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按這裡,能激發陽氣,克制體內陰寒(大椎穴)


搓按這裡,能激發陽氣,克制體內陰寒(大椎穴)

現代很多人為了漂亮,喜歡穿沒有衣領的衣服,露出性感美麗的脖子,卻不知道,疾病的種子由此留了下來:頸椎病,心髒病,鼻炎,頭疼,肩周炎……一個個疾病不久便會接踵而來,體質逐漸下滑,好似下了魔咒一般,而要破解這個魔咒,其實很簡單,就是保護好你的大椎穴

大椎,它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只要給大椎穴適當刺激,就可以通暢諸經,振奮一身之陽氣,讓你快速恢復體力,意氣風發!

1


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大椎穴位於頸根後,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簡單的說,將頭稍微往前垂下,不動肩膀只左右動頭頸部,便會發現有的突起會動,有的突起不動,會動的突起就是頸椎,取穴時只要找會動突起的最下方即是。

搓按這裡,能激發陽氣,克制體內陰寒(大椎穴)

中醫認為:搓按大椎穴,能激發陽氣,通行全身。陽氣激發,溫煦身體,能克制體內的陰寒。治療各種虛寒症,比如肩頸僵硬、風寒感冒、鼻炎、咳嗽等等。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陽氣從這裡發出,形成保護人體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大椎穴也是阻止風寒入體的第一道關口。

搓按這裡,能激發陽氣,克制體內陰寒(大椎穴)

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這裡是陽經大會,是陽氣升發的一個重要站點。

人體手三陽經有三對,共六條,足三陽經也有三對,也是六條。這六對十二條陽經運行著人體後天的陽氣,溫養人體周身。

這十二條陽經均與督脈相交於大椎穴,而督脈是人體陽氣之總督,運行著先天之氣。想想看,十三條經氣、先後天經氣在此交匯,此處可謂交通要塞。

如果打仗,此處定為必爭之地,人體如果此處受害,此處不通,十三條經皆不通,自然百病叢生,當我們意識到這點之後,還會將這個要塞處於險地嗎?

中醫認為陽氣一旦足了,就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經常搓按大椎穴,陽氣流通宣發,則不會鬱聚而發生熱毒。還能退熱、消熱毒。也就是說,感冒時的發熱、咽痛、扁桃體紅腫熱痛,都可以按揉大椎,或放血搞定,內熱引起的痊瘡都可以通過大椎穴來調理。

所以冬天寧可不戴帽子,也要圍圍巾,目的就是要保護好大椎。

2


如何搓按大椎穴呢?

01用手掌貼著大椎穴上下左右搓即可,也可用中指端輕轉按揉,或者是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無名指等對稱用力,對大椎穴位做捏擠運動。每一次搓按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即可,一天重複做2次。

02 畏寒,怕冷的人,用艾條灸大椎穴,讓艾條的熱量在十三條經脈中流動,人很快就暖和起來!

03 對於長期穿低領衣服、夏天愛背對著空調吹的人,整個背部僵硬難受,這時在大椎穴貼上一小塊風濕膏,解除大椎穴寒邪的封鎖,很快整個背會熱起來,兩毛錢,輕鬆搞定!

04 出差在外地的人,艾灸和風濕膏都沒有帶也不用著急。拿著電吹風,在大椎穴吹幾分鐘,整個身體如同曬了太陽一般暖烘烘。

05 最簡單的方法:感覺輕微受寒時,洗澡的時候稍微調高一下水溫,沖洗大椎穴5-6分鐘,或者拿熱毛巾熱敷幾分鐘,也可祛除剛剛入侵的寒邪.也能夠達到提升陽氣的作用。

3


大椎穴臨床功效

一、溫通諸陽解表發汗

督脈為諸陽經之海,陽者主衛主表。

凡風寒之邪外束肌表,而現頭痛、惡寒、發熱之表證,可針刺大椎穴,起到振奮陽氣,疏風散寒,解肌發汗,驅邪外出的作用,為治療傷風感冒之有效穴。

例一:姚某,女,成人。因外感風寒,頭痛項強,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脈浮緊,苔薄白。在大椎穴施以針刺,起針後並拔一火罐,起罐後,頭痛遂止,鼻塞亦通,於夜間汗出熱解,次日痊癒。

二、溫經活絡通陽散瘀

督脈統督一身之陽,陽主表。

凡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氣血阻滯,經絡不通,發為痹阻,形成疼痛麻木之風寒濕痺諸症。大椎穴有通經絡、和氣血、散瘀滯、止疼痛之作用。對於半身不遂,小兒麻痺,及督脈疾病如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腰背疼痛等症也有一定療效。

例二:一老婦,患臂痛不能舉已十餘年,自述因在野外坐臥濕地,感受風寒、夜露而得。症見周身倦怠,納差,晨起噁心頭昏,舌苔薄白,脈緩無力。施針肩井、肩髃、曲池、合谷諸穴不效。後因患瘧疾針大椎穴,進針寸餘,行燒山火手法,患者自述有一股熱感自肩部直達患側手指,針後不但瘧疾未發,纏綿不愈之臂痛也隨之而愈。

例三:患者周某,女,36歲。因產後氣血未復,過早勞動,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時感脊背發涼有冷氣冒出,項背常感冷楚不適,冬季雖重裘而不溫,加之毛圍巾防護亦不能禦其寒。脈細弱無力,舌淡苔薄。經針刺大椎穴並用艾條灸治數次後,脊背發涼大為減輕,後又堅持治療月餘,數年之風寒背冷竟不藥而愈。以後每遇風寒氣候變化,亦無脊背冷楚不適之感。

三、回陽固脫散寒救逆

凡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冷脈伏等陽虛欲脫的症候,以及寒邪中於肌表,陽氣被寒邪所遏,不能外達,而呈現四肢厥逆,寒戰鼓慄,脈微細或伏,皆可溫灸大椎穴,以收回陽通脈、散寒救逆之功。

例四:1962年夏,正值麥收期間,曾遇一中暑陰症之男性患者,年約30左右,先傷於暑熱之邪,後又在室內陰涼處休息而入睡,复感陰寒之氣,以致陰氣外束,陽邪內閉,營衛失調,醒後口不能言,心中明了,惡寒戰慄,手足厥逆,腰背強直,脈伏而細數。先針大椎穴,後用艾條溫灸之,半小時後,手足轉溫,諸症遂愈。

例五:患兒陳某,男,7歲。因吐瀉過度,給予輸液,但未及一半,患兒口唇發青,四肢厥逆,全身戰慄、鼓頷,連聲喊冷,覆蓋棉被不能御其寒。改用艾條灸大椎穴,約10餘分鐘,寒戰即止,又逾10餘分鐘,四肢轉溫,口唇變紅,患兒竟揭被而起。

四、清熱開竅鎮驚安神

大椎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主通一身之陽氣,可治邪客於表,致三陽經氣閉遏之發熱,以及熱極生風,驚悸不安等症。小兒為稚陽之體,臟腑嬌嫩,氣血未盛,神氣未充,肌膚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極易發熱,熱極生風,而致驚風抽搐。

例六:患兒高某,男,2歲。發熱已20餘日,晝輕夜重,時熱時止,某醫診為“無名高燒”,醫治無效。經針刺大椎穴,行透天涼手法,一次而愈。

例七:患兒劉某,男,3歲。因外感風邪,入裡化熱,發熱抽風,兩目上吊,呼吸急促,口唇青紫,哭鬧不安。針百會、印堂、人中、合谷諸穴,效果不顯,針刺大椎穴後,抽搐遂止,神清目爽,一切險象消除。

五、增強衛氣驅邪截瘧

針刺加灸大椎穴,可提補諸陽,增強衛氣,宣陽和陰,為截瘧之有效穴。

例八:1963年秋,餘赴農村巡迴醫療,曾用大椎穴治療瘧疾250例,用針刺截治1~3次後,痊癒者204例,好轉者39例,無效者7例。本法於瘧疾發作前1~2小時,進行截治,進針要深達寸餘,務必使針感向下傳導方可停針,針後擠出血液一珠,在血液上敷胡椒面少許,用膠布加以覆蓋,只要截治時間準確,療效甚佳。

六、固衛安營清熱斂汗

凡肺氣虛弱,衛陽不固,表虛易感風寒,而致發熱、咳嗽、倦怠、午後潮熱、夜出盜汗之患者,取大椎有益氣固表、濟陰安營、清熱斂汗之效。故常灸大椎穴,對體弱易感風寒之人,有預防感冒的作用。此穴又為強壯穴,故《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雲:大椎“療五勞七傷”“風勞食氣”,他對骨蒸潮熱,盜汗喘促之虛勞證亦有較好的療效。

例九:王某,男,25歲。平素身體虛弱,易感風寒,時患感冒而多日不愈,深為所苦。每日午後潮熱,夜出盜汗,並伴有遺精、咳嗽、胸痛、倦怠等症。脈細弱而澀,舌質紅而少津。針刺大椎、肺俞、曲池、內關、陰郄、三陰交、足三里、腎俞、關元諸穴,除大椎、肺俞、關元、足三里四穴針後用艾條灸20分鐘外,其餘諸穴只針不灸。10次​​為一療程,針灸數療程後,其病漸愈。並囑其常灸大椎穴,經常易患之感冒,亦隨之而愈。加之攝生有素,調理適宜,體質漸復,且較昔日為健。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立秋後,艾灸這個穴是大補!(養生提醒)


立秋後,艾灸這個穴是大補!(養生提醒)

立秋之後,艾灸關元符合秋天的養生核心——養與收!所以我們今天就老穴重提,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要穴關元。

關元者,關其元精之門,閉而儲藏之謂也。應立秋後灸之,以順收藏之時序,收元陽內固,金水相生,益真火,養腎氣,以備冬藏也。猶如安爐立鼎,元陽旺盛,內養臟腑,外御風寒。

關元顧名思義,把元氣關住,使其不外瀉,也是元陰元陽交關之所。

關元穴在肚臍下4橫指處,是足三陰、任脈交匯穴,小腸募穴,足陽明胃經下合穴。

立秋後,艾灸這個穴是大補!(養生提醒)

經常用手指點壓、按摩刺激此穴,具有培補元氣、調氣和血、益腎健腹,增強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

艾灸關元效果最為理想。最好採用隔姜灸,每天一次,每次艾灸9壯,艾灸3天休息1天。

文章來源:天外格調

最簡單的頸椎病治療方法,只需一個神奇的穴位!


首都醫科大學的王教授曾經透露過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對於頸椎病、胸椎病和腰椎病,可以說是秒治
,當陳克軍親眼看到這神奇的一幕發生時,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王教授正在一個電視台的養生節目做客,恰好下面的觀眾裡有一位女士有頸椎病,頸部持續性的疼痛,活動也不自如!

主持人也不怕事多啊,當場就問王教授是否有什麼秘方能給她緩解緩解…… 哪知道,王教授讓她上台後,只是拉住她的右手,用力按住了她手背上一個穴位,她就立即感覺頸椎輕鬆很多,也沒有那麼痛了,轉脖子也容易了……

正好陳克軍當年也受到頸椎病的折磨,痛不欲生啊,肩部酸痛不說,坐久了站起來就眼前一黑,晚上還徹夜難眠,比當年全身濕疹都難受!

於是,陳克軍也立即用左手找到右手背上的這個穴位,用力把它按住—— 神奇的一幕真的發生了,明顯心不慌了,酸痛感一下就感覺減輕了許多……

現在,陳克軍也想把這個神奇的方法介紹給廣大受頸椎病、胸椎病和腰椎病困擾的朋友們,原來,最好的藥真的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這個神奇的穴位到底在哪裡呢?你自己好不好找呢?

陳克軍告訴你,真的特別容易找到,可以說,只要按照陳克軍說的方法去找,肯定不會找錯…… 因為很多朋友一聽說經絡啊、穴位啊,就感覺特別的玄,怕摸不準!

仔細看看這幅圖,首先讓你右邊的手背朝上,看到了嗎,在食指和中指的中間,往外是手指縫,往裡是兩股筋。

順著手指縫朝向兩股筋的方向,用你左手的大拇指,按住兩股筋中間的凹槽往前推,一直推到推不動的時候,有一個生理凹陷,上面是連著的,下面是分開的,這就是主管我們頸椎的穴位,用力按它就是!

按起來酸酸的,當然左手也是同樣道理……以此類推,在中指和無名指的同樣位置是主管胸椎的穴位,在無名指和小指的同樣位置是主管腰椎的穴位。

自那以後,陳克軍就感覺自己的學問完全不夠用了,回去之後那是一番發奮苦讀啊……

這裡面太深的道理陳克軍也講不清楚,但是陳克軍看到《黃帝內經》裡是這麼說的: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經過胳膊,繞到肩後,從“ 大椎穴” 繞回脖子前面,交於“人中”……原文自己去查哈!

大椎穴,你懂的,位於第7 頸椎的棘突凹陷裡,也就是說,由於這條經絡是從食指經過頸椎通向人中的,所以你按這個神奇穴位就能遙控處理那邊的頸椎問題!

其實,能治療頸椎病的經絡至少還有三條,在另一條經絡上也有一個神奇穴位能治療頸椎病哦…… 這個我之前在博客文章裡做過分享,就不贅述!

時間到了,咱們下次再分享。

文章來源:陳克軍

5大妙方能瀉火疏肝(瀉肝火)


5大妙方能瀉火疏肝(瀉肝火)

在生活中,當一個人經常發脾氣時,人們常常說這個人“肝火太盛”,如果你注意觀察,一個人一旦發怒,那真是“臉紅脖子粗”,這是因為“肝在志為怒”,從而在我們的身體裡引起一系列的變化。

“怒”作為一種不良的情志反應,怒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使肝氣上逆。進而引起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故說:“怒傷肝”。

因為肝本來就已經是陽中之陽了,再陽氣太盛,就過分了,這陽氣一太盛, 人就急跟易怒。

中醫認為,“氣為百病之長,”一個經常生氣而且是常常暴怒的人,就會給身體的髒腑造成不良影響,其中,肝受的傷害最大,因為肝屬木,喜條達疏泄,不喜歡壓抑。

肝本身還有藏血和調節全身血量的功能,當肝血隨怒氣上升時,血液就到達頭部,嚴重者引起腦溢血等急病,即使不引起這樣的急病,長期如此,也會讓肝陰受損,陰陽失衡,肝火過地熾,必將燒枯竭,所以說,氣怒傷肝,人易患病。

因此,一個人要長壽,就要先瀉肝火,一方面要保持一種好的心情, 以一種好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另外, 還要注意平時來取一些瀉肝火的方法,不妨經常來用下面的穴位養生法。

5大妙方能瀉火疏肝(瀉肝火)



1


每天堅持按揉、叩打膽經上風池、肩井、風市穴。

具體方法:按揉雙側風池穴5分鐘,按揉頸雙側膽經,從風池至肩井,3分鐘,用掌或拳眼叩打雙側肩井穴,各36次,稍微下蹲,用掌拍打雙下肢風市穴,各36次。

5大妙方能瀉火疏肝(瀉肝火)

2


敲打膻中穴

對於肝火旺的女人,每天推腹,敲打大腿內側段,搓搓整個腳底板都是滋陰降肝火的好方法。

膻中穴位置: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敲打膻中穴,因為膻中為人體“氣會”穴,也是心包的募穴,氣容易在這裡鬱結,我們經常敲打膻中穴,能起到消氣解鬱的作用。女人只要氣順了,氣血循環就會好。

3


每天按揉兩側太衝、魚際和太谿,不拘時間,每穴3分鐘

太衝:太衝穴是人體的一個穴道,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魚際:位於大拇指(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太谿: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具體方法:早起先按揉肝經上的太衝,肺經上的魚際和腎經上的太谿3分鐘,晩睡前用熱水泡腳,然後依次按揉魚際、太衝、太溪穴,每次每穴3分鐘,再加按肺經上的尺澤穴。

4


堅持每天晩上睡覺前

每天晩上睡覺前,先用熱水泡腳10分鐘,泡至小腿肚子以上,然後開始從上到下按揉穴位,先按揉兩側陽陵泉3分鐘,然後點按承山3分鐘,最後按揉雙腿側的三陰交,向骨緣內側點揉5分鐘。

5


蝴蝶式,很好的拉通肝經

要想肝氣調達,我們除了日常保持一個好心態,常做穴位養生按摩以及飲食上多吃綠色蔬菜,起居有時外,每天按揉肝經是非常必要的!

5大妙方能瀉火疏肝(瀉肝火)

方法如下:

坐姿,屁股下方可以墊一塊薄薄的毯子。然後雙腿彎曲,腳心相對,腳跟往會陰部靠,雙手抓住腳尖,膝蓋向兩側打開,盡量往地上貼,背部要挺直,雙膝有節奏地上下振動。每天10分鐘。這個動作的運動量不算大,卻恰到好處地運動到了最難鍛煉到的部位——髖部。

有些人髖部比較緊,做起來會有些難度,宜緩宜輕,循序漸進。

蝴蝶式對拉伸腿部的經絡,特別是肝經很好,也簡單方便。

蝴蝶式做起來像一個蝴蝶張開翅膀,不僅對疏肝理氣很好,也可以加快盆腔的血流量,對久坐的女性非常好。

長期堅持下來,就可以讓你不再肝火旺盛,且能養肝護肝了。

菊花雪梨銀耳羹

肝火旺會引起頭痛、頭號、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等症狀,推荐一款菊花雪梨銀耳羹,以瀉肝火。

方法:把泡好的銀耳去掉根部硬結處,撕成小塊,然後將銀耳放入滾水中,大火煮沸後改為特小火;小火煮至膠質溶解湯變稠,中途可添水;將梨去皮切小塊後下鍋,煮至色變為透明即可;加入菊花,使湯完全浸沒菊花,煮至花葉吸水飽滿;最後根據個人口味適量加入冰糖飲用。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兩穴清肝火,速效(疏肝解鬱)


兩穴清肝火,速效(疏肝解鬱)

肝火上炎

脾氣暴躁主要與肝火旺有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如果肝氣鬱滯,鬱而化火,人就容易肝火上炎,引起脾氣暴躁、頭暈耳鳴、目赤腫痛、視物昏花等症狀。

清肝火——行間穴、太衝穴

行間穴、太衝穴分別是足厥陰肝經上的滎穴和原穴,刺激這兩處穴位可以清肝火,疏肝解鬱。

找穴:

兩穴清肝火,速效(疏肝解鬱)

第一腳趾和第二腳趾的縫間處就是行間穴。

兩穴清肝火,速效(疏肝解鬱)

順著行間穴向上推,推至推不動的位置是太衝穴。

按摩方法:

方法一:用指甲掐行間穴,可以瀉肝火,每次1~2分鐘即可。

兩穴清肝火,速效(疏肝解鬱)

方法二:用指腹從太衝穴推至行間穴,既能清肝火、補肝血,又能疏肝解鬱,每隻腳推5~10分鐘即可。

兩穴清肝火,速效(疏肝解鬱)

清肝火——清肝火茶

兩穴清肝火,速效(疏肝解鬱)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腳上有一個穴位,能幫你打開“任督二脈”,是真的嗎?


我們在很多武俠作品裡經常看到“打通任督二脈”的字眼,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對人體是非常有好處的。連歌手周杰倫都唱到:“我打開任督二脈,東亞病夫的招牌,已被我一腳踢開。”最近,論壇上說,腳上有一個穴位,能幫人打開任督二脈,它就是足臨泣穴,那麼,足臨泣穴到底有多大的功效呢?是否真的能幫人打通任督二脈呢?我來為你破譯吧

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在中藥方劑裡面有一個很有名的方劑,名叫柴胡湯,這個方子可以解表散熱、疏肝和胃,有治療胸脅苦滿、食慾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之功,即正對上述之症。其實我們的身體中也有一味類似於小柴胡湯功效的大藥,這就是腳上的臨泣穴。

學過中醫的人還都知道,人體有8個八脈交會穴,而臨泣穴就是其中之一,為了說明問題,這里普及一下什麼是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是人體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那麼什麼是奇經八脈呢?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其功能有二:


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

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中醫認為奇經八脈就是人體的生命線,而這八脈上的要穴就像是“核反應堆”,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要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到日光照耀著整個身體,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這才是我們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萬應靈丹。而臨泣穴就是奇經八脈上的很重要的主穴之一。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足臨泣穴往往被歷朝歷代的醫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視這個穴位。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從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臨泣。

足臨泣穴在哪裡?

它穴位於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第四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它不但是膽經上的要穴,還連通帶脈。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係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繫,也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所以,足臨泣穴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

雖然足臨泣穴並不能真正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但它給我們身體帶來的好處是不能被忽略的。下面介紹足臨泣穴的妙用:

1.緩解足痛。女性時常訴苦,長時間穿高跟鞋倦累異常,其實治療穿高跟鞋倦累感,只要指壓“臨泣”就有效。具體方法是,首先找准穴位,一邊吐氣一邊強壓6秒鐘,重複20次即可。

2.診斷膽囊病變。臨泣穴不僅有治病的效果,還有診斷的功能。平時點按足臨泣穴,如果感覺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膽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

3.瀉肝膽之氣。最常見的是清晨起床後口苦咽乾,這是典型的少陽病,體內有熱,可以在臨睡前點按此穴,瀉肝膽之氣以降逆。

4.定喘。如果有氣喘的人,這個穴位還有定喘的功效。在臨床上使用小柴胡顆粒配合點按足臨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醫療效果。

5.治療月經.配合脾經的三陰交穴位以及任脈上的中極穴,可以治療月經不利不調的症狀

近幾年流行足療,說明足底按摩確實對人體保健效果不錯。對於沒時間做足療的朋友,建議不妨睡前點揉一會兒臨泣穴,很快就通體舒泰,一身的疲勞就緩解了。身體有濕的朋友,還能通過點揉此穴起到祛風除濕的效果。此外,因為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鬱結之氣,所以經常點按此穴做足療,還能起到舒緩壓力、調節心緒的作用。

文章來源:岐黃之約

養生第一課,始於三“天”穴(順天應人)


養生第一課,始於三“天”穴(順天應人)

中醫的核心是順天應人。這個天泛指自然界,具體又分為天和地。前面的天是廣義的,後面的天是狹義的。在四類天文地理知識中,氣溫變化規律、天氣現象、連續性的特殊天氣都屬於天,地球形態與定位則屬於地。天地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了一個舞台,人類要更好地生存發展,就必須適應這個舞台的變化。天地人三者的協同發展,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

養生第一課,始於三“天”穴(順天應人)

  人從自然界攝取能量,具體來說,從天吸入空氣,從地獲得水和食物;並且,人體還把廢氣、廢水和無法吸收的糟粕排泄給自然界,使其完成淨化工作。完成人與天、人與地之間能量交換工作,當然依靠的是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但如何反應出這些工作的完成情況,用的是皮膚下面的一些線和關鍵的點。這些線就是經絡,點就是穴位。

  經絡和穴位,可以說是聯結人與天、人與地之間的一座橋樑。它們也是中醫防病治病最精華的一部分內容。有了經絡和穴位,我們才能從外部觀察對體內臟腑的變化,才能從外部對體內病灶進行干預。

  經絡看不見、摸不著,所以顯得很神秘,成為一些人質疑中醫的重要論據;但幾千年的中醫防病治病的歷史,卻印證著它的有效性。穴位也是如此。全身比較大的規律性最強的經脈是12條,此外8條規律性相對沒那麼強的經脈。全身的穴位總共是361個。

養生第一課,始於三“天”穴(順天應人)

  在這361個穴位中,有些直接以“天”來命名,足以顯示其重要性。我們就是選取其中的三個穴位,來作為學習養生知識的第一課。每天關注、點壓這三個穴位,就有助於做到順天應人,有助於解決身體不適應天地變化時出現的問題。

  腸胃問題找天樞

  天樞是胃經上的穴位,是大腸的募穴。關於臟腑、胃經、募穴,這裡先不展開,以後再詳細講。我們看這個穴位的名字,“天”跟自然界有關,“樞”是樞紐,是關鍵位置,樞的本意是門軸,門軸轉動,門打開,室內和戶外融為一體;門關上,則自成乾坤。天樞這個穴位,反應的是人體從食物中攝取能量這一過程的好與壞。它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具體說來,天樞穴的功能就是調理腸胃,健脾理氣。

  天樞穴的位置為,臍中(非肚臍外緣)旁開3寸。3寸也就是三根橫指的距離。

養生第一課,始於三“天”穴(順天應人)

  天樞穴主治的疾病包括:

(1)腸道疾病:便秘、便溏、痢疾、腹痛、腹脹、腸鳴等;

(2)脾胃疾病:急性胃炎、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

(3)肝膽疾病:膽囊炎、肝炎、黃疸等;

(4)婦科疾病: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痛經、帶下、產後腹痛等;

(5)泌尿疾病:腎炎、腎結石、尿路結石、小便不利等。

  按摩方法:仰臥,找到天樞穴,食指與中指一起按壓。或者,雙手握拳於臍中併攏,用手掌按壓數次,然後十指交叉,手掌按順時針揉按天樞穴所在的區域。

  氣與神,在天府

  天府是肺經上的穴位。天府二字,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天府之國——四川。天府,是指天子的倉庫,那自然是應有盡有,物產豐富。天府在這裡則是體內藏氣、藏神的倉庫,它反應的是人與天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其功能是調氣養神。

  天府穴位於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下3寸處。呈坐姿,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之處。或者,微屈肘,與肘橫紋上6寸平高的肱二頭肌外側緣之處。

養生第一課,始於三“天”穴(順天應人)

  天府穴主治的疾病包括兩類:

(1)呼吸系統疾病:咳嗽、哮喘、流鼻血、支氣管炎等。

(2)神經精神疾病:眩暈、健忘、精神病等。

  常用方法:大拇指點按或艾灸。

  多面聖手天井穴

  天井是三焦經的合穴。天井是天地與人進行能量交換之後,在體表形成的一口井。在這口井裡,水蒸發成氣,氣遇到寒冷的井壁凝結成水,兩者相互轉化。它反應的是人從自然界攝取能量之後,如何在體內將之融會貫通,化為己用的過程。其功能是清熱化痰,理氣通絡。

  天井穴位於臂外側,屈肘,肘尖之上1寸凹陷處。1寸即1橫指。

養生第一課,始於三“天”穴(順天應人)

  天井穴主治的疾病比較多,比較雜,可謂是“多面聖手”。

(1)五官科疾病:眼瞼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紅腫、咽喉疼痛、目赤、耳聾等。

(2)神經系統疾病:中風、憂鬱症、精神分裂、癲癇等。

(3)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頸淋巴結核、咽喉痛等。

(4)心腦血管疾病:心痛、胸痛、頭痛、中風等。

(5)皮膚疾病:蕁麻疹、瘡腫、皮膚瘙癢等。

(6)其他疾病:頸項痛、肩臂痛麻、肘關節及上肢軟組織損傷、落枕、麥粒腫、淋巴結核等。

   一手輕握另一手肘部,用大拇指指尖或中指指尖輕按天井穴。還可以針刺或艾灸。

文章來源:老康說健康管理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說起日常保健,很多人會想到去足浴店、按摩店做按摩。其實只要自己能夠正確掌握穴位按摩的方法,養生保健功效絕對不比店裡差!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但是人體經脈上有361個穴位,聽起來讓人望而卻步,無從下手。不過別怕!只要掌握8個特效養生穴,平時多按揉,就能強身健體!

足三里:長壽之穴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加強胃腸蠕動,調節脾胃功能,增強人的整體免疫能力,促進腦細胞機能的恢復,有效提高過敏人群對各種過敏原的適應能力。

【按摩方法】一按一鬆的點按方式,兩側交換進行。這樣的動作可以重複進行,不拘時間,有空就按。

神闕穴:生命之根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溫補元氣,健運脾胃,還能緩解腹瀉、便血症狀,同時幫助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

【按摩方法】晚睡前空腹,把兩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在肚臍上,男性順時針轉,女性逆時針轉,每次揉360下。

合谷穴:頭面部的萬能穴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能治頭面部的各種症狀,對反射性頭痛、牙疼、耳鳴、耳聾、扁桃體炎、視力模糊、呼吸困難、失眠、神經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能。

【按摩方法】左右手各用拇指揉按1-3分鐘。

風池穴:頸椎病的“軟肋”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緩解頸椎病、頸椎勞累、眼睛疲勞等問題,對高血壓、腦震盪、面肌痙攣也有治療效果。進入秋季之後,脖子因為缺少衣物保護,多按摩風池穴可以避免因受涼、持久用力形成的頸椎僵硬。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的指腹從下往上按揉,左右兩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約1-3分鐘。

內關穴:護心法寶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有效改善心肌供血,保護心臟,預防冠心病,治療心絞痛,緩解心慌、焦慮、噁心、妊娠嘔吐等症。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端按壓,一天按3次,一次30秒,有酸麻脹感覺即可。

委中穴:即刻緩解腰背疼痛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可以通暢腰背血氣。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端按壓,一天按3次,一次30秒,有酸麻脹感覺即可。

關元穴:元氣之穴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關元穴主要是作用於腎,男性按摩能夠幫助緩解腎虛、腰酸腰痛、掉髮等症;女性按摩能夠幫助緩解痛經。

【按摩方法】搓熱手掌,用手掌以關元穴為中心摩擦小腹,做100-200次,直到擦熱為止。

三陰交穴:女性的“不老穴”

穴位按一按,百病不上身,這8大養生穴位,你知道嗎?(強身健體)

【功效】三陰交穴在肝經、脾經、腎經三條經絡的交匯處,既能養顏,也是婦科疾病的首選穴,不僅可以調月經、去斑、去皺、祛痘,還對補氣血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然後再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每日1次即可。

8大養生穴位大家都掌握了嗎?

最後,特別提醒大家,穴位保健是一種簡單、方便且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還有,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文章來源:泓華家庭護理在線

手上有個“救心丸”,日常保健和應急都都頂用(收藏用)


大魚際是心臟的反射區,日常按壓10~20分鐘,就像直接給心臟做按摩!有緩解心臟壓力的護心效果。


【取穴】

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




日常保健方法


1、兩手對搓大魚際

每日搓搓大魚際,對防治感冒大有益處,而且對咽痛、打噴嚏、流清涕、鼻塞、咳嗽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方法很簡單,對搓兩手大魚際,直到搓熱為止。一隻手固定,轉另一隻手的大魚際,像搓花生米皮一樣,兩手上下交替。兩個大魚際向相反方向對搓,大約搓2~3分鐘,整個手掌便會發熱。這樣做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身體新陳代謝,所以能增強體質,防治感冒、咽痛等。據網友推薦,左手大魚際的穴位叫心疲穴,可以治療心悶。





2、大魚際揉法

【動作定義】用大魚際著力做輕柔和緩的轉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的手法




【動作要領】

沉肩,垂肘,腕關節放鬆,呈微屈或水平狀,拇指內收,四指伸直,用大魚際附著於治療部位,稍微用力下壓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做主動轉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

【動作要求】

1.腕關節放鬆,動作靈活

2.操作時以前臂做主動擺動,腕關節不可做主動外展擺動

3.整個動作要求協調而有節律性

4.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臨床應用】治療頭痛,頭暈失眠,牙痛治療咳嗽、胸悶等,腹脹腹瀉等

免責說明:本號重在分享,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本號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權屬於作者,如有侵權煩請聯繫。

文章來源:樂聰壹訊

中醫理療!有效活動胯關節,保護腰和腿(簡單實用)


中醫理療!有效活動胯關節,保護腰和腿(簡單實用)

胯部相對於整個身體來說是最難解鎖的部位,以下給大家分享一個動作,有效活動胯關節,看似很簡單,但是長久堅持下來,功效不可小覷。

大腿骨和骨盆的結合處有一個弱點,如果不注意走路姿勢,就會使一側的大腿骨嵌入骨盆的程度過深或過淺從而引起關節錯位。

方法如下:

手扶牆壁或桌子來穩定身體,抬起一隻腳,以胯關節為中心,單腿膝蓋慢慢畫圈似的向外轉動,1分鐘,放下腳,放鬆,再換另一條腿重複。

如果在活動中會出現酸痛或不順暢,甚至出聲音,代表你的胯關節的嵌入狀態不合適,進而也會影響腰背部。

中醫理療!有效活動胯關節,保護腰和腿(簡單實用)

文章來源:天外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