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頸椎病,10個動作每天做!


今天,給大家推薦10個瑜伽動作,主要針對肩頸和上背部疼痛問題,經常練習不僅能夠預防頸椎病,而且血液循環順暢健康的肩頸,還能幫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1、鷹式手臂

  • 簡易坐,右手臂在下,雙手纏繞
  • 大臂與地面平行
  •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2、牛面手

  • 簡易坐,雙手臂向前伸展
  • 將右手向上向後放在肩胛骨上
  • 左手向下向後反轉沿著脊柱向上
  • 雙手交扣,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 肩比較緊的可以藉助伸展帶



3、反祈禱式

  • 雙手體後合十,反轉手掌,指尖朝上
  • 雙手內側延脊柱向上,雙肩放鬆
  • 外展打開,脖子一定要向上延展
  • 微微的收下巴,保持5-8個呼吸

4、展臂式

  • 山式站立,雙手輕輕的放在腰背部
  • 雙肩外展下沉,慢慢的向後後彎
  • 記住不要掉脖子,保持5-8個呼吸

5、貓牛式

  • 跪立在墊面上,雙腳雙手的打開與肩同寬
  • 手腕在肩部的正下方,膝蓋在髖部的正下方
  • 吸氣抬頭挺胸,呼氣含胸拱背
  • 記住脊柱要一節一節的延展
  • 每個動作保持5-8個呼吸,做3-5組

6、英雄前屈

  • 坐立在墊面上,雙腳併攏
  • 雙膝打開略大於髖部,吸氣延展脊柱
  • 呼氣身體向前向下,雙手臂延展
  • 前額放在地面上,保持5-8個呼吸



7、蝗蟲式

  • 俯臥在墊面上,雙手放在身體的兩側
  • 呼氣抬雙腿雙手臂向後向上
  • 雙手也可以交握,保持5-8個呼吸

8、弓式

  • 俯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臀部
  • 雙手向後抓住雙腳的腳踝
  • 呼氣雙腿向後向上,胸腔打開向上
  • 保持5-8個呼吸

9、小橋式

  • 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臀部
  •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指向正後方
  • 小腿與墊面垂直,吸氣延展脊柱
  • 呼氣抬起髖部向上,雙手體後交握
  • 展肩向後,胸腔向上提,保持5-8個呼吸

10、駱駝式

  • 跪立在墊面上,雙腳打開與肩同寬
  • 腳背貼地,吸氣,延展脊柱,雙手扶髖
  • 呼氣,身體向後後彎,雙手依次放在腳後跟上
  • 注意保持髖部雙腿與地面垂直
  • 胸腔上提打開,不要掉脖子,保持5-8個呼吸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排肝火、調脾胃就按按這些穴位,多按按對肝臟也是一種保護!


肝臟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主要起到新陳代謝的的作用,並且在我們的身體中去氧化的作用的作用,儲存肝臟,分泌性蛋白的合成作用。並且肝臟中也製造消化系統中的膽汁。肝臟也是我們內臟裡最大的器官,如果我們肝臟不好的話,就會導致我們其他很多的器官都受到影響。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一些穴位對我們的肝臟進行一些保護。

太衝穴

太衝穴在我們的腳背上,主要找尋方法是在腳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間一直順著溝往上摸到兩根骨頭匯合的位置,即找到了穴位。我們在按摩的時候,也要注意要從上往下順著推,不能反過來哦,太陽穴的主要作用是排肝火,從而幫助我們舒緩情緒。



行間穴

行間穴位於腳的大拇指和食指中間,行間穴和太衝穴的距離很近,所以我們在按摩行間穴的時候,要從太衝穴開始往行間穴按摩,這樣反復多次。

大敦穴

這個穴位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在腳的大拇指指甲縫旁邊,比較好找。我們在按壓的時候只要按壓就可以了。

足三里穴

這個穴位不是很好找,在距離我們膝蓋凹陷處3到4厘米的距離就是足三里穴,一般採用順時針揉的方法按壓就可以了,對於足三里穴的按壓不僅對我們肝臟有好處,對於我們調理脾胃也有一定的好處。

三陰交穴

這個穴位也不好找,在小腿內側大概4根手指的寬度的位置,我們在按壓的時候只要進行按壓就行了。

文章來源:愛問360

牙疼時按著幾個穴位會有出乎意料的效果,還能緩解耳鳴耳痛


小時候蛀牙經常牙疼。長大有時候吃生冷刺激的食物,會刺激敏感的牙床,會造成牙痛。“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不是隨便說說的。牙疼時感到疼痛難耐,可以試試按摩這幾個穴位,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下關穴

下關穴在耳朵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是足陽明胃經的面部經穴。按摩刺激此穴位可以治療牙關緊閉、牙冠開合不利,緩解齒神經痛,還能治療頜關節炎,面痛,耳鳴,耳聾,耳痛等症狀。

按摩時用食指和中指,兩指放在臉兩邊的下關穴,用合適的力道按揉半分鐘到一分鐘即可。

頰車穴

頰車穴在臉頰上,位於下頜的前上方,在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的地方。按摩此穴位主要治療牙痛頰腫齒痛,下齒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還能緩解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面肌痙攣等症狀。

按穴是用雙手拇指的指腹按揉頰車穴。力道適中,由輕到重,按揉半分鐘到一分鐘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在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按摩此穴位對於咽喉腫痛,齒痛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還能緩解發熱,頭痛,目赤腫痛。按摩時用手指之間對準合谷穴,由情至重按揉,半分鐘到一分鐘即可。

牙齒是人體脆弱敏感的穴位,需要我們好好保護。按摩這些穴位只是緩解疼痛,但是還是盡量少刺激牙齒牙齦。

文章來源:愛問360

下背部、腰部長期緊張疼痛不適?這套拉伸練習每天練!


現今社會,大家每日至少要坐8~10個小時,髖部肌群和下背部肌群變得緊張,髖關節、腰椎和骶髂關節不適。久而久之會導致局部功能障礙、運動協調性下降、活動受限,從而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

9個體式


緩解髖部、下背部的緊張不適

1


背部伸展坐姿前屈

  • 坐立,雙腿併攏伸直
  • 呼氣,上半身向前向下
  • 腹部貼靠大腿
  • 頭部貼靠小腿
  • 手臂向前延展
  • 停留5-8輪呼吸

2


頭碰膝單腿背部伸展

  • 坐立,雙腿併攏伸直
  • 屈左膝,左腳踩於右大腿內側
  • 腹部貼靠右大腿
  • 頭部貼靠右膝
  • 背部、手臂向前延展
  • 停留5-8輪呼吸換反側

3


廣角式前屈

  • 坐立,雙腿伸直打開
  • 呼氣,上半身向前向下
  • 背部延展,停留5-8輪呼吸

4


貓牛式

  • 四腳跪姿,雙手雙膝雙腳同肩寬
  • 呼氣,低頭、卷背、收腹
  • 吸氣,轉動骨盆、坐骨找天空
  • 胸腔打開、抬頭
  • 每個動作停留5輪呼吸,重複5輪

5


仰臥扭轉

  • 仰臥,手臂側平舉
  • 屈雙膝,雙腿沉向左側
  • 上半身轉向右側、雙肩下沉
  • 停留5-8輪呼吸,反側練習

6


下犬式

  • 雙手、雙腳同肩寬
  • 手腳間距一腿長左右
  • 雙手推地、足跟下壓墊面
  • 收腹、坐骨上提
  • 背部延展、雙腿伸直
  • 頭部放鬆,停留5-8輪呼吸

7


英雄前屈

  • 雙膝打開略比肩寬
  • 大腳趾相觸
  • 臀部坐於腳跟
  • 呼氣,上半身向前向下
  • 吸氣,手臂、背部向前延展
  • 前額點地,停留5-8輪呼吸

8


針眼式

  • 仰臥,屈雙膝、腳踩地
  • 右腳尖回勾、放於左大腿上
  • 左腳離地,右手穿過雙腿之間
  • 雙手十指交扣抱左膝窩
  • 左膝找胸腔,右大腿外旋打開
  • 停留5-8輪呼吸,反側練習

久坐的辦公族和清晨起床后腰背髖不適的朋友都可以將這套序列練起來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最“懶”的排毒方法:2招就能清肺養腎(動圖教學)


身體裡沉積的毒素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今天給大家分享最懶的養生排毒方法,只用兩招就能清肺養腎。

清肺呼吸法

中醫認為肺臟不僅有呼吸功能,還和人的免疫、防衛功能有關。早春通過適當的呼吸運動來擴張肺氣,在一呼一吸之間宣降正常,散納有度。

▪ 呼吸法▪

養肺可多做深呼吸。晨練時伸開雙臂,盡量擴張胸部,然後進行呼吸。可以站著做,也可以在慢跑、行走或做操時做,改善肺部的氣血循環,達到潤肺的目的。

①提氣:將吸入的氣緩緩帶入體內,感受由鼻腔溫暖的氣息。

②屏氣:感受氣上至肺臟、胸腔、腦內,向下沉氣於丹田,慢慢運氣推動的小小力量。

③吐氣:慢慢放鬆腹部,藉由“松勁”將氣從鼻呼出、從口喝出。

④停氣:鼻中的氣吐儘後,表面上看似氣停了,但體內的氣務必要做收歸。氣沉丹田,同時讓身心平息。

▪ 養肺運動▪

①仰首吸氣:兩手四指交叉扶著後腦,手臂向後伸展,頭往後仰,開始吸氣。雙肘做擴胸動作,胸部向前挺,配合吸氣到八分滿。

②低頭伸展頸椎:頭部向前彎,同時手肘往內收,雙肘盡量相碰,像是緊緊把頭抱住。

③重複三次:重複仰頭、吸氣、擴胸;抱頭、吐氣、收肘的動作。總共三次。

④回正收勢:把最後一次的氣吐完,頭和手抬起來回正,上身挺直。

▪ 疏肝運動▪

①手畫大圓:左腳向左打開與肩同寬,兩手從腿側向外、向上畫大圓,順勢吸氣八分滿;雙手到頭頂時合掌。

②持圓踮腳:吐氣,合掌垂直下移到胸前,雙肘與肩膀呈水平,合掌盡量往前推,讓手與胸之間呈圓形空間。保持合掌,雙腳腳尖踮起,順勢吸氣。

③腳跟踮落:腳跟放下,順勢吐氣。重覆踮腳、落下共8次,雙掌再慢慢放下。

④畫圓調息:雙手下移到身前兩側,掌心向前,雙手向外、向上畫大圓調息。手到頭頂時,掌心向下,兩手指尖相對,雙手沿胸前下移到大腿兩側,順勢吐氣,收回左腳併攏,收功。

道家混元養腎放鬆法

此法源於道家的混元放鬆法,又稱「混元臥」功,你需要做的只是換一種睡覺姿勢。

肝腎兩經都從大腿內側通過的。鍛煉肝、腎功能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兩腿分開劈叉。按照下面兩種方法練習時,胯部會覺得特別酸痛,兩條大腿內側會酸脹緊繃。而這緊繃的地方就是肝腎經的循行路線。

晚上睡覺練著功入睡,早上起來再收收氣,就相當於一個晚上都在練功。但是姿勢一定要正確哦!

基礎姿勢:還陽臥

方法:身體自然平躺仰臥,胯關節放鬆,兩腿彎曲,小腿向內收,兩腳心相對,腳後跟正對著會陰處(如果能頂著會陰最好),兩手心放於小腹處,掌心向著腹部。

擺好姿勢後,微閉眼,心中默念「虛」字,以鼻吸氣,意想氣聚於小腹處,再滾動到后腰;以嘴呼氣,意想體內的邪氣隨著呼氣排出體外。

功效:一個人生命力的大小關鍵就是看命門的陽氣是否充足。擺這個姿勢,就是為了更有利於腎陽氣的充足,此式補腎的作用明顯。

建議:力度以身體可承受為宜,每晚睡前練習這個動作15-30分鐘。循序漸進,慢慢累加,筋骨柔軟的人,可以保持姿勢一覺到天亮。

當“還陽臥”練習一個月後,還可以嘗試再高層次的練法——混元臥。這種方法,能很快使陽氣充盈起來,激發人體生命潛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升級姿勢:混元臥

方法:姿勢依舊為仰臥,兩腳心相對,唯一不同的是兩手,要十指交叉並蓋在頭頂的百會穴處。兩臂向上圍成一個圈,可以使腎氣不往生殖器上走,而是拉到中脘的深處;下面兩腿圍成一個圈,有利於周身氣血沿腿循環到身體的當中。

功效:這個姿勢既能補腎氣又可放鬆頭部,對失眠、神經衰弱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建議:練習時出現性興奮,切忌妄洩精氣。馬上深深吸氣,舌抵上齶,提肛收腹,閉目養神。注意力放在頭頂百會穴,凝心靜氣。

躺著睡一覺就能調理臟腑、補足腎陽,把身體從勞倦乏力的狀態中拽回來!如果再配合站樁一起,堅持練一陣子就會發現精力和體力都會有所改善。

注意事項

❶青少年、陰虛體質者宜單用混元臥。因這類人群陽氣亢盛,還陽臥會引氣下行,容易導致男性遺精、女性白帶。

❷老年人、陽虛寒重者,宮寒痛經、不孕不育者,宜用還陽臥,益氣補陽。

❸ 練習還陽臥、混元臥時,床不宜過軟,忌熬夜、忌食辛辣油膩,也不宜使用電熱毯。

❹初用這兩個姿勢睡覺,若兩膝無法平貼於床上,可採取兩膝下放書或毛毯的方式來過渡。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推推三陰交到陰陵泉,濕毒藏不住!



“濕毒”多的人,必須得學會這一招

濕毒,並不是夏天才會有的,經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也會滋生濕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須要學會“排濕毒”這一招。

如何“排濕毒”呢,求人不如求己,可以自我排濕毒。下面這招就是自我排濕毒的方法。

方法是: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可以調動肝、脾、腎這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然後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复地推。

推的過程中,要去找最痛的點,這個點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這“脾經管道”就打通了。脾經一通,多餘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脾經是通過膀胱來排濕的,所以堅持推一段時間後,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濕的表現。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12個簡單的拉伸動作延年益壽!


古語有云,“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彎不下腰、直不起身、邁不開腿?出現身體僵硬,說明你的“筋”已經缺乏彈性了,而“筋”的老化,也是你衰老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容易讓人疲勞,還會增加受傷機率,加速老去!

中醫把人的皮、肉、筋、骨、脈稱為“五體”,其中“筋”尤為重要。《易筋經》中也記載了關於筋與健康的論述:“筋弱則懈,筋壯則強,筋和則康。”所以,養護好身體裡的“筋”,恢復其彈性,你的身體也能逆向生長。

經常拉伸的人柔韌性好又靈活,對身體的益處更是不少。今天介紹12個拉伸筋骨的小方法!

1、腹股溝拉伸

坐下,雙腳腳底相對,雙腿放平,把腳跟放到腹股溝位置。雙手抓住腳踝,雙肘頂到膝蓋內測。保持腳底接觸,腳後跟相對,手握住腳踝,用手肘下壓膝蓋,讓雙腿盡量壓平,拉伸腹股溝。會感到腿內側的拉伸。



2、單腿膕繩肌拉伸

腹股溝拉伸後,保持坐姿。將左腳收進腹股溝,,右腿前伸,讓左腳底藏進右腿內側。雙手盡量前伸抓住右腳的一部分。盡量用下背部做拉伸,而不是上背部。上背部盡量保持筆直下壓,右腿也應該保持筆直。做完右腳換左腳。上背部和腿部的外展肌hi感到拉伸。

3、股四頭肌拉伸

向左側臥,確保左腿筆直。將右腿彎曲,右手伸到身後抓住右腳,向身體後側用力拉。保持膝蓋和肩膀、臀部都在一條水平線上。這樣可以預防結構性損傷。要是想加大拉伸難度的話,

將腳再往身體後拉,將臀部向前送。做完後,身體向後側臥繼續拉伸左腿。會感覺到腿屈肌前側的到了拉伸。

4、臀大肌拉伸

坐在地板上,左腿向外側平展,右腿向上屈起。繼續保持左腿外展,將右腳放到左腿外側,讓右腳環抱住左大腿,右腳落地後,腳尖方向與左大腿平行。右腿現在應該在胸前交叉。保持右腳與地面的接觸,用胳膊將右腿向胸口方向壓抱。換另外一條腿,重複此動作。會感覺到彎曲的臀部後體縱拋物線得到了拉伸。

5、雙腿膕繩肌拉伸

跟單腿的膕繩肌拉伸類似,雙腿的拉伸需雙腿同時放在地上,雙腳前伸,雙手盡量往最遠處摸。用下背部彎曲,而不是上背部。會感覺到雙腿後側的拉伸。

6、髂(qia)脛束拉伸

髂脛束的拉伸可以由上面的動作組合完成,就是側臥後將下面的腿伸直抬高,將上方腿彎曲,由下方腿的膝蓋前落地。換個方向重複這個動作。

7、腹部拉伸

身體正面朝下躺在地上,將雙手置於肩膀的下的位置,就像要做俯臥撑一樣。雙手用力向下推,做類似俯臥撑的動作,但是不要讓臀部和雙腿抬離地面,也不要讓下背部旋轉。在臀部不離開地面的情況下,吧雙臂盡量伸直,拉伸腹部和下軀幹。

8、背部拉伸

背部朝下躺在地上,雙手平伸,整個身體就像十字架一樣擺放。一條腿抬起到身體一側,將腳抬高到離對側手盡量遠的位置。

9、小腿拉伸

雙手平推牆或人,腳前、後站立,與肩同寬。後側的腿蹬直,前腿彎曲。身體應該類似45度角。用力把後腳腳跟​​踩向地面。

10、臀部屈肌拉伸

跪在地上,右腿向前做馬步,左腿仍放在地板上。將雙手放在臀部,將臀部向前送。做完雙腿。這個動作可以使前腿的大腿上部和臀部得到拉伸。



11、站姿膕繩肌拉伸

右腿向前踏一步,腳跟不左腳腳尖靠前一二十厘米,雙腳保持自然平行站立。右腿不彎,做腿彎曲,上身向後坐,開始拉伸右腿後側。然後換左腿。

12、站姿後背拉伸

保持站立姿勢,雙腿比肩寬略窄,將下巴收到胸前,彎曲上身,前傾並下垂。不要彎曲雙腿,確保雙腿盡量豎直。拉伸完畢,一定要慢慢地、安全地起身

剛開始拉,會感覺到身體各部位的緊繃,沒有關係,請繼續,但是一開始一定要嘗試著慢慢來,動作幅度不要太快和太大,容易受傷

只要能堅持一個月,那麼結果是可以期待的……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13 個打開胸腔&靈活肩部的瑜伽體式,值得收藏!


今天,給大家推荐一組瑜伽練習,幫助打開打開胸腔和肩部,效果槓槓滴,一起來看看吧:

1

  • 仰臥屈雙膝
  • 頭部、胸椎下方墊磚
  • 屈手肘,雙手觸耳後
  • 打開胸腔,停留5-10輪呼吸

2

  • 仰臥屈雙膝
  • 頭部、胸椎下方墊磚
  • 屈肘90度,小臂貼地
  • 打開胸腔,停留5-10輪呼吸

3

  • 仰臥屈雙膝
  • 頭部、胸椎下方墊磚
  • 右臂延展於頭頂、掌心朝上
  • 左臂放於體側、掌心朝下
  • 停留5-10輪呼吸換反側

4

  • 仰臥屈雙膝
  • 頭部、胸椎下方墊磚
  • 雙臂放於體側、掌心朝上
  • 停留5-10輪呼吸換

5

  • 仰臥屈雙膝
  • 頭部、胸椎下方墊磚
  • 雙臂延展於頭頂、掌心朝上
  • 打開胸腔,停留5-10輪呼吸

6

  • 屈膝著地,大腿垂直墊面
  • 胸腔沉向大地
  • 屈肘放於磚面
  • 雙手合十於頸後
  • 肩頸放鬆,停留5-10輪呼吸

7

  • 屈膝著地,大腿垂直墊面
  • 右臂延展向前、掌心放於磚面
  • 屈左手肘、掌心撐地
  • 胸腔、頭部轉向左側
  • 停留5-10輪呼吸換反側

8

  • 山式站立,雙腳同肩寬
  • 雙手體後十指交扣
  • 手臂伸直,打開胸前
  • 停留5-10輪呼吸

9

  • 金剛跪,手臂上舉
  • 左手抓右手腕
  • 上半身側屈向左
  • 延展右側腰及腋下
  • 扭頭向右,停留5輪呼吸換反側
  • 金剛跪,手臂前平舉
  • 左手抓右手腕
  • 將右臂向左延展
  • 扭頭向右,停留5輪呼吸換反側
  • 金剛跪,手臂前平舉
  • 左手抓右手腕
  • 將右臂向左下方延展
  • 扭頭向右,停留5輪呼吸換反側

10

  • 四腳跪姿
  • 右肩頭貼地、右臂延展向左
  • 屈右手肘、指尖撐地
  • 胸腔向右向上轉,側臉貼地
  • 停留5輪呼吸換反側

11

  • 屈膝著地,大腿垂直墊面
  • 胸腔沉向大地
  • 前額或下巴觸地
  • 手臂向前延展
  • 肩頸放鬆,停留5-10輪呼吸

12

  • 雙手、雙腳同肩寬
  • 手腳間距一腿長左右
  • 雙手推地、足跟下壓墊面
  • 收腹、坐骨上提
  • 背部延展、雙腿伸直
  • 肩頸放鬆,停留5-10輪呼吸

13

  • 俯臥,雙腳同肩寬
  • 左臂穿過右腋下、向左延展
  • 屈右肘、指尖推地
  • 頸部向前延展
  • 停留5-10輪呼吸換反側

以上動作充分伸展了肩部周圍肌群,能有效緩解肩頸的僵緊疼痛,釋放身心壓力,改善睡眠質量。建議大家經常習練!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身體的求救信號你讀懂了嗎?

人體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經絡不通,就會發出很多不舒服的信號來求救。在這裡我們就具體看看,如果經絡不通,人體會發出哪些不舒服的求救信號!

各種不通的信號代表著不同的情況,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和穴位來調理,這也就是我們說常的辨證艾灸。

一、經絡不通的首要感覺:疼痛

還是那句話: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經絡不通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疼痛,比如有時候我們會有莫名的疼痛,那說明的是此處經絡不通。

1、疼和痛有區別!

疼和痛是兩個概念,雖然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還是有些差異的。

比如我們被扎了一下,立刻產生的感覺叫做“疼”;

如果接著按壓一下受傷的地方,這時候產生的感覺才叫做“痛”。

(1)什麼是疼?

疼字是“疒”下面一個“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襲經絡所致的不適,一般是剛發病的時候,經絡受到外邪干擾,身體自動發出“疼”的信號,以便募集更多的氣血救援。

但是“不通暢”、“堵塞”的局面還沒形成,所以,“疼”通常是一閃而過的,呈現點狀或散點狀,如果沒有堵塞,疼過以後也可能無跡可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要加強防護,就可以自愈或者不再复發。

(2)什麼是痛?

痛字是“疒”下面一個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人體內部通道—經絡的疾病。實際上,痛就是經絡集結了很多氣血,瘀滯不通而發出的信號。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痛感一般是按壓、觸摸才會感到,疼是可以反復發作的,面積比疼要大一些。

2、“初病在經”,“久病、久痛在絡”

人體上,穴位是“點”,經是“線”是,絡則是“面”。

總的來說,“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位置在“經”,“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擴散到“絡”。

遇到疼痛類的問題,可以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來疏通經絡。面積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裡痛就按摩哪裡,面積稍大一些可以艾灸,這樣經絡慢慢就通了。

腰背疼痛認准阿是穴

腰背部痛疼更注重的是對疼痛部位的局部艾灸,即我們常說的艾灸阿是穴。阿是穴的取穴原則本就哪裡疼痛就以哪里為穴。

比如椎間盤突出,著重艾灸阿是穴的話,效果往往是不錯的,也可以加上環跳,陽陵泉、懸鍾、崑崙。

如果你艾灸時不知道如何取穴,不妨就以阿是穴為重點(哪痛灸哪),同時還可以艾灸阿是穴所在的經絡,循經艾灸!這對一些剛接觸艾灸的朋友往往是比較簡單、有效的。

二、氣血不通:冷

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此外,還有體溫、出汗不對稱出現,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經絡嚴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會出現一側體溫正常一側涼的情況。

經絡不通對皮表的影響,除了冷熱感覺外,還可以表現為皮膚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問題,血氣不至,毛孔內垃圾排不出來,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長不好。

所以如果某個部位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對照經絡圖查找所處的經絡,進行艾灸調理,將它們疏通以後,很多問題也就消除了。

三、熱氣不通:熱

經絡不通引起的熱主要表現為身體某些地方低熱、乾燥,或者局部異常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引起的。

除了外邪引起的紅、腫、熱、痛與發熱所在的經絡不通有關,一般低熱可能來自相連的經絡。

氣血在體內運行周而復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會從臨近的經絡那裡尋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響的就是具有表里關系或者子母關係的經絡,使該經絡發熱。

比如頭部低熱,不一定全是膀胱經的問題,而可能是與它相表裡的腎經氣血不足或者不暢造成的。

四、經絡徹底堵塞:麻和木

經絡不通進一步的發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著,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

麻和木的症狀經常一起出現,但在中醫裡,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

肢體出現麻木時,需要引起重視,尤其對於高血壓病患者來說,一定要注意及時疏通經絡,這樣能降低中風的發生概率。

五、氣血供應減慢:酸

身體發酸說明的是經絡氣血供應過慢,不能滿足身體需求。

人在劇烈運動以後,比如短跑比賽,事後機體會發酸或者無力,這是因為短跑需要更多的氣血供應,超過了正常機體氣血供應的限度,導致氣血供不上來而發酸。

正常狀態下,消耗和補充是一個平衡,所以養生運動從來不是劇烈運動,而是氣血供求平衡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導引術等,西方醫學也非常推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柔韌性運動等。

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這個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症狀。

六、經絡不通的兩種形態:腫和脹

1、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

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很多人刮出來、拔出來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實就是經絡裡的瘀血。

同時還可以配合艾灸,比如膝蓋內側的血海穴。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其氣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於脾經,脾主統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亂行、不淤積的功能,經常艾灸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對消除淤腫有輔助治療作用。

2、經絡不通也可以是無形的,這就是脹,由氣滯引起。

脹通常是氣在經絡運行不暢時形成的“渦氣”。身體某部位發脹,首先可以對該部位經絡上循經艾灸,找到疼痛點再進行艾灸。

其次還可以在三焦經查找有關痛點,《難經》言:“三焦主氣”,凡是“氣病”,都可以通過三焦經來治療,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療小腿抽筋,支溝穴可以治療脅痛。

三焦氣不順主要集中在頸部與上臂之間。無事時可以把手當作耙子,從頸部、肩部往手臂後方細細地耙下來,直到無名指。然後哪裡痛就重點揉片刻,這樣就能理順三焦之氣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中醫之氣(元氣、營氣、衛氣和宗氣)!收了吧!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組織、器官進行生理話動的基礎,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氣,是運動著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等作用,屬於陽。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血與津液,都是液體狀態的物質,有濡養、滋潤的作用,屬於陰。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是氣、血、津液運動變化的結果。

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在中醫學中還有“精”的名稱,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精”指生殖之精;廣義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也稱為“精氣”。

氣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

氣,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的認識,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領域裡,就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正如《景岳全書》所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醫門法律》也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流行於全身,無處不在,無處不到。它的運動,在中醫學理論裡稱為“氣機”,主要表現為升、降、出、入四種形式。人體的髒腑、經絡等組織,都是氣升降出入的場所。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即是指人體中元氣的運動而言。人體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運動。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停止而死亡。

(一)氣的形成分類

氣流行分佈於全身各處,表現為各個臟腑、經絡等不同組織的生理活動,由於氣在人體所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來源與功能特點,因此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1.元氣又名真氣,原氣。人體的氣,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氣,即是元氣。元氣屬先天之氣.它來源於父母,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於腎,依靠後天之氣的滋養和補充,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與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元氣充沛,則人體健壯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則元氣不足,身體虛弱,易致各種疾病。

2.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是水穀精微中富有營養的物質。它分佈於脈管之中,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與血共行脈中,營養全身。

3.衛氣是行於脈外的氣。衛氣亦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是水穀精微的懍悍部分。它的性質懍悍槽利,不受脈管的約束,而運行於脈外。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內散於胸腹,以溫煦臟腑;在外循行於皮膚分肉之間,以調節胰理之開合,護衛肌表,潤澤皮毛,抗禦外邪入侵等。

4.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宗氣為後天之氣,是由肺吸人之漓氣與脾運化之水穀精氣結合而成,積於胸中,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亦稱“羶中”,宗氣並能從氣海上走息道(呼吸道),下注氣街(臍下丹田部位)。

宗氣的主要功能是:①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強弱有關。宗氣還可使呼吸之氣下注氣街(丹田)。“氣功”的調節呼吸,就是運用這個原理。②貫通心脈,推動和調節心臟的搏動。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虛裡”位於左乳下,是古人診察宗氣盛衰的部位。所以,在臨床上常常以“虛裡”處的搏動狀況和脈象來鍘知宗氣的盛衰。

5.臟腑之氣元氣分佈於臟腑,即成為臟腑之氣,如心氣、肺氣、脾氣、胃氣、肝氣、腎氣等。臟腑之氣是各臟腑進行生理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表現為各臟腑生理功能的一個主要方面。

6.經絡之氣元氣流行於經絡,即成為經絡之氣,簡稱為經氣。經絡的傳導、轉箱功能,即是經氣運動的具體表現。針刺穴位時所產生的感應,稱為“得氣”,表示經氣巳經發揮作用。

(二)氣的生理功能

從上述主要的幾種氣的表現來看,氣的功能包括以下5個方面。

1.推神作用氣的活動力很強,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生成與運行,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等一切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都依賴氣的激發,都屬於氣的運動。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就會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臟腑、經絡功能會減退,還會引起血虛、血脈瘀滯和水濕停滯等病變。

2.溫煦作用陽氣對於人體生命活動如同天空中的太陽一樣,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依賴陽氣的作用而發揮各自的生理功能。人的體溫,各臟腑、器官等一切組織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都屬於氣的溫煦作用。故《難經》曰:“氣主煦之”,即指氣有熏燕溫煦的作用,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人體能維持正常的體溫,維持同屬液態物的血和津液等物質的正常循行環流於局身,都依賴陽氣的溫煦作用。故《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如果陽氣運行失常,溫煦作用不足,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就會出現異常的病理改變,如侵寒肢冷,血運遲緩等異常表現,人體的生命活動就要受到影響。

3.防禦作用氣有護衛肌表、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故《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的防禦作用,如與外邪相對而言,即屬於“正氣”。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斷發揮抗病功能,表現為邪正鬥爭,使病邪得以消滅,健康得以恢復。氣能護衛肌表,防禦外邪侵犯,又能與入侵之病邪作鬥爭,並驅逐邪氣排出,使疾病痊癒。正氣還具有很強的修復組織和康復能力。正氣充足,即或發病,自可戰勝邪氣。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則易受邪而發病。正氣不足,難以驅邪,病後也難以速愈。

4.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人體不斷攝取外界陽光,清氣、水分、食物等物質,通過氣化作用,使其轉化為自身的精、氣、血、津液等;並且通過氣化作用,機體將代謝產物,如濁氣、汗液、尿液、糞便等,經肺、汗孔、膀胱、大腸排出體外,所以,血和津液的化生,津液的輸布和轉化為汗液、尿液,都屬於氣的運動變化,簡稱為氣化。具體地說,是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若這一功能失常,就會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到汗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泄。

5.固攝作用固攝,即固護、控制、統攝之意,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體內液態物質具有同護統攝和控製作用,不使其無故丟失,表現為固攝血液、津液、精液等液態物質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血液不致溢出於脈外,屬於氣的固攝作用,稱為“氣能攝血”。汗液,尿液及其他分泌液,在正常情況下,不致因分泌過多而使津掖大量散失,也屬於氣的固攝作用。

氣的這五個方面的作用,是既有不同表現又相互聯繫的。從根本上來說,都屬於氣的正常活動。氣分佈於各臟腑,即成為臟腑之氣,以進行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而各臟腑的生理活動又對氣的生成和運行有密切關係,如腎藏精氣,肺吸入空氣,脾胃運化水穀精氣,作用於氣的生成;心的搏動與肺的呼吸相配合,作用於氣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則對氣機起著調節的作用。

此外,中醫學中關於氣的名稱還有很多,如稱從食物中攝取的精華為“谷氣”或“水穀之氣”;稱致病物質為“邪氣”;稱體內不正常的水液為“水氣”等,多是專指某一種具體事物而言。



氣的病理變化

氣的病理變化,主要有氣虛、氣滯兩類。

1.氣虛由於元氣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虛。久病、老年、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勞倦過度等因素,均可引起氣虛。氣虛的全身症狀,主要表現為虛弱無力。由於各臟腑各部分生理特點不同,所以出現氣虛的症候也各有特點。如呼吸氣短、語聲低微,是肺氣虛的表現;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是脾骨氣虛的表現;遺尿、滑精,是腎氣虛的表現;自汗、惡風、容易感冒,是衛氣虛的表現,等等。常用方藥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及人參、黨參、黃芪、白朮、甘草等,都有很好的補氣功能。

2.氣滯氣的正常活動是運行全身,流通疏暢。如人體某一部分的氣機流通發生障礙,則有關臟腑或經鉻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滯。情志不舒、感受外邪以及外傷等原因,均可引起氣機失調而致氣滯,氣滯常在疾病過程中較早出現,故有“初病在氣”的說法。

氣滯的主要證候是局部的疼痛和脹悶,脹痛時重時輕,部位不固定,且可與精神情志因素有關。如氣滯胸脅,則胸脅脹痛;氣滯胃腸,則皖腹脹痛,氣滯於肝的經絡,可見乳房脹痛,少腹墜脹,等等。其他如排便時的里急後重,也屬於氣滯的一種表現。治療以理氣、行氣為主。常用疏肝散、逍遙丸等方藥。

此外,還有“氣逆”與“氣陷”,也是常見的氣的病理變化。氣逆,多見於肺或胃的病證。因肺氣、胃氣以下降為順,如果肺氣或胃氣失於下降,在肺可出現欬逆上氣的證候;在胃可出現噁心、嘔吐、暖氣、呃逆等症,氣逆基本上屬於氣滯的範疇。氣陷,多見於脾的病證。因脾氣以上升為健,脾氣不升而下陷,則不但上見頭目眩暈,中見脘腹虛張、虛滿,而且在下可見久瀉滑脫以及脫肛、子官下垂等升舉無力之症。氣陷基本上屬於氣虛範疇.氣逆和氣陷,都是由於氣機的升降失常。應降而不降,氣滯而上逆者,即為“氣逆”;應升而不升,氣虛而下陷者,即為“氣陷”。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