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2個簡單動作,輕鬆保養經絡 – 穴道經絡引導
每天12個簡單動作,輕鬆保養經絡
每天12個簡單動作,輕鬆保養經絡 – 穴道經絡引導
人虛則寒,寒則濕,濕則凝,凝則瘀,瘀則堵,堵則瘤,瘤則癌。萬病之源就是寒濕體質,大病都是由小病一步步積累而成的。
現在的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裡有污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鬱,所以大便無法正常。
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最怕濕邪。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虛”的感覺是怎麼樣?
“虛”的體質是覺“累疲勞,犯困,沒有精神”等;體虛最大的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生活習慣不好與工作壓力大而引起;比如一個人生活習慣經常晚上很晚睡覺,或者說睡眠不好,則第二天就容易疲勞;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大,經常超負荷工作,經常很煩惱,情緒不好,就容易讓身體疲勞;而讓身體經常處於這種疲勞中,我們器官的機能就開始下降,我們體質就是這樣開始變"虛"。
“寒”的感覺是怎麼樣?
“寒”的體質是感覺“怕冷,吃點涼東西易壞肚子,怕吹空調,晚上睡覺感冷”等;當一個體虛的人,在平時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覺不注意蓋被子,經常吹空調,沖涼水澡,往往就容易讓我們體質受“寒”,特別現在女性平時穿衣少,更容易讓身體受“寒”。
"濕"氣的感覺是怎麼樣?
當身體“寒”氣越來越重時,身體慢慢更容易進入“濕”氣,一個身體“濕”氣重的人,就像下雨天穿了一件淋過雨的衣服,感覺身體重與不舒服。
特別注意:寒濕氣容易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
1、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2、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3、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把一塊木頭放在一個“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塊木頭很容易變質,發霉,長蘑菇等;女性的子宮,卵巢若長期放在這樣一個“寒濕”盆腔環境中,女性婦科就容易出現各種病變,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護好。
4、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腰部疼痛。
5、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踝、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症狀。
“寒濕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由於陰陽氣的偏頗,寒濕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所以當人體因各種原因感覺疲勞時,就可以通過排寒濕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不要讓身體器官在疲勞中變"虛",從而導致避免寒氣進入我們體內,協調臟腑功能。
第一醫院國際醫療部中醫科擁有臨床幾十年的專家坐診,對於疏肝解鬱、調肝理氣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及病情,採用個性化治療方案,通過針灸、艾灸、湯藥、拔罐、推拿等方式,調理身體狀態,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此外,在中醫減肥與內分泌調節、糖尿病、婦科、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多發病等方面,治療效果明顯,備受患者讚譽。
更多健康資訊歡迎關注“丹東市第一醫院國際部”官方號,相關疾病預防可直接私信小編
文章來源:丹東市第一醫院國際部
大腸是我們人體排泄物特別多的地方,一旦它患病了整個人的消化系統也會變弱,給人體造成傷害,那麼,患大腸息肉的人,身體會有什麼症狀呢?長期不治療會有什麼危害呢?
1、大便習慣改變:當患上腸息肉時,患者可有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或是出現便秘,不明原因的腹瀉等症狀,尤其是如有便秘和腹瀉交替反復出現,或是伴有腹痛現象的,那麼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有腸息肉,要及時就診檢查,以便確診。
2、大便形狀改變:對於正常健康的人來說,糞便應該呈圓柱形,而如果有息肉在結腸腔內,可以壓迫糞便,從而導致排出的大便形狀會變細,或是出現扁形,有的還會出現血痕。
3、全身症狀:病程較久者,可出現貧血、消瘦全身虛弱。大量排泄粘液,可發生低鉀性心律紊亂或四肢軟弱無力,易疲勞等。
4、脫垂:由於重力關係牽拉腸粘膜,排便動作牽拉及腸蠕動刺激,可使蒂基周圍的粘膜層鬆弛,可並發直腸脫垂。
5、便血:如果是結腸息肉的,那麼最容易出現便血現象,而當出現便血時,不少患者會以為是痔瘡,從而沒及時進行防治,從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危害,其實痔瘡和腸息肉便血症狀是不一樣的,痔瘡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後滴血,血色為鮮紅色,平時不會出血,不過對於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它常是混雜在大便中間的。
大腸息肉的危害
1、會引發貧血。便血是結腸息肉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輕重的指標。長期便血會引起患者發生貧血。
2、會引起腸狹窄。多發生在病變廣泛、病程持續長達5-25年以上的結腸息肉患者,其部位多見於左半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重時可引起腸阻塞,在結腸炎出現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鑑別良性惡性。
3、會引起腸穿孔。多為中毒性腸擴張的並發症,也可出現嚴重型,多發生於左半結腸,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伴有腹瀉、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數增多,易並發腸穿孔。
4、會致癌。在引發大腸癌的諸多因素中,腸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5、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後代中百分之五十的息肉會有癌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後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五。
幾種常見的食物療法
1、多吃鹼性食品:弱鹼性食品有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中鹼性食品有蘿蔔幹、大豆、紅蘿蔔、蕃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檸檬、菠菜等。強鹼性食品有葡萄、茶葉、海帶芽、海帶,檸檬等。
2、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牛奶富含優質蛋白質營養物質,以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元素,有利於腸道營養物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有利於身體的恢復。每天300-500毫升為宜,熱飲為佳。
3、增加纖維素的攝取:食物中的纖維主要功用是使腸蠕動正常,增加糞便的體積,並減少糞便停留在大腸內的時間。大腸內所存在的糞便,會使細菌活躍,並可能產生致癌物質。當飲食中缺乏纖維,結腸內的糞便會變得乾硬,再加上通過速度遲緩,腹壁肌肉變弱,使得排空時間延長,若時間過久,則患結腸息肉的機率就會相對提高。
4、減少油脂食物攝取:飲食中的油脂,可促進癌細胞的生長,還可使正常細胞早期變異,從而演變成腫瘤。無論是動物性脂肪或植物性油脂,都盡可量減少。食用過多的油脂,尤其是動物性脂肪,可在小腸內刺激膽酸分泌,腸內膽酸量過高時;易變成致癌物,而助長息肉細胞生長。
文章來源:求醫問路人
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將來能長高,很多都會給孩子增加營養,加強鍛煉。中醫認為大家除了以上方法外還可以日常堅持給孩子按摩幾個增高穴位,也可以幫助孩子長個兒。
1、揉腹
家長每天輕輕地為孩子揉腹,順時針1分鐘,逆時針1分鐘,可調理脾胃、補益氣血。
2、搓脊柱
家長每天用掌心搓孩子的脊柱,從下向上5~7次。可振奮陽氣。
3、按揉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心,在兩耳角直上與眉心向後的連線的交叉點。家長每天按揉孩子的百會穴20~50次,可振奮陽氣、扶正祛邪、清利頭目。
4、推三關
用食、中二指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300次,可調理脾胃。
5、拿三陽、三陰經
胳膊、腿的外側為三陽經,內側為三陰經,拿是推拿的一種手法,即用手捏。三陽經要從上往下捏,三陰經要從下往上捏,每天各3~5遍。
6、揉湧泉穴
湧泉穴在腳底的掌心處,每天揉30~50次,可補腎。
經常幫孩子按摩以上增高穴位,可以促進孩子體內的新陳代謝,有利於骨骼發育。在這以上按摩方式簡單易操作,再加上合理的營養,適當的鍛煉,增高效果就會顯而易見。
文章來源:呂師健康科技
宮穴是手心裡的一個穴位,手掌握起,與中指接觸的那一點就是了。為什麼說它是“勞動模範”呢?這說的是它的功效多,可以在很多方面保護我們的身體。這就使它做很多工作,能不被評為“勞動模範”嗎?今天小編為給大家推薦按摩勞宮穴,常按這一個穴位可以治療四種毛病。
1、鎮靜安神除疲勞
勞宮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經對心臟起著保護作用,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心主“神明”,統領思考、意志和感情,而心包經可“代心行令” ,刺激勞宮穴可達到鎮靜安神、健腦益智的目的。當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讓很多人在工作一天之後感覺特別疲憊,大多數情況是因為你用腦過度。這時,你只需刺激勞宮穴,可以加快血液循環,迅速的消除疲勞,這應當算是勞宮穴治療的第一種毛病。
方法如下:用一隻手的拇指肚反复按壓勞宮穴。或者在兩掌的勞宮穴之間夾一個類似於球狀、較為堅硬的物體,如一個小鋼球,旋轉按摩。無論哪種方法都可快速緩解你的疲勞,讓你感覺非常舒服。當你工作感到疲勞時,按摩勞宮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2、按壓勞宮穴可治高血壓、心率不齊
每當高血壓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時,就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心動過速、心律不齊,隨時有生命危險。這時,患者本人或親人,可用大拇指從勞宮穴開始按壓,一點一點按壓到每個手指尖,左右手交換按壓。可以迅速安定人的情緒,讓人保持鎮定,讓心率及血壓恢復正常。
3、按摩勞宮穴還可以治療腸胃病、便秘
從經絡穴位上看,勞宮穴與治療便秘聯繫不大,但在手全息反射區上看,勞宮穴的位置在手心這一塊,正是腸胃反射區所在位置,按摩勞宮穴時,根據全息反射理論,腸胃會根據反射區所受到的刺激而不斷加強蠕動,沒有便意時按摩一下勞宮穴,很快就會有便意,這個規律在早上七點鐘左右表現最明顯,因為這時是大腸經當令。
4、失眠患者要讓勞宮穴“動”起來
晚上睡覺前,先用熱水泡一下腳,然後將兩手的手心搓熱,然後用手掌的勞宮穴搓揉腳底的湧泉穴100~300下。湧泉穴是腎經上的穴位,是生命之水的源泉。按照此法按摩,可“心腎相交”,讓你舒舒服服地睡到天亮。同時,這一招對高血壓也有治療效果。
按摩勞宮穴的效果確實不少,但是我們也不能總是按摩著一個穴位,時間長了穴位也會有疲勞期,大家按摩時一定要把握好“度”,適度即可。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最近天氣越來越寒冷,很多人手腳冰涼,在中醫看來這就是病。要么人體陽氣不足,沒有力量把氣血送到肢端;要么經絡不通,氣血堵塞過不來。用經絡疏理或藥物調理來解決根源問題,手腳就重新溫熱起來。
井是古人取水的源頭,它聯繫了地下四通八達的水源。人體中也有這樣的12口“井”,它們就是連接著身體各部位的“井穴”,對腑臟氣血有重要的作用。
今天小理君教你用一枚硬幣按摩井穴,疏通體內經絡,更有效針對各種病症。
護好十二口井穴
1、少商——肺經井穴
具有清熱利咽、醒腦開竅的功效。
在冬季常治療咽喉腫痛、咳嗽、發熱等症。
2、商陽——大腸經井穴
具有宣肺解表、瀉熱開竅的功效。
在冬季常治療牙痛、咽喉痛、上火等症。
3、中衝——心包經井穴
具有回神救逆,形神通絡的功效。
在冬季常治療心煩、舌強腫痛、掌心發熱等症。
4、關衝——三焦經井穴
具有清熱解表、宣達三焦的功效。
在冬季常治療頭痛、目赤、心煩等症。
5、少衝——心經井穴
具有凝神醒腦、清熱熄風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心悸心痛、胸肋痛等症。
6、少澤——小腸經井穴
具有清熱通乳、散瘀利竅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頭痛、目赤、視物昏花、耳鳴等症。
7、大敦——肝經井穴
具有回陽救逆、調經止淋的功效。
常用來治岔氣、遺尿、女性崩漏等症。
8、隱白——脾經井穴
具有調經統血、健脾和胃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腹脹、腹瀉、嘔吐、月經多、多夢等症。
9、厲兌——胃經井穴
具有蘇厥醒神、和胃理氣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鼻出血、牙痛、胸腹脹滿、腿腳寒冷等症。
10、足竅陰——膽經井穴
具有清熱解鬱、通經活絡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偏頭痛、目赤腫痛等症。
11、至陰——膀胱經井穴
具有清頭明目、矯正胎位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頭痛、目痛、鼻塞、出鼻血、足心熱等症。
12、湧泉——腎經井穴
有滋腎益陰、潛陽熄風的功效。
常用來治療頭痛、頭暈目眩、舌乾咽痛、二便不利、失音等症。
按摩方法和注意事項
方法:
硬幣替代了手指,因為硬幣體積小,所以受力更加集中,用硬幣在井穴上反复摩擦即可。
每個穴位摩擦3~5分鐘即可
有病時可以用穴位治病,無病時刺激井穴來保養身體
注意:
在中醫按摩中,輕刺激是補,重刺激是瀉,目前臨床中約有80%的人需用補法,20%的人需用平補平瀉法。
所以在按摩中藥循環漸進、輕柔和緩,不要過於用力。
孕婦病患與皮膚潰爛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文章來源:理大師
腦血栓是常見的中老年“殺手”,有著嚇人的“四高特點”: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患者輕則偏癱,重則失去生命。
每年入冬後,患腦血栓的人數會出現3個小高峰,分別是剛人冬時、春節前以及春節期間,而這3個小高峰,都是天氣寒冷、氣溫降低的時段。
低溫是誘發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人體受寒冷刺激後常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循環外周阻力加大,血壓升高,腦部負荷加重,所以很容易引發腦出血或者腦血栓形成。
入冬後,一定要刮這條“青筋” 對防治腦血栓最是緊要!
通常來看,如果家中有人得了腦血栓,在醫院一般幾乎都是輸液,不但效果不佳,而且還容易傷人的陽氣。這裡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對於幫助防治腦血栓最是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此方法不但簡單,而且還可以自療,有過腦血栓的患者閒著也是閒著,不妨一試,有益無害!
方法:用刮痧板刮手指,尤其是兩個手的中指及根部(青筋處)就可幫助防治腦血栓。
●
為什麼刮中指的青筋可以防治腦血栓?
這是因為中指根部的這根青筋,一般代表腦部動脈硬化程度。
以左手為例,如果青筋出現在中指左側(靠大拇指一側),表示左側動脈硬化、經絡不通比較嚴重;此時,頭部左側容易出現不適;
如果出現在右側,則同理;
如果兩側都有青筋,而且顏色較深,說明腦部的動脈硬化已非常明顯。
腦血栓發病前10個暗號為自己和家人,多看一眼!
過了中年,要給自己多點照顧,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尤其要注意腦血栓的10個前兆,為了自己和家人,一定要多看一眼!
1 流口水
突然說話不利索或流口水。
濟南復元康復醫院神經專家醫師王文茹說:“對於原本就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腦血栓危險因素的老年人來講,經常流口水很可能是腦血栓的先兆。”
2 突發性眩暈
眩暈是腦血栓前兆中極為常見的症狀,可發生在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最常見。此外,在疲勞、洗澡後也易發生。
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若1天至2天反復出現5次以上眩暈,發生腦出血或腦梗死的危險性將增加。
3 突發性劇烈頭痛
突然發生劇烈頭痛且伴有抽搐,近期有頭部外傷史且伴有昏迷、嗜睡,頭痛的性質、部位、分佈等發生了突然變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頭痛,頭痛劇烈且在夜間痛醒者易發腦血栓。
4 哈欠連連
80%患缺血性腦血栓病者,發病前5天至10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
5 步態異常
步履蹣跚、走路無力是偏癱的先兆症狀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態突然發生變化,並伴有肢體麻木無力,則是發生腦血管病的前兆,比如腦血栓。
6 視物模糊
表現為短暫性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多在1小時內自行恢復。
7 剃刀落地
指自己持刀刮鬍子時,頭轉向一側,突然感覺手臂無力致剃刀落地,1分鐘至2分鐘後完全恢復。
這是由於轉頭扭頸時,引起已經硬化的頸動脈扭曲加重狹窄,導致顱腦供血不足所致。
8 血壓異常
血壓突然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時,是發生腦血栓的前兆;血壓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時,是腦血栓形成的前兆。
9 高血壓病人鼻出血
這是值得注意的一種危險信號。若高血壓病人數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半年內可能發生腦血栓。
10 偏側麻癱
偏側麻癱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嚴格說來,這已是最輕型中風。據追訪觀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3年至5年,半數以上的人會發生缺血性腦中風。
除上述先兆症狀外,嗆咳、吞嚥困難、突然出現半身麻木、嗜睡、耳鳴等也是腦血栓的前兆表現。凡出現以上徵兆之一者,都應及早檢查、早防早治。
本文來自“ 中醫(微信號vipzyi )”,微信搜索:vipzyi,馬上關注,即可獲得實用靠譜的中醫養生資訊、穴位按摩手法、老中醫祖傳秘方!
文章來源:每日一堂營養課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1
脾—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但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為什麼?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
為什麼可傳得很遠?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2
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3脾胃生病的起因
01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肝與脾胃互相影響,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02肝不鬱,則脾不虛
肝不鬱,則脾不虛大家都知“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覺餓,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腸藥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03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濕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舒服。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營養品,以免壅滯氣機。
04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4
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詞,“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不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5
女性的月經問題大多跟脾虛有直接關係!
脾衰聽起來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慣出來的。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應。臟腑之間相生相符,就如一個運轉的機器,各個零件達到平衡才能運轉,身體好就成功了一大半。這裡灸一下,脾好更年輕!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堅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01 中脘穴
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02足三里
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03 三陰交
具有: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04 脾俞穴
具有: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05太白穴
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在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脾號稱“後天之本”,脾胃之氣受傷,各種疾病也就由此而生。難怪自古以來,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夠保持脾臟健康,那麼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健康與美麗!
文章來源:健康養生大全
中醫上將痰分成三類:氣鬱之痰、脾虛之痰和血痰。
氣鬱之痰是大家平時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於憋氣胸悶而成。我們咳嗽出的痰有時不是來自肺部,而是脾虛生痰,如此則應健脾祛濕。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於血脂堆積而生成的痰。這三種痰可以互轉,事先確定病因,以免張冠李戴。
有兩個穴位經自我按摩對化痰有顯著效果。
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
豐隆穴對現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體內痰濕很重的人一定要揉這個穴位。
有人嗓子啞了,自述好像是有東西糊在裡邊,吐也吐不出來,這就可能是有痰結,結在喉嚨這塊了,就給它點按豐隆穴一分鐘,馬上他就覺得這塊開了,這東西什麼都沒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裡去了。
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無形之痰,覺得這兒有東西但吐也吐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氣一樣,它也能散掉。
如果有人覺得就是有痰吐不出來,揉了豐隆穴以後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這個豐隆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
腕橫紋上五寸,這裡(是)支正穴。
這個位置在側面——小腸經都在側面——這個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這個五臟當中誰為正?都把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它作為正。
支正主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
另外一方面,心臟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它倆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這個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
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它是一個絡穴。
支正穴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贅生物?
這些贅生物在中醫裡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
另外一方面有氣鬱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成這些贅生物。還有脂肪瘤也是這些東西,都是人體的痰結。
通過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這些贅生物。
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呢?因為支正穴呢可以從心臟那裡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衝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體內痰濕的贅生物。
任脈之膻中穴。
膻中穴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比較多的一個重要的穴位,因為它具有理氣活血通絡、調節神經功能和消化系統功能等功效,位於胸部。
膻中穴位於人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
此外,一身宗氣會與膻中穴,故膻中又為“氣會”,有理氣開胸,降氣通絡之功。
常用於治療心胸疾病,如心胸痛、乳腺增生、咳嗽、哮喘等。
對小兒有咳喘問題,按揉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
一般用是食中二指按揉100-200下或者用大魚際擦50-100下到發熱!
本文來自“ 中醫(微信號vipzyi )”,微信搜索:vipzyi,馬上關注,即可獲得實用靠譜的中醫養生資訊、穴位按摩手法、老中醫祖傳秘方!
文章來源:每日一堂營養課
關注我們,點擊底部菜單在線諮詢,一鍵獲取醫生個人微信!
中醫認為,腰眼穴為經外奇穴,居於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之中,為腎臟所在部位。經常搓此處,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哦。
今天為大家推荐一套搓腰功,包括搓、捏、摩、扣、抓、旋6個動作,業餘時間就一起試試吧!
1.搓腰
沒事的時候,可以端坐在凳子上,兩腳分開,大約與肩同寬。將兩手掌對搓數十次,待發熱後,緊按兩側腰眼處。
稍停幾秒鐘,然後兩手掌順著腰椎兩旁,上下用力搓動——向下搓到尾骨下的長強穴(尾骨尖與肛門之間)處,向上搓到兩臂後肘盡處。連續36次。
2.捏腰
將雙手拇指和食指同時夾捏脊椎正中的皮膚,進行捏脊,從與臍眼平行的命門穴開始往下捏,捏一下,鬆一下,直捏到尾椎處,反复捏4次左右。
3.摩腰
兩手輕握拳,拳眼向上,以掌指關節突出部分在兩側腰眼處作旋轉揉摩。先以順時針方向旋摩18圈,再以逆時針方向旋摩18圈。兩側可同時進行,也可先左後右分別進行。
4.扣腰
兩手輕握拳,拳眼向下。同時用兩拳的掌面輕扣(以不痛為宜)骶尾部,左右拳各扣36次。
5.抓腰
兩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於腰側不動,其餘四指位於腰椎兩側處,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膚,注意不要被指甲弄傷。兩手同時進行,各抓擦36次。
6.旋腰
保持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後;然後將兩手用力向前推,使腹部凸出,體向後仰,接著,左手用力向右推,上體盡量左彎,這時兩手再向後推,臀部竭力後坐,上體盡量前彎;最後右手用力左推,上體盡量右彎。此動作連起來為一圈。
以順時針方向旋腰9圈,再逆時針方向旋腰9圈。在進行旋腰時要緩慢,不可過速或過於用力,以免扭傷腰部。
別看這小小的搓腰功,不僅可以溫暖腰及腎臟,增強腎臟機能,加固體內元氣,而且還可以強壯腰脊。經常堅持這樣的動作,可以防治腰腿痛、尿頻、夜尿多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由結核(脊椎骨密)、腫瘤、骨折和細菌感染性炎症引起的器質性腰痛,不要做搓腰功,否則會使病情加重。
文章來源:骨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