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水濕怎麼去除?按揉穴位即可解決!


中醫講:“十人九濕”,許多疾病都與”濕邪“有關,濕邪是中醫學上特有的名詞,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祛濕嗎?答案是肯定的,中醫推拿和針灸就能祛濕,本文只介紹中醫推拿除濕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參考一下。

中醫推拿

1.承山穴

定位: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

作用:足太陽膀胱經主人體全身的陽氣,承山穴為經絡腧穴之一,被很多中醫人稱為“身體除濕第一穴“,點按承山可提振人體陽氣,達到解除濕邪,振奮精神,緩解疲勞的作用。

操作:以拇指大力按揉穴位,並作環形運動1分鐘,再逐漸減輕力度,按壓10分鐘。每天重複操作手法1-2次。

承山穴



2.曲池穴

定位:屈肘時肘橫紋出現的外側端。

作用:此腧穴是大腸經濕濁之氣聚焦的地方,身體的血脈之氣從四肢匯聚到這裡,對曲池進行按摩,有調理血氣和去除風濕的作用。

操作:取坐位或站立,一手屈肘成直角,前臂貼著腹部,然後另一隻握住肘部,以拇指指腹垂直用力按揉曲池,以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度,左右穴位各按1-3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曲池穴

3.委中穴

定位:位於人體的膕橫紋中點

作用: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之一,膀胱經為人體最重要的除濕排毒通道,委中穴是這個通道上重要穴位,若這裡不通暢,造成濕氣無法及時排出,有導致關節炎的可能。

操作:以雙手拇指指端置於左右兩腿委中穴,先順時針揉10次,先逆時針揉10次。

委中穴

4.豐隆穴

定位:在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

作用:豐隆穴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的功效,梅雨時節多刺激該穴,能健脾化濕。

它在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1.5寸,脛腓骨之間。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鐘。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指腹點按穴位3-5分鐘。

豐隆穴

5.中脘穴

定位: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操作:以拇指指端或手掌根按揉穴位2-5分鐘,或用除拇指外的四指按摩中脘5-10分鐘。

中脘穴

6.陰陵泉

定位: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作用:屬足太陰脾經,有排滲脾濕功用。

操作:每日以手指按揉穴位10分鐘以​​上。

陰陵泉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拍膻中、拍命門、揉耳朵,簡單三招,疏通經絡、運行血氣


社會競爭、工作節奏的步調逐漸的加快,“亞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中醫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近年來被廣為提及的“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並不僅僅是教大家如何被動地或者消極地去躲避那些使我們生病的“邪氣” ,而是講預防寓於養生之中,強調我們要主動地積極地去保養機體中的“正氣”,以此來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而中醫學根據這樣的預防思想所提出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與近代提出的亞健康的理念不謀而合。下面就來講講這三招簡單卻十分有效的方法吧。

第1招——拍膻中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處。它是人體好幾個經脈交會的地方,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平時常拍、按膻中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暢通人的經氣,調和氣血。

心臟不適時,可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等,此時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臟工作能力,使症狀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大,難免煩躁生悶氣,按按膻中就可使氣機順暢,煩惱減輕;女性朋友按此穴不僅能防治乳腺炎,還可豐胸美容。

按摩方法:每天拍38下,或者要拍60下。手搓熱拍更好。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也就是說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現代研究發現,膻中穴位於人體胸腺的部位,可參加機體的細胞免疫活動。而點按該穴後可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還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經功能。

第2招——拍命門

命門穴作為人體的長壽大穴,是生命的一個門戶,簡單地說就是生命出入的地方,它位於人體背後正中線,也就是腰部的兩腎之間,與肚臍眼前後相對。我們在找穴的時候,只要以肚臍為標準圍繞腰部做一個圓圈,在背後正中線的交點就是命門穴。

經常拍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有很大的作用。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繫,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並能治療陽痿、遺精、脊強、腰痛、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症。

按摩的方法:站立,一個手放在肚臍上,另一個手放在命門上,可以揉80-100下,甚至200下。揉到腹部腰部發熱。

第3招——揉耳朵

中醫學認為耳為諸脈之會,宗經之所聚,大意就是說人耳朵經絡與全身絡連成一體,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而耳朵的形貌就像倒臥在母體中的胎兒,人身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節都反射到耳朵上了,因此按摩耳朵就像給身體的各個臟器在做按摩一樣,可以達到疏通經絡、運行血氣,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的目的。

堅持搓耳朵,使耳廓皮膚略有潮紅,局部稍有烘熱感為度,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至少38下,有時間也可以搓揉60下,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神誌清爽、容光煥發。也有研究證明按摩耳垂,能達到抗衰美容的效果,愛美的女性朋友,可以試試。

文章來源:一休私塾

十常養生法,養生好方法收了吧!


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特別適合沒有時間鍛煉的人和老在辦公室坐著伏案工作的人~ ​ ​​​​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穴位| 打通此處,美容瘦身,好處多多


可別以為只有武俠小說裡的練武之人才講究“打通奇經八脈 ”,其實每個人都有奇經八脈,這些經脈與我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瘦身美容息息相關。尤其是腰間的“帶脈”,它是名副其實的健康 “安全帶”。

帶脈究竟是什麼

帶脈是奇經八脈之一,有“總束諸脈”的作用。人體其他的經脈都是上下縱向而行,惟有“帶脈”橫向環繞一圈,好像把縱向的經脈用一根繩子繫住一樣,所以哪條經脈在腰腹處出現問題,如鬱結氣滯,瘀血堵塞,都可通過針灸帶脈的方法來進行調節和疏通。

取“帶脈”為名,有兩層含義:一是此經脈像是一條帶子纏在腰間,二是因為與婦女的經帶關係密切,按現代的話說,就是專管調理月經及婦科各器官功能的重要經絡。



帶脈不通小腹必胖

帶脈病候主要表現為“帶脈不引”,即約束無力所致各種弛緩、痿廢諸證,所以帶脈於堵了,就會使身體多條經絡在腰腹處堵車,小腹及其以下部位自然就胖了。

很多人發現,自己腹部、腰部的贅肉越來越多,然後怎麼減也減不下去。其實,這就是在提醒你,“帶脈”堵塞了,力量不夠強,不能再約束腰部及腹部贅肉的生長。這就好像我們的腰帶壞了,沒有辦法紮緊褲腰一樣,贅肉就會“噌噌”地長出來。

如下面視頻所示:

除了敲打帶脈之外,還可以拿捏帶脈穴,如圖所示。如果有時間可以拿捏整條帶脈。

養護帶脈好處多多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經常推敲保養帶脈,好處多多。

一、有利於脂肪的代謝,減少贅肉的產生,尤其是對於腹部及腰部兩側贅肉的減肥更是有奇效。

二、可以增加腸道蠕動,對於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三、可以讓經絡氣血運行加快,有調經止帶及疏肝行滯的作用,可消除諸經在此處的血淤積熱,對於腰部冰涼而常常感覺酸疼、痛經以及預防和治療婦科疾病都有幫助。

早在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就已經認識到了帶脈對於女性健康的重要性,認為帶脈是治療婦科病的“萬能穴”,現代醫學也證明,和帶脈息息相關的白帶不正常、月經不調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養護帶脈來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四、由於“帶脈”上的三個穴位“帶脈”(與經同名也叫“帶脈”)、五樞、維道,又全都壓在膽經上,所以敲擊“帶脈”又有同於敲打膽經,能夠起到排除體內毒素的作用,經常敲打還可以祛除臉上的痘痘和痘印。

艾灸帶脈

艾灸是傳統中醫學的一種療法,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易行,點燃灸條在皮膚表面的穴位熏烤,借助藥物溫熱的刺激,起到疏通經絡、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施灸時以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標準,在帶脈穴的位置熏10分鐘—20分鐘。新經絡公眾號提示:這個方法其實已經超越了日常保健的範疇,而是一種中醫的治療,所以比較適合各種的婦科炎症、痛經、月經不調、腰腹水腫等帶脈受損比較嚴重的狀況。

文章來源:醫事

脾胃不好,還可以按揉三眼穴


脾胃不好的人,通常會選擇吃藥調理。

其實,按按我們手掌上的“一個指頭”也可調理,而且,比吃藥實用多了!隨時可用。

我們知道,足三里是人體重要的長壽保健穴。其實,在人的“無名指頭”上有個穴位和足三里同樣重要!

針灸絕學《董氏奇穴針灸學》中記載,“三眼穴功同足三里 ”,即三眼穴同樣具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常按揉三眼穴可以調脾胃、抗衰老。



取穴方法:

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在無名指靠近手掌的那一節上縱向畫三條四等分手指的豎線,然後再橫向畫兩條三等分這節手指的橫線,這樣就形成了六個交點。

三眼穴位於最左上角的交點處。

以同樣方法找到右手的三眼穴。可用圓鈍的器物尖端點按穴位,同時結合自己的呼吸頻率有節奏地按壓,效果更好。

按摩方法:

首先找准穴位,用一隻手的大拇​​指按壓另一隻手上的三眼穴,每隻手10分鐘,交替進行。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零散時間隨時隨地按摩。

按摩三眼穴的作用:

1、常按摩三眼穴也可調整氣血、陰陽,從而實現調脾胃、抗衰老、防病於未然的目的。

2、針對老年人陽氣漸衰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病症,經常按摩三眼穴有助於緩解症狀。

三眼穴在我們雙手的無名指上,只有準確找到穴位,按摩才能有效,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文章來源:醫事

按摩5個位置養肺,肺部不適時按按就好了


肺是很重要的一個器官,我們必須要學會養護,尤其肺部有問題的更要學會養肺了。小編就給大家講一個按摩養肺的方法,大家空閒的時候可以按一按。

1.天突穴

功效:按摩天突穴,能有效緩解和預防咳嗽、咳喘等肺部疾病。

手法:每天堅持用手指按揉2-3分鐘.

天突穴



2.承漿穴

功效:按摩此穴,有生津斂液舒筋活絡的作用,能夠幫助口腔分泌黏液,這種分泌出的黏液能夠預防口舌乾燥,還能使人面色紅潤。

手法:用手指按壓承漿穴,稍用力,並配合一定揉的運動。

承漿穴

3.魚際穴

功效:主治咳嗽、咽乾、咽喉腫痛等,有清肺泄熱,利咽止痛的功能

手法:每天午後1-3點時按揉兩側穴位,每天堅持效果會更好。

魚際穴

4.迎香穴

功效:按摩迎香能疏散風熱,通利鼻竅。對治療各種久治不癒的鼻炎、鼻塞有獨特的療效。此外,還能濕潤鼻腔,增強阻擋病菌的能力。

手法:每天以食指在迎香穴快速搓動,以感到發熱為止。

迎香穴

5.合谷穴

功效: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患者有肺熱、口乾、咽痛、耳鳴、上火等問題,都可以按摩此穴位來清火。

手法:以一手拇指按壓另一手的合谷,左右交替按摩,次數不限,一有空時就可按摩。

合谷穴

除了按摩,還可以通過食補來養肺哦,可多吃銀耳、梨、甘蔗、荸薺之類的潤肺食物。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退休老中醫不敢說的秘密:常按這3個穴,腰肩不痛比推拿好使


現代人或多或少的,頸椎、腰椎、肩周都有問題。對於中醫來說,推拿、按摩能夠活血通經絡,但是找專業的推拿按摩,一個療程的價格,太高。今天給大家分享3招,專門對付頸椎肩周脊椎疼痛的辦法。

健康,中醫,養生



頸椎、脊椎痛的“剋星”——後溪穴

經常面對電腦或者頸椎總是容易保持一個姿勢的朋友,可以經常按揉自己的後溪穴。這個穴位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對於頸椎不好的朋友可以經常自己揉捏。

健康,中醫,養生

如果您的頸椎、脊椎不好,或者小腸受寒的話,按摩這個穴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那麼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頭,肉折疊起來的最深的那個點就是後溪穴。

我們可以把雙手握拳放在桌子上,讓後溪穴與桌沿接觸,然後轉動手腕,利用桌沿按摩後溪穴。這個動作不需要可以的去做,而是要養成在不經意間就能按摩到這個穴位的習慣。

肩、頸椎痛的“剋星”——天宗穴

健康,中醫,養生

天宗穴屬於肩胛經,在後背肩胛骨位置,由於自己按摩不到,所以需要別人輔助按摩。讓肩頸椎不好的人正做在床上,身體放鬆,另一人用手掌的根部按摩其天宗穴。

肩膀痛、血壓高的“剋星”——肩貞穴

健康,中醫,養生

肩貞穴是小腸經的一個常見的阻塞點,此穴暢通了,不僅對血壓高的朋友有好處,且對肩周痛有明顯的舒緩作用。

肩周穴最好的疏通時間是下午的1點到3點,按摩的時候先用大拇指順時針按摩2分鐘,再逆時針按摩2分鐘。如果按摩的時候有同感,可以在繼續按摩3到5分鐘。

文章來源:老中醫講養生

拔罐最常用到的9個穴位!收了吧!


中醫拔罐可以通徑活絡、祛寒活血,很多人也喜歡利用拔罐養生,拔罐時若配合穴位,則效果更佳。比如三陰交、足三里、湧泉穴等等,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下經常用到的9個穴位。

○ 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的滋養,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 足三里

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佈於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髒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 湧泉穴

湧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於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湧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 內關穴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 合谷穴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於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顏、抗衰老的作用。

○ 神闕穴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於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 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佈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學發現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 大椎穴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陽氣,聯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 百會穴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髮,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於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昇陽益氣,醒腦寧神。

以上只是拔罐時最常用到的穴位,中醫知識博大精深,人體穴位更是妙不可言,如果有時間,罐療調理師也要盡可能多了解一些其它的穴位知識。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



經絡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十二經絡在臟腑上各有所屬,並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線。”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當臟腑發生病變時,會在原穴表現出來,根據原穴部位出現的異常變化,可以推測判斷臟腑功能的盛衰、氣血盈虧的變化。

下面的內容即是和大家詳細介紹了十二原穴結構功能解析:

陽明大腸合谷強

胃經疼痛取衝陽

太陽小腸原腕骨

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陽池膽丘墟

肺覓太淵脾太白

心包疾發大陵治

肝原太衝按摩良

少陽心經神門在

腎尋太谿是良方

督脈無原求百會

任脈膻中乳中央



1、肺經太淵

位置: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橈動、靜脈。分佈著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症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配內關、衝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

文獻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幹,太淵主之。《玉龍賦》: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金鑑》: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痛等症。

2、大腸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有手背靜脈網。分佈著橈神經淺支。

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衄,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痄腮,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上肢疼痛,痿痺。現多用於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電光性眼炎,近視眼,腮腺炎,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皮膚瘙癢,蕁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婦禁針灸。

配伍: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配太衝,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滯產。

文獻摘要:《銅人》: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資生》:風疹,合谷、曲池。《大成》: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3、胃經衝陽

位置:在足背最高處,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佈著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於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僕參、飛揚、复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文獻摘要:《素問》:刺跗上,中大脈,出血不止,死。《甲乙經》:善囓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胃脘痛,時寒熱。《銅人》:偏風口眼喎斜,肘腫。

4、脾經太白

位置: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佈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於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

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千金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膝股腫,痠轉筋。《金鑑》: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洩,善飢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

研究進展:胎位不正對胎位異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鬆弛,胎動活躍,有較好的轉胎效果。小兒腹瀉配豐隆,每穴艾灸10分鐘,經治療後大便轉為正常。

5、心經神門

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靈道。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症,癡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於無脈症,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痺,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

文獻摘要:《甲乙經》:遺尿,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銅人》:治瘧心煩。《大成》:主心性癡呆,健忘。

6、小腸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局部解剖: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於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裡,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配太衝、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配足三里、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文獻摘要:《甲乙經》:消渴,腕骨主之。《大成》:主頭痛,驚風。《金鑑》: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研究進展:腰痛,配下巨虛,用導氣手法,患者腰部有熱感時出針。增加腸蠕動,針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動或蠕動減弱的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

7、膀胱京骨

位置:在足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金門。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於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

文獻摘要:《甲乙經》:癲疾,狂妄行,振寒。《聖惠方》:善驚悸,不欲食,腿膝脛痿。《循經》:寒濕腳氣,兩足燥裂,或濕癢生瘡。

8、腎經太谿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局部解剖: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著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主治:咽喉乾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於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大成》:主久瘧欬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金鑑》: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研究進展:喉痺,以太谿為主,治療陰虛咽喉腫痛,效果良好。腎絞痛,據報導刺雙側太谿,以患者有發麻發脹感向足跟部放射為度,治療23例,經針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對腎功能影響據報導針刺太谿、列缺等穴,可使腎泌尿功能增強,酚紅排出量增高,尿蛋白減少,對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這種效應維持約2~3小時,個別可達數日,浮腫亦減輕,對腎炎患者有一定治療效果。

9、心包大陵

位置:在腕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部解剖: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幹。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現多用於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太衝,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文獻摘要:《甲乙經》: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銅人》: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善飢,喜悲泣驚恐。《大成》:短氣,大陵、尺澤。

研究進展:手痙攣,針刺大陵穴,有針感後,不移動針尖,在原處提插,以加強針感。跟骨骨刺,針刺大陵穴,邊行針,邊震跺患側足跟,手法不宜太重。調整心功能針刺大陵、神門等,對心髒病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心衝擊圖的收縮波增強,經X線示波攝影,針刺前表現為左心室與主動脈峰減低變形,收縮性彎曲變斜和舒張期隆起減弱等。針刺後,左心峰增大,收縮性偏斜減弱,舒張期隆起也加大,說明針後心肌收縮加強,心臟功能改善。另有針刺大陵穴,對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的腦電圖,有使之規則化的傾向。

10、三焦陽池

位置: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於腕關節炎,風濕熱,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痺;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配脾俞、太谿,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文獻摘要:《甲乙經》: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外台》: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腫。《圖翼》: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舉。

11、膽經丘墟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動脈分支。分佈著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痺,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於膽囊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配風池、太衝,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配崑崙、申脈,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腫痛;配陽陵泉、期門,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主治膽囊炎。

文獻摘要:《甲乙經》: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酸轉筋,丘墟主之。《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跗筋腳攣。《大成》:脅痛,針丘墟、中瀆。《圖翼》: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頸腫,久瘧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

12、肝經太衝

位置:在足背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骨背動脈。分佈著腓深神經的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鬱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於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文獻摘要:《甲乙經》:痙互引善驚,太衝主之。《千金方》:主黃疸,熱中喜渴。《銅人》:治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衝、三陰交。《金鑑》:主治急慢驚風,羊癇風證,及咽喉疼痛,心胸脹滿,寒濕腳氣,行痛步難,小腹疝氣,偏墜疼痛,兩目昏暗等證。

【鎮長有平涼市知名中醫王寅審核】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健康】養五臟,推拿這五個經絡!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保健逐漸融入到生活當中,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平常也會通過一些方法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中醫經絡就是其中一種,中醫經絡養生歷史悠久,到現在被人們傳承使用,給人們提供了方便,通過對一些經絡的按摩,可以幫助你我防治各種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推拿五個經絡養五臟,下面小編為你詳細介紹。

一、穴位:脾經(脾土)

位置:拇指橈側面。

操作:

①補脾經: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拇指橈側緣向掌根直推。

②清脾經:在拇指面上直推,約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四肢無力等。

二、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約補200~400次。

② 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三、穴位:腎經(腎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補腎經:在小指面上旋推,約補200~400次。

②清腎經: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澀不利,遺尿,尿頻等。

四、穴位:肝經(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肝經:在食指面上旋推,約補100~200次。

②清肝經:由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驚風抽搐、目赤,傷風感冒,脾虛泄瀉,肝炎等

五、穴位:心經 (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補心經:在中指面作旋推,約補100~200次。

②清心經: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

文章來源:一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