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揉手耳足,有火不用愁


手是人體健康的“氣象站”,耳朵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腳是人體“四根”的根本,它們都是經穴的匯集之地,對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手、耳、足上穴位眾多,經常刺激手、耳、足,可以使進全身的氣血循環,改善臟腑功能狀況,幫助各臟腑去火。

1、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因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經常按摩可去肺火,如果有牙疼、耳鳴、眼睛紅腫、 鼻出血、頭痛、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乾等症狀,或者臉上總是起青春痘的話,可以按合谷穴,這個穴位按摩起來比較方便,坐車的時候,在家看電視的時候,晩上躺在床上休息的時候都可以進行按摩。


2、揉耳廓

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繫,各臟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射區(耳穴), 刺激耳穴,對相應的髒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揉耳廓時可將兩手掌接熱,用兩手掌的掌心對準耳廓輕輕揉搓,先上下揉,再前後揉,最後轉圈揉,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記住,在此之前一定要先將兩手搓熱。

3、按摩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腔脹等不適,可以多按內庭穴。內庭穴在足背第2和第3足趾之間的縫隙交叉處,是治療胃病的主穴。每天早晩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4、按摩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足大趾和第2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由於它屬於足厥陰肝經,因此按摩此穴對於緩解肝火旺盛引起的上火症狀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衝穴上,稍用力按就會感到非常痛,說明肝火比較盛,那麼就要多按摩這個穴位。

具體做法:在按摩太衝穴之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此外,兩手掌大、小魚際可每天不拘時地揉搓3分鐘,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也有很好的清熱作用,每天陽氣最盛的時候(即中年11: 00~13:00),按揉兩側曲池2分鐘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每天做。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靠牆倒臥式:你絕對想不到的幾大好處


我們都知道血液的重要性,如果身體哪個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滋養,就不能正常工作、加速老化,甚至是壞死,而如果身體的哪個部位發生充血,就會對其他組織造成壓迫。而“靠牆倒臥式”剛好可以幫你解決和預防這些問題~

靠牆倒臥式:你絕對想不到的幾大好處

這個姿勢的好處太多了,比如防止靜脈曲張、改善血液循環等;對於背部肌肉僵硬的人而言,這姿勢仍然有些難度,所以最好預備一個大枕頭作緩衝,以便好好享受這姿勢為你帶來的好處!

1、緩解大腿和雙腳的水腫

低血壓、每天長時間坐著的人,會有雙腿腫的情況,這個就是由於長時間不動,導致的下肢血壓回流不好,做這個體式再好不過。通過倒立的雙腿,促進體液的流通,所有的水腫等不適都得到緩解。

2、滋養內臟,健腦、明目.

做這個姿勢的時候,血液會充分的留到內臟中,這個時候是對內臟最好的一種清洗和滋養。同樣的道理,這個姿勢可以促進大腦和眼睛的供血,滋養到腦神經和腦組織,以及眼球組織,可以幫助提高記憶力、明目。



3、不費力的倒立,把倒立的好處全佔了.

腿向上靠牆式的倒立也不像手倒立那樣,需要過多的力氣才可進行。它讓你練習時,還能得到充分休息和放鬆,可以幫您:讓血壓正常;讓體液流動;促進消化。

4、舒緩神經系統,助眠.

做腿向上靠牆式,為的是身體的深度放鬆。配上緩慢、有規律的呼吸,更是能刺激放鬆和消化的神經。在這種狀態底下,身體消化效率更高,疲勞也能迅速恢復。新經絡公眾號提示。只要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全身的健康狀態會有明顯的提高,你也會發現自己很容易保持平靜。被失眠困擾的朋友,睡不著的時候可以這樣做一會兒,可以幫助入睡。

5、培養平靜的心智.

正如之前說到的,這個體式最大的好處之一,便是讓你容易平靜下來,讓思緒全都專注在呼吸上,進入禪定的狀態。

6、緩解腿部疲勞.

僅僅是把雙腿掛在牆上,就能讓你的雙腿和雙腳的緊張感頓消,甚至雙臀也有得到一定的放鬆。

抬腿靠牆式如何做?

1、如果身體比較僵硬,腿離牆的距離可以略遠一些;如果身體比較柔軟,可以選擇離牆近一點;

2、嘗試根據墊子移動你身體,直至找到對你最為有效的位置;

3、讓腿靠在牆上,並儘量保持垂直,感受你的大腿骨及腹部的重心都從骨盆的後方滲透到軀幹;

4、閉上眼睛,讓注意力慢慢集中到呼吸上,保持10~15分鐘;

5、最後,放下兩腿時,曲膝,使雙腳踩住牆並抬高臀部。然後放下臀部,呼氣,起身回到坐姿。

★ 注意:

1、有腰椎病的,這個姿勢要注意,不要產生對腰椎的壓迫;

2、有高血壓的朋友,要注意不要把腿抬的太高,可以平臥在地面上,把腿放在凳​​子上,離地50公分左右;

3、動作要慢,如果有不舒服的地方,要慢慢把腿放下來,避免突然的動作。

這個動作簡單方便,在家不需要什麼器材就能做,每天睡前做上十幾分鐘,堅持下來,你會發現,血壓穩了,記憶力好了,人也精神了,別再等了,趕緊和家里人開練吧~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脾胃好不好,看手、看眼袋、看舌頭,四寶粥和捏脊補養脾胃好幫手


吃有益的食物就能身體健康嗎?那可未必,食物是吃下去了,可是如果不能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吸收,食物的益處不能為我們所用,再好的食物也無用。所以在食補之前,我們首先要有健康的脾胃,才可以正常運化営養精微。

脾有運化、升清、統血的功能;胃有受納、通降的功能,脾與胃相表裡,脾升胃降, 燥濕相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所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胃虛弱會導致其功能失常,從而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輸布,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有3個最簡單的方法判斷一個人的脾胃是不是虛弱:看手、看眼袋、看舌頭看手時,首先看手的示指(即食指),示指可以反映整個脾胃的功能,如果示指變形,並且小指內側根的部分有酸痛的感覺,表明消化系統出現了功能障礙,示指靠近拇指一側的根部有個叫“二間”的穴位,便秘和腹脹的患者長期堅持按摩這個部位,可以減輕便秘。如果示指出現硬塊、顏色變紫,表明脾胃虛弱至極,這時常會出現完穀不化、大便溏稀和肚子痛等症狀。

二間穴在示指第二指關節前的橈側凹陥處


看手判斷脾胃狀況,除了看手指, 還要看整個手掌,將十指併攏,觀察手指與手指之間的縫隙,指縫過大,表明脾胃有問題,患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的可能性比較大。

再來說說眼袋,眼袋形成的原因是脾胃長期虛弱、運化無力,水濕滯留在身體內。足陽明胃經的起始處正好是出現眼袋的部位,水濕首先會滯留在這裡,眼部周圍的皮膚較薄、組織疏鬆,水濕瘀結於眼睛周圍,眼險就會隆起,形成眼袋。中醫判斷脾胃是否虛弱,常常會看眼袋,如果要徹底消除眼袋,必須補脾補胃,脾胃強壯之後,運化有了力量,身體內的水濕慢慢減少,眼袋就會消失。

脾虛

最後說說舌,舌的顏色可以反映身體的狀況,健康人的舌質為淡紅色;如果舌質偏淡,說明血虛;如果舌質偏紅,說明體內有熱;如果舌質發紫,說明體內有瘀血。脾胃虛弱者的舌質最大的特點是:舌體胖大,舌的邊緣有牙齒的痕跡, 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後不能運化水濕,水停留在體內,舌頭也會變得肥大,肥大的舌頭與牙齒擠壓,便使舌邊緣出現了齒痕。看舌質的時候還可以順便看一下舌苔,健康人的舌頭上有一層淡淡的、濕潤的薄舌苔,不燥不滑;若舌苔發黃,說明體內有熱;舌苔焦黃,說明體內的熱盛;舌苔發白,說明體內有寒;舌言發黑,說明體內的寒盛;舌苔厚膩,且滿佈白苔,說明脾胃虛弱。

了解瞭如何判斷脾胃虛弱之後,怎麼補脾胃呢?

脾胃虛弱的人最怕喝中藥,這時我會建議他們喝粥,建議大家在熬粥時加樣食材一一蓮子肉、山藥、薏米和芡實,將這4樣食物按1:1:1: 1的比例配好,打磨成粉,每次熬粥的時候放幾勺,這個四寶粥對補脾胃特別有幫助。

古往今來, 許多醫家都將蓮子視為補脾胃的第一選擇,而山藥既補氣又補陰,是平補脾胃的良藥,薏米最大的功效是祛濕,運化水濕是脾的功能之一,人體內的濕氣太重會增加脾的負擔, 祛濕就是為脾減輕負擔, 芡實與蓮子肉的作用相似,也是補脾胃的最好食物之一,芡實的收斂作用比蓮子強,是補脾止瀉的良藥。

捏脊

還有一種最簡單的補脾胃的方法,就是捏脊,要從尾椎骨一直捏到頸部。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及其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走行路線,捏脊可以刺激多條經絡,這樣就做到了“離穴不離經”。捏脊的方法很簡單,捏起背部的皮內,再放開,再捏起,不斷重複即可。捏脊可以健益脾胃、強健一身之氣,能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還有滋陰補血、平抑心火的作用。一般脾胃有間題的人臉色呈土黃色,這類人少言懶動、偏食,捏脊有助調理脾胃,捏脊法對先天脾胃功能不足的小孩也有很好的調養作用,對小兒疳積、有奇效。

脾胃既然如此重要,我們就應該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自己的脾胃。脾胃有四怕:一怕冷,二怕濕,三怕甜,四怕撐,要想保護脾胃,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四怕,飲食要合理,少食生冷、甜膩的食物,多運動、多吃素食、少飲酒、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脾胃。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養生不花錢!10大防病祛病穴,每天按一按,從頭到腳都健康~



十個養生要穴,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風池穴:明目醒腦

取穴: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耳垂齊平;

功效作用:

  1. 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
  2. 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
  3. 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
  4. 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中脘穴:養護腸胃

取穴: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

功效作用:

  1.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复,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
  2. 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
  3. 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關元穴:補腎固元

取穴: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併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

功效作用:

  1.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髮等問題;
  2. 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
  3. 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內關穴:保護心臟

取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

功效作用:

  1.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2. 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髒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3. 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合谷穴:清熱止痛

取穴: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

功效作用:

  1.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
  2. 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
  3. 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委中穴:緩解腰酸背痛

取穴: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

功效作用:

  1. 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
  2. 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陽陵泉穴:舒筋活絡

取穴: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功效作用:

  1. 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
  2. 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足三里穴:全能養生穴

取穴:

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

功效作用:

  1. 如果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
  2. 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3. 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里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三陰交穴:女人的養生穴

取穴: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

功效作用:

  1. 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
  2. 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
  3. 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後再揉。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因此不適合孕婦。

湧泉穴:安神益精血

取穴: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

功效作用:

  1. 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鐘左右,有助睡眠;
  • 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後,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湧泉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穴位按摩簡單有效,但建議孕產婦和體弱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文章來源:養生雜誌

打開身上這12處健康開關,分分鐘還您舒暢身心!


很多年輕人總是睡不醒,沒精打采;中年人常感頸肩酸痛,頭暈眼花;老年人心中憋悶、頭腦犯暈……

其實,想解除這種亞健康狀態,只要打開身上這12處健康開關,分分鐘還您舒暢身心!

中醫才不是“慢郎中”!

1


頸椎不適:肩中俞

“肩中俞穴”位於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兩寸(三橫指)。肩背痛、頸椎病的時候,可以常按壓這個穴位,可以促進頸部、腦部的血液供給,力度為感到酸脹為宜。

2


肩部不好:肩井

“肩井穴”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肩周炎、五十肩、肩頸等肩部的問題,就找肩井來按壓,大都可以手到病除。



3


感冒:風池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與耳垂齊平後髮際的凹陷處。按壓風池穴,可以增加頸部、腦部的血流量,緩解頸部僵硬,增強記憶力等。

4


上火咽痛:曲池

“曲池穴”位於肘部,屈肘最高點。按曲池穴,可以達到清熱祛火的目的。對於因熱、幹導致的便秘,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5


滋養大腦:百會

“百會穴”位於頂中央凹陷處。想要滋補大腦,不用花錢買什麼腦白金、黃金搭檔等保健品,百會穴就是滋補大腦的穴位。

6


心痛胃痛:內關

“內關穴”位於腕臂內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腕橫紋上2寸(見上圖)。

心絞痛發作時,除了服用急救藥物,平躺等待救護車外,家屬可以幫助患者按壓內關穴,緩解心臟不適。

7


手腳麻木:太衝

“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太衝穴有個俗名,叫“出氣包”,顧名思義,生氣的時候按壓此穴可以疏肝解鬱,功效堪比逍遙丸。

8


腎虛腰痛: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后腰與肚臍正對的穴位為命門,命門穴旁開1.5寸就是腎俞穴。這是補腎抗衰老的好穴位,按揉這個穴位,可以緩解腰酸腰痛,治療腎虛。

9


痛經美容:三陰交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平日常揉三陰交,有助於緩解女性痛經。但此穴孕婦禁用。

10


補陽強身: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脛骨旁開一橫指。按揉足三里可以補陽補氣,還可以增強體質,增強免疫力。

11

清熱解毒:內庭穴

內庭穴,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是人體自生的牛黃解毒丸。內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當於牛黃解毒。

胃火牙痛、咽喉痛、熱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內庭,所以它是一個去熱的穴位。

12


補中益氣:中府穴

肺經有個穴叫中府,兩手叉腰立正,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是雲門穴,由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平第一肋間隙)處即是本穴。

此乃中氣之府,是中氣匯集的地方,因此為調補中氣的要穴。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頸椎病的治療,重點在這裡


頸椎病幾乎成了現代人的標配,就算用了藥物,也很容易在短期內反復發作。

這個病,真的有那麼難治嗎?頸椎病一般會出現這些症狀: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頭暈、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甚至心動過速。

一般情況下,醫院怎麼治療呢?第一步肯定是拍片子。第二步就是根據你的片子,來判斷你的頸椎問題屬於哪個類型的。


接下來是治療環節。如果你的頸椎還沒有難看到一定要做手術的地步,醫院會建議你用藥物加物理治療——藥物一般有止痛劑、鎮靜劑和維生素等,物理治療有運動療法和牽引、推拿療法。

1


頸椎病的治療關鍵在推拿

在中醫裡,頸椎問題不是頸椎的骨頭問題,而是經絡問題。頸椎出現疼痛、僵直、麻木等,都是因為經絡不通,氣血走不過去。而頸椎又關聯到頭部,所以當氣血受阻,無法暢通時,就會導致頭部氣血供應不足,而出現眩暈、眼花等症狀。

為什麼有的人進行了肩頸推拿治療,也沒有治好呢?那是因為主管頸椎的經絡不在肩頸上,在我們的兩個胳膊上, 而且是在胳膊的外側。

我們的胳膊外側有三條陽經,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

來看下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路線圖:

經絡是左右對稱的。我們可以看到,經過我們頸椎部分的,就是手太陽小腸經。也就是說,當我們頸椎出現問題時,其實是小腸經的經絡不通。頸椎病的真正病根兒,在小腸經!!

一些醫院按摩,只是在頸椎部位或者後背膀胱經拼命地推拿,按摩後反而比治療之前還要疼痛,甚至皮膚會出現瘀紫和腫脹。那不是按摩,那是肌肉的軟組織挫傷!其實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沿著小腸經的行走路線進行推拿。

2


頸椎病的推拿方法

先簡單捏揉一下肩頸部位的肌肉,放鬆一下,然後從肩中俞穴開始,每個穴位點按1分鐘後,揉搓行至下一個穴位。

肩中俞穴: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督脈)旁開2寸處。

這裡要特別提醒注意的就是天宗穴,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生髮陽氣。

它位於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這個穴位特別重要,一定先找准這個穴位的位置,然後用拇指用力深壓。

這個穴位找准了的話,不管被按壓人有沒有嚴重的頸椎病,都會有明顯的脹痛感,並伴有麻酥感。經絡通的人,這種麻脹感可以一直通到手指,如果經絡不通,麻脹感就會只停留在大臂。這個穴位至少要按壓2-3分鐘,再痛也要忍著。

接著按摩大臂上的肩貞穴。

肩貞穴: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

除了按壓此穴,最重要的是要沿著小腸經的路線,揉開大臂上的硬塊。頸椎病患者的大臂外側絕對不會是柔軟的,一定會有很多結塊,揉搓起來非常疼痛,這其實就是經絡不通的表現。

越是疼,越是要揉。揉的時候感覺力道往下走,慢揉,讓力道滲入到肌肉中去。不要揪著皮搓,否則第二天會出現青紫色的瘀斑。大臂按揉至少要保證20分鐘,順著經絡圖的穴位往小臂走。小臂肉少,揉起來沒手感,所以就以按揉穴位為主,最後就到手了。

這個手上的穴位就是治療頸椎病最最重要的一個穴位,叫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的俞穴,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主治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

後溪穴: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尺側的近端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這個穴位很深,要藉助梳子的背面,或者桌子的邊緣,按壓或者滾動按壓。刺激這個穴位,是我們的收工動作,對於治療頸椎病有事半功倍之效。這個穴位至少要按壓3-5分鐘,不管怎麼酸痛,都要堅持,因為只有這樣,才算是把整條小腸經打通了。

這個方法治療頸椎病,效果比湯藥來得還要快,基本都是一次推好。只有個別人因為身體瘀血太嚴重,推過第二次。

3


從小事做起預防頸椎病

日常注意頸部保暖

無論是嚴寒冬季,還是酷暑夏日,都要注意頸部的不要受寒受涼,尤其是夏季在空調房間。女性朋友可以選擇搭配絲巾圍巾,保持頸椎有一個舒適的溫度。

工作累了做操舒緩

每天上午十點左右,下午四點左右,可以選擇5分鐘的頸部保健操,伸展頸部,讓頸椎和肌肉得以舒緩,同時也可以讓眼睛休息一下,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



午休過後放鬆頸椎

午休過後,簡單的擴胸運動、肩頸放鬆運動讓身體得以伸展,讓頭腦迅速清醒​​,積極地投入工作中。

晚餐過後韌性練習

晚餐半小時後,可以外出散散步,或者練習瑜伽、游泳。

推薦“大鵬展翅”這一動作,簡單操作,同時可以增加頸椎肌肉的韌性。

合適枕頭舒適睡眠

如果習慣仰臥,建議選擇5-10厘米的比較硬的枕頭,如果習慣側臥,建議選擇10-15厘米的中等硬度的枕頭。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送您一套從頭練到腳的經絡操,疏通經絡,讓全身運動起來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很多大家都熟悉,比如艾灸、拔火罐、刮痧。其實,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學學經絡操,疏通經絡,讓全身運動起來。

大家都知道,經絡是人體氣血的通道,氣血不順則百病易生。古話說“流水不腐”,人體氣血的暢通是健康的根本。

小編整理了一套經絡養生操,從頭練到腳手把手教會您!

下面是分解動作,每個都很簡單:

第一節:拉任脈

動作要領:雙腳與肩同寬,雙臂由前向後體側旋轉360度,身體後傾,頭後仰,慢慢收回。

第二節:拉督脈

動作要領:雙腳與肩同寬,雙臂由後向前體側旋轉360度,下腰,慢慢收回。



第三節:拉帶脈

動作要領:左弓步,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身體左側彎,用力拉伸,慢慢收回;右弓步,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身體右側彎,用力拉伸,慢慢收回。

第四節:敲肝膽經

動作要領:雙腳與肩同寬,蹲馬步,雙手握空拳,從膝關節內上方開始,四拍,敲至腹股溝,然後轉至膽經,從環跳穴開始,四拍,敲至膝關節外上方,慢慢收回。

第五節:平衡運動

動作要領: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平舉,蹲,蹲不能蹲下,起,起不能站直,慢慢收回。

第六節:搥胸

動作要領:身體直立,目視前方,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握空拳放於胸前,胸要挺,肘要撐,左拳捶左胸,右拳捶右胸,交替捶打,慢慢收回。

第七節:頓足

動作要領:將身體重心放於右腳,左腳頓足四拍,再將身體重心放於左腳,右腳頓足四拍,左右交替。

這個經絡養生操,雖然看上去簡單,但是能夠幫人體打通經絡,使人身體健康。敲打它們好處多多:

拉督脈

古代中醫大家稱督脈為“陽脈之海”。一旦督脈陽氣不通,引發的疾病將遍及全身,我們跳經絡養生操拉伸整個督脈,讓氣血在身體裡奔湧,遇到瘀阻點,破關而過。



拉帶脈

帶脈主要指腰腹處繞身一周,使我們經絡中唯一橫行的、帶脈最怕冷,我們可以通過經絡操中的一拉一敲一梳讓帶脈升溫。

敲打膀胱經

經常對膀胱經進行敲打,不但能改善對腦部供血的質量,還會對腦神經的細胞帶來刺激,令大家的記憶力能夠更好,並且時刻都處在精力充沛的狀態下。



敲打胃經

從鎖骨的下面開始,直到兩個腳部的第四個腳趾之間這段距離就被稱作為胃經。對胃經進行敲打,不但能夠令人們的面部皮膚變得更好,還能夠令皮膚更加有光澤。

敲打膽經

從臀部的中部到腳踝最底端為止便是人體的膽經。

經絡養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見效的,需要長期堅持,作為初學者,首先,不要貪,每個穴位做5分鐘即可;其次要注意動作的力道和深度,做的時候要讓全身的精氣神都貫注到穴位上。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有一種手診法,一上手就知道是什麼病!


手診方法非常簡單、易學,就連完全不懂醫療知識的人,也可以按照其中所說的方法去診斷疾病,準確率很高。

如果你懂得一些中醫基礎知識的話,那麼看完本文之後,很快你就會在慢性病的診斷上有一個質的飛躍,立刻超凡入聖進入高手行列。手診的流派很多,版本也很多。

手診怎麼望診?

當一個人伸出雙手到你跟前,首先就是望診。健康人的手掌應該是白裡透著粉紅、潤澤、有彈性的。

當你看到一個毫無光澤的手掌,顏色偏黃或偏白時,就是氣血兩虧、營養不良的人。掌肉的質感很差,乾巴巴的手掌,消化系統肯定好不了。脾主肌肉嘛,所以特別是脾胃的問題最大。

如果手掌的顏色明顯偏紅,說明這是一個陰虛火旺、內熱重的人,肝火盛也比較容易發火。

如果紅得像硃砂掌,那就更加嚴重,但是你一定要問問這是不是偶爾發紅,是不是最近多喝酒或者補品吃得多之類造成的。

如果手伸出來,過一會兒手指頭的顏色變得比手掌的顏色深,發紫、發暗時,說明這人身體內寒重,血液運行已變得緩慢,血液的粘稠度高。

望診的重點在青筋,就是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青筋的存在說明人的身體內的一種瘀血、瘀濕、熱毒、積滯等生理廢物不能排泄出體外,這是人體內廢物積滯的表現。

手掌上都能見到數條青筋,說明長期排便不暢。青筋越粗,代表問題越重。青筋凸起就更加嚴重了。如果一天拉幾次的話,青筋就會凹下去了。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青筋就會消失。

大拇指外側或指關節縫有青筋,代表頭部供氧供血不足,經常頭痛、頭暈。理由很簡單,這個位置代表頸腦結合部,是頸動脈與頭部供血的反應區,所以這裡出現青筋,主要表現在頭部問題。

其中大拇指外側的青筋比較對應供氧不足,指關節縫的青筋比較對應供血不足。如果大拇指根部有青筋,代表心臟動脈硬化。這裡是心臟反應區。

青筋越粗,代表問題越重。青筋細淺,代表患病時間短。這時病人的心臟不會有明顯不適,只是在勞累和心情不好時會有些胸悶或心痛,休息過後就會好轉。


食指根部屬於肝區,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就說過。其實食指主要是消化系統的反應區,要注意肝其實就是最大的消化器官。也不知祖先們有意還是無意,食指反應的剛好就是與“食物”有關的消化問題。

如果青筋是從食指根部正下方往上延伸,那麼就比較對應肝膽的問題。但如果是由食指外側有青筋往上延伸,那反應的就是胃與大腸的問題。

青筋越長、顏色越深的話,說明病人在小時候身體不好,消化功能弱,營養不良,常常生病,體質很弱。

有的地區,孩子生病時,就用針扎破這根青筋擠血。不論是感冒、發熱,還是腹痛、腹瀉,將兩隻手此處的黑血擠出,孩子的病就會減輕。

過一天再擠一次,擠的血只要是鮮紅的,孩子的病就基本痊癒了。如果還是有黑血,過兩天再擠一次,直到擠出鮮紅的血為止。這叫做放血療法。

在治療期間,孩子要多喝溫水,不能吃寒涼的食物,食物要盡量做到細、軟、爛,有利於消化吸收。

食指中部指關節縫有青筋,也需要認真看看是不是由食指外側有青筋往上延伸而來,如果是的話就比較對應腸胃的問題,如果不是的話,這裡是對方右眼反應區(我們看過去是左邊,但對應患者卻是右邊),那這個地方的青筋當然代表著右眼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代表著肝膽的問題。

所謂肝開竅於眼嘛,所以這裡主要是代表肝膽的解毒排毒功能出現的問題。

另一個部位的無名指中部地方青筋所代表的意思差不多,但這裡就不涉及胃與大腸的問題,如果出現青筋就直接對應肝膽。

中指根部有青筋,也代表常常頭痛、頭暈,同屬腦部供氧供血少所造成的。這一點與大拇指外側或指關節縫有青筋是類似的,可互為參考。道理也一樣,這個地方也代表頸腦結合部,是頸動脈與頭部供血的反應區。

中指中間指節有青筋,代表腦動脈硬化,因為這裡已經屬於腦部的反應區範圍了。如果只是出一條青筋還好,如果兩側都有而且青筋相對粗長,說明腦部的動脈硬化已非常明顯,趕快找一個中醫高手治未病去吧。

食指、中指與無名指的指尖都代表頭部,中指尖代表頭頂,食指尖與無名指尖代表偏頭。中指中間指節前面代表前額,背面代表後腦勺。整個手掌的背面即是對應人體背部反應區。

小指總體來說是生殖與泌尿系統的反應區。外側從根部往上出現青筋,代表先天的腎氣不足。小的時候容易遺尿,大了以後同樣會出現腎臟方面的毛病,而且腰腿無力、酸軟。青筋越長、越深,病情就較重。

小指根部區域,如果是女性就代表子宮卵巢,如果是男性就代表前列腺。小指外側從根部往上第一節代表膀胱的問題,再往上中間一節代表腎一的問題,再往上指尖一節才是代表耳朵的,這一點需要完善一下。

這些地方未必出現青筋,但可以望診這裡的肉質是否飽滿,以及通過用自製圓形手診筆劃一下(其實用什麼劃都可以,只要不弄傷手就好),如果有許多類似於砂粒狀的東西,那就是對應的髒腑出現嚴重亞健康問題的象徵。

手掌最下方也屬於女性子宮卵巢與男性前列腺的反應區,可互為參考。

如果這裡的青筋明顯,就是男科婦科的問題居多。向下延伸的區域,屬於肛門下方至腿部的反應區了。如果肛門對應部位出現砂粒狀,十有八九是痔瘡。

手診怎麼觸診?

手診的第二步就是觸診了。比如會感覺到對方的手很冰涼,那麼就說明此人陽氣虛,血液循環較差。手感熱的話就是實熱病或者陰虛火旺了。手感粘主內分泌失調,特別是糖尿病人多見。很多女生都會手汗多,未必感覺到粘,這種情況多為脾胃熱,心火旺盛,熱逼津液而出。但如果兼顧手感冰涼的話,那就是陽虛不攝津液的表現了。

也有寒熱交錯的情況,夏天熱甚,冬天冷甚。此屬陰陽失調,多為氣血兩虛,情況更加嚴重,因為這種情況往往屬於虛不受補的狀態,不是你想補就那麼輕易補得進去,還得慢慢調理腸胃開始。

這種人一方面需要用很平和的物品幫他祛邪,並囑咐他每天晚上臨睡前要用熱水泡腳,以增加血液循環。然後用平和的物品,諸如蜂蜜、推陳致新粉這些東西來調理腸胃,還要囑咐他將食物盡量做得軟、細、爛、以便於消化吸收。

這種人千萬別建議他多去加強鍛煉,只限於散散步就可以了,或者做一些簡單的按摩,如耳部的按摩、用手指梳梳頭等等。

用手指梳頭,把手搓熱了,在頭上用手指往後梳。以感到頭腦發熱為度。其實質是按摩頭部經穴,同時也按摩到手指尖的穴位,加速血液循環,這對身體虛弱的人很實用。

時間一長,氣血補足,睡眠好了,他的許多毛病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消失。

第二掌骨全息反應區(如上圖所示)也是值得推薦的。當你沿著食指指背的根部輕輕往下推至靠近腕部,就能非常清晰地摸到一根硬硬的骨頭,這就是第二掌骨。

如果這根骨頭上沒有多餘的肉,沒有疙疙瘩瘩的凸起與凹陷,而且骨質很硬的話,就是健康的表現。

如果感覺骨頭上到處疙疙瘩瘩的,就說明這是一個從小就多病的人。這類人的調理與上述虛不受補型的人一樣,也不要管他現在是哪個病重,哪個病輕,只要是慢性問題,只需去調理他的腸胃就好。

根據第二掌骨圖中所標明的位置,分別對應不同的髒器。比如最中點是脾胃穴,這與脾胃屬於中土是相應的。

掌握了這些器官在第二掌骨上對應的具體位置後,你一摸就知道他是哪個器官有病了,而且在這些凸起的地方你一使勁按壓,病人馬上會感到非常的疼痛。

兩個手的第二掌骨都要摸,當左手第二掌骨穴位的壓痛感較右手的同名穴位強時,表明左側病重或病在左側;當右手第二掌骨骨側相應穴位壓痛反應較左手的同名穴位強時,表明右側病重或病在右側。

第二掌骨還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好處,就是不但能診病,而且還能治病。比如突然胃疼,就在第二掌骨的中點按壓100下,左右手都要按,很快胃就不痛了。

當吃錯了東西腸胃難受,你就從第二掌骨的胃穴往下推到底,只需推幾分鐘,胃難受想吐的感覺就可以消失。有便意上廁所,但是又拉不出來,那你也從第二掌骨的胃穴往下推到底。但這種方法只能應急不能長期用,否則會洩氣。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內臟有炎症,這幾個地方一按就痛!


抗生素的濫用一直是困擾人們健康的一大問題,有些人總是想通過服用抗生素來避免體內產生炎症,但是長期使用抗生素之後就易降低身體的免疫力,那麼我們可以怎樣來判斷體內是否有炎症產生呢?

答案就是:按穴位,找痛點。

第一:地機穴痛——脾臟(包括胰腺)有炎症

按壓地機穴時感到疼痛表示體內脾臟已經出現了炎症,其嚴重程度與壓痛的輕重成正比。脾臟有炎症的表現:不想吃東西或進食減少,左下腹隱隱作痛,疼痛尤以進食後明顯。

中醫所說的脾是指體內的脾臟和胰腺,所以當胰腺出現炎症時,比如糖尿病,其在地機穴也有壓痛。

地機穴定位:陰陵泉與內踝高點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第二:水泉穴痛——腎臟有炎症

按壓水泉穴時感到疼痛表示體內腎臟已經出現了炎症,炎症的輕重程度與穴位按壓疼痛度成正比。腎臟有炎症的表現:腰部酸困不舒、小便無力、分叉、有泡沫、男子陽痿、女子宮頸糜爛等。

水泉穴定位:太谿穴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第三:孔最穴痛——肺臟有炎症

按壓孔最穴有疼痛表示體內肺臟出現了炎症,炎症的輕重程度與穴位按壓疼痛度成正比。肺臟有炎症的表現:自覺胸悶、憋氣、呼吸不利、咳吐膿痰等。

孔最穴定位:前臂掌側,當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七寸處。

第四:中都穴痛——肝臟有炎症

按壓中都穴有疼痛表示體內肝臟出現了炎症,炎症的輕重程度與穴位按壓疼痛度成正比。肝臟有炎症的表現:眼球和皮膚發黃、小便發黃、生殖器周圍潮濕、發癢等。

中都穴定位:內踝高點直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第五:陰郄穴痛——心臟有炎症

按壓陰郄穴有疼痛表示心臟出現了炎症,炎症的輕重程度與穴位按壓疼痛度成正比。心臟有炎症的表現:心前區悶重、沉痛、嚴重時可見心臟肥大等。

陰郄穴定位:伸肘仰掌,用力握拳,在手前臂內側可觸摸到一條大筋(尺側腕屈肌腱),從腕橫紋沿此肌腱的外側向上半橫指,拇指指甲中點所對,按壓有酸脹感處。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氣海、關元、足三里、膻中、湧泉、合谷、風池,人體七大黃金穴位


按摩穴位養生功效很多,強身健體防病。雖然知道穴位的養生功效,但是知道正確找穴位的人卻很少,而且穴位還非常難找,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人體七大“黃金穴位”,來了解下它們分別都有哪些功效,如何取穴和按摩,一起來了解一下。

【氣海穴】促進腸道消化

氣海穴為任脈的首要穴道,為丹田之所在,稱為生氣之海。按摩氣海穴有強壯作用,還能促消化、益氣通陽。

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之譽稱,是說氣海穴有強壯全身的作用。臨床驗證,氣海穴確有調整全身虛弱狀態,增強免疫及防衛功能的作用。對先天體質虛弱、後天勞損太過者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按摩氣海穴的好處可以幫助解決大便不通、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取穴與按摩: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氣海穴1次,每次按壓15分鐘,每分鐘按壓15次。


【關元穴】調節內分泌治痛經

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按揉和震顫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常常按摩關元穴,可以起到治痛經、補腎虛、促進血液循環、強身健體的功效。

取穴與按摩:

在臍中下3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四指橫放即為三寸)。

可用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後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足三里】按摩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有些人吃東西就發脹、老是噯氣、胃痛,也可用來調理脾胃,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就能增加胃腸消化道動力。

老中醫建議: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可以增加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一般建議早上或者晚上,用大拇指按摩即可。

取穴與按摩:

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右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

【合谷穴】鎮靜止痛、治療感冒

據經絡理論以及實踐證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屬的大腸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的疾病減輕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證。由於大腸經從手走頭,凡是頭面上的病,如頭痛、發熱、口乾、流鼻血、脖子腫、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緩解和治療。

取穴與按摩:

用拇指第一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在按摩時,兩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緊一鬆的按壓,頻率為每2秒鐘一次,即每分鐘30次左右。

合谷穴的生活妙用

治療感冒:如果有輕微感冒時,可以按合谷穴,左右各個各按摩十分鐘,按摩完後再喝一杯熱開水,出出汗,感冒就可以緩解。

鼻子過敏:平常有鼻子過敏的人,也可以常常按壓合谷,如果有耐心,持之以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緩解黑眼圈:在床上、書桌旁、沙發上,按壓合谷穴非常順手,隨時可按,治療黑眼圈有一定療效。

治療牙痛:按摩並經常艾灸合谷穴還能治療牙疼、牙齦炎、舌炎、腮腺炎等。比如,牙疼時,按壓合谷穴5分鐘後,疼痛會減輕,如果有牙齦炎,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反復發作,經常按壓合谷穴能起到一定療效。

【湧泉穴】改善體內循環促進代謝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乃是腎經的首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人類的足底部含有豐富的末梢神經網,以及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等器官,它與人體各個系統、組織、器官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推搓可以加強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節律的運動性,從而促進了血液、淋巴液在體內的循環,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

取穴與按摩: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湧泉穴處,作前後反复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的拍打湧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膻中穴】活血通絡治療“氣”病

在人體軀幹的黃金分割點上。膻中穴的具體位置為人體前正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按摩膻中穴可以擴張血管,調整心臟功能,還可治療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症。

按摩膻中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取穴與按摩:

仰臥,男性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性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風池穴】緩解頭暈頭痛

風池穴是一個祛風散寒、疏解頭部經絡、治療頭暈頭痛的要穴,它在耳後稍下的位置(即頸後凹陷處)。其能治療揉眼、眨眼等由頸椎病引起的眼睛供血不足、減緩偏頭痛、治療鼻塞暈眩等症狀。

減緩偏頭痛:突發偏頭痛時,可以用自己的兩個中指重力按壓雙側風池穴,一邊按一邊揉,連續按壓3分鐘,再配合按壓患側的太陽穴3分鐘、合谷穴1分鐘,偏頭痛的症狀即可緩解。

治療眩暈:頸動脈供血不足常會導致頭暈頭漲、噁心欲吐、耳如蟬鳴、不敢睜眼等,頭部側轉活動時症狀更為嚴重。這種情況也可以用指壓自己治療。指壓雙側風池穴3分鐘,然後再按壓頭頂部的百會穴3分鐘,即可減輕頭暈症狀。

取穴與按摩

採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取穴姿勢,以方便準確取穴並能順利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或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