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個穴位像河流,滋養著五臟六腑,灸透它能補全身!


古代很多大醫面對病垂的病人,都是用太谿穴 “補腎氣”、斷生死。如果在這個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動的動脈,說明病人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如果這裡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纏身,比較危險了。

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用手指按揉有微微的脹痛感。此穴被稱為“人體的第一大補穴”,北京的西城一名老中醫,臨床最擅長使用太谿穴,無論什麼病,都會取太谿穴進行治療。此穴為何如此神奇?且看下文!

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谿。

太谿穴:腎經的大補穴

《會元針灸學》中有這樣的記載:“太谿者,山之谷通於溪,溪通於川。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溪。”也就是說,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

從這個釋名可以看出,此穴可以源源不斷滋養人體的腎臟之水與腎臟的健康息息相關。我們都知道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本,中醫說腎陰和腎陽是生長發育的根本。


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植於腎,腎一旦出現問題,人體就會百病從牛。它好比大樹有根,枝葉雖枯,但根不枯死,尚有生機。關注健康就是關注先天之本,也就是激活腎經。從哪裡著手激活腎經呢?從太谿穴激活。

太谿:太就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說它是腎經上最大的溪流。它是足少陰經有輸穴和原穴,輸穴就是本經經氣匯聚之地,而原穴也是本經經氣較大的 “ 中轉站 ” ,太谿穴合二為一。

所以太谿穴處腎經的經氣最旺,腎經的原發力、原動力都在這裡,因此中醫認為太谿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也就是說,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治。

太谿穴是人體當中元氣旺盛而又尊貴無比的地方。太谿穴是足診三脈 “ 決生死,處百病 ” 三大獨特要穴之一,代醫家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

太谿穴:全身的大補穴

太谿穴不但是腎經的大補穴,還是全身的大補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強身大穴,但如果與太谿穴相比,足三里穴偏重於補後天,太谿穴偏重於補先天。所以,要補先天之本就得從太谿穴開始。

太谿穴,它是人體陽氣會聚的一個重要之地。凡是寒涼體質的人,都不妨通過常灸太谿穴,讓溫暖的生機進入寒體之內。

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醫張士傑,臨床最擅長使用太谿穴,無論什麼病,他都會取太谿穴進行治療,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號 “ 張太谿 ” 。張老發現人體的穴位太多太密,疾病也複雜多變。

如果逐一取穴的話,難免顧此失彼,取不到好的療效。在長期的摸索當中,他發現,利用太谿一個穴,或者配合另外的一兩個穴,一樣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所以,在他的治病過程中,大多數都取太谿穴。

因此,人們依照以往的習慣給了他 ” 張太谿 ” 這樣一個稱呼。指壓太谿穴且對全身症狀都有效。因血壓異常所引起的眩暈、耳痛、耳鳴、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慢性風濕關節炎、濕疹、麻診、褐斑、雀斑等皮膚症狀。

前列腺肥大、陽痿、月經困難、痛經、月經不調、腎炎、膀胱炎、夜尿症等症狀有效。且對神經和情緒不穩、心情抗進、頭部充血、失眠、手腳過渡虛冷、支氣管炎、喉嚨痛、氣喘、便秘或痔瘡等也很有效。



按摩太谿穴,這幾點需注意

太谿穴在腳踝內側的旁邊。從足踝內側中央起,往腳趾後方觸摸,在足踝內側和跟腱之間,有一個大凹陷。這凹陷中間,可感到動脈跳動之處的即是太谿穴。

按揉太谿一年四季都可以,但春秋季節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夏季可以時間短一些。

因為夏季濕氣比較重,按揉時間長了,體內的陰氣太重反倒不好。冬季比較折中一些,每天按穴5 分鐘就行了,但是無論什麼季節,最好在晚上9-11 點按揉,因為這個時候身體的陰氣較旺,可以“ 趁熱打鐵” 。

太谿穴調理手腳冰冷極其有效。被此症困擾的朋友,請務必在睡覺前刺激此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不覺間便忘記了手腳冰冷這回事了。

文章來源:艾匠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養生保健並不代表要花大量費用去買一些保健品,中醫表示,經常刺激人體身體的一些穴位,就能幫助防治多種疾病,達到很好的養生保健的功效。

1


叩擊百會穴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人的頭頂的百會穴,叩擊此穴有治頭痛、降壓、安神助睡眠等功效。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2


腳跟踢然谷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腳少陰腎經的然谷穴,刺激此穴有預防腦血管疾病及排腎毒的功效。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3


拍擊腎俞穴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人后腰的三焦俞、腎俞等膀胱經穴位。刺激這些穴位有助於預防及治療泌尿系疾病,幫助強腎固本。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4


腹部穴位拍擊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人腹部的關元、氣海、神闕等保健大穴,刺激這些穴位可調節胃腸功能,對患有糖尿病的人特別適宜。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5


敲打後溪穴(換手)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腕骨、前谷、後溪等小腸經穴位,敲打此穴能幫助有效降低血糖、緩解消渴症狀、改善下焦等症狀。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6


拍打肩井穴(換肩)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肩井穴,日常多拍打此穴不但有降壓功效,還有助於治療便秘和肺、心疾病。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7


敲打雲門穴(換肩)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雲門、中府等肺經穴位,有助於治療支氣管、氣管等肺系疾病。同時中府穴還能幫助診斷治療肺癌。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8


對拍手背(換手)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陽池、液門、中渚等三焦經穴位,有助於改善腦缺血、維護腰椎、頸椎的健康。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9


撞擊虎口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人的合谷穴,撞擊此穴能夠幫助有效緩解暈車、牙痛等症狀。還能有效調節血糖。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10


對擊大魚際

刺激大魚際穴有強心功效,對於突發心絞痛、冠心病、心悸等引發的疼痛有較好的緩解功效。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11


十指交叉相對

此動作主要是刺激人的手指指縫的八邪穴,刺激此穴主要能夠幫助治療手指麻木,牙痛,咽痛,頭痛,目痛,煩熱等症狀。

養生保健不花錢,11個簡單小動作輕鬆解決(真人示範)

這麼簡單又能保健康的小動作,記得要常做哦!

文章來源:老羊財經

身上這一處是氣血之源,每天揉三次(揉腹)


身上這一處是氣血之源,每天揉三次(揉腹)

民間自古有“腹部軟如綿,百病不來纏”之說。

從解剖學來說,肚臍下是腹腔和盆腔,還有最主要的神經節;從經絡學說上講,肚臍周圍有任脈、帶脈、衝脈等。

身上這一處是氣血之源,每天揉三次(揉腹)

可以說,臍周的穴位是最敏感、最能發揮療效的穴位。

揉揉腹,百病不纏

揉腹其實在唐代就已經有了,據記載:孫思邈常以“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為自己的養生方法。

中醫認為:腹部裡有五臟六腑,有肝、脾、胃、大小腸、腎、膀胱等臟器分佈,因而腹部被喻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

身上這一處是氣血之源,每天揉三次(揉腹)

揉腹可以促進氣血運化、充實臟腑、調節陰陽,達到陰陽調和的狀態。

堅持揉腹可以迅速消除積存在腹部的脂肪,有助於防治肥胖症,還對高血壓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作用。

如胃下垂、痔瘡、疝氣……經常消化不良、便秘的人,也不妨嘗試揉腹。

日常揉腹,強身健體

針對腹部的保健按摩,可在夜間入睡前和早晨起床前進行。

先排空大小便,身穿寬鬆舒適的薄衣服,若環境溫暖的話,可露出肌膚進行按摩。

身上這一處是氣血之源,每天揉三次(揉腹)

取仰臥位,全身放鬆。具體手法:

第一步

雙手自然重疊,從左胸至小腹緩緩下推10~30次,再從右胸至小腹緩緩下推10~30次,然後從心窩至小腹緩緩下推10~30次。

第二步

雙手掌指重疊,摳揉探索腹部深層,著重針對有酸、困、痛等不適的部位,大約5~10分鐘。

第三步

用左手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女性相反),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50圈,再逆時針方向按摩50圈。

最後

重複第一步,手法結束,即可起床活動,並喝點溫開水,促進臟腑代謝。按揉時,要呼吸自然,力度適中,動作和緩,精力集中。

長期堅持,益壽延年

日常長期的保健揉腹,可使內臟血運豐富,內分泌協調,元氣充盛,身體強壯,益容養顏,益壽延年。

認真揉完,大多數人會感覺到腹部溫暖,這是內氣匯聚的表現。

身上這一處是氣血之源,每天揉三次(揉腹)

1、胃腸蠕動有聲

揉腹的過程中會感覺胃腸蠕動,甚至旁人也能聽到肚子“汩汩”的聲音,這是內氣匯聚運行通暢的表現。

2、頭腦清爽愉快

認真揉完腹,一般會感到頭腦輕鬆,疲勞感消失。這是因為,揉腹可以使中焦氣機健運,清氣上升。

若有人揉完起身反而覺得頭疼,是頭部氣血循環不暢,氣機上達衝擊的反應。

3、防治便秘

很多有便秘的人不喜歡吃藥,有的吃藥就好,不吃藥病情就又回到起點,形成了依賴。其實可以試試揉腹,讓身體恢復自身的功能。

4、食慾改善

胃口變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強。

揉腹時,需注意這5點

身上這一處是氣血之源,每天揉三次(揉腹)

1、一般要解開衣褲,以直接按摩腹部為宜,以正身仰臥姿勢為主。

2、揉腹動作輕鬆、柔軟、緩慢,不能用拙力;搖轉上身時不可過快、過急,應自感輕鬆舒適、無疲勞感。

3、剛開始做的時候早、中、晚各做一次,每次約5分鐘,可在飯後稍微休息後進行,只要持之以恆,必見成效。

4、由於胃腸臑動增強等生理功能的變化,常會出現腹內有響聲、腹中溫熱、易飢餓等現象,這屬於正常的反應,不必太過擔心。

5、患有惡性腫瘤、內臟出血、腹壁感染的人及婦女妊娠期間均不宜做。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簡單養生:每天敲敲3條經,從頭到腳防疾病



人體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臟腑,外佈於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道醫理論,人體內的經絡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聯繫著各大臟腑、溝通氣血。在這精密的網絡中有三條非常重要的經絡,每天堅持敲一敲,幫能助您從頭到腳抵禦疾病入侵!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它們是哪三條經絡吧

1 心包經:保護心臟

心包是心臟的護衛,能“替主擋邪”,凡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要從心包經入手解決。

心包經的走向是從心臟出發,經過腋窩,沿手臂內側的正中線到達指尖,途中有天池、極泉、內關、勞宮等穴位。位於腋窩頂點的極泉穴和手腕內側的內關穴,都是心臟急救穴。

心絞痛或心梗發作時,彈撥極泉穴,有增加心臟供血的效果;按揉內關穴,也能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如果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以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方法:用一隻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

如果覺得按揉比較麻煩,沿心包經拍打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2 大腸經:增強陽氣、祛除火氣

手陽明大腸經簡稱大腸經,起於食指外側末端,經過手背沿手臂外側上行至肩部,轉向後與督脈在頸後相會。再轉向前一路下行,經過胸腔、腹腔,最後進入大腸。

大腸經還有一條分支,向上經頸部至面部,在鼻子兩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因此,頭面部的病症與這條經絡“息息相關”。

《靈樞·經脈》記載“大腸手陽明之脈主津液所生病者”,如目黃、口乾、鼽衄、喉痺等。認為它是一條氣血很旺的經絡,可以幫助人體增強陽氣或把多餘的火氣去掉。

大腸經主要的日常保健穴位是合谷穴和曲池穴。

1)合谷穴:充補氣血

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

合谷穴是大腸經原穴,由三間穴的水濕雲氣而匯聚,性溫、量大、所處範圍廣,可擔當起充補大腸經整條經脈氣血的作用。

方法:用對側拇指按揉或用三個手指捏住合谷穴處皮膚,以感到酸脹且能夠忍受為宜。

2)曲池穴:排毒減壓

曲池穴是大腸經合穴,為大腸經經氣最強盛之穴,也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

曲池穴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密切關聯,因為人體日常排泄體內廢物都是藉助腸道器官,所以經常按壓曲池穴,可以排毒減壓。

方法:用拇指略微用力按壓,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3-5分鐘。

3 胃經:保護“後天之本”

足陽明胃經簡稱“胃經”,它上下貫穿人體,每側共有45個穴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絡。實際應用中,我們了解得更多是它的分支,這條經絡沿喉嚨向下後行走至大椎穴,接著折向進入胸腹腔。接著下行至大腿前側,一直下行至足背和腳趾。

“胃為後天之本”,日常的飲食營養都是靠胃來供應,胃的功能是否正常,影響著全身健康。因此,胃經的功能主治也以“消化”為主,對胃腸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頭面、目、鼻、口、齒等部位的病症都有良好的功效。

其主要的保健穴位有天樞和足三里。

1)天樞穴:防治胃腸病

天樞穴位於身體的中點,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都要經過這裡。

主治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

方法:只需將兩手拇指頂在天樞穴位置,然後做輪轉按摩,持續3~5分鐘,堅持揉按便能起到好的養生效果。



2)足三里:全能穴

足三里是個“明星穴位”,它是強身健體的大穴,“三里”即理上、理中、理下之意。

經常按摩可使胃腸蠕動有力,幫助調節和改善整體的免疫功能。

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做按壓,每次5~10分鐘,感覺該處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感。持之以恆,可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文章來源:道醫學堂

每天深蹲3分鐘,趕走久坐綜合症(清宿便)


每天深蹲3分鐘,趕走久坐綜合症(清宿便)

今天告訴大家這個動作,

專門針對久坐族的福利啊!

那就是Malasana Pose花環式,

又稱為深蹲合掌式。

我們平時很少有完全下蹲的機會,

這一個蹲低的動作,可以充分彎曲膝蓋,

讓胃盆在腳後跟休息,輕鬆伸展髖關節。

每天深蹲3分鐘,趕走久坐綜合症(清宿便)

伸展腿部、腳踝、膝蓋、大腿、

加強脊柱和軀幹,可調整腹部肌肉,

提高腸功能,幫助去宿便,改善消化力,

更可以放鬆全身,背部肌量變得有力,

也會養成易瘦體質。

最重要的是,

這個姿勢也適合給孕婦,使生產更順利,

瑜伽老師也會推薦這個動作給有便秘問題的人,

讓人一清宿便。

1、首先做蹲姿,雙腳與肩同寬,盡量腳跟貼地。

每天深蹲3分鐘,趕走久坐綜合症(清宿便)

2、雙手合十,雙手肘抵住大腿膝蓋內側,背挺直,盡量打開胸口。

每天深蹲3分鐘,趕走久坐綜合症(清宿便)

3、停留7-10個呼吸,最後以Child pose休息。

每天深蹲3分鐘,趕走久坐綜合症(清宿便)

注意:

如果腳跟無法貼地,可以在腳跟下墊個毛巾,

或是抬起腳跟。

有膝蓋痛及腰背痛的人,

比如關節炎和腰椎病的朋友,

盡量不要做這個動作哦~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對付足跟痛,有兩個特效穴(補元氣)


對付足跟痛,有兩個特效穴(補元氣)

足跟痛到走不了路?解決辦法來啦!

北京中醫藥大學程凱教授認為,各種原因造成的足跟痛都可以通過點湧泉、掐太谿穴來緩解。

因為,按摩泉可以補元氣、提升人體正氣,藉此來調整臟腑功能、強身保健;太谿穴為腎經原穴,腎陰腎陽皆可補之,五臟之疾皆可治之。

點湧泉

取穴:湧泉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對付足跟痛,有兩個特效穴(補元氣)



掐太谿

取穴:太谿位於足內側,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對付足跟痛,有兩個特效穴(補元氣)

具體方法:

1. 點湧泉疼痛時,用拇指指尖用力點按湧泉穴1分鐘,稍放鬆後再次點按,反复5~8次,直至酸脹感向全足放散。

2. 掐太谿拇指指尖立起,用力掐按,使酸脹感向足跟部放散,而後足跟疼痛緩解。

上述這個點按穴位的方法,大家都可以嘗試一下,堅持做一段時間,足跟痛會有明顯改善的!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按壓手上三個穴位, 眼睛毛病統統不見了!


說到按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保健按摩,可以放鬆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日常生活的一些小毛病,比如經常頭痛、牙疼、鼻塞、肩背痛只要按摩穴位,就能很快緩解不適。而眼睛乾澀,按壓手上這兩個穴位就能緩解。

一、合谷穴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原穴,可緩解胃痛,胃脹,便秘,噁心,暈車。

取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兩骨相合之前凹陷中。簡單取穴,用拇指第一關節橫紋對準另一手虎口,指尖按壓的凹陷處。

功效:緩解眼睛乾澀

按摩方法:用指腹垂直按壓,局部感到發脹才得氣。

二、養老穴


養老穴:疏經通絡緩解治療手麻、腿腳關節疼痛行走不便,腰酸背痛,頸肩疼痛。

取穴:屈前臂,掌心向胸部,沿著手背的無名指與小指掌間隙向下順延至腕部突起的骨頭內側凹陷處。養老穴較深,不易找到,必須採取固定姿勢。

功效:消除眼睛模糊

按摩方法:用指腹垂直按壓,局部感到發脹才得氣。

三、後溪穴


後溪穴:小腸經上的一個穴,這個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它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

取穴: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功效:預防眼睛疲勞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時對著後溪穴發力,由於手上的穴位比較敏感,按摩的時候力度要合適,不要過重而傷及手上的皮膚。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眼睛模糊、乾澀、疲勞,多是由於用眼過度造成的,需要控制用眼時間,多休息,多眨眼。

文章來源:兒科時間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這兩個穴就是“三陰交穴”和“湧泉穴”

如何來用三陰交穴滋補肝腎?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中醫師阮志忠

首先我們還是來找一找穴位在身體的什麼地方,三陰交是在內踝上三寸脛骨後緣,用手掌打開以後,拇指關起來,四個手指的寬度就是三寸,在食指的邊緣,這個凹陷的地方就是三陰交。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我們可以用筷子或者牙刷包裹刮痧板,然後用這個尖的角進行點按。或者也可以用手握住腳踝,用拇指進行按壓也很方便。

如果三陰交摁下去的時候感覺有一些不同,會不會說明什麼問題?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如果三陰交按下去的時候,酸脹的感覺比較明顯,就說明你的肝臟、脾臟、或者腎臟可能有些問題。

如何用湧泉穴滋補肝腎?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因為湧泉穴在我們的腳底,我們可以在泡腳的時候在腳盆裡面放些鵝卵石,找幾個大小合適比較圓潤的。這樣在泡腳的時候用腳踩在上面這樣刺激湧泉穴,既舒適還能起到一個刺激的作用。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其次我們在泡腳的時候,身體要略微往前傾一些,使重心往前一些。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另外對腳還有一些要求,平常泡腳,腳是平放著的。當我們泡的時候,踩在鵝卵石上面需要要用腳前掌的部分,也就是將腳稍稍抬起,用腳前掌踩在這個鵝卵石上,在裡面來回踩動。

滋補肝腎,就按這兩個穴位

因為湧泉穴在腳前掌的三分之一部位,這樣踩的時候剛剛好刺激到湧泉穴,將水維持在一定的溫度,它可以起到一個補腎的作用,還可以刺激湧泉穴和三陰交。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有一次,一位中醫老師去老年大學講課,講的是如何利用自己身上的大藥保護自己的健康,就是通過足療來調養自己的身體。當時有個互動環節,有位60多歲的老者上台,說他患糖尿病好幾年了,問問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控制。中醫老師給他做了簡單的檢查,發現他的糖尿病已經不是初期了,中醫老師勸他最好引起重視,讓他回頭有空去做一下調理。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第二天這位老者就來了,中醫老師給他做了推拿調理,還告訴他回家要做兩件事來輔助調理糖尿病,一件是用中藥泡腳,另外一件是按揉太谿、三陰交和血海。

糖尿病調養泡腳方

這裡先來說說中藥泡腳的方子:知母30克、玉竹30克、茘枝核30克、生梔子30克。將這幾味藥放入鍋中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入桶,先熏腳後泡腳。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為什麼要用這幾味藥呢?

玉竹味甘,性微寒,入肺胃兩經,有潤肺止咳、養胃生津之效。古籍《日華子本草》記載了玉竹的如下功能:除煩悶、止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如果把太谿比做地上的泉水,中藥的玉竹就是天降的甘露。知母可以清熱瀉火、生津潤燥,既能清泄肺胃之火,又能滋養肺腎之陰,故宜用於陰虛消渴,症見口渴、多飲、尿多者。臨床上,茘枝核和生梔子在調理糖尿病過程中我們也經常用到。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滋陰瀉火靠腿部按摩

中醫把糖尿病定義為消渴病,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主要指肺陰不足,出現口渴多飲的症狀。“中消”為胃火亢盛,容易出現多食的症狀。“下消”主要是腎陰不足、腎水匱乏,容易出現多尿的症狀。

那麼,怎麼樣通過經絡穴位來補腎水呢?

1太谿穴

太谿穴就是補腎的重要穴位之一。腎經的氣血從湧泉湧出後,流經然谷,會聚到太谿。中醫穴位的命名相當有意思。試想一下,一股股甜美的甘泉匯聚成一灣清凌凌的湖水,滋潤著體內的田地。在“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的糖尿病狀態下,我們常揉揉太谿穴,就像給乾涸的土地送去了濡潤的泉水,有助於病情的改善。(查看以上穴位具體信息,直接點擊藍色字喔~)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2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肝經、脾經和腎經三條陰經的交會穴,所以按摩三陰交穴可以同時調養肝、脾、腎。糖尿病屬於一種綜合性的疾病,不是某一個臟器出現了問題,而是整個身體狀態出了問題,所以按摩三陰交穴在調理糖尿病方面很對症。(查看以上穴位具體信息,直接點擊藍色字喔~)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3血海穴

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可以補血、養血和活血化瘀,在臨床上中醫經常用血海穴來調理糖尿病。(查看以上穴位具體信息,直接點擊藍色字喔~)

這3個穴位對調理糖尿病用處大

對於以上3個穴位可以採取按摩的方式,也可以艾灸,按摩每個穴位3~5分鐘,艾灸每個穴位30分鐘左右,每天1次。

中醫老師給這位老先生做了3個療程的推拿,血糖有了明顯的下降,他非常感謝中醫老師的,老師說其實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天天給自己做按摩這才是最重要的。並讓他以後在家天天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只要堅持,就能把病情完全控制住,並有所好轉。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揉一個穴位,可療20多種疾病





中渚為三焦經穴位,位於手背第四、五掌指關節後方凹陷中,液門穴直上1寸處。中渚穴可以治眼疾,如眼睛痛、脹、酸澀和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痛、耳痛、中耳炎、著急上火引起的突發性耳聾、耳裡轟轟響的耳鳴等症狀,揉中渚穴也會特別管用,因為它是祛火的。

突然站立時,或者突然回頭,就會有頭暈目眩,這都稱為目眩,頭暈眼花,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是比較危險的,一般明智的做法就是蹲下。這裡,可以介紹一種有效的緩解方法在你突然覺得頭昏眼花的時候用手按住中渚穴(或者用食指和大拇指夾住手掌),深呼吸後按壓,大約6秒後,緩慢吐氣再按壓,左右交替,各做5次。

中氣不足的情況下,同時也會耗損腎氣,腎氣不足,很容易引起耳鳴眼花,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刺激中渚穴來緩解病況。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從指關節向手背的方向有力推,如果感

生活中,有人手老是攥著、不能伸開,有點像腦血栓的後遺症,這時候可以選用中渚穴,就要經常掐中渚穴,一掐手就張開了。除了掐這個穴位,還要掐十指指縫。這幾個縫叫八邪,就是有邪氣進去了,所以手才攥住張不開。另外,掐的時候不能生扳手指,否則手指馬上就會產生抗力。

另外,伏案工作過久或長時間姿勢不變地工作,猛然改變姿勢時會突然頭暈目眩。解除此類眩暈,不妨按摩一下中渚穴。

中渚穴還是治療諸多痛症的要穴。痛證的含義非常廣,比如肩膀痛、腰後面脊椎痛、膝蓋痛、肩周炎、頭痛、耳痛、牙痛、胃痛,中渚穴統統都管。

按這個穴時一定要把指甲剪平。如果找不准沒關係,你就把骨縫這一溜都揉了,哪個地方最痛,就把哪個地方當成中渚穴。功用為清熱通絡,開竅益聰。揉中渚穴有個技巧先掐進去,然後挫著揉,讓它發麻,一麻就通了。

教你快速找穴位


在手背第四、五掌指關節後方凹陷中,液門穴直上1寸處。

文章來源:道醫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