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大醫面對病垂的病人,都是用太谿穴 “補腎氣”、斷生死。如果在這個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動的動脈,說明病人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如果這裡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纏身,比較危險了。
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用手指按揉有微微的脹痛感。此穴被稱為“人體的第一大補穴”,北京的西城一名老中醫,臨床最擅長使用太谿穴,無論什麼病,都會取太谿穴進行治療。此穴為何如此神奇?且看下文!
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谿。
太谿穴:腎經的大補穴
《會元針灸學》中有這樣的記載:“太谿者,山之谷通於溪,溪通於川。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溪。”也就是說,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
從這個釋名可以看出,此穴可以源源不斷滋養人體的腎臟之水,與腎臟的健康息息相關。我們都知道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本,中醫說腎陰和腎陽是生長發育的根本。
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植於腎,腎一旦出現問題,人體就會百病從牛。它好比大樹有根,枝葉雖枯,但根不枯死,尚有生機。關注健康就是關注先天之本,也就是激活腎經。從哪裡著手激活腎經呢?從太谿穴激活。
太谿:太就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說它是腎經上最大的溪流。它是足少陰經有輸穴和原穴,輸穴就是本經經氣匯聚之地,而原穴也是本經經氣較大的 “ 中轉站 ” ,太谿穴合二為一。
所以太谿穴處腎經的經氣最旺,腎經的原發力、原動力都在這裡,因此中醫認為太谿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也就是說,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治。
太谿穴是人體當中元氣旺盛而又尊貴無比的地方。太谿穴是足診三脈 “ 決生死,處百病 ” 三大獨特要穴之一,代醫家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
太谿穴:全身的大補穴
太谿穴不但是腎經的大補穴,還是全身的大補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強身大穴,但如果與太谿穴相比,足三里穴偏重於補後天,太谿穴偏重於補先天。所以,要補先天之本就得從太谿穴開始。
太谿穴,它是人體陽氣會聚的一個重要之地。凡是寒涼體質的人,都不妨通過常灸太谿穴,讓溫暖的生機進入寒體之內。
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醫張士傑,臨床最擅長使用太谿穴,無論什麼病,他都會取太谿穴進行治療,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號 “ 張太谿 ” 。張老發現人體的穴位太多太密,疾病也複雜多變。
如果逐一取穴的話,難免顧此失彼,取不到好的療效。在長期的摸索當中,他發現,利用太谿一個穴,或者配合另外的一兩個穴,一樣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所以,在他的治病過程中,大多數都取太谿穴。
因此,人們依照以往的習慣給了他 ” 張太谿 ” 這樣一個稱呼。指壓太谿穴且對全身症狀都有效。因血壓異常所引起的眩暈、耳痛、耳鳴、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慢性風濕關節炎、濕疹、麻診、褐斑、雀斑等皮膚症狀。
前列腺肥大、陽痿、月經困難、痛經、月經不調、腎炎、膀胱炎、夜尿症等症狀有效。且對神經和情緒不穩、心情抗進、頭部充血、失眠、手腳過渡虛冷、支氣管炎、喉嚨痛、氣喘、便秘或痔瘡等也很有效。
按摩太谿穴,這幾點需注意
太谿穴在腳踝內側的旁邊。從足踝內側中央起,往腳趾後方觸摸,在足踝內側和跟腱之間,有一個大凹陷。這凹陷中間,可感到動脈跳動之處的即是太谿穴。
按揉太谿一年四季都可以,但春秋季節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夏季可以時間短一些。
因為夏季濕氣比較重,按揉時間長了,體內的陰氣太重反倒不好。冬季比較折中一些,每天按穴5 分鐘就行了,但是無論什麼季節,最好在晚上9-11 點按揉,因為這個時候身體的陰氣較旺,可以“ 趁熱打鐵” 。
太谿穴調理手腳冰冷極其有效。被此症困擾的朋友,請務必在睡覺前刺激此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不覺間便忘記了手腳冰冷這回事了。
文章來源:艾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