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三部曲——氣血充足、經絡暢通、臟腑平衡(增進健康)


中醫養生三部曲——氣血充足、經絡暢通、臟腑平衡(增進健康)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醫養生三部曲——氣血充足、經絡暢通、臟腑平衡(增進健康)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養生首要就是養氣血

《 黃帝內經?素問篇》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景岳全書》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而形強。人生所賴,維斯而已。”先賢說:“氣血盈,則百病而不生。” 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氣血”二字,我們身體的一切疾病,都是氣血出現問題而導致的。小到發燒、感冒,大到腫瘤、血栓,這些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氣血不暢、氣血不足。

西醫說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而對於中醫來說,人體最需要的就是氣和血。可以說人體就是靠氣血在供養著,氣行血行,氣滯血淤。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就會健康長壽,否則人就容易得病。只要氣血和順,人體自然不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說,養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氣血。氣血通調則身體無恙,百病不生;氣血不調則怪病不斷,痛苦不堪。一切人體的健康問題都是由氣血不暢、氣血不足導致的;所有身體問題的調理都要靠通暢氣血、補足氣血來實現。

只要我們讓氣血暢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們把氣血補足,人體的自愈能力就會自動開啟,發揮作用。

氣血是人的後天之本,人體的五臟六腑、骨骼經絡,乃至毛髮皮膚都必須依賴氣血的滋養,沒有氣血就沒有生命。

而養氣血又分兩個方面:一是補,通過睡眠、藥物和食物等方法來補充足夠的氣血,氣血充足是人體健康的基礎。二是運,光把氣血補足了不夠,還得把它們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否則還是徒勞無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說“氣血流通為貴”也是這個意思。如何補足氣血呢?

現在的人物質條件充裕,似乎吃進去了東西,就等於補充了營養,身體就健康了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需要進養的食物及補品自然不同。另外,自然界的風寒燥火,人的喜怒哀樂,都會對氣血的運行產生影響,會干擾本來正常運行的氣血,使之偏離正常的軌道,從而導致臟腑得不到該有的滋潤而出現病變。

中醫養生三部曲——氣血充足、經絡暢通、臟腑平衡(增進健康)

養生注重經絡暢通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氣血順暢運行,不出現逆轉呢?這個就得從經絡來說了。我們知道,氣血運行的通道是經絡,氣血如果運行不暢,就會堵在那裡,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將堵塞的經絡打通。所以,中醫最強調的一個詞就是“疏通經絡”。

《黃帝內經》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對於人體來說,有平衡陰陽、營養全身的能力,所以經絡學在中醫裡擁有至高的地位。

有人稱之,經絡在人體像個互聯網。經脈深藏在人體內,把持著各個臟腑的家政大權;絡脈是經脈上的細小分支,彼此通聯直達體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儼然像個龐大的互聯網。穴位是網上的一個個站點,氣血是通行在各站的機車,永遠高掛“免停”牌,一旦停了,只能由醫生來兼任網管了。

經絡具體說來,它有以下作用: (1)聯繫全身經絡可以把人的內臟、四肢、五官、皮膚、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聯繫起來,每一條通路通暢,身體才能保持平衡與統一,維持正常的活動。(2)運行氣血氣血也要通過經絡輸送到身體各處,滋潤全身上下內外。這是經絡的第二個作用。每個人的生命都要依賴氣血維持,經絡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通過經絡系統把氣血等營養輸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動。(3)人體屏障外部疾病侵犯人體往往是從表面開始,再慢慢向裡發展,也就是先從皮膚開始。經絡向外與皮膚相連,可以運行氣血到表面的皮膚,好像磚瓦一樣壘成堅固的城牆,每當外敵入侵時,經絡首當其沖地發揮其抵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4)反映內在疾病也有從內生的,“病從口入”就是因為吃了不干淨的東西,使身體內的氣血不正常,從而產生疾病。這種內生病首先表現為內臟的氣血不正常,再通過經絡反映在相應的穴位上。所以經絡穴位還可以反映人內在的毛病,中醫管這叫“以表知裡”。(5)調氣血人的潛力很大,我們的肝臟只有1/3在工作,心臟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們出現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激發、調動身體的潛能。按照中醫理論,內臟跟經絡的氣血是相通的,內臟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刺激經絡和體表的穴位調整氣血虛實。這也是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可以治療內科病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飯,還能吃進細菌,成為疾病感染的途徑。經絡也一樣,它可以運行氣血,行使上面說的那些功能,但是人體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從外向裡“走”的路。但只要我們知道了它們的循行規律,就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預防疾病的發展。這就好比敵人來偷襲,我們知道了他的行​​軍路線,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護準備。

中醫養生三部曲——氣血充足、經絡暢通、臟腑平衡(增進健康)

養生重視臟腑平衡

氣血暢通、充足與否,成為一個人能否百病不生,健康長壽的關鍵。如果一個人長期超負荷工作、過度勞累、生活不規律等,就必然會氣血不足,那能供給五臟六腑的動力和能量也會不夠,臟腑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必須超負荷運轉,一天兩天沒有問題,時間久了,損傷出現,經絡不通,臟腑功能衰弱,身體內部環境一片混亂,那時我們的身體既沒有力量及時清理內部的毒素,又缺乏能力抵禦外來致病因子的侵襲,因而,生病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黃帝內經·素問》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百病生於氣。何以養氣,以自然物品之精髓,養人體之正氣。

五臟六腑絕對是人體的硬件。臟腑有陰陽之分,五臟屬裡,故為陰;六腑屬表,故為陽。

五臟是指心、肺、脾、肝、腎。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以及藏神,主志的功效。其生理作用雖然各不相同,五臟間的各種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以保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它們的共同功能是受納腐熟水穀、傳化精微、排泄糟粕。

五臟六腑之間的各種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以保持著人體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

通常情況下,即使發生疾病,機體本身也能充分應付。當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靠機體自行治愈,有些病還是要靠藥物、手術、心理等手段來治療。多數情況,外源性病因及藥物在疾病發生與治療的過程中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扮演主要角色的卻是人體自身。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體內正氣充足,邪氣就不會破壞體內的陰陽平衡。

臟腑之間具有互相支持的協同作戰能力,這樣可以使全身陰陽協調,維持整體的健康狀態。如肝主升發,它善於升發陽氣,宣散鬱滯,調暢氣機、通利氣血,所以能夠促進脾胃升降;而肝和肺的合作就更加重要了,因為肝屬木主升,肺屬金主降,他們的運作使得氣機有升有降,有升有降才達到了平衡。如果其中一個功能失調,那麼人體的氣機升降就會失去平衡,而且最後陰陽不調、氣血不周,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不能循環流通,全身就會生病。

臟腑協調能力決定了人體自我修復潛能的大小。從養生角度來看,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怎樣來協調呢?一方面要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另一方面還要“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中醫稱之為“扶正固本”,就是重視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用各種手段去恢復、促進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這個所謂的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用現代觀念來理解,就是臟腑組織的細胞再生能力。有許多的病,如肝病、腎病、心髒病,其致病因素為​​多發性的、非特異性的、隱蔽性的。或查不出來,或雖查出來卻無特異性的治療。此時我們就可以應用各種手段去促進其自身的修復能力、恢復促進其細胞再生,通過這種途徑而使臟腑組織得以平衡,生理功能紊亂得以恢復。

五臟六腑都需要氣血的滋養,經絡的暢通,才能正常的工作;而充足的氣血則有賴於健康的五臟來提供。所以說健康的根本在氣血,要想身體健康,就必須氣血充足、經絡疏通、臟腑平衡。

文章來源:羊奶驛站

中醫教你按摩手指,治療百病!


據中醫經絡學說,人的五指指尖各有經穴,而且分別與內臟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有一個指尖感到特別疼痛時,表示與此經穴相關的內臟已有了某種毛病。

反過來講,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了某種毛病,也可以通過按摩手指來治療。

那麼這五根手指分別都能治療什麼呢?

1 :脫髮—— 刮小指

小指對應人體小腸經,所以經常脫髮、小腸吸收不好的人,可以刮刮小指。

2 :偏頭痛、肩頸痛—— 刮無名指

無名指對應人體三焦經,所以經常偏頭痛、肩頸痛的人,說明氣血運行不好,可以刮刮無名指。

3 :脾胃不好、心慌—— 刮大拇指

大拇指對應人體肺經,肺主納氣,如果肺不好,那麼心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大拇指對應的是心、肺器官。當出現心慌、胸悶等情況時,可用手刮大拇指外側並往外拉。

另外,肺不好,容易影響脾胃功能,所以脾胃功能差的人,也可以做此動作。

4 :便秘—— 刮食指

食指對應人體大腸經,對應器官是大腸、胃。所以經常便秘、腹瀉的人,應該刮刮食指。

5 :暈車失眠—— 刮中指

中指對應人體心包經,暈車一般是心包經不好。因此,在上車前幾分鐘或有暈車情況時,可以刮刮中指。此外,睡眠不好的人,也是心包經的問題,也可經常做此動作。

6 :全身健康—— 拍拍手掌

很多人都知道,足底有很多穴位,經常泡腳可以養生。殊不知,手掌上也有很多穴位,且有很多經絡。因此,要想身體健康,多拍拍手掌。

7:腰酸腰痛—— 拍拍手背

中醫有全息的理論,認為在足部或手部分佈著體內各個臟器的反射區,如手背對應人體腰部,所以經常腰痛、腰酸的人,應該多拍拍手背。

具體方法是:一手手掌拍另外一隻手的手背,交替拍。

(關注微信公眾號:思安堤,為你推送更多不同的信息喲。)

文章來源:百粒奇

小暑耗氣傷陰,點揉這三個穴位,讓身體恢復活力(益氣養陰生津)


小暑耗氣傷陰,點揉這三個穴位,讓身體恢復活力(益氣養陰生津)

中醫講究天人相應原則,植物在一年中受氣溫影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也是如此。自然季節的交替,陰陽盛衰的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上蒸下煮,小暑大暑!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進入暑期,天氣炎熱,暑氣襲人,流汗太多,也容易耗氣傷陰,導致氣陰兩虛,出現心煩、四肢無力等症狀,治療的時候要以益氣養陰生津為主。

生脈散

組成:麥冬、人參、五味子

功效:益氣養陰,斂汗生脈。

主治:氣陰兩傷,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多脈虛;久咳傷肺,氣陰兩虧,乾咳少痰,食少消瘦,虛熱喘促,氣短自汗,口乾舌燥,脈微細弱;或瘡瘍潰後,膿水出多,氣陰俱虛,口乾喘促,煩躁不安,睡臥不寧。

在生脈散的方劑組成中,人參是君藥,大補元氣,益氣生津;麥冬具有養陰清肺,生津斂汗,兼清虛熱的功效,是臣藥;五味子可以斂肺止渴、止汗,是佐藥。三味藥合在一起,共同起到補肺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

生脈散是一個益氣養陰、斂汗生脈的方劑,可以緩解症狀,讓身體恢復活力,是一個很好的保健方劑。

在生脈散的方劑組成中,人參是君藥,大補元氣,益氣生津;麥冬具有養陰清肺,生津斂汗,兼清虛熱的功效,是臣藥;五味子可以斂肺止渴、止汗,是佐藥。三味藥合在一起,共同起到補肺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

以藥性來推穴性,益氣生津可以點揉足三里,足三里是氣血生化之源,功效相當於人參。

小暑耗氣傷陰,點揉這三個穴位,讓身體恢復活力(益氣養陰生津)

養陰斂汗可以點揉复溜和太淵穴。复溜穴是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具有補腎益陰,斂汗清熱的作用;太淵穴是手太陰肺經上的穴位,具有補肺氣益肺陰的作用,要知道肺主氣司呼吸,而腎主納氣。

小暑耗氣傷陰,點揉這三個穴位,讓身體恢復活力(益氣養陰生津)

小暑耗氣傷陰,點揉這三個穴位,讓身體恢復活力(益氣養陰生津)

复溜快速取穴: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小腿內側,太谿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

由於這裡是取穴位的補益之效,因此點揉以上諸穴時,手法宜輕柔,操作時間宜長,通過持久的刺激,使刺激滲透到穴位內而獲效,心急不得喲!

古有“肺主呼氣,腎主納氣”的說法,兩穴相配一肺一腎,且均有益氣收斂之性,恰與入肺的麥冬、入肺腎的五味子功效相合。以上三個穴位配合使用,相當於人體自備的生脈散。

從年初到年尾,跟隨二十四個節氣的輪轉,程凱老師幫您規劃了一整年的養生計劃,實時為您及您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小暑耗氣傷陰,點揉這三個穴位,讓身體恢復活力(益氣養陰生津)

文章來源:程氏針灸程凱

無端手指麻,小心腦中風!艾灸三個穴位能杜絕(行氣、化瘀,通絡)


無端手指麻,小心腦中風!艾灸三個穴位能杜絕(行氣、化瘀,通絡)

傳承古法艾灸,弘揚中醫精華

有個朋友,今年才40出頭,前幾天突然覺得手指麻木,不聽使喚,去醫院一檢查,竟然是腦中風早期。

這可真是夠嚇人的,手指麻木竟然預示著腦中風?

先別怕。

其實,肢體麻木這件事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

首先說,這手指麻木絕對不能忽視,大家要第一時間到醫院篩查一下是不是頸椎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所致。尤其是腦中風,往往有手指麻木的前兆。我們必須通過篩查來找到原發病,這樣才能確保不會延誤治療。

但是,如果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我們就要從中醫角度加以調理和改善了。方法如下:

找到患側手掌的十宣穴(即手十指的尖端,如圖)。用牙籤或者圓珠筆的筆尖來點壓,用力適中即可,持續10分鐘。

無端手指麻,小心腦中風!艾灸三個穴位能杜絕(行氣、化瘀,通絡)

接著再找到手三里穴(位於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穴和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如圖),以及後溪穴(位於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如圖)。對這兩個穴位,先用指尖用力按壓,然後用艾灸條艾灸,耗時20分鐘。經過每天這半小時的調理,手麻的現象會得到很好地改善。

這個辦法有什麼奧秘呢?

先說這十宣穴。點刺十宣穴,目的是行氣、化瘀,通絡。中醫臨床經常用十宣穴來刺血治療,我們普通人不必如此,只用點刺即可。

這裡面有一層功效特別值得一說,就是通過此等瀉法,來行氣而化痰濕。中醫巨著《丹溪治法心要》裡說的明白:“ 麻是氣虛,木是痰濕死血 ”。由此看來,這麻木一事,和痰濕是有關係的。而痰濕不得運化的原因,又在於氣虛。所以,我們用瀉法刺激十宣穴,可以活絡、行氣,幫助痰濕得到運化。

無端手指麻,小心腦中風!艾灸三個穴位能杜絕(行氣、化瘀,通絡)

接下來再說手三里。這個穴位被廣為傳頌為治療手“不仁”的要穴。

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有人說,此穴屬於陽明經,多氣多血,故而行氣之功甚好。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真正的妙處,要從手陽明大腸經經氣物質循環規律說起。原來,這手三里作為手陽明大腸經的要穴,是大腸經天部雨水的受降之處。之所以稱為三里,乃是因為覆蓋面積太大,影響深遠。水勝則土失。如果我們用點壓和艾灸結合的辦法來刺激手三里,就會清散、溫煦、蒸化水濕,從而讓脾土之氣充實。脾土實,則水濕不得氾濫,這就有利於手掌痰濕之氣的運化,自然就會改善麻木了。

無端手指麻,小心腦中風!艾灸三個穴位能杜絕(行氣、化瘀,通絡)

最後說後溪穴,這後溪穴乃是八脈交會穴。它的特性就是和督脈相通。如果我們刺激它,溫煦它,就可以將督脈裡的元陽之氣引到我們的手上來。元陽之氣充足,自然可以運化水濕、暢通氣血,從而改善麻木症狀。這後溪穴的奧妙,理解起來也不難。

可見,用十宣穴、後溪穴、手三里穴治療手的麻木,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果我們按照上文記述的方法認真操作,會很快見到症狀的改善。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雖好,可不能盲目灸哦!

身體若有不適,請留言或私信,在專業老師指導下進行艾灸!

文章來源:養生中醫說

三個強腎的穴位, 經常按摩強身健體


腎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體器官,中醫講人身體中每個器官,都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相對應,而腎臟則對應冬季主藏,有藏精排毒的作用,更有腎強則身強的說法,有人認為只有男人才需要保養腎臟,這個是個非常錯誤的認知,腎臟對女人和男人都同等重要!

三個可以強腎的穴位:

第一、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底板的腳掌凹陷處正中心,湧泉穴是與百會穴相對應的人體兩大穴位之一,更有腎出湧泉一說,指的就是湧泉穴,按摩湧泉穴的方法一般有指壓和敲擊兩種比較常見,按摩時將兩手的大拇指放於湧泉穴上,雙手用力向上推壓,力度可以大些,我們腳底與其它身體部位不同,很能吃力力度小了效果不明顯,指壓法每天按摩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就可以了,敲擊需要用帶尖的按摩錘,用木錘尖端敲擊湧泉穴,敲擊三十分鐘就可以了。

第二、足三里

足三里是位於小腿上的一個穴位,經常按摩足三里對腎臟保健也有著不錯的作用,足三里的位置不是很好找,該穴位為於小腿偏上外側位置,按摩方式與湧泉穴相同,可採用指壓與敲擊方式,指壓採用雙手向下按壓的方式,力度適中亦可,敲擊也採用中等力度亦可,按摩時間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就可以了。

第三、腎俞

腎俞穴與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個針對腎臟的穴位,該穴位一般會採用針灸的形式,但我們日常按摩針灸很難實現,可採用指壓的形式,用雙手大拇指按壓揉搓即可,時間上保持十分鐘就會有很好的效果,由於該穴位位於腰部位置,按摩時間不宜過長。

按摩養生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只要方法得當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建議按摩時間選擇睡前,在泡腳後進行,睡眠的過程是也個很好的修養過程。

文章來源:古法養生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女人,天生屬於陰,易生寒。中醫上說:“寒是萬病之源”,“寒濕體,百病生”,寒具有陰冷、凝結、阻滯的特性,它會讓你“陽氣”不足,身體虛弱,並加速衰老。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女性身體濕寒重的表現:

血瘀,痛經,月經不調
易過敏,濕疹等皮膚問題嚴重
乳腺脹痛,失眠,氣滯
容易積食便秘,氣血差,容易肥胖
手腳冰涼,血脈不暢
全身乏力,易疲勞
氣血不和,臉上易長斑
皮膚粗糙,衰老速度加快等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所以,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女性都要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夏天,一定要避免喝冷飲,不要長期吹空調,吃太多涼性水果或者食物。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反面教材)



除此之外,夏季女性一定要多運動,主動出汗,排毒祛濕驅寒,“冬病夏治”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


今天,也給大家分享一套排寒祛濕的瑜伽序列,身體寒濕比較嚴重的女性,可以每天練習

1、樹式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山式站立,屈右膝
  • 將右腳放在左大腿根部
  • 右腿向外打開,髖部等高中正
  • 雙手合十放於胸前
  • 或者向上舉過頭頂
  •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2、幻椅式+扭轉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山式站立,雙手前平舉
  • 呼氣屈髖屈膝
  • 感覺自己像坐在一把椅子上
  • 吸氣延展脊柱
  • 呼氣雙手合十放於胸前
  • 身體向右扭轉
  •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3、反戰士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山式站立,雙腳打開約一腿長
  • 雙手側平舉,轉右腳向外
  • 腳尖朝向正前方
  • 吸氣延展脊柱,呼氣屈膝向下
  • 大小腿90度,身體向後側彎
  • 左手放在大小腿上
  •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4、簡易戰士3式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山式站立,右手在下,左手在上
  • 雙手臂纏繞,大臂與地面平行
  • 呼氣,抬右腿向後向上
  • 同時身體前屈向下,髖部等高
  •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5-6、貓牛式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跪立在墊面上,雙膝雙手打開與髖同寬
  • 雙腿手臂垂直墊面
  • 吸氣,抬頭,頸椎、胸椎、腰椎
  • 一節一節的延展
  • 呼氣,尾骨向後向下
  • 腰椎、胸椎、頸椎一節一節延展
  • 低頭,眼睛看肚臍
  • 重複練習5-8組

7、斜板式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俯臥在墊面上,雙手放在胸部的兩側
  • 呼吸,核心收緊,身體向上
  • 伸直手臂,進入斜板式
  • 保持5-8個呼吸

8、四柱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從斜板式開始
  • 曲手肘,小臂與地面垂直
  • 保持5-8個呼吸

9、下犬式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從斜板式開始,臀部向後向上
  • 伸直雙腿手臂,脊柱延展
  • 身體呈倒“V”型,保持5-8個呼吸

10、反斜板式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坐立在墊面上,雙腿伸直
  • 雙手放在身體的後側
  • 手臂垂直墊面,呼氣抬髖部向上
  • 身體呈一條筆直的斜線
  • 保持5-8個呼吸

11、仰臥脊柱扭轉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腹部
  • 雙手放在身體的兩側
  • 軀幹向左扭轉
  • 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12、挺屍式

一套“祛濕排寒”的瑜伽序列,女性夏季一定要多練(寒是萬病之源)
  • 仰臥在墊面上,雙腳分開略大於髖部
  • 雙手放在身體的兩側
  • 閉上眼睛,冥想8-10分鐘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現代社會,失眠的人很多,有些人並不想失眠,卻總是受身邊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說一說如何有效地防治失眠。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一、按神門穴,神門穴在腕橫紋尺側端,堅持按摩這個穴位能輔助治療心悸心煩暈車等症狀。按摩到出現酸脹感就可以了。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二、按印堂穴,印堂穴在眉頭的中間堅持按摩這個穴位能有效的明目通鼻、寧心安神。如果你總是夜間失眠的話,不妨試試按摩這個穴位。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三、按勞宮穴,蜷起手指中指所指的掌心位置就是勞宮穴,堅持按摩這個穴位能有效地清心火安心神,對人體很有好處。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四、喝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能幫人安定,心神放鬆暈起到一定的放鬆效果牛奶中還富含豐富的鈣質,睡前喝一杯對身體很有好處。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五、紅棗,紅棗性質溫和,對氣血虛弱的朋友很有好處,容易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的人可以在睡前適當的吃一些。

失眠難入睡,莫急!記3個穴位,吃2種食物,美容養顏,遠離失眠

文章的最後小編需要提醒的是,食療養生安全沒有副作用,但是相對而言時間會久一點,希望大家堅持下去

文章來源:健康養生正當時

比六味地黃丸還強大的藥就在你嘴裡,不用太可惜(補益腎精)


比六味地黃丸還強大的藥就在你嘴裡,不用太可惜(補益腎精)

《呂祖百字碑》有言: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呂祖,就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中的呂洞賓。

什麼是長生酒?就是口中的唾。

唾為唾液中較為稠厚的部分,為腎精所化。由舌根處左金津、右玉液二個穴分泌而出,所以唾又可直接稱為金津玉液。它功用是滋潤口腔,幫助消化,補益腎精。

比六味地黃丸還強大的藥就在你嘴裡,不用太可惜(補益腎精)

假若腎精不足,則唾液分泌減少。反之,唾得多或經常吐唾,就會耗損腎中精氣。

由於唾出於腎,所以古代養生家多主張舌抵上齶,以刺激金津、玉液二穴,使唾液緩緩泌出,待口中津滿後嚥下。

吞津功效有二:

一為生於腎精,還補腎精;


二是促進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當然,舌抵上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功效——那就是溝通任督二脈。

許多氣功在修煉時要求“舌抵上齶”,即舌頭輕輕抵住上齶部位,氣功學認為這是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樑,俗稱“搭鵲橋”。中醫學認為,督脈循背,總督周身陽脈,為陽脈之海;任脈沿腹,總任一身陰脈,為陰脈之海,舌抵上齶即可溝通任督二脈,使全身經絡接通,上下之氣通暢。平時“舌抵上齶”,可疏通氣血,條達經絡,清爽頭腦,強健體質,也有助於多產生津液潤喉。

如何做到自然貼到上齶去?那意境就是口象含著舌頭,小孩子就是含著舌頭的,所以小孩子涶津長流。大家試試,把舌頭自然含著,讓上齶觸到舌頭就行,不要管它觸及舌面什麼部位。這樣含著舌頭不一會涶津就能滿口,這種作法就正確。在練功中,一般不要刻意“舌抵上齶”的,如感覺舌抵上齶不舒服,影響到練功入靜,就不用去要求這部位做到位。當通督後要接通任脈時,它自然會有種磁吸力讓舌頭貼到上齶去貫通任督脈的。

比六味地黃丸還強大的藥就在你嘴裡,不用太可惜(補益腎精)

單純舌抵上齶所生的唾,它的質地不如舌抵上齶同時神照丹田而生的唾。因為此液因腎陽蒸動,煉精化氣而生,它的質與尋常的唾大不相同,腎液隨氣之升,循督脈而升出於舌下,其味甘甜。這種液體生出來之後,則吞津下嚥,用意循任脈送入下丹田。

注意,是用意念下送,而不是真去管這種液體是不是下去了。

再分享一個簡便之法,叫赤龍攪水。

《易筋經·十二段錦圖訣》說: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赤龍”就是舌,“神水”就是津液。

以舌頂上齶,攪口內之上下左右,使水津自生,鼓漱於口中三十六次。待津液滿口,分作三次吞下,心中暗想、心目暗看所吞津液,意送至臍下丹田。

比六味地黃丸還強大的藥就在你嘴裡,不用太可惜(補益腎精)

《黃庭經》說: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液災不干。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意思是說如此周而復始,自能使人肌膚光澤,顏如玉潤,氣如香蘭。

知道了吧,這本源之水、華池之水,它的滋陰作用比六味地黃丸還要強,因為它來源於自身。古人有句話,叫體內自有大藥,何須外求?這金精玉液不會用豈不是太可惜了?

口水能讓人起死回生?來看看這位老中醫的故事

有一位老中醫,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仍然身康體健。這位老中醫57歲的時候,死神盯上了他。他被確診為高血壓、冠心病、快速性心房纖顫、眼底Ⅱ期動脈硬化。老先生的病情非常嚴重,躺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每次只要稍動一下,

心臟就會劇烈跳動,好像快要蹦出來一樣。家人找了很多國內當時的知名專家前來會診,這些專家在了解了他的病情后,都得出了個安慰性的結論:聽天由命吧!

老先生說:“雖然病得那麼重,我仍然對生命充滿了渴望,仍然不相信自己會就這樣死去。”回到家後,我躺在床上,不停地反思。我想起了初學中醫時父親教導我的一句話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這句話不好理解,打比方說,人感冒時多由外寒所致,但內因在於你自己的抵抗力差,也不注意保暖,所以才引起了變化,使外寒(外因)侵襲人體引發了感冒。我認定了,患病的主要原因在於自身。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我又想起了中醫所講的“氣”。氣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生命延續的保障。“氣為血帥”,“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只要能增加人體的“氣循環”,就能推動“血循環”,從而增加血流,延緩疾病。

比六味地黃丸還強大的藥就在你嘴裡,不用太可惜(補益腎精)

我暗自慶幸,即使我躺在床上不能動彈,還可以做“氣息調理”。於是,我躺在床上,開始慢慢地調理氣息。首先瞇起眼睛,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然後讓自己的呼吸變得細、勻、長。每天按時練習,慢慢地我感覺自己每次呼吸後全身的血管好像都被調動了,身上竟然微微出汗。其次,為了讓自己的腦子始終保持清醒,我在調理氣息之餘還默默背誦自己所學的中醫典籍。

舌抵上齶、吞嚥口水

後來,我又發現了一個小訣竅:

除了鼻子可以呼吸、大腦可以記憶外,我的嘴也不用閒著。當我用舌頭抵住上齶牙齦時,口腔內的舌下腺、頜下腺、腮腺會分泌出很多津液。

從現代醫學講,津液有助於改善胃腸消化功能,殺滅口腔細菌。傳統醫學認為這是“生津”,有唾液為“金津玉液”之說。

就這樣,我每天堅持“運動”。有一天,我調理過氣息後,試著想坐起來。讓我和家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成功了,房顫沒以前那麼厲害,也沒有出現以前稍一動心臟就想跳出來的感覺。此後,我逐漸能下床了,能外出散步了,我也增加了其他的鍛煉。

數年後的一天,

我在一本西方醫學翻譯過來的雜誌中發現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人體大小血管總長約10萬公里,可以繞地球兩周半,但人體靜止時所使用的血管僅佔人體的2%~ 10%,我看後莞爾一笑,看來自己是把全身的血管都調動起來了。現在,我已經90歲了,除了高血壓(已經控制得很好)和輕度的膽囊炎外,什麼病都沒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中醫技術殿堂,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這5個穴位比CT還厲害,按了感覺痛說明五臟有問題,快看你痛不痛


中醫太神奇!通過穴位就可以發現人體的許多秘密,比CT、核磁共振厲害多了。人體的穴位直接和身體狀況一一相關。

穴位按壓痛就和身體的疾病有很多關係,一般是患者自身沒有感覺疼痛,只有在按壓身體某些穴位時才感覺到疼痛。

這5個穴位就是這樣,可以通過按壓這5個穴位,知道自己五臟是否健康。

心臟——陰郄穴

陰郄定位是,伸肘仰掌,用力握拳,在手前臂內側可觸摸到一條大筋(尺側腕屈肌腱),從腕橫紋沿此肌腱的外側向上半橫指,拇指指甲中點所對,按壓有酸脹感處。

按壓陰郄穴有疼痛表示心臟出現了問題,心臟問題的輕重程度與穴位按壓疼痛度成正比。心臟出現問題的表現:心前區悶重、沉痛、嚴重時可見心臟肥大等。

肝臟——行間穴

行間穴位於第一個腳趾和第二趾之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這個穴位是肝經上面的穴位,一旦這個地方出現了疼痛​​的感覺,就代表著我們的肝臟受到了相關的疾病的影響,說明肝功能在逐漸減退。其實這個穴位是非常敏感的。

許多病人扎其他穴位不會覺得很痛,但是一旦扎到行間穴的時候,痛覺是非常敏銳的。判斷自己的肝好不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可以按行間穴,看看自己有沒有出現疼痛感。

脾胃——足三里穴

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足三里的壓痛程度不僅與脾胃虛弱的程度呈正相關,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亦呈正相關,在胃癌患者中,表現最為突出。無論患者有無明顯的胃脘痛等自覺症狀,大家都可以通過按診了解足三里穴位的壓痛程度,初步確定疾病的輕重。

如果你感覺自己的足三里有些酸痛,就可能是脾胃虛弱,是脾經在這時提醒你,主動要求上午休息的節奏。探查脾經時,如果發現脾經痛點有痛感那就八九不離十了。

肺臟——中府穴

中府穴為手太陰肺經的起始穴,該穴位於胸前壁之外上方,橫平第1肋間隙,鎖骨下窩外側,前正中線旁開6寸處。

該穴下與肺臟接近,是肺之精氣聚集之處,故被稱為肺之募穴。對於那些平時常有咳喘以及出現其他肺臟問題時,按壓該穴位常會有明顯的壓痛或異常反應。

腎臟——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端,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黃帝內經》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並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通過對湧泉穴的探查,可以了解腎氣的盛衰。

湧泉穴按揉起來,如果有彈性,用力按揉有微微酸脹的感覺,說明腎氣充盈;反之,看起來鬆鬆垮垮,按揉時無彈性,沒感覺,則是腎氣虛弱的表現。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搓揉、點按的方法刺激湧泉穴,達到強壯身體的目的。

文章來源:羊奶驛站

這三個穴位是肝臟的福音, 經常飲酒熬夜的人要長按!


肝臟是人體用來排血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

肝功能的好壞往往也決定了膽囊的好壞,一個好的肝臟善於排毒的肝臟,

可以延緩人體衰老,這個不難理解,身體積累毒素越少,

血液越乾淨人就越不容易衰老。

有三個生活習慣對肝臟的傷害非常大,我們一定要盡量杜絕這樣的不良習慣,

1、飲酒,酒精對肝臟的傷害,是很多食品所不能及的,

我們身體代謝分解酒精全部需要通過肝臟,這無疑是個肝臟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2、熬夜,長期熬夜的人一定會感覺身體很疲勞,這與肝臟不能排毒有很大關係,

如果你在熬夜後大量飲酒,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本身熬夜後的肝臟已經很虛弱了,急需休息此時在飲酒無疑是雪上加霜的做法。

3、喜愛吃油膩食品,油膩食品會給肝臟帶來額外負擔,不利於肝臟排毒,

哪些比較喜歡油膩食品的人,一般皮膚都比較油膩愛長痘痘,

這與肝臟排毒不暢通有很大關係。

今天給大家推薦三個按摩穴位,長按這三個穴位,會很大程度上增強我們的肝臟功能,

一、太衝穴,太衝穴位於我們的腳背之上,按摩方式可以採用按壓、推拿等方式,

一般每天按摩十分鐘以上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二、三陰交穴,三陰交穴位於小腿的內側,這個穴位比較特別,

肝臟、腎臟、脾臟三條經脈都在這個穴位進行交匯,

所以按摩該穴位對其他兩大臟器​​,也有著不錯的養生作用,

該穴位可以採取擊打,指按的方式進行按摩,按摩時間在十分鐘左右即可。

三、章門穴,章門穴是肝氣停留的位置,長安此處對肝臟保養有非常大的好處,

按摩手法可以採取推拿的方式,按摩力度適中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