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生於氣,氣順則百病不生,調氣疏肝4部曲


中醫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人體也是由氣組成。當人的精氣充足時,是屬於一個非常健康的狀態,反之如果氣有所不調,開始紊亂,那麼疾病也就到來了,百病皆生於氣,而氣順則百病不生。

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說過:“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朱氏創立鬱病學說的理論,即情志抑鬱不舒導致肝氣鬱滯,氣行則血行,氣鬱則血鬱;氣行則水行,氣鬱則水停而致濕鬱、痰鬱;肝氣鬱滯、橫克脾胃,則飲食不化而致食鬱,氣、血、濕、痰、食皆可鬱而化火形成火鬱。一鬱而致六鬱為病。



調氣就要疏肝

因為肝主管氣機的疏通、暢達,影響著氣血運行,心情的調節,所以疏肝才能調暢氣機。下面介紹一下我在臨床上運用得心應手的疏肝調氣四部曲:

1、肝失疏泄,肝氣鬱滯,表現在女人心情抑鬱,悶悶不樂,悲憂善慮,小心眼,面容憂愁憔悴,兩顴額頭黃褐斑,看上去心事重重,伴有失眠、多夢。對此就應著重調理肝氣。如明代醫家趙獻可在《醫貫·鬱病論》中所說:“予以一方治其木鬱,而諸鬱皆因而愈。一方曰何?逍遙散是也”。逍遙散疏肝健脾,調暢氣機,是首選方劑。

2、肝氣鬱而化火,或暴怒傷肝,肝氣上逆,常見女人心煩急躁,愛生氣,發脾氣,情緒亢奮激動,顏面漸紅,生瘡長皰,或色斑雲集,可用四逆散(柴胡、白芍、炒枳殼、甘草)或丹梔逍遙散以疏達氣機,清瀉肝火。

3、若肝鬱重症,甚至六鬱為病,就用朱丹溪的越鞠丸,以發越鞠鬱。

4、玫瑰花是女人肝鬱的剋星。

玫瑰花可以製成玫瑰花茶,具有疏肝解郁美容養顏的作用,方法如下:在每年的5~6月期間,當玫瑰花即將開放時,分批摘取它的鮮嫩花蕾,再經嚴格的消毒、滅菌、風乾,可充分保留玫瑰花的色、香、味。每次用5~7朵(15克左右),配上嫩尖的綠茶一小撮,加紅棗3枚(去核),每日開水沖茶喝,可以清肝熱去心火,益脾氣,保持精力充沛,增強活力,長期飲用,還能讓你容顏白裡透紅。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這簡單的二十個字,足以看出氣機對人體的重要性,想要保證身體健康,首先不要生氣哦,讓氣機順暢,才能保證好身體。當然,如果已經發生疾病,還是要及時治療,單靠不生氣已經遠遠無法調理你的氣機了。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極泉、陰陵泉、足三里等身體的9個“排污口”,排出濕毒少生病


其實我們身體共有9個“排污口”,我們找到它們,並且把濕毒排出去,人就會少生病,不生病了。但是它們不是很好找的哦,都“窩”在關節的部位。

奇穴1——腋下(極泉穴)

俗稱“胳肢窩”,是頸部與上肢血管和神經通路,動脈、靜脈、臂叢、腋淋巴結群組織的集合處。

作用:寬胸理氣,通經活絡。

主治疾病:心痛、胸悶、四肢不收、肩周炎、腋下瘰癧(頸淋巴結核)、腋臭、悲愁不樂、咽乾、煩渴、乾嘔、目黃、臂肩不舉、肘臂攣痛、冠心病、心絞痛、心包炎、腦血管病後遺症、肋間神經痛、癔病、乳汁分泌不足。彈撥本穴可預防冠心病,肺心病。

方法:我們用自己的右手掌拍打左腋,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腋,每次進行30至50次,反复這個動作5遍。

奇穴2——肘窩

肘窩的淺部有肱二頭肌腱膜.深部充滿疏鬆結締組織,並有血管、神經乾通過。

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鐘。

有可能會出現青、紅、紫、黑等各種顏色的毒素反應物。我們每一到兩週進行一次,能夠保證排污口的通暢,這樣能夠排出心肺毒素。

奇穴3——膝窩

又稱膕窩,位於膝關節後方,膕窩內充滿脂肪,有重要的血管、神經通過。這裡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週拍打一次。經常拍打有行氣活血、散淤祛毒、舒筋通絡、緩解痙攣的功效。

奇穴4——腰骶窩

腰骶窩即人體腰骶部形成的“窩”,肥胖者以及孕婦此“窩”更加明顯。腰骶窩是人體最“忍辱負重”的地方,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平時多拍一拍大有裨益。

作用:此法有通調氣血、促進循環、疏鬆筋肉、清熱消暑、消除疲勞等功效。

注意事項:操作者拍打的力量應由輕而重,再由重而輕.連續反复幾次即可終止。用虛掌拍打,注意沉肩垂肘,腕部放鬆,指關節微屈成虛掌,五指併攏。在拍打時要平穩而有節奏,拍打後迅速提起,拍打的部位要準確一致。孕婦以及月經期女性慎用此法。

奇穴5——肚臍窩

方法: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右手虛掌力,以前臂發力,連續不斷地拍打肚臍窩100-200次。操作時,腕關節固定或微動,以肘關節的屈伸活動為中心。操作者可在腹式深吸氣後進行,拍打之力由輕而重,身體健康者還可適當增加拍打次數和力量。

作用:經常拍打肚臍窩可起到安神寧心、調和氣血、舒肝利膽、益肺固腎、通利三焦、調暢經絡的功效。

奇穴6——陰陵泉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足三里相對。

取穴位置: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

功用: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方法: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體內有脾濕,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會發現疼痛逐漸減輕,說明脾濕在好轉。

奇穴7——足三里

足三里是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穴位置: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功能:生髮胃氣、燥化脾濕

方法: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奇穴8——承山

取穴: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此穴的主治疾病

1:小腿肚抽筋(腓腸肌痙攣)、腳部勞累、膝蓋勞累、腰背痛、腰腿痛。

2:便秘、脫肛、痔瘡等。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小腿痙攣、腿部轉筋的常用效穴。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其效果跟紅豆薏米粥有異曲同工之妙,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一身陽氣,刺激它能通過振奮陽氣,排出人體濕氣。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承山穴,就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

按揉承山穴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是膀胱經的陽氣起作用了,身上的濕邪,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散。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瘡、脫肛等,配環跳、陽陵泉主治下肢痿痺,配長強、百會、二白治療痔疾,用六寸長的毫針,條口穴透承山穴治療肩周炎有奇效。

奇穴9——豐隆

豐隆穴位於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痰是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產物,是致病因素之一,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臟關係密切,而首先責之於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脾無留濕不生痰之說。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於足太陰脾經,可治脾胃二經疾患。

針刺豐隆穴可通調脾胃氣機,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凡與痰有關的病症都可取豐隆穴治療。配合足三里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揉、搓豐隆穴可以消除胃脹。

取穴: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減肥:將左(右)下肢平放在另側膝關節上,右(左)手中指指尖放在豐隆穴上,拇指附在對側,用力掐0.5分鐘-1分鐘,有消食導滯、消脂的功效。每天早晚堅持做1遍,要持之以恆。

同時配合做收腹提肛運動20-30次。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飲食應有節制,少食肥膩油炸食品。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一刮通肝、心、脾、腎、肺、胃


乳腺增生,精神抑鬱都和肝氣瘀滯有關。

許多人胃的問題不一定是胃病,有的是肝引起的,我們叫肝木剋土,引起脾胃方面的問題。所以很多人生了氣以後,不要急於吃東西,要注意疏肝。

疏肝三步曲

1、在後背找到肝俞。先塗抹活血劑,刮板與皮膚保持45度到90度從上往下刮,也可以用兩隻手。會洗衣服就會刮痧。刮痧不一定用很大的力,有病出痧就快,顏色越重說明病重。也可以加上走罐。有結節的地方可以一點點的角推。

2、前面刮期門,胸部刮痧從裡向外刮。前面刮的要比背部輕一點。胸部也可以留罐10分鐘,不要太長時間。

3、腳上的太衝穴,可以自己做點按,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的人經常要點這個穴位。

人為什麼吃飽了就犯困?

有些人,尤其是心臟不太好的人吃完飯後就老犯困,頭上沒血,有時候就想睡一覺,打個盹,全身覺得沒勁,甚至有時還可以引起心髒病的發作,出現暈倒,休克這樣的情況。

其實要明白這個道理很簡單,現在有個詞叫“啃老族”其實人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人吃飽了後,需要大量的氣血,你平時要多吃了一口,氣血就不夠用了,不夠用了向誰去借呢?人首先想到找父母借。臟腑關係也是這樣,心屬火,脾屬土,火後一片焦土,心和脾是母子關係,火生土。

心開竅於舌,所以通過舌頭能夠觀察心臟的很多問題:

心血不足,舌頭比較淡白,芒刺比較多。

心火上炎,失眠,睡不著覺,舌尖紅,甚至舌尖周圍出現糜爛,這都屬於心火太盛。

心血瘀阻時舌頭有瘀斑,或者舌頭顏色紫暗。

熱入心包,痰迷心竅,舌僵,說話說不清楚了。老年人遇到突然說話說不清了,一定要去檢查,可能心腦血管有問題了。

心的作用:

心為君主之官,神明藏焉。

美國有位醫生說癌症80%都是被嚇死的,只有20%的人是真正得病死的。身體的健康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精神的健康。

心主血脈:心臟有推動血液在血管中運行的作用。如果心氣比較弱,這個人就會心悸,心慌,心律不齊,心率失常,胸悶,氣短,心痛,就是冠心病心絞痛的情況。

怎麼養護我們的心臟?

第一步刮後背刮心俞厥陰俞位置,也可留罐15-20分鐘。

第二步刮胸腹,心包聚集在膻中穴,心之氣在胸腹部的聚集地是巨闕穴。膻中穴也可以留罐。

第三步刮手臂手臂上的內側從大拇指到小拇指方向依次有三條經,肺經,心包經,心經。我們是刮心包經心經。心包經是刮內關大陵穴,從內關往大陵刮。

心經是刮神門陰郄通裡靈道,這幾個穴位。從上往下刮。

還可以用點法,點按刺激內關穴可以增加心肌的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可以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狀況。

如果一個人肌肉萎縮是什麼問題引起的呢?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把人體的水穀精微輸送到人體的四肢。你要是脾經不通呢,水穀精微無法達到四肢,肌肉就可以出現萎縮,所以要從脾來治。

脾虛可以引起肥胖,脾虛不運化水濕就要肥胖。

脾的作用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就是脾的精華在人的口唇就表現出來了。

脾氣比較足的人,口紅潤有光澤;脾氣不足的人,口唇淡沒光澤。

保養脾的三步曲

第一步刮背部脾俞穴,還可以用邊揉法,用這個邊揉一下,把瘀阻揉開。也可以留罐。

第二步刮胸腹部章門穴前面是陰經的地方,出痧相對少一點。

第三步刮下肢血海陰陵泉三陰交三個穴位。

一般刮痧,出痧後第二天不能繼續刮,要等到痧退了後才能再刮,大約三到六天。

有些呼吸的問題也是腎虛引起的,刮痧可以治哮喘。

中醫講肺主氣,是主人身的氣。腎主納氣,納氣表示收藏的意思。腎虛的人說幾句話就大喘氣。呼吸表淺,急促,呼多吸少,基本是腎虛的表現。

老年性哮喘,久病必虛,久虛窮必及腎,所以老年哮喘不但要從肺的三步曲來治,還要從腎的三步曲來治,肺腎同治就可以治好它。

怎樣辨別腎虛?

腎主骨,許多骨頭方面的問題都是腎虛的表現。

腎其華在發,通過頭髮也可以觀察腎的狀況。頭髮黑,多,有光澤就是腎氣足。頭髮稀少,枯萎,經常又會脫落,早白,沒光澤,這就表示腎有問題。頭髮不好也可以用刮板經常刮頭。

護腎三步曲

第一步後背刮腎俞,方法同前。

還可以用擦法,刮板在熱水中泡了以後,在腎俞部位上下快速摩擦一分鐘100次左右。這樣對腎虛的人可以補腎。用手擦也可以。腎俞也可以走罐,

第二步胸部刮京門,也可以留罐。

第三步刮腿上的太谿穴复溜穴。從上到下。

在太谿穴可以做點按。

哮喘現在患病率也挺高的,急性哮喘也可以前胸後背刮痧馬上止住。中醫說內不治喘,外不治癬

肺主宣發,外和皮毛。肺有宣發和布散的作用,它能把人的衛氣和津液布散到人的體表,皮膚得到了肺的滋養後就會變得很強壯,很有抵抗力,外邪就不容易侵入到人體,不容易感冒。如果皮膚功能差一點,外邪就很容易造成感冒。感冒用肺的三步曲刮痧效果也是很好的。

現在許多美容院的人也來學刮痧拔罐。皮膚不好靠外在抹東西不解決問題。如臉色白而無光澤,皮膚乾燥是肺虛,肺的宣發功能差,通過肺來治療效果也好。

小孩感冒發燒比較厲害的,除用肺三步曲,還可以加個大椎穴

肺開竅於鼻,所以鼻炎也可以治療。也是用肺的三步曲,再加上鼻唇溝兩邊的迎香穴。用手或刮板的角點按迎香穴。

肺刮痧三步曲

第一步背部肺俞穴。塗抹油後,從上向下刮,要有一定的力度。如覺得出痧不夠還可以走罐,從上到下來回走。

第二步胸部膻中穴,輕輕刮。再刮中府穴。這兩個穴也可以留罐。

第三步上肢肺經在手臂內側的上緣,從尺澤開始刮下來,重點從尺澤孔最這一帶,這邊的肌肉多一點。列缺經渠太淵都刮到了。陰經出痧相對陽經要少一點。

刮痧可以治療胃的劇烈疼痛。

中醫的五臟六腑,每一個臟每一個腑都有一條經脈。胃就是足陽明胃經。

這條經脈上的重要穴位有:

天樞穴,肚臍旁邊兩寸。點按或刺激這個穴位可以潤腸通便。這個穴位有雙向調節作用,腹瀉也可以用這個穴位。

護胃的三步曲

第一步刮胃俞穴,胃俞在第十一、十二胸椎脊突下,旁開1.5寸這個位置。從上往下刮。

出痧標準

1、看的見。看的見顏色,越鮮紅的病就越輕,越黑的表示病情越重時間越長。

2、摸的到。用手一摸裡邊會有很多的硬結。

3、有些人用刮板按壓時會有按壓痛,這就是有病灶的地方。還可以走罐。走罐後力量加大了,更深的病灶可以反映出來。

第二步刮腹部找到肚臍,一是鳩尾穴,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二是中脘穴,在人體上腹部正中線上,在肚臍以上4寸。鳩尾穴,中脘穴,輕柔的刮。

第三步刮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從上往下刮,也可以點按。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列缺、神門、晴明、內關、天泉,等八大治病第一穴


按摩向來是人們所推崇的養生方法,它既不用吃苦藥,按著還比較舒服。人的身上有好幾百個穴位,有調腸胃的、養肝的、補腎的,那按哪些部位能使身體更加健康長壽呢?

長壽第一穴:按摩耳輪

動作:用兩手拇指、食指捏住左右耳輪,自上而下搓摩,以耳部發熱發脹為好。

經常摩耳輪有聰耳明目、活絡通竅的作用,且對全身健康都有好處。

明目第一穴:捏睛明穴

動作:睛明穴位位於目內眥角上方1分處,用拇指、中指指腹掐在睛明穴上,同時食指點按兩眉間的印堂穴,可謂“一手點三穴”。點掐時閉氣不息,點至自覺氣滿時為止。點時一鬆一緊,點壓1~2分鐘。

睛明穴是眼保健的常用穴,常按可疏風清熱、通絡明目。印堂穴還可緩解頭痛。

止吐第一穴:內關穴

動作:內關穴,仰掌微屈腕關節,掌後第一橫紋上2寸,在兩條大筋之間。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壓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脹為度,左右各按1~2分鐘。

按內關穴不僅可以緩解暈吐現象,還具有寧心安神,活血通絡的效果。

發笑第一穴:按腋窩

動作:平時沒事,可以自己按揉腋窩。

腋窩部位是非常敏感的,有些人甚至一碰就會發笑。常按腋窩可促進血液循環。腋窩受刺激人就會大笑,笑會讓人的各個器官得到運動,還能對大腦和心臟有一定的好處。

免疫第一穴:按胸腺

動作:每天堅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穴上至須部下至心窩部穴位100至200次,可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體整個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來的免疫活性肢物質,能監視體內變異細胞,並毫不留情地將其消滅。同時還具有抗感染和抗病能力。

治療失眠第一穴: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與手掌相連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於心慌心悸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因此,只要想起來,我們都可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補肺益腎第一穴: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及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耳鳴、糖尿病、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緩解胸痛第一穴:天泉穴

腋下橫紋兩寸處。此穴專治由於心血瘀阻而致的胸悶、氣短、胸痛。心跳加快,或悶,可用手指用力按壓天泉穴3~5秒,停1~2秒後再繼續按壓,連續按2~3分鐘,對心跳過速、胸口疼痛、心悸不安效果非常好。

以上對幾個重要穴位的介紹,老人平時也可以多看下穴位書,對自己身體的不適情況加以調理,也能讓身體更健康。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魚際、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崑崙、後溪,十二正經上的重要穴位



一、肺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咽喉、鼻、拇指、兩肺、大腸

2、該經常見問題:感冒、咳嗽、氣喘、胸悶、氣短、自汗

3、對策

肺經要穴:魚際穴

該穴位置:大拇指的底端到腕關節處的骨頭稱之為掌骨,就在掌骨中點,兩種不同顏色皮膚的交界處。

該穴作用:可以調整肺經的功能,治療或預防肺經經過部位以及肺臟本身的不適。長期按揉可以促進肺經經絡的抗病能力,防止感冒的發生。同時有效的改善感冒、咳嗽、氣喘、胸悶、氣短、自汗等。

保健方法:中等力度按揉該穴位,兩手交替,以出現酸脹感覺為好,每次3分鐘,每天至少2次。

特殊提示:按揉該穴時,如果墊一點生薑片,效果會更好。

2、大腸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大腸、下牙、臉部、鼻、肩部、皮膚

2、該經常見問題:下牙齒痛、鼻炎、痄腮、風疹

3、對策

大腸經要穴:合谷穴

該穴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該穴作用:調整整個大腸經的通暢問題,大腸經是負責排除身體廢物的主要幹道,它的通常與否,與身體的健康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同時可以有效的改善下牙齒痛、鼻炎、痄腮、風疹等。

保健方法:以拇指用中等力氣按揉該穴位3分鐘,感覺酸脹難忍效果較好。

特殊提示:這個穴位的酸脹會比較明顯,但不用擔心,那不會傷及你的身體。


三、胃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面部、胃、上牙、腹部、下肢

2、該經常見問題:面部痤瘡、面部容易發紅並感覺烘熱、上牙齒痛、口歪眼斜、胃痛、胃脹、便秘、虛弱。

3、對策

胃經要穴:足三里穴

該穴位置:膝蓋外下緣凹陷處向下移並列四指的寬度,再向外移一指處。

該穴作用:經常刺激該穴位,可以強壯胃和胃經的功能,讓你有一個很好的消化功能。

保健方法:以大拇指按揉該穴位3-5分鐘,感覺酸痛適中即可。左右交替。

特殊提示:對於本穴位的刺激,除按揉外,也可使用灸法,即拿燃著的艾條或是香煙,保持火頭離足三里皮膚一定的距離(可以感覺到溫熱,但不要灼傷皮膚的距離)來進行灸法保健,雖然繁瑣了一些,但是效果要較只做按揉好,每次10分鐘,每天一次。

四、脾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面部黃褐斑、腹部、全身的肌肉、嘴唇、眼瞼

2、該經常見問題:噁心、腹脹、肥胖、容易疲乏、腹瀉、膝部內側腫痛、痛經、前列腺問題

3、對策

脾經要穴:三陰交

該穴位置: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該穴作用:可以通過脾經的經脈來調節整個消化系統的協同能力,對於噁心、腹脹、肥胖、容易疲乏、腹瀉、膝部內側腫痛、痛經、前列腺等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保健方法:用大拇指按壓該穴位,以感覺到酸痛適中為佳,反复按壓該穴位30次。

特殊提示:對於該穴位,如果能夠在泡腳的水桶先用熱水先浸泡後,再做按壓,效果會更好。

五、心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心臟、腋部、肘部、小手指等。

2、該經常見問題:失眠、心慌、心區不適,或悶或痛,手心熱、雙上肢內側不適

3、對策

心經要穴:神門

該穴位置:腕橫紋尺側(小指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大拇指側)凹陷中。

該穴作用:調節並通暢心經,讓心臟在正常情況下正常工作,同時對睡眠不好的人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失眠、心慌、心區不適,或悶或痛,手心熱、雙上肢內側不適等有比較理想的改善。

保健方法:以另一手拇指按揉該穴位3-5分鐘,感覺酸脹適中即可。

特殊提示:冬季尤其要注意該穴位處的保暖,平時盡量保護該穴位處不要受到外傷。

六、小腸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頭部、頸項部、耳部、小腸

2、該經常見問題:肩背不適(含頸腰椎病)、頭痛、耳鳴耳聾、神誌方面問題

3、對策

小腸經要穴:後溪

該穴位置: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小指側),橫紋頭盡處

該穴作用:理順、協調相關經過部位的失調。

保健方法:以另一手拇指按揉該穴位3-5分鐘,感覺酸痛適中即可。

七、膀胱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腰背部、眼部、頭頂及後頭部、下肢部

2、該經常見問題:頸部、肩部、腰部覺僵痛(部分包含頸腰椎病)、重者感覺腰部像是要折斷的感覺、腿和膝的後側不適,頭後部疼

3、對策

膀胱經要穴:崑崙穴

該穴位置:在足部外踝後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該穴作用:該經絡是人體最長的經絡,同時也是穴位最多的經絡,而該穴又是該經絡

上的重要穴位,通過刺激該穴位可以直接或是間接的調整該經絡所經過的區域,以及和別的經絡互相管理的區域,起到廣泛的、跨經絡的管理作用。

保健方法:用手指掐按,每次3分鐘,每天1-2次。

特殊提示:如果能夠按著上文所述,像脾經的要穴三陰交一樣先用熱水浸泡,則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八、腎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生殖器、咽喉、腎、膀胱、足部

2、該經常見問題:面色暗黑如籠蓋水氣,容易受驚嚇恐懼,腰部酸痛,腳心熱,局部浮腫等

3、對策

腎經要穴:湧泉

該穴位置:在足底部,向下彎曲足部時出現的凹陷就是,或整個足底去掉足趾的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和後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該穴作用: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棵樹的話,大樹的好與壞,根部是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足部的湧泉穴的重要性可以不言而喻了。經常能夠得到有益的刺激,意味著你的腎經乃至身體會受益很多。

保健方法:用手指按揉,每次5分鐘,每天睡前按摩。

特殊提示:如先用開水浸泡,效果會更好。

九、心包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

2、該經常見問題:腋部問題、心煩、心痛、脅肋不適、

3、對策

心包經要穴:內關穴

該穴位置:在腕部橫紋的上三橫指處,握拳時位於兩根筋的中間。

該穴作用: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緩解治療頭暈、心痛、暈車等作用,且胸痛、脅痛、胃痛、心痛、結胸、反胃、胸脘滿悶、脅下支滿、腹中結塊以及瘧疾等

保健方法:按揉該穴,每次1-2分鐘,每日2次。如各種症狀明顯,可以每1-2小時一次或更多次。

特殊提示:該穴位會有明顯酸脹感,可能會比較難以忍受,但治療保健效果與算賬成都成正比,所以如果可以忍受的情況下,最好用稍重的力度。

十、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是人體的十二經脈之一,該經絡沿線經過人體上肢外側中間和肩頸部、頭部,此經絡在內與人體的六腑之一——三焦聯繫緊密,三焦就是人體軀幹和臟腑之間的空腔,主要包含有腹腔和胸腔。三焦包裹著人體的髒器,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

1、易出問題的轄區:腹脹、耳鳴耳聾、臉頰、肘部、側頭部

2、該經常見問題:耳聾、脅肋部不適、

3、對策

三焦經要穴:外關穴

該穴位置: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該穴作用:以外關命名,意味著該穴位具有相當重要的關隘作用,經常採用手法可以讓關口疏通,從而達到暢通的效果。

保健方法:以另一手拇指按揉該穴位3-5分鐘,感覺酸脹適中即可,當感覺到酸脹明顯時,開始緩慢左右最大限度轉動頸部。

特殊提示:同內關

十一、膽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側頭部、耳部、咽喉、膽、肝、下肢

2、該經常見問題:口苦、精神方面、頭痛、眼部不適、下肢不適、膽部疾患等

3、對策

膽經要穴:陽陵泉

該穴位置:在小腿外上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即膝關節外下側可以觸及到的一個突起的骨頭的前下方。

該穴作用:治療膝關節炎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痺、下肢癱瘓、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痺、坐骨神經痛、腰腿疲勞、踝扭傷,肩周炎,落枕,腰扭傷,臀部肌肉注射後疼痛;緩解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膽囊炎、肝炎,膽結石,膽絞痛,膽道蛔蟲症,習慣性便秘;緩解治療其高血壓病、遺尿、肋間神經痛。

保健方法:用手指在該穴位上按揉,力度適中,不要過於酸脹。每次3分鐘,每天1-3次。

特殊提示:如果該穴位處或該穴位下方出有特別明顯的異常酸痛,提示你你的膽可能出現問題。

十二、肝經

1、易出問題的轄區:眼部、兩脅肋部、乳房、生殖器、小腹

2、該經常見問題:眼部疾患、常嘆氣、頭暈、疝氣、乳房不適、兩脅肋部不適、小腹不適、陽痿

3、對策

肝經要穴:期門穴

該穴位置:該穴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該穴作用:刺激期門穴能起到疏肝清熱、利膽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治療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等肝膽和胃腸的病症。能顯著改善消化道症狀,促進黃疸消退及肝臟炎症消退,有利於肝功恢復。

保健方法:用手指按揉,每次1分鐘,每日1-2次。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脾經”疏通,預防“突發大病”


人沒有事的時候,多按摩一下脾經,人如果經常讓“脾經”暢通,可以預防很多“突發大病”。

脾胃是人體的能量之源頭,它們管著能量的吸收和分配,中醫學臟腑生理功能認為:人體氣血津液的生化,依賴於脾所消化吸收的食物營養精微物質,因此,脾為”氣血生化之根源”,又稱脾為”後天之本”、”人體之倉廩也”。故古代醫學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發於脾,而成於心。脾氣健旺則氣血旺盛;若脾氣虛弱,食慾便會減少,則面色淡而無華,?脾氣虛,則血少,血少則發無以得生。

脾為後天之本,充養全身,臟腑局部之正氣虧虛,亦與脾臟有著密切的聯繫。通常來說,脾胃虛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中醫認為脾臟有攝血統血的功能,同時脾臟和胃同為中焦,為決瀆之官,和胃相表裡。正氣源於水穀精氣,亦即李東垣所論的胃氣、元氣。胃氣和元氣的盛衰,又與脾之功能強弱有內在聯繫,脾旺則正氣充盛,脾弱則正氣不足。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首先,脾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它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儲存血液;當處於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時,它又將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臟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 脾臟還可以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

古代醫家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脾胃,注意飲食營養,患病治病時,用藥及忌口均要顧及脾胃。



健脾常用食物

常用中藥:人參、黨參、白朮、山藥、大棗、茯苓、薏苡仁、蓮米、芡實等。

常用食物:糯米、黃花菜、蕈類、雞、鵪鶉、羊奶、蔥、蒜、豆豉等。

常用藥膳:參棗米飯、益脾餅、山藥餅、茯苓包子、山藥面、大棗粥、紅棗燉兔肉等。開胃健脾藥膳適用於消化力弱、食慾不好、食後腹脹、積食腹瀉,噁心嘔吐、氣虛症狀不明顯,需與健脾益氣藥膳區分。

養脾健脾,我們就要注意多疏通脾經

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過核骨小頭後(第一蹠骨小頭),上行到內?前邊,走到小腿內側,沿脛骨後邊走行,當走到內踝以上8寸的部位,分叉出足厥陰肝經之前,經過膝臏,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向上穿過橫膈,沿食管兩旁上行,聯繫舌根,散佈在舌下。它有一支脈,從胃分出,上行穿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身體有一些不適,可以堅持每天按摩脾經的大都、商丘兩穴各3分鐘。大都在右腳大腳肢左邊靠近較低1厘米處,商丘在腳腕凹處;堅持按摩小腿脾經,再加上腎經的複溜穴可治痛風。复溜穴在小腿肚後面,靠近腳腕約5厘米。脾經共有21個穴位,11個穴位分佈在下肢內側面,10個穴位分佈在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其中隱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衝門都是一些比較常用的穴位。

脾經穴位對婦科病也頗有療效。許多女性在經期也會出現臉部浮腫,月經量多,顏色淡的症狀,這就是脾虛。脾是運化水濕的,當脾氣虛就不能正常引導身體的排泄,牽連到體表就會出現水腫。

補充脾氣用背俞穴最有效,在肩胛骨最下面靠近第七脊椎,向下數到第十一脊椎,從正中線向外1.5寸就是脾俞穴。可以採用艾灸或者拔罐的手法來調節脾氣,艾灸3分鐘或拔罐5分鐘,效果最佳。同時,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臟,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脾虛的飲食禁忌

飲食要清淡,肥膩油炸等不易消化的東西不能多吃。

味道過於咸或辣的也要少吃,應多吃稀軟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熬小米粥喝。

多吃甘溫之物,如板栗、山藥、紅棗等。

忌吃寒涼之物。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神奇的八會穴,拍打可調理多種疾病!


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所匯聚之處的腧穴稱為“八會穴”。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關係密切,拍打刺激八會穴

既可以緩解奇經上的病,又可以緩解正經的病。還可以改善氣、血、筋、脈、骨、髓、臟、腑的病症。

八會穴匯總


臟會章門,腑會中脘,


氣會膻中,血會膈俞,


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


骨會大杼,髓會懸鍾。

“八會穴”是首創於<難經>的一組特定腧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這八個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療所在經脈的病症之外,還具有其特殊的治療效果。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

1


章門穴

脾經的募穴。在側腹部,第11肋游離的下方處。具有疏肝健脾,理氣散結的功效。對於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肝臟、脾臟疾病有改善作用。對於黃疸、嘔吐、小便困難、背部僵硬、水腫等也有調理作用。

2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具有健脾和胃,補中安神的功效。用於緩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十二指腸疾病。可改善胃痛、胃酸過多、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部脹痛等症狀。另外,對改善食慾不振、脾胃虛弱、便秘、腹瀉也有不錯的療效。還可以降低食慾,讓身體恢復正常狀況,減少小腹贅肉。


3


膻中穴

是心包經的募穴,在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具有寬胸,寧心安神的作用。主要用於呼吸系統及血液循環方面的疾病,可以改善胸悶胸鬱、心悸、咳嗽、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焦躁等症狀。乳汁分泌不足也可常按壓膻中穴。

4


膈俞穴

在背部脊柱區,第7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具有寬胸降逆,和血止血的功效。緩解吐血、貧血、便血等血液疾病的重要穴位。膈俞位於背部,鄰近隔膜,適用於呃逆、飲食不下、嘔吐等症。對於胃痛、十二指腸潰瘍、嘔吐、打嗝、食慾不振、咳嗽、氣喘、心絞痛等呼吸、循環器官的症狀均有效果。此外,按壓膈俞穴還可以緩解呼吸困難,身體虛冷、易疲倦及低燒等病症。

5


陽陵泉穴

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具有活血通絡,疏調經脈的功效。主要用於緩解和改善膽道和下肢疾病,如下肢癱瘓酸麻、肌肉抽筋、筋骨僵硬、坐骨神經痛、腰痛、膝蓋痛等症狀。還能加速血液循環,有纖腿的功效。

6


太淵穴

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是肺經的原穴,補氣效果極佳。(治療氣不夠使,吸不上氣)還具有順氣平喘、化痰止咳、活血通脈之功效。可緩解咳嗽,氣喘,咳血;胸部痛,咽喉腫痛;對無脈症、呃逆、腕痛無力等病症的改善也有不錯的效果。

7


大杼穴

在背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具有舒筋活絡,清熱解表,宣肺止咳。大杼穴可有效改善因頭痛而導致的發熱、咳嗽、氣喘、胸悶、鼻塞、流鼻涕、喉嚨腫痛、肩胛酸痛、頸部僵硬疼痛、手臂疼痛等症狀。

8


懸鍾穴

在小腿外側,於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具有通經活絡,疏筋止痛的功效。用於緩解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腳氣;頸項強痛、頸椎病、肩痛、胸肋疼痛、腋下腫、頸淋巴結核等。另外,頸肩僵硬、扭傷按摩懸鍾有緩解。(左邊痛按右腳的懸鍾,右邊痛按左腳的懸鍾)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按摩腳上五個穴位,治療身體各種小毛病


腳在人體位置的最低處,因此承載著全身的重量。如果一個人步履輕快,精神充沛,那就是人體氣足神旺的表現。而當人感到精神疲憊的時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腳發沉無力,可見腳的健康狀況關係到人體的整體健康狀況。因此腳部保健則是養生延緩衰老的好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腳上五個穴位,一起來了解下把。

一、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

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二、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三、太谿穴:補養腎臟

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谿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谿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谿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谿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四、照海穴:緩解咽喉乾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五、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你對腳上的穴位按摩有了新的認識,以上介紹的穴位可在每晚睡前按摩,每次按3~5分鐘,堅持一段日子你會發現很多小毛病都消失了。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看看你的是不是!


每個人都渴望健康,渴望能夠快樂地生活。可是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太多的人心中充滿躁動和不安,似乎一時一刻的舒適都成了奢望。肝病的恐怖,前列腺的困擾,還有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失眠症、心腦血管疾病、帕金森、性功能障礙,以及小兒多動症等很多疾病,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問題都出在一個地方——“ 筋 ”。

《黃帝內經》說:“肝主筋。”筋是什麼呢?筋就是人身體上的韌帶、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說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從筋論治。

人的身體裡有一些總開關,治病養生都是在這些地方用力,所謂的“不傳之秘”也盡在於此。

1 養生之法:揉“地筋”

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一個書中很難找到的,但對以上諸症皆有療效的養生之法:揉“地筋”。

道宗秘訣中有這樣一句話:“ 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藏於目的“天筋”,一般人難於下手去鍛煉;隱於足的“地筋”,我們卻可以把它找出來,為我們所用。

那怎麼找呢?將腳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會發現一條硬筋從腳底浮現出來。按摩這條硬筋,把它揉軟,會有神奇的功效。

通常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樣。凡是有肝病的人,這條筋是必按之處。

您可能會問,這條硬筋在腳底,並不循著任何一條經啊?稍微仔細些就會發現,其實這根筋是循行在肝經上,只是肝經一般都標註在腳背而不是腳底。

肝的問題是人體的一個核心問題,肝的功能加強了,人體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會顯著提高。但肝卻是最難調理的髒腑,藥物難以起效,針灸似乎也鞭長莫及,古人的一句“肝主筋”,卻道破了我們通往肝經的捷徑——通過調理“筋”就可以修復肝。

這根筋雖然用途極廣,但有些人卻找不到它,揉這地方的時候反而會感覺這根筋軟弱無力,塌陷不起,這樣的人通常肝氣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這根筋揉出來才好。還有的人雖然這根筋很粗大,揉起來卻毫無感覺,也不堅韌,像是一根麻繩,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較為常見,這樣的人通常年輕時脾氣暴躁,肝功能較強,但由於酗酒、房勞、憂慮等諸般原因,現已肝氣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只要常常調節我們腳下的“地筋”,我們的力量就會源源而來。

2 養筋的兩大方法

一、跪著走

在一個不太軟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著行走,氣血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膝蓋,膝蓋由於新鮮血液的供養,使寒氣可散,積液可消,腫痛可化。

跪膝是引血下行的絕妙方法,如有人膝蓋有傷痛,就先在較軟的床上跪著不動,逐漸緩緩運動,很快就會適應的,那時膝蓋也就不痛了。氣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腳底,那就先引到膝蓋,膝蓋氣血充足,離腳底也就不遠了。

二、滾動擀麵杖

買一隻擀麵杖,時常放在腳下來回地擀,每天10~15分鐘。

久而久之,你腳底的筋就柔了,筋柔了,肝也就柔了。堅持做,你肩頸部位在腳底的反射區的疼痛點也會消失,同時還有瘦身的作用。

關於“筋”,我再提供些其他的知識,你可參照著自己的具體情況來調理。

膝為“筋之府”(所以要經常跪著走以養筋),膽經的陽陵泉為“筋之會”(所以要常撥動以舒筋),脊椎督脈上有個“筋縮”(所以要多用掌根揉它以伸筋),膀胱經的膝下有個“承筋”(所以要多用拳峰點按以散筋)。

請記住,理筋即是調肝。而凡和“搖動”“震顫”“拘攣”“強直”“抽搐”“火氣”“眩暈”“抑鬱”等有關的病症,都與肝經有關。

文章來源:養生堂老梁

常練舌功能,邪火不生安五臟


中醫學認為,人的舌體與整體的健康有著密切關係。人體的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的變化,均可從舌體上反映出來。中醫常通過舌診,以候臟腑之虛實,氣血之盛衰。故常運舌體,能使邪火不生、五臟平安、氣血順暢,有利於祛病健身。

舌是口腔中重要器官之一,附著於口腔底、下頜和舌骨。它是由很多縱橫交錯的橫紋肌組成的一個肌性器官。正如《靈樞》所說:“唇舌者,肌肉之本也。”中醫一般將整個舌體分為四個部位:舌尖、舌中、舌根和舌邊(舌的兩邊),它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覺,調節聲音、攪拌食物、協助吞嚥等。同時,舌的不同部位分別對應著不同臟腑。舌尖屬心,反映心、肺病變,舌中屬脾,反映脾胃病變,舌根屬腎,反映腎、膀胱病變,舌邊屬肝膽,反映肝、膽病變。

正常的舌象,應該是淡紅色,苔薄白,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胖瘦大小適中。舌和苔的變化是內髒病變的反映。



常練“舌功”能卻病強身延年,對人體的髒腑、經絡、氣血、津液有益。舌功能的鍛煉可通過咀嚼、唱歌及有意識的運動來進行。

細嚼慢嚥

吃飯時要細嚼慢嚥,以利舌在攪拌食物中更好運動。醫學專家研究發現,舌在攪拌食物中,能增強大腦記憶力。細嚼慢嚥和舌的攪拌運動,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胃腸疾病。

唱歌健身

經常歌唱有利於舌的活動。舌有調節聲音的功能。唱歌可增加舌的運動,從而防治疾病。研究表明,唱歌對身體健康有益,唱歌練習的主要肌肉群在上半身,是提高心血管效率的有氧運動,唱歌能使更多氧氣輸入身體,可以提高神經靈敏度,呼吸的改善可以減少感冒的發生。

功能鍛煉

赤龍攪海:先平心靜氣,然後將舌在口中不停地攪動(此謂赤龍攪海),使口中唾液不斷增生,待唾液滿口時,分三口隨氣徐徐嚥下。明代著名醫家龔居中在他所著的《紅爐點雪》中附有《卻病延年十六法》,其中第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後患”。“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舔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嚥津液能卻病強身。龔居中說:“津既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

舌抵腭縮肛:《元關真諦》曰:“每臥時,舌抵腭,目視頂,提縮谷道,即咽津一口,行數次然後臥,可愈頻溺。”其意是說,每晚睡覺之前,舌抵上齶,目內視頭頂百會穴,提縮肛門,即咽唾液一口,行數次後再臥床休息,此法可治療尿頻。

叩齒咽津:冷謙的《修齡要旨》說:“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以舌攪牙齦之上,不論遍數,津液滿口方可嚥下。每作三次乃止。”此法持之以恆,永無齒疾。

舌掛齒聚津:宋代養生家蒲虔貫在《保生要錄·調肢體門》中說:“常以舌掛口齒,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中醫認為,保得一分陰津,便得一分生機。並有“舌如風乾荔枝者死”的說法。常練舌功,則有利於生津、聚津,唾液充盈,有利於健身。津液不足則常常引起口乾、無汗、皮膚乾燥,也可使面部失去潤澤、大便秘結,或者導致舌上無苔及耳鳴等症。所以,常以舌掛齒聚清津而咽之,能潤五臟,悅肌膚,有利於健康長壽。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