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為失眠而煩惱嗎?教你一個古老方法來治療!


失眠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疾病。在我國,成人失眠率一直居高不下。失眠已成為影響正常人工作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治療失眠的方法多種多樣,效果迥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古老的方法——按摩穴位!



內關穴和神門穴

按摩這兩個穴位可起到補氣安神的作用,對防治失眠有奇效。內關穴位於掌心面手腕上,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這兩個穴位每天按摩5至10分鐘即可,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眠症狀。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時常按摩有安神作用,可提高睡眠質量。按摩時間同上。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掌心,按摩這個穴位能清肝去火,保證睡眠健康。

太谿穴

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平時揉按有平心靜氣、安眠靜心的效果。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歡迎大家關注小編的頭條號!

下次再見!

文章來源:七彩知識局

腳上有個“滅火開關”,快速祛胃火、止牙痛、無口臭不便秘!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胃痛折磨,

胃疼起來真的很讓人受不了,吃藥作用也不是很大。

中醫介紹說,胃部的疼痛專門靠養。

但是怎麼養呢?又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腳上有個滅火開關”它就是內庭穴,

它位於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

腳趾縫盡處的陷凹中。

你是否經常感到雙手雙腳都是冰涼的?

你是否覺得自己渾身氣血不暢?

你是否厭惡嘈雜的人聲以及嘈雜的環境?

如果這樣的話,那就趕快按摩內庭穴吧,

會收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

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疼,數欠及牙疼,

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這首歌謠,說的就是內庭穴的作用。

內庭穴功效與作用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

“滎”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

《靈樞·本輸》中說:

“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

內庭穴具有清胃瀉火、理氣止痛的功效,

可以說是熱證、上火的剋星。

《難經·六十八難》中指出:“滎主身熱。”

說明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症。

內庭穴是治療胃部疾病最好的穴位,

可以祛除胃部上火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中醫們都說是胃部上火的剋星。

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

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內庭穴主要位置在腳的背部,在第二和第三個腳趾間,

選擇這個穴位按摩的時候,最好是選擇仰臥位,

在第2蹠趾關節前方,第2、第3趾縫間的紋頭處。

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

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

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

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1.調理腸胃,治療各種胃部疾病

在按壓時,坐位屈膝,腰部前傾,

用拇指指腹點揉內庭穴。

點揉時的力度要均勻、柔和、滲透,

不能與皮膚表面形成摩擦。每天早晚各一次,

每次2~3分鐘,兩側內庭穴同時或交替點揉。

2.牙疼

牙痛有很多種原因,

最常見的有齲病(齲齒)、牙髓炎等口腔疾病。

有些人因為愛吃糖,或不注意保持口腔清潔,

或由於飲食不潔引起胃腸炎等,也會導致牙痛。

對於牙痛,很多人束手無策,

只能手摀雙腮,疼得叫苦不休,

卻不知,在我們足背上,有個內庭穴,

是治療牙痛的特效穴。

此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

“滎主身熱”,即滎穴尤其善於治療熱證,

故內庭穴對於胃火引起的牙痛療效卓著。



3.抑制食慾

想減肥的人士一定要記住內庭穴,

像鑿枘一樣的穴位,

刺激它就相當於塞了一個東西到我們的胃裡。

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話。

其實,

之所以能抑制食慾,

關鍵是內庭能夠瀉胃火。

食慾大,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胃火旺盛,

燒灼能力太強了。

刺激內庭呢,就可以將胃裡面過盛的火氣降下來,

從而降低食慾。


4.祛痘痘

經常艾灸按摩內庭穴還可以改善因胃火大引起的痘痘問題。

如果您想讓痘痘快點兒消失,除了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物外,

可每天用手指指端按壓內庭穴,力量要大,

依據個人的承受能力,以能接受為度,

最好在每天早上7-9點的辰時(胃經當令)艾灸按摩效果最佳。



溫馨提示

【經穴用法】

推拿:指揉法、點按法、掐法。

【特效按摩】

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內庭穴上,

適當用力上下推動,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

可治療口腔潰瘍、鼻出血等上火症狀。

【按摩手法】

用手指指尖點按內庭穴2~3分鐘,

長期按摩,可以改善口臭、腹脹滿。

胃火大很容易導致口臭、牙痛、痘痘等,尤其是口臭,讓大家都不敢靠近。內庭穴就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滅火開關”,胃火大時按一按,安全見效快!

來源於萬病不求人。

文章來源:國醫在線

想長壽,記住順、靜、修、調、補、固這六字


提到養生,大家首先會想起中醫,那為什麼不想起目前的主流醫學西醫呢?因為養生所需要的各種因素和中醫的研究內容十分相似,因為中醫來源於生活,是人類為了生存,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與西醫的起源不同,所以中醫更適合養生。



那麼,養生應該怎麼做呢?


“順、靜、修、調、補、固”就是精髓所在。



順:養生必須順應四季變化。

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迴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這裡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要養肺、養陰,早臥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




靜:養生必須靜心。

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安靜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做到身體“節能” ,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節奏放慢,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

修:養生必須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實就是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調:養生必須調息。

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黃帝內經》說,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調養七情六欲。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

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後,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練習“丹田吸”的同時,吞嚥唾沫,配合調津,保健效果更好。

補:養生必須補之有道。

古人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中醫講藥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鹹味補腎。今日不養生、明日養醫生,教你養生不生病!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中醫講藥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鹹味補腎。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固:養生必須固守精氣神。

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欲。

固氣,一要減少耗氣,少說話;二要多曬太陽,補充陽氣;三要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四睡眠能養五臟之氣,絕對不能熬夜;五要通過飲食帶來水穀之氣,多喝補血補氣營養粥,裡面加入了黑米、紅米、糯米、小米、赤豆、蕎麥、大黃米、大麥米以及桂圓、紅棗、核桃、蓮子、葡萄乾等天然有機食品,堅持喝能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

固神,就要調養七情,不“過喜、過怒、過思、過悲、過恐”,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會少受傷害。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手部特效穴位按摩治療急性胃腸炎



某醫生於1997年9月~1998年3月間,採用按摩手部特效穴位治療急性胃腸炎21例,獲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本組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齡4~61歲;病程1~4天;日排便最少2次,多者達20餘次;黃色稀爛便19例,膿血便2例,腹痛、腹部不適21例,噁心9例,嘔吐6例,低熱2例,頭暈2例。診斷取穴:取手部泄瀉點,位於手背第三、四(或第二、三)掌骨之間,用拇指按壓該穴有壓痛為陽性。



陽性率100%,皮下脂肪厚者壓痛稍遲鈍,脂肪少者壓痛明顯。治療方法治療取穴:主穴泄瀉點;配穴胃腸點,位於手掌心最痛點,一般男左女右。治療時用拇指腹、指甲尖或按摩棒強力按壓或依順時針方向揉按,每穴每下2~3秒,共6下,間隔2~3秒後再繼續,如此共6次,時間一般5 ~10分鐘。治療效果本組經治療3~15分鐘按摩,均獲痊癒。治療結束後,腹痛、腹瀉、嘔吐均消失,熱退,僅部分病例治療結束後短時期內仍有輕微腹部不適感。

主要用到腹瀉點和胃腸痛點,僅供按摩輔助治療參考。寫這篇博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博友了解一下常用的手穴,手穴按摩比較方便,識別定位比較容易。

文章來源:蘄健堂

“嘻”一聲助吸收,專進冬補!



在之前的五天中,我們分別學習了調補五臟的5個字訣。今天,老李為大家介紹最後一個調補人體三焦的動作——嘻字訣。

在中醫中,我們認為三焦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如果我們把五臟認作人體的能量倉庫,那麼三焦就是高速公路。所謂“流水不腐”,人體道路通暢,氣血才能滋養全身,身體才會健康。


根據現代人的一般飲食習慣來看,由於攝入的營養物質足夠多,真正氣血虧虛的人很少。

可是生活中仍舊有很多人表現為易疲勞、怕冷、手腳冰等“虛”證,其原因多不是“虧虛”,而是因為“道路不通”!!!練習“嘻字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1、兩腳張開,與肩同寬,緩慢下蹲,同時雙臂抬起,在身前撐起呈圓形;

2、雙手緩慢下垂,放鬆,雙手掌背相對,目隨兩掌移動;

3、抬肘、帶手、緩慢起身,雙手至胸前、至臉前、至頭頂,打開雙手,雙眼目視前上方;

4、收攏雙手,指尖相對,掌心向下,雙掌逐漸下沉,同時身體下蹲;

5、雙掌降至肩水平時,發“嘻”音,雙手繼續下沉;

6、雙掌降至臍水平時,雙手分開,掌心向外打開至身旁約15公分;

7、繼續第二遍動作。

8、收勢動作:(1)在動作6的基礎上,雙掌向外側旋轉至掌心向前、向內逐漸回收。(2)雙手虎口相對、交叉,緩慢起身,雙手置於臍部,休息片刻、調整呼吸。(3)分別順時針、逆時針摩腹6次。(4)結束,雙手打開,恢復正常站姿。

做完上述1-6個動作為一次,連做6次為一組。嘻字訣可以協助治療三焦不暢而引起的眩暈、耳鳴、胸腹脹悶、小便不利等疾患。

至此,六字訣已經全部給大家介紹完畢啦!

一套保健操,調補五臟和三焦。

每天練一練,相當於給內臟按摩!

還不快試試,小毛病能練走!

“噓”一聲就能養肝?專治生氣、易怒!

“呵”一聲能養心?專治失眠、心悸!

“呼”一聲能健脾?專治祛濕、化痰!

“呬”一聲能養肺!專治感冒、緩解咳嗽!

“吹”一聲能補腎!專治腎虛腰酸

“嘻”一聲助吸收,專進冬補!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經絡:每條經絡敲出的功效不一樣!


膽經:讓你頭髮黑亮

膽經由臀部中點開始,沿大腿筆直下滑,至腳踝底端結束。當膽汁分泌不足時,人體無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油脂,頭髮會顯得油油的,夏天尤為嚴重。

因此建議你每天用力敲打膽經,左右各200下,提高膽汁分泌速度,讓頭髮健康、黑亮。另外,敲膽經還能幫助大腿排出堆積在外側的脂肪,滿足你瘦腿的願望。

膀胱經:讓你記性好

膀胱經從頭頂的百會穴開始,延至後背、臀部,於腳跟止。一般中醫認為,膀胱經真正的效力位置從腰間開始,因此你只要敲打下半身就夠了。

經常敲打膀胱經,可改善腦部供血質量,刺激腦神經細胞活性,讓你記憶力提高!下午15點到17點是膀胱經的運行時間,那時敲打,可有效減少“午乏”,讓你的精力格外充沛!



胃經:讓你臉色白裡透紅

胃經從鎖骨下開始,順雙乳,過腹部,到兩腿正面,止於第四腳趾趾間。面部供血主要靠胃經,顏面的光澤程度、皮膚的彈性都與胃經供血有關。

如果臉上突然起了皺紋,很可能是胃經的氣血虧虛造成。胃經的最佳敲打時間是早7點到9點,堅持敲打,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臉色白裡透紅,即使熬夜,也不會顯得太憔悴!


大腸經:幫你排毒

大腸經從鼻翼旁的迎香穴開始,經過脖子,貫穿手臂,止於食指指尖。經常敲打大腸經,可清腸潤胃,使你代謝通暢,有很強的排毒效果,使你皮膚滑潤、口氣清新!大腸經的作用時間是早5點到7點,建議你在早餐前敲打大腸經,以幫助身體代謝掉夜晚沉積於體內的毒素!

三焦經:讓你免疫力提高

三焦經起於眼角魚尾紋的生長處絲竹空穴,止於無名指之間。中醫經絡養生學中三焦經是人體健康功能的總指揮,它能使各個臟腑順利合作,步調一致,有些中醫學家還將它等同於淋巴系統,可見其作用不一般。

經常敲打三焦經,能提高身體免疫力,讓你不再小病連連!三焦經的運行時間是21:00到23:00,建議你敲打前盡量少喝水,三焦經還主管水液運行,體內水液沉積太多,會讓你次日清晨感覺眼皮腫腫的!

心包經:讓你吃不胖

從乳頭外側一寸的天池穴開始,到中指指尖末端,為心包經。心包經的始端在心臟外圍,中醫所說的心包就是心臟外面的一層薄膜,當外邪侵犯時,心包擋在心臟前面,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經常敲打心包經,除了提高心臟功能,讓你的呼吸和血流更有力外,還有一定的減脂效果。晚上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運行時間,如果你在晚飯後敲打心包經,可使血液中積存的膽固醇順暢地排出體外,加快食物脂肪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即使吃得很多,也不用擔心發胖!

心經:最準確的自測法

心經始於腋下,止於小拇指指尖,貫穿上臂內側。中醫認為,心經可透露出人體最準確的健康指標,是不可不試的健康自測法。

具體方法很簡單:先將手向前伸直,15秒後,斜放下45°,10秒後,再把手臂垂直舉高,如果你的血液迅速下流,靜脈凸顯消失,說明你指標正常,不必為健康擔心,如果靜脈凸顯消失緩慢,說明你疲勞過度,急需減壓,建議你藉機美美地睡一覺!

小腸經:擁有纖細手臂

小腸經由眼角內側半寸處的晴明穴開始,經由臉頰、脖子,貫穿手臂,止於小拇指指尖。小腸的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如果它的功能減弱,手臂就會出現鬆鬆的肉肉。

要想擁有纖細手臂,就需要經常揉捏小腸經。具體做法很簡單,把手舉起來,用手指肚捏手臂內側,以微有痛感為佳。經常這麼做,小腸經附近的肌肉血流通暢,就可以讓你的麒麟臂消失啦!




肺經:讓你皮膚不再乾燥

從肩胛骨凹陷處連出一條直線,沿著手臂內側,到拇指內側端止,為人體肺經。“肺主皮毛”,經常敲打肺經的同時,保證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進水量,就能使水分通過肺經運轉到真皮層,使你的皮膚不再乾燥!

敲打肺經時,從大臂到手腕上方,可用半空拳敲打,由於手掌面積較小,從手腕到拇指內側,建議你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按壓,以使穴位足夠受力。

另外,清晨3點到5點是肺經運行時期,按理說此時敲打效果最好,如果你不願打攪自己香甜的睡眠,可將敲打肺經作為晨練第一課!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黃帝內經》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 大自然春華秋實, 有夏花冬雪,人也一樣,也有著自己的生命節律,這就是生物鐘, 《黃帝內經》告訴人們,人體是一個最無為、最自足的系統,如果偏離了它無為、自足的本性,必然要生病,因此, 一定要因循身體的本性,這樣身體才是和諧健康的。



子時——膽經當令

子時就是夜裡11點到凌晨1點,我們現在用小時來表示,過去用的是時辰,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夜裡11點到凌晨1點“膽經當令”,即膽經值班。古代養生非常重視改時刻,因為子時就是一陽初生,從這一刻起,人體陽氣開始生髮。我們常常在八九點感到困倦,但是到了11點以後又精神了,也是這個原因。那麼,“膽經當令”時,我們要做些什麼呢?很簡單,就是睡覺,因為這個時候養的是剛剛生髮的陽氣,如果你在半夜還不睡覺,第二天就會無精打采。

子時



丑時——肝經當令

丑時是凌晨1點到3點,這段時間是肝經值班,也就是我們的“肝經當令”。中醫講“肝主藏血”,肝不僅具有造血的功能,還具有藏血和調節血液的功能,也就是疏泄功能,人體的生髮之機全都仰賴於肝的疏泄功能。比如,你總是生氣或鬱悶,就會抑制肝的疏泄和生髮功能,就會產生氣鬱。肝的第二個功能是“主筋”,所謂筋,就是連綴人體四肢百骸的有彈性的筋膜。當人體的彈性出現問題,如陽痿(肝經是繞陰器而行的)、痔瘡都是“肝主筋”功能出現問題,“肝經當令”,我們要做的還是睡覺。《黃帝內經》說肝是將軍之官,是主謀略的,只有肝氣養足了才能夠“謀略出焉”。

丑時



寅時——肺經當令

寅時是指凌晨3點到5點,這段時間為肺經值班,肺經在«黃帝內經»裡被稱為“相傅之官”, 相就是宰相,傅就是師傅,就是皇帝的宰相或老師, 所以在人體內,只有肺的位置高於心(君主之官) ,人體氣機也是從肺經開始的, 它“主一身之氣”“主治節”,而在寅時,也就是凌晨3點到5點,人體氣血需要重新分配,如心需要多少、 腎需要多少,都要由肺經來調配,而這個重新分配的過程,一定要在是深度睡眠當中來完成的,因此,這個時間應該是人睡得最香的時侯,如果這個時侯醒來,說明人體氣不足。我們都知道,老人最容易在凌晨醒來,其實也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心髒病人常死於該時間,是與肺經重新分配人體氣血密切相關的,這段時間,人體各部開始由靜轉動,各部分對氣、血的需求量增加,這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出現危險,因此,如果家裡有老人或者心髒病人, 一定要叮明他慢起床, 避免晨練,以免剛剛分配完的氣血再度上調而出現猝死。

寅時

卯時——大腸經當令

卯時是指早晨的5點到7點, 是大腸經當令的時段, 很多人都有早起排便的好習慣,其實這正是順應了人體氣機的自然走勢,古語將早晨叫作“開天門”, 卯時天己經見了,所以要“開天門”,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地戶也要打開,地戶就是中醫所講的魄門,也就是肛門,肛門開了, 自然是要排便的。這個時候,應該早起喝一杯溫開水,助大腸經一臂之力。

卯時

辰時——胃經當令

辰時是指早晨7點到9點,是胃經當令,此時,太陽己經完全升起, 天地之間一片陽的景象, 而人體陽氣在該時段也己經從子時的一9日初生而完全生髮起來,因此,身體應該補充一些屬於“陰”的東西,食物屬陰,前面都是陽氣在運化, 吃飯就是對人體的補充,所以,早飯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愛美的人士為了保持身材常常不吃早飯, 其實早飯不會讓人發胖, 因為上午是陽氣最盛的時侯,也是人體陽氣氣機最為旺盛的時侯,此時吃飯最容易消化,而到了9點之後,即到已時,則脾經當令,脾經會通過運化將食物變成精血並輸送到五臟,因此,早飯不會使人發胖。

辰時

巳時——脾經當令

巳時是指上午9點到11點,是脾經當令,脾主運化,和肺一樣都屬於太陰經,所謂太陰,是指他們都具有分配的功能, 不同的是,肺分配的是氣血,而脾分配的是胃中腐熟食物所生成的水穀精微,脾將這些水穀精微分配到肌肉腠理中,另外,脾還主一身肌內,脾的功能強勁, 則肌肉發達,反之則萎縮,現代醫學所講的,重症肌無力實際上是脾病造成的,在五臟之中,脾就像個使喚的丫頭,看起來無關緊要,但是如果這個使喚丫頭不干活了,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麻煩,所以這段時間,要養脾,怎麼養呢?我們說“脾在志為思”,所以脾功能發達的人,頭腦一定很靈活, 但是,如果思慮過度, 就會傷脾,脾的運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人也會變得消瘦,這就是“思傷脾”,所以,要思慮適度,不可過於勞神。

巳時



午時——心經當令

午時,顧名思義,就是中午,也就是11點到13點,是心經當令,心為君主之官,也就是“天子”、“皇上”,它主統血脈,因此又被稱為”血之府”,心氣推動血液使其在脈中運行,流注全身,從而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要讓心這個君主之官不失去統攝地位,就要適當午睡,即便不睡,閉上眼睛養養神,對心經也是有好處的。

未時——小腸經當令

未時是指下午的13點到15點,是小腸經當令,中醫講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是說小腸收受很多東西,但是它自己並不受要,而是要交出來, 小腸的功能就是先吸收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 然後將這些食物精華分配給合各個臟器,小腸在吸收食物精華的同時,也會吸收上大量的水液,所以小腸主水液,小腸的病變首先要觀察小便,如出現小便澀痛、混濁、 尿血等,則需要引起注意。小腸既然主吸收,那麼午飯自然要吃好,這個“好”不光是只營養好,還要好吸收。如果不易於吸收,即使再好的東西,也難以轉化為水穀精微。


申時
——膀胱經當令

申時是指下午的的15點到17點,是膀胱經當令,膀胱經是一條很重要的經脈,它起于晴明穴, 並沿至頭部,古語說“朝而授業,夕而習复”,這句話的的道理與膀胱經有著很大的關係。在申時氣血容易沿膀胱經上輸於腦部,學習效率效率很高,所以, 申時是學習的最佳時段。

申時



酉時——腎經當令

酉時時是指傍晚的17點到19點,是腎經當令,中國人自古就對腎十分重視, 腎主藏精, 精是人體中最具創造力的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補腎,俗話說“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就是元氣,而元氣藏於精,腎好比比我們做飯用的的煤氣罐,罐裡煤氣少,就要少用火,這就是養;但是即使煤氣罐內的燃氣很足,如果一味浪費,早晩也會腎氣大傷,有些人會在酉時, 也就是下午17點到19點的時侯發低燒,可能就是傷了腎氣。

酉時

元氣是維繫人體很重要的物質,那麼我們依靠什麼調動元氣呢??這就是鹽,我們每天都會吃鹽,雖然看似平常,但正是鹽使我們的生活能夠正常有序的進行,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鹹入腎,中醫講鹹味是走腎的,因此鹽不可多吃,否則會傷元氣,還有腎精,人活著,每天都在消耗腎精,要想養精,則不可縱慾過度,如果縱慾過度,就是明耗腎精”,如同釜底抽新,對身體傷害很大。



戌時——心包經當令

戌時是指晚上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當令,前面說過,心是不受邪的,那麼就要找-個“替罪羊”,這個“替罪羊”就是心包,心的病變,首先表現在心包上,當你感覺心慌或心臟“噗通、噗通”狂跳的時侯,多半是心包出了問題。

戌時



亥時——三焦經當令

亥時是指晩上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當令,對於“三焦”,中醫體中也有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三焦是人的體腔,​​心和肺是上焦,脾胃是中焦,肝是下焦,三焦是連著心、肝、脾、胃、腎的部分,如筋、膜、脂肪或其他他速綴物等,“三焦”的性質是溫的,而且為小火,是說人體要保持不溫不火, 就要依靠“三焦”,三焦通暢,人體就健康;三焦不通,人就會生病。

亥時

那麼,在一天最後一個時辰,我們如何養生呢?還是睡覺,亥在十二生肖中代表豬,豬的形像不就是懶嗎?吃飽了就睡,也就是到了亥時你就要懶什麼都不要做,要享受,這樣才能讓子時的陽氣生髮,所以我們最好的體息方法,就是晩上11點前入睡,而且要睡得像豬一樣香。

老祖宗編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早了現代醫學人體生物鐘學說好幾千年,現如今,大家都在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希望作為我們中國人,也不要忘記自己的老本,對中醫學應該秉持理性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讓中國的瑰寶丟失在我們自己的手裡。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四大“要穴”調理糖尿病!


醫所說的“消渴”,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糖尿病。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症狀的概括,而後者是具體的病名。中醫根據不同的症狀把消渴分為上消、中消和下消。典型的症狀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其中口渴多飲的是上消,多飲多食的為中消,多飲多尿的為下消。上消屬肺,中消屬胃,下消屬腎。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陰虛燥熱,陰虛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補陰是最根本的。



燥熱傷肺(上消)的剋星—— 胰俞、魚際、太谿

口渴多飲:雖然喝水很多,但是仍然覺得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小便量多。

中醫裡面講,“肺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體上面水的源頭,而且肺有“通調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調節、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謝。《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脫,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如果肺陰不足了,而且有外來的燥邪入身,這樣就在人體內形成了惡性循環,自然肺通調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當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佈到各個臟腑器官時,雖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麼多,所以人仍然會覺得口乾舌燥;同樣,大腸裡面的水分少了,所以大便會乾燥;喝的水沒有吸收只能排掉,所以小便多。



這個時候穴位我們要選胰俞、魚際、太谿。

胰俞是經外奇穴,它是治療消渴(糖尿病)的經驗效穴,和其他內臟的背俞穴作用一樣。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因為膜島素分泌不足,所以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用這個穴位都非常合理。這個穴位主要採用按揉和拔罐的方法剌激,以拔罐為最好。胰俞位於足太陽膀脫經的循行路線上面,在脊柱旁開四指的膀胱經第二條線上,肩胛骨下角下面約兩指的地方。

治療上消,重在滋養肺陰。每晚上9點左右,按揉雙側魚際3分鐘,在兩側胰俞上拔罐10分鐘,起罐後按揉2分鐘,最後按揉兩側太谿3分鐘,3個月後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症狀。

魚際是肺經的滎穴,五行屬火,火克金,從穴性來看,魚際可以滋陰降火,作用是偏瀉的。所以選用它可以降肺上的燥熱以治標。這個穴位的剌激不分時節。對於這種慢性病來說,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是療效的積累,所以有機會就要去按揉。魚際位於大拇指第二節後面,連接手腕和拇指第二節的骨中點處,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腎經的太谿在五行中屬水,肺為金,而用太谿是取“金生水,金水互生”之意。而且腎陰是一身陰氣之本,補腎陰同時也是補肺陰。

操作方法:消渴屬於本虛標實的病症,我們在操作時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先去其標,再補其本。每天晚上9點左右,先大力按揉魚際3分鐘,以產生酸疼感為好,雙側交替進行;然後在兩側胰俞上拔罐10分鐘,起罐之後用於指按揉兩側胰俞各2分鐘;最後按揉兩側太谿穴,每側3分鐘。

五味禁忌:陰虛是根本,又有燥熱,所以要少吃辛辣和煎炸的食品,少吃那些容易上火的水果,多吃酸味東西。多吃梨,但是不要削皮,因為梨皮可以潤肺,既滋陰又降火,非常適合食用。平時可以用百合、天門冬、天花粉等熬粥,這些都是滋陰的藥物,而且沒有什麼苦味。還有就是要常服六味地黃丸。




胃燥津傷(中消)的勁敵——胰俞、內庭、太谿

每次吃飯都能吃很多,而且很容易又感覺餓了,但是體重卻在下降,感覺口渴,尿多,大便乾。

“胃為水穀之海”,負責把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胃陰胃陽的平衡是保證胃功能正常的根本所在。胃陰不足,又有燥熱,就會出現陽偏盛的情況。陽主動,陰主靜,胃火相對熾盛,所以會出現口渴多飲、多食易飢的情況。但是這些食物並沒有轉化成身體所需要的氣血物質被吸收,而是很快地被排泄掉,所以身體看起來才會變瘦;“六腑以降為順”,“火性炎上,易傷津液”,胃火偏盛,整個腸道的正常功能就會紊亂,該降不降,所以會便秘。

治療中消,一定要補足胃陰。每天堅持刺激雙側內庭、胰俞和太谿,堅持3個月,口渴多飲、多食易飢的情況便可大大緩解。這時除了選胰俞外,還要選內庭洩胃火,太谿補腎陰。胰俞和太谿的操作同上。內庭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主身熱”,善去熱邪,十二經的滎穴一般都可以治療相應臟腑或經絡的熱病。雖然這裡的胃熱並不是實熱,而是“標”,但是“標實不去,本虛難補”,所以一定要加上去胃熱的內庭。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以及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艾灸“膏肓穴”,可除一身疾!


先給大家講一個“病入膏肓”的故事。

病入膏肓源於中醫醫案,是《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從鄰國請了醫術高明的醫緩來診治。

大夫在來的途中,晉景公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倆小孩兒,一個說:“那人是名醫,會傷害我們,咱倆藏哪兒?”另一個說:“不用怕,我們躲到膏肓的地方,藥力不到之處。”

醫緩到來後,經過診斷,對晉景公說:“這病太深入了,在肓之上膏之下,扎針達不到,湯藥也無效,真心沒法兒治。”後來景公果然不治而亡。於是後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比喻病重難治。



在中醫針灸裡面,有一個養生穴位就叫“膏肓”,這個穴道非常隱蔽,針不能扎進,手也無法按摩到,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活到141歲,養生秘訣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取穴時一般為坐姿,雙手交叉緊抱雙肩,肘關節貼近胸前,將肩胛骨打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的地方。

取穴後,將艾條點燃熏灸,以局部有舒適溫熱感而不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5-20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經常艾灸此穴能起到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


兩個開合膏肓的方法


1、雙肩旋轉法

兩手自然下垂,中指貼住大腿兩側,以肩為軸,雙肩一起往前轉動10次,這就是在“開膏肓”;然後,仍以肩為軸,兩肩往後轉動10次,這就是在“合膏肓”。可以反复做幾次,最好能夠連續做到旋轉200次。

這個動作可以把膏肓活動開,充分放鬆肩背部,長期練習,能有效解決肩背痛的問題;而反复的前後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擴張,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2、反拳捶脊法

“反拳捶脊”也是一個開膏肓的好方法。具體的做法是:把手放在背部,反拳沿著脊柱敲打。這樣做可以把膏肓振開,又叫振髓法。久坐辦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經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緩解肩背痛,疏通血脈。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文章來源:健康衛視濟寧新媒

轉腕順經絡


不管是中醫說的氣滯血瘀,還是西醫說的腦梗、心梗、動脈硬化,它們的根本,都是一個“堵”字。今天為您帶來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很神奇。

輕輕的轉動這兩個地方,比較能解決“堵”的問題,還可疏通全身主要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1.轉動手腕:促進氣血運行,不堵塞

手腕是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共同穿過的部位,在手腕處分佈的主要穴位有太淵穴、列缺穴、大陵穴、內關穴、神門穴、通裡穴、陽溪穴等。

▲ 手腕經絡圖

刺激手腕部可以刺激到六條經脈,通過這些經脈,會將刺激傳導到全身各處,促進氣血運行、打通血管、舒活經絡。如:

太淵穴可以補肺氣,止咳;

列缺穴能夠活血利水,對付頸椎病;

大陵穴和內關穴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神門穴可鎮靜安神、對付失眠;

通裡穴可止頭痛、緩解心悸等。



2.轉動腳腕:增強器官功能,不淤阻

腳腕是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共同穿過的部位,腳腕處分佈的主要穴位有崑崙、申脈、金門、丘虛、解溪、中封、商丘、太谿等。

▲ 腳腕經絡穴位圖

轉動腳腕,等於刺激了十二正經的一半經脈,有益於增強全身各個系統器官的功能。如:

太谿穴是腎經原穴,補腎功能強大;

崑崙穴可用於頭痛、腰痛和高血壓;

商丘穴可以對付腸胃疾病;

中封穴可疏肝理氣,對付兩肋疼痛。



轉手腕方法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坐或站使上身正直,兩手先側平舉,再慢慢立腕,可以是掌形,也可以是拳形,雙手手腕同時由內往外轉300下,再由外往內轉300下,每轉盡量周全圓滿,緩緩轉動。


轉腳腕方法

站著時:可一隻腳支撐身體,另一隻踮起腳尖,順逆時針各旋轉300下。

坐著時:上身直,腳腕由內往外轉300下,再由外往內轉300下。

躺著時:上身直,膝蓋微彎易著力,腳腕由內往外轉300下,再由外往內轉300下。

注:轉腳腕的方法,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三個中的一個來做就可以了。

今天為您帶來的方法,雖然簡單,但長久堅持,就可以打通血管、舒活經絡,解決“堵”的問題。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