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搓法教你美容養顏、補腎強身、趕走失眠!親測有效~


中醫按摩手法有很多種,如揉法、摩法……

今天中醫專家教大家一種搓法,搓出健康來!

付國兵主任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推拿理療科

1、搓手

手上有很多重要的經脈,三條陰經(心經、肺經、心包經),三條陽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都在手上。經常搓手可以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搓手指

十指交叉相互之間搓,20-30下。

搓大魚際

搓大魚際,兩隻手對著搓,20-30下。



搓小魚際

捋手指

用拇指跟食指揉指側,然後用食指和中指捋一下,會有“啪”的響聲出現。

專家提醒

經常做這些動作能夠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緩解晨僵的狀態。

點按穴位巧止汗

經常刺激少府穴、勞宮穴能夠讓心平靜下來,可以起到止汗的作用。

手握拳,中指和小指用力點住穴位,吸氣時用力,呼氣時鬆開。點按穴位能夠起到靜心安神的作用。

2、搓臉

頭面部有十二條經絡,常搓面部不僅能夠舒筋通絡、活血化瘀,還能夠改善臟器功能。

搓鼻旁

肺開竅於鼻,肺氣虛的人印堂發白;肺有衛外的功能,肺氣虛的人易感冒。刺激迎香穴可以預防感冒。

沿著鼻唇溝用食指搓,20-30下。

捏鼻樑

捏鼻樑可以刺激鼻腔,讓鼻部的血液循環更豐富,阻止寒邪入侵,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

3、搓耳朵

腎開竅於耳,經常刺激耳部穴位可以起到補腎強身的作用。

搓拉耳尖

搓耳輪



拉耳垂

搓耳背

搓耳根

除了搓手、搓臉、搓耳朵以外,專家還推荐一組搓法,可以輕鬆搓出好睡眠!

搓出好睡眠

中醫養生方法多,搓法簡單又方便

護膚保健、補腎強身、助睡眠

轉發給更多人知道吧!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14條經絡治病大全:身體不舒服了,對著拍!值得收藏


經絡通則百病無,經絡不通則百病生,所以如何正確了解經絡走行和作用就是關鍵,一是我們的相關疾病就是直接發生在經絡線上的,二是知道相關經絡或者內臟出問題時的表現就可以針對性的進行調理。

1、容易感冒拍肺經

肺經上班時間是早上3:00-5:00

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時過敏性鼻炎及咳嗽、氣喘易發作;有嚴重氣喘患者,應在此時一般就會醒來,有的甚至再睡下去也睡不著了,這就是告訴我們肺出了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就可以針對性的拍打雙手的肺經來進行調理。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兩胸外上痛、打呼甚至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肩前痛,手臂內上肌肉痛、腕部太淵痛(一般抱孩子的很多)、魚際痛、大指痛或者麻。

手太陰肺經預防及主治的疾病:

呼吸系統病:各種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咳嗽、咳血、胸痛。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慢性咽炎、咽痛、鼻炎、流鼻血。

其他:經脈所過的關節屈伸障礙、肌肉疼。

2、頭面疾患找大腸經

大腸經上班時間是早上5:00-7:00

此時最適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經常拍打大腸經在此時就會準時大便,同時也可以吃些高纖的蔬菜和水果。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食指痛或麻、合谷穴痛、腕部外上痛、手臂外上肌肉痛、肩峰痛、頸側痛,上牙痛、口周長痘。

手陽明大腸經預防及主治的疾病:

呼吸道病:感冒、支氣管炎、發燒、頭痛、咳嗽。

頭面疾病:頭痛、面神經炎、面肌痙攣、面癱、牙痛、麥粒腫、結膜炎、角膜炎、耳鳴、耳聾、三叉神經痛、鼻炎、鼻塞。

其他:頸椎病、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蕁麻疹、經脈所過的關節活動障礙。


3、消化不良拍胃經

胃經上班時間是早上7:00-9:00

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這也是早餐在中醫裡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就會易得相關胃的疾患,比如胃炎、胃潰瘍、胃脹等問題。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髮際痛、前額痛、耳前痛、面部長痘,下牙痛、下巴痛、鎖骨痛、胸悶、乳腺疾病(乳房正上下部位發作)、胃痛、腹部疼痛、大腿膝蓋小腿外側痛或麻、腳麵痛,腳二指痛。

足陽明胃經預防及主治的疾病:

胃腸道疾病:小兒腹瀉、胃脹、胃痛、胃下垂、急性胃痙攣、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秘、泄瀉、痢疾、胃腸蠕動過慢。

頭面疾患:痤瘡、黃褐斑、頭痛、眼痛、牙痛、面神經麻痺、腮腺炎、咽炎。

其他:中風偏癱後遺症、慢性闌尾炎、乳腺增生、白細胞減少症、經脈所過的關節肌肉病。

4、疲勞透支健脾經

脾經上班時間是上午9:00-11:00

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所以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因此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到脾,如果是脾虛者,這個時候就會很累或者犯困,可以適當拍打脾經的相關部位,比如三陰交、陰陵泉、血海來進行補養。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大腳趾痛或麻或者腫大或者增生或者痛風、腳內側痛或麻、內踝痛、三陰交痛、小腿中線痛、膝蓋大腿內上痛、腹部外側痛、乳房或者胸腹外側痛、咽喉痛等。

足太陰脾經預防及主治的疾病:

消化系統病:消化不良、泄瀉、痢疾、便秘。

婦科病:痛經、月經不調、閉經、月經提前或錯後、盆腔炎、附件炎。

男科: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腫。

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關節炎、經脈所過的肌肉軟組織疾病。

5、心煩心痛打心經

心經上班時間是中午11:00-13:00

這也是為什麼中午要吃飯的原因,很多人也說中午不宜劇烈運動,就是擔心在心經氣血充盈時,造成血脈運行紊亂,因此應適度休息,但午睡不宜過久,不然下午容易昏沉。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胸悶、心前痛、腋窩痛、手臂內下痛,肘尖痛、小臂內側痛、小指痛或麻等。

手少陰心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心肌缺血、心慌。

神經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癲癇、神經官能症。

其他:經脈所過的肌肉痛、肋間神經痛。

6、吸收不良問小腸

小腸經上班時間是中午13:00-15:00

此時是小腸經進行清、濁及吸收的時刻,營養吸收到體內,濁物送到大腸待消化及排除體外;這個時間過後腸胃開始休息,此後的晚餐時間含蛋白質和脂肪、澱粉類高營養的食物要少量攝取,否則易在體內累積,這也是晚飯吃少的原因。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小指痛或麻、掌緣痛、手臂外下肌肉痛、後肩痛、肩胛痛、耳下痛、臉頰長痘、耳前痛等。

手太陽小腸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五官病:咽痛、眼痛、耳鳴耳聾、中耳炎、腮腺炎、扁桃體炎、角膜炎、頭痛。

其他:腰扭傷、肩痛、落枕、失眠、癲癇、經脈所過關節肌肉痛。

7、頸肩腰背靠膀胱 

膀胱經上班時間是下午15:00-17:00

膀胱為腎之腑,兩者均屬水,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以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前額痛、頭頂兩側痛、腦後痛、勁後痛、後背痛、骶部痛、大腿後面痛、腳掌外側痛、小腳趾痛或麻等。

足太陽膀胱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呼吸系統:感冒、發燒、各種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炎。

消化系統: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急慢性胃腸炎、肝炎、膽囊炎。

泌尿生殖系統:腎炎、陽痿、睾丸炎、閉經、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附件炎、宮頸糜爛。

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中風後遺症、關節炎、經脈所過的肌肉痛。

8、精力不足養腎經

腎經上班時間是下午17:00-19:00

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也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由於此時是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或者過食,可以清淡少量飲食後,適當做些舒緩的運動如散步等。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腳底痛、腳內側痛、腳內踝痛、腿內後側痛等。

足少陰腎經預防及治療的疾病:

泌尿生殖系統:急慢性前列腺炎、陽痿、早洩、遺精、術後尿瀦留、睾丸炎、痛經、月經不調、盆腔炎、附件炎、胎位不正、各種腎炎、水腫。

頭面疾病:頭痛、牙痛。

其他:消化不良、泄瀉、耳鳴耳聾、腰痛、中風、休克、經脈所過的各種關節肌肉軟組織病。

9、失眠多夢調心包 

心包經上班時間是晚上19:00-21:00

心包經主瀉、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豐盛,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噁心,因此此時進餐的,建議晚餐不宜過膩,餐後要休息,運動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手厥陰心包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心血管系統:心慌、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心絞痛、心肌缺血、胸悶。

其他:噁心、嘔吐、抑鬱症、中署、休克、小兒驚風、胃痛胃脹、經脈所過的關節肌肉痛。

10、奇難雜症理三焦

三焦經上班時間是晚上21:00-23:00

掌管人體諸氣通往各臟腑,是為人體血氣運行的要道,特別是人體上肢,以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範疇;此時陰盛,要安五臟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時不要特別壓迫到某側的手部,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無名指痛、手臂外中線痛、鎖骨痛、耳後痛等。

手少陽三焦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五官病:耳鳴耳聾、腮腺炎、偏頭痛、面神經炎、面肌痙攣。

其他:肋間神經痛、便秘、感冒、中風後遺症、肘關節屈伸不利、經脈所過的關節和肌肉軟組織病。

11、結節腫瘤通膽經

膽經上班時間是晚上23:00-1:00

此時陰氣最強,膽經會引導初起人體陽氣下降,是身體進入休養及修復的開始;熬夜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症狀,因此宜多休養,同時如果膽有疾病的人如膽結石、膽囊息肉等,也會在此醒來,或者無法入睡,待到12點甚至1點後才能入睡。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偏頭痛、耳後痛、肩井痛或木、肩前痛、兩脅部痛、胯部痛、大腿外側痛、小腿外側痛、外踝痛、腳麵痛、第四腳趾痛或麻等。

足少陽膽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肝膽病:急慢性膽囊炎、膽絞痛、各種慢性肝炎。

頭面五官病:頭昏、偏頭痛、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痺、耳鳴、耳聾、近視。

其他: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脅下痛、經脈所過處的肌肉痛。

12、情志憂鬱疏肝經

肝經上班時間是晚上1:00-3:00

本經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且由於肝膽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養肝,否則就不利肝臟排毒功能。肝經具有調節全身的血液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致氣血不暢。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大腳趾痛、內踝前痛、小腿內前痛、膝蓋內側痛、大腿內側中線痛、陰部痛、小腹痛、肝區痛等。

足厥陰肝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生殖系統疾病: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盆腔炎、前列腺炎、疝氣。

肝膽病:各種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炎、肝脾腫大、抑鬱症。

其他:頭頂痛、頭暈眼花、各種眩暈、癲癇、胃痛等。

13、體弱多汗灸任脈 

經絡循行:任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與督、衝二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繫,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本經腧穴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症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少數腧穴有強身壯陽的作用,也可治療情志病。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會陰痛、陰部痛、小腹痛、肚臍痛、中腹痛,胸前痛、咽炎、喉嚨痛下頦痛。

任脈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泌尿生殖系統:前列腺炎、陽痿、早洩、盆腔炎、附件炎、白帶病。

消化系統:胃痛、消化不良、胃潰瘍。

其他:失眠、胸悶氣短、腰痛。

14、虛寒怕冷拍督脈

經絡循行: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後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頭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循行部位易患問題:會陰痛、痔瘡、尾骨痛、腰骶痛、腰疼、後背疼、脖子痛、頭後痛、頭頂痛、前額痛等

督脈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脊柱病:腰股勞損、腰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

其他:小兒消化不良、頭痛、發燒、中風、脫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退行性關節炎、膽囊炎。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養陽就是養命——中醫穴位之補腎助陽的六大穴!


人到了中老年、甚至一部分青年人,也經常會出現陽(ED)wei或勃(Erectile Dysfunction)qi不堅,他們的身體陰部多汗潮濕,而且時常出現頭暈,感覺身體明顯的慢性疲勞(發虛),小便變黃(內熱)等。這些病情大部分是因為心理情緒緊張、勞累,或者是房事勞累過度、飲酒過量,還有飲食生活不健康的,是吃多了油膩甘肥的食物,至使毒素在體內特別是在肝腎經脈堆積所致。在人體十二條經脈與兩條絡脈中,有增強肝腎元氣的穴位,先只從腰、腹至腿講主要是下列六個大穴:



1、腰部的腎俞:

【定位取法】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俯臥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腎俞是膀胱經的要穴,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是血氣精津的調度站。腎屬水,對應於冬季,冬天主收藏。溫補腎陽以冬季最好;夏季、晚春和初秋,以按揉穴位為主;初春和秋末可以拔罐。人在睡覺的時候陰在外而陽在內,陽主動,陰主靜,晚上12點左右是陰陽交替的時間,人體最容易受納,這個時候給予溫補效果最好。有的人睡得早,可在睡前半個小時按摩此穴,讓補充的陽氣能保存在體內。




2、督脈閭尾部的長強穴: 

【定位取法】: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長強“長”意思是循環往復永不休止、長大、旺盛;“強”則是健行不息、充實、強壯之意。這個穴位主治遺jin、勃qi功能障礙等與腎精相關的病症。位置在尾骨下,可以自行按揉,也可以請人幫助灸烤。

3、肚臍下的關元:

【定位取法】:任脈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下3寸,仰臥取穴。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小腸的募穴。

關元是任脈重要穴位。所謂關元,就是元氣的開關,是元神的中心。經常做環形按摩,具有益氣補中、溫腎健脾的作用,能治療男子性功能低下、早xie以及食慾不振等症。



4、胃經的足三里:

【定位取法】:位於膝關節髕骨下、韌帶外側的凹陷處。從小腿的外側自下往上觸摸,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也是經絡師們譽稱的“長壽”穴。具有調理脾胃、補腎壯陽的作用,能治療男性勃qi障礙、早洩,女性性yu低下等症。所謂的”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5、膝下內側的陰陵泉:

【定位取法】取該穴道的時候,患者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應,(或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陰陵泉它是脾經的要穴。從名字上看“泉”和體內的“陰水”有關。脾主運化水濕,也就是說脾經能夠把我們吃進去的水濕之物轉化成身體需要的氣血。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合”就是這條經的經氣深入臟腑、經和腑聯繫的位置,刺激它能清利濕熱,盡快振奮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

陰陵泉是補脾、利水的穴位,以利水為主。所以人體凡是有“濕”或者水腫的情況時對它進行按揉,一年四季都可以。但是每年夏季以及夏秋之交的時節按揉此穴最合時宜,因為夏季的“暑氣”最旺,“暑必兼濕”,此時按揉陰陵泉,可以有效地消除體內有濕的各種症狀。

刺激陰陵泉應該在下午或者晚上進行,因為一天之中晚上屬陰,白天屬陽,下午為陽中之陰。濕屬陰邪,在每天陰的時刻它最盛旺,這個時候用陰陵泉瀉濕正合適。

配合關元和腎俞,是因為兩穴都是溫補腎陽的穴位,“濕屬陰邪,得陽則化”,補陽以化濕,加上陰陵泉的祛濕作用,很快就能消除蘊積在人體內的濕熱之邪。

6、足部太衝:

【定位取法】位於人體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側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

太衝,太,大也。衝,衝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沖散穴外,故名。大衝名意與此穴同。在臨床太衝配大敦穴治七疝;瀉太衝、補太谿、配复溜穴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谿、血海穴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經常按摩太衝,能排解鬱悶,讓人心平氣和,充分放鬆並享受性生活帶來的歡樂愉快。濕熱容易下注的人,在飲食方面禁忌一定要忌飲酒和煎炸、油膩的的食物,注意飲食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人體自帶這幾種“藥” 可以去火、止咳、通便等等


很多人平時不注意,結果生病了,就想起用藥片來抱佛腳。其實,我們身體上的穴位就相當於一個天然大藥庫。當我們出現咽喉不適、腸胃消化不良、心悸……就可以通過身體的穴位來補身體、緩解不適,能讓我們盡享健康。

消炎護嗓藥照海穴

咽喉部癢痛,有時還伴有乾咳、乾嘔的症狀;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藥物無法進入粘膜深層,吃藥無效;空調吹久了,咽喉腫大、發炎、發燒……這時可以按摩照海穴,消炎護嗓。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用法:每次指尖掐照海穴3~5分鐘,每天不限制時間、次數。按摁住足部的照海穴,並閉著嘴,不要說話。一會兒,會感覺嘴裡有津液,慢慢吞嚥下去,這樣幾次後,可緩解不適。

健胃消食藥大陵穴

脾胃不好的人遇到喜歡的食物,稍不留神就會吃的有點多,然後消化不良。此時,如果能夠來點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藥物”,往往可以緩解不適。

位置:它在手掌根,腕橫紋的中點上。

用法:這個穴位對應著脾胃,是一味很經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



去心火藥勞宮穴

心火亢盛多見於工作壓力較大、煩心事較多、遇事老愛著急的人,這些人大多有情緒煩躁、夜間渾身燥熱而失眠、多夢、焦慮等症狀,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清火藥就是勞宮穴。

位置:手握虛拳時中指指尖點到的地方。

用法:清瀉心火要用強刺激,可內外勞宮同時掐按,並朝第三掌骨橈側方向用力,使麻脹感躥至中指尖。

止咳化痰藥孔最穴

我們身體上就有不花錢的止咳糖漿,那就是孔最穴。

位置:孔最穴位於伸臂側掌,在尺澤與太淵連線的中點上一橫指處。

用法:彈撥孔最穴可以緩解久咳,即用拇指深按於穴位,待出現有酸脹、疼痛的指感後,像彈撥琴弦一樣地往返撥動。

通便藥支溝穴

想排的時候排不出,或是排後仍有殘餘感,體味到便秘難受滋味的人越來越多。多數人的便秘原因,往往是生活習慣不好,除了調整飲食外,多多按摩支溝穴,也能幫助刺激腸胃蠕動,消除便秘。

位置:抬臂,掌心向下,從掌腕背橫紋中點處直上量4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在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就是它的位置。

用法:每次排便前,用手指按揉3~5分鐘。

降糖藥然谷穴

降血糖最常見的藥物是二甲雙胍,其實人體裡也自備了二甲雙胍,那就是然谷穴。

位置:它在足內側,先找到足內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塊隆起的骨頭,這個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

用法:每天晚上洗完腳可用拇指用力按揉這裡,直到有明顯的酸脹感為止。

鎮靜安神藥印堂穴

調理失眠有一個非常好使的穴位,可以起到明顯的鎮靜安神作用,這個穴位就是印堂穴。

位置:正坐,在面額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用法:食指和中指併攏,從印堂的位置依次螺旋狀往上按摩。這種方法適用於晚上臨睡前,每次按揉5分鐘,就可以大大改善睡眠質量,逐步擺脫失眠的影響。

護肝排毒藥太衝穴

肝臟毒素積累過多,會出現偏頭痛,臉部的兩側長痘痘,女性還會出現痛經。因為臉部兩側以及小腹,是肝經和膽經的領域,一旦肝的排毒不暢快,身體就會出現不適。

位置: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用法:用拇指按揉太衝穴3~5分鐘,感覺輕微酸脹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氣,兩隻手交替按壓。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陳思思YNZY001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學會“華陀捏脊法”,告別腰椎、頸椎疼痛!


注:那些長期伏案的辦公室工作者、久坐的司機師傅……經常頸椎、腰椎疼痛,老李轉載此文,希望對你們的健康有所幫助!

大家知道嗎?如果經常把背上的這個地方提一提,不僅能夠治各種疼痛!還能調和五臟六腑,防治百病,尤對治局部的肩、頸、背、腰疼痛更是效果顯著。

這個地方就是夾脊

夾脊,是經外奇穴,乃古代名醫華佗所創。

夾,相對的方向固定不動。

脊,指脊柱。

夾脊穴位於脊柱兩旁,從第1胸椎至第5腰椎,就好像將脊柱固定,故名夾脊。


取穴位置

夾脊在背腰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


功能主治

治療心肺部及上肢病證。

穴位配穴

配風池、大杼、陽陵泉,可以治療肢體麻木。

養生保健

“華陀捏脊法”即是徒手沿著脊椎兩旁由下往上捏拿,不要小看“華陀捏脊法,它能調和五臟六腑,可治百病,尤對治局部的肩、頸、背、腰疼痛更是效果顯著。

推拿研究所提示:捏脊時一定要按著一條直線捏,從上往下捏為洩法,要輕捏;自下而上捏為補法,要重捏。

動作分解及說明

一、先用雙手拇指及食指夾起腰椎兩旁的皮下組織(也可從尾椎開始),食指及中指在前導引,拇指下壓並往前推,一鬆一緊,由腰部開始往肩頸部有規律地捏。最好不要中途間斷,讓“氣”能上下貫通,不致堵在某處。

二、到頸部時,手順著脊椎滑下來,把氣由上導到下,再重覆第一步,由腰或尾椎往上捏脊,至少做三次,之後再針對患處局部加強。

若力道掌握得宜,三次後背部便鬆了,會有通體舒暢之感。症狀較嚴重者在捏完後的幾天內,背部還會有疼痛感,但會越來越輕鬆,不必擔心!

三、遇到肌肉僵硬、阻塞嚴重的情況,被捏者可能會疼痛難忍,此時動作可放緩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開),讓對方可喘口氣、放鬆一下。還有手指甲不宜過長,免得刮傷被捏者。

四、大人小孩均可捏,小嬰兒則建議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兩旁按摩即可。

五、捏脊時間不拘,但飯後不要馬上趴著做,以免因壓迫反造成腸胃不適。

夾脊穴是我們脊椎上面非常重要的穴位,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華陀捏脊法”,調五臟六腑!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寒上加寒的東西要少吃,懂點這些中醫的飲食知識總沒錯


飲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合理,是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

但是大多數人追求的都偏離了正軌,去追求一些新花樣、稀奇、獨特的飲食,反而忽略了最重要因素健康。所以這些基本的知識我覺得大家還是有必要知道的。


寒上加寒的東西一定要少吃

舉個例子:苦瓜和雞蛋一起炒,只適合火氣特別大的人吃,為什麼呢?在中醫上雞蛋是陰寒的,這兩樣一起就是寒上加寒,正常人吃了極大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所以我們常用辣椒來中和其寒性。

還有海鮮(螃蟹)與啤酒,這兩樣都寒,所以會引起陰寒的“痛風”,理應是喝點燒酒中和寒性。還有一些美名其曰的“創意菜”,真應該讓廚師自己先去吃幾盤子再說。

所以說平時大家盡量的少去吃一些“創意”食物,最好選擇傳統流傳下來的飲食,我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是極其豐富與健康的,也是符合我們體質的。


懂點中醫的飲食知識總沒錯

中醫自古認為藥食同源,怎麼搭配合理健康,都是來自先輩們的生活經驗,我們懂點總沒錯。

一、寒熱平衡

中醫認為寒性食物清火解毒(大多數綠色食物,水果)清,熱性食物溫補散寒(紅色食物與牛羊肉等),單獨來用都是不利於健康的。

二、飲食精簡

因為人體所需的營養食多元化的,所以很多人會說吃的雜一點會更好,但是種類越多性味的搭配的不合理性就越大,正確的方法就是吃的簡單點,長壽的人吃的食物都很精簡。


三、順時而食

1、多選擇時令食物。2、每日三餐要規律。3、中醫飲食養生有春涼夏寒,養陽氣;秋溫冬熱,養陰氣之說。

四、四季五味須注意

中醫認為春、夏、長夏(農曆六月)、秋、冬、對應酸、苦、甘、辛、咸。

於是很多人就這樣傻傻的這樣對應的吃了,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並不是補身體的。


五、五色、五味與五行、五臟

肝屬木喜酸、心屬火喜苦、脾屬土喜甘、肺屬金喜辛、腎屬水喜咸,但是因為春天肝氣旺,而肝屬木剋土所以春天就不能吃酸而因吃甘甜的補脾才最健康。

所以應春食甘養脾氣,夏食辛養肺氣,長夏(農曆6月)食咸養腎氣,秋食酸養肝氣,冬食苦養心氣。

五色食物,綠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健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這些簡單的中醫飲食知識,您知道些總沒錯。

文章來源:中醫小傑

濕疹11個穴位療法,不花1分錢,祛濕止癢、疏風活絡,百試百靈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白耀凱教授

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可是生活中總是有很多的疾病在危害著人的身體。濕疹就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皮膚病頑疾,很多出生後不久的寶寶都躲不過這道坎。甚至是成年後的大人,患上此病的機率也是非常大的。

治療濕疹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內服、外用藥物之外,選擇選擇一些有效穴位進行按摩或者施灸,也可以取到一些輔助治療的作用,有利於緩解濕疹不適症狀,縮短濕疹病程。臨床根據濕疹發生的部位不同,特效穴的選擇也不同,經常按壓或者艾灸、針刺以下穴位,都可以有效治療濕疹。

濕疹的穴位治療方法

1.天柱

濕疹發生在面部時,配合百會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頸部,後頭骨正下方,斜方肌(大筋)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正中旁開約2cm左右即是此穴。

功效:疏風解表,通絡,調氣血,止痙止痛。

2.百會

濕疹發生在面部時,首先加以刺激的穴位。百會穴是各經脈氣會聚之處,能夠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連接兩耳尖之間的直線交叉點。

功效:醒腦開竅,息風,止痙止痛,定驚安神,益氣固脫,升提陽氣。

3.大椎

對過敏體質引起皮膚異常有效的穴位。

位置:正坐低頭,頸後方下端最突出的一塊骨頭,即第7頸椎棘突,其下方凹陷中為本穴。

功效:疏風散寒,清熱洩邪。



4.肩髃

濕疹發生在面部時,配合百會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肩部,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疏風活絡,通利關節。

5.曲池

濕疹發生在手部時,配合陽池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手臂,曲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利濕,調和氣血。

6.陽池

濕疹發生在手部時,治療效果較強的穴位。

位置:俯掌,於第三、四掌骨間直上與腕橫紋交點處凹陷中為本穴。

功效:清三焦邪熱,舒筋通絡。

7.手三里

濕疹發生在手部時,配合陽池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約7cm。

功效:祛風通絡,和胃理腸。

8.肩井

濕疹發生在肩部或胸部時,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正坐位,後頸根部的肩膀中間;當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

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9.中府

濕疹發生在肩部或胸部時,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胸前壁,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約20cm。

功效:清熱化痰,宣肺止咳,健脾補氣。



10.太谿

濕疹發生在足部時,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滋腎陰,祛虛熱,利三焦。

11.合谷

對於一切濕疹治療有效的穴位。

位置:在手背側,拇指、食指的根部之間;或者用一手拇指橫紋放於虎口上,此時拇指尖到達處就是本穴。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瀉肺,調腸胃、氣血,通絡止痛。

12.三陰交

濕疹發生在足部時,配合太谿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約10cm,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補脾益胃,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散寒。

濕疹的最佳治療方法

寶寶皮膚嬌嫩,所以在選擇一些止癢和治療的方法時,一定要謹慎。以上的止癢方法,適用於輕度濕疹或者小範圍濕疹。如果濕疹嚴重的話,建議借助藥物來恢復,西藥含有激素,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容易讓患兒對藥物產生依賴。中醫療法相對來說,就很具優勢,歷史悠久、安全危害、使用簡單、標本兼治。



在選擇中醫療法時,也要謹慎。可以選擇國家認可、資歷較佳、具有權威性的名方——中鈺濕芙檸,此方是河南省中醫院創始人之一李老先生50年優秀方劑之一。

李老先生曾於60年代末,拜師於全國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醫外科”第五代傳人,得其真傳。其主編的《中醫外科病診治彩色圖譜》曾獲得”1999年國家中醫藥基礎研究”二等獎。主編《乳腺增生病中西醫診治全書》,由中國中醫出版社出版發行並重印。

中醫外科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已近三百年曆史,歷經八代傳承,在全國享有盛譽,於2011年被列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老先生多個配方榮膺河南省非遺名方,其中就有以上配方。出於對患者的負責,李老先生嚴格篩選符合國家規定的藥廠後,親自從原料上把控,精選大量天然中藥材生物萃取提煉,最終才允流通市場。現已榮膺“2017河南省品牌百強”。因其清熱解毒、祛火、治療濕疹的功效,患者們自主傳播其口碑。因為此方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傳統中醫文化,所以上網也是可以找到的。

此方能透過皮膚到達深處,讓血液循環變得更快,進而從根本上達到到治療效果,純天然草本生物分子,從細節深處破壞病毒細胞壁。有效為患者朋友們解決了濕疹、蕁麻疹、皮炎瘙癢等皮膚病的困擾。





濕疹的護理

1.家長可在進入供暖期後,對嬰幼兒的皮膚進行適度保濕,如新生兒出生後每天都至少洗一次澡,並且全身都塗上乳液狀的保濕劑,可明顯降低濕疹的發病率。這是因為濕疹是特應性皮炎的一種,而乾燥是導致皮膚的防禦機能紊亂、導致濕疹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但是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對於已經處於濕疹發作期的孩子來說,要盡量減少洗澡的次數,同時更不能用含有鹼性成分的沐浴液、香皂等給孩子洗澡。對於半歲以內的寶寶來說,洗澡時最好只使用清水。

3.新生兒家長除了幫助孩子適度降低環境溫度外,增加寶寶皮膚表面的濕度及室內濕度,可預防新生兒濕疹的發生。同時隨著室內溫度的升高,及時給孩子減少衣物。

4.寶寶媽媽要注意衛生,在抱寶寶吃奶的時候,要用溫開水擦拭乳暈周圍,保證寶寶進食要衛生、乾淨。平時在抱寶寶的時候,也要用香皂多洗手,避免更多的細菌接觸到寶寶。

5.首先註意居室的通風透氣,經常把居室的窗戶打開,放放味道,讓陽光照射進來,有效的殺死細菌。同時保持室內的清潔,地板要經常擦拭,保持地面的整潔與乾淨。注意要保持室內空氣的干燥,否則寶寶很容易得濕疹的。做到這些之後可以很好的改善或者是預防。

6.寶媽每天用柔軟舒適的小手帕,擦拭寶寶的臉部,耳後、下頜等處,保持寶寶臉部的干淨與整潔。經常給寶寶洗熱水澡,保證寶寶身上要清爽、舒適,這樣寶寶才會不容易得濕疹的。或者是可以很好的改善濕疹的狀況。

7.還有的寶寶的濕疹是因為寶媽不健康的飲食或者是由於寶寶自身的消化不良引起的,所以如果是母乳喂養的寶寶,寶媽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因為寶寶會通過吸允母乳而受到不良的影響。

8.如果寶寶的濕疹不嚴重只是有輕微的一些小點點,這時候你可以不用去理會它,注意躲擦拭寶寶臉部就可以了,平時要給寶寶上一些爽身粉,保證寶寶皮膚要乾燥才好。不要讓寶寶皮膚黏住了。

9.大多數寶寶的濕疹如果不嚴重的話,可以不採取治療手段,一般白天長出來,到了晚上,或者是天氣涼快一點,寶寶的濕疹就會消失了,所以寶媽們遇到這種狀況時,不用過分的擔心的。

文章來源:美媽愛美食

心火降,才開心!3個方法讓心情舒暢,百病自然消!


又到年終加班季,此時寒氣盛。在外,陽氣不足,心容易被寒氣所遏,對心臟壓力很大,容易心悸心痛。於內,對自己要求過高,自我防禦和自我加壓的人,最容易心神煩亂,也最容易增加患心髒病的風險。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想開心,而是心火旺,氣血弱,心氣虛,這樣的時候,想開心也難。打開心,才開心。

這三個方法,讓自己的心舒服一點。

1 心火降,才開心

有一種氣場叫安寧,你嚮往已久卻無法達到,卻被煩躁、焦慮、無法集中精力困擾得百無聊賴,百爪撓心。

被這種情緒糾纏得久了,就會傷及心臟,殃及心神,出現心慌、心悸。

以水滅火:黑豆一把,泡半小時,大火煮沸,小火再煮10分鐘,喝水不吃豆。

盤坐降火:盤腿靜坐,腎水上濟,津液(口水)滿口,吞嚥入丹田,心火自降。



2 補足氣血,才開心

一碗五行養心粥

《粥記》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冬天的早上,能喝上一大碗粥,最是熨帖。用粥來補氣血,也最容易吸收。

準備:去核紅棗 20枚,去心蓮子 20粒,葡萄乾30粒,乾黃豆30粒,黑米適量。

方法:將這五種食物,浸泡一宿,然後加適量水,煮成粥便可以了。不拘泥時間,早中晚餐都可以,一頓吃不完,可留作下一頓,每星期吃上3~5次,補足氣血,養護心臟。

大棗:大棗為「脾之果」,還可補血益氣、養心安神。

蓮子:蓮子養心安神,調心悸失眠。

葡萄乾:葡萄乾補益氣血,最宜血虛之人,可以振奮精神,恢復疲勞,預防心髒病。

黃豆:思慮過度就容易傷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黃豆健脾,益氣養血。

黑米:逢黑必補,黑米擅補血,也被稱為補血米,常吃黑米,可以益心火補心血。



3 打開心結,才開心

心悸,很多時候,是一種淤,氣推動血行的功能就減弱了,心脈自然也容易不通暢。

按壓掌心,排毒素

每天晚上7點到9點,心包經當令之時,穿上寬鬆舒適的衣服,雙膝跪下,身子挺直。

吸氣,雙臂和頭同時往後仰,讓上半身的重量藉著腰,下墜,緩緩地雙手掌心按壓在腳後跟上。同時想像一股清亮的山泉在心臟裡順時針循環,帶走毒素。

堅持1分鐘,期間可以自由的呼吸,最後起身的時候,緩緩吐氣,吐氣時,想像著將攜帶毒素的山泉隨之吐出體外,同時身體回歸原位。每天連續做上3- 5次。

在練習此法時,可以聽一些有水聲的音樂。如古箏版《漁舟唱晚》《出水蓮》,豎琴曲《音樂盛典》等。

這個動作很考驗身體的柔韌性,手無法碰觸到腳麵的時候,可以試著這樣:雙膝跪下,屁股向後坐在枕頭上,大腿和小腿呈M狀,這時候手心很容易碰到腳心,挺胸抬頭向後仰,便可以達成。

別著急,循序漸進,慢慢練習,把枕頭墊的更高一些,直到不需要枕頭,也可以以手觸腳。

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


1.手心和腳心相觸,掌心得到按壓。

掌心是心臟的反射區,有心包經通過,又是勞宮穴所在。勞宮是心包經的滎火穴,心包經屬火,火火相遇等於是強強聯手,因此按壓勞宮穴,能夠祛除心臟鬱積的濕濁,養心補心。

當掌心壓在腳後跟時,腳後跟的力,加上身體後仰時集中在掌心的壓力,使得心臟反射區、心包經、勞宮穴都得到深度按摩和刺激。

勞宮穴位置:勞宮穴位於人體的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平時心臟不舒服,也可以隨時用按揉手心的勞宮穴,可以快速給心臟補血。心臟靠左,因此按壓左側的勞宮穴,每次3分鐘。


2.頭往後仰,面部氣血得到滋養。

向後仰的時候,氣血集中衝擊頭部和麵部,打通面部經脈,皮膚會感覺透亮一層。可能你也有體會,全身按摩之後,再照鏡子,會感覺神采煥發。

注意:在開始練習的時候最好選擇床或沙發等柔軟的地方,防止摔傷。孕期不建議使用。

人的所有臟器裡面,心臟的能量被消耗的最多,即使心臟沒有不舒服的人,也可以經常用這個方法來保養心臟。

本文來自“ 中醫(微信號vipzyi )”,微信搜索:vipzyi,馬上關注,即可免費獲得一套中醫穴位按摩課程、百張國醫經典偏方,每天學點中醫學,守護全家的健康!

文章來源:每日一堂營養課

一分鐘淋巴按摩操,排除老舊廢物,瘦臉瘦頸部


口味重,常熬夜,脂肪厚,常常胖到臉跟脖子的界限都看不見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套一分鐘淋巴按摩操,幫助你重新找回臉部頸部曲線。

我們都知道淋巴可以幫助排除身體的老廢物質,如果體內的淋巴流通不順暢,不但可能引起各種不適,而且容易成為易胖體質喔!想要讓讓臉部線條更加俐落、有小顏的功效,可以藉由鎖骨的淋巴按摩達成~


鎖骨是全身淋巴的最終終點,正確的按摩鎖骨淋巴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喔!像是小顏、美胸、幫助上臂變瘦以及讓脖子線條更加俐落,光是說起鎖骨淋巴按摩的好處,是不是就讓人超級心動呢?

首先先用手指朝鎖骨凹槽的地方輕壓,幫助開通淤塞的鎖骨淋巴。

耳下後方的凹槽處,用三根手指頭併攏畫圓按摩,重複十圈。

接著將手從耳後淋巴處沿著脖子的筋絡向下滑動,重複4次。

用食指及中指夾住鎖骨(右邊鎖骨用左手,左邊鎖骨則是右手),朝肩膀末端的方向推壓。左右各重複4次。

接著將手掌放在鎖骨下方,朝腋下的方向推壓。一樣是每邊4次喔。

更多運動減脂、瑜伽教學、瘦身減肥、健康養生方法
請關注微信認證公眾號:瑜伽人(ID:yogaliren)

文章來源:刺猬講堂

用好一個穴位,口腔潰瘍不攻自破!這門道價值千金


今天我們來聊的話題,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曾經歷。這件事說嚴重吧,倒也遠沒有生命危險。說它不礙事吧,卻著實可以影響我們,甚至耽誤吃飯、喝水。這就是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其實有很多種。就位置而言,有的在嘴唇,有的在舌頭,還有的生長在牙齦。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生長在舌頭上的潰瘍。老百姓所俗稱的“口瘡”、“舌頭上火”,就等同於此。

對於這樣的病症,我們該如何調治呢?這裡介紹給您一個穴位,特別精巧。這就是利用我們的通裡穴


通裡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寸的位置,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它屬於手少陰心經。

發生舌頭潰瘍的時候,用牙籤或者圓珠筆尖,抑或用手指尖點壓此穴,不拘時操作,每天每側點壓200下,可以很好地改善症狀,促進患處癒合。容易發生潰瘍的人,經常按壓此穴,則可以有效減少發作的頻率。如果堅持的時間足夠長,患者睡眠的質量也會隨之大大提高。

這是什麼道理呢?

一切要從通裡穴的穴義說起。

什麼是通裡穴?通者,通道、溝通、聯絡之意。裡者,主要說的就是足少陰腎經。通裡穴作為心經的絡穴,有著溝通表裡經氣的作用。手少陰心經(如上圖)和足少陰腎經(如下圖)都是“少陰經”,名字差不多,互為表裡。所以說,通過刺激通裡穴,我們可以調節少陰表裡兩經的氣血。

知道了這一點,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都知道,心開竅於哪裡?開竅於舌。心經有火,上炎於口腔,最容易體現在舌頭上。所以,舌的潰瘍,和心火上炎是有聯繫的。

心火燒起來,怎麼滅?當然是要藉助腎水。腎水上濟心火,這是心腎相交的表現,我們之前已經多次和您聊過的。恰好,這通裡穴,聯通心經和腎經,因此就可以用它做橋樑,引腎經真水上濟心經虛火,從而起到治療舌頭潰瘍的作用。

這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心經的絡脈從通裡穴別出,通向哪裡了?通向舌頭。用中醫術語來說,就是“係於舌本”。從這個角度來說,通過通裡穴,直接可以治療舌頭上發生的問題。這當然也包括潰瘍。口瘡了。

總而言之,利用通裡穴,可以通心絡,洩心火,開心竅。心火上炎諸症,因之而削減殆盡。這就是通裡穴的一處妙用了。

所以說,用通裡穴來調理舌頭疼痛、潰瘍,是完全有道理的。而且,由於它可以調節心經氣血,促進心腎相交,所以還可以順便改善我們的睡眠。這樣的妙法,看官豈能熟視無睹、不去嘗試呢?

文章來源:生活熱點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