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才是身體最致命的部位!


提起交通樞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要問你人體的樞紐在哪裡,你答得出來嗎?其實,不管是盯著電腦屏幕,還是低頭看手機,你都會用到這個部位,對!它就是脖子。

這個看似簡單的部位,在口腔與胃部、鼻子與肺部、大腦與脊骨,以及大腦與心臟之間,建立起各種至關重要的“生命聯繫”,是人體內最繁忙的“樞紐”。究竟脖子是怎樣影響人的健康的呢?

像呼吸一樣重要!

齊先生是一位公司白領,每天需要坐兩個小時的公交車上班。12月的一天,他像平常一樣,上車後就用額頭抵住前面座椅的靠背開始補覺。“吱——”突然一個急剎車,齊先生感到脖子被用力向前擠壓,隨後又隨著車子的停住而向後一扯。“糟糕,扭到脖子了。”齊先生雖然意識到脖子扭了,但稍微活動一下後,覺得併無大礙,還是繼續去上班了。但到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時候,他發現脖子無法向左右轉動,稍微一動就非常疼,只能直著脖子去醫院。



很多人覺得扭一下是小事,


但對脖子來說,可就是大事了!

從人的後腦勺到鎖骨之間,都是脖子的領地,脖子裡有頸椎、淋巴結、氣管、食管、動脈和分佈密集的神經,並非很多人認為的“結構簡單”。“人體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呼吸的空氣都要通過脖子進入體內。大腦發出的指令,也要通過脖子傳達到肢體。脖子就是頭部和身體的紐帶,一旦切斷,生命將不復存在。”

脖子如此重要,卻容易被人們忽視。就像呼吸一樣,平日里大家不會特別注意它的存在,出了問題才覺得重要。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一項調查顯示,70%的白領患有不同程度的“辦公病”,其中和脖子相關的就有兩項。咽喉炎名列五大“辦公病”之首,另一個就是越來越多的頸椎病。對來自全國的近300份頸椎病例調查統計也發現,4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佔頸椎病人群的48.1%。

全身健康“主幹道”

脖子上的淋巴是人體第一道防線。病毒、細菌侵犯的首要通道,就是呼吸道和口腔。受到感染的淋巴液回流時,第一站就是脖子,因此,脖子上的淋巴結也是最容易腫大的部位,隨後才遷延到腋下和腹股溝。”

咽喉是呼吸道的“總閥門”。人們常用“咽喉要塞”來形容重要的地理位置,作為脖子前部重要的器官,咽喉承擔著吞嚥食物和發音的重要功能,它還是人體吸入氧氣的必經之路,保持咽喉的暢通和健康至關重要。

頸椎七塊骨頭支撐頭部。只有七塊骨頭組成的頸椎,與肩膀構成一個沉重的十字架,支撐著分量不輕的腦袋。李金學說,如果頸椎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容易產生慢性勞損、變形,一旦壓迫到神經,會連帶著肩部、上肢疼痛僵硬,活動受限。頸椎疾病已經成為了現代人最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

從中醫角度看,脖子也是全身經絡的貫穿之處。人體的督脈、膀胱經、小腸經、膽經以及三焦經等5條重要經絡,都從後頸及肩部通過。經絡無法通暢,其所主的功能就會受影響。脖子越粗,患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越高。



脖頸出現這四種問題要小心!

“如今,五六歲的孩子都能熟練使用手機、電腦,對脖子健康的關注更應該提前。脖子一旦出現以下四種狀況,就必須更加小心:

1、頸部出現硬塊。如果頸部突然變粗或出現迅速增大的硬塊,最好及時就醫。

2、老摔跤。放鬆脖子肌群,可以改善身體的平衡問題。觀察患者走路是否平穩,也能發現其頸椎功能是否正常。

3、手麻、暈眩和頭痛,可能是由於頸椎壓迫到了頸部韌帶跟神經。

4、“心慌、氣短、耳鳴、失眠、胸悶,都可能是頸椎的問題。一些與內臟相關的疾病,也是頸椎導致的,臨床上很多見。”李金學說,因此,保護脖子,不能等出了問題再說,而應該從最簡單的姿勢做起。




保護脖子的幾種簡單方法!

1.鹽布袋子很管用。縫一個長條口袋,把大鹽粒裝進去,密封後放微波爐裡加熱幾分鐘。每天睡覺時枕在脖子下面,以感覺溫熱為宜,可以緩解頸部不適。

2.多放風箏多游泳。低頭或前傾太久,都會造成頸部疼痛。放風箏、游泳都是不錯的緩解脖子壓力的方法。

3.站立時抬頭挺胸。有些人站立時習慣駝背,往前伸脖子,這樣會增加脖子的受力。抬頭挺胸這個小動作可以減輕脖子的負擔。

4.久坐時戴好護頸枕。舒適又有支撐力的護頸枕,能讓久坐人的脖子擺正姿勢,有正確的曲線。但護頸枕只有輔助作用,不能作為治療手段。

5.只有平躺,才能徹底休息。脖子想要徹底休息只能平躺,習慣仰臥的人,睡前可把枕頭中間壓扁,頸部的位置要墊高;枕頭高度和自己拳頭的高度一樣。側臥時,枕頭高度和一個半拳頭的高度一致,以10—15厘米為宜。

6.中醫保健法。脖子是其他疾病的“信號燈 ” ,一些感冒、頭暈、失眠等亞健康問題與脖頸經絡堵塞有很大關係,可以通過中醫推拿、刮痧、艾灸等方式,排寒濕、暢通經絡,起到脖子保健、防病治病的效果!

文章來源:脈道

脾虛比腎虛更危險,90%的人不在意!



後天形成的眼袋主要是脾腎虛弱造成的。俗話叫“ 脾虛眼袋大,腎虛眼袋黑。”

古人將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屬於五臟。瞳仁屬腎,稱為水輪;黑睛屬肝,稱為風輪;兩眥血絡屬心,稱為血輪;白睛屬肺,稱為氣輪;眼瞼屬脾,稱為肉輪。這就是著名的“五輪學說”。



從五輪學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上下眼瞼屬於脾。

脾主肌肉,脾虛了,眼瞼上的肌肉就缺乏營養,變得鬆弛,久而久之,眼瞼就因為無彈性而下垂。而且脾是運化水濕的,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水濕就會在體內停留,而足陽明胃經的起始處正好是產生眼袋的地方,身體裡有水濕,首先會堆積在眼部,眼睛部位的皮膚是最薄弱的,水液堆積後,下眼瞼以下的地方就會因充水而浮腫,這樣就形成了眼袋。



一、為什麼脾虛比腎虛更可怕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另有一些人誤認為生命力量的動力是腎,這是錯誤的,因為只有脾分泌的物質強壓給腎臟,腎臟才有力量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當然腎影響脾,但脾又反過來又影響腎,先天在脾,後天亦在脾,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脾與肝相輔相成,脾也存血。脾切除之後,肝失去了脾的滋潤,肝臟就會暴裂,人也就會全身沒勁兒,常患血毒疾病,皮膚上總起疙瘩。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能夠音訊可以傳得很遠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二、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頭部五官不清,視力下降,眼球內玻璃體混濁,眼球內熱、澀,眼球在運轉時覺得空、眼球脹,這些都是脾衰所致。頭脹、困乏,根在後腦,也可說是脾的問題。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淺層次明著是脾的問題,深層次暗中則是腎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脾衰的問題,後腦所表現的症狀和感受才能明顯好轉。

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患者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病情發展隱蔽,變化微小,由於檢查不出來,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即使是在病情惡化時,也難以找到實質上的證據。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就會極度疲勞,接著就昏睡過去;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就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脾有病,人就廢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功能狀態,腦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腎枯竭的背後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腎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腎還重要!腎有問題影響脾——脾出了問題直接就影響到腎。心臟衰竭的背後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個詞,其實“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就不存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腎寒和腦衰。

脾衰,人會挺不起胸,在兩乳為一水平線處塌陷; 牙齒連根脫落,嚼食物時沒有力,就在於脾衰沒力氣;關節疼,是脾腎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在平時體會不出來,用手法檢查時,只要一推動脾的能量,全身的虛損就會暴露出來——眼球鼓,頭暈,全身乏力,下肢沒勁,數日才排便一次; 睡眠時,經脈與絡脈沒有力量。大腦的問題益在遠程治療,距離大腦越遠,神經就越敏感,反射的速度越快,療效也就越明顯。

心肝脾腎既是相通相連的,在一定特定的環境下,五臟互相幫助,互相制約,互相依賴,又各自保養,反之則形成枯竭。


三、脾不適的症狀分類

【脾熱】指脾受熱邪或過食燥熱食物所引起的熱証。主要症狀有唇紅、咽乾、心煩、腹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短等。


【脾氣虛】指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臨床表現有乏力,食慾不振或食後易脹,伴有眩暈,倦怠,面色萎黃等氣虛症狀。多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痢疾,貧血等。

【脾虛濕困】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多見於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陽虛】即脾胃虛寒。主要症狀有胃脘冷痛、腹脹滿、呃逆、嘔吐、食少、便溏或久瀉久痢、倦怠、尿少、浮腫、消瘦、舌淡苔白、脈虛緩。多見於胃十二指揚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腫、白帶等

【脾陰虛 (脾胃陰虛)】指脾胃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受納運化。主要症狀有唇燥口乾,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乾結,舌紅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兩虛】即心脾兩臟俱虛。主要症狀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食慾減退,腹脹、便溏、倦怠、面黃、苔白、脈細。多見於神經官能症、貧血等。


【脾胃濕熱】指濕熱內蘊脾胃。主要症狀有身目俱黃,腹脹脘痞,飲食減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黃,苔黃膩,脈濡數,多見於黃膽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膽疾患。有些皮膚病如濕疹,膿庖瘡等也和脾胃濕熱有關。

文章來源:灸大夫

最齊全的“穴位拍打操”,治療百病!自己就是最好的醫生!


今天小編為大家找來最齊全的

可治百病的「穴位拍打操」

永新穴位操

人體的經絡就像線路,臟腑就像燈泡,穴位就是連接線路與燈泡的開關,它影響著身體的氣血運行與能量流通。

如果我們能夠長期正確刺激穴位,就能輕鬆地防治一些慢性病。穴位就是「中藥」,經絡就是大藥庫,經常拍打穴位。盡量用人體大藥庫自己的「藥」 ,減少對藥的依賴,使人體陰陽平衡。

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穴位分佈、經絡走向,將人體50個主要穴位與健身操有機結合在一起,研發了一套「永新穴位保健操」,它集降三高、養生、健身於一體,長期堅持既可緩解三高患者的病情,也可在人體保健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功效。


永新穴位健康操基本動作示意圖及功效


1 對擊十宣穴



【取穴方法】仰掌,十指微屈微,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左右共10個穴位



【功效】清熱開竅。輔助治療: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驚厥等。可緩解各種熱證: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腸炎、高血壓、手指麻木。

2 對擊八邪穴

【取穴方法】八邪穴的準確位置位於手指背面,微握拳,第1~5指間,各個手指的分叉處,共有8個穴位。

【功效】可緩解各種煩熱,目痛,頭痛,項強,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傷,手臂紅腫等。



3 撞擊虎口穴(合谷)



【取穴方法】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

【功效】輔助治療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nǜ),血淵,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黃疸,痛經,經閉,滯產等。

合谷為全身反應的最大刺激點,可以降低血壓、鎮靜神經,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此穴,每次1~3分鐘,還有健脾胃的作用,對頭痛、耳聾、視力模糊、失眠、神經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功能。


4 撞擊大魚際、小魚際

1、對擊大魚際



2、對擊小魚際



【取穴方法】手掌內、外側緣由一組肌群構成稍隆起的部位,大拇指一側稱「大魚際」 ,另一側稱「小魚際」 。



【功效】大魚際與呼吸器官關係密切,對防治感冒大有益處,而且對咽痛、打噴嚏、流清涕、鼻塞、咳嗽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有「保命穴」之稱。

小魚際可輔助治療咳嗽,咯血,咽喉腫痛,發熱,及扁桃體炎,小兒營養不良等。


5 敲打後溪穴(換手)

【取穴方法】把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功效】輔助治療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

針灸是比較專業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暖徹心扉。

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緩解症狀功效。

6 手背對拍中渚穴(換手)



【取穴方法】緩解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咽喉腫痛、手臂紅腫疼痛等症狀。

【功效】緩解治療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咽喉腫痛、手臂紅腫疼痛等。

7 拍擊尺澤穴(換臂)



【取穴方法】尺澤穴位於人體的手臂肘部,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橈側凹陷處)。

【功效】清宣肺氣,瀉火降逆。對感冒、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喉炎、咽炎、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壓、肺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急性胃腸炎、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8 內勞拍少海



【取穴方法】

少海穴:在肘前區,橫平肘橫紋,肱骨內上髁前緣。

勞宮穴: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一說在握拳屈指時無名指尖處。



【功效】

少海:輔助治療心痛、癔病等心與神誌病;肘臂攣痛,臂麻手顫;頭項痛,腋肋痛;瘰癧

勞宮穴:勞宮穴可清心熱,瀉肝火。故由肝陽上亢、化生風和上撓心所造成的中風,或心神誌病症均可起輔助治療。勞宮穴對風火牙痛療效甚捷。勞宮穴有凋血潤燥,安神和胃,通經祛濕,熄風涼血之功效。

勞宮穴五行屬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輔助治療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等症。勞宮還對手掌多汗症有緩解作用。



9 輕敲中府穴雲門穴(換肩)



【取穴方法】位於胸部,鎖骨下窩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內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有胸大肌。

【功效】咳嗽、氣短、喘不得息、胸滿、胸中煩熱、胸痛、引缺盆痛、傷寒四肢熱不已、癭氣、疝氣上沖心、暴心腹痛、脅痛引背、肩痛不舉、四肢逆冷、脈代不至。


10 拍打肩井穴(換肩)



【取穴方法】位於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功效】對肩背痺痛、上肢不遂、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證起到很好的緩解症狀的作用。


11 叩擊風池穴、百會穴

風池穴:足少陽膽經刺激的是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取穴方法】頸部,當枕骨之下,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與風府穴相平。

【功效】壯陽益氣。輔助治療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叩擊百會穴:這個動作刺激的是我們頭頂的百會穴,屬督脈,有安神助睡眠、降壓、治頭痛等作用。



【取穴方法】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功效】開竅醒腦、回陽固脫。輔助治療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





12 揉拍打腹部



【取穴及功效】神闕,人體穴位名,位於臍正中,屬於任脈的穴位。有治腹痛、久洩、脫肛、痢疾、水腫、虛脫。禁刺,宜灸。

氣海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5寸。輔助治療虛脫,厥逆,腹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及尿瀦留,尿路感染,腸梗阻等,具有強壯作用。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輔助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13 擦膽經

這個動作是刺激頭部膽經,包括頭維、頷厭、率谷、懸顱、天沖、目窗、正營、承靈、浮白、角孫等穴,能夠起到降壓、預防偏頭疼的效果。



【取穴方法】循行部位起於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頭角(頜厭穴),下行到耳後(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後折至風池穴。

【功效】緩解治療側頭、眼、耳、鼻、喉、胸脅等部位病症,肝膽、神經系統疾病,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14拍擊腎俞穴

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我們后腰的腎俞、三焦俞等膀胱經穴位,這些穴位適合泌尿系疾病的預防和緩解治療,能強腎固本。

【取穴方法】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功效】緩解治療疾病為:腰痛、腎髒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15 腳跟踢然谷



【取穴方法】位於在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

【功效】輔助治療:1 月經不調,帶下,陰挺;2遺精,陽痿,小便不利;3咯血,咽喉腫痛;4消渴;5小兒臍風,口噤不開;6下肢痿痺,足足跗痛。

16 拍打委中穴

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古有「腰背委中求」之語,是指凡腰背部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療;此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等作用。

【取穴方法】委中穴位於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

【功效】主治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關注微信公眾號:艾灸經絡穴位圖解,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17 拍腿部膽經



【取穴方法】膽經在下肢的巡行路線是沿股、下肢外側中線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

有個很容易找到的標誌,就是沿著褲子中間的那條線至膝蓋側面處,主要是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四個穴位。

【功效】本經腧穴輔助治療側頭、目、耳、咽喉病,神誌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整套保健操做下來能刺激到我們人體的50多個穴位,兼顧多個臟器,集健身、養生於一體,適合各年齡段人群,尤其適合老年朋友鍛煉。

歌訣:

疲勞透支找脾經

精力不足找腎經

容易感冒拍肺經

人要無病,腸要乾淨

求生必須通胃經

心煩心痛找心經

吸收不好小腸經

頸肩腰背膀胱經

失眠多夢找心包

奇難雜症找三焦

廢物積滯找膽經

情志抑鬱找肝經

人生關鍵任督通

文章來源:灸大夫

半夜易醒的人,揉這兒!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失眠。

有一位朋友,患早醒的毛病好多年了,凌晨3、4點就醒來,很多地方的專家都看過,治失眠的藥也吃了不少,可效果就是不明顯。得知揉”大魚際”有效之後,他就自己試著堅持揉大魚際,還真將早醒的毛病給治好了。

揉”大魚際”時,要揉到不酸不痛為止才能一治就好。另外,每天要堅持按揉大魚際,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再好的醫術,不認真對待就難以產生好的療效。

怎麼解釋這個原理呢?

大魚際穴位其實是一個節點。每個人的身體上多多少少都有那麼點小毛病,就跟蒼蠅似的,滿屋子飛來飛去,很煩,但也不會過於乾擾您的生活。



打這個蒼蠅時,用槍可能根本沒什麼效果。對付蒼蠅,就得有一蒼蠅拍,利其器才可以擊中要害。

大魚際就是這個”蒼蠅拍”,它是專治早醒的節點,專門打“早醒”這只“蒼蠅”。

中醫認為,早醒一般是肺火旺導致的。您如果經常在凌晨三點左右醒來,那肯定是心肺上火了。而心肺這兩條經絡都經過大魚際那兒,所以心肺之火它都能祛除。

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醫學上稱其為大魚際。大魚際肌肉豐富,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佔手掌很大面積。大魚際與呼吸器官關係密切。

每日搓搓大魚際穴位,對防治感冒大有益處,而且對咽痛、打噴嚏、流清涕、鼻塞、咳嗽等症狀,也一治即消。


方法很簡單:對搓兩手大魚際,直到搓熱為止。

一隻手固定,轉另一隻手的大魚際,像搓花生米皮一樣,兩手上下交替。

兩個大魚際向相反方向對搓,大約搓2~3分鐘,整個手掌便會發熱。這樣做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身體新陳代謝,所以能增強體質,防治感冒、咽痛,治療胃病等。

今日名醫精彩視頻:

什麼是痤瘡?

文章來源:名醫之家

腳上的生命密碼,人手一份,值得一看!


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自古以來,中外歷史上名醫和聖人有很多運用全息醫學從腳底治病的記述。

春秋戰國時期醫聖扁鵲,精通足底治療術,刺激足底救活了“死去”三天的虢國太子;東漢神醫華佗編著了《華佗秘笈足心道》,從足底治療全身疾病,救人於分秒之中,治病在點撥之間。古印度釋迦牟尼在圓寂前留下了足底治病的生命密碼圖譜,流傳後世。

人體各器官在足底的定位,就是這些器官在足底的反射區。在反射區出現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的陽性反應物,就是治癒疾病的特效治療點,也叫作足底的生命密碼。

1


一病一絕招,太難得了!

1、高血壓絕招

降壓點位置:右腳底拇指骨關節骨縫處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食指關節點以有痛力度逆時針方向旋轉刺激

2、低血壓絕招

升壓點位置:雙腳前腳掌人字紋的中間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關節向前上方點壓


3、頭疼絕招

頭疼點位置:雙腳足底足跟坡面的內側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關節向前上方點壓


4、眩暈症絕招

眩暈點位置:雙腳背面,四五腳趾指縫腳背上1厘米處的肌肉凹陷處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關節垂直點按


5、心慌絕招

心慌點位置:雙腳前腳掌人字紋的中間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關節向前上方點壓




6、便秘絕招

便秘點位置:雙腳內踝骨後上方肌肉凹陷處,內踝骨中心向上四橫指寬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刮按,先從下向上推三分鐘再從上向下推兩分鐘


7、腰疼絕招

腰疼點位置:雙腳內踝骨下舟骨與距骨下緣痛點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關節對有痛點按壓


8、膝蓋骨刺疼絕招

膝蓋疼點位置:雙腳外踝骨下面的弧形肌肉帶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關節對有痛點刺激


9、扁桃體炎絕招

扁桃體炎疼點位置:雙腳背大拇指根部

施術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關節有痛按摩

10、坐骨神經疼絕招

坐骨神經疼點位置:雙腳跟內側中間痛點

施術方法:用工具刮板或者食指關節有痛推刮

2


刺激人體反射區,激活人體自愈力

腳雖然位於人體最低處,但它是人體的根本。一個人的步調如果輕盈則反應這個人精神很好,如果步調沉重,則反應身體疲憊不堪。一些生活中的小毛病,的確可以從足部來調節,足部反射區是“上病取下,百病治足。”的理論依據。


眼乾——揉大腳趾

“ 肝主目,肝開竅於目 ”,通俗的說就是:如果肝不好,那麼眼睛得不到滋養,所以眼睛有問題,要從肝經治。



揉腳趾頭緩解眼乾

肝經起於大腳趾。所以,如果我們覺得眼睛乾澀,應該刺激大腳趾來加強肝經的氣血。長此以往,比點眼藥水更加能夠從本處理,肝血活了,眼睛自然濕潤,緩解不適症狀。

止咳——按小腳背

這一招來源於小兒推拿,很多小孩子的普通感冒都能通過專業的推拿來治療,我們也可以藉鑑這個手法,對自己的咳嗽做輔助治療。

如抱著小腳丫給揉揉,尤其是腳背,這對那些風熱咳嗽並伴有扁桃體炎的很有好處。



腳背揉一揉

只要扁桃體發炎時,這個部位一按就會很疼,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左、右大腳趾都要按摩,一隻腳趾按摩5分鐘。然後,喝一杯大鹽水,休息一下。平常喉嚨有不舒服也可以按摩這個。


老人轉腳腕:幫助降壓

有高血壓的人,一般有踝部發硬的症狀,轉動踝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轉動腳脖子,早晚都可以

特別是對老人來說,經常轉動腳腕子,有助於抗衰老、降血壓。每天早晚各做1次,一般每次左右各轉100下。腳部發熱,對身體好。





消化不良 ——扳扳腳趾

消化不良,有口臭、便秘、腹瀉、胃痛的患者應該經常扳扳腳趾。從足部反射區來看:按摩二、三腳趾之間有一個內庭穴,經常按揉可以達到健胃的目的。



內庭穴(順著、逆著有不同效果)

順洩逆補

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此穴,如果您有口臭、消化不良、便秘的,可以順著角質方向按摩,這是瀉胃火。脾胃虛弱(不能食生冷、胃痛、腹瀉)患者,可逆著腳趾方向按摩這裡了,補足胃氣。


靜脈曲張 ——踮腳走

有研究顯示:踮腳運動會讓小腿後側收縮,肌肉的收縮產生的擠壓會促進血液的循環。



靜脈曲張

每天堅持2~3次,每次5~10分鐘。長期進行這項運動,能夠有效緩解靜脈曲張,特別針對久坐、久站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很有用。


睡覺流口水——按腳拇趾

脾主運化水濕,睡覺流口水、設變有齒痕,這是脾虛的症狀,就是常說的水濕重。如何處理呢?



強脾

我們應該從脾經入手。足部的太白穴就是脾經經氣的經行之處。脾臟經氣足了,這運化水濕的功能就會變強,時間久了就能消除睡覺流口水症狀。




抗衰老——常抬雙腳

都說老年人不能躺,一躺下這人氣就沒了。確實是這樣。腿部肌肉如果能夠得到鍛煉,能夠加速血液回流、促進心肺、大腦的功能。



每天堅持高架雙腳2~3次,每次5~10分鐘

雖然動作簡單,但是長期堅持的確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已經近百歲,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精氣神十足,據她本人透露:堅持每天脫掉鞋子,把雙腳高高舉起幾分鐘是她每天都要做的。


腎氣不足——抬腳跟

腰腿酸軟、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這些基本都是人到中年後的常見情況,這既是大腦衰老的一種表現,也是腎氣衰微所導致的。搓擦足心就能很好的補腎氣。


搓擦腳心


抬腳跟



上圖為付濟華醫師

腎氣提起來了,上述這些毛病都會解決。下午五點左右腎經氣最旺,這會抬腳跟會事半功倍。

寒從腳下起,病從腳底除!腳底的反射區映射全身!每天睡前10分鐘,根據您的需要按摩腳部,相當於給全身吃補藥!堅持一個月,會覺得神清氣爽。

文章來源:健康圈

艾灸經驗總結:抗癌靈穴!


人體的組織細胞可能受到多種原因的刺激而異常增生,逐漸破壞正常的組織結構,使器官代謝失調、出現功能障礙與相應症狀,此種異常增生物就是俗稱的“腫瘤”。

就字義上言,腫者大也,瘤者居留也。凡是腫大成塊、居留在一處,而難以消散之物就稱為“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惡性腫瘤的瘤體堅硬如石,俗稱為“癌”。

癌並非現代產物,歷代醫家早依腫瘤的形狀與病因,提出許多不同的病名,如:癌(或岩)、瘤、菌、癭、繭等。甚至因發病的不同部位而有:乳岩( 乳腺癌 )、腎癌( 陰莖癌 )、脂瘤( 脂肪瘤或纖維瘤)、舌菌(舌癌)、石癭 ( 甲狀腺瘤 )、繭唇(唇癌)等之區別。中醫文獻亦提到很多體內腫瘤的辨症方法,並歸納為:癥瘕、積聚、痃癖、噎膈、反胃、臟毒、石癭、骨疽等多種病名。而另外將體表腫瘤歸納在:惡瘡、贅瘤、翻花瘡、黑疔、石疔、癭瘤等病名之中。



艾灸也許無法治癒所有的惡性腫瘤,但以獨特的手法與靈穴確實有助於緩解症狀、改善病情,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所說:“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營其逆順出入之會。”因為腫瘤乃細胞異常增生所致,如以艾灸調節、恢復正常細胞的功能,而異常細胞又得不到營養補給,腫瘤病灶就會停止生長、逐漸縮小,直至消失。臨床實驗也已證實,此法在改善症狀、延長存活期方面都有不錯的作用。艾灸調動患者自身的靈能,打通大小周天、奇經八脈,再與抗癌靈穴相結合,確實可以緩解被中、西醫判死刑的危急重症病人。



足三里穴

本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為五俞穴之一,五行屬土。本來足三里就是抗腫瘤的重要穴位之一,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或點按此處有助於提高免疫功能,增強對癌細胞的殺滅能力。正如《瓊瑤神書·瓊瑤真人七星針治病訣》所云:“痃癖胃寒三里留”。痃癖即腫瘤。瓊瑤真人認為“痃癖”屬胃虛寒、正氣不足所致,以針灸補足三里之氣有助於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目的。正如明代醫家李中梓所說“養正積自消”。臨床證實,三穴(足三里、關元、太衝)合用,有助於減輕癌症病情、延緩惡化。

依據多年經驗,抗癌總穴可以緩解各類癌腫,而足三里能養正祛邪,再配合對症靈穴,即可達抗癌之功。

抗癌總穴:在足的內側面,然谷穴下0.5寸。屬經外奇穴,抗全身各部腫瘤。

【主治】腦癌,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胃癌,乳癌,子宮癌,肝癌,直腸癌等。

【操作】可按揉或艾灸。可配以按揉或艾灸足三里、關元、太衝等穴


按揉或艾灸以下抗癌穴位:

A、然谷穴:滋陰益腎,清熱利濕。在足的內側面,腳的內踝骨,往前斜下方2厘米處有個高骨頭的下緣。抗癌總穴在然谷穴下0.5寸。

B、太白穴:健脾和胃,益氣化濕。在足內側緣、距大腳趾根1寸的骨頭的後下緣。

C、公孫穴:健脾和胃,調理衝任。在腳內側面,大趾趾根後約2寸左右的地方,距太白穴約1寸多,距然谷穴約1寸。

D、照海穴:滋陰益腎,通經化瘀。在腳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

E、复溜穴:益腎固表,利濕消腫。在足內踝與跟腱中點的太谿穴直上2寸處、跟腱的前緣。

F、太衝穴:調理肝腎,熄風開竅。在足背上第一、二腳趾縫向上,大約有兩指寬的地方、1.5公分處。


G、足三里穴:調理脾胃,扶正培元。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H、關元穴:溫陽固脫,通調三陰。在臍下3寸。

文章來源:艾匠

人體自帶的鈣片——大都穴!


老年人最重要的穴位——自帶鈣片大都穴!

從隱白穴往上,大腳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該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這是人體自生的補鈣大穴。缺鈣往往不是補得少,而是體內不吸收;只要揉揉大都穴,就能幫您吸收了。經常按揉此穴,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腰酸腿疼,有頸椎病的人也要經常揉一揉大都穴。

大都穴“大”,大小之大;“都”,都會。古有四縣日都之說,脾主四肢,故“都”含脾土之意。穴在大趾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該處皮肉豐厚,骨關節隆起,故名大都。為經氣所留聚之處。

正坐,在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掌背交界線處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



健脾和中的大都穴

大都穴是脾經上的滎穴,滎主身熱,此穴有泄熱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對於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功效。按摩或艾灸大都穴,還特別適合那些情緒抑鬱的人,也適合那些工作壓力特別大的人。

要每天對大都穴進行按摩,兩腳穴位都要按摩10 分鐘左右,以自己能耐受的時間和力度為準。





促進營血通暢,改善肢體麻木的大都穴

健脾和中,泄熱止痛。本穴主要用於改善腹脹、胃痛、食不化、便秘、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煩不得臥等疾患。因脾虛無力充養肌肉所致腰腿疼痛,麻木不仁,日久肌肉萎縮,刺灸大都能使其得到改善,本穴還有寧心安神作用,是緩解小兒驚厥的配穴。此外,本穴可促進營血通暢,改善肢體麻木等疾患。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身體這4個穴位是天然”安眠藥“ 每天按一按晚上睡得好


失眠又稱“不寐”,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為主要症狀,或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容易驚醒,時睡時醒、醒後不易再入睡,嚴重的徹夜不眠等。

調查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38.2%,其中,老年人失眠率則高達60%。

別把“失眠”不當事

很多人覺得睡眠不好沒什麼,其他它會讓身體潛藏很多危機,例如:

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

老年失眠者晨起頭昏,精神萎靡,長期失眠會加快衰老速度;

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進而增加發生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




按摩這幾個穴位,有助於睡眠

放鬆精神,每天花十幾分鐘,堅持做一些正確的穴位按摩,或許可以幫助驅走失眠困擾。



1、點揉四神聰

△位置:在頭頂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就是百會穴,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處,共4個穴位,統稱四神聰。

△按摩方法:用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對準四神聰的4個穴位,持續點揉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神經衰弱、失眠不寐、 眩暈、健忘、耳鳴、耳聾等。


2、按揉安眠穴

△位置:在頸部,耳後高骨的外後緣。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位或坐位,按摩者雙手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安眠穴約2分鐘,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失眠、心慌、頭痛、煩躁、頭暈耳鳴、高血壓等。

3、點按神門穴

△位置:掌心向上,前臂靠小指側的腕橫紋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坐於對面,用左手拇指點按被按摩者右手神門穴約1分鐘,左右手交替進行,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心慌、精神分裂症等。

4、按揉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4橫指,脛骨後側。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三陰交約2分鐘,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失眠、高血壓、食慾減退、經前緊張、月經不調、痛經、 陽痿、遺精等。




牢記最佳起居時間

每天的零點到凌晨三點是深度睡眠時間,也是最好的睡眠時段。但不同的人、不同的季節,人的入睡及起床時間略有出入。

一般來說,在晚上10 點以前入睡、早上6 點以後起床為佳。入睡的最晚極限不能超過11 點,因為過了11 點後,人反而會變得興奮,更難入睡。

睡眠習慣不必強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睡眠規律。只要醒來精力充沛,不覺得疲乏就夠了。

健康的睡眠標誌是:入睡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有夢沒有夢都可以,但是不能有噩夢;睡醒後要覺得解乏、精力充沛。

文章來源:北青網

心.肝.脾.肺.腎暢通的大妙招,值得收藏!


珍愛身體,預防疾病

按圖所示經常捏捏

身體疾病早早預防

1、脾經(脾土)

位置:拇指橈側面。

①補脾經:

使患兒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兒拇指橈側緣向掌根直推。

②清脾經:

在小兒拇指面上直推,見右圖。約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四肢無力等。



2、肺經(肺金)

①補肺經:

在無名指面上旋推,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

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主治: 發熱, 咳嗽 ,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3、腎經(腎水)

①補腎經:在小指面上旋推,約補200~400次。

②清腎經: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澀不利,遺尿,尿頻等。



4、肝經(肝木​​)

操作:

①補肝經:在小兒食指面上旋推,約補100~200次。

②清肝經:由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驚風抽搐、目赤,傷風感冒,脾虛泄瀉,肝炎等

①補心經:在小兒中指面作旋推,約補100~200次。

②清心經: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

文章來源:世界醫療網

四關穴,人體的生命開關,常常拔“四關穴”行氣活血


四關穴即合谷、太衝穴的總稱。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四總穴之一。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也就是俗稱的“虎口”。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和原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之間。合谷穴與太衝穴都是人體的重要保健穴位,兩穴合稱為“ 四關穴 ”,意即人體生命的關口。

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大腸經的原穴,合谷之氣在陽,禀天氣自然下降,以降為順,偏於調血中之氣。

太衝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肝經,太沖之氣在陰,禀地氣自然上升,以升為順,偏於理氣中之血。



常常拔這兩個穴位有祛風散寒、鎮肝熄風、醒腦開竅、鎮心安神、行氣活血、解鬱止痛、失眠等作用,是臨床運用具有高效、精簡、安全的典範對穴。開四關後,清陽升,濁陰降,自然上下交通,氣血調和,諸病自愈。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出發,沿著手臂外側,終止於頭面部的迎香穴。因此頭面部以及五官的疾病,如頭痛、咽喉腫痛、口乾、流鼻血、牙痛、口眼歪斜等均可通過合谷穴拔罐進行治療和預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說。同時合谷穴經常拔罐還可保持大腸經的氣血暢通,使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及時排出體外。

足厥陰肝經從足出發,沿著下肢內側,繞過生殖器,循著兩脅,上達頭頂。肝藏血,主疏泄,肝主筋,開竅於目。太衝穴為肝經的輸穴和原穴,因此太衝穴拔罐可以防治人體的精神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肝膽系統疾病,以及頭暈、頭痛、目赤腫痛、筋脈拘急等疾病。太衝空經常拔罐可以調整血壓,使血壓趨於正常,並具有增強性功能,調整情緒,清頭明目的作用,使人具有的精力和舒暢的情緒面對生活。

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偏於補氣、瀉氣、活血;太衝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偏於補血、調血。合谷、太衝二穴相配堪稱經典配穴,兩穴一陰(太衝)一陽(合谷),一氣(合谷)一血(太衝),一臟一腑,一升一降,是一組具有陰陽經相配,上下配穴,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處方。合谷、太衝配伍,施以不同的補瀉手法,有祛風解表、寬胸理氣、平肝熄風、鎮靜安神、抗痙止搐、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降胃腸、通經活絡止痛、瀉肺化痰定喘、疏肝利膽解鬱、補氣益血、補肝益腎之功能。

”太衝為肝經原穴,肝經“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瀉之可疏肝理氣,熄風瀉火, 平肝潛陽 ;合谷有通絡止痛之功,瀉之可暢腑氣,對治療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病症多有良效。凡肝陽上亢,風火相煽,或內熱熾盛,引動肝風,或肝腎陰虛, 氣血虧虛,筋失所養,虛風內動,或瘀血內阻,血行不暢,筋脈失養,均可導致筋脈拘急痙攣。肝主筋,全身筋腱關節的運動功能皆有賴肝所藏精血的滋養,故有“肝為罷極之本”之說


按揉方法:

按揉時用拇指指尖用力點在穴位上,此時食指放在手或足內側的對應位置上,相對用力,以加強點按力道,使穴區出現明顯的酸脹感,甚至向四周放散。

每穴點半分鐘,然後改為揉法一分鐘,揉時力道稍減輕,但也要保持一定向下點壓的力量。

文章來源:生活百事通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