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自帶3個“止汗穴”!


導讀:你身上自帶3個”止汗穴”,按摩一下比空調還有效

天氣炎熱,出汗停不下來,讓討厭夏天的人多了一個無法反駁的理由。臉上滴汗,精緻的妝容被毀;腋下冒汗,異味讓人尷尬;後背出汗,濕溻溻的衣服既不舒服也不雅觀……

《生命時報》邀請權威中醫專家,指出你身上自帶的3個”止汗穴”,任憑天氣再熱,你也依舊清爽。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推拿疼痛科主任劉長信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象,它有助於調節體溫、促進體內”毒素”外排,盲目抑制排汗反而對健康不利。

但出汗過多往往是一些內科病的外在表現,如甲亢、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結核病等,患者常出現自汗、盜汗等異常現象。

在內科治療的基礎上,可以輔助按摩下面3個穴位,有助於止汗。平常汗多的人,也可照此按摩,防止過度出汗。



1合谷穴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

“合谷”意指大腸經氣血匯聚於此,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

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2复溜穴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宜用大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复溜”一詞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上行。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於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謝正常。

合谷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合谷穴要重點揉,复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2分鐘,以感覺明顯酸痛為度,再輕揉复溜2分鐘。

3足三里

位於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

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按足三里對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能提高機體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對常年身體虛弱、汗出過多的患者更為適宜。

按揉時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每天可按摩2~ 3次,每次5分鐘。

文章來源:穴位通

人體有兩個“退燒穴”發燒時揉一揉,操作簡單


說起感冒發燒相信每一個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般體質若的患者、兒童、老年人易感冒而導致發燒。發燒中醫來講是內傷發熱主要是勞倦、飲食、情誌等因素而引起,少數始為外感,久則導致臟腑虧虛而引起。其共同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過度勞累、飲食失調致脾胃氣虛,氣虛而虛陽外越、或氣虛而陰火上沖。

許多患者採取降溫貼、打針、吃藥、掛水來緩解發燒的症狀,但是很少人會採取中醫​​穴位的來降溫。可以說穴位降溫也是一個安全、綠色的調理方法,還有一個降溫方法就是物理降溫也是一種綠色的調理方法(用酒精或者白酒與溫水融合,塗腋窩、腿窩、腿盤處來進行降溫) 。

物理降溫法跟穴位降溫法,不會迫害人體的抵抗力,也有助於用人體本身的抵抗力與病魔對抗。話說了很多,大家可以這樣來操作,如果出現發燒的症狀時大家可以以自己的經常處理的方式來吃藥啊、打針啊、貼降溫貼啊。這些方法用過之後再採取今天給大家分享的穴位,可以有效的緩解發燒的症狀,讓家人不在處於一個一直擔心的環境下。

臨床穴位:液門穴、靈骨穴

1,液門穴位於手少陽三焦的常用腧穴,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濕水氣,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冷降,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徵,故其屬水。發燒時可以按此穴10~20分鐘即可。

2、靈骨穴,靈骨穴位於董氏奇穴中一穴,在手背虎口處,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交匯,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大家可以先找到合谷穴,以合谷穴大約0.5寸處大家可以摸到拇指與食指兩骨交匯之處為此穴。此穴有調氣補氣溫陽之作用。個人常用此穴來調理發燒之症狀效果極好。

文章來源:一痛一穴位

1個小穴位有效緩解痔瘡不適!收了吧!

咳嗽反反复复很難受,首推“八脈交會穴”,——列缺穴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呼吸反射動作。感冒會引起咳嗽、氣管炎會引起咳嗽。尤其是老年人跟兒童為多發症。在咳嗽時也牽涉到傳染的情況,因此咳嗽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家人。感冒是當氣管發炎,受到炎症引起的痰液或過敏性因素等刺激時,就會發生咳嗽。

如不及時治療也很容易引起肺炎的症狀的出現,當出現咳嗽症狀之時,有很多人會採取藥物調理,艾炙驅溫的方法比較多見。下面我給大家說一個穴位可以有效的緩解咳嗽症狀,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

穴位為:列缺穴

列缺穴調理咳嗽效果顯著。列缺又為八脈交會穴,而通任脈,列缺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太陰肺經之絡穴,有宣肺解表,通經活絡,通調任脈的作用。調理咳嗽效果很不錯。此穴位於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兩手交叉兩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到達之凹陷處為穴從位。然後開始揉動此穴,來刺激此穴,大家可以艾炙此穴,也可以按壓並揉動此穴,來做到刺激穴位,調理經絡、緩解咳嗽的症狀。

文章來源:一痛一穴位

燒心時,及時按下2個穴位,可有效緩解胃部症狀


說起燒心這個症狀相信很多胃不好的朋友感同身受,也有的朋友只是對一種食物會引起燒心症狀,例如:土豆、韭菜、地瓜等等……燒心多與其他胃部症狀同時出現,如胃痛、噯氣、納呆、痞滿等。中醫一般可把燒心的病因分為熱、氣、虛三種。胃為陽土,易為熱化,鬱熱傷陰,胃陰虧虛,則胃陽無所歸附,消灼水穀而為酸,鬱熱上沖則燒心。

很多人會採取吃藥的方式來緩解燒心這個症狀,如若不然會晚上休息或者工作時,胸骨下段向上伸延處會出現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見的症狀,影響到工作跟休息,讓患者難受萬分。下面我給大家說個人常用到的這個穴位,大家在應急之時可以採納。



穴位一:足三里穴

位於“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很多人都知道足三里穴調理胃部疾病,但是有的人按的時候效果不是太明顯對吧?告訴大家胃部疾病足三里穴雖然重要,但是組穴位也是很重要的。跟中醫的中藥一個性質,配方很重要。

臨床操作方法:我們找到足三里穴之後,可以採取按壓法、艾炙法、針灸法、磁療法等等……主要是有效的刺激足三里穴。先給大家說按壓法,我們可以對側大拇指按壓可以快速緩解症狀。(五指之中,拇指力度最大,所以刺激穴位最為有效)足三里按壓2~4分鐘左右。艾炙預防法:點燃一點艾柱通過熱量來刺激足三里穴,大家可以早晚各一次,每次5~10分鐘即可。配合以下穴位更是速效。

穴位二:條口穴

位於足陽明胃經,小腿外側,犢鼻下8寸。同樣是胃經上的穴位,但是這個調理燒心症狀效果比足三里穴還要有效。一、條口穴本屬胃經可調理胃部疾病。二、按照全息論腿軀對應來講,剛好條口穴對應胃部(全息是個人認為全息是調理病患見效最為速效的且最有想像空間的)。

臨床操作法:按壓法、艾炙法、針灸法、磁療法等等……針灸見效最為突出。不過針灸需要將穴位精密確定,大家還是採取按壓法即可,因拇指接觸皮膚的面積大。只要在這個穴位的區域之上即可。大家可以出現燒心症狀之時個人建議首先按條口穴2~6分鐘。其次在按壓足三里穴2~6分鐘。大概20分鐘之後患者會感覺到燒心這個症狀可以緩解,不會影響到休息跟工作。(這些穴位個人臨床上面經常用到,也給自己用,只因有效,才來分享)

文章來源:一痛一穴位

冬天一拍就暖的穴位


天氣越來越冷,人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都會變差,加上低氣溫造成末梢血管收縮,身體能量不足供應到四肢末梢,使得手腳尤其是指尖、腳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所以有些人的手腳會冷冰冰。今天抽出時間跟大家分享中醫小知識,提供大家幾個保暖小偏方!

勞宮穴



足三里

湧泉穴

人體長壽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三陰交

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具有健脾利濕、補肝益腎、調和營血的作用。

注:按摩這4個穴道可以搭配吹風機,很快就可以看見效果。

文章來源:漫時光養生館

三個穴位,解決牙疼問題


牙疼與手陽明經、足陽明經和腎經密切相關。手足陽明經循行通過上齒和下齒,腸胃積熱可導致牙疼;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陰不足,虛火過旺也可引起牙疼。臨床將牙疼分為風火牙疼、胃火牙疼和腎虛牙疼,均可按揉3個穴位緩解症狀。

1、按揉合谷

拇指指腹置於合谷穴(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向第二掌骨骨膜緩緩用力,以出現酸脹感為度。

2、揉捏下關

當牙痛難忍,吃藥也不管用時,可以用大拇指對準牙痛一側的下關穴(位於頭部側面,耳前約一橫指處),用力按住,產生酸麻感。力度以能忍受的極限為度,還可配合揉捏等手法,持續至牙痛緩解。

3、揉頰車

頰車穴是治療牙痛的要穴,明代《針灸大全》就有記載:“頰車可灸牙齒愈”。頰車穴位於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處,咀嚼時肌肉隆起部分的凹陷處即是。將中指指腹按於頰車穴,順時針或逆時針按揉,帶動皮下組織,以產生酸脹感為宜,使酸脹感傳至牙根部。

文章來源:90後的養生小伙兒

胃脹難受?教你按摩穴位去胃脹


胃脹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患者一般感覺到難受,想吃胃藥啊,感覺好像又沒那麼嚴重。其實我們是可能通過按摩身體上的一些穴位來緩解胃脹的,接下面小編就教你如何按摩穴位去胃脹,一起來看看吧。

胃脹

1.中脘穴

作用:中脘是治療胃腸疾病很重要的穴位,有各和胃健脾的功效,對胃痛、反胃、腹脹等胃腸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操作:取仰臥位,先放鬆身上的肌肉,一面緩吐氣,然後以一手中指或拇指用力往下按壓6秒鐘,再放鬆手指,動作重複10次。

中脘穴



2.天樞穴

作用:主治胃腸病證,對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有很好的作用

操作:患者平躺於床,以中指三指按壓穴位2分鐘。

天樞穴

3.足三里

作用:主治胃痛,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胃腸病證。

操作:以拇指按壓穴位6秒种,反複動作10次。

足三里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滑肉門穴:鎮驚安神,清心開竅



滑肉門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滑肉門又名滑幽門(幽門乃胃與小腸相交之處,與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門)。

【腧穴釋義】

滑肉門。滑,滑行也。肉,脾之屬也,土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佈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太乙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而本穴所處的位置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熱,在風氣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運行如滑行之狀,故名。滑肉、滑幽門名意與滑肉門同,幽為隱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運化不易被覺察。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穴位解剖】

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功能主治】

功能:鎮驚安神,清心開竅。

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臨床運用】

現代多用滑肉門治療急慢性胃腸炎、精神分裂症等。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穴位養生堂:按按腳食指,改善失眠、肝炎、腦貧血!


厲兌:夜晚安眠有好夢

命名:「厲」的意思是危、病;「兌」的意思是「口」。

主治疾病:失眠、口唇緊縮、口歪、口肌麻痺、口肌萎縮、腹脹、肝炎、腦貧血、流鼻血、足冷……等。

【穴位在哪裡?】厲兌穴在食指外側,位於指甲生長處的邊角向中指靠近2公分的地方;第二厲兌穴在第二足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的2公分處;第三厲兌穴在右腳的第三根趾頭的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之間。

【取穴超簡單!】正坐屈膝,把腳抬起放在另一腿上,用對側手的四指置腳底托著,拇指在腳背,彎曲大拇指下壓,其指甲所在第二趾外側指甲角處即是。

【中醫師的按摩處方】以大拇指指甲垂直掐按穴位,每日早晚各掐按1~3分鐘,先左後右;足部第二趾末節外側,距指甲角0.1寸處。

厲兌穴一穴多用!打擊不同病症,搭配不同特效穴:

•失眠神門穴+厲兌穴

疾病概述:失眠又稱入睡障礙和維持睡眠障礙,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症,為各種原因引起入睡困難、睡眠深度或頻度過短(淺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亦或是睡眠品質差……等。

自我按摩:首先用大拇指指腹按壓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的神門穴1分鐘,然後按壓厲兌穴3分鐘。

•肝炎百會穴+厲兌穴

疾病概述:本病臨床特徵為女性多見,呈慢性活動性肝炎表現。檢查可見高球蛋白血症和肝臟相關自身抗體出現,病理切片改變則表現為肝細胞呈片狀壞死和橋狀壞死,多有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本病的診斷需排除其他類似表現的肝病,尤應排除病毒感染性肝炎。

自我按摩:首先用掌心揉摩頭頂的百會穴20次,然後掐厲兌穴3分鐘。

•腦貧血太陽穴+厲兌穴

疾病概述:腦部血管血液過少的病症,多由失血或營養不良等引起,患者有面色蒼白、四肢無力、噁心、頭痛、耳鳴……等症狀。腦貧血醫學上稱腦缺血,是腦內一時性血液供應不足引起的暈厥現象。凡是可以引起腦供血不足的疾病都可以導致腦貧血。

自我按摩:以大拇指指甲垂直掐按厲兌穴3分鐘,接著揉太陽穴3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文章來源:穴位養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