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神醒腦的幾個穴位按摩對了精神就來了,疲倦時最適合按它們


有時候學習和工作時需要集中註意力,但是總會有困倦疲憊的時候。這時候又需要我們打起精神,穴位按摩是最方便有效的方法。記住這幾個穴位,正確按摩,精神立刻就來了!

風池穴

風池穴又稱熱府穴,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其穴義是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按摩此穴位可以可以提神醒腦,還能治療頭痛、經痛和緩解疲勞。

按摩時將手指放到兩邊的風池穴上。以合適的力道多方位按揉,按摩一分鐘,有酸脹感為宜。進行五次較合適。


百會穴

百會穴在頭頂的正中間,可見其對於頭部的重要性。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能提神醒腦,振奮精神。百脈之會,貫達全身。

按摩時用手指按在百會穴上,緩緩用力,半分鐘為宜,有酸脹感即可。按揉使力道適中,由輕到重。持續5次左右。

太陽穴

太陽穴在眉梢和眼角外部中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此穴是“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按摩時可以有效緩解頭痛、提神醒腦,還能緩解視疲勞。按摩時用手指按揉兩側太陽穴,輕柔緩和地按動,成環形,持續半分鐘即可。

按揉這些穴位不會過於刺激大腦,指揮振奮精神,提神醒腦,甚至還能緩解身體疲勞,調理身體。因此,“百利而無一害”的這幾個穴位你記住了嗎?

文章來源:愛問360

迎接新春的3個養生動作:補肝腎,通氣血,寧心神!收了吧!


古人在冬天,女性大都跪坐,把腿放在後面,就像下面這張圖:

這樣的坐姿,可以把下焦氣鎖住,使氣不外洩,這就是女人的藏,把陽氣藏住。

跪坐(正坐)是一種古老的養生方法,非常簡單。

冬至,天陽動;

大寒,地陽動;

立春,人陽動。

到了立春,人的陽氣不必再藏,而是順應著生髮之氣,和萬物一起,向外生長。

試試這些迎接春天的坐姿,幫我們拉伸舒展、通氣血、安心神,迎接並成為春天的一部分。



補腎養肝坐

大腿內側走的是肝腎經,肝藏血,腎藏精,將兩腿分開向下壓可以拉伸肝腎經,補益肝腎。

常言道「冬令進補,春天打虎」,冬將去,春將來,趁著這幾天,多做這個練習,為身體養血蓄精。

方法:

把雙腿伸直分開,腳尖回勾,雙手抓著腳趾,身體慢慢向下壓。

注意:

練習時不用刻意追求身體貼著腿的感覺,只要腿後的大筋有拉伸感就可以了。不要用蠻力,經絡不喜歡。只有你覺得舒服了,才會有補益的效果。

通經排毒坐

我們常常因為久坐,讓屁股變大,更重要的是氣血不通。趁著春天氣血向外走的時候,多多刺激小腹和盆腔(卵巢,子宮,膀胱和腎臟)。把這裡的氣血打通,可以很好的改善婦科炎症和泌尿系統的炎症,也有助於男性保護前列腺。

方法:

臀部墊一個略厚的墊子,雙腿彎曲,腳心相對。雙手抓住腳尖,膝蓋向兩側打開,盡量往地上貼,腰要挺直,雙膝有節奏向地板振動,好像蝴蝶忽閃翅膀一樣。每天10分鐘。

感受:

這個姿勢,可以活動到平時最難以活動到的髖部,增強這個部位的血液循環,每天堅持做10分鐘,持續做上一段時間,你會感覺髖部這裡常常是溫熱的。

氣血一通,各種炎症也就漸漸消失了,可改善痛經(特別是那種不吃涼也痛經的),臉上的痘痘、色斑也會隨之減少。

積蓄能量坐

年前,總是百感交集,煩躁,忙碌,焦慮,疲累,期待……想要把心安住,最簡單的辦法,便是盤腿坐上那麼一小會兒。

靜坐7個要點:

1.雙腿盤坐(可以單盤雙盤,也可以散盤);

2.腰背挺直(腰一挺直,脊柱就正,身正氣通,坐得也輕鬆);

3.雙肩張開(避免彎腰或是探頸);

4.雙手置於膝上;

5.視線沿著鼻尖下望(雙目低垂);

6.舌尖頂住上顎(當你坐直,嘴巴微閉時,這是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7.下巴微收(像佛祖一樣,鼻子與肚臍在同一條垂直線上,鼻子微微回收,下巴自然就微收了)。

如果說前兩個方法是動態的坐姿,那麼打坐,便是通過如如不動,讓自己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散亂,焦慮,神思外馳的心,安靜下來。

每天堅持打坐,時間越長,你的感受就越明顯:

1.打嗝,放屁:體內靜氣推動,讓胃腸的廢氣上下排出。

2.大腿力足,想使勁:打坐和前兩個方法一樣,可以拉伸大腿的肝腎二經。

3.腰部力足:元氣漸足。

4.背部通透,想含胸拔背:膀胱經通暢了。

5.頸部鬆軟,雙臂力足:全身氣血通暢。

6.呼吸更暢:身正氣通,氣息直入丹田。

7.奇思妙想泉湧:盤坐鎖住了下焦的精氣,當我們關閉下焦的能量出口時,能量便會向上,讓頭腦的氣血充足,讓心智的覺悟力量增強。一如佛家所說:靜能生慧。

讓自己放空。當你的心放空,曠然無所寄,沒有任何雜念的時候,你不會有時間的消逝感。你會發現,打坐的十幾分鐘,不過是一個瞬間,而春天,也就在元氣滿滿中,不知不覺到來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過年必學——促消化的瑜伽體式!


過年了,為了慶祝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親戚朋友相聚,難免要大魚大肉,一不小心,就容易吃多吃雜,這個時候肚子不消化,腹部脹氣,怎麼辦?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個簡單的瑜伽練習,幫你促消化,消除腹部脹氣:

1、金剛跪

  • 跪立在墊面上,雙腳雙膝併攏,臀部坐在腳後跟上,
  • 吸氣延展脊柱,呼氣雙肩放鬆下沉,
  • 雙手合十放於胸前。

正常的食物消化需要1-4個小時,保持這個坐姿5-10分鐘,飽脹感會有所減輕,保持40分鐘,肚子裡的食物差不多就消化完了,坐的時間久,腳踝、腳背疼痛的,可以在小腿下方墊毛毯,或者在膝蓋窩墊捲起的毛巾緩解。



2、站立前屈

  • 山式站立,雙腳併攏,吸氣延展脊柱,
  • 雙手向上舉過頭頂,呼氣身體向前向下,
  • 保持3-5個呼吸。

3、坐姿脊柱扭轉

  • 坐立在墊面上,雙腿伸直,屈右膝將右腳放在左大腿外側,
  • 吸氣延展脊柱,
  • 呼氣,身體向右扭轉,右手放在身體的後側,左手手肘抵住右大腿外側,
  • 保持3-5個呼吸,換另一側。

4、貓牛式

  • 四角跪姿在墊面上,雙腳雙手打開與髖同寬,膝蓋在髖部的正下方,
  • 手腕在肩膀的正下方,吸氣,抬頭挺胸,呼氣,含胸拱背,注意脊柱要一節一節的延展。
  • 每個動作保持3-5個呼吸,練習3組。

5、嬰兒式

  • 跪立在墊面上,雙腳併攏,臀部坐在腳後跟上,
  • 雙膝打開略大於髖部,吸氣延展脊柱,呼氣身體向前向下,
  • 身體前側也可以用抱枕或者枕頭,雙手向前延展,保持5-8個呼吸。

6、排氣式

  • 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腹部,雙手握住小腿前側,
  • 將小腿拉向腹部,吸氣延展脊柱,呼氣,繼續將雙腿靠近腹部,
  • 注意雙肩和頭部不要抬離地面,保持5-8個呼吸。

7、仰臥脊柱扭轉

  • 仰臥在墊面上,雙手側平舉,
  • 屈右膝將右腳放在左大腿上,身體向左扭轉,保持雙肩不要抬離墊面,
  • 眼睛看向右手指尖的方向,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有時候咳嗽止不住,會很難受,還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咳嗽很難治療,也很難停止。但是這幾個穴位可以緩解咳嗽症狀。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天突穴

天突穴在我們鎖骨中間,胸骨上面中間的位置,是任脈上的主要穴道,按摩此穴位可以治療咳嗽、咽喉炎和扁桃體炎等症狀。按摩時可以選擇按壓或者熱敷。熱敷時,用加熱的黃豆包敷上去,配合按摩效果更好。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大椎穴

大椎穴在頸部後方凸出的位置下面的凹陷處。此穴是人體陽氣匯合的地方,對於呼吸系統的疾病、感冒頸椎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按摩時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併攏按揉,以15分鐘為宜,每天按摩1-2次。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風池穴

風池穴在後頸部發跡上面左右兩側的小坑。按摩此穴位不僅可以止咳,還能治療頭痛流鼻涕等症狀。按摩時用手指按揉風池穴,以出現酸脹感為佳。按摩時配合閉眼,效果更好。每次按摩1-2分鐘較好。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肺俞穴

肺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對於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可以很好地緩解咳嗽。按摩時用手指輕輕按揉肺俞穴,每次兩分鐘為宜。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少商穴

少商穴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有清肺利咽、清肺瀉火的功效,對於咳嗽和咽喉腫痛有很好的緩解效果。按摩時用指尖輕輕掐少商穴,以酸痛感為宜,持續半分鐘即可。

咳嗽不止試一試這幾個穴位,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也有幫助

但是按摩這些穴位只是緩解這些症狀,不能根治想要少咳嗽,還是要注意身體的鍛煉。這才是正道!

文章來源:愛問360

按揉三分鐘身體疲勞消失,這幾個穴位按起來也很簡單方便


由於快節奏的生活和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任務,人們身體負擔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容易感到疲憊。雖然無法改變我們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按摩這些穴位放鬆身體,緩解身體疲勞。

百會穴

百會穴在頭頂的最中間,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能緩解精神緊張,放鬆大腦。按摩時用拇指按揉這個穴位,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慢慢放鬆。按揉三分鐘左右,產生酸脹感為宜。



內關穴

內關穴在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按摩此穴位可以舒緩疲勞,還能緩解治療頭暈、心痛、暈車等症狀。按摩方法和百會穴相同,持續兩分鐘左右。

腰眼穴

腰眼穴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是經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放鬆腰臀,能緩解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還有強腰健腎的功效,。按摩方法與其他穴位相同,持續5分鐘左右。

承山穴

承山穴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承山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等作用,按摩此穴位能很好地放鬆身體。按摩方法相同,持續三分鐘,產生酸脹感適宜。

頸百勞

頸百勞在大椎穴直上2寸旁開1寸處,能有效緩解頸部疲勞,活絡此處經脈。按摩手法和方法與百會穴相同。

身體得到放鬆,疲勞感減輕,我們就有充足的精力來面對新的任務啦!

文章來源:愛問360

10個瑜伽體式經常練,消除下背部、臀部不適!


久坐和久站讓我們經常感到腰背、臀部緊張不適,下面10個體式可以伸展下背部、臀部,消除緊張不適感。大家趕快試一試吧!

1、嬰兒式

  • 雙腿併攏,腳背、小腿貼地
  • 臀部坐向腳跟,腹部貼靠大腿
  • 前額或側面貼地
  • 手臂放於腿部兩側、掌心朝上
  • 肩背放鬆,保持5-8輪呼吸

2、單腿曲膝仰臥扭轉

  • 仰臥,手臂側平舉
  • 屈右膝,向左向下沉向墊面
  • 上身轉向右側,雙肩下沉
  • 保持5-8輪呼吸換反側

3、小橋式

  • 仰臥,雙腳分開與髖同寬
  • 雙手掌心朝下放在臀部兩側
  • 屈雙膝,腳跟靠近臀部
  • 慢慢上抬髖部,臀、背依次離地
  • 小腿垂直地面,大腿平行地面
  • 打開胸腔,保持5-8輪呼吸

4、站立前屈

  • 山式,雙腳打開同肩寬
  • 手臂上舉,雙手同肩寬
  • 呼氣,從髖部折疊身體
  • 腹部找大腿,頭頂找地面
  • 雙手放於雙腳正前方,肩頸放鬆
  • 保持5-8輪呼吸
  • 若腿後側緊屈雙膝

5、騎馬式變體

  • 從下犬式進入
  • 右腳向前一大步,落於雙手之間
  • 左小腿落於地面,左腿向下延展
  • 手臂上舉,帶上身向上延展
  • 右腳推地,大小腿90度
  • 保持5-8輪呼吸換反側

6、祈禱幻椅式

  • 山式站立,雙手胸前合十
  • 呼氣收腹,屈髖屈膝、臀部向後向下
  • 脊背延展,胸腔打開,雙肩下沉
  • 保持5-8輪呼吸換反側

7、單腿站立祈禱式

  • 山式站立,雙手胸前合十
  • 呼氣收腹,屈左膝、上抬左腿
  • 左腳尖回勾、大小腿90度
  • 右腳推地、右腿伸直
  • 脊背延展,胸腔打開,雙肩下沉
  • 保持5-8輪呼吸換反側

8、花環式變體

  • 山式,雙手胸前合十
  • 雙腳一肩寬左右,腳尖外展
  • 屈膝下蹲,臀部找地面或坐磚
  • 背部延展向上,胸腔打開
  • 手肘放膝內側,大腿外旋打開
  • 雙肩放鬆,保持5-8輪呼吸

9、坐立針眼式

  • 坐立,屈雙膝、腳踩地
  • 左腳踝放右大腿上靠膝處
  • 左腳尖回勾,蹬送大腳枕和腳跟
  • 雙手五指打開臀後側撐地
  • 左膝遠離胸腔,大腿外旋打開
  • 保持5-8輪呼吸換反側

10、背部伸展坐立前屈

  • 坐立,背部立直,手臂上舉
  • 雙腿併攏伸直,腳尖回勾指天空
  • 呼氣,上身延展著向前向下
  • 腹部貼靠大腿,面部貼靠小腿
  • 雙手抓腳踝或小腿
  • 保持5-8輪呼吸
  • 若腿後側緊屈雙膝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這幾個穴位能減輕肝火旺盛,緩解高血壓帶來的頭暈頭疼


我們心臟對於我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心臟和我們全身的器官都有間接和直接的作用,我們身體中也有與心臟相關的穴位,平時多注意對這些穴位進行摩擦對於我們的穴位有一定的好處。

百會穴位、太衝穴

這兩個穴位對於我們高血壓等疾病都有一定的好處。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太衝穴,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我們在摩擦這兩個穴位的時候,要注意力度從輕到重,循序漸進。這樣多於高血壓的患者來說。也以幫助我們減輕肝火旺盛的情況。從而進一步緩解因為高血壓帶來的頭暈、頭疼的情況



內關穴、神門穴、檀中穴

這三個穴位對於心絞痛患者比較有效,內關穴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神門穴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膻中穴在在體前正中線。這三個穴位我們可以將拇指或者食指指峰放在穴位上,先揉後按,主要向下按壓為主,左右要交替進行。

郄門穴

郄門穴位對於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作用,郄門穴在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在摩擦的時候和上一個穴位非常相似,可以將拇指放在穴位上,先揉後按,左右交替進行,力度先輕後重。一次時間大概在5分鐘左右。

文章來源:愛問360

這幾個穴位對胃病和慢性胃病有幫助,胃部不舒服就多按按!


這幾個穴位對胃病和慢性胃病有幫助,胃部不舒服就多按按!

我們胃是我們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胃不好的人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胃病。有的胃病還是慢性病,所以保護我們的胃非常重要。我們身體上會有這些穴位對應著我們的胃,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對這些穴位進行按壓。對於我們的胃有一定的好處。

這幾個穴位對胃病和慢性胃病有幫助,胃部不舒服就多按按!



大陵穴

這個穴位在五行屬土,對應著脾胃,是一味很經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來調。大陵穴在手掌根,腕橫紋的中點上。所以有時間的時候可以用我們的大拇指用力掐按,對於我們消宿舍、化積滯比較有效。

這幾個穴位對胃病和慢性胃病有幫助,胃部不舒服就多按按!

內關穴

內關穴對於我們胃脹,或者感覺到有什麼東西梗在胸口下的情況比較有好處,內關穴位於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約三橫指的距離。按壓內關穴可以很快的讓我們氣血順暢。

這幾個穴位對胃病和慢性胃病有幫助,胃部不舒服就多按按!

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這樣對於我們胃疼的時候比較有比較明顯的好處。

這幾個穴位對胃病和慢性胃病有幫助,胃部不舒服就多按按!

天樞穴

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我們在按壓的時候最好將我們的身體平躺著,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噁心想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這幾個穴位對胃病和慢性胃病有幫助,胃部不舒服就多按按!

文章來源:愛問360

10個簡單的動作每天做,下腰背部自然不會痛!


下腰背部疼痛主要是指腰椎,腰骶區貨骶髂區因肌肉或韌帶損傷、勞損而出現的疼痛。久坐會不僅會導致腰大肌縮短緊張,臀部肌肉無力出現疼痛,而且也會導致下腰背部錐體過度擠壓產生疼痛。

今天給大家推薦10個瑜伽練習,拉伸下腰背部,靈活腰背部錐體,緩解疼痛。

1-2、分腿抱臂前屈+下犬式

  • 山式站立,雙腳打開與髖同寬
  • 吸氣延展脊柱,呼氣軀幹向前向下
  • 雙手抱住手臂,放鬆腰背部
  • 保持5-8個呼吸
  • 將雙手放在身體的前方,雙手打開與肩同寬
  • 進入下犬式,臀部在最高點
  • 延展背部和雙手臂,保持5-8個呼吸

3-4、貓式+牛式

  • 從下犬式開始,雙腳跪裡在墊面上
  • 雙膝打開與髖同寬,雙手打開與肩同寬
  • 呼氣含胸弓背,將脊柱盡量向上延展
  • 吸氣抬頭挺胸,頭帶領脊柱一節一節的延展
  • 每個動作保持5-8個呼吸,練習3-5組

5-6、針眼式+叩首式

從貓牛式還原,將右手從軀幹左手臂下方穿過
有臉貼地,左手臂向前伸直延展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還原到四角跪姿,雙手依次握住雙腳腳後跟
頭頂貼地,臀部向上,保持5-8個呼吸

7-8、英雄前屈+鴿子式

  • 跪立在墊面上,雙腳併攏
  • 雙膝打開略大於髖部,吸氣延展脊柱
  • 呼氣軀幹向前向下,雙手臂向前伸展
  • 前額點地,保持5-8個呼吸
  • 還原到跪立,將右腳向前屈膝
  • 小腿與地面平行,左腿向後伸直
  • 小腿腳背貼地,保持5-8個呼吸

9-10、排氣式+仰臥膝碰胸式

  • 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腹部
  • 雙手抱住小腿前側,保持5-8個呼吸
  • 將左腿向下伸直,右膝靠近腹部
  •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的3種方法送給您


現代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濕重”,幾乎大部分人都會喝喝薏米紅豆祛濕。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濕”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以及祛濕的幾個關鍵穴位。

1、濕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濕,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症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

2、“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臟東西就要瀦留體內。臟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陽虛“濕重”很多胖人看似壯實,實為虛寒。特別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來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們體質的寒性。你如果去摸這種胖人,他們的皮膚一般都是涼涼的。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自己知道缺少陽氣,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就像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夏天賣冰棍的人,都會用一條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熱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這個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陽虛,而瘦人多陰虛”的理論,往往是越胖越虛,越虛越胖,形成惡性循環。

胖人的正確減肥方式應該是溫化寒濕,“溫”是增加代謝脂肪的能力,“寒濕”就是指那些不該積存在體內的脂肪。



3、小心愛睡覺的孩子可能是“濕重”

很多孩子,很乖,而且特愛睡覺,這也很可能是被濕邪困住了。這些孩子之所以濕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強,後天餵養的時候,家長可能沒注意到,傷了他的脾氣。

脾氣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這種能力下降了,營養吸收不了的同時,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體內就成了濕。帶著這些廢物,身體自然就覺得疲勞了,所以小小的年紀就容易犯困。

被濕邪擊中的典型症狀是:身體總覺得疲勞,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裡酸痛,如果酸痛的話,可能是你有血虛的問題。

1)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蒙,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膚上會有濕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

3)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症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濕困了。

4、下面介紹幾個人體祛濕大穴:

1)承山穴

位置:承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位於小腿肚子下方正當中,是除去人體濕氣的最佳的穴道。

按摩方法:每天早上起床時,將兩腿伸到床外,讓承山穴正好擱在床沿上,兩腿左右擺動,以按摩承山穴。

功效:按承山穴,都會有明顯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上的濕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

2)湧泉穴

簡便找湧泉穴的方法:將腳趾頭向下彎,在腳心處會形成一個凹陷,陷下去的地方就是湧泉穴。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3)大椎穴

位置:低頭,頸後最高起的骨頭下邊就是大椎穴。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4)神闕穴

神闕穴即是肚臍。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5)陰陵泉穴

位置:本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溫馨提醒,祛濕的穴位很多,其他各種養生穴位、養生方法更是說不盡。大家不要貪多,根據自己身體情況,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堅持下去,待這個穴位透了再去調理下一個即可。勿要一時眼花繚亂,終仍無所得。

5、祛濕健脾,推揉“健脾線”

以下再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自己在家就可排濕毒。只要經常推一推三陰交陰陵泉,濕毒就跑光光。

方法是: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順推為補), 然後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复地推。推的過程中,找到痛點或者有疙瘩的皮下阻塞,慢慢的揉按開,不必拘泥於穴位,哪裡覺得最痛,就多按揉哪裡。

把它推到不疼了,這時“脾經管道”就打通了。

脾經一通,多餘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脾經是通過膀胱來排濕的,所以堅持推一段時間後,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濕的表現。

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可以調動肝、脾、腎這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

養生站抱樁:有效祛除體內寒濕

現代人,忙碌的快節奏生活讓絕大部分人沒辦法抽出多餘的時間去運動,以下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易行並有效緩解疲勞及排除濕寒的養生功法:養生站抱樁。

方法如下:

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跟稍稍抬起,重心落在腳掌前2/3處,也就是湧泉穴上,兩臂交叉在胸前環抱,全身都放鬆下來。站立15~20分鐘。

大家可以在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做,每天進行。這個動作的受力部位剛好是兩腿前外側和小腿肚子,鼓動了多氣多血的胃經,能促進人體氣血的通暢;兩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於承山穴(人體祛濕最佳穴位)。

可快速有效達到減緩疲勞,祛除體內寒濕的效果。

這些方法都可以很方便的應用到生活中,是不是簡單易行,大道至簡,提醒大家不要因為看著簡單就忽視哦!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