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再也不用吃那麼多藥了,艾灸這幾個穴位之後再也沒犯過!


絕大多數患者對胃病的認識是相當狹隘的,且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治療。

據統計,多數的胃病患者都是“硬漢”– 胃痛,忍著;受不了,吃些消炎藥。這些患者是相當危險的,這樣極易導致為萎縮、穿孔、出血,例子比比皆是。

現在人由於飲食不當的原因,胃常常飽受折磨,長此以往以致於患有胃部疾患的人不在少數。其中尤以胃脘痛常見。胃脘痛又稱“胃痛”、“ 心下痛 ”等,是以左側偏中上腹部,胸骨下方凹陷、肚臍上方(靠近心窩處)區域的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消化道症狀。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或者萎縮性病變,病理變化多局限於粘膜層,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損害後,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腺體萎縮,病程緩慢,反复發作!



中醫學認為:

胃痛多由過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積於中,陽氣被遏;或飲食不節,中焦失運,內蘊濕熱,氣機阻滯;或憂思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氣滯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內結,不通則痛,久痛傷胃絡等因致氣機不暢,從而胃脘疼痛。氣機運化失常,“不通則痛”是發病的核心。

★ 3個養胃錦囊妙計★

01. 注意生活細節

胃病的產生,除了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之外,還跟許多生活細節有關。我們都知道胃炎、胃潰瘍的發生,搗亂的是幽門螺旋桿菌。這種細菌是可以感染的,所以在生活裡,我們需要關照這些容易被傳染的細節。

建議:外出就餐時,注意分餐製

02. 戒暴飲暴食、戒夜宵

暴飲暴食,是傷胃的一把利劍。毫無規律地往胃裡塞進它根本無法承受、無法消化的食物,只會給你的身體帶來麻煩。別以為心情不好,大吃一頓就能發洩情緒,滿足自己。暴飲暴食之後帶來的痛苦,你一定承受過。


建議:一餐七分飽

飯吃到七分飽。細嚼慢嚥也是養胃的重點,好好運用牙齒,把食物碾碎,這樣食物到胃裡也就會容易消化。

03. 調整生活作息

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是養胃的關鍵和基礎。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你的胃就會運轉正常。每天讓它按時接受定量的食物,它工作起來也會規律。


建議:早餐熱吃

可以保護你的胃的溫熱狀態,讓肌肉放鬆、讓血液流動順暢。適當的蛋白質和脂肪,可以使食物在胃裡停留較久,水果和蔬菜可以中和胃裡的酸根,使胃里達到酸鹼平衡。

介於胃痛多為陰寒內盛引起,用艾灸之火化去胃中之寒,效果顯著!

【大陵穴】

這個穴位在五行屬土,對應著脾胃,是一味很經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來調。它在手掌根,腕橫紋的中點上,艾灸此穴位調理脾胃。

【四縫穴】

四縫是經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後來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後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問題,就可以找四縫解決,按摩時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用艾條艾灸四縫,治療消化問題。

胃脹氣

【足三里】

在膝蓋下外側,約四橫指(約3寸)的小腿脛骨外側有一凹溝處,這是強壯穴,力度按大一點,酸麻的經絡傳感可到腳背。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腸胃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脹胃痛;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內關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約三橫指(約2寸)的距離處,在中間二骨兩筋之間。胃脹或者有吃東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覺,艾灸此穴,氣機調暢就通了。



為什麼說艾灸可以治療腸胃問題,因為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脾胃為“水穀之海”、“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需要經過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之後才能轉化為精微物質,然後輸送到全身各處,起到滋養全身的作用。而脾胃虛弱、氣血不和、則容易導致胃脘痛、噯氣、噁心、呃逆、嘔吐、腹脹、腹瀉、便秘、厭食、消化不良等症狀。


溫馨提示

1、保養脾胃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2、脾胃不好,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素食為主、葷索搭配。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

3、脾胃不好注意冷暖。在春秋季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泄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4、脾胃不好要多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瑜伽等。適當的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關於艾灸穴位的時間

一般如果是大人的話,那麼每個穴位艾灸不低於四十分鐘,如果是小孩子的話,那麼艾灸個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左右就好了。

用艾灸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用質量比較好的艾條,因為劣質的艾條不僅對身體有害,而且容易損傷經絡,但是現在市面上很多虛標比例或者以次充好的艾條,這點估計很多經常艾灸的朋友都知道的。所以提醒大家在選擇艾柱或者艾條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質量好的,否則會得不償失。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一文讀懂五行學說!


從物候觀察,春季是氣的展放運動控製或主導著自然界的生命活動,便名以“木”氣;夏季是氣的上昇運動控製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火”氣。

秋季是氣的內收運動控製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金”氣;冬季是氣的潛降運動控製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水”氣;而長夏是氣的平穩運動控製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土”氣。

五行之間,以季節為序,相資生、相養助,叫五行相生;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間為序相制約、相抑制,叫五行相剋。有相生則不會導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剋則不會造成某行的太過,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態。

《內經》把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學說是古代人類研究大自然氣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運動規律的古代自然科學學說。

五行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筆者根據《黃帝內經》和其他古籍的記載,從氣的運動方式,討論五行的基本概念。



1、五行非五材

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間四季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揭示人體各器官氣機特性和相互聯繫的學說

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這5個字,已由具體的5種物質或材料的原義,昇華到5種氣的運動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所謂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但若按其字義理解為5種具體的物質、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稱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的說法,《尚書大傳》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的記載,指的都是五材,5種具體的物質和材料。即使將其說成是5種元素,也仍然屬於五材的範疇。

五行的“行”字,《說文解字》說:“人之步趨也”,也就是邁步行走的意思,進而可引申為行動、運行、運動。

所謂“五行”,應是指自然界氣的5種運行方式,或說是5種運動形式。

漢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說:“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意思是說,用“行”字,是用來表述大自然之中氣的運動、運行方式的。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說得更清楚:“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

行者,其行不同,故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顯然是說,五行是指天地之氣的運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為天地之氣的運行方式不同。

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鄰的次序相生,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勝,也就是相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說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濕燥風”也是把四季和五行聯繫起來的。因此在《黃帝內經》裡,又把五行叫作“五運”。

這些都說明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間四季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揭示人體各器官氣機特性和相互聯繫的學說。

因此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這5個字,已由具體的5種物質或材料的原義,昇華到5種氣的運動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2、五行的屬性和歸類

伴隨著天空的斗轉星移,伴隨著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著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它們的運動特性,這就叫五行。

五行所代表的氣的運動形式和特性各是什麼?將自然界萬物用五行進行歸類的依據是什麼?古人是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來研究的。

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生活在北半球的華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時,很容易觀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

就週年視運動而論,當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時分指向東方時,地面上則是春季;指向南方時,則為夏季;指向西方時,則為秋季;指向北方時,則為冬季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對應的來歷。

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傷寒例》中,就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記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8個大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氣以及七十二候的關係。

可見以觀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四季和節氣的方法,是由來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確的,這在《傷寒論》中稱之為“鬥歷”。

仰觀天文,斗柄指東;俯察地理,地面為春。在這個季節微風和煦,冰雪消融,種子生根、發芽,草木根鬚下伸、枝葉上層。蜷曲成團而冬眠的熊,在春風的呼喚下,爬出樹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

盤成圓盤而冬眠的蛇,被春風喚醒,伸展身體,慢慢爬出了山洞,開始了一年的新生活……從物候的觀察,到古人關於春季陽氣布陳、發散、發陳的論述,皆提示,在春季,是氣的展放、疏泄運動控製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

因樹木的根鬚和枝條皆喜展放條達,故古人便將氣的展放、疏泄運動形式,以“木”來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並不是指具體的樹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氣的展放疏泄運動。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在中醫學裡,稱肝和春氣相應,也就是說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氣的疏條展放之氣相應,臨床通過調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療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療婦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泄展放的功能。

但有的書上說肝主“升”,春氣主“升發”,這就值得商榷了。而肝主生,春氣主生髮、展放,則是《黃帝內經》的本義。


斗柄指南,地面為夏氣候炎熱,草木在地下的根鬚長勢明顯減緩,而在地面上的枝葉則繁茂生長,動物更加活躍,自然界一派欣欣向榮、蒸蒸向上的景象。

從物候觀察,到古人關於陽氣至夏洪盛、夏氣揚蕃秀之令、萬物蒸蒸向上、養長之道的論述,皆提示在夏季,是氣的上昇運動控製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


由於火性炎上,故以“火”字來命名因此主升的是火氣,而不是木氣。木氣的運動一旦由“生”變成“升”,那就是木鬱化火,鬱火上炎,那就是病態了。


斗柄指西,地面為秋氣候涼爽乾燥,草木枝葉枯萎,根鬚末端乾枯,養分向主幹內收,向果實和種子內貯藏;冬眠的動物此時在體內積聚了大量脂肪,以致顯得臃腫肥胖,以便等待嚴冬到來,進入冬眠狀態後慢慢利用這些能量。

從物候的觀察,到古人關於至秋要收斂神氣、養收之道、秋氣正收斂之令的論述,皆說明秋季,是氣的內收、收斂運動控製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金屬密度大,象徵著收斂密集,故以“金”來命名。


斗柄指北,地面為冬氣候嚴寒,萬物閉藏。種子深藏土中,生機潛閉,處於滯育狀態;冬眠的動物深居洞中,基礎代謝降至最低水平。從物候觀察到古人關於冬季地戶閉塞、陽氣伏藏、陽氣下沉、地氣下降、冬氣正養藏之令的論述,皆提示在冬季,是氣的下降、潛藏運動控製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水性就下,象徵著下降、潛藏,故以“水”來命名。

從春至夏,是由木氣的展放到火氣的上升,為氣的陽性運動;由秋到冬,是由金氣的內收到水氣的潛降,為氣的陰性運動。其間由陽轉陰,需經由夏秋之交的轉折過度,此時中醫稱之為“長夏”。

在長夏,暑熱未去,陰雨連綿,氣候悶熱潮濕。此時草木枝端長勢減緩,已經開花結果,正在化育種子和果實;動物孕育胎兒,繁育後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躍。

由此推知,此時是平穩運動的氣控製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也就是氣的展放和內收運動相均衡,上升與下降運動相均衡,保持了一種動態的穩定,而土性最為敦厚平穩,於是便用“土”字來命名。

其實由春季木氣的展放,轉為夏季火氣的上升;由秋季金氣的內收,轉為冬季水氣的潛降;由冬季水氣的潛降,轉為春季木氣的展放,都存在著平穩過渡的一段時間,於是《黃帝內經》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說法。所謂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後18天,都是平穩運動的土氣占主導地位。

伴隨著天空的斗轉星移,伴隨著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著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它們的運動特性,這就叫五行。

當然季節更替的決定因素,乃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周期性變化相關,並不取決於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過是觀察天象的參照物罷了,但卻是五行歸類的內容之一。





3、五行的生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剋制化,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定狀態。只有這樣的穩定狀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衍化,才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五行之間,以季節為序,相資生、相養助、相促進,這叫五行的相生,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比相生”。春季木氣的展放,為夏季火氣的上升創造了條件,叫木生火;秋季金氣的內收為冬季水氣的潛降提供了前提,叫金生水。

火氣升至極點,必將停止上升而轉為穩定,叫火生土;長夏土氣的平穩,隨著秋季的到來,則將轉為金氣的內收,叫土生金;而冬季水氣潛降,生機閉藏,則為來年春季木氣的疏泄展放蓄積保存了能量,這就是水生木。

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制約、相抑制、相剋制,叫五行的相剋,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間相勝”。如木氣的展放,抑制土氣的過度平穩,以防其壅實內收傾向過早出現,叫木剋土;土氣的平穩,可製約水氣的過度潛降,叫土克水。

水氣的潛降抑制著火氣的過度上升,叫水克火;火氣的上升,抑制著金氣的過度內收,以防其過早沉降,叫火克金;金氣的內收,制約著木氣的過度展放,叫金克木。

誠然對五行生剋的解釋,也有從五材之間的關係來論述的。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又如《五行大義》說:“木生火者,本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等等。表面看來,很是機械,甚至十分牽強,但從《素問》所言“萬物盡然,不可勝竭”來看,應是以五材之間的關係來代言五行的生剋規律。

清代醫家黃元禦在《四聖心源》裡說得十分明白:“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剋矣。”黃氏所說的“氣”,就是指氣的運動,“質”則指具體的材料或物質。

故黃氏進一步說:“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氣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摻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



皆氣化自然之妙也。”雖然在有些細節上和前面的解釋有所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皆是從氣的運動形式之間的養助、制約關係來認識五行生剋的本質。

五行之間,有相生則不至導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剋則不致造成某行的太過。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剋制化,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定狀態。

只有這樣的穩定狀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衍化,才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於是植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律,動物有了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運也就是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傷寒卒病論集》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禀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儘管有人認為這段話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張仲景的原話。

但肯定不是現代人的話,可見古人顯然沒有把五行當作地球上的5種具體材料、物質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萬事萬物的氣的運動規律,甚至稱其為“五常”。

由於五行學說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觀點,甚至在運用五行對自然界以及人體臟腑器官的分類上,出現不同的認識,這完全可能並且客觀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何況道家、丹家、兵家、儒家,根據各自學派之所需,對五行學說進行附會改造,這也都是歷史事實。但是,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原本是古代人類研究天地大自然氣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運動規律的古代自然科學學說。

中醫學是依據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來預防和診治疾病的。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早上這樣壓壓腿,就能排除你體內的濁氣和濕氣!


各位朋友,每天早上只要練習下面的兩種壓腿法,就能排出體內的濁氣和濕氣,練習後會感覺身體很舒服,頭部很清醒,渾身輕鬆。方法如下:

1、向前壓腿,就像晨練的人拉伸大腿一樣,找個陽台什麼的,退往上一放,該壓腿不同的是,上半身也要前傾,這樣上半身的膀胱經、督脈也能拉到,練習時間3分鐘左右即可。


2、側壓腿,還是找個陽台什麼的半身高左右或者比半身高一點的物體,腿側著往上放,身體側壓,拉伸大腿內側和體側,可以拉伸腎經、肝經、膽經,練習時間3分鐘左右即可。

這樣壓腿為什麼能排除你體內的濁氣和濕氣呢?

因為這樣壓腿可以鍛煉拉伸膀胱經、督脈、腎經、肝經、膽經。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經絡健康,先從“搓”開始!


搓面部

在疲勞的時候搓一搓臉,不僅面部舒服,而且眼睛明亮,感覺神清氣爽。

搓臉部的好處不僅在於舒展面神經和表情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防止面神經炎、視力減退,還可以預防感冒。

搓臉時的輕重以自己的感覺而定,但最好稍重一些;搓臉時的速度以每秒一次為宜。

每天搓臉3~5次為宜,每次不少於5分鐘,直到臉上有熱烘烘的感覺為止。乾性皮膚的人在搓臉時手法不要太重,速度也不要過快,以免搓傷皮膚。



搓腰眼

腰眼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的凹陷處。中醫認為,腰眼居“帶脈”,是腎臟所在的部位。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腰眼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按摩的時候,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的地方,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

每次做7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搓完後兩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腰眼處,每次只要5分鐘左右。



搓腳心

人體的內部在腳心上的反射區很多,經常搓腳心能起到補腦益腎、益智安神、活血通絡的療效,還可以防治健忘、食慾減退、腹脹、便秘和心、失眠、消化不良、肝、脾、膽等臟器病症。搓腳有乾搓和濕搓兩種。

具體按摩方法是,幹搓時左手握住左腳背前部,用右手沿腳心上下搓100次,以使腳心發熱;換用左手搓右腳腳心。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別小看它,不致命卻要命的眩暈症,教你5個穴位按摩快速緩解


眩暈和普通的頭暈是有區別的,眩暈症主要表現為身體傾倒,自身晃動與景物旋轉,感覺頭昏或者頭重腳輕。且眩暈症有旋轉性眩暈和一般性眩暈的區別,發生眩暈的原因主要有貧血、高血脂、頸椎病、冠心病、過敏、脫水等。

發生眩暈時,你可以採取以下方法緩解眩暈症:

1、像樹懶一樣緩慢的移動,緩慢移動能讓你更容易集中註意力。

2、避免向上或者是向下看而導致方向感的喪失和不適感。

3、注目遠處的物體緩解眩暈。

4、緩慢將頭向左再向右轉動45度角,最後再向後仰。躺在床上的時候放鬆你的脖子和肩膀。再用同樣的方法慢慢將頭轉向另一邊。



有眩暈症的朋友,平時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最好是戒菸並且少喝酒,憂心和煩惱的事情不要放心上,保持身心愉快,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此外還可以通過這些按摩來緩解眩暈症:


1、按揉百會穴

百會穴在兩個耳朵尖連線和前後正中線交點。先採用拇指按壓30秒,在沿著順時針和逆時針分別按揉1分鐘。


2、推抹印堂穴

印堂穴在兩個眉頭的中間。採用拇指從鼻子向額頭推抹印堂穴約2分鐘。

3、按揉翳風穴

翳風穴在耳朵下方耳垂後遮住之處的凹陷中。採用拇指按在左右翳風穴上,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鐘。


4、按揉頭竅陰

頭竅陰在耳朵後高骨的後上方。採用拇指按壓30秒後再沿著順時針按揉2分鐘。



5、點按天柱穴

天柱穴的位置在頸部後髮際正中旁開大筋外側。用你的食指和拇指同時著力,採用點按的方法分別在兩側天柱穴按壓約1分鐘。

文章來源:常樂推拿之家

7個穴位,睡前按一按,舒筋通絡氣血暢,趕走腰椎頸椎病!還排毒



現如今,以頸椎、腰椎病為代表的脊柱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其中,除了常見的由退變導致病變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活中,許多的頸椎病患者都是在症狀極其嚴重,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時才去就醫,為治療增加了難度。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頸椎病和腰椎病也非一日之因導致,從現在起保護好自己的頸椎、腰椎,才能遠離頸椎疾病。

事實上,生活中有許多的小方法都有助於頸椎病、腰椎病的測定。



頸椎腰椎小測試

1.腳後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於雙腿長度不平等或沿著脊柱長軸壓力的不均衡造成的。

2.下頜運動時會發出“卡嗒”的聲音。多是由於頸部或者髖關節半脫位引起的。

3.不能完成舒適的深、長呼吸。

4.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弱。脊椎半脫位可以影響你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而神經內分泌系統在抵抗疾病和防止傳染方面很重要。

5.行走時,腳尖會向外展開。只要你不有意改變的話,這種檢測實驗很容易完成。走路時注意看腳,它們兩者都指向前方嗎?或者有一側腳已向內或向外展開?腳外展也許是下部脊椎或髖骨的問題,或是頭頸部、顱骨基底部壓力不均衡的信號。

6.頸部、背部或更多關節會發出爆裂的聲音。通常是由於脊椎關節被鎖住或卡住。

7.頭或髖部不能向兩側輕鬆地扭動或者旋轉相同的角度,運動的範圍正逐漸縮小。

腰椎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以舒筋活絡為主。腰椎疾病主要取穴當然是以腰椎部位為主,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不僅僅是腰椎部位,還會壓迫臀部,腿部。

下面給大家介紹下對症的艾灸穴位有哪些?

1.腰夾脊穴

夾脊穴在背腰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

2.腰陽關穴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門下約2寸。多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腰骶神經痛、類風濕病、小兒麻痺、盆腔炎。

3.阿是穴

疼痛點,腰部局部壓迫點,因為受到了壓迫,才會感到疼痛。此穴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哪裡痛,哪裡就是阿是穴。

4.殷門穴

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用來緩解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小兒麻痺後遺症。

5.承扶穴

足太陽膀胱經穴。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用於通便消痔,舒筋活絡。坐骨神經痛,腰骶神經根炎,下肢癱瘓。

6.委中穴

腰病委中求,此穴位於膕窩橫紋正中。用來緩解腰背疼痛,下肢痿痺,轉筋等。如果患者感覺已經壓迫了腿部,那麼哪裡疼痛就可以灸哪了,還要艾灸承扶和環跳,這裡要多灸一會,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會壓迫坐骨神經,另外很多患腰椎疾病的人,會有臀部冷漲的感覺,所以艾灸環跳和承扶就顯得很重要。

7.環跳穴

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肌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腰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

以上7個穴位是治療腰椎頸椎病的主要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1次,每次10-20分鐘,一周後就會感覺到有所緩解,然後繼續堅持,就會看到曙光。


腰椎頸椎病的最佳療法

上面給大家介紹的穴位艾灸的方法,能夠緩解腰椎、頸椎疼痛,但是起不到根治的作用。想要根治腰椎、頸椎病還是得依靠中醫療法。

我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用於治療頸椎病的方法中以膏貼療法最受歡迎。因為膏貼療法效果好、安全無副作用,且易操作。

患者在使用膏貼時,一定要謹慎選擇,因為現在網上有很多劣質膏藥,是用辣椒鹼和熱熔膠製成的,成本很低,毫無效果。

正宗的膏藥是用是用植物油和純中藥熬製而成的,成本較高,效果甚好,患者使用時也不會刺激皮膚。所以患者在購買和使用時,一定要分辨清楚。

《.黃塔銘.氏痛.》,就是這種外用膏貼的代表。從明代正德年間歷經16代傳承至今,已經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遵循古方堅持純中藥純手工熬製膏體。

經過很多患者和醫生的驗證,它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等骨科疾病非常有效,用過的患者95%以上都恢復健康了,現在網上也能找到,使用非常方便。


艾灸的注意事項與禁忌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一個穴位艾灸完畢,要輕輕拍打或按揉穴位及周邊位置,這叫封穴!很重要!封穴完畢後,要用衣物遮蓋住艾灸部位。

4.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只是洗菜做飯,可以戴上橡膠手套,用熱水洗;艾灸後至少2個小時才能碰冷水。

5.選擇灸量注意事項(可自己施灸參考,不限制專業艾灸機構辯證施灸)

(1)兒童、婦女、瘦人、體弱者、初次灸者、功能減退之疾患:宜小火(艾條的火頭離皮膚遠一點),施灸時間短。

(2)成人、肥胖者、體壯者、感覺遲鈍者、功能充進之疾患:宜時間長。

(3)體弱或年老:不耐多灸,初期時間短,火力小為宜。

(4)敏感者:艾條的火頭應該遠離皮膚,間隔3-4厘米。

另外腰背腹部、肩股皮厚肉多、沉寒痼冷,陽氣欲脫,施灸時間可以多一些。

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風寒感冒、癰疽痺痛灸量不宜過度。時間短一點。

6.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艾灸一定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艾灸的體位除了要適合艾灸的需要,還應注意體位的舒適、自然。一定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文章來源:墨棠子

脾氣暴躁,乳腺增生?7大穴位,情緒順暢,改善增生,精神煥發!


脾氣暴躁是乳腺增生高發的一大原因,乳腺門診就診的一般是30-50歲的女性,也有十幾歲的少女,而受教育程度高、工作壓力大的“白領”女性的發病率正日趨增高。

中醫認為,肝氣鬱結是由肝失疏泄或情緒抑鬱不舒引起的,可表現為脾氣大,臉部長斑,黑眼圈等症狀。其中情緒問題大多來自工作和生活。要想保健養生,必須改掉脾氣大的毛病,以避免傷肝。除了調解心情養生外,還可通過按摩身上的7大“撒氣穴位”來舒壓。

頭上的3個“撒氣穴”

角孫穴、風池穴和太陽穴等3大穴位是頭上的“撒氣穴”。按壓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腦、舒緩疲勞、焦慮的養生保健作用,可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

角孫穴位於人體的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髮際處。正坐或側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指之髮際處。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處牽動者取穴。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或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太陽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靠的姿勢,以便於實施者能夠準確取穴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太陽穴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孫穴後會打嗝,說明按摩養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個穴位對於著急生氣後兩肋脹痛、乳房脹痛的人更有益。



胸肩部的2個“撒氣穴”


膻中穴和肩井穴是胸肩部的2個“撒氣穴”。前者(位於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除悶的養生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5秒,休息3秒。生氣時往下捋100下,可以順氣,對岔氣也有很好的養生作用。用拳頭敲打肩井穴可緩解頸疲勞、使大腦供血充足、治療頭痛。按摩肩井穴位還可以改善乳房脹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肩井穴位於肩上,前直乳中穴,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下肢的2個“撒氣穴”


太衝穴和足三里是下肢的2個“撒氣穴”。按摩太衝穴對愛發火和憂鬱的人都有舒緩作用,尤其對高血壓、頭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患者俱有良好的治療養生功效。如果配合著按摩足三里,在舒肝理氣的同時,還對便秘、腹瀉和胃病等疾病有所改善。

怎麼按摩太衝穴?

揉太衝穴可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生悶氣後產生的反應有疏泄作用。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太衝穴,每天按揉3次,每次100下。

睡前刺激太衝穴十幾分鐘,如懂經絡再點揉其它肝經的穴位,哪裡痛、酸、麻,幾分鐘就可心蘋氣合,自然安睡。把指甲剪平,然而掐進去,仔細找一找最痛的點,把它轉移行間上去,因為行間是散心火的,一旦火散到行間就基本上發出去了。需要注意的是,揉的時候要從太衝穴揉到行間,可千萬別揉反了。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痺、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贏瘦。是“ 足陽明胃經 ”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文章來源:女性調養之家

勝吃17種中藥的穴位按摩秘籍,太有用了,值得收藏


穴位是人體的天然藥庫。全身都是穴位,哪不舒服就按摩哪個部位。這些穴位常按摩,不僅可養生保健,還能強身祛病,勝似吃中藥,無毒副作用,簡單易行,操作方便。

下面給大家推薦比吃中藥更管用的穴位按摩秘籍,收好了,總有一天用得上。

中藥穴位按摩秘籍


1 六味地黃丸:复溜穴
此穴滋腎陰效果極好,相當於六味地黃丸的功效!



2 逍遙丸:太衝穴、陽陵泉
按摩患者肝經的太衝穴和膽經的陽陵泉,和吃中藥逍遙丸效果一樣,且更為迅捷。



3 牛黃清心丸:神門穴、大都穴

先按摩心經的神門穴,再按摩脾經的大都穴。如果心中發熱煩燥,常用牛黃清心丸,但這藥若常吃,“是藥三分毒”,不用說也可想而知了。


4 補鈣藥:大都穴

脾經大都穴,是補鈣要穴。同時,這個位置也是頸椎反射區。

5 十全大補湯:太谿、复溜

而太谿、复溜兩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無禁忌,常相配而用,哪個穴位敏感就先揉哪個穴,然後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

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若再同時在腎俞、關元、氣海等穴艾灸。那就真成了一劑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補湯了。

6 麥味地黃丸:尺澤、复溜

按揉肺經的尺澤,加上腎經的複溜,相當於麥味地黃丸。具有潤肺、滋陰、去心火、納氣、平喘、止咳嗽等功效。


7 通宣理肺散:風門穴

按摩膀胱經的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加上肺經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



8 牛黃解毒丸:內庭穴

內庭穴,人體自生的牛黃解毒丸。內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當於牛黃解毒。

胃火牙痛、咽喉痛、熱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內庭,所以它是一個去熱的穴位。

9 補中益氣丸:中府、太淵穴

肺經有個穴叫中府,此乃中氣之府,是中氣匯集的地方,因此為調補中氣的要穴。

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穴性屬土,土能生金,其補中氣之氣最強,按摩、艾灸都有顯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衝三穴就會有補中益氣的效果。

10 純陽大藥:申脈穴
按摩申脈穴,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酸背痛、足踝關節痛等症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11 參苓白朮丸:太淵、商丘穴

參苓白朮丸,健脾止瀉。肺經的太淵穴,是俞穴,屬土,肺經屬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經的商丘穴,是經穴,屬金,脾經屬土,也是“土生金”。

這兩穴合在一起來用,補肺健脾,功效顯著。太淵與商丘就是免費的參苓白朮丸。

12 大補陰丸:然谷穴

有人心煩不寐,老想喝水,還總愛起急,屬於陰虛火旺的體質。那麼一旦口乾舌燥,不妨趕緊揉揉然谷,其功效相當於中藥裡的大補陰丸,去火補陰。

13 嗎叮啉:大陵穴

吃完飯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以從心臟借點血幫助運化,相當於西藥嗎叮啉,為您增加胃動力。

穴性屬土,還有健脾的功效。吃的太多喘不上氣來,肚脹,揉公孫穴可促進腸子的蠕動。



14 杞菊地黃丸:曲泉穴
曲泉穴,是溝通肝腎的要穴。說到功效,按摩曲泉,可滋陰補肝,主治肝腎陰虛、眼睛酸澀,相當於吃了杞菊地黃丸。

15 二妙丸:曲泉穴
曲泉,另一方面它還是去濕的要穴,相當於中藥“ 二妙丸 ”,可祛除濕熱。


16 開塞露:商陽穴

這個穴是一個專門治療便秘的要穴。

具體說來,治療什麼類型的便秘呢?它的作用有點像開塞露這種感覺,就是好像大便已經到了肛門這塊了,這個穴就管用了。

17 消炎大藥:照海穴

咽喉部癢痛,有時還伴有乾咳、乾嘔的症狀,西醫上稱為“梅核氣”。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藥物無法進入粘膜深層,吃藥無效… 空調吹久了,咽喉腫大、發炎、發燒 …

這時你可以按摩照海(和天突穴),可以消炎護嗓。每次指尖掐照海穴3~5分鐘,天天不拘時候次數。

我們的身上就有那麼多的天然藥物,何不好好利用起來呢?以前可能不知道,現在有了此文對照,就一定要好好收藏~

文章來源:北京華夏中傳網

氣虛要補氣,補氣重在補脾益腎,教您5個方法補氣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體的“正氣”有促進生長發育、保衛身體及抵禦疾病侵襲的生理功能。

而氣虛體質的人容易感冒,也比較容易生病,體型消瘦或偏胖,身體容易疲倦,全身乏力。另外,還伴有面色蒼白,說話聲音低微,稍微活動則出汗、心悸,舌淡苔白、脈虛弱等身體特徵。氣虛的人養生的關鍵在於補氣。腎為氣之根,脾為氣之源,所以補氣重在補脾益腎。





1.飲食調養。氣虛的人食養宜補氣健脾。常用的藥物及食物包括人參、山藥、胡蘿蔔、香菇、雞肉等。

2.精神調攝。氣虛的人精神情緒常處於低落狀態。精神調攝即要讓精神振奮起來,變得樂觀、豁達、愉快。

3.運動健身。氣虛的人不宜進行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可多做內養功、強壯功。

方法如下:

(1)摩腰:將腰帶鬆開後端,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至感覺發熱為止。

(2)“吹”字功:直立,雙腳併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面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連續做10餘次。

(3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10餘次。



4.環境調攝。氣虛的人適應寒暑變化的能力較差,寒冷季節常感手腳不溫、易感冒,因此,冬季要避寒就溫。


5.藥物補養。偏脾氣虛的人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偏腎氣虛的人可服用腎氣丸;屬肺氣虛的人,可常服補肺散。

文章來源:健康科普小郎中

肺經大藥房,氣順百病消~



肺經動態圖

手太陰肺經寅時(清晨3–5:00)

“寅時睡得足,色紅精氣足” ; 中醫講“肺朝百脈”,肝產生的新鮮血液由肺輸於全身,因此早上氣血旺盛,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此時脈搏最弱。

如果想要肺好,以及這方面連帶著的好,那就要好好睡覺,這個時候睡覺是最養肺的。

如果小孩子這個時間咳嗽,那一定是肺熱或者是肺濕熱,還有的人一到早上3-5點鐘就醒了,也是因為肺熱記得做去肺熱就好了。

肺經不通:

怕風易汗咽乾咳嗽; 過敏性鼻炎皮膚乾燥容易過敏 ;動則氣短胸翳面色無華。

1


肘部以上肺經穴位



排出體內濁氣:揉雲門穴

“雲”是流動的氣體,“雲門”的意思就是這裡是一個氣體宣發的地方。很多人愛生氣,氣完就憋在那裡了,宣發不出去,於是循著肺經走到四肢,就會造成四肢煩熱、特別燥、心裡堵悶、掌心熱等症狀。

這時,使勁點揉雲門穴,一般就會打嗝,氣就發出去了。

打通經絡,其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排除濁氣。好多人一揉這個肺經就老打嗝,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調治中氣不足、預防心絞痛、治療咳喘:揉中府穴

中府穴(如上圖)的“中”指中氣,就是脾肺之氣,脾和肺合起來的氣叫中氣。

如果經常覺得氣不夠使,喘不上氣來,或者大便的時候無力,以及吃一點東西肚子就脹,這就是中氣不足了。中府穴就是專門調治中氣不足的。

中府穴是脾肺兩經交會的一個穴,這個穴調氣最好。如果人體的氣亂了,就愛咳嗽、哮喘、堵悶,會經常覺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時一定要多揉中府穴。

中府穴可以防治心絞痛。有心絞痛的人按中府穴肯定很敏感,因為這裡有淤阻,所以要經常通通中府穴。中府穴還是治療咳喘的要穴。

推的時候,大拇指按著中府穴,然後向上推雲門穴,一般這裡會很痛。把痛的地方給推開,濁氣就會散掉,你就會覺得胸裡面非常舒服。

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流鼻血等鼻部炎症和皮膚過敏:揉天府穴

中醫講鼻竅通於天,天府穴暗含著這個意思,就是能治鼻子的各種疾患。像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流鼻血等鼻子的疾病,揉天府穴效果非常好。

天府穴還有消炎抗過敏的功能,比如皮膚經常容易過敏,也可以揉天府穴。



治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恐懼、心跳過速、肋間神經痛:揉俠白穴

天府穴往下一大拇指寬度的地方就是俠白穴(見上圖)。“俠白”就是有個俠客在保護肺,給我們補足肺氣,讓我們無所畏懼。所以它可以治療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恐懼、心跳過速。

為什麼人會恐懼呢?就是先有憂慮,憂慮解不開了就會恐懼。而且一憂慮就會氣鬱,常常氣串兩肋,所以按揉俠白穴還可以治療肋間神經痛,即兩肋痛。

2
小臂上肺經穴位

交通肺和腎,調節身體虛實,補腎:揉​​尺澤穴

胳膊肘處有個窩,就是尺澤穴。“尺澤”是給腎以恩澤,尺澤穴就是補腎的要穴。

在中醫裡,肺屬金,腎屬水,而金能生水,就是肺氣足了就可以補腎。所以,揉尺澤穴就能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補到腎經上去。

尺澤穴補腎方法叫做瀉肺補腎法。其實,瀉只是能量的一種轉化,是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轉換到腎經上去了,因為上焦的能量過多、淤積住了,反而讓人覺得不舒服,老有火氣,老想吃點兒涼的或者祛火的東西,而同時卻兩腳冰涼。

這是火氣都用到上邊去了,沒有留些到下面來,形成了上實下虛之證。

此時,不能盲目地瀉火。

而去醫院,往往用通便的方法。可一吃祛火的藥,一通便,上邊的火沒祛,下邊卻更虛了。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把這種能量轉化,不要白白地浪費掉。

要知道,即使是“火”,也是人體裡的一種能量,也是靠氣血製造出來的,所以不要把它瀉掉,瀉掉就等於是把剛生出來的氣血又給浪費了。

我們要把它轉化,而揉尺澤穴就是很好的方法。

有的人頭重腳輕,有高血壓,還有哮喘,也是上實下虛之證,這也需要揉尺澤穴來轉化。

治感冒引起的嗓子痛、發燒不出汗、痔瘡:揉孔最穴

孔最穴的“孔”是毛孔,“最”是最大。

孔最穴的意思就是身體裡所有跟孔有關的問題都歸它來管理。上至鼻竅,下至肛門,都跟孔有關,所以孔最穴管的地方特別多。

我有個同事小楊,她過去感冒的時候老有一個症狀——嗓子痛,必須得吃幾天消炎藥才會好,但自從她知道孔最穴是管嗓子痛以後,每次犯病她就揉孔最穴,只需要兩三分鐘,嗓子就不痛了。

有的人發燒不出汗,趕緊揉孔最穴可以幫助發汗。孔最穴還是歷代醫家治療痔瘡的要穴,有痔瘡的人此處痛感明顯。





治偏頭痛、落枕、小兒尿床、成人前列腺疾病:按揉列缺穴

列缺穴可以治療偏頭痛。“頭項尋列缺”,脖子落枕、感冒引起的頭痛,都跟風寒有關,平時您可要多揉列缺穴。

列缺還是一個交會穴,它跟腎經交會,所以還有補腎的作用。可以通利小便,治療成人前列腺疾病。

每天都能補充一點精力:按揉經渠穴

“經”是經絡,“渠”是水渠。“經渠”的意思是經絡到此就水到渠成了。

經渠穴是治療氣不順的。好多虛弱體質的人就是因為氣亂了,而這個穴是一個慢慢調養的穴,它可以使肺氣逐漸增強,最後達到一個水到渠成的目的。

也就是說,每天都能給您補充一點點精力,而且對實證、虛證都管用。

實證就是嗆咳,有肺熱的那種咳嗽;而遇點兒風寒、搜索關注學艾灸,喉嚨一癢就咳嗽的屬於虛證。

經渠穴對這兩種症狀都管。無論是熱性、寒性咳嗽都可以揉,它是一劑保人生平安的藥。


3


手上的肺經穴位



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靜脈曲張、脈管炎等血管疾病:按揉太淵穴

太淵穴正好在腕橫紋上,很深。太淵穴補氣效果極佳,如果總是覺得氣不足、氣虛,揉太淵穴就能給您補氣。

什麼人需要補氣呢?喘氣費勁(吸入氧氣不夠)、爬一會兒山甚至動一動就一頭汗或者氣不足、大便時老覺得沒勁或使不上勁,這樣的人就要補氣。

太淵穴是脈之會,就是體內所有脈都歸它控制。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只要跟心血管有關係的,都是太淵穴的適應範圍。

靜脈曲張、脈管炎這些跟血管、脈絡有關係的病症,按揉太淵穴都有效果。

對於太淵穴只要記住兩點就行:第一它總管人體各种血管脈絡,第二它是一個補氣的要穴。

治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小兒腸胃不好:揉魚際穴

魚際穴是一個善於退熱的要穴。當你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時,按揉魚際穴特別管用。

按摩魚際穴還可以調節小孩的腸胃功能。小孩不愛吃東西、腸胃功能不好的,一揉魚際穴,胃口的門就打開了。

治急性咽喉腫痛:用三棱針點刺少商穴

少商穴在指甲旁邊。少商穴治嗓子痛效果最佳,尤其是對急性咽喉腫痛有特效。

但是這個穴必須得強刺激才行,過去這些井穴(末梢的穴都叫井穴)通常都需要用三棱針來點刺,放一滴血,當時就會見效,但好多人就怕放血,這時不妨用指甲使勁掐一掐。

文章來源:醫依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