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從腳下起,病從腳底除,上病取下,百病治足


”上病取下,百病治足”這是中醫早就有的說法,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雖然位於人體最低處,但它是人體的根本。一個人的步調如果輕盈這反應這個人精神很好,如果步調沉重,這反應身體疲憊不堪。

一些生活中的小毛病,的確可以從足部來調節,足部反射區是“上病取下,百病治足。”的理論依據。但是圖片看起來太麻煩,我們將具體毛病和對應位置整理了一下,囊括了大家基本的需要:咳嗽、眼乾、降壓、脾胃問題,照著做就行了!


1、眼乾——揉大腳趾

“肝主目,肝開竅於目”,通俗的說就是:如果肝不好,那麼眼睛得不到滋養,所以眼睛有問題,要從肝經治

揉腳趾頭緩解眼乾

肝經起於大腳趾。所以,如果我們覺得眼睛乾澀,應該刺激大腳趾來加強肝經的氣血。長此以往,比點眼藥水更加能夠從本處理,肝血活了,眼睛自然濕潤,緩解不適症狀。

2、止咳——按小腳背

這一招來源於小兒推拿,很多小孩子的普通感冒都能通過專業的推拿來治療,我們也可以藉鑑這個手法,對自己的咳嗽做輔助治療。如抱著小腳丫給揉揉,尤其是腳背,這對那些風熱咳嗽並伴有扁桃體炎的很有好處。

腳背揉一揉

只要扁桃體發炎時,這個部位一按就會很疼,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左、右大腳趾都要按摩,一隻腳趾按摩5分鐘。然後,喝一杯大鹽水,休息一下。平常喉嚨有不舒服也可以按摩這個。

3、老人轉腳腕:幫助降壓

有高血壓的人,一般有踝部發硬的症狀,轉動踝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轉動腳脖子,早晚都可以。特別是對老人來說,經常轉動腳腕子,有助於抗衰老、降血壓。每天早晚各做1次,一般每次左右各轉100下。腳部發熱,對身體好。

4、消化不良——扳扳腳趾

消化不良,有口臭、便秘、腹瀉、胃痛的患者應該經常扳扳腳趾。從足部反射區來看:按摩二、三腳趾之間有一個內庭穴,經常按揉可以達到健胃的目的。

內庭穴(順著、逆著有不同效果)

順洩逆補,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此穴,如果您有口臭、消化不良、便秘的,可以順著角質方向按摩,這是瀉胃火。脾胃虛弱(不能食生冷、胃痛、腹瀉)患者,可逆著腳趾方向按摩這裡了,補足胃氣。

5、靜脈曲張——踮腳走

有研究顯示:踮腳運動會讓小腿後側收縮,肌肉的收縮產生的擠壓會促進血液的循環。

靜脈曲張

每天堅持2~3次,每次5~10分鐘。長期進行這項運動,能夠有效緩解靜脈曲張,特別針對久坐、久站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很有用。

6、睡覺流口水——按腳拇趾

脾主運化水濕,睡覺流口水、設變有齒痕,這是脾虛的症狀,就是常說的水濕重。如何處理呢?

強脾

我們應該從脾經入手。足部的太白穴就是脾經經氣的經行之處。脾臟經氣足了,這運化水濕的功能就會變強,時間久了就能消除睡覺流口水症狀。

7、抗衰老——常抬雙腳

都說老年人不能躺,一躺下這人氣就沒了。確實是這樣。腿部肌肉如果能夠得到鍛煉,能夠加速血液回流、促進心肺、大腦的功能。

每天堅持高架雙腳2~3次,每次5~10分鐘

雖然動作簡單,但是長期堅持的確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已經近百歲,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精氣神十足,據她本人透露:堅持每天脫掉鞋子,把雙腳高高舉起幾分鐘是她每天都要做的。

8、腎氣不足——抬腳跟

腰腿酸軟、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這些基本都是人到中年後的常見情況,這既是大腦衰老的一種表現,也是腎氣衰微所導致的。搓擦足心就能很好的補腎氣。

搓擦腳心

抬腳跟腎氣提起來了,上述這些毛病都會解決。下午五點左右腎經氣最旺,這會抬腳跟會事半功倍。

每天睡前10分鐘,根據您的需要按摩腳部,相當於給全身吃補藥!堅持一個月,會覺得神清氣爽!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老中醫總結四大虛症食療


虛症指人體正氣不足,導致抗病能力變弱,生理機能減退的症候。表現為面白唇淡、神被體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舌嫩無苔、脈細弱無力等症狀。

陰虛發熱,陽虛怕冷,血虛發燥,氣虛無力

1、陰虛–忌辛燥,宜枸杞、梨症狀:手足潮熱汗出、心煩、口舌生瘡

2、陽虛–忌生冷(蝦蟹)宜牛羊肉症狀:畏寒怕冷、腹瀉、乏力、精神不振

3、氣虛–山藥、茯苓、薏米症狀:四肢乏力、容易困倦、食慾不振

4、血虛–避免辛燥,宜紅豆、紅衣花生、紅棗面色無華、心慌、月經不調

一、氣虛症

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虛熱,自汗,脫肛,子宮下垂,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等,為功能減退,不一定有病,氣虛者需補氣,本症在臨床上,可隨疾病出現的髒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見:

肺氣虛者:症狀為咳嗽聲音低、咳痰無力,易得感冒。

心氣虛者:症狀為面色蒼白、健忘、心燒等。

腎氣虛者:遺精、夜尿多。

脾氣虛者:飯後胃部脹滿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飯量少。

陰虛症往往表現為體形消瘦,口乾、鼻乾、咽乾,午後發熱或手心、足心發熱。補氣的藥物:可選用人參、黃芪、黨參等。

補氣虛食品: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氣虛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檳榔、大蒜、苤藍、蘿蔔纓、芫荽(香菜)、蕪菁(大頭菜)、胡椒、蓽撥、中指、紫蘇葉、薄荷、荷葉;

忌食或少食:蕎麥、柚子、柑、金橘、金橘餅、橙子、荸薺、生蘿蔔、地骷髏、芥菜、薤白、君達菜、砂仁、菊花、茶葉及菸酒。

相應膳食:懷山百合蓮子湯;參藥煨乳鴿;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棗燒豬蹄;


二、陰虛

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陰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舌少津液,五心(二隻手心、二隻腳心與頭頂心)煩熱,盜汗,腰酸背痛,夢遺滑精,舌質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數等。進補宜採用補陰、滋陰、養陰等法

肺陰虛:乾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睡眠狀態下出汗,醒後出汗自止(俗稱盜汗)。

脾陰虛:不思飲食,食後不易消化,幹噁心,口乾、口渴,大便乾結,消瘦。腎陰虛:腰困腿軟、足跟痛,手足心熱或兼有心煩熱,失眠盜汗,遺精,脫髮、齒搖。

肝陰虛:頭暈、頭痛,眼乾,怕光,兩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夢,指甲光澤度差。值得一提的是,肝腎陰虛常常同時並見,肝陰虛可到腎陰虛,腎陰虛常可致肝腎虛。

補陰虛的藥物:可選用生地、麥冬、玉竹、珍珠粉、銀耳、冬蟲夏草、石斛,龜板等。

補陰虛食品:甲魚、燕窩、百合、鴨肉、黑魚、海蜇、藕、金針菇、枸杞頭、荸薺、生梨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陰虛忌食物品:胡椒、肉桂;

忌食或少食:狗肉(腦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馬、海龍、獐肉、鍋巴、炒花生、炒黃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龍眼肉、佛手柑、楊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薑、砂仁、蓽撥、草荳蔻、花椒、白荳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煙、紅參、肉蓯蓉、鎖陽等。

相應膳食:金盆富貴豆腐;懷膳小捆肉;懷菊大棗銀耳羹;甲魚懷牛膝湯;農夫烤魚;懷膳一品肘;金盆富貴豆腐;懷山煨土雞;參藥煨乳鴿;何首烏煨豬肝;

三、陽虛症

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發冷、發涼,口中無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較多,渾身無力,易疲乏等。陽虛症在夏季症狀較輕,冬季症狀則加重,且常由氣虛症進一步發展為陽虛症。

脾陽虛症:食慾減退,胃部喜歡溫熱,按壓後胃部舒適,口淡無味,喜歡熱飲,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腫,面色虛白,女性白帶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溫痛減,遇冷加重。

腎陽虛症:腰部、膝部酸困、發冷,肢體怕冷,小便清長或遺尿,浮腫(以腰下多見),陽痿遺精,女性表現為不孕或黎明前臍周圍作痛,腸鳴腹瀉,瀉後痛減消失。

心陽虛症:心慌,胸悶,胸憋氣短,心中空虛,易受驚嚇,驚嚇後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區疼痛。

補陽虛的藥物:可選用紅參、鹿茸、杜仲、蟲草、肉桂、海馬等。

補陽虛食品:黃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參、淡菜、胡桃肉、桂圓、鵪鶉、鰻魚、蝦、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陽虛忌食物品:鴨肉、兔肉、獺肉(水狗肉)、甜瓜;

忌食或少食:鴨血、鴨蛋、阿膠、牛奶、酸奶、甲魚、螃蟹、田螺、螺螄、蚌肉、蜆肉、柿子、柿餅、柚子、柑、香蕉、無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蘿蔔、絲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針菇、草菇、落葵、蓴菜、髮菜、君達菜、羅漢果、荸薺、菊花腦、薄荷、金銀花、菊花、槐花等。

相應膳食:海馬懷補雞;三鞭懷補凹腰湯;韭菜懷補蝦;爆炒腰花;長生煨老鴨;

四、血虛症

面色發黃或面白無色澤,口唇顏色淡,頭暈,失眠,女性月經量減少,週期延長,甚至閉經,皮膚無光澤,頭暈常在勞累後發作或加重,指甲蒼白,頭痛程度較輕,遇勞累後加重,常兼有氣虛的症狀,如懶言少語,疲乏無力,汗多。

心血虛:心慌,心煩,失眠,多夢,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發生在體質虛弱者。

肝血虛:看東西時兩眼昏花、乾澀,指甲無光澤、色淡、脆而薄,甚至變形,夜盲,看東西模糊,耳鳴,手腳肢體麻木,體形消瘦,女性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失眠多夢,易驚醒。

補血的藥物:可選用當歸、阿膠、熟地、桑椹子等。

補血虛食品: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紅糖、赤豆等,可經常交替選用。

血虛忌食物品:荸薺、大蒜;

相應膳食:當歸熟地烏骨雞;懷山牛腩煲;懷菊帶魚;玫瑰懷菊露

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荳蔻、荷葉、白酒、薄荷、菊花、檳榔、生蘿蔔等。

祖國醫學認為氣、血、陰、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或者同時出現,也就是說,許多症狀不僅見於一個症形,還可見於許多症形當中,需要和其它症狀結合起來一起考慮,因此,患者當難以辨別時,一定要找有經驗的中醫診斷。

氣陰兩虛:既有氣虛又有陰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又有升火、咽乾、舌紅等陰虛表現,但沒有慢性疾病,這種體質稱氣陰兩虛體質,進補宜採用益氣養陰之補法,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陰陽兩虛:既有陰虛又有陽虛,稱陰陽兩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

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大出血後、婦女月經過多者等,其主要表現為;既有氣虛的表現,又有血虛的表現,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

相應膳食:氣血:鯽魚豆腐湯;氣血雙補湯;藥膳雞。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全身各個穴位及作用你知道嗎

三焦通,全身輕鬆,簡單四招,疏三焦,通氣血


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行氣行水, 使人體中的水液能夠正常排液, 同時人體所需的元氣也需通過三焦而輸布全身的五臟六腑,充沛全身。

三焦,人體重要內臟器官的轄區

三焦中的上、中、下三部分, 分別管整著人體的不同內臟器官,心、胸、頭面部及上肢屬於上焦的管轄範圍;臍以上的部位,像脾、胃、肝、膽等臟腑,歸中焦管轄;胃以下的部位,包括大腸、小腸、膀胱和下肢等,歸下焦管轄。你看,三焦的管轄範圍多大,那麼三焦到底在人體中起什麼作用呢?

簡而言之三焦有兩大主要功用:

一、通調水道。《靈樞經》上說:“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二、運化水穀。正如明代醫家吳勉學在《醫學發明》中所說:“水穀往來,皆待此以通達”。“焦”字通“燋”乃引火之物,以火才可腐熟食物。古人遣詞命名皆有深意。



一、按揉穴位,調三焦,改善內分泌

通過調三焦就能改善內分泌系統,從而治療或預防某些疾病。怎麼調三焦?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揉三焦經上穴位,三焦經在哪?三焦經是從無名指外側1毫米處的關衝穴開始穴, 順著手背、胳膊背部上到頭,順著耳朵轉大半圈,到眉毛旁邊的絲竹空穴止(就是長魚尾紋這個地方) 。

揉關衝穴:關衝穴是三焦經上的第一個穴位, 因為這個穴特別小, 要拿指甲掐或用指節硌才能有效果,多揉揉關衝穴,能把心中的氣給放出去,尤其是心煩意亂但又說不出是哪兒難受的時候, 更應該揉揉關衝穴,把裡面的氣散走。

揉液門穴: 液門六在無名指與小指縫間,頂著無名指的骨頭,推壓時比較痛。沒事兒的時候揉揉它,可以治眼乾,散火, 恢復體力。

揉中渚穴:中渚穴在液門穴下1寸處,如果找不准,就把骨縫這一溜都揉了, 哪個地方最痛,就把哪個地方當成中渚穴,揉的時候要先掐進去,然後挫著揉,直到讓它發麻,揉這個穴位,可以散火。

揉陽池穴:陽池穴是三焦經上的要穴, 揉陽池穴,身上的陽氣就被激發出來,體內的陽氣也會運轉起來。

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說了,總之,沒事兒的時候你就揉一揉三焦經上的穴位, 就可以把你全身的氣血打通, 也能讓你的內分泌平衡了。

小提示

大家可能會發現, 有時候肚子裡有一股濁氣,總讓你想排氣,其實,這是人體的陽氣不流通, 原因就是濁氣妨礙了陽氣的運轉, 氣血自然流通不暢了,那樣的話,你就得把濁氣排掉才行,要不老話怎麼說“濁氣不去,新血不生”呢,我告訴大家一個方法, 那就是揉中脘穴。中脘穴在哪兒?在我們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向上4寸的地方,你如果實在記不住,沒關係,你就天天多推腹部,推腹時就把中脘穴順便也推了, 而且還推了肚子上的其他穴位。如果你能找准穴位,也可以用艾條每天灸中脘穴,同時揉陽池穴,這樣身體裡的濁氣就散去了,正氣進去後, 氣血自然運化起來。

調理氣血,三焦要通

小小方法,疏三焦,通氣血,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四步通氣血的方法,可以硫理三焦,通暢氣血。

第一步,揉中脘穴,具體的位置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揉的時候,雙掌重基或單掌壓在穴位上,緩慢做圓周運動, 一定要手掌始終貼著皮膚, 帶動皮肉做小範圍的運動, 讓腹腔產生熱感。

第二步,震顫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的下面,就是人的肚臍正中下面3寸處,怎麼震顫?就是用雙手交叉重疊放在關元穴上,稍微用些力氣, 然後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

第三步, 拉撥帶脈穴,我們前面說過帶脈穴的位置,這裡不再說了, 拉撥的時候,食指和中指稍微有向裡斜託的意思, 但一定要扣住這個穴位不放。

第四步,推任脈,左右手掌重疊,從身體前正中線,胸骨上高中央往下推,沿著任脈一直推到下腹部的關元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套動作雖然可以隨時練習,但一定不能把順序弄顛倒了,因為這套順序是按三焦的前後來進行的。

保健良方

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治耳鳴的方法,三焦經是走耳朵的,如果耳朵出現了異常現象,都和三焦有關,如果耳中是很細微的蟬鳴就是虛證,如果是像火車的“轟隆轟隆”聲就是實證, 大家可以按揉百會、風池、翳風、聽宮、腰眼、合關、太谿,每個穴位30下。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抓住晨起五分鐘,通七竅、養五臟、祛百病!


“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黃帝內經》

著名武術氣功家、中醫學者朱鶴亭介紹,調節七竅很關鍵,如果七竅通了,臟器功能加速運轉,就能改善身體的不舒展。

早上五分鐘

通七竅、養五臟、祛百病

朱老今天就介紹一個方法,只需要早上花上5 分鐘,就能打通七竅,進而滋養五臟,去除百病!

1、開鼻竅

兩個拇指點著迎香穴,吸氣時,揉動一側鼻腔,揉完使勁呼氣,然後換另一側。

兩側鼻腔都揉完之後,吸氣,從迎香穴順著鼻翼往上推到內眼角,呼氣,順著鼻翼往下推到嘴角。



2、護口腔

口腔非常重要,如果有吊線風(面癱),會嘴歪眼斜,還有可能發展成偏癱。按摩地倉穴、人中穴和承漿穴,可預防面神經癱、音啞。

兩拇指按著兩側的地倉穴,吸氣,一側不動,另一側開始揉動,揉完以後用嘴呼氣,再換另一側。兩側都做完後,開始推。吸氣時向嘴角位置推,呼氣時向遠離嘴角位置推。

之後,吸氣,用食指按摩人中穴,呼氣停止,吸氣,用另一個食指按摩承漿穴,呼氣停止。吸氣,同時按摩兩個穴位,呼氣停止。

3、養耳腔

調節耳病的重要.

如果是右耳聽不清,拇指尖按著左耳的耳門穴,一邊發出“啊啊”的聲音,一邊揉動右邊耳朵。然後鬆開右耳,看看是否有效。

4、揉眼部

第一,把手搓熱,用兩手掌心捂著眼睛,呼氣時揉眼睛。

第二,拇指和食指按著睛明穴,閉眼,吸氣時按住,呼氣時揉動。

第三,用兩個拇指按著瞳子髎穴,吸氣時不動,呼氣時揉按。

第四,按攢竹穴,吸氣時不動,呼氣時上下推動(兩側同時推,一側上推,一側下推)。

第五,按魚腰穴,吸氣時上下推動,呼氣時左右推動。

第六,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按絲竹空穴和瞳子髎穴,吸氣時按著不動,呼氣時按揉。

第七,吸氣時不動,呼氣時按揉陽白穴和四白穴,先上下按,後左右按。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中醫大夫讓你伸舌頭,是想看什麼?


我國有句古話,“脈有假脈,舌無假舌”。舌像是健康的一面鏡子,每天早晨洗臉、刷牙、照鏡子的同時伸出舌頭看一眼,我們就可以輕鬆收到自己身體反饋來的健康警報信號。

人體的五臟六腑通過經脈直接或間接與舌有聯繫,所以髒腑疾病也可以反映在舌面上。中醫大夫望舌一般看這幾個方面:舌質、舌苔、舌下絡脈。

正常舌像是怎麼樣的

正常舌像是“淡紅舌、薄白苔”。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舌體柔軟,靈活自如,顏色淡紅;胖瘦老嫩大小適中,無異常形態;舌苔色白,顆粒均勻,薄薄鋪於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乾濕適中,不黏不膩。



怎麼望舌

觀察舌頭時一定平心靜氣,最好選擇在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線下進行,否則會影響對舌質和舌苔色彩的辨認。坐位時,需要正坐;如臥位,則需平躺。盡量張開口,緩緩伸出,自然舒展,充分暴露。

舌的觀察順序是先舌苔後舌質,由舌尖、舌中、舌根至舌邊。同時注意“染苔”,即指服用食物或藥物,使舌苔染色。望舌可分為望舌質和望舌苔兩部分。

望舌質

舌色:淡白舌、紅舌、絳舌、紫舌。

舌形: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齒痕舌、芒刺舌。

舌態:強硬舌、痿軟舌、顫動舌、歪斜舌、吐弄舌。

暗紅舌、裂紋舌

望舌苔

苔色:白苔、黃苔、灰苔、黑苔。

苔質:厚薄、潤燥、腐膩、剝脫。

望舌有什麼意義

通過望舌可以判斷正氣盛衰,如舌質紅潤表明氣血旺盛,而舌質淡白則顯示氣血不足;舌苔薄白而潤則示胃氣旺,而舌光無苔而裂,則表明胃陰虧虛。

通過望舌可以分辨病位深淺,如舌色紅則顯示邪氣在氣分,而舌色絳紫則表明邪氣已入血分;舌苔薄,病在表,苔厚則病在裡。

通過望舌可以區別病邪性質,如舌質上有瘀點瘀斑則是瘀血為患;舌體胖大,可見於痰濕內停或氣虛;舌苔發黃多為熱邪,而苔腐膩則多為痰飲、濕濁、食積所致。

通過望舌還可以推斷病情變化,如舌苔由白變黃,由黃轉為灰黑,則表示病邪由表入裡,由寒化熱,病情加重;而當舌苔由厚變薄,則多為病邪漸退。

此外,還應注意舌象的一些生理性變異。

兒童:舌像多紅嫩、苔多薄白,常見花剝苔、地圖舌。

老人:舌像多病理性改變,40歲以上病理性舌象顯著增加。

女性:月經前或月經期出現舌質偏紅,或舌尖邊部有明顯紅刺。

體質因素:如先天性裂紋舌,體質多屬陰血不足。

氣候因素:如夏季舌色多偏紅,秋季舌苔常偏燥,冬季舌苔常偏白等。

舌象異常與飲食調理

如果舌象正常,我們飲食就不宜有偏嗜。在維持自身陰陽平衡的同時,還應注意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變化,順應環境變化,以保持自身與自然界的整體平衡。

如果舌象異常,我們可參照舌象調整飲食起居等,例如:便秘並見舌色紅絳,舌苔舌根部黃厚,大多數有內熱,飲食應多選用具有清熱、化痰、生津作用的食品,如瘦豬肉、鴨肉、蘑菇、木耳、芹菜、油菜、菠菜、莧菜、萵筍等。

感冒發燒後期,舌苔少、舌色深紅,這是熱邪傷陰所致,此時可吃一些滋陰清熱的食物調理,如綠豆芽、青菜、百合、香蕉、西瓜、藕汁、雪梨等,而對蔥、姜、蒜、韭、椒等辛辣之品則應少吃。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五臟決定你的壽命!《黃帝內經》教你用五色養五臟,建議收藏!


古人認為自然界中綠、紅、黃、白、黑分別對應了五臟的肝、心、脾、肺、腎,這個理論被稱為“五色入五臟”,最早出自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根據顏色定制五臟的養生方案,通過一招一穴一食輕鬆養好五臟。


文章來源:老梁養生匯

刮痧:清皮膚濁氣,美膚刮痧法


眼周+面部刮痧

是一個很安全的泄熱毒、風毒的方法

眼睛模糊、眼睛乾澀、眼睛不舒服……其實這也是肝氣上逆的一種表現。

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和“藏血”,肝主藏血,並靠肝的疏泄功能來調節和輸布全身。《經》曰:“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一般來說:

肝血不足:眼睛乾澀

目失所養,則眼睛乾澀昏花,視物不清或夜盲;

眼紅有血絲、視力模糊:肝火旺

肝經風熱,目赤癢痛;

肝火上炎,目赤生翳;

肝陽上亢,頭目眩暈;

肝風內動,目斜上視等。

肝血虛、肝火旺盛主要與熬夜、不良情緒積鬱,或者菸酒過度有關。

具體操作:

準備蘆薈膠、面霜或眼部精油、魚形刮痧板,刮眼周要選擇上面那種小巧、平滑的。

晚上洗完臉,先拍上一層蘆薈膠,然後再抹上一層厚厚的面霜,或刮痧油,就可以開始刮了,按照下圖箭頭方向。

刮痧,美容,漂亮臉蛋,經絡,穴位,中醫,養生,健康

如果要祛眼袋黑眼圈,重點刮痧部位是眼周,在下圖的穴位上要稍稍用力按壓,刮眉骨特別爽,會覺得一天的煩惱就順著眉毛刮沒了。

刮痧,美容,漂亮臉蛋,經絡,穴位,中醫,養生,健康

如果有些地方有疙疙瘩瘩的感覺,那是有經絡淤堵,要多刮幾下。

刮痧時臉部會發熱,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帶動熱能,進而柔軟角質層,代謝臉上廢棄物。有粉刺者,因為熱能使毛孔大開,顆粒小的粉刺會被刮出來。刮痧後能明顯感覺到細緻、彈潤很多。

全臉刮15分鐘左右就可以,剛刮完不要著急洗臉,過半小時再用溫水洗臉(這時千萬不要用冷水洗,會長紅血絲)。面膜也要刮痧完半小時再用,面膜會讓刮痧完開著的毛孔驟然閉合,原本要排的毒也排不出去了。

清皮膚濁氣,美膚刮痧法

清理腠理濁氣、調動皮膚氣血第一步就是上面說的面部刮痧,接下來是頸部刮痧。

【第二步】

頸部刮痧

讓清氣上升、濁氣下將

頸部是連接臟腑和頭部的唯一通道,從上往下刮一下頸部,會讓濁氣、火氣下降,清氣上揚,面部風熱、肝膽之火也有個可以消散的途徑。

刮痧,美容,漂亮臉蛋,經絡,穴位,中醫,養生,健康

從上往下刮痧後脖子,沿耳後、脖子刮痧到肩頸。

對腦力勞動者(包括思慮比較多、愛瞎想的)來說,還有助讓糨糊腦仁恢復該有的清醒度和思考力。

【第三步】

刮痧肺經

補肺氣、通深層淤堵

肺主皮毛,皮膚有問題,多從肺經入手根治。

“諸氣者,皆屬於肺。”所以,氣虛的培補、氣逆的順調、濁氣的排放、清氣的灌溉,都可以通過調節肺的功能來實現。

然而肺經又是最容易受傷的經。比如受點風寒就感冒,就是皮膚肺氣虛,抵抗不了外邪。通過刮痧護肺,可以治療感冒,對皮膚的美容、臉色的調理也有一定的作用。

刮痧,美容,漂亮臉蛋,經絡,穴位,中醫,養生,健康

刮痧肺經其實也是超級簡單,上圖中是肺經的循行路線,從中府開始從上往下刮就可以了,酸痛的地方多刮一刮,出痧要出透(就是刮到不再有新的痧出來為止)。

運動量偏少的女孩子,一般都會有些肺氣虛。我深有體會的是,我大臂肺經的位置,經常自己疼痛,刮痧出痧後會好轉很多。

另外,肺的經氣在背後有一個最大的聚集地叫肺俞穴,肺的問題,比如感冒、哮喘、咳嗽、皮膚不好都可刮或點按這個肺俞穴。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刮痧,美容,漂亮臉蛋,經絡,穴位,中醫,養生,健康

關於刮痧這種比較簡單的通淤排毒法,最好每個節氣刮一次,一年刮24次。這種堅持像不斷給身體更新、排瘀、不斷刺激它的活力。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轉化負面情緒的4大穴位



心裡的負能量,極其需要發洩出來,過度的控制、隱忍,會把自己憋出內傷——肝鬱氣滯。

《丹溪心法》對鬱的講解比較透徹:「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

醫學也有很多研究發現:情緒與體內的神經調控、免疫系統、激素分泌發生著微妙的關聯。

所以不管你現在是成功人士,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要盡量疏泄我們生活中的負能量、小情緒,尤其是壓力山大、經常緊張焦慮的人,必須要有一個讓自己快樂的小法寶。

開四關,調氣血

有時候通過調整心態不好使,那一定要試試「開四關」,這真的是疏通氣血、舒暢情緒的好方法。

「四關四穴,即兩合谷,兩太衝穴是也。」——《針灸大成》

四關,是醫家非常推崇的治療穴位,在臨床上急躁易怒、心情抑鬱、失眠、乳腺疾病、高血壓、各種痛症,效果都很顯著,幾乎可以治療任何氣機不暢之病。

合谷主氣,太衝主血

合谷、太衝二穴相配堪稱經典,兩穴一陰一陽,一氣一血,一臟一腑,氣血陰陽同調、臟腑同調。

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大腸經的原穴,合谷之氣在陽,禀天氣自然下降,以降為順,偏於調血中之氣。

太衝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肝經,太沖之氣在陰,禀地氣自然上升,以升為順,偏於理氣中之血。

開四關後,清陽升,濁陰降,自然上下交通,氣血調和,諸病自愈。

按揉也能「開四關」

有條件的人,可以找有經驗的針灸醫師操作,平時多按揉這四個穴位也有不錯的效果。

合谷穴,俗稱「虎口」,就在雙手手背的虎口處。取合谷穴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單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合谷穴就在肌肉的最高處。

太衝穴,順著足大趾與二趾的夾縫向上移壓,找到兩個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即是。太衝穴是在骨縫裡邊,這個穴很深,我們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後用掐按的方法,才能揉到這個穴。

按揉時用拇指指尖用力點在穴位上,此時食指放在手或足內側的對應位置上,相對用力,以加強點按力道,使穴區出現明顯的酸脹感,甚至向四周放散。

每穴點半分鐘,然後改為揉法一分鐘,揉時力道稍減輕,但也要保持一定向下點壓的力量。

小穴也能治大病,易發怒、抑鬱、壓力大時,四穴交替按揉,對情緒舒、氣血通很有幫助。實在懶得做,那就喝點茶吧。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穴位圖解,功效和作用


太陽穴

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治療失眠

聽宮穴

位於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耳鳴耳聾

印堂穴

位於人體額部,在兩眉頭的中間。

治療鼻炎

風池穴

位於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

1、防治頸椎病


2、疏肝理氣


3、治療偏頭痛

風府穴

位於頸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1、腦血管疾病


2、老年癡呆


3、治療眼睛乾澀

天柱穴

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

頸椎病

膻中穴

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1、心血管疾病


2、熬夜疲乏

巨闕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心絞痛

章門穴

位於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排解油膩

期門穴

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保護肝臟

曲骨穴

位於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治療尿頻尿急

勞宮穴

位於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位於中指和無名指指尖處。

降心火

魚際穴

位於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哮喘

合谷穴

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1、美容養顏


2、緩解鼻炎

大陵穴

位於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養護心臟

內關穴

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1、心血管疾病


2、失眠

極泉穴

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心律不齊

曲池穴

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治療濕疹

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1、消化道疾病


2、膝關節痛


3、健脾祛濕

三陰交穴

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治療濕疹

行間穴

位於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降血壓救急

內庭穴

位於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減肥

太衝穴

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1、緩解不良情緒


2、養護肝臟

湧泉穴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1、治療上火


2、養腎補腎

申脈穴

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

晨起養生法

太白穴

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1、排解疲乏無力


2、脂肪肝

照海穴

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心血管疾病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