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您9個養生小動作,快來試試吧


1.運目。雙目從左向右轉14次,再從右向左轉14次,然後緊閉一會兒,再忽然大睜。此法常年堅持,可使眼睛靈活,去內障外翳,還能矯正近視、遠視,又可治療眼疾。


2.鳴鼓。以手掌緊壓住雙耳數秒,然後迅速脫離,此法可振動耳膜,減緩耳窩退化;閒時也可常按摩耳朵,揉、挑、彈各種手法均可,可有效改善頭痛、暈車等諸多不適,體質虛弱者常按摩耳朵,還可防止感冒。

3.捏鼻。常以兩手食指摩擦鼻翼兩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提升嗅覺靈敏度,減少鼻過敏或呼吸道感染的機會。



4.叩齒。全身放鬆,口唇輕閉,齒對齒輕叩,或牙齒空咬,每次叩4~8下,可使牙齒堅固,預防牙病的發生此法還可促進臉頰肌肉活動,使臉頰豐潤,能防止雙頰下垂。



5.打哈欠。疲勞或室溫過高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積聚增多,此時若打個哈欠,可使吸入的氧氣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加,能起到消除疲勞、鬆弛神經的作用。

6.嘆氣。長吁短嘆可使肺部濁氣排盡,增加血液的含氧量,促進血液循環,有益於機體內環境的調節和穩定,使機體臟腑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還能消除緊張焦慮及精神壓抑感。

7.吞津。閉口做漱口狀數回,然後將唾液吞下。人的唾液未被空氣氧化時,並不會產生異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碳酸鹽、磷酸鹽、澱粉酶和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常吞津有助於消化,還能對抗細菌。



8.伸懶腰。伸懶腰可使全身大部分肌肉收縮,淤血快速回流心臟,從而使身體各部肌肉血流加速,能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

9.轉頸、聳肩。肩頸部有脊椎和許多通往頭部的重要血管,常轉動頸部或聳抬肩膀,能幫助肌肉活絡可使年老時發生腦血管疾病的機率大幅降低。

文章來源:健康科普小郎中

按摩天樞和內庭這2個穴位,有效抑制痘痘發生



美麗無瑕的肌膚是每一個愛美的女性所渴望擁有的,但是對於那些濕熱體質的女性來說,這卻是個奢望。層出不窮的痘痘卻成為無數濕熱女性煩惱的根源。

專家稱,痘痘是一種毒,它是人體內積聚的眾多毒素在面部皮膚上的一個表現。臉頰、前額上長痘痘,而且顏色偏紅,口氣重,肚脹,有時還便秘,是由胃火旺造成的。改善這種狀況的辦法就是按揉天樞和內庭穴。


天樞穴位於肚臍兩邊兩個大拇指寬度的地方。要用大拇指指肚按揉天樞穴,使的力量要稍大一點,直到感到疼痛為止,同時按在穴位上輕輕旋轉內庭在兩腳背上第二和第三趾結合的地方。要每天用手指肚向骨縫方向點揉200下,力量要大,依據個人的承受能力,以能接受為度,早上7~9點按摩最佳。

具體操作方法:每天早晨起床後,先用大拇指點按兩側內庭2分鐘,瀉胃火;再按揉兩側天樞2分鐘,通便。飯後半小時,再按揉天樞2分鐘。

總之,按揉天樞和內庭穴能迅速去除痘痘和粉刺,有效抑制痘痘的發生,令肌膚更乾淨、健康,愛美的女性不妨一試。

文章來源:健康科普小郎中

咳嗽來襲,掌握一個穴位,增強抵抗力!


天氣慢慢變冷,很多人都容易出現流清涕,咳嗽等症狀。這些都是肺氣不能宣發所導致的。除了吃藥,還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我們在短期內告別這些身體上的不適呢?

要想強肺,防治肺病,是可通過按摩肺經上的穴位方法達到目的。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魚際穴,它可將肺經體表經水導入體內,排泄體內肺經之氣。

中醫專家指出,雖然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位很多,但魚際穴卻是強肺的養生要穴。同時,它還有著“保命穴”之稱,每天堅持搓按魚際穴可謂好處頗多!




魚際穴的坐標定位

當我們攤開手掌,在大拇指根部有塊肌肉明顯突起,這個地方叫做大魚際。在這塊突起肌肉的中間,也就是從大拇指根部和手腕連線中點,就是魚際穴。


1. 幫助感冒恢復

魚際穴就屬於手太陰肺經之滎穴。經常按摩此穴,可解表、利咽和化痰的功能,對咽痛、打噴嚏等感冒的早期症狀,也有明顯療效。有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咽炎等疾病的人群,都不妨通過按摩魚際穴來輔助治療。


2.輔助治療便秘

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的疾病可通過冶肺來消除,按摩肺經的滎穴可起到清腸熱、化腸燥、通大便的作用。每次最好在排便之前揉搓穴位,從而有利於緩解和治療便秘。


3.提高機體免疫力

按摩大魚際穴,幫助促進血液循環,疏通脈穴,可增強肺主皮毛的功能,幫助人體提供抵禦外邪的能力;改善易感體質,達到保健養生之功效。對老年人、久病體虛及患慢性病的人,每天可適當增加按摩次數。



4.緩解心臟不適

魚際穴所在的位置,正好位於手掌部的心臟反射區。如果突然心悸、心絞痛、胸口憋悶,特別不舒服,用大拇指的指尖掐揉大魚際,用重力狠狠地掐九下,利用一個強力刺激來緩解心臟的壓力。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此方法僅起輔助作用,當身體症狀緩解後請及時就醫。


5.治療鼠標手

對於經常與電腦打交道的人來說,經常會因為過度使用鼠標,而引起手腕和胳膊酸痛、手指麻木;按摩手上的魚際穴可增加血液循環,再配合雙手做握拳運動,每天重複多次,可增加肌腱柔軟度,消除手部疲勞。

一般保健按摩,可每天做2至3次,每次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左右。按摩魚際穴,不受地點和時間限制,隨時隨地都可按摩,注意按摩時力度要適中,就像做運動一樣,要循序漸進,不必急於求成。

■ 如果喜歡,不妨點個ZAN吧!

文章來源:一環陽光

此法可以疏通十二經絡!練習簡單,任何地方都可以用


人體所有器官都需要氣血的滋養才能運行,離開了氣血滋養,生命就會枯萎、凋零。經絡像一張精密的大網,縱橫交錯在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把氣血源源不斷地出送到需要的地方,經絡系統是人體最不可缺少的生命網。



腹式呼吸
外部經絡的氣血運行,我們可以通過經絡穴位按摩來疏通促進,同時對內部臟腑氣血運行也有一定幫助。

當然,不可能存在一種直接按摩臟腑的方法,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腹式呼吸,來推動臟腑運動,就好像一雙看不見的手對內臟進行按摩。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其實只是使用了一小部分,大部分處於浪費狀態,呼吸也是一樣,我們平時的呼吸全部屬於淺呼吸,只用到大約1/3的肺,我們的內臟器官可不是講究什麼輪班制,而是用進廢退,那2/3不用的肺,長期放在那裡,充滿了不流動的廢氣,不“拉出來遛遛”的話,長期以往,就會退化。

腹式呼吸,就是通過一些技巧性的呼吸,盡可能利用到平時那2/3用不到的肺,這樣不僅可以鍛煉肺部,而且可以攜帶更多的氧氣,起到淨化血液、活化全身細胞的作用,而且肺部充分的運動對內臟器官適度的擠壓,相當於一種按摩保養。所以,腹式呼吸是一種極好的保健養生方法。


腹式呼吸有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兩種方法:

順腹式呼吸
順腹式呼吸和我們平時的呼吸相似,初學的時候可以雙手輕輕觸在腹部,感覺腹部的起伏。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此時肺部及腹部會充滿空氣而鼓起,但還不能停止,仍然要使盡力氣來持續吸氣,不管有沒有吸進空氣,只管吸氣再吸氣。然後屏住氣息4秒,此時身體會感到緊張,接著利用8秒的時間緩緩地將氣吐出,重複做2~3次。

逆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和順腹式呼吸完全相反,吸氣的時候,腹部盡可能癟下去,呼氣的時候漲起來,其他要領相同。

一般來說,最好做幾分鐘的順腹式呼吸,再做幾分鐘的逆腹式呼吸,效果更好。

文章來源:小年讀史

五行體質養生


先說下先天體質,天為陽地為陰,萬物皆負陰抱陽,人一出生與自然宇宙,繼承自然規律與祖輩基因孕育而成,帶著因果來。



木型-肝

經典:《黃帝內經》之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筋之宗。五行屬木,主升主動。主疏泄,主藏血;開竅於目,其體合筋,其華在爪,情志為怒,其液為淚,與膽相表裡。通自然:方冬,時春,色青,化生,氣風,音商,味酸。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人臥,血歸於肝”,主疏泄,疏通,發散,宣洩。主要功能疏泄氣機,助脾之升,胃之降,運化水穀精微。同時促進膽汁分泌,男子的精液和女子經血的下泄,宣洩人的情志,調節情緒,放鬆心情。

習氣:1.“開竅於目”~用眼過度;

2.“酒味辛屬金,金克木”~飲酒過度;

3.“丑時肝經”~經常熬夜;

4.過度服藥,食葷過多;

5.“怒傷肝”~過度壓力,鬱悶,發怒。

症狀:

口臭,面紅,目赤,指端紫色,手指瘦弱,便秘,頸椎不適,頭暈目眩,易怒,舌紅少津,手足麻木,經期問題,白髮等。

保養方法:

1.綠色養肝(佛手,菠菜,豬肝,水芹~保肝,旱芹~降壓,枸杞,菊花,山藥,金銀花,荷葉等); 2.噓字功~護肝;

3.鍛煉踏青;

4.溫水泡腳~引火下行;

5.情緒控制~少怒,緩解壓力,暴怒;

6.“哭”,金克木,金主憂傷,《素問》~“悲勝怒”;

7.少熬夜,子丑時前入睡;

8.常疏通肝經背部反射區。

古方食療:甘草檸檬,佛手,小黑豆,野生酸棗,炙棗,紅糖,芝麻丸。



火型-心臟

經典:《黃帝內經》五臟~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五行屬火;主血脈;主神誌;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情志為喜,其液為汗,小腸相表裡。通自然,味苦,方南,時夏,色赤,氣熱,化長,音徵。“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控制和協調身體內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生理,心裡的活動。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血脈通利是養心的核心。

習氣:1.過度暴喜或激動~“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2.經常大汗淋漓~“藏化液,心為汗”;

3.過度勞累;

4.過分受冷~“寒主收引,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

症狀:1.心火上炎:舌爛生瘡,手足心熱,面紅目赤,多夢煩熱,小便刺痛尿黃。

2.心氣血虛:面白黯淡,自汗大汗,畏寒心悸,心胸悶憋,氣短微弱,神誌模糊。

保養方法:

1.午休,“法於陰陽”,“合陽”~方養心,才安神;

2.食療:紅酒,紅茶,紅豆~祛水腫,龍眼,紅米,去心火~蓮子,蓮心,苦瓜,西瓜~夏季;

3.忌高溫,忌空調;

4.“夏三月,夜臥早起…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早晚運動;

5.保健穴位:心俞穴,內關穴,神門穴,勞宮穴,

6.《素問》~“水克火,恐勝喜”,恐則氣下,恐則精卻;

古方食療:古方紅糖,古法炮製桂圓,野生酸棗。

土型-脾

經典:《黃帝內經》之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五行屬土,主運化;主升降;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情志為思,其液在誕;與胃相表裡。通自然:方中,長夏,味甘,音宮,色黃,氣濕。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主運化,對攝入的水穀進行腐熟,運化,升清,降濁等代謝,化生氣血,津液,營養臟腑,經絡,四肢肌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中醫認為醒脾,健脾,振奮脾陽,補益脾氣,祛水利濕。

習氣:1.久坐,不運動,“久坐傷肉”;

2.長居寒濕,“脾喜燥惡濕”;

3.久服苦寒藥;

4.暴飲暴食,“食積內停”,“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5.常食生冷;

6.思慮過度。

症狀:腹脹食少,身沉累困,神疲乏力,肥胖浮腫,大便溏稀,唇舌蒼白,牙齦出血,久洩,肌肉鬆弛,眼袋,皮膚紫斑等。

保養方法:

1.運動鍛煉,9點~11點最佳;

2.少思慮~思則氣結;

3.怒勝思,“木剋土”;

4.穴位:血海穴,太白穴;

5.食療:小米,熟薏仁,馬鈴薯~防胃癌,熟藕,蓮子,紅棗,山藥茯苓,芡實扁豆,白朮豬肚;

6.艾灸祛濕。

古方食療:

祛濕方:麥麩炒薏米,老薑茶,老薑片,炮薑炒米,觀音脾土;

健脾方:陳皮,消食丹,黃精,紅糖,桂圓,炙棗~胃病,野生酸棗,焦神曲。

金型-肺

經典:《黃帝內經》之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五行屬金;住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結(淤結);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其志為懮,其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通自然:方西,時秋,味辛,色白,音商,化收,氣燥。

“肺者,相傅之官,治結出焉。”“肺者,氣之本”,肺將脾運化傳送而來的氣血,津液,上輸於頭面諸竅,外達於皮毛肌表,將人之衛氣灌之於體表,溫分肉,充皮膚,肥奏理,司開闔,滋潤皮膚,調節體溫,排泄廢物。肺為驕藏,喜潤惡燥。

習氣:1.久臥~久臥氣滯;

2.過度空調暖氣,“燥勝則乾”;

3.口味辛辣過油~損肺津液;

4. 空氣污染;

5.悲觀憂傷情志。

症狀:鼻內乾燥,鼻炎,咽喉乾咳,咳而氣短~肺氣虛,乾咳少痰,皮膚過敏,空調咳,呼吸氣短困難,畏寒易感冒,流涕鼻塞,大便乾結等。

保養方法:

1.調整心態,從容平和,常歡笑;

2.少食辛辣多滋陰;

3.多補水,常保濕;

4.穴位:尺澤穴;

5.食療:銀耳,白蘿蔔,陳皮,百合,川貝,雪梨,芹菜,

6.防感冒,常通便;

古方食療:丹草糖- 咽炎,白蘆筍,佛手,檸檬,黃精,陳皮,消食丹。




水型-腎

經典:《黃帝內經》之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記憶),腰為腑。五行屬水,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其體為骨,其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其志為恐,其液為唾,與膀胱相表裡。通自然:方北,時冬,氣寒,味鹹,音羽,化藏,色黑。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人體水液,由脾胃攝入,運化上輸於肺,部分受衛氣溫煦轉成汗液滋養皮膚,餘則由肺氣肅降下行於腎,再經“命門真火~腎氣化蒸騰”化為尿液出二陰,同時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腎藏精,精上聚於腦成腦髓,藏於骨中為骨髓,化為血中為精血。腎陰陽相依相容。

習氣:1.不良坐姿,傷脊椎波及腎;

2.用腦過度傷腎精;

3.食過鹹傷腎陽;

4.禁慾縱慾損腎;

5.飲酒過度;

6.服藥過度;

7.恐懼情緒;

8.長期憋尿。

症狀:掉髮,白髮,夜尿多,腰酸膝軟,面色黑,性能力下降,失眠多夢,骨質疏鬆,畏寒肢冷,泌尿生殖問題等。

保養方法:

1.酉時(17-19點)喝水清膀胱洗腎;

2.食療:黑芝麻,核桃,烏骨雞,黑豆;

3.護脊椎,不憋尿;

4.抱膝滾背,背撞樹;

5.適度性生活;

6.常保腎區溫暖,常按湧泉穴;

7.藥方:六味地黃丸~腎陰,金匱腎氣丸~腎陽:

古方食療:熟地~滋腎陰,芝麻丸,野生小黑豆,黃精,白蘆筍。

主流調理方向:

祛寒濕:窖藏老薑片,溫陽老薑茶,麥麩炒活薏米,古方炙棗,炮薑炒米;

補氣:野生黃精,古法炮製桂圓,九蒸九曬芝麻丸;

補血:古方紅糖,古法炮製桂圓,古方炙棗;

五行:九烤竹鹽-排毒淨血,五行羹-補益,熟地膏-滋陰,消食丹-行氣,無有五穀餐

五行體質養生關鍵:

木型(肝)~保肝護膽:少生氣不熬夜;

火型(心)~通脈養血:多運動常歡笑;

土型(脾)~健脾和胃:用心吃安穩睡;

金型(肺)~調理肺氣:防感冒保通便;

水型(腎)~養腎固元:擭脊椎不憋尿;

文章來源:健康報

養脾的七個要點要記牢



其一,食物喜溫燥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因此養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裡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薑、乾薑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濕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濕,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麵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麵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脾之物。

其三,勿過食生冷

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薑紅糖水,有助於溫脾,並能昇陽。

其四,養脾的中藥及湯方

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

歷代有不少養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濕有蒼朮,有平胃散;補脾化濕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乾薑,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和中氣之方藥。

(附:補中益氣湯即用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服,即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無力,常會吃什麼拉什麼,且面黃肌瘦,此時當重視養脾。脾喜甘淡而惡腥辣重濁,因此,甘淡可以養脾;脾氣太虛,千萬不可吃香喝辣。

養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實、山藥各30克,陳皮10克

水煎服,日一劑。或上藥烘乾,共研細末,每次15克,日兩次,衝入溫熱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溫陽之功,最合於養脾之需。

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合穴足三里。脾應於季夏,小暑大暑時節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濕。



其六,脾氣通於口,脾和順則口唇能納五穀

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黃,或發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診斷,脾應於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脾,若發暗亦是脾虛之相。

平時認真調理,自己注意觀察這些部位的變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的改變。


其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人憤怒、怨恨或焦慮時,胃和臉一樣充血而發紅;人悲傷、沮喪或憂鬱時,胃就變得蒼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動也減少。中醫也認為,不良情緒會影響肝的調節功能,進而會影響脾胃。可見,學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文章來源:亦健康

介紹7種核心肌群訓練方法:幫助您減輕下背痛及髖關節疼痛


你的核心肌群位於你的腹部和背部以提供軀體的穩定和平衡能力,核心肌肉的加強和靈活性的提高可以保護和支持你的關節,特別是下背部和髖關節。

當你把核心訓練加入你的日常訓練時,你會訓練到你的身體在承重和運動中更多的依靠這些核心肌肉,這樣可以減輕不適關節的壓力。這7個訓練可以幫助你牽伸和強化你身體的核心肌群。

注意:肌肉的酸脹是正常的,但是你感到任何刺痛或劇烈的疼痛時請立刻停止這項訓練。

在地板上進行你的核心肌群訓練

以下的訓練可以加強你的下背部、腹部及骨盆週的肌肉。針對性的訓練對這些部位的肌群很有幫助,因為在普通的日常活動中我們很少能鍛煉到這些肌肉。



一、骨盆下沉練習

這項練習包括了一個很輕微的向內的運動,可以分離和加強你的核心及骨盆肌群

1.屈膝平躺在地板上,你的雙足平行放置,手臂自然的放在你的身體兩側。

2.繃緊你的下腹部,向著你的軀幹下沉你的腹部不要使用臀部或腿部的肌肉來幫助後縮你的腹部。在這個運動中骨盆可以向下微微的傾斜,但是骨盆不能離開地面。

3.維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放鬆。

4.一般一次做5-10次。

二、平臥抬腿練習

1.平躺在地板上,膝蓋自然屈曲,手臂放在身體的兩側。

2.繃緊你的胃部所在區域的肌肉,慢慢的抬起你的腿部(注:不是伸直抬腿,整體上抬一側的下肢)離開地板6-10厘米左右,維持幾秒鐘然後慢慢的再回到原位。

3.一般一側下肢訓練30秒左右然後交換下肢練習2-3次。

三、橋式訓練

1.平躺在地板上,膝蓋自然屈曲,手臂放在身體的兩側。

2.緩慢的把臀部抬離地面,直到你的膝關節和你的肩關節呈一條直線。

3.保持這個姿勢8-10秒,然後緩慢的回到起始位置。

四、平板訓練

1.開始時,你的雙手雙膝支撐在地板上,背部挺直。

2.抬離一側下肢離開地板併後伸,膝蓋可以微微屈曲,但是背部和頸部不可以弓起來。

3.堅持4-6秒,然後緩緩的回到起始位置。

4.當然也可以更進一步的訓練,同時的抬起一側下肢和對側的手臂。堅持4-6秒,然後緩緩的回到起始位置。

使用瑜伽球進行核心肌群的強化訓練

接下來的3種核心肌群的訓練時需要用到瑜伽球。你可以在運動商店或網上等渠道買到這個球。初學者可能會發現當球沒有充滿氣的時候練習會輕鬆一點。

五、球上抬腿訓練

1.端坐在瑜伽球上,雙腳與肩同寬平放到地面上。

2.提起一側足跟並保持你的腳趾仍位於地面上。(當然更難一點,你可以把整個足部抬離地面)【注:整體抬起屈曲的相應練習側的下肢】

3.維持數秒,然後回歸原位然後練習另一側下肢。重複練習10-15分鐘。

六、球上半臥訓練

1.坐在瑜伽球上雙足平方到地面上,你的手臂交叉放在你胸前或髖關節前。

2.後仰大約45度,屈曲你的髖關節然後抬高你的跟腱,不要抬起你的足部。

3.使用你的腹部肌肉來使你滾動到雙足平放的坐姿狀態,不要使用足部來幫助完成這個動作。重複5次練習。



七、球上傾斜練習

1.坐在瑜伽球上,雙足平放在地面上,雙側手臂上舉過頭。

2.後傾45度角,屈曲你的髖關節,提起你的足後部(如上圖所示)

3.維持這個姿勢然後按順序把兩側手臂一個一個的交叉放到對側膝蓋上。

4.每側上肢練習10次。

文章來源:關愛骨骼

用你的雙手拍走你的疾病,就是這麼簡單!


1、拍打整個頭部,重點是百會穴

  拍打頭部主要對頭疼、頭暈、發麻、小腦萎縮、記憶力減退、腦血栓後遺症有顯著作用。

  拍打百會穴主要針對高血壓、失眠,同時對頸椎有輔助治療的作用,根據每個人的個體病情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表現情況有頭脹、頭悶、深度有痛點等,氣血暢通後不適感會自然消失。

 2、拍打整個面部,重點是眼睛

  拍打麵部可舒展皺紋、祛斑、活膚、增強皮質彈性,起到美容作用。拍打眼部主要是緩解疲勞,輔助治療近視眼,如果能堅持每天15分鐘的自行拍打,一個月下來能減輕100度。

  3、拍打囟門及前額

  拍打囟門可治療感冒發燒、過敏性鼻炎、鼻塞,及因感冒引起的頭疼等症狀,輕者幾十下,重者上百下就可暢通。拍打前額時有針刺的感覺,等拍到有溫熱感時,不適現象即可消失。



  4、揉按脖頸,輕擊頸椎

  脖頸這個部位經絡、動脈靜脈都很豐富,揉按這裡會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對落枕、扭傷、淋巴上火、嗓子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效果。輕輕拍打頸椎可緩解頸椎增生、鈣化,供血不足引起的頭痛、噁心和脖頸僵直等症狀。經常用雙手揉脖頸是最好的護理方法,可使大腦氣血充足暢通,延緩衰老

  5、拍打中府穴

  拍打中府穴對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有明顯效果,每天堅持自己拍打20分鐘,一個月的時間基本可以停止用藥,繼續堅持就會痊癒。

  拍打中府穴對咽炎、口腔潰瘍等治愈率也很高。衝擊力能穿越心包、肝膽乃至整個胸腔,是輔助調理內臟的最佳選擇。

  拍打中府穴時會出現胸悶、肺部痛、氣脹、難受的感覺。堅持拍打不適感會逐漸消失

  6、拍打胳膊

  拍打胳膊主要緩解肩臂酸、麻、脹痛、筋膜結節、無力或頸椎引起的血液不暢通等症狀,對因類風濕引起的手腕、手指腫痛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拍打過後會感覺很累、無力,有腫痛或出痧的現象。

  7、拍打雙肋

  拍打肝膽區域和脾臟、胰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雙手用掌或拳拍打腋下兩肋,左手是脾、胰,右手是肝膽,中間是胃,對脂肪肝、肝硬化、肝囊腫、肝氣滯和膽囊炎、小型膽結石、息肉、糖尿病、脾虛、各種胃疼、胃脹、胃氣滯、脾胃不和等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拍打此部位有以下反應:肝部很不舒服、疼、煩躁、難受、脹等現象,胃部有胃疼、胃脹、揪心的感覺,兩側同時拍打有說不出的滋味。當拍到內外發熱時,以上不適感消失後,就會感覺到全身輕鬆。

  8、拍打胃部

  拍打胃部是針對那些沒有其他疾病,只有胃不適的人群,如:胃疼、胃酸、胃脹、胃粘膜脫落、胃痙攣、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先進行揉按,再輕輕拍打,開始時有些患者不能觸摸,胃部很僵硬;慢慢緩解後再進行拍打。胃病很頑固,需要長時間堅持拍打才能治愈。有胃病的人要配合拍打腹部,拍打後腸胃會感覺很舒服,對於胃病嚴重的人拍打時感覺很難受,有一種無法表達的感覺,胃氣滯的人主要表現在排氣、打嗝,拍打到溫熱和輕鬆即可。

  9、拍打腹部

  拍打腹部首先是有減肥作用,可促進大小腸蠕動,解決便秘,腸結及不孕不育症和小型子宮肌瘤等疾病,以上疾病均因氣滯血瘀造成,直至拍打到整個腹腔疼痛消失,有溫熱感即可。

  10、拍打腹股溝

  腹股溝有貫通上肢下肢、主要動靜脈和淋巴主幹道的作用,所以經常拍打此處可以促進腹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環,尤其是對治愈股骨頭壞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1、拍打環跳穴

  刺激環跳穴主要是促進血液循環,輔助調理腰疼、因氣血不暢引起的腿部酸痛、脹麻、寒涼等不適症狀,此部位對於治療股骨頭壞死有顯著療效。

  12、拍打腎區

  拍打腎區主要是對有腎病的人群,腎炎、腎囊腫、腎盂腎炎、尿頻、腎衰竭、腎功能減退、腰酸、腰痛、身體無力、失眠、耳聾等。初拍腎區時會出現酸、麻、悶、痛的感覺,總之因人而異,各有不同的感受,從輕到重循序漸進,直至疼痛消失。

  13、拍打尾椎

  拍打尾椎是因為此處曾經受到傷害,最初拍打時會感覺裡面是空的,沒有痛覺,等到血液充滿時才感覺很痛,對便秘、痔瘡有明顯療效。



  14、拍打膝關節

  拍打膝關節主要是對關節炎、膝蓋疼、關節涼、酸、抽筋、靜脈曲張、骨刺、因氣血不暢引起的腿部煩亂、無法入睡效果很好,拍打後少數人會出現黑痧。

  15、拍打大椎穴

  拍打大椎穴對咳嗽、嗓子痛、小兒驚風、頸椎、感冒有很好的療效。

  16、拍打肩部

  拍打肩部主要治療五十肩、肩周炎、肩肌鈣化、肩酸痛、抬舉困難、受涼、落枕等。拍打肩周時間要長一些,由痛到不痛,由溫熱到肩胛骨、前肩都熱透為止。

  17、拍打後背

  拍打後背主要治療背部僵硬、沉重、強直,對長期勞作受涼,及背部氣血不暢通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18、拍打脊柱

  脊柱是支撐整個身體的重要部分,保護脊柱很重要,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和脊柱相關。拍打脊柱對強直、彎曲、增生、脫臼、鈣化、增強脊髓生長效果極佳。

  19、拍手

  拍手能促進手部微循環,對於手指麻木、手指關節痛、手掌內脫皮等有很好療效。同時調理內臟,舒緩內臟壓力。

  20、跺腳

  借用地面衝擊腳底板震動整條腿部,使寒冷、麻木、抽筋、走路困難等腿部疾病一掃而光,還能促進內臟氣血循環。

  每天半小時,健康到永遠。

文章來源:鄂爾多斯發布

一個穴位搞定婦科病,國醫大醫賀普仁就是這麼牛!


小編導讀

針灸因簡、便、效、廉的特點,成為臨床常用的特色療法之一。一般來說,針灸亦講究配穴組方施治,諸穴合用而達治療目的。但是,國醫大師賀普仁先生治療婦科病常一穴即驗,可謂神奇!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大家的風采~~



陰廉穴治不孕

華某,女,37歲。結婚7年未孕。月經週期35天左右,經量中等,經色黯,夾有血塊,經前胸脅脹滿,平素性情急躁,食慾尚可,容易出現腹脹、便溏。患者形體較胖,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婦科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診斷為不孕症,辨證為氣虛氣滯,血瘀痰濕,閉阻胞宮。

大艾炷直接灸陰廉穴,5~7壯,瀉法,灸完一側,再灸另一側,每日1次,10次1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



灸8次後,患者月經來潮,色澤轉好,且經前症狀減輕,繼續灸至下一個月經週期,月經未至,經檢查,患者已經懷孕,停止治療。後足月順產一男嬰。

陰廉穴為足厥陰肝經穴位,位於股前區,氣沖穴直下2寸(氣沖穴位於腹股溝區,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動脈搏動處),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尤其是不孕症的治療。《針灸甲乙經》曰:“婦人絕產,若未曾生產,陰廉主之。”《針灸大成》雲: “陰廉主婦人絕產,若未曾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陰廉,位於股前區,氣沖穴直下2寸)

至陰治胎位不位

齊某,女,28歲,懷孕 31週,產前檢查為橫位。無特殊不適。

治療前,讓患者排尿,松解褲帶,取雙側至陰穴,同時艾條懸灸,調整與皮膚的距離,以局部潮紅而患者不感灼痛為度,約20分鐘,每日1次。

灸治6次後,產前檢查,胎位已恢復正常。

至陰穴在足小趾端,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井穴,膀胱經循頭後部而行,故至陰穴可治療後頭部疼痛。

至陰也是治療胎位不正的特效穴位。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針灸經綸》雲:“治橫逆難產,危在頃刻,符藥不靈者,灸至陰穴三炷,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其效如神。”《醫宗金鑑》雲:“婦人橫產,子手先出,諸符藥不效,灸此,灸三壯……”

(至陰,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

足臨泣治溢乳、乳癰

(1)陳某,女,30歲。患者自2000年3月發現月經量少,每次持續2天,伴溢乳,擠壓乳房時乳汁便從乳內溢出,色白,無乳房疼痛,到某醫院就診,查泌乳素正常,做乳房紅外線掃描,除發現雙側輕度乳腺增生外,未見其他異常;行頭部MRI檢查,未見異常,考慮為內分泌失調,未予藥物治療。2000年曾發現血壓高,近2年體重增加近10kg。

取足臨泣,僅治療1次後,溢乳量已明顯減少。

(2)張某,女,23歲。右側乳房腫塊3月餘。3個月前,洗澡時發現右側乳房有腫塊2個,如棗大。近來工作緊張,常有胸部不適感,乳房脹痛,尤以月經前明顯,有時氣急胸悶。納可,眠安,二便調。外院診斷為“乳房纖維腺瘤”,因懼怕手術而就診。查體:乳房內可摸到腫塊2個,約1.5cm×2cm大小,表面光滑,可移動。望診:乳房外觀無異常。舌淡紅,苔薄白。切診:脈細。辨證肝鬱氣滯,氣血凝結。治以疏肝解鬱,行氣活血。

取穴足臨泣,以毫針刺,施瀉法,留針30分鐘。隔日治療1次。患者治療後,自覺胸部舒暢,針刺3次後,腫塊減小。共治療10次,腫塊消失。

足臨泣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瘰癧等。足臨泣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婦女的經、孕、產、乳與衝、任、督關係密切,而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約束全身縱行的經脈,帶脈出自督脈、行於腰腹,腰腹是衝、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因衝任督皆起於胞中,故帶脈與衝、任、督三脈的關係極為密切,能影響乳汁的分泌,可以治療溢乳、乳癰等。

溢乳是指乳汁不經嬰兒吸吮而自然流出,其病機為氣血虛弱,陽明胃氣不固或肝經鬱熱,疏泄失常,迫使乳汁外溢。足臨泣疏泄肝膽,從而調節乳汁的分泌。賀老單取足臨泣治療溢乳,取穴獨特,療效顯著,明顯優於其他治療方法。

好·書·推·薦

中國中醫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國醫大師卷·賀普仁

賀普仁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悉心鑽研,重視臨床經驗的總結和提高工作,認為針灸在防病治療中有治療範圍廣泛,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等優點。在研究“通經絡 ”、“調血氣”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中醫針灸理論,注重繼承、精研精典、努力挖掘、博採眾長,用全新的治療學思想,創立了自己的針灸治療學體系- —賀氏針灸三通法,形成了“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學術思想。本書分為醫學小傳、專病淪治、診餘漫話、年譜四部分。

掃描二維碼或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悅讀中醫

兩個穴位調治“白天犯困,晚上失眠”


許多人會出現晚上睡眠不好,白天則犯困的現象,尤其中老年人出現這種情況更多,遇到這種情況大家該怎麼辦呢?下面給大家介紹2個穴位按摩就能有效緩解這種症狀。

相關穴位:

1. 照海穴

照海穴是八脈交會穴,通陰蹻,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主治咽喉乾燥,癇證,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不寐,腳氣。配列缺、天突、太衝、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門、風池、三陰交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


2.申脈穴

穴位取穴法:取定穴位時,可採用仰臥或正坐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增進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怯寒症、增進耐性等。

原因:中醫認為人體睡眠與衛氣密切相關,衛氣晝行於陽而夜行於陰,保證夜晚入睡和白天清醒。衛氣主要通過陰蹺、陽蹺而散佈全身。人體足踝部有申脈、照海二穴,分別通於陽蹺、陰蹺脈,可雙向調節經脈,使衛氣循行正常而同時治療夜晚失眠和白天嗜睡。健康顧問18311465087(微信)

文章來源:健康顧問王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