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是由內臟健康程度決定的!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而事實上,容貌其實是由人體的內臟健康程度決定的,因為五臟六腑是人體的根本,內臟越健康,則皮膚越好,氣色越佳,而臟器病變,則會在面部有所顯現!

要知道,雖然皮膚位於人的體表,但卻是人體的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它與整個機體與其周圍環境關係密切,就像人體健康狀況的一面鏡子,內臟出了毛病,就會在皮膚的表面表現出來,中醫常說的“病於內必形於外”就是這個道理。


1 、肺病在面部的表現

①兩眉間發暗,為肺部久病。② 右側臉頰特別是顴骨處發紅,為肺有熱病,但是在未發將發之時。③ 肺初病者,特別是初受風邪,在面部再現為兩眉上發白。4、喘息鼻張者為肺病已久。


2、心病在面部的表現

①印堂暗紅,為心部久病。② 上下兩唇出現赤色為心病初期。③ 舌卷短、兩顴出現界限分明的赤色為心病已久。


3、肝病在面部的表現

①鼻樑中部發暗、發銹為肝部久病。② 兩目下發青,面色污濁,象總也洗不干淨,為肝病初起。③ 左面頰特別是靠近鼻翼處出現暗紅色,為肝未病將病之時。


4、脾病在面部的表現

①鼻頭色暗黃,兼有丘疹,為脾胃病已外。② 整個鼻樑色黃為脾病初期。③ 唇部色澤暗淡,臉部及四肢肌肉鬆懈下垂,為脾病漸進。


5、腎病在面部的表現

整個面色黎黑垢濁,下眼瞼腫,色黑,為腎久病。



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會這樣——



五臟決定美麗!

人的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它們雖然深居胸腹之中,卻能把所製造的各種物質源源不斷的供給頭面。所以說人的面部皮膚靠臟腑之氣溫養,另一方面通過面部皮膚的改變也可以測知臟腑的功能狀態。


01、心臟與皮膚

心臟在人體內主宰血液的運行,濡養頭面及皮膚,使面部皮膚紅潤光澤有彈性。《內經》中說“心主血脈,其華在面”。現代醫學同樣認為,血液能在體內循環,主要靠心臟“泵”的功能,人面部皮膚的特點是毛細血管極其豐富,所以心臟功能的盛衰,容易在面部皮膚上反應出來。

若心臟功能正常,面部血液循環旺盛則皮膚色澤紅潤,有光彩;反之則面部皮膚暗淡,枯槁,無光澤,這同時也說明是心氣不足,心血虧損的表現。如血瘀所致的面頰及口唇紫鉗,就是因為心氣虛,血液在脈管裡循環無力,流動緩慢造成的。

而面部毛細血管擴張引起的“紅赤面”,中醫認為是心經火盛的原因,因為心臟在五行之中屬火,心氣太盛則赤色見於面部。面部毛細血管顯露也是求美者的一大煩惱,目前美容界還沒有找到一種根除的方法,只能實施物理治療,取得一時的治療效果。

02、肝臟與皮膚

肝臟主要通過藏血和疏泄情志的功能,對面部皮膚產生影響。肝臟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量的作用,所以肝臟有“人體血庫”之稱。

若肝臟有病,失去藏血功能就會出現面部皮膚呈黃色,也就是偏青色而枯槁,有時因為人過度疲勞或失眠同樣能引起肝藏血功能失常,出現面色萎黃。

當肝臟疏泄情志功能失常,就會引起急燥易怒或恐懼膽怯。表現在面部皮膚就會呈現青色或黃褐斑,所以面部蒼老及產生色素斑的人應注意調整情緒,使心情輕鬆舒暢,黃褐斑亦能同時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另外肝血養筋,肝調節血量功能失常會出現指甲薄而軟,脆裂,枯而無光,指甲變形,肝血充盈則指甲榮潤有光澤,堅韌。



03、脾臟與皮膚

脾臟為營血化生之源,有將營養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的功能。中醫稱牌為“後天之本”。人體全身各器官、組織系統、四肢、皮膚肌肉全賴脾養。《內經》中說“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只有脾與胃的功能正常,氣血化生功能旺盛,生命才能得以維持,皮膚肌肉才能有充分的營養而健康,面部才能容光煥發。

若脾虛,不能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精微物質,人就會出現精神萎靡,面色萎黃,或面如土色,暗淡無光。所以皮膚乾燥不潤澤,或面部出現皺紋,肌肉鬆弛,過早衰老都與脾功能低下有關。

另外,脾臟功能強弱除對面部皮膚有影響之外,對人體肌肉影響也大。如肥胖就絕大多數是脾功能失常引起的,脾運輸水穀精微的功能低下,水液停聚以致肥胖。

與此相反,生活中也有些人為自己太瘦而苦惱,四處尋找“增肥”的良方,事實上過胖與過瘦的根源規都在於脾胃功能失調,脾胃對食物的精微物質吸收和輸送功能不好同樣導致人肌肉不豐滿,而消瘦。





04、肺與皮膚

中醫認為肺臟的功能主要是主氣,司呼吸。肺主氣的功能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是大自然之氣由肺吸入,體內廢氣由肺呼出;

另一方面體內流動著的、微小的精微物質,都由肺統領,所以在維持人生命體徵平穩,保障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等方面,肺臟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樣,在美容抗衰老方面,肺功能正常與否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人說:“肺主一身之皮毛”,人的皮膚和毛髮的榮枯與肺臟功能有直接的關係,肺臟隨呼吸的功能帶動營養精微物質充膚,潤澤毛髮,其中面部毛孔的分泌功能是否能維持正常亦由肺氣功能決定,當人的毛竅排瀉不暢而堵塞時,人面部表現是生粉刺與痤瘡,所以這類疾病發生時,中醫治療原則多半是以調理肺臟的功能為主。




05、腎臟與皮膚

腎臟與人頭面部的關係在於行藏精,精是人生殖、發育的根源,腎主人身之水液,以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腎為人生命之根,所以古人稱腎為“先天之本”。腎臟功能正常,水液在體內代謝正常,則面部皮膚緊弛有彈性。

若腎氣虛損則體內水液代謝失去平衡,致“水災氾濫”。在面部就表現為眼瞼浮腫、鬆弛,皮膚無光澤,水分滯留“目下如臥蠶 ”狀,所以人的眼瞼過早鬆垂與腎臟關係十分密切。另外,頭髮的榮枯也與腎臟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

腎藏精,腎精充盈則可見頭髮黑澤、靚麗、濃密有光澤,反之若腎精枯竭,則頭髮發黃,髮質差無彈性易斷,易分叉,所以很多烏髮方劑中都含有滋陰補腎的藥物,以增強腎臟的代謝功能。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預防老年癡呆,請告訴父母多揉這五個穴位!


臨床上對癡呆既往病史的研究發現,血管性癡呆佔多數,在預防老年癡呆方面,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外,不妨試試穴位按摩。



按摩頭部雙側風池穴、翳風二穴

風池穴在項部,枕骨之下,微低頭,耳後高骨後一橫指凹陷處。

翳風穴在耳垂後凹陷處,此組穴可改善基底動脈供血情況。血液通暢,自然頭腦清明。



按摩四白穴

所謂“四白穴”,就是“四方明亮”之意,通過對四白穴進行按摩,可以對緩解眼部肌肉疲勞,眼部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還可以緩解面部痙攣等症。四白穴在下眼眶中點,直下約0.5cm凹陷處,此穴多氣多血,刺激該穴對顱內供血作用最好。


按摩印堂穴

印堂穴,是一個精氣元神聚集的地方,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旺則身康體健。它位於兩眉頭連線中點,按摩該穴有改善腦血循環,活化腦細胞,增強記憶力的作用,還可醒腦明目通鼻、寧心安神。

刺激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膕窩橫紋中點,屬足太陽膀胱經,是四總穴之一。其經脈循行可以從頭頂入里聯絡於腦,刺激此部位,可直達腦府,使頭腦清利,渾身舒爽。還有一句話叫“腰背委中求”,是指凡腰背症狀,尤其是腰背疼痛也都可以選擇按壓委中穴來治療。

以上幾個穴位,早晚各按一次即可,一次大概揉20分鐘左右,可交替使用,每次任取一組,長期堅持,能有效預防老年癡呆,到耄耋之年,仍能耳聰目明,思維清晰,反應敏捷,趕快試一下吧。

文章來源:檢愛網基因

老中醫:手部有6 條經脈循行,每週一次,身體百病不侵!


不同手指對應的髒器經絡不同,俗話說”十指連心”五臟相連,不同白指頭與不同白臟器相對應的。手部有6條經脈循行,與全身各骯髒、組織、器官溝通,大約有99個穴位,可以反映五臟六腑白健康狀況。推拿或按壓這些穴位,幾乎可以緩解全身疾病。

那怎麼運用這6 條經脈才能幫助我們遠離病痛呢?老中醫都知道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每週一次,輕鬆疏通五臟經絡,經絡通了,身體百病不侵!


1.按揉左手小指—— 高血壓

我們平時就要多按揉一下左手小手指的根部,能緩解高血壓的症狀。

現在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高血壓的疾病,高血壓的患者會經常出現劇烈頭痛、嘔吐、心悸、眩暈等症狀,嚴重的時候還會神誌不清、抽搐等,並且還會發生心腦、腎臟等器官的病變。



2.左手小指關節—— 心髒病

心髒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循環系統方面的疾病,這種疾病能很明顯的影響到患者的勞動力,而且心髒病在發病的時候,會出現呼吸困難、心悸、咳嗽、胸痛、水腫、少尿等症狀。

針對這種情況,心髒病患者就可以經常按揉一下左手小指的三節關節,能有效的緩解心髒病的症狀。


3.按揉左手拇指—— 防肝病

肝病主要指的是發生在肝臟上面的病變,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肝、肝癌和酒精肝等多種肝臟疾病,這是一種傷害性比較大的疾病,所以肝病主要就是以預防為主的。

肝臟是我們身體內最大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排毒、解毒器官,所以平時我們可以經常按揉一下左手拇指的兩個關節,能很大程度的預防和緩解肝病。



4.按揉右手拇指—— 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質的疾病,高血糖主要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是其生物作用受損等引起的,糖尿病會損害患者的眼睛、腎臟、心臟、血管、神經等。

所以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多按揉一下左手拇指上的兩個關節,能幫助控制血糖,起到緩解糖尿病的並發症的作用。



5.按揉雙手無名指—— 耳鳴

耳鳴是累及聽覺系統的很多疾病不同病理變化的一種結果,病因是比較複雜的,大多數人出現耳鳴的症狀,是因為自身壓力太大,或者是其他疾病的並發症。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按揉一下雙手無名指的三個關節,就能有效的緩解。



6.按揉雙手食指—— 痛經

痛經是最常見的婦科症狀之一,也是很多女性心中的痛。

痛經嚴重影響著女性朋友的生活質量,而且痛經還會伴隨著噁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症狀,情況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面色發白和出冷汗等。

針對痛經的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捏一捏雙手食指的三個關節,就能有效的緩解這種情況發生了,最好在月經來臨之前就開始按揉。


7.按揉右手中指—— 眼睛疲勞

眼睛疲勞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眼科常見病,也是很多白領的通病,眼睛疲勞所引起的眼睛乾澀、酸脹、視物模糊甚至是視力下降等,都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沒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經常按揉一下右手中指的三個關節,就能有效的緩解眼睛疲勞的各種症狀了,效果甚好。


8.按揉中指中衡穴—— 疲勞

中衡穴位於中指,對於心包經絡以及五官、肝臟等,經常按揉這個穴位,就可以有效的緩解由於壓力大而引起的身心疲勞,養生效果是非常棒的。

9.按揉無名指關衝穴—— 結膜炎

這個穴位在無名指末節尺側,距離指甲根角0.1 寸處,這個穴位主要功效就是泄熱開竅,活血通絡,可以有效的緩解結膜炎及其並發症。



10.按揉拇指少商穴—— 肺炎

能引起肺炎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是由於各種細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炎的起病比較急躁,而且肺炎的典型症狀就是高熱、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難等。

少商穴是我們身體肺經的最末的一個穴位,在拇指上,肺經的經氣傳入大腸經的起始處,就能幫助緩解肺炎等疾病。我們可以用棉棒來按揉這個穴位,動作不要太用力就好。


11.按揉食指商陽穴—— 手指麻木

商陽穴在食指末節橈側,距離指甲角0.1 寸處,這個穴位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能緩解生活中常見的手腳麻木,尤其是對於中老年人,是非常有效的。





按摩方法:

1、先按摩左手,右手白拇指和食指按壓左手拇指白兩側,感覺疼時再堅持10秒鐘。

2、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別上夾住左手的拇指,用力按壓,堅持3秒鐘。

3、換右手按摩,方法相同。

這套簡單易行而且好處多多的”通絡法”您學會了嗎?千萬不要偷懶哦!每週一次,可以幫您疏通經絡更長壽。也別忘了告訴親友,好東西要分享,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

除了以上白按摩手法,建議平常還可配合食療保養,讓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1、 多喝蒲公英茶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退黃之功效。加入蒲公英泡茶,可以促進肝、肺、腎排毒。民間把蒲公英稱作”尿床草”,經常食用可以利尿、預防腎炎、腎結石、尿路感染.





2、 每日3顆辣木籽

辣木全身是寶,尤其是辣木籽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元素,它可取代複合維生素、鈣片、魚肝油等。辣木籽對預防疾病、改善睡眠、增強記憶力、延緩衰老很有幫助;還可用來治療肝臟、脾臟、經絡等特殊部位的疾病,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它還有提高性功能、治療口臭和醒酒等作用。

野生辣木籽能增強血管的柔韌性和彈性,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脂肪在血管中沉澱,對高血壓患者起到降壓作用。其對蛋白質和脂肪油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能有效的預防和祛除血管裡的脂肪和雜質,使血管通暢,從根源上達到降壓降脂和預防血壓?血脂升高的目的。


食用方法

辣木籽要剝殼吃內子,殼可以泡水,每天吃5-8粒,每次吃完喝300-500毫升的溫開水,因為其營養豐富,需要水來分解,否則會口乾。

需注意的是,孕婦、嚴重氣喘及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

文章來源:青年的足球

感冒了,捏捏這個部位,大多一次可愈!


這個部位在哪裡呢?它就在翳風至缺盆的一條區帶上,翳風穴與缺盆穴的具體位置見下圖。

按揉方法:拇指與其餘四指分揉脖子兩邊,從上至下,也就是從翳風穴往缺盆穴的方向按揉,連續不斷,中等力度,揉的時候再捏一捏,提一提,效果更好。

按揉時間:

持續五至十分鐘。

可兩手輪換操作。直到脖子與前額同時微微出汗為止。這時患者已有全身輕鬆的感覺。



療效:

八十九例中只有一例效果較差。(年齡從三歲至八十四歲)

特殊病例:

女,五十九歲,王某某。感冒一個多月,吃藥、打針、輸液、喝中藥均不見效,全身無力,咳嗽,頭暈鼻塞,經一次按摩,全身輕鬆許多,咳嗽減輕。後又按摩兩次痊癒。一般感冒,大多一次即可。

延伸閱讀:

另一個穴位通治各種感冒,風寒風熱都管用

感冒大家都得過。同樣是感冒,卻有風寒、風熱的區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程凱告訴大家一個身體自有的”感冒藥“,不論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都可以找它。

我們都知道,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所吃的藥是不同的,如果吃錯了藥,不僅不能緩解病情,還有可能會加重病情。

風寒感冒:

一般都是由於吹風受涼引起的,典型的症狀包括鼻塞、打噴嚏、流清鼻涕、怕冷、輕微發燒、頭痛、頸項發緊、無汗等。鼻為肺之竅,受涼流清涕是衛氣不足的表現,同時也多為風寒感冒初起時的首要症狀之一。其症要點為“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肌表失於衛陽溫煦而寒,因而怕冷惡寒重;寒性收引凝滯,因而人體腠理閉塞而無汗、頸項發緊、周身疼痛、氣血運行不暢。治療的時候當溫陽散寒,也就是把皮膚表面瘀積的寒氣、邪氣發散出去。



風熱感冒:

是由於風熱之邪侵襲肺衛,導致衛表不和,肺失清肅。風熱感冒多發生於春季、夏季。春季多風,氣候轉溫,所以風與溫熱之邪多相兼致病;夏季室外悶熱,室內又較為涼爽,室內室外溫差較大,也容易患病。從症狀上,風熱感冒與風寒感冒很容易區分,風熱感冒的典型症狀包括發高燒、鼻流黃涕、咳嗽、痰黏或黃、怕熱、有汗、咽喉紅腫疼痛等。其症要點為“熱”。邪熱傷人,多見高燒;肺失清肅,則流黃鼻涕,其經脈循行所經的肺系(咽喉)見腫痛。因此治療的時候要解表清熱。

既治風寒又治風熱的感冒藥——大椎穴

無論溫陽散寒還是解表清熱,都可以用到大椎穴。大椎為督脈之穴,督脈具有統率和督促全身陽經的作用,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而手足三陽經,都匯聚到督脈的大椎上,因此大椎又被稱為“ 陽中之陽 ”,只要給大椎適當的刺激,就可以振奮陽氣,祛邪防病,使人精神抖擻。

要想溫陽散寒,治療風寒感冒,可以採取溫熱的刺激方法,最簡便的是擦熱——把兩手掌心搓熱,然後按在脖頸大椎的位置,這個方法隨時隨地都可以採用。有條件的話,也可以用艾灸大椎的方法或者用毛巾熱敷,或者在洗澡時調高水溫,用熱水對著大椎連續衝五六分鐘。以上方法都是對大椎進行溫熱刺激,溫補大椎之陽,也就溫補了一身之陽,陽氣充足,則可驅寒外出,症狀自然緩解。

解表清熱,治療風熱感冒,可以改為刺血拔罐。刺血拔罐屬於清瀉的方法,可以清瀉陽邪,相對於擦熱、溫灸這些緩和、溫補的刺激方式,屬於強刺激。

快速取穴:坐位,在頸背交界處椎骨的最高點即為第七頸椎,它的下緣凹陷處即為本穴,按壓有酸脹感。

主治: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骨蒸盜汗、癲癇、頭痛項強、肩背痛、腰脊強痛、風疹。

強力按壓“ 百會穴 ”2個小時,感冒也會徹底痊癒

這是周爾晉在他的《人體藥庫學》三部曲和《人體平衡論》二重唱中介紹的方法。周老已經80多歲了,看上去才60來歲。老人家一輩子免費給人治病,從來不要一分錢!連禮物都拒收!行醫一輩子,從來沒有出現一例醫療事故——這簡直是個奇蹟。

強按“百會穴”,2小時治好感冒,這是周老一輩子總結出來的“一壓靈”,在自己身上百試百靈,他說“從此我再也不怕感冒了”,每次感冒都用這個辦法。

今年春節後,我和妻子也分別感冒過,我自己是在晚上臨睡前,剛剛發現(感冒初起)時,立即用此方法,結果第二天起來,嗓子不疼了、頭也不嗡嗡了,完全好了。我妻子佛靜居士,前些日子外出時,傷風感冒,晚上回家時已經高燒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前,我才想起來用這個方法給她按百會穴,強壓了兩個半小時,兩隻手、四個指頭(食指、中指)輪換著按。按完後,她要起床時,說還是不舒服,頭疼。母親把熬好的紅糖薑水給她喝下,讓她躺下捂汗。兩小時後,她起床時,說完全好了!

注:發燒痊癒後,三天內最好不要見風,否則可能再次引起不適。我妻子當天就下樓去,因為粗心大意,穿得太少,結果下午又有些嗓子疼,兩天才好。

附: “ 百會穴 ”在哪裡?在頭頂正中央——兩耳耳尖的連線,與眉間中心線的交點。

操作方法:用手指強力按住,不要動。手指累了,換個指頭。要堅持,不要怕疼——只有疼,才治病。





小孩的手臂上有條退燒、止咳通道

最近孩子感冒的特別多,很多學校都因為這個停課了。看到寶寶不舒服,家長比自己生病還難受,這裡介紹一種退燒止咳的按摩方法,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長。

退燒和止咳通道

這條通道的主幹線其實就是我們的前臂中線。古傳中醫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肺經”的退燒和止咳方法。我下面講具體做法,大家對照著找這條通道及其支流。

1、左手握住孩子的右手腕偏上一點點的地方,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著孩子的右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推至肘橫紋,連推49下或81下。古人管這叫“清天河水”,這個簡單的方法能很快退燒。

2、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面沿著孩子左手前臂尺側(小手指掌側位),自腕紋尺側推向肘關節,連推49下或81下。注意次數與剛才推右手臂的次數最好一樣。古人管這叫“退六腑”。


3、左手握住孩子的任何一隻手,讓他的手心向上,您用右手大拇指的螺紋面從孩子的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推向指尖。也推49或81下。古人管這叫“清肺經”。力度不要太大,如果孩子皮膚太嫩,可以用雞蛋清薄薄塗一下孩子的手臂再推。

平時不發燒不咳嗽時也可以如此做一做,但是次數不用太多,以7或9的倍數為佳。為什麼非得是7或9的倍數呢?《黃帝內經》講“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說明“數”對人體有深刻的影響。7是轉折之數,病了是不是期望有轉機啊?9是變數,古人有“逢九必變”之說。

對付感冒這麼多方法,趕快轉發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吧,方法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果,找到適合自己的為佳,嚴重的沒有效果的還是要及時就醫哦!

本文來自“ 中醫(微信號vipzyi )”,微信搜索:vipzyi,馬上關注,即可獲得實用靠譜的中醫養生資訊、穴位按摩,每天學點中醫學,守護全家的健康!

文章來源:每日一堂營養課

治療調理、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最好用的3個穴位


中醫總說,經絡不通,疾病找上身,其實這也是有根據的。“滯則不通,不通則痛”。中醫上說的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人體很多重要經脈都起源於足部,從腳趾頭開始,一直往上走,通遍全身,一旦經絡不通就會導致各種疾病。



經絡不通的常見症狀
1、冷

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此外,還有體溫、出汗不對稱出現,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經絡嚴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會出現一側體溫正常一側涼的情況。

經絡不通對皮表的影響,除了冷熱感覺外,還可以表現為皮膚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問題,血氣不至,毛孔內垃圾排不出來,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長不好。



2、熱

其主要表現是身體某些地方低熱、乾燥,或者局部異常出汗。一般這也是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的緣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紅、腫、熱、痛與發熱所在的經絡不通有關,一般低熱可能來自相連的經絡。

3、疼和痛

疼和痛是兩個概念,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有些差異。比如我們被扎了一下,立刻產生的感覺叫做“疼”;如果接著按壓一下受傷的地方,這時候產生的感覺才叫做“痛”。

總的來說,“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位置在“經”,“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擴散到“絡”。“初病在經”,“久病久痛在絡”,就是這個道理。其中,穴位是“點”,經是“線”,絡則是“面”。

遇到疼痛類的問題,可以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來疏通經絡。面積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裡痛就按摩哪裡,面積稍大一些可以刮痧,這樣經絡慢慢就通了。



4、麻和木

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進一步發展就是麻或木。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著,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

麻和木的症狀經常一起出現,但在中醫裡,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

肢體出現麻木時,需要引起重視,尤其對於高血壓病患者來說,一定要注意及時疏通經絡,這樣能降低中風的發生概率。


5、酸

酸說明經絡氣血供應減慢,不能滿足身體需求。

人在劇烈運動以後,比如短跑比賽,事後機體會發酸或者無力,這是因為短跑需要更多的氣血供應,超過了正常機體氣血供應的限度,導致氣血供不上來而發酸。



6、腫和脹

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很多人刮出來、拔出來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實就是經絡裡的瘀血。

有人覺得說話舌根發硬,睡眠不好,心胸憋悶;有人會突然感到一陣陣心慌,或幾秒鐘胸部疼痛。這些人一般多面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顏色青紫,舌體表面有瘀斑、瘀點,舌底的靜脈曲張變粗變紫暗。

中醫認為,以上有關症狀大都可歸結為一種叫“血瘀”的致病因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滯是形成血瘀的一個重要原因。氣虛鼓動無力,血的運行可因之瘀滯,或氣虛導致血虛,血虛則脈道艱澀,也可使血行不暢而導致血瘀。瘀血症狀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如及時防治,會很快改善。發現自身有以上症狀時,要注意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此時可採用三個特效穴位,即內關、神門、天泉。 

內關穴
手掌朝上,在腕橫紋上兩寸。內關可寧心安神、寬胸理氣、調補陰陽氣血、疏通經脈,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特效穴位。經常按揉內關可使瘀阻的血管疏通。按揉時用拇指指腹,兩側都要按,按下去要有酸脹或痛的感覺才行。每次按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續半分鐘,然後鬆開,再重複。每次最少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


神門穴
手腕內側,小指邊的腕橫紋上。神門穴專治心病,出現心臟早搏、房顫時,趕緊按摩按摩神門穴,可及時緩解症狀。此穴可補益心經元氣,濡養心臟。心安萬事安,心臟的元氣充足,各種心系統的疾病及由此導致的精神方面疾病都會得到改善。按揉雙側神門穴,每次3分鐘,每天3次。

天泉穴
腋下橫紋兩寸處。此穴專治由於心血瘀阻而致的胸悶、氣短、胸痛。心跳加快,或悶,可用手指用力按壓天泉穴3~5秒,停1~2秒後再繼續按壓,連續按2~3分鐘,對心跳過速、胸口疼痛、心悸不安效果非常好。老年人可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揉揉內關、神門、天泉穴,以保護心臟。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每天按照這8步按摩耳朵——告別腎虛


腎是我們的先天之本,精血的匯聚之地,養好腎臟方能健康長壽。今天小岐就教大家幾招養腎的方法,非常簡單,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腎主藏精,開竅於耳,所以養腎不用很麻煩,從耳朵上入手就可以哦!


1、提拉耳垂5分鐘,緩解頭痛耳鳴

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垂,向外拉伸,力度可以循序漸進,從輕到重,只要沒有疼痛的感覺,就可以再用一些力度。每天3到5分鐘即可,可以幫助我們緩解頭痛、耳鳴、神經衰弱等症狀哦!



2、按摩耳輪廓,強腎聰耳

用手順著耳朵的輪廓從上到下來回推揉,直到耳朵有發熱充血的感覺即可,能幫助我們強腎聰耳,預防男性陽痿,還能幫助我們改善便秘、腰腿疼痛等症狀。

3、提拉耳尖,防治高血壓

用手指捏住耳朵頂端的耳尖部位,並向上做提拉、揪、捏、揉的動作,配合搓揉,直到局部有發熱的感覺,可以幫助我們防治高血壓、退熱、養腎,還有抗過敏的作用哦!

4、拉彈耳垂,強腰健腎

類似步驟1,區別就是,下拉耳垂到一定極限後,鬆手讓耳垂自然回彈,這樣可以促進耳朵的血液循環,每次做20下,一天做上三次,有強腰健腎的功效哦!

5、雙手交替拉伸耳朵,促進頜下腺、舌下腺分泌

用我們的右手繞過頭頂去拉伸左邊的耳朵,同理,兩側交替進行,每次拉伸十下左右,這樣能促進頜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從而減輕咽炎等喉嚨上的症狀。

6、擊天鼓,活躍腎臟,健腦

兩手掌將耳翼向前壓伏貼住耳孔,十指相對放在脖子後邊,以中指和食指敲擊風府、啞門兩穴,則耳內有咚咚響聲,至少敲擊36次。手指之敲擊動作快慢以舒適自然為原則。可以活躍我們的腎臟,健腦,預防耳鳴。


7、輕掃耳朵,強腎健身

在耳朵上做輕掃的動作,從耳背向前掃,能聽見咔咔的聲音,每天數次,每次20下就可以哦!

8、擦揉耳朵正背面,疏通經絡

將手心搓熱後,從耳朵的正面開始擦揉,再將耳朵反折,按摩背面。每天反复按摩五六次,疏通經絡哦!

文章來源:991kang.com

晚上不睡覺叫耗傷陽氣,早上不起來叫什麼?


我們要牢記“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一年分四季,一天也是一年的濃縮,凌晨3點到上午9點為日春,9點到15點為日夏,15點到21點為日秋,21點到凌晨3點為日冬。

日春時,陽氣從肝出生,就像春天播種下莊稼的種子;

日夏時,陽氣在心里長,莊稼在陽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

日秋時,陽氣漸漸的往肺裡收,莊稼成熟了,要秋收割麥子;

日冬時,陽氣要完全藏進腎裡面去,收穫的莊稼裝袋入庫,來年也就是第二天再播種。


晚上不睡覺叫耗傷陽氣



早上不起來叫封殺陽氣

一、驚蟄起床

一年有24個節氣,一天就是一年的縮影,也是有24節氣的。

3點立春,4點雨水,5點驚蟄。驚蟄,“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蟄為冬眠的動物,驚蟄即意味著蟄伏的動物在這個節氣驚醒。

人類過多的自我削弱了對客觀自然的感知度,敏感的人早5點左右會醒來,不醒也睡的不那麼沉了,不敏感的人,還是呼呼大睡。

在5點驚蟄時分,人體的陽氣要生起來。

如何生起來?只有一個途徑,就是“春主醒、主動”,到5點的時候,你必須醒了,而且醒了以後必須起來活動,一動人的陽氣就生起來了。活動半個小時,一會困了可以睡回籠覺。

二、沒有早起會怎樣?

能量是守恆的,體內的陽氣沒有轉化為清氣生出去,它就會憋死在體內,進而轉化為火氣和濁酸。

不早起,陽氣沒有生起來,人就乏力,乏力的同時還愛發脾氣,因為陽氣憋死為火氣,所以人就脾氣大,體內的邪火太大了。

濁酸腐蝕腎,全國腎病的人大概超過1億,肝氣沒有生髮出去,憋在了體內,肝主酸,這種酸性的物質,在腐蝕著腎,架不住天天腐蝕啊,這是很可怕的,所以就要早起早睡。

三、睡不著,解決的方法就是早起

當你晚上不困,早上不起,這一直處於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怎麼打破這個怪圈呢,就是早起。

有一些高考的孩子,一天就睡6個小時,晚上12點才睡覺,早上6點去上學。一天只能睡6個小時,把孩子弄得跟神經病似的,抑鬱,現在年輕人抑鬱症的太多了,渾身是病,腦袋也記不住。

我後來告訴這些孩子,你睡6個小時,你往前移啊,你晚上9點睡,凌晨3點起。反正晚上9點立冬,凌晨3點立春,正好一天的冬天,這6個小時你在“貓冬”。

後來這些孩子精神狀態也好,身體也好。

時令養生,專門是講時間的。人的行為和自然的節律呼應起來,你要能搭上自然這班車,你就按照人家的表走就沒事了。

四、早起就是一分鐘的事

你5點起床,只是在起床的那幾分鐘有心理矛盾。但當你真起來了,稍微一活動,或走,或跳,或舒展身體後,你就會感覺不像1分鐘前躺在床上那麼困了,而且感覺很輕鬆,很舒服。

你5點不起,人躺著不動,肝氣升不起來,所以你困。那麼實在特困怎麼辦呢,你可以5點起床,活動10-30分鐘,然後再躺下睡回籠覺,這時陽氣已經升起,再睡不會壓著陽氣。

這樣你再起床後是輕鬆愉悅的,工作學習精力十足,否則你白天是疲倦的,除了打哈欠就是打瞌睡,幹什麼都精力不夠。

早5點起的人,中午最好要午休一會,一是養心,二是下午精力充沛。





五、睡眠是時間段的事情

睡眠不是時間問題,不是我今天睡夠了8、9個小時,身體就健康了,睡眠是一個時間段的問題,晚9點到凌晨3點為日冬,冬主避藏,陽氣要進入冬眠期,是金不換的睡眠時間。

我們常講“要早睡早起”,“睡眠是第一大補”,“睡眠是天補,人補不及天補”,“睡眠佔養生的十分之七”等等。

如果我們真的看懂了上面的東西,並照著做了,你就得到了健康長壽的百分之七十,另外心態、飲食、及時調理各佔一成,唯獨睡覺佔七成。

人力、藥力,不及天力,人在天地之間只是一粒微塵而已,微塵只有和自然融為一體,才會“長生久視”;當微塵脫離自然時,就會瞬生順滅。

⊙注: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供交流學習使用(非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文章來源:灸大夫

開髖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處,做什麼動作可以開髖


開髖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 促進髖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能力,可以幫助骨盆區域氣血循環,幫助溫養內臟器官。從瑜伽練習方面來說,髖部(腹股溝部位)是軀幹與腿相連接的部位。

柔軟髖部的韌帶肌群,放鬆身心,修正平時的不良狀態。

髖部和肩部緊張往往困擾著我們大多數人,讓我們的生活工作變得含胸弓背,一副垂頭喪氣狀。

同時也困擾著我們的瑜伽練習,讓我們離習練進步總差一步。

柔軟的肩部讓我們不再駝背,昂首挺胸。

舒展的髖部讓我們步伐穩健,內心寬廣。

消除平日久坐,勞累對身體姿態的積累和傷害。



增強運動肢體的行動力,同時內在力量也得到加強,在這裡將精神與肉體的美麗全部帶給您。

髖關節靈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個人理解靈活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活動範圍大(需要在生理結構允許範圍內),另一個是控制能力好。

其實身體的每個關節都是這樣,這2個方面應該是互相影響的,活動範圍太小,控制的範圍也就小,而控制能力不好,則活動也就受限。

因此對某個關節進行鍛煉,一來要活動關節,促進關節活動範圍的增大,另一方面要鍛煉相關的肌肉,增強肌肉的力量和彈性,例如鍛煉膝關節的同時,要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和彈性。

髖關節,以及骨盆的穩定,其實就是加強核心肌肉群的練習了。在骨盆的上口,腹直肌在前方,腹斜肌在兩側,胸髂肋肌在後方,從不同方向連接了胸腔和骨盆,使身體各個部分形成一個整體。

4個方向的鋼板,拼湊在一起,形成一個立體的空間結構,這個結構就是在普拉提中常說的“軸心盒子”,穩定了骨盆的位置。

而在骨盆的下口,股直肌在前方,髖收肌群在內側,闊筋膜張肌在外側,肌腱在後側,連接了骨盆和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產生了髖關節屈、伸、內收、外展的運動結構。

其實參與這些活動的肌肉還有其他很多,全說說不過來,我也未必一時都能記得,以上說的算是比較基本的。所以說,要練習“鎖髖”,我想就是鍛煉這些相關的肌肉群了。

可以做的體式很多,或者說大部分的練習都需要這些肌肉群參與,只是有些時候骨盆與髖關節的穩定,在練習的時候被我們忽略了。

開髖開的是什麼?

我們說“髖緊”,緊的是肌肉和筋膜。也就是圍繞在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筋膜僵緊,從而限制了髖關節的的活動能力。

不僅髖關節附近的肌肉,腿部肌肉和臀肌的僵緊也會影響髖關節的運動能力。(下圖)

所以我們說要開髖,其實是要伸展以上這些因為僵緊而影響髖關節活動的肌肉和筋膜,讓它們變得柔韌有彈性。所以涉及到伸展這些肌肉和筋膜的體式在廣義上都算是開髖體式,下面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開髖體式:


開髖體式


1、睡天鵝式

從下犬式,右小腿來到墊子的前面,右膝靠近右手腕,右腳踝靠近左手腕。(如果右臀部離開了墊子,在右臀部下方放一個捲起來的毯子或硬的枕頭。)

手向前爬行,直到頭碰到地上(或頭支撐在軟瑜伽磚或毯子上),保持10次深呼吸。換左邊重複同樣動作。

2、方塊式

坐直,把右小腿平行於墊子,左小腿放在右小腿上,保持平行,腳掌放鬆保護膝蓋。(如果膝蓋和腳踝碰不到彼此,把毯子放在中間的縫隙。)

保持5次深呼吸,然後換左小腿在下方重複同樣動作。


3、低位衝刺式

從下犬式,左腳向前一步來到兩掌中間,然後後面腿的膝蓋著地;

手慢慢往前爬來到右腿上,將脊柱伸直。在這裡保持5次深呼吸;

換左邊重複同樣動作。

4、蜥蜴式

從下犬式,把右大腿抬高,打開髖關節,膝蓋彎曲,右腳來到右手外側。

左膝蓋著地,如果感覺還好,輕輕放低前臂直到觸地。在這裡保持5次深呼吸,然後換左邊重複同樣動作。

5、戰士二式

從下犬式,右腳向前來到兩掌中間,左腳跟著地,腳踝稍稍往外旋,手臂向風車一樣打開,左臂向後延伸,右臂向前延伸。

彎曲右膝,保持與右腳踝同一直線。在這裡保持5次深呼吸。換左邊重複同樣動作。





6、站立半鴿子式

站起來,雙腳平行,在髖骨正下方,肩膀與髖部同一直線,閉上眼睛保持3個深長的呼吸。

在下一個吸氣,彎曲膝蓋,臀部下沉,好像坐在一把椅子上。手臂舉向耳朵方向,肩胛骨下沉。

重量轉移到左腳,交叉右腳踝放到在左膝蓋上,保持右腳微屈保護膝蓋。保持5個呼吸。換另外一側重複同樣動作。


7、花環式下蹲

從站立開始,兩腳之間的距離為一腳掌長度,腳趾朝外,打開髖部。開始屈膝,臀部向地面下沉,停留在任何你感覺舒服的高度。

手肘來到大腿內側,輕輕推膝蓋往外,雙手在胸前做祈禱式。盡量保持脊柱伸長。在這裡保持5到10次深呼吸。

8、坐角式前屈

坐起來,雙腿往兩側打開,直到感到韌帶開始拉伸但並不會拉伸太多而不舒服。

手在腿之間向前走,保持軀幹伸長。在這裡保持10次深呼吸。


10、青蛙式

趴在地上,大手臂和大腿往兩側打開,彎曲手肘和膝蓋並著地,在右膝下方墊張毯子。

讓右膝蓋慢慢滑離身體,胸部放在墊子上,髖部慢慢沉向墊子。頭枕在重疊的雙手上(或者放一塊磚)。

讓髖部下沉,保持舒適的程度,保持5到10次深呼吸。



11、半快樂嬰兒式

躺下,雙腿伸直。彎曲右膝,向胸部靠近。

右手抓住右腳外緣,右膝向右腋窩靠近。輕輕把右腿從左往右搖晃,如果感覺不錯,在這裡保持5次深呼吸。換左側重複同樣動作。

12、躺下的牛面式

躺下來,交叉雙腿,右膝在上,兩腳往兩側​​延伸。

左手抓住右腳和右手抓住左腳。保持膝蓋重疊,拉長小腿。

手肘彎曲,腳踝也稍稍彎曲。在這裡保持5到10次深呼吸,然後重複另一側。

13、仰臥束角

坐下來,屈膝,雙腳在地面。放一塊抱枕或瑜伽磚在你後面,躺下來後,肩胛骨放在磚或抱枕上;

如果是使用磚放在肩胛骨處,那麼將另一塊磚放在你的頭下方。(根據你身體的需要調整磚塊的高度。開始時可以把兩塊磚塊放得最低,或者可以的話把磚塊調高一點。)

感覺舒適後,腳掌相觸,雙膝向兩邊打開,讓手臂在兩邊放鬆打開,保持10次深呼吸。

適度開髖

當然任何運動都是需要適度的,開髖也不能過度,過度開髖讓髖關節周圍肌肉鬆弛無力,會影響到骨盆的穩定,也容易造成很多問題。所以要去觀察自己的髖關節是不是真的需要高強度的開髖練習,如果真的很緊張,那也要講究循序漸進的練習。

要先開髖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髖關節靈活程度如何,然後針對練習,太靈活的就要加強穩定性的訓練,太緊張的就要加強伸展類的練習。

我們可以按照圖示這樣去看自己關節的活動角度,在正常值範圍內的就按照常規練習就可以了。如果小於的話就代表髖關節很緊張,如果大於的話就證明髖關節過度靈活。確定自己的關節靈活度,然後再去選擇如何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來源:亦健康

常按這兩個穴位對肩臂酸痛有奇效


肩前穴



取穴方法:

在肩部,正坐垂臂,當腋前皺臂頂端與肩髃穴連線的中點。



主治疾病:

肩臂痛、臂不能舉。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解剖〗

(1) 針刺層次:皮膚–> 皮下組織 –> 三角肌 –> 肱二頭肌長頭腱。

(2)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佈;深層有腋神經、肌皮神經和胸肩峰動脈分佈。




夏季肩臂酸麻防治法(按揉肩前穴)

夏季,人們因貪涼,肩臂部容易產生酸痛、麻木等感覺,嚴重時,甚至會影響上肢活動和睡眠。預防肩臂酸痛、手指麻木的最佳方法,就是常做上肢的保健按摩。

按揉肩前穴。以拇指肚緊貼上臂三角肌的前緣,點按並做環形按揉肩前穴(手臂下垂,在腋前皺紋處向上15寸)。持續按揉,以有酸脹感時為宜。

肩井穴


取穴方法:

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最高處。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俯伏或者俯臥的姿勢,此穴位於人體的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

主治疾病:

肩酸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

日常保健

按摩:

按揉肩井穴時先以左手食指壓於中指上,按揉右側肩井穴五分鐘,再以右手按揉左側肩井穴五分鐘,力量要均勻,以穴位局部出現酸脹感為佳。每日早晚各一次。

溫灸:

滴大林經絡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三至五分鐘,讓罐體的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治肩酸痛、頭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

溫刮:

滴大林經絡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陽罐溫刮足少陽膽經(肩部),進行無痛刮痧,將該部位的寒氣、濕氣排出體外,1週2次,每次3-5分鐘左右。

文章來源:悟恫醫生

你只需要一周做三次這個簡單的動作一段時間後身體就會產生變化


真的有用!

吃飽睡好不是生活的全部,定期鍛煉,才能保持活力。跑步等有氧運動是很多人健身的首選,但背部運動也很重要,長期堅持下去,能夠起到抱持身型、強身健體的效果。下面就是常見的背部健身動作,看起來非常簡單,每週只要做三次,就能有所收穫。


▼趴在瑜珈墊上,額頭也貼在地上。雙手位於身側,雙腿伸直。頭部、胸部和腹部一起用力,使上半身抬起。保持幾秒鐘後恢復原來的姿勢。每次做10次。

按照這樣的方法每週鍛煉三次,背部、腹部、臀部的肌肉都會變得更加結實,身體線條也能更加流暢。長期坐在辦公室前的人更要注重背部運動,堅持下去能夠防止頸椎問題,讓身體更加健康。分享給朋友們,讓大家都看到這個簡單的動作,定期做運動吧。

文章來源:舞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