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身上這七處,可有效緩解三高!


血壓、糖尿病、頸椎病都要重視自調自解,以下這7個簡單手法,學會堅持做,很有用!

趕走高血壓

✦取穴:位於耳廓背面,用手摸時可以清晰地摸到一條凹溝,此處就是耳背溝

✦功效:經常按摩不僅能降血壓,還能消除頭暈目眩、耳鳴耳癢。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拇指夾住耳朵的上半部分,用拇指對準耳背後的凹溝,依據凹溝的走勢,由上向下按摩,每次按摩15下,每天按摩2~3次,以耳部微微發熱為度,力量不宜過大。

趕走糖尿病

✦取穴:在足內側,先找到足內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塊隆起的骨頭,這個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

✦功效:堅持每天按揉然谷穴,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洗完腳,可以用拇指用力點揉然谷穴,直到有明顯的酸脹感為止。

趕走高血脂

✦取穴:將手掌心正對膝關節髕骨上,四指向下伸直,中指尖所到達外側即是足三里穴

✦功效:有降脂的功效。寧心安神、疏通經脈。

✦操作方法:塗點紅花油在該處,每天早晚食指按揉5~10分鐘,堅持一周。

趕走冠心病

✦取穴:離腕橫紋三個手指的位置,此處就是內關穴

✦功效:內關穴是對心臟調節作用最強的穴位之一。點按內關穴能強心、調節心律、緩解胸悶,能夠治冠心病。

✦操作方法:用力不停點按內關穴,每次3分鐘,間歇1分鐘,能迅速止痛或調整心律。

趕走頸椎病

✦取穴:把手握成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後溪穴

✦功效:後溪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夠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後溪穴穴位,注意按壓時力度要適中,每次按摩5分鐘,每天按摩2次。

趕走關節炎

✦取穴:在膝蓋骨後背的凹陷處,就是委中穴

✦功效:該處走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長期拍打可以趕走關節炎。

✦操作方法:拍打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兩週拍打一次。

趕走便秘

✦取穴:在肚臍旁開三個手指的位置,此處就是天樞穴

✦功效:能夠通腸道,治療便秘。

✦操作方法:每天至少敲打兩次,每次5~10分鐘,敲至小腹發熱為止。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人體神奇的“四扇門”


1、睡眠之門——神門

神門穴是人體自帶的安眠藥,專治壓力大導致的失眠。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主治心病,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癲狂癇,胸脅痛等疾病。

【方法】神門,再配內關、三陰交治健忘、失眠。大拇指輕柔輕按,力度由輕到重,每次3分鐘,每晚睡覺前按摩一次。




2、脾胃肝膽之門——期門

期門: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於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儘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位置】期門穴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功用】健脾疏肝,理氣活血。

【方法】坐臥皆可,睡前用手按壓期門,順時針3分鐘,力度適中,有酸脹感或發熱即可,可以調理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

3、臟腑之門——章門

章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章門穴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此穴為臟會穴,統治五臟疾病。主治: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

【方法】敲打章門穴可以增加膽汁分泌,膽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強了,就能把多餘的脂肪消化掉。此穴還是脾經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這個穴位可以清肝火補脾。此穴還可以用灸法:艾灶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4、腎氣之門——命門

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命門穴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的作用。命門穴是火穴,命門之火就是人體的陽氣,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多屬一症,另外勞宮穴也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門之火,同時按摩這兩個穴位可以壯大生命的活力。

【作用】按摩命門穴對腎氣不足、精力衰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對腰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有明顯治療作用。

命門穴配伍腎俞穴能調補腎氣、可以治療腎虛溺多、腰酸背痛。命門穴配伍腎俞穴、氣海穴、然谷穴能補益腎氣,固澀精關,能治陽痿、早洩、滑精。配伍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能溫腎健脾,能治腎洩、五更洩。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補氣是提高免疫力最快的方法!你氣不足,自然小病不斷


最近,身邊感冒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把原因歸結於“免疫力低下”,天天想著補充微量元素或維生素,以求下次感冒不要找上門。

其實啊,根本沒有那麼麻煩!補元氣是提高免疫力最快的方法!

中醫認為,元氣是我們健康與壽命的根本,各種大病及慢性病之所以多見且難治,與元氣不足有必然的關係。

如何補元氣呢?

艾灸補氣穴

1


湧泉穴

在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處。湧泉是人體長壽大穴,有強壯腎精,耳聰目明,使人精力充沛作用。



2


足三里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是一個強壯保健的大穴,有健運脾胃,培土化元,補益後天,扶正祛邪的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3


中脘穴

為任脈穴,在臍上4寸。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和胃健脾,通降腑氣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等。

4


神闕穴

在臍中央。此處是禁止針刺的,多用艾炷隔鹽灸法或艾條懸起灸,具有溫中散寒、養生保健、溫陽救逆、開竅復甦、調補衝任的作用。

5


關元穴

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為任脈與足三陰的交會穴,三焦元氣所發處,聯繫命門真陽,有培補元氣、強壯作用。

操作方法

每穴艾條溫和灸10分鐘,每日1次,連續1週,間隔1週後再用。1個療程用3週。

手法按揉補五臟

1


補元氣—神闕穴

方法:晚上揉臍1000下,不僅補氣,還可以改善睡眠、便秘等健康問題。具體揉法可以參考以前教程!

2


補心氣—神門穴

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复點按神門穴30次,30秒~1分鐘左右。按揉此穴時力量別太重,不必追求酸脹感。

3


補脾氣—脾俞穴

方法:每天晚上8點左右刺激最好,因為這是脾經精氣最旺盛的時候。按摩的時候,可行指揉法,以拇指指腹按在脾俞穴上,慢慢增加力度下壓,邊壓邊揉,使穴位產生酸脹感覺,每次可按揉10~15分鐘,每日可按揉多次。

4


補肺氣—太淵穴

方法:早上起床前找准穴位打圈按揉,效果最佳。用大拇指按壓片刻,然後鬆開,反复5~10次,這樣可改善手掌冷痛麻木(用拇指及甲尖掐按太淵穴,每次左右各按1~3分鐘),對於肺部的健康來說也很有好處,可以幫助緩解肺部不適。

5


補腎氣—關元穴

方法: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後交叉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補氣聖品——黃芪牛肉湯

牛肉性溫,味甘,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正適合秋冬季節進補,和黃芪搭配,補氣的效果雙倍!

材料:牛肉250g,黃芪10g,枸杞子8g,蔥絲,香菜,食鹽。

步驟:

1、牛肉洗淨用清水浸泡,浸泡兩個小時後,切塊涼水下鍋焯,撇去肉沫,撈出備用。

2、將適量清水加熱至溫熱備用。

3、把牛肉、黃芪、枸杞子全部加入電飯鍋中,加入備用的溫水。

4、選擇煲湯模式,時間設定2小時。

5、臨出鍋時,加入蔥絲。出鍋時,調入食鹽和香菜。

備註:這裡的艾灸指的是懸灸。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梳頭養五臟的方法(脾虛梳髮際,腎虛梳頭頂)收了吧!


中醫學認為,人體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匯聚於頭部,通過這些經絡,氣血通達全身。人體腎、肝、心、脾、腦等組織器官因此與頭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不同體質的人需要調養的髒器、經絡不盡相同,但只要找准部位,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多梳梳頭,即可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梳頭」是一種道教的按摩導引術,古代稱「引鬢髮」。頭為諸陽之會,梳頭能升舉清陽,使百脈調和。

頭部的經絡有督脈、膀胱經和膽經。每天堅持,抽出時間來梳頭,可振奮督脈的陽氣,幫助膀胱經排除體內的垃圾,疏通膽氣,使人心情舒暢,消化好。還能祛風明目,健腦怡神,疏通血脈。更重要的是,皮膚和頭髮會慢慢散發出健康的光澤!

梳頭養生方法介紹

1、脾胃不好的人,應多梳前髮際線。因為胃經經過此部位,在髮際線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來回多次梳理,可以有效緩解胃腸不適。

2、體質差、易感冒、容易失眠的人,要著重梳頭部正中的督脈和膀胱經區域,即從前額正中央沿頭部中線梳到頭後枕部,可以前後往復地梳。

督脈有“陽脈之海”之稱,膀胱經是人體循行路線最長的一條陽經,多梳此部位可以通經絡、調氣血、振奮陽氣,使外邪不易入內,內邪得以祛除。

3、有頭暈、後頭痛的人,可著重梳梳頭後側枕部區域,促進腦供血,緩解不適。

4、有腎虛、高血壓、脫肛、頭頂痛的人,可以著重梳頭頂部(百會穴)區域。

百會穴是全身陽經和督脈陽氣交匯處,常梳此處可以疏通經絡,提昇陽氣。

5、有偏頭痛、肝膽不適,或氣悶、脅肋部脹痛的人,可著重梳頭部兩側。

頭部兩側是膽經、三焦經循行的部位,經常梳一梳能夠疏通肝膽氣滯,緩解疼痛。

每天早晚建議多梳梳頭,節奏由慢到快,次數不宜超過100次,防止損害頭皮。

梳頭的工具

如果用手梳頭,須十指如耙,力在指腹,不要將力氣浮在指尖和指甲上,會傷到頭皮。

如果用梳子最好選用牛角梳或木梳等天然材質製作的梳子,因為塑料梳子容易產生靜電,長期使用會使髮質粗糙蓬鬆,不利於養生保健。

梳頭的方向必需延著經絡的方向。頭頂的經絡在中央在線有督脈,中線兩側一寸左右各有一條膀胱經,頭兩側耳的上方則是膽經。所有經絡梳理的方向都是由前往後,從前面的髮際線梳到後頸上的髮際線。每天每個部位梳理100次。可以把頭頂和腦後分兩段梳。

梳頭最有效果的是彎腰、俯下身子,頭低於腰梳頭,效果最好。頭越低越好,梳幾分鐘就感覺頭髮熱,再過會整個耳朵都紅了,不要起身一直梳下去,整個頭都發熱,然後頭微微開始冒汗。中間可以搓耳朵(這就相當於一邊在倒立增加氣血,一邊梳頭打通經絡。)這個時候大腦經絡暢通,氣血充足。

【文章節選自:《崆峒養生學》內容】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打通“眉心”,您可別小看這個動作,它正好刺激心腦問題的核心!


通常我們頭暈、疲憊、頭痛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額,或者用拳頭輕輕敲打,這樣會感覺舒服很多。

您可別小看這個動作,這無意間的一敲一打,正好刺激了我們身上心腦問題的核心:眉心。

為什麼?

眉心


人體血壓血脂控制點

眉心就是中醫經絡穴位印堂穴的駐地,養生者將印堂穴稱為“上丹田”,中醫認為,刺激這個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夠獲取長生延年的“內丹”。傳統醫學認為,通過印堂看健康確實有一定道理。

《黃帝內經·靈樞·五色篇》所述:

印堂發黑,說明人體心臟功能不佳、腦部供血不足、心腦缺血缺氧,甚至有心肌壞死的情況;

印堂過紅,代表血脂異常、血壓高、脾氣大、易中風;

印堂發黃,說明人體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

血脂、血壓、腦供血等問題都被這印堂穴所控制,因此只要把這裡打通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打通眉心


百病不侵

在中醫看來,印堂出現問題屬於虛弱的病症。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按摩一下眉心,疲勞症狀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

印堂穴很好找,位於臉部正面,左右眉間正中央就是印堂穴。

①刺激印堂還有醒腦通竅明目的功效。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100次,就能感覺到一種脹脹的感覺向兩側發散,那是陽氣在衝擊,之後您就能感覺到腦子特別清醒,眼睛也特別明亮。

②經常按摩這個印堂穴位,還可以使頭腦反應敏銳,增強記憶力、改善視力減退。

③ 此穴對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和與之伴隨而來的頭昏、頭痛、嗅覺功能減退等,也具有明顯的調理和改善作用。

④打通印堂,腦供血問題就會有改善,對頭痛、頭暈等高血壓引起的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⑤按摩印堂,還有助眠作用,效果很顯著!

按摩法

1、右手的中指伸直,其他手指彎曲;將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處,用指腹揉按穴位,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大約2至3分鐘;

2、直接用拇指按摩。

3、也可採用右手拇指、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的方法,每日早晚各提拉50至100次。

4、按摩印堂還能助眠,請看下圖程凱教授的示範。

艾灸法

1、手持艾條溫和灸印堂10分鐘左右,溫度要適宜,不能太燙,可以一邊艾灸一邊用手點按此穴。

2、可使用砭灸罐,手持方便,可以做到一邊艾灸一邊刮,從印堂沿著眉棱骨刮到太陽穴,效果更好。

搭配這些穴位效果更佳

治鼻塞

印堂,配迎香穴、合谷穴、風府穴、魚際穴。——《針灸學簡編》

治療目痛

印堂,配攢竹穴、絲竹空穴、四白穴、太陽穴。——《簡易針灸療法》

中風

配中衝穴、百會穴、大敦穴、合谷穴——《針灸便用》

以上文章穴位和印堂穴搭配按摩,會有更好的效果,如果您有這些症狀,不妨試一試!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肝、心、脾、肺、腎——實用五臟養生



人體內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臟,古稱藏。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臟。由於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以五臟在人體生命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肝

《黃帝內經》: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主藏血,開竅於目。

與肝相關:顏色(青)、味道(酸)、音韻(噓)、情志(大怒傷肝)

常見症狀:口苦、頭暈目眩、眼乾澀、目赤腫痛、兩脅脹痛、肝病、血壓高、血脂高、指甲乾枯等。

食療養生:菊花、薄荷、芹菜、烏梅、醋、山楂、木瓜等

經絡養生:敲膽經、摩兩脅、雙手托天。

敲膽經方法:

如圖每天在大腿外側的四個穴位點,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也就是左右各兩百下。

這四個點實際上是膽經上的四個穴位:環跳穴、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

由於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約兩下的節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敲膽經的最佳時間

敲膽經的時間安排其實沒有那麼嚴格,只要不是在飯後等特殊時間點就可以的。但是,最好不要在深夜(23點至1點之間進行),23點至1點是氣血進入膽經的時候。一般在早上的7點到11點之間敲比較好。早上的9點多到11點,也是膽經最活躍的時候。

注意事項:

1、飯後不能敲膽經

因為飯後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膽經的話,膽經就會和胃部搶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會變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償失的。

2、女性經期不能敲膽經

有的女性本來血就很少,但由於肝臟熱,所以月經問題沒有暴露。血氣上升後,肝熱下降了,月經推遲是正常的。當血達到正常水平,月經也就恢復了。所以,月經來時可以少敲或不敲。

二、心

《黃帝內經》:心為君主之官,司神明,主血脈,開竅於舌。

與心相關:顏色(赤)、味道(苦)、音韻(呵)、情志(大喜傷心)。

常見症狀:心慌心悸、心前區疼、嘴唇指甲發青、口舌生瘡、神經衰弱、冠心病等。

食療養生:蓮心、苦瓜、紅棗、紅椒、赤豆、櫻桃、桂圓等

經絡養生:拍打心包經、摩內關、撞大陵、拍極泉

拍打心包經:

在飯後半小時左右,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以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具體方法:

用一隻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如果覺得按揉比較麻煩,沿心包經拍打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心包經的阻滯點在上臂的心包經上。

把天泉穴與曲澤穴之間分成三份,心包經的阻滯點就位於靠近曲澤的三分之一處。每個人略有差別,有的人偏上一點,有的偏下一點,具體以痛點為準。

如果在這個阻滯點的位置按上去很痛,說明心包經在這裡堵住了,心血管也出問題了。有的人經常感到胸悶、心絞痛,或者到醫院檢查時發現患有冠心病或早期的心肌梗塞,這個阻滯點就會非常疼痛。

如果有痛點的話,一定要把這個阻滯點揉開揉散,淤阻的地方會揉出一個大青包,這是堵在裡面的淤血被揉出來了。

三、脾

《黃帝內經》: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開竅於口。

與心相關:顏色(黃)、味道(甘)、音韻(呼)、情志(多思傷脾)。

常見症狀: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噁心、嘔吐、腹瀉、打嗝、燒心、胃炎、胃潰瘍等。

食療養生: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

經絡養生:拍足三里、腹式呼吸、摩腹部、拍胃經

飯後徐行摩腹: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說:「中食後,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食畢摩腹,能除百病。」所以持之以恆最好!

食後徐行百步多,並摩腹。

方法:雙手自上而下反复輕推腹部(從胃部頂端推至小腹),至腹內無積塊、鳴聲陣陣,多數放幾次大屁。

注意:一定要輕輕的,就是比撫摸稍微在意識中用點力量就可以。

食後按摩腹部,促進胃腸蠕動和腹腔內血液循環,有益於增強胃腸功能,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調節,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四、肺

《黃帝內經》:肺為相傅之官,司呼吸,主皮毛,開竅於鼻。

與心相關:顏色(白)、味道(辛)、音韻(噝)、情志(多憂傷肺)。

常見症狀:咳嗽、氣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皮膚粗糙、痤瘡等。

食療養生:銀耳、百合、梨、薑汁、洋蔥、魚腥草等。

經絡養生:拍肺經、拍大腸經、摩鼻翼、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的方法及注意要點:

腹式呼吸的原則是把腹式呼吸跟胸式呼吸配合進行,就是在胸式呼吸的同時增加腹部的鼓起及回縮。

具體方法如下:

在吸氣時把腹部鼓起,呼氣時把腹部縮回;

腹式呼吸注意要點

第一,呼吸要深長而緩慢。

第二,用鼻呼吸而不用口。

第三,一呼一吸掌握在15 秒种左右。即深吸氣(鼓起肚子) 3—5 秒,屏息1 秒,然後慢呼氣(回縮肚子) 3—5 秒,屏息1 秒。

第四,每次5—15 分鐘。做30 分鐘最好。

第五,身體好的人,屏息時間可延長,呼吸節奏盡量放慢加深。身體差的人,可以不屏息,但氣要吸足。每天練習1—2 次,坐式、臥式、走式、跑式皆可,練到微熱微汗即可。腹部盡量做到鼓起縮回50—100 次。呼吸過程中如有口津溢出,可徐徐下嚥。

修練這個是內在的感覺越來越舒暢,對集中精神很有幫助。若小孩子最好能從小養成這種習慣更好。

五、腎

《黃帝內經》: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開竅於耳。

與心相關:顏色(黑)、味道(咸)、音韻(吹)、情志(驚恐傷腎)。

常見症狀:腰膝酸軟、手腳冷、體虛乏力、牙齒鬆動、骨質疏鬆、耳鳴、脫髮、腎虧、不孕不育、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減退等。

食療養生:核桃、韭菜、海產品、黑芝麻、黑小豆等。

經絡養生:拍腎俞、摩湧泉、鳴天鼓、叩齒、下蹲。

鳴天鼓:

“鳴天鼓”是中國流傳千年的古老強腎按摩法。

中醫學認為,腎開竅於耳,腎氣足則聽覺靈敏;耳通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腎虛則髓海不足,就易致頭暈、耳鳴。

鳴天鼓則通過掩耳和叩擊對耳產生刺激,因此,達到調補腎元、強本固腎的功效。經常做鳴天鼓,對頭暈、健忘、耳鳴等腎虛症狀也有一定的預防和康復作用。

“鳴天鼓”操作方法如下:

所謂“鳴”,就是用我們的手掌心,即用勞宮穴貼住耳孔,把整個手搭在後腦勺上,將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後往下一彈,產生一個彈擊的力量,就這樣使勁壓住聽聞穴,然後彈撥後腦殼,彈幾次再壓緊,然後突然放鬆,耳朵就會有一種特別清爽的感覺。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濕氣重,一身病!3個穴位打開除濕開關,頸、肩、腰病一塊收!



對於濕氣重的人來講,自身免疫力會降低,尤其是冬天天冷,濕氣重的人更容易生病,甚至腰疼、頸椎病也纏上你。中醫裡有3個重要的穴位:足三里、神闕穴和委中穴,常按這3個穴位,提高身體免疫力,祛濕防病還健身,腰背也不疼了。

1、足三里——益氣健脾

取穴: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以右腿為例,彎曲右腿,食指放在膝眼處,四指併攏,小指位置就是該穴位。

方法:

①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②或者用艾條做艾灸,每週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功效:足三里是胃經要穴。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脾胃虛弱則會造成濕困體內,百病由生。常按足三里能補脾健胃、祛濕排毒、增強免疫力,同時還能消除疲勞、延年益壽。

2、神闕穴——祛濕排毒

取穴:腹部正中,即肚臍眼兒處。

方法:先按逆時針方向揉,後按順時針方向揉,揉的次數最低以36遍起。

功效:中醫裡經常把足三里和神闕穴配合揉按,來達到祛濕排毒、調理腸胃、益氣健脾的效果。每天晚上揉按神闕穴,可有效緩解體虛、濕寒等,能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

中醫專家提醒的是:要想根除濕氣,可以晚上睡覺前,在神闕穴貼敷祛濕排毒的純中藥貼,如【白香預濕貼】,通過按摩和專業方法結合,90%的人使用2-3個月後,就可以徹底排出體內濕氣,並且沒有任何副作用,各大平台都能找到。

3、委中穴——舒筋活絡

取穴:在我們彎曲腿部時,膝關節的背面也就是凹陷處,最裡端的正中點。

方法:採取俯臥位,用拇指按壓在委中穴上,按而揉之,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並對局部肌腱進行左右彈撥,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然後用揉法放鬆。左右兩側交替進行,10~15分鐘。每日一兩次。

功效: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尤其中老年人腰痛,多為腎虛濕氣重所致。拍打委中穴有舒筋活絡、理氣和血、祛風散寒的功效。對於急性腰扭傷、風寒濕熱之邪所致腰痛及腎虛腰痛的人都可用。

濕氣對人的危害是緩慢而隱秘的,有了濕氣一定要儘早祛除。濕氣重的人可以常按足三里、神闕穴和委中穴,這3個中醫裡重要的穴位,既能除濕氣,還防病養生。

文章來源:經方學堂

古人長壽之法十訣大公開,值得收藏


泱泱世界,上下五千年,許多人夢寐以求長生不老,求仙方,覓仙果,煉金丹……儘管得道飛升成仙成佛大多成了傳說,無從考證。人類也積累了豐富的養生保健經驗,使平均壽命不斷提高。

為了大家和我們的家人的健康,現將古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良方介紹如下,只要你身體力行,將對你的健康大有裨益。這些保健良方既十分簡單,又很容易做到,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十要訣。

一、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人體的精明活動,完全是靠人體先天和後天的精氣來維持。若有病變,則會出現“頭頸低垂,不能抬起,兩目凹陷無光”的精衰神亂之象。

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人體之重要十二經脈和四十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匯聚於頭部。

為此,有人主張“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後梳一回,中午休息後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兩分鐘梳60-100次為宜。只要你持之以恆地梳頭,就會感到頭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髮變黑,食慾增加。由此可見,勤梳頭的確是一種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經濟的長壽保健方法。

二、腳稱第二心臟,常搓湧泉保健康。

腳部乃“三陰交之始,三陽交之終”,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臟”之稱。

歷代醫學家認為,腳部保健並對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湧泉穴(即腳心中央意思是說,腎經之經氣猶如水井中泉水一樣,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湧出,長期不斷,經常以熱水浸泡後搓此穴,既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平衡陰陽,又可以舒通心腎,滋生腎水,抑制腎臟虛火,排泄體內毒素雜物;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禦寒暖體,緩解肌肉緊張,消除各種疲勞,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氣,祛風濕,助消化,通大便,止瀉痢;同時,還能治療頭頂痛、疝氣、腎炎、性功能衰退、小兒驚風、失眠、高血壓、冠心病、心悸、咽喉腫痛、腳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幾十種疾病。

正因為如此,湧泉穴才被中外醫學權威譽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總結了“津常咽”的養生秘訣。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並非侈談。

四、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這個意思。

具體做法是: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牙,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終結時,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法則會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

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

現代醫學認為:耳朵上的49個穴位和各部位與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因此把它形容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

六、夫妻之間互搥背,解疲強身又防癌。

搥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見影的健身方法.

搥背通常有拍法和擊法兩種。

拍法,即用虛掌拍打;擊法,即用虛拳拍打。虛,意即輕。手法要協調均勻,著力富有彈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搥背50-60下。為方便起見,搥背最好在夫妻間進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雙方收益。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搓擦“介於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祖國醫學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源”。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轉法》介紹為宜:先用右手大魚際在胃脘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摸130次,然後下移至肚臍周圍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後逆向重複一遍。

或者沿腹部四周,從右下開始向上,繼之向左,再從左上向下,順向揉摸。揉摸次數可因人而異,不必拘泥。由於腹藏五臟,經絡甚多,除飽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痛、內臟惡性腫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消瘦健美助血運,勤伸懶腰效最高。

有句帶有貶意的民諺叫“懶人伸懶腰”,其實這是一種傳統的偏見。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散脊柱的自我鍛煉。唐朝孫思邈說得好:“血不運則百病生。”意思是說:如果人體的血液循環狀態不好,甚至不能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營養物質,就會出現“精衰、氣竭、神亂”病象。

九、合谷內關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於膝關節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為“足陽明胃經”主穴,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對胃痛、嘔吐、便秘、腹瀉、肝炎、膽囊炎及高血壓、下腹疼痛、癱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橈側。主治頭痛、面癱、五官疾病及高熱抽搐等。內關為“足厥陰心包經”要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悸、高血壓、癲癇、哮喘、胃痛、噁心、嘔吐等。

足三里、合谷、內關為歷代醫家強身治病之三大要穴。

近年來,我國學者發現,對此三穴進行按摩,對全身的神經、肌肉、組織、器官可起到顯著的興奮作用,有病則治病,無病則強身,其效果為任何一種現代體育運動都無法比擬。具體方法是每天定時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別按壓足三里、合谷、內關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壓5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

十、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谷道,俗稱肛門。撮,即收(提)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

據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於促進肛周血液循環,防治靜脈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內痔、外痔、肛裂、脫肛、肛門濕疹、便秘、慢性腸炎等,同時對治療和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肛周炎症、肛周皮膚損傷等慢性疾病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各種健身方法都不受時間、環境等條件的限制。關鍵在於您能否付諸實施,並持之以恆。願此十訣能助您青春常駐、身輕體健、延年益壽。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