛弱的人不要過重拍打刺激;


◎皮膚損傷、腹部急性炎症、惡性腫瘤的人慎用或忌用。

10大養生穴

1、按湧泉穴

動作要領:將左腳放到右膝上,右拇指按壓左湧泉穴,雙腳輪換各按摩5分鐘以上,以搓熱為好。

【取穴方法】五個足趾背屈曲,足底掌心前面(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處)正中之凹陷處。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防治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便秘等病效果較明顯。“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泉穴是身體要穴之一。

2、按合谷穴

動作要領:一手拇指張開,虎口拉開,另一手拇指按壓穴位進行揉按,兩手交換按壓1~2分鐘。

【取穴方法】拇、食指張開,使虎口拉緊,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前彎曲,拇指尖所指凹陷處即是穴位。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具有通經鎮痛、解表清熱、開竅醒神之功效。主治頭面五官疾病,治牙痛有特效。

3、掐內關穴

動作要領: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壓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脹為度,左右各按1~2分鐘。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關節,掌後第一橫紋上2寸,在兩條大筋之間。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有寧心安神、疏肝降逆、調和脾胃、活血通絡之功效。

4、叩勞宮穴

動作要領:一手握拳以曲骨處叩擊另一手的勞宮16次,再換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輕壓掌心,中指與無名指兩指間即是穴位。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清熱瀉火,開竅醒神,能除心煩,治心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5、揉太陽穴

動作要領:用兩手拇指或食指肚,按住兩側太陽穴,先做順時針方向揉動8次,再做逆時針方向揉動8次。

【取穴方法】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可祛風止痛、活絡明目,有防治頭痛、治療眼疾的作用。

6、掐睛明穴

動作要領: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時食指點按兩眉間的印堂穴,可謂“一手點三穴”。點掐時閉氣不息,點至自覺氣滿時為止。點時一鬆一緊,點壓1~2分鐘。

【取穴方法】正坐閉目,目內眥角上方1分處。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疏風清熱、通絡明目。可治療眼疾、神經性頭痛,也可治打嗝。

7、按曲池穴

動作要領: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兩手交換按摩1~2分鐘。

【取穴方法】仰掌屈肘,肘橫紋頭呈現凹陷處即是穴。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可祛風解表,調理腸胃,疏利關節,能調理臟腑功能,瀉火去熱,是治療上肢偏癱的主要穴位。

8、搓命門穴

動作要領:兩手相互搓熱,兩手依次在命門穴上下來回搓熱,可做2~3分鐘。

【取穴方法】由肚臍中做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就是命門穴。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有培補腎陽、通利腰脊的功能,能壯腎補虛,溫補脾陽。可治療腰部虛冷疼痛、遺尿、腹瀉等症。

9、拍擊足三里穴

動作要領:雙手握拳,以曲骨處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肚按揉穴位,須用力,以感麻脹為度。按揉、敲打5分鐘以上為好。

【取穴方法】屈膝成90°,由外膝眼往下量四橫指距脛骨外一橫指處。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可調理脾胃,調補氣血,疏通經絡,扶正培元,是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穴位。常按此穴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還可改善心臟功能、調節心律,提高防禦疾病的能力。

10、揉太衝穴

動作要領:用手大拇指按揉兩太衝穴3~5分鐘。

【取穴方法】由第一二趾間縫向足背上推,至二骨聯合前緣凹陷中即是穴。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可清肝瀉火,舒肝解鬱,調經和血,疏肝理氣,是治療肝病的特效穴。

文章來源:秘參堂養生

心情憂鬱時,按摩這些穴位情緒就會好轉


每個人都有心情憂鬱的時候,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緩解的,我們手上就有很多可以緩解壞心情的穴位,接下來就給大家說下。

1.太陽穴

按摩此穴位有提神醒腦,靜心安神的功效,入睡前輕輕按摩此穴位,可舒緩緊張的狀態,有利於睡眠。對緩解緩解憂鬱狀態,也有很好的效果。

按摩時直接用食指或拇指按壓,不可太用力,有一定的酸脹感即可。

太陽穴



2.膻中穴

按摩膻中能理氣寬胸膈,對緩解心悸、心煩有重要的作用,可用拇指直接按壓,也可用一手大魚際來回擦膻中穴。

膻中穴

3.合谷穴

合谷穴與心包經有關,按摩能鎮靜止痛,使人安靜,對緩解緊張的情緒有一定的作用。

用一手用力按壓另一手的合谷,並輔以一定的揉法,時間約10分鐘。

合谷穴

4.太衝穴

太衝是肝經原穴,肝火太旺就容易導致心情不好,按壓可平息肝火,緩解心胸不適。

按摩方法就是用拇指用力按壓太衝4-5分鐘。

太衝穴

5.風池穴

按摩風池穴具有鎮定情緒、緩解緊張情緒的作用。以兩手拇指同時按壓兩側風池穴,並做揉法,反复5次,以出現酸脹感為宜。

風池穴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用好這個穴位,和冬季感冒說拜拜!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