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痰作祟”這三個穴位祛濕化痰,非常有效(止咳化痰)


“百病皆由痰作祟”這三個穴位祛濕化痰,非常有效(止咳化痰)

提到痰,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咳嗽會產生痰。

但在中醫裡,痰的概念要廣泛得多,它往往與“飲”並稱。痰飲是指由於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或飲食所傷,使肺、脾、腎、三焦等臟腑的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停留或滲注於體內某一部位而發生的病證。

痰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有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 我們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屬於有形之痰,不難對付。

止咳化痰-孔最穴、豐隆穴

有些人咳嗽很長時間都不好,稱為久咳,多是因為外在的病邪長時間停留在身體裡,傷害了我們的髒腑,或者氣虛血虧,七情鬱結等所造成。很多人喜歡喝止咳糖漿來止咳,下面再教大家找一找我們身體上自帶的、不用花錢的“止咳糖漿”,那就是孔最穴。

“百病皆由痰作祟”這三個穴位祛濕化痰,非常有效(止咳化痰)

彈撥孔最穴可以緩解久咳的症狀,針刺孔最穴則可以治療久咳。彈撥法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手法,即用拇指深按於穴位,待出現有酸脹、疼痛的指感後,像彈撥琴弦一樣地往返撥動。

豐隆穴屬足陽明胃經絡穴,最擅長祛痰,既可以化有形之痰,又可以化無形之痰,健脾化痰止咳的效果都很不錯。

“百病皆由痰作祟”這三個穴位祛濕化痰,非常有效(止咳化痰)

取穴方法:位於小腿外側自犢鼻至外踝尖之間中點,脛骨外緣再向外約兩橫指處。

按摩手法:先點後揉。即先向下用力點壓豐隆約10秒鐘後,保持向下的力道,改點為揉,操作約10秒鐘,如此反復至少3分鐘,再換另外一側。

❖ 另一種無形之痰才難纏,它是指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的痰。通俗地說,就是體內代謝不掉的垃圾。

這種無形之痰平時看不見、摸不著,只有有經驗的醫生才能通過舌苔、脈像等特徵判斷。但這種痰又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原因,所謂“百病皆由痰作祟”,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脂肪肝、中風、心髒病、腦血栓等,都與痰邪有一定關係。

由於痰濕產生的原因與脾胃有關,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導致濕邪聚集,久而久之,則會聚濕生痰。所以,燥濕化痰要在胃經和脾經找穴位。

剛才提到的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對清理人體多餘的營養或代謝後產生的廢物垃圾,非常有效。那麼脾經上應該找哪個穴位呢?那就是陰陵泉了。

陰陵泉穴

脾主運化氣血,脾經不通的人氣血必定會不足,多按陰陵泉,既可以培補氣血又可以健脾袪濕。因為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是脾經經氣注入的地方,脾經經氣在這裡最為盛大,具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是人體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濕利水的要穴。

“百病皆由痰作祟”這三個穴位祛濕化痰,非常有效(止咳化痰)

取陰陵泉穴的時候,要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陰陵泉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每次按摩50下左右,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兩腿都要按摩,一般按摩兩週就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感謝您的關注!您還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內容?歡迎在下方留言,或給我私信。如果本文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收藏!

文章來源:程氏針灸程凱

按摩這三個穴位,安神定志,告別失眠!


按摩這三個穴位,安神定志,告別失眠!

生活節奏緊張,壓力過大,經常會出現失眠的情況,睡眠質量下降是影響健康的一大殺手,同時會影響白天的學習與工作的質量,那麼該如何改善失眠呢?

不少失眠者,動不動就會吃安眠藥,時間長了甚至會上癮,還會產生耐藥性。

其實,中國醫學的推拿、導引等方法,對失眠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別是輕度睡眠障礙,只需一些按摩小方法,就能夠調節和放鬆機體,改善睡眠質量。

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失眠的原因主要為臟腑機能紊亂,尤其是心的溫陽功能與腎的滋陰功能不能協調、氣血虧虛、陰陽失調等。所以,我們應該著重運用交通心腎、調節氣血的手法。

按照經絡歸屬,可以用拇指按揉以下穴位:內關,神門,三陰交。

內關穴:

按摩這三個穴位,安神定志,告別失眠!

位於掌心面,手腕橫紋上2寸(同身寸,即每個人自身大拇指的寬度為1寸,下同),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穴:

按摩這三個穴位,安神定志,告別失眠!

位於掌心面的手腕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三陰交穴:

按摩這三個穴位,安神定志,告別失眠!

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可以摸到脛骨,它就在脛骨的後方。

這三個穴互相配合,每天按揉5至10分鐘,就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所以也應該重視頭部的氣血供養。在休息或看電視等閒暇時間,我們可以用單手梳理頭皮數次。方向是從額頭的髮際線開始,沿頭皮到頸部的髮際線終止。

這樣,五個手指可以分捋頭部的督脈、膀胱經、膽經,達到鎮靜安神,平肝潛陽的作用。

根據中醫辨證的不同,還可以添加不同的按摩手法:

如果是心情煩躁引起肝鬱化火型失眠,可以用手指揉擦腳掌心,即我們常說的湧泉穴。這樣可以引火下行,平抑肝火。

如果是體質虛弱,屬心脾兩虛型,可以做摩腹手法。

具體方法是,躺在床上,用手掌心環繞神闕穴(即肚臍)做逆時針撫摸(注意一定要逆時針)。如果平時多表現面色潮紅,感覺手心發熱,多屬陰虛火旺型,可以揉捏太谿穴

按摩這三個穴位,安神定志,告別失眠!

太谿位於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拇指點按可以交通心腎,安心睡眠。

本文來自“ 中醫(微信號vipzyi ) ”,微信搜索:vipzyi,馬上關注,即可獲得實用靠譜的中草藥知識、穴位按摩治療、健康養生類資訊!

文章來源:每日一堂營養課

閉目可養肝,提腳能補腎(3個養生小動作)


閉目可養肝,提腳能補腎(3個養生小動作)
閉目可養肝,提腳能補腎(3個養生小動作)

或許很多人覺得,養生是件有學問又有講究的事,離自己很遙遠。其實不然,很多養生方法,不僅簡便易行,而且行之有效。比如在沒有現代文明的古代,人們的一些養生方法就既實用又有效。現在就來看看這些被人遺忘的健康養生的小動作吧!讓自己更健一步!

1養肝就是閉眼睛

古法雲:眼睛一閉,就養肝。因為“肝主藏血”,肝主目。眼睛乾澀、迎風流淚等眼疾其實多與肝病有關,迎風流淚是肝的收斂功能不足,眼睛乾澀則是肝的精血不足。

閉目降氣法:將食指輕壓在眼瞼上,微揉眼珠,便會覺得舒服很多。也可直接閉目排除雜念。

閉目可養肝,提腳能補腎(3個養生小動作)



2踮腳尖能補腎

踮腳尖是有氧運動,不僅能促使血液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還有保護心血管健康,鍛煉小腿肌肉,增強踝關節穩定性等作用。

踮腳尖走路法:踮起腳尖,每次走30~100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複幾組。速度可自我調節,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初始練習者可扶牆,熟練後就不用借助外物了。

另外,男性踮起腳尖小便,可起到強腎的作用。女性坐蹲時,把第一腳趾和第二腳趾用力著地,踮一踮,也可起到補腎利尿的效果。

閉目可養肝,提腳能補腎(3個養生小動作)

3搖頭轉頸提精神

看電視間隙,做些轉頸、前俯、後仰的頭部運動,或用空拳輕輕叩擊頭部,能解除頸部肌肉的疲勞。

具體方法:取直立體位,兩手下垂,頭緩緩抬起,仰視角盡量達最大限度,保持這種姿勢15秒鐘左右。此法能改善大腦的血氧供應,起到健腦提神的作用,還能輔助治療由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等病症。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人體大大小小的窩還真不少,比如眼窩、頸窩、腋窩、腰窩…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窩”,其實都是一等一的“養生窩”。若能時常按揉,長期堅持,還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呢。

一:揉眼窩,鎮靜安神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眼窩指眼眶內的柔軟區域,是手足太陽、足陽明等交會之處,常按摩能鎮靜安神、改善頭痛,也可延緩眼周皮膚衰老,防治黑眼圈,並可預防皺紋出現。

方法:輕閉雙目,用食指與中指指腹在眼眶上緩慢旋轉按摩20次,一天2~3次。

也可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螺紋面按住太陽穴,以左右食指第二節內側面輪刮眼眶上下一圈,安神止痛效果更佳。

二:按頸窩,止咳利咽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頸窩位於胸骨上緣凹陷處,為天突穴所在。刺激頸窩可起到鎮咳平喘、祛痰、清利咽喉、通利氣道、降痰宣肺等作用

方法:拇指垂直於穴位按揉,以出現酸脹感為宜。每次按壓5~8秒、10~20次。對於感冒早期、晨起咽喉不適感明顯者尤為適宜。

三:按耳後窩,清利耳竅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耳後窩,即耳垂後方的凹陷處,是翳風穴所在之地。按揉耳窩可疏風通絡,清利耳竅,同時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狀態,有效改善耳鳴等不適症狀。

方法:以雙手食指或拇指肚按摩耳後窩,慢慢吐氣,直至出現酸、麻、熱的感覺,一般需要2~3分鐘,可每天按摩3~4次。

四:拍肘窩,清熱利濕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肘窩位於肘關節前面,是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的通行之所。按摩肘窩可疏通經絡氣血,祛風止痛、清熱利濕。

方法:將四指併攏,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地連續拍打左右兩邊的肘窩數次,拍打時要注意節奏。

也可輕輕按揉肘窩外側的曲池穴,以感覺肘部微微發熱、酸脹為宜。

五:拍腋窩,寬胸寧神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腋窩,俗稱“胳肢窩”,其頂端動脈搏動處為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刺激腋窩可寬胸理氣、調整氣血,改善心悸、胸悶、氣短等。

方法:左手置於腦後,右手四指併攏成空心狀,拍打左腋窩的極泉穴,反复拍打七次後左右手交換,這一動作類似於“孫猴瘙癢”。有心髒病的人可平舉,按摩極泉穴順逆各七次。

六:按腰窩,瀉火通便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腰窩位於腰部脊柱左右凹陷處,雙手置於背後所接觸部位即是。按摩腰窩有瀉火通便的功效,對大便秘結、痔瘡疼痛等療效顯著。

方法: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窩處,稍停片刻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骨部位,連續做50次,每天早晚各做1次。

七:按膕窩,緩解腰背痛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膕窩是指膝蓋後方的凹陷處,為十二正經中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刺激膕窩可緩解腰背下肢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還可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方法: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膕窩,按壓30~40次;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膕窩,連做30~40次;再把手掌搓熱,來回擦膕窩30~40次。

八:按腳窩,精力旺盛

身上藏著8個“養生窩”,每天按按超有用(強身健體)

腳窩裡藏著人體保健要穴——湧泉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常按能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中陽氣,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

方法:先用一側大拇指點按另一側的湧泉穴。每次3分鐘,之後換另一隻腳操作。每晚洗腳時做一次。也可雙腳作相互交替的對搓動作,或用腳心蹬搓床頭或其他器械。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養生窩力度不可過強,手法過重,有時反而容易形成皮下瘀血和肌肉損傷,甚至引起骨折和內臟損傷等。

另外,皮膚有損傷或有骨質疏鬆、骨結核、嚴重心髒病、不穩定型高血壓、惡性腫瘤者應慎用或忌用。​​​​

文章來源:晨霖美體小課堂

“脾虛”才是糖尿病發生的根本原因,而這幾個穴位就是調治“脾虛”的最好內藥


糖尿病在中醫裡屬於“消渴”範疇,我們古人對此病早有論述,《素問奇病論》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這是黃帝與岐伯的一段對話,意思是,黃帝問岐伯:有的病人口中發甜,這是什麼病?是怎麼得的?岐伯回答道:這是由於食物的精氣向上氾濫,病名“脾癉”。

正常情況下,飲食到了胃以後,經過初步的消化,再由脾運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熱,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則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產生口中發甜的症狀。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美所誘發的疾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平時大都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內熱,甘味使人胸腹滿悶。因此食氣上溢出現口甜,時間長了就轉成消渴了。

在這裡,“ 脾癉 ”類似於我們現代醫學所說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島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受損,如果防治不及時,就會發展成消渴,即臨床期糖尿病。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中醫認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屬肺,主要表現為口渴多飲;中消屬胃,表現為多食善飢;下消屬腎,以多尿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現為口渴,平時多喝水才會感覺舒服一點,這是肺熱津傷所致。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按摩肺俞、合谷、魚際、三陰交等穴來進行調節。肺俞穴雖屬於膀胱經,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氣聚集的地方,對於調節肺臟有很好的功效。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找肺俞穴時,先低頭,脖子後面正中有一個骨性的突起,此處是第7頸椎的棘突,往下數3個這樣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兩邊1.5寸處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

魚際穴是肺經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大約相當於第1掌骨中點橈骨的赤白肉際處。

平時多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對血糖有很好的調節效果。

2、多食

一旦肺燥熱,它的輸布津液的功能受損,便會引起胃燥津傷,脾陰虛耗,中焦脾胃運化就會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中消症狀。消谷善飢是中消典型的症狀。什麼是消谷善飢呢?它是由中焦熱盛所致的胃內食物消化快的症狀,也就是說你不停地吃,但老覺著餓。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燥熱傷胃、胃火熾盛所致。

《靈樞大惑論》載:“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飢。”此時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身體減負,調理身體,修復疲憊不堪的脾胃。這時你的主食不能吃得過少(主食應當根據個人的工作性質、勞動強度和體重等具體情況而定);平時要少食多餐,可將每天飲食總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為怕油膩而單純吃素,要做到葷素搭配。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按摩穴位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其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調節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各自對應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 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胃俞穴在背下部,於第12 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線向左右兩側用食指、中指併攏量取2 橫指處即是此穴。

3、多尿

腎功能不好導致的糖尿病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多尿,我們可以通過多按摩腎俞穴、太谿穴、三陰交穴來調節腎的功能。

4、體重減少

由於胃的無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導致脾熱。胃熱、脾熱使人體代謝加快,導致人體消瘦、乏力。

靈樞針灸幫你係統學中醫!

↓↓↓

文章來源:紅杏林學院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患上糖尿病、高血壓不知該如何做?其實,降壓、降糖並不難,除了規律吃藥外,還有更為方便的調養的方法——穴位針灸。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這些降壓、降糖的“黃金穴位”

降壓四穴

01 風府穴

【位置】風府就在腦袋後面,從上往下摸,摸到第一個坑的位置。

【功效】中醫給這個穴位的命名是很有意思的。這個“風”字就是講“風邪”容易從這裡進去,“風府”也就因此得名。因此,針灸風府穴可以調節血壓、預防中風。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2 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位於枕後髮際的凹陷中,即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的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功效】針灸該穴可疏通局部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現代醫學發現,經常刺激該處可以解除局部血管壓迫和刺激,增加腦血流量,使血管彈性增強。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3 太衝穴

【位置】人體太衝穴位於足背側,在足大趾和次趾中間靠後的凹陷處。

【功效】太衝是肝經的原穴,具有調控該經總體氣血的作用。肝主怒,高血壓人群忌發怒,怒易傷肝,同時也會使血壓上升。因此,針灸此穴,可以調節調動人體的氣血,達到緩解血壓的目的。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4 湧泉穴

【位置】湧泉穴位於我們的腳心,把腳掌分為前中後三部分,湧泉穴就在前一部分和中間一部分交叉地方的正中間,用手摸那個地方正好是一個坑。

【功效】針灸刺激湧泉穴,可加速血液循環及代謝,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從而改善微循環提高細胞攜氧能力,有效控制血壓。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控糖四穴

1 然谷穴

【位置】然谷穴在足內側,先找到足內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塊隆起的骨頭,解剖學稱之為舟骨粗隆,舟骨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

【功效】然谷穴屬於最早治糖尿病的穴位,屬足少陰腎經的滎穴,具有升清降濁、平衡水火的作用,常見的就是用來治療煩躁口乾、咽喉腫痛。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2 三陰交

【位置】三陰交穴在內腳踝骨的最高點(內踝尖)往上四個指頭寬度的位置。

【功效】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腧穴,又是足三陰經之交會穴。經常針灸,除了改善血糖水平,還可以消除失眠、煩熱等症狀。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3 內庭穴

【位置】內庭穴位於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

【功效】內庭是足陽明胃經滎穴,滎主身熱。針灸此穴具有清胃瀉火、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控制食慾,治療口氣重、便秘、打呼嚕、牙、胃火牙痛等。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4 關元穴

【位置】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下三寸,是任脈起始穴,也是至陰的穴位。

【功效】關元又稱丹田,是人的元陽匯聚的地方,針灸此穴位,可以滋補腎陰、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緩解尿多)。對糖友的整體狀態、根本病因的調整有益。

能降壓,降糖的穴位,看看你知道幾個?(黃金穴位)

注意:穴位針灸不能代替降糖藥或胰島素!!!僅做日常保健的輔助治療使用!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3個簡單動作,告別肩周炎,早學早輕鬆


3個簡單動作,告別肩周炎,早學早輕鬆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

肩周炎疼起來非常的難易忍受,尤其在夜裡,又因睡眠不好,對人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3個簡單動作,告別肩周炎,早學早輕鬆

▶一般多發在50多歲的中老的人群。

但是近年來,肩周炎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他們大多是白領一族,他們長期伏案工作,從早到晚都對著電腦,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而未動,導致肩部僵硬受損。

▶3個小動作,解決肩周炎。

▶捏揉肩井穴

3個簡單動作,告別肩周炎,早學早輕鬆

肩井穴:肩部最高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處。

操作:捏揉3-5分鐘。

▶點揉肩貞穴

3個簡單動作,告別肩周炎,早學早輕鬆

肩貞穴:臂內收時肩關節後方,腋後皺襞上1寸。

操作:點揉3-5分鐘。

▶敲揉陰陵泉下一寸

3個簡單動作,告別肩周炎,早學早輕鬆

陰陵泉下一寸: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陰陵泉穴),下方1寸處。

操作:敲揉患側(活動不利的肩部)對側的陰陵泉下一寸。點按10分鐘,同時盡力加大肩關節的活動幅度。

通過這20分鐘的強刺激,相信您的手臂的活動幅度已經有所提高。不要放鬆警惕,在以後的時間裡,隔三差五就應該對這三個穴位進行探查,直到它們不再疼痛。

覺得經絡神奇嘛?其實我們希望通過一些簡單小動作或小方法,能幫助您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病痛。

文章來源:答摩健康

頭部藏著一個“黑髮劑”,白髮變黑髮只需按這個穴位


浮白,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少陽之會。所謂浮白,乃是因為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穴轉化為溫熱的水濕雲系,如白色的霧氣一樣,漂浮在頭頂之上。所謂的水濕雲系,直白的說,就是肝火旺盛,直達頭頂,淤積此穴,導致頭部毛細血管供血障礙,毛囊無法得到來自血液的營養,黑素細胞無法合成黑素顆粒,白髮自然浮上頭頂。

浮白穴是專門治療白髮的穴位。人甚麼時候會長出白髮呢?經常熬夜不睡覺或者經常失眠,導致血不養肝,腎陰(腎血)不足的時候就會肝熱,肝火就會上來,也就是虛火上來了,頭髮就白了,這就叫“浮白”。


【取穴位置】
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功能主治】
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癧,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穴位配伍】
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

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

配腎俞、太谿、耳門,治耳鳴、耳聾。


【養生保健】
傳統中醫認為治療肝火旺引起的白髮可以用兩種方式:一是用何首烏、黑芝麻、黑豆、核桃、熟地等中藥配治.,二就是常揉或者針灸浮白穴。每天堅持按揉浮白穴5分鐘,會有白髮變黑的效果。

如果有耳鳴、耳聾、牙齒痛等症狀也可以按揉浮白穴,有一定的效果。



【頭皮按摩法】
每日睡覺前和次日起床後,用雙手的指頭揉搓頭皮,先自前額經頭頂到枕部每次2~4分鐘,每分鐘來回揉搓30~40次,以後逐步延長到每次5~10分鐘。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待三四年後便可滿頭黑髮。

身體自帶的“黑髮劑”,每天堅持按一按,白髮變黑髮,60歲還像40歲!好方法趕緊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白髮自然變黑不再是夢~

今日名醫精彩視頻:
乳房濕疹有哪些危害?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即可觀看!

文章來源:名醫之家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有過胃病的人都遇到過突如其來的胃痛,那滋味,有過第一次就不想再經歷是第二次,十分的折磨人,更痛苦的是身邊還沒有緩解胃部疼痛的藥物。今天小洲洲就教大家幾種簡單的穴位按摩方法免除這樣的困擾!

1、太極按摩法

兩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畫太極圖,順時針36圈,逆時針36圈;此法可止痛消脹,增進食慾。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2、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按摩內關穴3-5分鐘,可用於治療胃炎,緩解胃痛!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3、大陵穴

大陵穴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按摩其3-5分鐘,可用於緩解消化不良!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4、四縫穴

位於第2~5手指掌面,中間指關節的中央,左右手共8穴,也就是四根手指關節地方,掐按,用指頭或者指甲用力依次掐按四縫穴,每個穴位掐按5次,這樣能化宿食、化積滯,增加胃部蠕動,減少消化不良。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3寸。按摩足三里穴3-5分鐘,此穴位可治一切腸胃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脹胃痛。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6、建裡穴

它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臍上4指)。我們用拇指用力點按或者點揉,點壓到我們不能忍受了,然後停留幾秒鐘,再進行第二次點壓,按到我們感到很舒服為止。這樣一來通調腑氣,改善腸胃不適症狀。長期按揉,就可以增強我們胃腸的功能哦!

胃痛還沒有藥?試試這些穴位按摩吧(5穴位)

大家學會了嗎?在胃痛且身邊沒有緩解疼痛的藥物,按摩這些穴位可以幫助到你哦!

文章來源:新綠洲健康養生

手腳蜷縮下蹲:可以鍛煉腹部,加大膈肌運動(高血壓)


手腳蜷縮下蹲:可以鍛煉腹部,加大膈肌運動(高血壓)

我們還沒出世時,在媽媽肚子裡就是以下手腳蜷縮下蹲這個姿勢,這是人先天具有的姿態,對人來說非常有好處,可以鍛煉腹部,加大膈肌運動。

長期堅持減少得高血壓、心髒病的風險,同時還可以收縮盆骶的肌肉。

在疲勞困乏又不能休息的時候,可以通過這個動作來充電。

手腳蜷縮下蹲:可以鍛煉腹部,加大膈肌運動(高血壓)

方法如下:

下蹲,雙腿併攏,腳後跟不要翹起,雙手緊緊抱住膝蓋,低頭,腦門貼住膝蓋。盡量縮成一個球狀。盡量堅持1分鐘左右。

文章來源:天外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