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背痛,老花眼…每天1次,立馬緩解!



是不是感覺年紀越大,身體毛病越來越多,不是膝蓋痛就是腰酸背痛,而且眼睛也不好使了,有些要戴上老花眼才行,極其不方便……

試試下面這套健身操,它會讓你骨骼好、精神好、身體棒!


首先:從肩頸背部開始



1 拉伸運動,熱身

站直,找一條毛巾,手掌朝下,抓住毛巾兩端(與肩同寬),慢慢地抬起雙臂,舉過頭頂,繼續往後背,直到你的極限。



2 伸展運動,拉伸脊椎,緩解背部疲勞

雙腿向前伸直併攏,緊繃,腳尖向著身體的方向回勾(感覺小腿肚子被拉伸),腳跟蹬地。同時,雙手十指交叉相扣,手心向天空方向翻轉,手臂伸直,盡量充分地向上伸展,找到脊椎被拉開的感覺。

保持這個姿勢10秒,放鬆,再做一次。



3 提肩松膀,呵護肩頸

站直,提起雙肩,感覺到肩部有酸脹的拉伸。保持這個感覺15秒鐘,放鬆肩膀,再做一次。



4 雙臂上拉,運動肩頸

直立,雙腳併攏,全身收緊,雙手自然上舉,上舉後雙臂交叉,手腕翻轉,使掌心相對合十。保持這個伸展的動作10秒鐘,放鬆。在伸展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肩頸背部的痛點。




注意事項

這是一個輕鬆伸展運動,把動作調到覺得“中等鬆緊”的定位點,維持這個伸展姿勢不要動。呼吸要緩慢而且有節奏。伸展時不可以閉氣。

如果,你發現伸展的姿勢讓你不能自然呼吸,那就不是真正的放鬆,記得把身體往回調一點,好恢復正常呼吸。(所有的伸展運動都要遵照這個原則哦。)





第二步:把重點轉移到你的腰腹部



1 撞擊丹田5分鐘,增長內力

用腹部撞擊門框,雙腳略分開,站在門框前,肚子離門框15公分,然後用肚臍去撞門框就可以了,要有節奏,感覺不能太重太疼。

撞的時候全身放鬆,不要憋氣,不要繃緊肌肉。每天“撞”5分鐘,可增長內力,強身健體。

注意事項

有三類人群禁忌撞丹田:

1、孕婦及腹部有較大手術的人;

2、有急腹症及腹部有腫物或有出血病灶點的人;

3、撞腹後感覺不適以及對此法心有疑懼的人。

2 震動肚子,促消化,瘦腰腹

平躺也好,挺直坐著也行,兩手交疊,把掌心平放在肚臍上,肚皮放鬆,不要憋氣,手臂發力,有節奏地震顫1分鐘。



3 早晚腹式呼吸,吐故納新,安神益智

端坐,全身放鬆。用鼻均勻吸氣,小腹就會隆起。意念可隨呼吸之氣慢慢到達丹田(小腹)。用口均勻呼氣,腹肌就會收縮,小腹就復原了。最好每天早晚一次,每次呼吸一百下。



4 飯後徐行摩腹,促血液循環,強胃腸功能

食後半小時後徐行百步多,並摩腹。

按摩腹部的方法是:雙手自上而下(從胃部頂端推至小腹)反复輕推腹部。

中食後,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後按摩腹部,促進胃腸蠕動和腹腔內血液循環,有益於增強胃腸功能,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調節,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第三步:關注自己的雙手



1 滾揉後溪穴,解除酸痛,遠離老花

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

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堅持下來,對頸椎、腰椎有著非常非常好的療效,對保護視力也很好。

2 拍拍手,養心

自然簡單地拍手,就可以很好地養心護心。可以在早上,也可以在晚上7~9點拍手掌。就算只是拍三五分鐘也行,十幾分鐘更好。

拍手,能激活你心臟的保護神——心包經和心經,使心血充盈,瀉除心火,加速身體毒素的代謝,還可以防治胸悶胸痛。


3 握拳,養心

端坐,兩臂自然放於兩腿上,調勻呼吸,然後兩手用力握拳,吸氣時放鬆,呼氣時緊握,可連續做6次。



第四步:關心你的腿和腳部

1 擀一擀腳底,緩解肩膀酸痛

買一隻擀麵杖,時常放在腳下來回地擀,每天10~15分鐘。

如果你的肩頸部對應的位置會覺得疼,有顆粒,擀到顆粒散開,肩頸部的疼痛也會相應地散開,堅持做還可以減肥瘦身。

2 瑜伽蝴蝶式,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骨骼疼痛

雙腿彎曲,腳心相對。雙手抓住腳尖,膝蓋向兩側打開,盡量往地上貼,腰要挺直,雙膝有節奏向地板振動。每天10分鐘。



3 兩腿一分,補肝腎

把雙腿伸直分開,腳尖回勾,雙手抓著腳趾,身體慢慢向下壓。

注意事項

練習時,不用刻意追求身體貼著腿的感覺,只要腿後的大筋有拉伸感就可以了。

4 腳趾回勾,膀胱經排毒

雙腿伸直並在一起,腳尖回勾,雙手抓著腳趾,身體慢慢向下壓。這是一個幫助膀胱經排毒的辦法,至少要做15~30分鐘。

越是夠不到,越說明你的毒素堆積多,只要大腿後側的大筋有拉伸的感覺就可以了。



5 轉動腳踝,讓腳踝變強健

每個腳順時針轉9圈,再逆時針轉9圈,然後換腳。動作要緩慢,做到極限。



第五步:開始呵護你的臉和頭髮



1 搓摩臉部,煥醒肌膚

雙手搓至發熱,乾洗臉,搓揉麵部60次。不要用力拉動臉部皮膚,手掌搓熱輕柔地拂過即可。

注意事項

起床後,睡覺前,覺得眼睛疲勞時都可以做做。



2 用土豆敷眼睛,明目,消除黑眼圈

晚上洗過臉,將削去皮的生土豆打碎,用乾淨的沙布包起來,敷在眼睛上,把雙腿擱平,休息15分鐘。(用切薄的土豆片也可以)



3 轉動眼球,明目,解除眼睛疲勞

端坐,閉眼,眼球先逆時針轉5次,再順時針轉5次,然後突然睜眼,極目遠眺。

之後,注視自己的可視極限,順序是左側、右側、上側、下側、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左下角,每個位置停留5秒鐘。

4 指尖輕敲頭部,趕走疲憊,激活精神

用指尖輕輕敲打頭部。先敲頭頂部位,後敲兩側,再敲後腦勺。



5 用手指或木梳梳頭,活血健腦,激發陽氣

在無風處,用手指或木梳梳頭100次,從額頭的髮際一直梳到頸後的髮根處。動作要緩和而有節奏,不可太快。梳及頭皮不可太重,因頭為諸陽之會,尤不可受風,須輕柔和緩。

6 揪揪頭髮,暢通氣血,不生白髮

用手指抓住一縷頭髮向外拉,盡量在靠近髮根處抓起,頭髮長的可以纏在食指上。

向上牽拉兩鬢頭髮7次,再用雙手握住全部頭髮上拉7次,能使人氣血暢通,延緩白髮生長。

注意事項

向上牽拉頭髮時,不能硬拽,要順勢輕輕上提。


7 按揉印堂,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用大拇指指肚,按壓兩眉之間的印堂穴。以40下為宜。

《有沒有宮寒,看嘴唇就知道了,太準啦!好厲害!》

《千萬別艾灸,我是認真的!》

《霜降,最重要的養生時機!一年補到頭,不如補霜降!》

《秋天不養胃,來年很遭罪!艾灸這些穴位,比任何藥還管用!》

《一次雙腳拍打,勝過十次泡腳,在秋冬天更需要,因為…》

排病邪,調陰陽,療傷痛

科學養生,長壽康寧

保健養生號中的一股清流

文章來源:灸大夫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最近,很多人留言問,為什麼我的小腿越來越粗?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瘦小腿呢?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明白,為什麼小腿會變粗?

1、喜歡穿高跟鞋,以及長久不運動,小腿後側脂肪堆積,小腿越來越胖。

2、練習時發力不正確,導緻小腿肌肉越來越發達,小腿越來越粗壯。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如果是第一種,那平常就要多練習,消除小腿脂肪。如果是第二種,那就要多拉伸小腿,讓肌肉變得纖長。

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鍛煉小腿以及3個拉伸小腿的動作,幫你消除蘿蔔腿。

3個動作鍛煉小腿肌肉

01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 山式站立,雙腳併攏或與髖同寬
  • 吸氣手臂上舉,拉長側腰
  • 呼氣,墊腳尖向上,手指尖拎高
  • 保持穩定,停留5-8秒,重複

02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 山式站立,雙腳分開大約一腿長
  • 吸氣,雙手上舉,側腰拉長
  • 呼氣屈膝,臀部垂直向下坐低
  • 保持穩定,小腿收緊,踮起腳尖
  • 保持5-8個呼吸,還原

03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 下犬式,雙手分開略大於肩
  • 腹部內收,背部延展,大腿根向後推
  • 彎曲左膝,腳跟離地,右腳向下踩
  • 左右交替,向走路一樣反复練習

3個動作拉伸小腿肌肉

01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 面對牆站立,左腳向前腳尖回勾
  • 左腳腳掌踩在牆面上,雙腿伸直
  • 推臀部向前,感受小腿後側的拉伸感
  • 呼氣時加深,注意不要將自己拉傷
  • 保持5-8個呼吸,換反側練習

02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 面朝牆站立,雙手伸直推牆
  • 左腳向前一小步,微屈膝
  • 右腳向後,腿伸直,腳踩地
  • 呼氣,右腳腳後跟向下找地板
  • 如果可以,將右腳更多的向後撤
  • 保持5-8個呼吸,換反側練習

03

6個瑜伽動作拉伸&鍛煉小腿,輕輕鬆鬆消除蘿蔔腿(消除小腿脂肪)
  • 手杖式坐立,伸展帶套在右腳掌上
  • 吸氣,背部延展,胸腔上提
  • 呼氣,手拉動右腳掌向上
  • 右腿微微上抬,腿後側拉伸
  • 注意背部保持延展,雙肩放鬆
  • 保持5-8個呼吸,換反側練習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通常我們頭暈、疲憊、頭痛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額,或者用拳頭輕輕敲打,這樣會感覺舒服很多。

您可別小看這個動作,這無意間的一敲一打,正好刺激了我們身上心腦問題的核心:眉心。而且打開此處,像人們的高血脂、血壓、腦供血等問題就迎刃而解~

為什麼?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眉心


——人體血壓血脂控制點

眉心就是中醫經絡穴位印堂穴的駐地,養生者將印堂穴稱為“上丹田”,中醫認為,刺激這個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夠獲取長生延年的“內丹”。傳統醫學認為,通過印堂看健康確實有一定道理。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 《黃帝內經·靈樞·五色篇》所述:

印堂發黑,說明人體心臟功能不佳、腦部供血不足、心腦缺血缺氧,甚至有心肌壞死的情況;

印堂過紅,代表血脂異常、血壓高、脾氣大、易中風;

印堂發黃,說明人體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

這血脂、血壓、腦供血等問題都被這印堂穴所控制,因此只要把這裡打通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在中醫看來,印堂出現問題屬於虛弱的病症。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按摩一下眉心,疲勞症狀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

印堂穴很好找,位於臉部正面,左右眉間正中央就是印堂穴。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①刺激印堂還有醒腦通竅明目的功效。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100次,就能感覺到一種脹脹的感覺向兩側發散,那是陽氣在衝擊,之後您就能感覺到腦子特別清醒,眼睛也特別明亮。

②經常按摩這個印堂穴位,還可以使頭腦反應敏銳,增強記憶力、改善視力減退。

③ 此穴對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和與之伴隨而來的頭昏、頭痛、嗅覺功能減退等,也具有明顯的調理和改善作用。

④打通印堂,腦供血問題就會有改善,對頭痛、頭暈等高血壓引起的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⑤按摩印堂,還有助眠作用,效果很顯著!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1、按摩法

1、右手的中指伸直,其他手指彎曲;將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處,用指腹揉按穴位,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大約2至3分鐘;

2、直接用拇指按摩。

3、也可採用右手拇指、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的方法,每日早晚各提拉50至100次。

4、按摩印堂還能助眠。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2、艾灸法

1、手持艾條溫和灸印堂10分鐘左右,溫度要適宜,不能太燙,可以一邊艾灸一邊用手點按此穴。

2、可使用砭灸罐,手持方便,可以做到一邊艾灸一邊刮,從印堂沿著眉棱骨刮到太陽穴,效果更好。

搭配這些穴位效果更佳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治鼻塞

印堂,配迎香穴、合谷穴、風府穴、魚際穴。—— 《針灸學簡編》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治療目痛

印堂,配攢竹穴、絲竹空穴、四白穴、太陽穴。—— 《簡易針灸療法》

打通眉心,疾病不侵(印堂穴)

中風

配中衝穴、百會穴、大敦穴、合谷穴。—— 《針灸便用》

以上文章穴位和印堂穴搭配按摩,會有更好的效果,如果您有這些症狀,不妨試一試!

按摩印堂穴便於操作,隨時隨地都可按摩。大家不妨多動動手,按按印堂穴,血壓低了,血脂降了,頭不痛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五堵”比“五毒”更可怕


“五堵”比“ 五毒 ”更可怕

導讀:氣不足則血不暢,血不暢則水不流,水不流則毒不排。一旦身體被“堵”住了,各種疾病也會隨之而來。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五臟中的肝也屬木、還主疏泄。簡單一句話:春天正是疏通好時節!

“萬病之源源於血,百病之由由於氣。經絡通百病消,血液清顏如玉”可見經絡疏通是相當重要的。

1.氣堵了——氣鬱!


疏通法:蘿蔔、芹菜、拍打膻中

常常嘆氣、胸悶、煩躁、鬱悶,咽部有異物感,女性還有乳房脹痛,這大多就是氣鬱了。

生活中可以吃些蘿蔔、芹菜、香菜、柑橘、山楂、豌豆等,幫助順氣。如果氣郁明顯,可吃上幾回中成藥“加味逍遙丸”試試,效果一般會不錯。

膻中穴



緩解心悸、焦躁

位於兩側乳頭正中間與胸骨中線的交接點:對情緒鬱悶、心悸、焦躁等有緩解作用。

2.血堵了——血淤!

疏通法:銀耳、木耳、大蒜

皮膚易淤青,臉上易生斑,牙齦易出血,舌頭紫暗、有時胸肋會感到針刺般疼痛,小便少且顏色深,皮膚還易乾燥……這些都是血瘀的表現。

可用活血化瘀的食物來調理,比如銀耳、木耳、黑豆、山楂、綠茶等。

還有重要的大蒜,可別忘了!道醫認為大蒜性辛溫,其所含有的大蒜素有化解血瘀、擴血管的目的,被作為血管的“清道夫”。


合谷穴

穩血壓,增強免疫力

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

抒壓、解除疲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


3.濕堵了——濕邪!



疏通法:山藥、薏米

有時遇到回南天,濕度過高、陰氣過重,身上就容易出濕疹、風疹、痤瘡,肢體時不時有沉重、乏力感,精神不振,老是睡不醒,這多是被濕邪侵犯了。

祛濕本身並不難,平日不妨吃點健脾祛濕的食物,比如山藥、白扁豆、紅豆、薏米等,可很好地改善症狀。


足三里穴

促進代謝,調理腸胃

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3指寬處: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4.熱堵了——熱毒!

疏通法:蓮藕、竹筍、冬瓜

一說有“熱毒”,你可能想像不出什麼樣,但熱毒堵在體內的症狀卻很常見:渾身發熱、皮膚容易出現紅腫熱痛、容易起痤瘡、全身關節肌肉酸痛,這些都是熱毒的主要症狀。

道醫講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有了熱毒,那就適當多吃點寒性及涼性的食物,比如蓮藕、竹筍、蘆筍、冬瓜、慈姑、絲瓜、黃瓜、苦瓜、油菜、菠菜、莧菜等。

另外,馬蹄能清熱解毒,有清熱利尿、輔助降血壓的功效,配之以白果、蛋花、冰糖,有清潤、預防熱毒感冒之效。

曲池穴


疏風清熱,防掉髮

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

抒壓、解除疲勞,有疏風清熱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髮危機,可讓肌膚循環改善,避免“中痧”。

5.寒堵了——寒邪!

疏通法:小米粥、熱湯

過了一整個冬天,身體多少受了些寒氣,如果受寒過重,堵在體內,就會傷及陽氣,出現畏寒腰冷、手腳冷、面色發白、容易拉肚子等。

可吃一些小米粥、熱湯來散寒。人喝了熱湯以後,會出一身汗,那麼體表的寒邪就會散了,這就和我們在剛剛感冒的時候,喝碗熱薑湯可以出汗散寒一樣。


內關穴

調節自律神經、解除疲勞

位置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幫助入眠,可調節自律神經,抒壓、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對付頭暈目眩。

當然了,身體小“堵”,可以參照本文調理;如果實在“堵”得厲害了,有很明顯的不適症狀,別忘了看醫生呀!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文章來源:晨曦健康養生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今天,給大家推薦7個簡單的修復瑜伽動作,可以有效的安撫神經系統,促進睡眠,長期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的伽人,可以試試。

動作1: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 簡易坐姿,可以坐在瑜伽磚上
  • 向上延展脊柱,將右手放在腹部
  • 左手放在左膝蓋上,掌心朝上
  • 閉上眼睛,做腹式呼吸
  • 吸氣腹部慢慢的隆起,呼氣向內收
  • 重複練習20-30次

動作2: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 俯臥在墊面上,雙手放在胸腔的兩側
  • 呼氣臀部向後向上,伸直雙腿
  • 腳後跟向下踩,延展脊柱
  • 初學者可以調整雙腳到手的距離短一點
  • 保持2-3分鐘

動作3: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 仰臥在墊面上
  • 將瑜伽磚放在骶骨的下方
  • 慢慢的抬起雙腿向上
  • 雙手放在身體的兩側
  • 也可以靠牆練習,保持2-3分鐘

動作4: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 坐立在墊面上,屈雙膝雙腳併攏
  • 在軀幹的後側放抱枕
  • 頸部下方墊毛巾,仰臥在抱枕上
  • 雙腿的下方也可以放瑜伽磚
  • 保持2-3分鐘

動作5: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 坐立在墊面上,雙腳打開適當的距離
  • 將抱枕放在身體的前側
  • 呼氣向前向下,前額放在毛巾上
  • 保持2-3分鐘

動作6: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 仰臥靠牆,骶骨下方放瑜伽磚
  • 屈雙膝,雙腳併攏
  • 雙手放身體的兩側,保持2-3分鐘

動作7:

7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安撫神經,有效緩解失眠頭痛
  • 仰臥在墊面上,雙腳打開略大於髖部
  • 雙手放在身體的兩側,掌心朝上
  • 閉上眼睛,冥想5-10分鐘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中醫理論認為,頭髮為“血之餘”,“腎之華”,頭髮與腎、肝、脾胃都有密切關係。

肝藏血,肝血充足,頭髮受到滋養才不易脫髮;脾主運化,輸布水穀精微於毛髮;腎氣充足是頭髮健康的根本。

頭髮早白、枯槁無華或脫髮與肝腎不足、血虛精虧、肝膽火旺或脾胃失調等幾種常見的中醫病機有關。
兩鬢斑白,是少陽火飄的表現,就是膽經的火偏旺,斂不住了。
黑白相雜的花白頭髮,是胃腎兩虛的變現。這種人的性格也如同頭髮,一會兒一個主意,情緒不穩定,容易激動也容易消沉。
頭頂脫髮,與肝經和脾胃相關。這種人的個性表現出無端思慮過多,思則氣結、傷脾傷血。
斑禿,民間叫“鬼剃頭”,這跟人的情志很有關係。如果過度焦慮或生大氣,或者總打不開心結,都有可能造成斑禿。
養護頭髮的中醫理論原則:滋腎益精、補氣養血、疏利肝膽、調和脾胃。只有腎精充足、氣血充沛、經脈氣機調暢,才能養出健康的頭髮。

01


中醫養髮妙法:梳頭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正確梳頭,可祛頭部邪氣,助睡眠,去頭屑,清醒頭腦,改善頭重如裹、發白、髮油、脫髮等及睡眠難或睡眠質量差等情況。

選取桃木梳梳頭一把,在起床時、臨睡之時,按圖示的線路自由組合,每處二十一遍到四十九遍不等(見下圖),百日必有效驗。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紅線都是可以梳理的地方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自古以來,仙桃為長壽之象徵;桃木,五行木之精也,味辛氣惡,故能厭邪氣。

桃木梳如何選?

選擇的關鍵是,上頭的感覺有緊貼著頭皮之感,梳三下就會有頭皮發熱等舒爽的真實感受就對了;

如果梳在頭皮上好比在石頭上一咣,如流星劃過天空那種空空如也的感覺,就沒有什麼實效了!

02


中醫養髮妙法: 穴位養髮

頭上不同位置的出現頭髮早白、脫髮,提示身體不同的問題:

1、頭頂——與厥陰肝經、督脈有關。

選取穴位:百會、四神聰、三陰交、太衝。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百會:正坐,位於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四神聰: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四穴;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內踝尖直上4橫指處取穴)。

太衝: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穴位操作:行指揉或指壓法,以拇指指腹,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揉或按壓,每穴按20下,以自覺酸脹為度,每日2-3次。

2、前額——與陽明經和脾胃有關。

《內經》雲:“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意指女子三十五歲開始,陽明脈氣血開始衰減,面部氣色開始少華,開始出現較多頭髮脫落,故陽明經的氣血充盛對頭髮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選取穴位:足三里、合谷、神庭、頭維。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神庭: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頭維: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拇、食指併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

穴位操作:行指揉或指壓法,以拇指指腹,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揉或按壓,每穴按20下,以自覺酸脹為度,每日2-3次。

3、兩鬢——與少陽膽經有關。

選取穴位:率谷、陽陵泉、中渚。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陽陵泉:位於在小腿外側,外膝眼斜下方,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中渚:在手背部,當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率谷:位於人體頭部,當耳尖直上入髮際1.5寸,角孫直上方。

穴位操作:行指揉或指壓法,以拇指指腹,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揉或按壓,每穴按揉20下,以自覺酸脹為度,每日2-3次。

4、枕部——與膀胱經有關,與腎聯繫密切。

選取穴位:腎俞、太谿、風池。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太谿:正坐或仰臥,於內踝後緣與跟腱前緣的中間,與內踝尖齊平。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 左右旁開1.5寸處(約二橫指)。

風池:在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處。

穴位操作:行指揉法,以拇指指腹,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揉,每穴按揉20下,以自覺酸脹為度,每日2-3次。



03


防脫髮的4個食療方

1、何首烏煲雞蛋

【食材】何首烏60克,雞蛋2個。

【做法】加水同煮,雞蛋熟後,去殼取蛋再煮約5分鐘,吃蛋飲湯。

【功效】本品適用於血虛體弱引起的鬚髮早白、脫髮過多、未老先衰,對“虛不受補”者療效更佳。

2、羊骨粥

脫髮、白髮的中醫調養方案

【食材】羊脛骨1-2根,搗碎,加紅棗、桂圓各10枚,糯米100-150克。

【做法】加水適量,煮粥食用。

【功效】此粥有溫腎補血的功效,適合脫髮兼腎虛腰酸、輕度貧血者。

3、生髮黑豆湯

【食材】芝麻30克,黑豆30克,枸杞子12克,白糖20克。

【做法】水煮約半小時後,連湯渣同食。每日1次,連服60天。

【功效】本品可滋養生髮,對失眠多夢者尤其有效。

4、美髮養血果脯

【食材】乾品龍眼肉50克,小紅棗30克,桑椹子30克,枸杞子30克,蜂蜜適量。

【做法】加水適量,用小火煎煮30分鐘,放入蜂蜜,煮至汁液粘稠即可。每天吃大約10克。

【功效】此方有養血生髮之作用,對面色蒼白、陰血虧損者尤為適合。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主播語音版

你吃了嗎?這是國人口中較為常用的一句問候語,最初,反映的是人們在歷經艱難歲月時相互之間一種實實在在的關切,而進一步講,則可以看作是人們對身體健康的相互提醒,為什麼這麼說呢?

全球共有5億胃病患者,中國就佔了1.2億,是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在道醫裡,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強,就會引發很多疾病。我覺得養生必須先養脾胃,胃強身體才強壯,胃弱身體就虛弱。如果把長壽比喻成蓋房子,護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營養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脾胃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立秋雖然是秋天的開始,然而此時餘暑未消,既有秋老虎發威,又有頻繁降雨,導致濕氣過重,正是道醫裡”長夏”的時節。

長夏時值夏秋之交,陽氣尚盛,雨水日多,濕熱交蒸,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濕土同類相招,同氣相求,終歸脾胃,故臨床多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正如章虛谷所說: “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故濕氣傷人致病,四季均可發生,以長夏居多。

所以長夏季節固濕邪困脾,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易出現脾胃疾病,如出現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泄瀉等,長夏是脾胃保健和養治的重要時期。


一、查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我在門診中常碰到這樣的病人:有的面色蒼白,口唇沒有一點光澤;有的過於消瘦,好像一陣風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體格龐大,但一點都不結實;還有的說話有氣無力,精神不振,年紀輕輕卻未老先衰……多是由於他們的脾胃功能受損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幾個部位:

口唇一般來說,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乾濕適度,潤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乾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關。另外,睡覺時會流口水,也是脾氣不足的表現。

鼻子脾胃的經脈和人的鼻子相連。鼻腔乾燥、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鼻翼發紅的人,多有胃熱;鼻頭髮青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到肝,肝開竅於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另外,脾和人體液的吸收關係很大,如果常出現眼睛紅腫、臉腫等現象,也可能是脾的問題。

耳朵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過度勞累或情緒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調的人,春天常常覺得身上沒勁兒、手腳冰涼、有時還會拉肚子。脾胃受傷五臟都遭殃。


二、脾胃與五臟的關係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道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髒病要從脾胃治。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鬱氣滯有關,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反過來,脾胃也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於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裡,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肺通過管理體內的氣,協助心臟治理全身。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虛往往腎也虛。人的精力充沛腎氣就充足。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三、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四怕生氣。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過勞憂思)。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肝不鬱,則脾不虛

肝不鬱,則脾不虛,大家都知道“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都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濕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者吃點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周身舒服。總之,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各種營養品、保健品,以免壅滯氣機。

《臨證指南醫案》說: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五、消食通腑、健脾益氣宜山楂山藥丸

道醫有“脾胃虛,百病生,諸病從脾胃論治”之說。上至高齡老人,脾胃虛弱,腹脹便秘;下至嬰幼孩童積食,食慾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甘厚味,中焦食滯,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口臭便乾,睡眠不安和手腳心發熱等症狀。都可以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氣之法。助消化消食積的良方莫過於山楂丸,健脾益氣食治良膳首推八珍糕。

山楂丸也叫大山楂丸,是助消化消食積的良方。山楂丸由山楂、麥芽、神曲三種藥味組成;山楂在方劑中是主藥,具有消食、除積、助消化的功能;神曲和麥芽也是消積化食的良藥;山楂善於消導肉食積滯;而麥芽、神曲善於消導澱粉類食物積滯。

八珍糕原方首見明代著名外科醫生陳實功所撰《外科正宗》,是陳氏家傳秘方,由人參、蓮子、芡實、扁豆、薏米、山楂、麥芽、山藥組成,研為細末,和以米粉,製成條糕,每日清晨服食數條,百日後可漸覺體健。

山楂山藥丸集“大山楂丸”與“八珍糕”功效,消食之餘兼可強健脾胃。方中以山楂山藥為君藥,佐以陳皮、麥芽、茯苓等以行氣健脾滲濕,共奏健脾益氣,消食化積、疏肝行氣之效。

山楂

早在《本草綱目》裡有如下記載:

“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脹悶者,飯後食山楂二三枚,絕佳。”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記載:

“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鬱氣而不傷正氣,其性尤和平也。”

藥食皆佳的山楂,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歸屬胃和肝經,適量食用,可以促進消化、活血化瘀,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軟化血管。除此之外,山楂還有平喘化痰、抑菌、治療腹痛腹瀉的神奇功效。


山藥

山藥,《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山藥的工作——“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瀉、化痰涎、潤皮毛”。

山藥既是滋補食品又是補氣中藥,為藥食兩用佳品。祖國醫學認為,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本草經讀》記載:“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凡上品俱是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藥,故神農另提久服二字。”

山楂山藥丸和普通的大山楂丸共同點是都有炒麥芽和山楂,區別在於沒有神曲,而是加入了健脾的山藥、茯苓、陳皮,在消食的同時,強健脾胃。山楂、陳皮、麥芽兼有行氣疏肝健脾之效。治療小兒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等症,有健脾養胃、益氣和效。後用於老年人保健,能養脾胃,久服輕身耐老。

平時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胃旺脾虛,有胃口但消化不良有肚子的人都可以經常食用,孕婦不宜。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中國道醫

問診諮詢/投稿

中國道醫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 宗旨: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END·
中國道醫訂閱號

文章來源:道醫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艾灸是中醫三大療法之一。古人認為,艾灸可以透諸經而治百病。《扁鵲心書》就有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小小艾灸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

1


艾灸好處多

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即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過經絡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防病能力,適應範圍十分廣泛。

2


秋季宜艾灸這幾個穴位

秋季天氣轉涼,人體內的陽氣也是內斂下降的趨勢,科學地進行艾灸保健可以達到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陽氣,調和氣血的目的,抵禦即將到來的冬季寒氣。



身體調理類

1


肺俞穴:調節呼吸系統

肺俞穴是肺氣轉輸、輸注之處。艾灸該穴對改善肺臟功能,消除肺臟功能失常等證候具有一定功效。如咳嗽、哮喘、咳血、肺癆及過敏性鼻炎等症。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2


豐隆穴:健脾祛濕

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另外,艾灸谷穴艾、足三里、解溪穴等也都有祛濕的功效。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取穴方法: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3


中脘穴: 調節腸胃

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和腸道所出現的各種疾病以及症狀,例如腹瀉、腹痛、食慾不振、噁心、燒心、噯氣等。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取穴方法: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體質改善類

1


足三里:改善機體免疫力

灸足三里,得長壽的養生秘決,一直為古今醫學大家和養生大家所珍視。

中醫認為,人體足三里是一個滋補強壯穴位。艾灸該穴位,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增強抗病能力。

女性艾灸足三里則面色紅潤,常保年輕;男人艾灸足三里,則筋骨強壯,精力充沛。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取穴方法: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2


關元穴:調節內分泌、治痛經

關元穴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常艾灸關元穴,可起到治痛經、補腎虛、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取穴方法:用仰臥的姿勢,四手指併攏,將併攏的手指橫放在肚臍下方,肚臍下正中線與手指交叉的地方就是關元穴。

恢復放鬆類

1


合谷穴:鎮靜止痛、治感冒

據經絡理論以及實踐證明,艾灸合谷穴,頭痛、發熱、口乾、流鼻血、脖子腫、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緩解。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取穴方法: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一、二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即是。

2


膻中穴:活血通絡

膻中在人體軀幹的黃金分割點上,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艾灸膻中穴,可以擴張血管,調整心臟功能,還可調節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症。

艾灸的作用很多,但由於個人使用方法及艾灸的穴位不同,同時加上每個人體質的區別,在效果上也會存在差異。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取穴方法:仰臥平躺,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就是膻中穴,它位於胸前第四肋間隙與前正中線之交點。



3


艾灸注意事項與禁忌

1


艾灸期間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飯後不宜艾灸,建議2—3個小時後進行,注意保暖;

②艾灸時不可以過飽或過飢,要保持心情平靜舒緩;

③艾灸過程中可多喝溫開水,便於排毒;

④艾灸完,全身毛細孔打開,易受寒涼。故艾灸完半小時內,不宜用冷水洗手洗臉,隔幾小時後再洗澡。

⑤艾灸後,如果出現疲勞乏力精神不濟,屬正常現象。此時身體在進行休整,可多休息。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艾灸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發燒、牙痛、耳鳴、流鼻血、咽喉髮乾發癢,有的女性則會出現月經過多或者過少的現象。其實這是正常的,如果這些現象反復出現,可以減慢艾灸的頻率,隔日施灸,直到症狀減輕後,改為保健灸。

皮膚潮紅

因為艾灸的熱力刺激毛細血管,使之擴張,從而促進血液加速流動。這時只要不受涼,不久即會自行消退。

艾灸出水泡

這也是艾灸中很正常的現象,是體內排毒的過程。而且艾灸出水泡也是有規律性的。水泡大都分佈在人體虛弱處和下半身的某些穴位上,如破腹產的刀口處、關元穴、足三里。

這幾個黃金穴位,秋天常艾灸,秋冬不犯病(促進新陳代謝)

【使用禁忌】

①大醉大怒、大恐大驚、情緒不穩、過勞過飽時禁艾灸;

②皮膚過敏者、孕婦、經期不宜艾灸;

③嚴重心髒病、局部紅腫熱痛慎灸;

④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艾灸時出現頭暈,噁心,驚慌出汗,顏面長白,是為暈灸,應該立即停止艾灸,或適當開窗通風。

文章來源:小聰健康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練瑜伽,對中醫有所了解的伽人們都知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排毒的下水道。從頭到腳幾乎分佈在我們人體整個身體的後側,脊柱的兩旁,腰部,可見,它對我們身體的重要性。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女性如果膀胱經堵塞不通,身體的毒素排不出去,不僅容易沉著在身體的表層,導致長痘、粉刺、濕疹等各種皮膚問題,還會影響心情以及身體的健康。比如,最常見的腰痛,就與膀胱經堵塞有關。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而由於膀胱經能量主要是靠腎臟供給,需要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推荐一套疏通膀胱經,滋養腎經的陰瑜伽序列,秋季瑜伽排毒養生,一定要常練:

1、半蝴蝶式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坐立在墊面上,雙腿伸直
  • 屈左膝,左腳放在右大腿根部
  • 呼氣放鬆脊柱,慢慢的前屈向下
  • 雙手放在右腿的兩側
  • 或者俯臥在右腿上
  • 保持1-2分鐘,換另一側

2、蝴蝶式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坐立在墊面上,雙腳併攏
  • 或者微微分開
  • 呼氣,脊柱完全放鬆
  • 前屈向下,雙手臂向前伸展
  • 或者將抱枕放在身體前側
  • 俯臥在抱枕上,保持1-2分鐘

3、蜻蜓式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坐立在墊面上
  • 雙腿打開適當的距離
  • 呼氣,脊柱完全放鬆前屈
  • 俯臥在抱枕上,保持1-2分鐘

4、毛毛蟲式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坐立在墊面上,雙腳打開與髖同寬
  • 呼氣,放鬆脊柱,身體前屈
  • 前額在瑜伽磚上或者在雙腿上
  • 保持1-2分鐘

5、扭轉式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臀部
  • 大腿與地面垂直
  • 呼氣,軀幹向左扭轉
  • 雙腿落在墊面上,微微屈雙手臂
  • 保持1-2分鐘,換另一側

6、快樂嬰兒式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腹部
  • 雙腿打開略大於髖部
  • 雙手握住雙腳,保持1-2分鐘

7、香蕉式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靠近臀部
  • 將臀部抬起向右側位移、落在墊面上
  • 依次伸直左腿、右腿,將右腳放在左腳上
  • 軀幹向左位移,右側手臂伸展
  • 左手握住右側手腕
  • 保持1-2分鐘,換另一側

8、倒箭式+呼吸+冥想

秋季養生,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一定要疏通!(附陰瑜伽)
  • 臀部雙腿靠牆仰臥在抱枕上
  • 雙手放在身體的兩側
  • 或者放在腹部和胸腔上
  • 閉上眼睛,關注呼吸
  • 腹式呼吸5-8輪,冥想10-15分鐘

文章來源:瑜伽解剖學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本名鄭幅中,北京中醫協會理事,《求醫不如求己》暢銷書作者,從祖父的親書秘笈中汲取中醫精髓,盡得醫道同源之意趣。

中醫認為,這十二個原穴,指壓或針灸,可治一切傷痛,久年內傷。每穴指壓5-10分鐘,用按、揉二法由輕至重。穴位小者如大陵穴,則用指尖掐揉之,更以指爪壓之妙。具體方法如下: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各原穴功能

一、太淵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橈動、靜脈。分佈著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症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

配內關、衝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文獻摘要:

《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幹,太淵主之。《玉龍賦》: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金鑑》: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痛等症。


二、合谷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有手背靜脈網。分佈著橈神經淺支。

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衄,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痄腮,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上肢疼痛,痿痺。現多用於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電光性眼炎,近視眼,腮腺炎,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皮膚瘙癢,蕁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婦禁針灸。

配伍: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

配太衝,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

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滯產。

文獻摘要:

《銅人》: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資生》:風疹,合谷、曲池。

《大成》: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三、衝陽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足背最高處,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佈著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於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僕參、飛揚、复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文獻摘要:

《素問》:刺跗上,中大脈,出血不止,死。《甲乙經》:善囓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胃脘痛,時寒熱。《銅人》:偏風口眼喎斜,肘腫。


四、太白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佈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於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

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

文獻摘要:

《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千金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膝股腫?痠轉筋。

《金鑑》: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洩,善飢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研究進展:

胎位不正對胎位異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鬆弛,胎動活躍,有較好的轉胎效果。小兒腹瀉配豐隆,每穴艾灸 10分鐘,經治療後大便轉為正常。

五、神門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靈道。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症,癡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於無脈症,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痺,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

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

文獻摘要:

《甲乙經》:遺尿,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

《銅人》:治瘧心煩。《大成》:主心性癡呆,健忘。

六、腕骨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局部解剖: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於口腔炎,糖尿病等。

配伍:配通裡,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

配太衝、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

配足三里、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文獻摘要:

《甲乙經》:消渴,腕骨主之。《大成》:主頭痛,驚風。《金鑑》: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研究進展:

腰痛配下巨虛,用導氣手法,患者腰部有熱感時出針。增加腸蠕動,針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動或蠕動減弱的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


七、京骨

位置:在足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金門。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於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

文獻摘要:《甲乙經》:癲疾,狂妄行,振寒。《聖惠方》:善驚悸,不欲食,腿膝脛痿。《循經》:寒濕腳氣,兩足燥裂,或濕癢生瘡。


八、太谿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局部解剖: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著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主治:咽喉乾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於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配伍: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

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文獻摘要:

《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大成》:主久瘧欬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

《金鑑》: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研究進展:

喉痺以太谿為主,治療陰虛咽喉腫痛,效果良好。腎絞痛據報導刺雙側太谿,以患者有發麻發脹感向足跟部放射為度,治療23例,經針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對腎功能影響據報導針刺太谿、列缺等穴,可使腎泌尿功能增強,酚紅排出量增高,尿蛋白減少,對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這種效應維持約2~3小時,個別可達數日,浮腫亦減輕,對腎炎患者有一定治療效果。


九、大陵

位置:在腕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部解剖: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幹。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

現多用於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配豐隆、太衝,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文獻摘要:

《甲乙經》: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

《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

《銅人》: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善飢,喜悲泣驚恐。

《大成》:短氣,大陵、尺澤。

研究進展:

手痙攣針刺大陵穴,有針感後,不移動針尖,在原處提插,以加強針感。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跟骨骨刺針刺大陵穴,邊行針,邊震跺患側足跟,手法不宜太重。

調整心功能針刺大陵、神門等,對心髒病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心衝擊圖的收縮波增強,經X線示波攝影,針刺前表現為左心室與主動脈峰減低變形,收縮性彎曲變斜和舒張期隆起減弱等。

針刺後,左心峰增大,收縮性偏斜減弱,舒張期隆起也加大,說明針後心肌收縮加強,心臟功能改善。另有針刺大陵穴,對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的腦電圖,有使之規則化的傾向。


十、陽池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於腕關節炎,風濕熱,糖尿病等。

配伍: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痺。

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

配脾俞、太谿,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文獻摘要:

《甲乙經》: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

《外台》: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腫。

《圖翼》: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舉。


十一、丘墟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動脈分支。分佈著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痺,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於膽囊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配風池、太衝,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配崑崙、申脈,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腫痛。

配陽陵泉、期門,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主治膽囊炎。

文獻摘要:

《甲乙經》: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酸轉筋,丘墟主之。

《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跗筋腳攣。

《大成》:脅痛,針丘墟、中瀆。

《圖翼》: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頸腫,久瘧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


十二、太衝

記住十二個“穴道”,幾乎可治一切疼痛(十二個原穴)

位置:在足背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骨背動脈。分佈著腓深神經的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鬱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於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配伍: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

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

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文獻摘要:

《甲乙經》:痙互引善驚,太衝主之。

《千金方》:主黃疸,熱中喜渴。《銅人》:治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

《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衝、三陰交。

《金鑑》:主治急慢驚風,羊癇風證,及咽喉疼痛,心胸脹滿,寒濕腳氣,行痛步難,小腹疝氣,偏墜疼痛,兩目昏暗等證。

十二原穴歌訣

陽明大腸合谷強,胃經疼痛取衝陽。

太陽小腸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陽池膽丘墟,肺覓太淵脾太白。

心包疾發大陵治,肝原太衝按摩良。

少陽心經神門在,腎尋太谿是良方。

督脈無原求百會,任脈膻中乳中央。

文章來源:岐黃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