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為陰,背為陽!按摩這4個地方,讓你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腹為陰,背為陽!按摩這4個地方,讓你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腹為陰,背為陽!按摩這4個地方,讓你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雷雨季節,天氣不斷變化,人體為了適應這一變化,體內的陰陽也隨之而變化。由於人體的變化趕不上自然的變化快,所以此時人體容易出現陰陽失調,容易生病。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調節體內陰陽平衡呢?

1.足——排毒養顏、滋陰助陽

我們的腳上分佈有足三陽和足三陰經。

其中,足陽明胃經及足少陽膽經是專管消化功能的,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則是管消化分類吸收的,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是專管排毒的。

這些經絡都在足這裡匯集,所以足部是我們調陰陽一大部位。我們可以對足底進行敲打、按摩、或者熱水足浴。

腹為陰,背為陽!按摩這4個地方,讓你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足浴水溫在45度左右,時間約20分鐘,以泡至微微出汗為宜,此法能促進血液循環、滋陰助陽、排毒養顏。

艾灸可灸療足底的湧泉穴,尤其是晚上,能補益腎精,幫助入眠。

2.腋——提高免疫力,調節陰陽平衡

腋窩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循行之處,此三條陰經可調理心臟和肺臟的陰陽。

現代醫學的解剖學認為,腋窩分佈有大量且重要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結,如果經常按摩腋窩,能促進體液循環。

除此之外,若借他人之手觸腋致笑,能帶動身體其他器官也得到很好的運動,效果甚好。

腹為陰,背為陽!按摩這4個地方,讓你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按摩方法:可沿著手臂內側面,逐漸向下搓揉至手腕,以發熱為度。尤其是女子,更應該經常按摩,對於預防乳房疾病也有幫助。

3.腹——陰脈之海,陰和在腹

方法:雙手沿著神闕(肚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15圈,再逆時針方向按摩15圈,以發熱為度。

長期摩腹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腸蠕動,對便秘和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腹為陰,背為陽!按摩這4個地方,讓你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也可以對神闕(肚臍)進行艾灸,可以懸灸、隔姜灸,效果都不錯。常灸神闕,百病自滅!

4.背——陽脈之海,陽和在背

家人之間相互進行,對背部進行推背按摩,拍打放鬆。

腹為陰,背為陽!按摩這4個地方,讓你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推背方法:操作者將掌根放於受推者督脈兩側較豐厚的肌肉處,用腰部力量作用於掌根向上(下)推動肌肉,力度要適中,以發熱為度。推10分鐘左右(注意是推動,不是摩擦)。

拍打方法:操作者五指放鬆成空掌(掌心微曲),拍打受拍者背部肌肉(力度適中),拍打10分鐘左右,以皮膚出現潮紅即停。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一根擀麵杖,就能擀走老年病,上點歲數的都該看看(便秘、調節腸胃)


一根擀麵杖,就能擀走老年病,上點歲數的都該看看(便秘、調節腸胃)

擀麵杖是擀餃子皮、餛飩皮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想不到它也可以用來進行保健。我們用擀麵杖可以進行穴位點揉和敲擊,力度強,還省勁。

擀掌心去心火

許多老年人因為心火旺盛,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的症狀。其實,只要將擀麵杖放置於手掌掌心下,五指張開,前後來回擀動5到10分鐘,就能夠瀉心火,根本就不用吃藥。

手掌掌心為勞宮穴,堅持擀揉有強壯心臟的作用。《黃帝內經》——心主神明,君主之官也。

只有當心神安寧時,我們的五臟六腑才可以得到很好的“統帥”。

一根擀麵杖,就能擀走老年病,上點歲數的都該看看(便秘、調節腸胃)



擀手腕通肺氣

胸悶氣短、心氣不佳、心口“堵得慌”,是大部分中老年人身上都會出現的症狀。

擀手腕,可緩解如上症狀。

在我們的手腕上,有一個穴位——內關穴,“心胸內關謀”。

一根擀麵杖,就能擀走老年病,上點歲數的都該看看(便秘、調節腸胃)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三橫指最窄處。

將擀麵杖放於內關處,前後擀動5到10分鐘。

可以疏通肺經,補營肺氣,寬胸理氣,以達到解心慌胸悶,安助睡眠之功效。

擀支溝治便秘

便秘是一種讓人身心疲憊的症狀,在老年人身上尤為突出。

如果你時常有便秘的情況,就可以擀支溝。

腕背橫紋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尺骨與橈骨之間,有一個穴位,叫支溝穴,便秘支溝取。

一根擀麵杖,就能擀走老年病,上點歲數的都該看看(便秘、調節腸胃)

支溝穴屬三焦經,屬火。通過刺激支溝穴可以疏理少陽之氣,宣通三焦氣機,通調水道,使三焦腑氣得通,津液得下,大腸傳導功能恢復正常,便秘自然也就緩解了。

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都會擀一會兒支溝穴,配合飲食上忌口辛辣油膩易上火的食物,很快就會出口暢通了!

擀小魚際調肩頸

人一上了年齡,肩膀和胳膊就總是不怎麼得勁兒。

如果家人有這種情況的話,每天就拿擀麵杖擀動小魚際處,小腸經起於小指,沿著手臂的外側後緣繞到肩胛處,所以它能調理頸肩問題。

一根擀麵杖,就能擀走老年病,上點歲數的都該看看(便秘、調節腸胃)

最好是在下午1~3點,氣血流注於小腸經的時候,這樣效果會更佳明顯。其它時間也有不錯的效果,只是下午1~3點操作,效果會更佳明顯。

擀足底減肚子

小肚子大,小肚子脹是很多中老年,尤其是女性經常見到的毛病。

一支擀麵杖就能解決你的肚子和超重問題。

將一根中等長度的擀麵杖放在地上,一隻腳站著,另一隻腳的中段踩在擀麵杖上來回搓動,力度以腳底感覺酸脹為度。反复搓踩,直至腳底發熱為止。每隻腳搓踩5-10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一根擀麵杖,就能擀走老年病,上點歲數的都該看看(便秘、調節腸胃)

每天堅持練習,可以起到減肥、改善氣色的效果。

因為腳底有很多反射區,肝膽、脾胃、腸道這一類消化系統的反射區都集中在腳底的中段。

只要您持續不斷地刺激這一區域時,就會有效地調節腸胃功能,促進脂肪代謝,從而起到改善消化、減脂塑身的效果。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想要強腎,先排腎毒,如何排出腎毒呢?


許多人都知道,一個人腎好,全身就好,不過,想要腎好,先要排出腎毒,其實排出腎毒,就是等於強腎,然而如何排出腎毒呢?新經絡公眾號向各位網友分享一個特別簡單、實用、高效的方法。


按摩時,以單手大拇指按揉即可,每次3分鐘,然後換另外一側。每天早晚各1次。這樣就能排出腎毒,腎好,全身就好,如果想保護好自己的腎,請不妨多按按這個反射點,如果老年人想防治尿路結石,護腎,可以每天按摩小腿以及小腿上的排毒反射區即可。

文章來源:醫依不捨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五臟的主要功能為化生和貯藏人體精氣,所以,養好五臟對於養生意義重大。五臟怎麼養其實很簡單,記住一套五臟養生“組合拳”,一種食物配合一個穴位,吃吃喝喝、揉揉按按,輕輕鬆鬆養五臟。

三伏天居家養生,一起來試試!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養腎套餐:黑豆+湧泉

黑豆入腎經,《本草綱目》記載,黑豆能“治腎病,利水下氣”。黑豆怎麼吃最養腎?明代藥學著作《本草匯言》指出:“煮汁飲,能潤腎燥,故止盜汗。”所以,最簡單的黑豆食療方就是黑豆豆漿。做法:幹黑豆浸泡一夜,與清水的比例為1:20,打漿後充分煮沸即成,食用前加適量白糖調味。

要提醒的是,慢性腎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合併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不宜過多食用黑豆及其他豆製品,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補腎的穴位有很多,不得不提的就是湧泉穴。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顧名思義,這個穴位對於滋腎陰、補腎水意義重大,尤其適合腎虛型腰痛者。湧泉穴位於腳掌中線的前1/3處,將拇指放在該穴上,用較強的力搓揉20~30次,兩腳都要按摩,晨起和睡前按摩,養腎效果較好。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養脾套餐:大棗+足三里

《素問》記載,“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神農本草經》認為紅棗“安中養脾,助十二經。通九竅,和百藥。”這裡推荐一個健脾補血的食療方——花生衣紅棗汁。做法:花生米100克,溫水泡半小時,取其紅衣,與乾紅棗50克同煮半小時,加適量紅糖調味,一日內分三次服用。適用於產(病)後血虛、營養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癌症放療、化療後血像異常等症。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棗雖然是進補佳品,但過量食用亦有害。由外感風熱引起的感冒、發燒及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大棗。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足三里穴屬胃經合穴,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氣虛體質的人免疫力低,容易疲勞和生病。時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補氣。足三里穴位於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橫指(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處。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養肺套餐:白果+太淵

《本草綱目》中說白果“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本草便讀》記載白果能“上斂肺金除欬逆,下行濕濁化痰涎” ,尤其適合虛寒咳嗽者。這裡介紹一款白果養肺的食療方——白果雞丁。原料:去皮和芯的白果10枚,雞脯肉200 克,青椒50 克,蔥白15 克,雞蛋清1個,干淀粉15 克,水澱粉50 克,鮮湯50克,精鹽、料酒、香油適量。制法:將雞脯肉切成1.5厘米的方丁,用精鹽、料酒拌勻入味5分鐘,再加入雞蛋清、干淀粉抓勻上漿;青椒、蔥白洗淨切小丁; 銀杏入沸水中焯熟,雞丁用四成熱的油快速滑炒撈出;蔥丁炸香,放入青椒、雞丁、白果和鮮湯,翻炒均勻,水澱粉勾芡,淋入香油即成。

此菜適用於年老體弱濕重之久咳、痰多、氣喘,及婦女脾腎虧虛、濁濕下注所引起的白帶量多、質稀等症。需要注意的是,白果不宜生吃,熟吃也不可過量,以防中毒。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太淵穴是肺經的源頭,肺氣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全身各處。因此,刺激太淵穴可以達到補氣養肺、止咳平喘的效果。太淵穴位於腕橫紋上,橈動脈搏動處。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太淵穴,垂直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後緩慢屈伸右手腕,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持續20~30秒後,漸漸放鬆,再輕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進行,每穴按壓5~10分鐘,每日1~2次。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養心套餐:龍眼+神門

桂圓也叫龍眼,入心經。《日用本草》記載其“益智寧心”,清代藥學著作《得配本草》認為龍眼“葆心血”。這里為大家介紹一款用龍眼製作的寧心安神湯:龍眼肉15克,蓮子、芡實各20克,用水熬煮直至蓮子和芡實熟爛。可調理記憶力衰退、失眠、神經衰弱等症,還可用於改善夏季脾胃功能減退導致的食慾不佳。桂圓多食易氣滯,陰虛火旺者以及舌苔厚膩、氣壅脹滿、腹瀉者應忌食。另外,桂圓性熱助火,故兒童應少食。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小指側端的凹陷處。具有安定心神、瀉心火的功效。日常可隨時掐、揉刺激神門穴,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宜。晚間睡前按摩神門穴,助眠效果更好。就寢時以右手大拇指按左手神門穴5~10次,再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右手,有利入睡。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養肝套餐:枸杞+太衝

枸杞子滋肝益腎、填精堅骨,清後期醫家凌奐所著《本草害利》一書把枸杞子奉為“補肝第一猛將”。現代研究顯示,枸杞中的甜茶鹼能防止肝臟內過多的脂肪貯存,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這里為大家推荐一款枸杞白菊茶。取枸杞子、白菊花各3克,泡水代茶飲,可輔助治療肝血虛引起的見風流淚、白內障等眼病。要注意的是,枸杞偏於溫熱,感冒發燒、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吃。

五臟養生的食療和穴位“黃金搭檔”,伏天居家養生好幫手(養五臟)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中醫認為高血壓與肝陽上亢、肝火旺有關,因此按摩太衝穴可有效降壓。此外,感冒初期按摩太衝穴,還可減輕感冒引起的雙目流淚或乾澀等不適。用手指沿著足部拇趾、次趾間的夾縫向上移壓,足部動脈搏動處就是太衝穴,每次持續按壓4~5分鐘。

文章來源:養生內參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生活中我們見到的許多疾病,其實都是由寒氣引起的。換句話說,寒氣是許多病的根子,往往祛除寒氣,就能達到改善的目的。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人體7個重要穴位,艾灸它們就能使去寒事半功倍。

1


大椎穴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穴位:大椎穴是人體最大的穴位,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針對的問題: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痺等。此外,大椎穴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調理。

2


足三里穴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穴位: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針對的問題: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慾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此外,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高血脂等。

3


關元穴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穴位: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作用:關元穴具有溫腎陽、補虛,壯陽的作用。

針對問題:元氣虧損的病症如中風、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男科疾病如遺精、陽萎、早洩、性功能低下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各種婦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脫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4


神闕穴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位置:神闕,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

作用:艾灸神闕穴,能溫通元陽、復甦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

針對問題: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

5


中脘穴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中間位置。

作用: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

針對問題: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十二脂腸球部潰瘍等脾胃問題。

6


命門穴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穴位: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前方平神闕穴。

作用: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也是我們人體的動力之源。

針對問題:四肢清冷、虛損腰痛、或五更洩,男子陽萎、早洩、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等虛寒症狀。

7


太谿穴

氣血不足的人最應當艾灸的7個穴位(去寒)

穴位:太谿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

作用:太谿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有太谿穴來補養。

針對問題: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者腎陽虧虛出現的肢冷、下肢水腫、分別是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壓、以酸痛為適,力量大些以腳趾感覺到有麻木為宜,也可用艾灸。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按一個穴位,疏通全身氣血(肩井穴)


按一個穴位,疏通全身氣血(肩井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老話叫做:膽經堵,全身堵。

足少陽膽經是一條很長的經絡,從足部延伸到頭部,所涉及的部位非常廣泛。

這樣就意味著,膽經是我們人體中一條非常重要的經脈,膽經上有一個穴位,按一按、捏一捏會緩解身體疲勞,疏通氣血。它就是肩井穴,有一兩撥千斤的作用,可以一穴調節膽經氣血。

自我按摩方法:

一手搭於對側肩頭,用中指指腹按揉肩井穴,或用中間三指指腹按揉肩井穴區。按揉的手法要均勻、柔和、滲透,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鐘,左右手交替按揉。

當然,也可以拿捏肩井,家人幫忙或自己拿捏均可,效果都是立竿見影的。

按一個穴位,疏通全身氣血(肩井穴)

揉按刺激肩井穴,可以讓膽經的清陽之氣如泉水一般湧出來,然後將鬱滯的氣血滌蕩開來,令全身的疏泄順暢平緩。

特別是現代人久坐居多,常看手機和電腦,頭暈乏力、肩背酸痛的居多,拿肩井可以迅速緩解周身不適和酸痛,常常能幾分鐘後就覺得神清氣爽了。

文章來源:北京國鋒堂中醫研究院

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導讀:地球的外周有一層大氣,我們稱為大氣層。大氣層包裹著地球,按照傳統說法,這個大氣層就是天,地球本身是地。所以古人講天包地外,這是講地球這個世界本身的天地。從我們人的角度來看,腳下是地,頭上是天。人處於天地之中,人的這個身體,是天地二氣結合的一種狀態。天地人這三者就是三才,古人所說的三才,就是天地人。

那麼如果只講天地的話,那是兩儀,即陰陽兩儀。最大的陰陽就是天地,這麼看,這個陰陽不是太難懂吧。

天地二氣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相互之間有運動。當天氣下降,遇到地的陰氣,二者就會結合起來,這種結合起來的狀態就是"精氣"。

1. "精氣"是陰陽二氣結合的產物

陽氣,本身俱有能量,可是無法存留,始終在運動之中;陰氣本身沒有能量,但是可以貯存能量。陰氣吸納陽氣之後,自身也就有了能量,陽氣被陰氣吸納後也就不再動盪,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釋放。這樣就好辦了,就可以被萬物所利用了。

這就好比自然界中有電,雷電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古時候沒有辦法貯存起來,所以雖然有電這種能量,但是無法利用。到了後來,慢慢研究出電池來,那樣發電後,可以把電貯存到電池中。這樣,電能就可以慢慢釋放,這樣就能夠為我們所利用了。

而精氣,就類似於電池的這種狀態。

那麼繼續講精氣。

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內經》中講,人生於"氣交"之中。

人"吸"進來的是天之陽氣,"吃"進來的是地之陰氣。

注意一下,這裡的天地陰陽已經是後天的陰陽了,不然到後面講先天陰陽的時候容易理解出偏。這個後天陰陽,就是水火。中醫常說,古人以水火立極,就是這個後天陰陽。

先天陰陽是乾坤,這個學過易經的朋友都知道。先天陰陽是"清氣上升,積陽為天",這是乾卦;"濁氣下降,積陰為地",這是坤卦。

先天的陰陽是乾坤。這裡乾坤就是純陽和純陰。

先天陰陽在動蕩之中。這個動盪是什麼,在下次課中會講到。這個是修行之中的關鍵問題。那麼這個先天陰陽也會相交,那麼乾坤相交之後,天上也就有了陰氣,地下也就有了陽氣。此時的天地二氣已經不是純陰純陽了,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後天陰陽了。後天陰陽,就是水火。我們所處在天地,已經是後天陰陽了。

那麼人體上,水火就是腎和心,心就是火,腎就是水。心就是人體的天,水就是人體的地。

在後面,我們講的一些東西會涉及到先天陰陽,先天陰陽,那涉及到修行的一些原理,是修行中的關鍵問題。中國人的修行就是要從後天陰陽返還到先天陰陽,從先天陰陽再返還到太極和無極的狀態。這個是中國人的理論,和印度傳過來的佛法不是一個說法。如果沒有弄明白先天陰陽,那基本上屬於盲修瞎煉。

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2. 繼續說這個後天陰陽

天氣和地氣,這二者,進入人體,結合起來才是人體的精氣。所以,人的飲食,經過消化吸收,成為精微的物質,輸送到上焦,與肺吸納進來的"天之陽氣"結合,就形成了人體的精氣。這部分"精氣"除了供給身體利用之外,多餘的精氣會收藏到腎中。所以內經中講“腎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就是人體精氣的大倉庫。

這些知識,在《內經》陰陽應像大論篇中講過,“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陽氣進入人體是通過鼻子,地氣進入人體是通過嘴巴。所以二者缺一不可。不呼吸人就會死掉,不讓吃東西也會出問題。鼻子能聞到氣味,這個屬於天氣;舌頭能嚐到滋味,這個屬於地氣。人活著,需要採納的能量,"一部分來於天,一部分來於地"。這個概念很重要,很多修行方法都和這個概念有關。

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那麼人體之中,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這個結合的狀態可以通過"人中"看出來。人中,這個地方,上面是天,也就是鼻子;下邊是地,是口唇。那麼天地之氣要交合,就形成了人中溝。

人中溝如果又深又長,那麼這個人的壽命就會比較長,身體也會比一般人要健康。這裡,人中,就是天地之中,在古代有種方法,叫鎖鼻術,觀照人中,會促使人體的陰陽二氣交合,這是一種修行方法。在佛法中,也有觀鼻端白的方法,應該也有促使人體"陰陽二氣"交合的作用。這裡,通過人中溝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如果一個人的人中溝又淺又窄,若有若無,那麼他的健康很容易有問題,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容易猝死掉。所以要是看到一個人,人中很淺,跟你借錢,那要當心了,你借給他這個錢,說不定就要不回來了。

內經中,還講“氣歸精,精歸化”,氣化則精生。這個好比是氣經過濃縮,貯存在陰中。所以經常有朋友問精是什麼,我回答他們精就是濃縮的氣,實際上"精氣"就是陰陽二氣的結合。也好比天然氣本來是氣體,經過壓縮,可以變成液體,貯存在煤氣罐中。

腎是精氣的大倉庫,腎陰虛的人,因為陰不足,貯存不住氣,所以精氣虧。

精氣虧了,氣也就弱,表現在說話聲音小,沒有魄力。這就是精氣不足。因為精虧了,氣同樣就虧了。這種身體虛的人,如果夫妻同房後,會出現腰酸腰痛,沒有精神。就是因為本來身體能量就不足,同房後又有精氣的損失,造成了腎這個部位精氣不足,不能濡養周圍的組織了,這就出現了腰部不適。

人的精氣越足,身體自然是越健康。

所以要想補充人體的精氣,不能單單地靠飲食來進補。

飲食所補充的只是陰氣的那一部分。

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呼吸,吸納天之陽氣,化合飲食中的陰氣,才能化生人體的精氣。

這種吸納天氣的方法,逐步演化成一系列的吐納術。這一點,在古代修行中是非常重要。比如在《抱朴子》中記載的"閉氣法",吸滿氣後閉住,讓吸進來的"天氣"和自身的”陰氣”有充分的時間來結合,"化生精氣"自然越來越多。也有一些方法,比如龍門派的靈寶畢法,特別強調呼吸要"多入少出",將氣留在體內,化生出精氣。那麼書中說的是"氣液相生,聚氣生液"。這裡的液,應該就是精氣的意思。

那麼講到這裡,精氣這個概念應該都能明白了吧。就是陽氣濃縮後結合陰氣的一種狀態。是陰陽二氣的一個結合體。

3. 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

古人常說,精氣就是百姓,那這個百姓就是陰陽二氣的結合體。

這個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沒有精氣,人就死掉了。人死的時候,就是沒有精氣了。那麼沒有精氣,常常是因為"陰不足"了,只要陰還在,就可以結合陽氣,產生精氣。而陽氣是遍布整個空間的,自然界中陽氣什麼時候都不會虧。人只要有真陰,就可以把陽氣吸納過來,轉化成自身的能量。比如,黑顏色的東西,能很快吸收太陽光,轉化為熱。黑色為陰,陽光為陽,只要有黑色,那麼陽光就能被吸收。黑色就像一個黑洞,能吸收能量。

在選衣服的時候,為了顯瘦,很多人都會選黑色的衣服。因為黑色的衣服穿在身上,就是顯瘦。黑色本身是收斂的,看起來會比正常要小一點。而紅色的正好相反,紅色看上去就比正常的顯得大一點。同樣型號的車,紅色的看起來要比黑色的顯大。

所以,什麼東西補陰最好呢?就是黑色的東西,熟地、黑芝麻、黑豆,這些黑色的東西,補陰是最好的。

這樣,我原來舉的那個例子,那個遠房的親戚,昏迷了很久,馬上就要死掉了,用金匱腎氣丸貼肚臍,恢復過來的那個例子,應該就能明白了。

病人那個時候,是因為沒有陰,自然也沒有精氣了。

但是他呼吸還沒有斷,陽氣還能吸進來,只是存不住了。那麼趕緊補陰,讓這個陰把吸進來的陽氣給留住,轉化成精氣。精氣就是油啊,有精氣在,心臟就不會停跳。所以這就是續命,續將絕之命。一般情況下,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都是陰竭,而不是陽虛。年輕人不一樣,年輕人猝死可能有別的原因。而老年人,那基本都是陰竭了,沒有真陰了。

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4. 如何增強自身的精氣

既然精氣對人體來講,是如此重要。那麼如何增強自身的精氣呢?也就是說通過什麼方法可以積累人體的精氣呢?古人總結了三點:

一是"行氣",單純的行氣之術,也就是練陽氣的方法,比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等,這些都屬於動功。

動功就是在運動,那麼運動這種狀態,就和陽氣的狀態相應,那麼就能"感召陽氣"進入體內,都能很快增強自身的陽氣。

所以,內經上講,動養陽。這裡就又提到一個修行中的道理,就是相應。相應,就是保持頻道一致,你和什麼狀態相應,就可以感召什麼能量。同理,心正了,不會感召到邪氣,有些人感召到附體,那就是這些人的心理和那些附體相應。

有些人經常問如何徹底除去附體,那就把心態調過來,去掉貪嗔癡,別和那些邪氣相應。這裡扯遠了點,講的是行氣,也就是養陽氣的原則。可是單獨這麼練,未必就能增強自身的精氣。因為這些方法沒有"養陰之術",即使你獲得了很強的陽氣,未必就能貯存的住。

針對這一點,就是第二條,服食在《抱朴子》中,特別強調了"服食",也就是說要服用地上長出來的屬於陰的食物,比如黑芝麻、熟地、天冬、何首烏之類的,來涵養住這個陽氣。

否則,陽氣獨旺,沒有陰來收納貯藏,就會向上沖,造成頭部陽氣偏旺,而下半身陽氣不足。這樣頭部氣壓太高,容易出現腦部中風,而下肢容易痿軟無力,甚至出現偏癱,要坐輪椅。有很多運動員和武術家到了老年,腿腳不好,可能就是忽視了這點服食,練的功夫很好,可是能量沒有貯存住。這種鍛煉,陽氣越旺,就更容易氣往上沖,越容易出問題。有些人練功,老出問題,到了最後,身體還不如普通人好,那就是沒有掌握好這個"服食"。

以前,也有朋友來調理。說起來,練了好多年的陳氏太極拳,可是老感覺腰腿無力,而且腹脹,消化不好。診脈發現,腎脈很弱,直接用"滋補腎陰"的方子,吃下後立馬腹脹消失,腰腿也有勁多了。那他這個腎脈弱,說明腎陰虛,陽氣不能貯存,練拳後陽氣旺了,上升發散的力量也增強了,氣往上沖,會頂這個胃。造成胃中的東西不能往下走,那麼就堵在胃中,慢慢發酵,產生氣體,就出現胃脹了。

也有個朋友,因為身體不好,一直練拳。有一陣子,他一練拳就發燒,自己感覺莫名其妙,最後來看病。後來診脈也是陰虛。那麼他練拳後,陽氣增強了,陽氣增強,心火的力量強了,但是腎水的力量不足,但是陰虛不能結合陽氣,陽氣偏旺,陰陽不平衡了,陽勝則熱,這就造成了發燒。

這裡稍微提一下高原反應。高原,海拔比較高,這樣的地方,空氣相對稀薄,稀薄也就是不能凝聚,那這就是陰不足。在高原上,人體收斂貯存的力量也會不足,發散的力量反而偏強,就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表現。很可能和這個陰陽失調有關。那麼有研究指出,平時身體越好的人,越容易有高原反應,而平素身體很差的人,高原反應反而很輕微。

那麼這裡說的身體越好,應該就是陽氣很旺,平日里活氣十足,那這種人到了高原上,陽氣上升發散的力量更旺,"陰"就收納不住這個陽氣,就出問題了。氣往上去,不能往下降,頭部壓力過高,就出現頭痛頭暈,收斂的力量不足了,往外的力量太強,那肯定心臟也使勁往外打這個血,但是收不回來,回收的力量不足,那這個血壓肯定升高。這個氣也會導致胃氣不能下降,胃氣上逆,那麼胃裡的東西都會嘔吐出來。

平時身體不好,那陽氣就不足,本來就升發不起來,那到了高原上,不至於出現發散太過,這樣反應就不會那麼大。有個朋友,以前去過一次西藏,在那裡躺了一周,根本無法活動,等別人回來的時候,她也跟著一起回來了。前幾天又去了,去了馬上又躺下了,又出現高原反應了,我建議她弄點養陰的藥來吃,她不聽,就又和上次一樣,在那裡躺著休息了,後來好沒好也不清楚。

另一方面,高原空氣稀薄,氧氣不足。發散的力量太強了,這個氧氣聚不到一起,密度不夠。身體也會出現氧氣不足,那這個時候可以吸吸氧氣,能緩解一下。但是如果自身"陰"還是不足,吸了氧氣也貯存不住,那一旦不吸氧了,馬上還是難受。這種情況,應該可以用點陰陽同補的東西,用黃芪或者人參補氣,再用金匱腎氣或者麥味地黃丸之類的幫助收斂一下,應該能緩解。

那麼講第三點,增強自身"精氣",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節欲,要開源節流,不能無謂地損失精氣。

古人講,叫房中。這一點也要注意,房事太過,必然損失自身精氣。

內經上講,這個精氣和骨髓是連著的,精氣虧的太嚴重,那麼骨髓都沒有能量,出現腰膝酸軟,這個酸軟是從骨頭里出來的。腦髓也是骨髓,同樣會造成腦髓能量不足。所以也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懨懨欲睡,恍恍惚惚的感覺。歷史上,長壽的皇帝不多,皇帝的后宮佳麗太過,就是難以節欲。

陰陽二氣要結合,才能化生出精氣

5. 增強精氣的吐納術

也有朋友提問,深吸淺呼是不是增強精氣的一種方法。這是一種方法,這是一種行氣的方法,屬於吐納術。這種方法改善疲勞非常好,如果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按照這種方法,多吸少呼,盡量把這個氣留在體內。

此時,肺部的氣壓,會比平時高,因為肺朝百脈,和全身的經脈都有聯繫,那這個壓力就會把吸納進來的陽氣輸送到其它的經脈臟腑中去,結合自身的陰氣,就轉化為"精氣"了。所以很快損失的能量就會恢復過來了。這樣做上十分鐘,再睜開眼睛,就會發現眼睛一下子明亮了很多,各種反應也靈敏了很多。

這個吐納術的關鍵是能把氣存留住。而且這裡的精氣也是後天的精氣,只能供人體生化所用,普通人的意識也指揮不動這個氣,只有經過專門修煉,才能慢慢指揮這個精氣去做事情。

還有一種吐納術,一直沒有引起重視。那就是"吸氣用鼻子,呼氣時用口"。

因為口就是地,鼻子是天。這個身體都是屬於地組成的,那麼口呼氣的時候,地中的氣壓降低。吸氣的時候用鼻子,氣從天這塊下來,遇到氣壓降低的地,自然就會進入地中,這是一種引天氣進入地氣的方法。天氣進入地氣,那就是地天泰卦,對身體的健康會非常有利。這種方法,古書上有記載,但現在人,用這種方法修行的人比較少。

所以你看很多的呼吸方法,如果按照這個天地陰陽的觀點來看,都是可以理解的。每種方法都反應了古人的智慧,都有其特殊的功效。

這可不是某些人說的,古人沒有事,弄這些花樣來玩。

再進一步講,人體和地球一樣。地球在外周有一圈大氣層,這個大氣層對地球有很強的保護作用。很多流星要撞擊地球,在大氣層中就燃燒分解了,這樣就傷害不到地球。否則的話,地球早就千瘡百孔了。

同樣,人體外周也有一層氣中醫上講,叫衛氣,保衛的衛。這層衛氣是人體之天。那麼當人的精氣充足了,體外的衛氣也越來越強大。衛氣強大了,可以保護自身,稍微的風吹草動,影響不了自身的健康,對風寒暑濕燥火的抵抗力,也會大大加強。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常捏手上的這些穴位,能有效預防7大疾病!


大家都知道人體有各種穴位,遍布全身,對應著各個器官,中醫也講究通過針灸、點按等方式養生,其實日常堅持做一些小動作,例如捏捏手指,不用花多少時間,也能起到一些保健的作用~

1 緩解高血壓

常常按捏左手無名指第三個指節,有助於預防和治療高血壓,能有效緩解血管壓力,保護心臟。

一般高血壓患者感覺頭暈,可能是血壓有升高。按壓左手無名指第三指節能緩解頭暈現象。如果頭暈比較嚴重,還可以按按手心部位,掌心對應著心臟,按手心可以緩解心臟壓力。

2 預防糖尿病

按壓左手大拇指第二個關節,能刺激身體分泌更多胰島素來“消化”掉醣類,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不過這只能起輔助作用,想要糖尿病原理自己,還是要注意自己日常的飲食習慣。



3 預防眼部疾病

常捏雙手小指根部外側能有效預防眼部疾病。因為小指外側根部有個治療眼睛衰老的穴位——老眼點。青少年按摩該穴位能有效預防近視;年輕人按摩該穴位可以舒緩眼部疲勞;老年人按摩該穴位能緩解眼花的情況。



4 預防腎虛

按壓左手小指第三個關節內側可以有效預防腎虛。小指上的穴位眾多,經常按壓此處對腎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5 預防乳房腫塊

經常按摩右手拇指第二關節處,能預防乳房腫塊。



6 預防支氣管炎

無名指的第三直接對應著人體的氣管部位,經常按捏此處可以有效預防支氣管疾病。



7 緩解失眠

捏食指根部外側部位可以有效緩解失眠,經常按壓能緩解大腦疲勞,刺激該部位能促進人體正常分泌出睡眠激素促進睡眠。

還有一個能“調節心情”的穴位—— 內關穴。

通常人內關穴的兩根肌腱是放鬆並分開排列的,而那些經常容易想不開、糾結鬱悶的人,這兩根肌腱往往會緊聚在一起。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穴位,心本應該經常開心,但你經常想不開就容易“內關”了。

堅持按壓這個穴位,如果哪天發現這兩根肌腱慢慢分開,那你可能很快就會擺脫糾結了。

大家可以發現經常心情鬱悶煩躁的人,會越容易衰老,尤其是女性朋友,過早衰老主要跟心情有關。

所以呢,在心情不好時,不妨按按內關穴 15分鐘,以達到調心養心之效。

文章來源:好藥師健康

祛風止癢,治風疹、皮膚瘙癢必不可少的“對穴”


“對穴”是指兩個穴位配伍,寓有一陰一陽、一表一里、一氣一血等相輔之意。下文提及祛風止癢的幾組“對穴”,歡迎大家分享補充!

肩髃一曲池,治風熱癮疹(類似蕁麻疹)

【單穴功用】

兩穴均為手陽明大腸經穴,肩髃以散經絡之邪為主;曲池以瀉臟腑(肺與大腸)之邪為要。二穴合而用之,有珠聯璧合、通經接氣之妙用,共奏宣氣行血、活絡止痛、祛風止癢之功。

【主治】

1.風熱癮疹(類似蕁麻疹);

2. 中風偏枯,上肢不遂;

3.肩臂酸困、疼痛,活動不利等症。

【經驗】

肩髃一曲池伍用,出自《標幽賦》:“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按語:此處肩井即肩髃穴,因本穴又名中肩井。《舊唐書》:甄權,午州扶溝人也……隨魯州刺史庫狄嶔苦風患,手不得引弓,諸醫莫能療。甄權曰:“’但將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針其肩髃—穴,應時即射。”

【單穴功用】

1.肩髃,又名肩尖、肩骨、中肩井、偏骨、髁骨、扁肩。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又是手陽明與蹺脈之交會穴。本穴具有疏風活絡、散邪解熱、調和氣血、通利關節、止痛止癢之功。用於治療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酸痛、手臂攣急、頭不能回顧、風熱癮疹、癭氣、瘰癧。

2.曲池,又名鬼臣、陽澤。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為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入,猶如水注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配屬五行,屬合土穴,又為十三鬼穴之一。本穴具有疏風解表、清熱退熱、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利水除濕之功。用於治療傷寒餘熱未盡、熱病(時行感冒)、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咳嗽、哮喘、上肢不遂、屈臂無力、頭痛、眩暈、吐瀉、便秘、痢疾、腸癰、消渴、水腫、月經不調、瘰癧、癮疹、丹毒、濕疹、疔瘡。

曲池—血海,治風疹 (類似蕁麻疹)諸症

【伍用功能】

曲池善走血分,血海專走血分,為生血之海;曲池清肺走表,血海調血走裡。二穴相合,一表一里,表裡雙清,調氣和血,祛風止癢之功益彰。

【主治】

1.風疹(類似蕁麻疹)諸症;

2.痺證,久病入絡者。

【經驗】

曲池—血海伍用,善治慢性蕁麻疹諸症,若腑行不暢,大便不調,甚則乾結不通者,宜與支溝、照海、天樞伍用,其效更著。所謂邪毒從大便而解是也。

【單穴功用】

1.曲池(見上)

2.血海,又名血郄、百蟲窠。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為足太陽脾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發,為脾血歸聚之海,並善治血分病證,故名血海。本穴具有祛風清熱、調和氣血之功。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陰部瘙癢疼痛、氣逆腹脹、濕疹、蕁麻疹、丹毒。

屋翳——至陰,治皮膚瘙癢症

【伍用功能】

屋翳屬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至陰屬太陽,太陽為多血少氣之經,合而用之,其功益彰,調和氣血,清熱瀉火,祛風止癢之力增強。

【主治】

1. 皮膚瘙癢症;

2.風疹塊(蕁麻疹)。

【經驗】

屋翳一至陰伍用,出自《百症賦》:“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蓋屋翳清泄陽明火熱,以祛風止癢,至陰疏通太陽經氣(太陽主一身之表),以散風止癢,合而用之,其功益彰。治風疹塊(蕁麻疹)時,宜與曲池、血海參合,其效更著。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中醫學稱為“風疹塊”“癮疹”“皮膚粟疹”等病名。呂老臨床之際,亦常與紫草、浮萍、銀柴胡、五味子、炒防風、烏梅、生甘草參合,其效更著。

【單穴功用】

1.屋翳者,因乳房隆起如屋,內應於肺(肺為華蓋),翳者如屋之頂蓋,故名屋翳。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為足陽明胃經腧穴。具有疏風止癢、活絡止痛、下氣平喘之功。用於治療欬逆上氣、胸脅支滿疼痛、周身風癢疼痛、皮膚不可近衣、乳癰。

2.至陰,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出,為井金穴。至陰,至為盡、到之意。其穴位於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處,為足太陽脈氣終止處,由此交接於足少陰腎經,表示陽氣已盡,陰氣將起,由此進入陰經,故名至陰。本穴具有通經活絡、調整陰陽、矯正胎位、清頭明目、疏風止痛之功。用於治療頭痛(以巔頂痛為主)、鼻塞、鼻衄、目痛生翳、遺精、小便不利、周身瘙癢、足心熱、胎位不正、難產、胎衣不下。

風市一血海,治風疹、㾦癗(蕁麻疹)

【伍用功能】

風市偏走氣分以祛風止癢為主,血海偏走血分以活血止癢為要,二穴伍用,一氣一血,養血化濕,祛風止癢之力益彰。

【主治】

1.風疹、㾦癗(蕁麻疹);

2.濕疹、瘡瘍;

3. 失眠。



【經驗】

風市一血海伍用,出自《金針王樂亭》:“風市與血海相配,能養血祛風,專治血虛受風諸證。另外,風市、血海兩穴,前者偏於氣分,後者偏於血分,兩者相配,能搜索深入血分之風濕,故為治療濕瘍、風疹、蕁麻疹等證偏於濕盛者之常用配方。”呂老體會,為增強利濕之功,宜與陰陵泉、三陰交伍用。

【單穴功用】

1.風市,為足少陽膽經腧穴,在大腿外側的中線上,當膕橫紋上7寸。市,指市集、集聚,因該穴主治腿軟無力,渾身瘙癢等風症,故命為“風市”。功專祛風化濕,疏通經絡。用於治療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痺、腳氣、渾身瘙癢等症。

2.血海(見上)

搜索微信公眾號: vipzyi ,馬上關注中醫,即可獲得實用靠譜的養生資訊。

文章來源:每日一堂營養課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一、頭痛:揪揉兩眉間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無論感冒還是心煩,頭疼總是緊緊相連。緊鎖眉頭時,不妨輕輕舒展,可有助於舒緩頭疼。

頭疼時,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揪揉這個部位皮膚,以局部感覺微麻、發脹為宜,如果真有疾患,這個地方會出現一個紅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樣。一般揪揉2分鐘即可。動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有點力度。

一般的頭痛立刻能見效。這兒有個穴位叫“印堂穴”,位於督脈之上,按摩印堂穴所在的這個部位有助於推動督脈氣血運行,緩解頭痛、鼻部不適等症狀。

二、背痛:手助后腰暖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中,旅行歸來一身疲憊,不少人會腰酸背痛。很多人在公園散步時喜歡雙手叉腰鍛煉,其實,適當按摩后腰位置可以緩解腰背的疼痛。嘗試一下,雙手搓搓后腰,會驚喜發現,腰酸背痛的症狀會有立竿見影改善。

先將兩手對搓發熱,緊貼後背脊柱兩側的腰眼處,稍停片刻,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腰部是中醫所指的“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經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自然有助於緩解腰酸背痛啦。

三、牙痛:按虎口下關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牙痛讓人坐臥不安,這時不妨按壓一下這兩個部位:一個是在百姓常說的“虎口”附近,以一手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就是這個地方,中醫的合谷穴也在這個位置。

揉壓“虎口”時,指壓時應朝小指方向用力,而並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壓,這樣才能更好發揮此穴道療效。但要注意,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刺激。

另一個是在面部,耳朵前方,顴骨下方的凹陷處。感覺牙痛,可以用手指或指關節按壓這個部位,也是下關穴所在。

中醫認為手陽明經的脈絡入下排牙齒,足陽明經的脈絡入上排牙齒,合谷、下關兩個穴位都是陽明經穴,按摩這兩個地方能有助止牙痛。

孕婦一般不要按摩合谷,以免耗損了胎氣。

四、肩痛:提揉肩上“井”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很多兒女經常幫感覺肩痛的父母揉肩,但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原因及標準動作是什麼。揉肩止痛除了舒活了肩部氣血,還有一個原因是揉到了肩上的一口“井”肩井穴

此穴位於肩上,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按摩肩井穴能直接或輔助治療肩膀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症狀。很多父母年事已高,常感腰酸背痛,“拿肩井”是好辦法。

具體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坐直,按摩者立於被按摩者身後,雙手虎口張開,四指併攏,搭在被按摩者雙肩井部位,四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做有節律的拿捏動作。

如果再用空心拳幫老人搥搥後背,效果會更好。肩井穴位的按摩力度不要過重、過久,尤其血壓高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重按。

五、心痛:手腕上“玄關”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處,有一把解除心痛的“鑰匙”,是內關穴所在。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有關的症狀均可使用。

心臟不好者若突發心絞痛,除了含硝酸甘油,還可按內關穴,對其行點、按能活血通絡,止痛。

一般需按5分鐘。僅作輔助治療以及急救使用。

六、胃痛:點按足三里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氣血虛或消化不良的人,稍吃多一點就會引起腸胃脹痛。中醫認為,通過穴位按摩,可起到調整胃的機能、鎮痛、降逆氣化濁氣的養生功效,進而緩解胃痛胃脹等不適症狀。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邊際下三寸(相當於四個手指併攏的寬度),在脛骨和腓骨之間。

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七、痛經:腳背對點按

頭痛揉眉背痛搓腰,按摩七個穴位有效止痛

痛經讓許多女孩子痛苦。按摩哪個部分能緩解痛經?答案就在腳背上,在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

這是太衝穴的位置。按揉這個點,具有明顯疏肝止痛作用,有助治療痛經。

具體按摩方法如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衝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衝穴1分鐘。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