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裡“五味雜陳”,那是健康警報


【嘴裡“五味雜陳”,那是健康警報】你是不是常常感到口苦?或者,偶爾還有口酸、口甜、甚至口咸……的感覺?專家表示,嘴裡的“五味雜陳”是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這些“味道”可能預示某些疾病哦,千萬不要放鬆警惕!轉發提醒你關心滴ta


文章來源:老梁養生

百病源於肝,日常十個小動作,養肝又護肝


肝的功能有疏泄,有滌達,肝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儲藏血。肝在人體中,相當於我們國家的國庫,儲備中心,平時裡面要保證國庫充盈,有錢有糧,有各種資源,一旦哪裡出了問題,就能緊急去調配,去救援,不能臨時抱佛腳。老中醫總結了十個日常養肝護肝的小動作,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1、叩頭

做法:全身直立,兩手握空拳,兩手指端輕叩頭頂部。叩頭時只能腕關節活動,不能肘關節大幅度伸屈運動。

兩手從前額向中向後輕叩,然後由後枕部向左右頂邊緣部向前額往復循環地輕叩。叩的次數因人而定,一般自覺疲勞就停止。

解讀: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絡之中的六條陽經在頭面部均有分佈,同時,足厥陰肝經向上經前額到達巔頂與督脈交會,足少陽膽經走行在頭側部,保健常用穴——百會穴,也位於頭頂正中。因此,力道適中地叩擊頭部,能夠鼓動肝膽經脈的氣血運行,同時可振奮一身陽氣。

2、梳頭

做法:用木質梳子梳頭,每天1次,每次3-5分鐘。先順著頭髮梳,將頭髮梳順,接著逆向梳,然後再順著梳。梳時用力要均勻適當,不要用力過猛,以防划破頭皮。

解讀:梳頭不僅可刺激局部血液循環,還可刺激肝膽經的穴位,理肝氣、益肝血。對於慢性肝病伴有偏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的患者,常叩頭、梳頭,尤為有效。

3、彎腰與擴胸

做法:兩腳自然分開,兩手叉腰,先左右側彎30次,再前俯後仰30次,然後兩臂左右擴胸數次。

解讀:通過活動側腰部的動作,可起到疏通肝膽經絡氣血的作用,擴胸運動通過充分舒展胸部,能幫助肺部吸入清氣、吐出濁氣,與腰部動作相配合,有利於肝膽之氣的暢通。

4、擊掌

做法:兩手側平舉,手臂伸直,與身體呈90度直角,手指伸直分開,然後用力擊掌。注意要用力,使得手掌發出聲來,自覺疼痛。一般36次左右為度。

解讀:以全息醫學理念與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的手針療法,認為人體的各個臟器組織都在雙手掌部有其對應的反射點,通過擊掌刺激雙手掌,可以起到調節周身氣血的作用。

5、浴手

做法:取習慣體位,排除雜念,心靜神凝,耳不旁聽,目不斜視,意守丹田,兩手合掌由慢到快搓熱。

解讀:慢性肝病患者常常存在著肝氣鬱滯、瘀血阻絡的情況,氣滯血瘀導致陽氣不能達四末,所以很多人會有手足不溫、四肢怕涼的症狀,通過擊掌、浴手這樣的動作,不僅可以調節全身氣血運行,還可以改善手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手部的局部症狀。

6、搓耳

做法:耳郭上有很多穴位,用雙手的食指、中指與無名指3指,前後搓擦耳郭,刺激分佈在耳郭上的各個穴位。次數多少視各人情況而定,一般36次左右。

解讀:肝膽互為表裡,慢性肝病患者常有肝膽濕熱的表現,如脅肋脹痛、腹脹厭食、小便短赤等,刺激耳郭穴位,能夠疏肝膽濕熱。

7、搓面

做法:浴手時搓熱的手平放在面部,兩手中指分別由前額沿鼻兩側,向下至鼻兩旁,反复揉搓,到面部發熱為止。一般36次左右,然後閉目,用雙手指尖揉按眼部及周圍。

解讀:頭面部分佈著眾多穴位,如迎香穴(鼻翼外緣鼻唇溝中)、四白穴(目下一寸當眶下孔部位)等,用溫熱的手​​部揉搓面部,還可改善慢性肝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狀。

肝開竅於目,因此眼睛的病變常常反映肝臟的情況。刺激眼周的穴位,改善眼部氣血流通,也可以反作用於肝臟經脈,護肝養肝。

8、搓頸

做法:兩手的食指、中指與無名指伸直靠攏,用力搓擦頸後部的風池(枕骨下方兩側凹陷處)、風府穴(頸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力量由輕到重、直到發熱,一般20次左右。

解讀:按摩兩穴位能夠治療頭痛、眩暈、中風、頸項強痛等一切由肝風內動而產生的病症。

9、縮唇呼吸

做法:直立,兩手叉腰,腹式呼吸,先吸氣,停頓片刻,然後縮唇,不要用力,慢慢呼氣,直到吐完為止,再深深吸一口氣,反複數次至十餘次。

解讀:縮唇呼吸能夠改善機體通氣狀態、鍛煉呼吸肌。通過鍛煉肺臟,也可以預防相關並發症的出現。

10、散步

做法:散步是指不拘形式、閒散、從容地踱步。

解讀:肝臟健康,則四肢關節活動自如;肝臟損傷,筋脈受累,患者自然不能像健康人一樣再參與高強度的運動鍛煉,悠閒地散步是慢性肝病患者可以選擇的科學、合理的活動方式。

散步時氣血隨之環布周身,能夠顯著改善氣血瘀滯的情況,同時,散步時沐浴陽光或舉目遠眺,能養肝明目、調暢情志。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如何進行經絡按摩趕走感冒呢?


免疫力低的人在換季的時候就容易感冒,中醫專家表示:進行經絡按摩是可以趕走感冒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進行經絡按摩。

風門

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操作此法應由家人或借助按摩儀施行。

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感冒、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操作此法應由家人或借助按摩儀施行。

大椎

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按摩此穴位對感冒、瘧疾、咳嗽、氣喘、骨蒸盜汗、癲癇、頭痛項強、風疹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如果自己反背手能觸摸到此穴位,亦可自我按揉點壓。

足三里

膝眼下3寸,因是個強壯全身的穴位,民間便有“揉揉按按足三里,相當吃隻老母雞”的說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先屈膝,將一手掌心正對膝關節髕骨上,四指向下伸直,中指尖所到達之點外側旁開1寸處即是此穴位。

  然後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搽點按摩液或正紅花油等在穴位上,效果更好。艾灸此穴10分鐘,每日1~2次,效果也很好,但不適於嬰幼兒。

神闕

肚臍的中間,即我們常說的肚臍眼。按摩此穴位對感冒、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效果較好。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右手掌心置於肚臍,左手重疊於右手背,順時針方向摩50~100次;換左手在下,逆時針方向摩50~100次,以腹部發熱為宜;然後再以兩手掌心向內相重疊,手心置於肚臍,向下擦搓30~50次,以下腹部發熱為宜。亦可用一指尖或指腹點揉按臍眼3~5分鐘。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借助按摩儀均可施行。

  如何進行經絡按摩趕走感冒呢?除上5個穴位,還可配合以下這幾個穴位按摩。

湧泉

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蹠屈時呈凹陷。按摩此穴位對感冒、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癲狂、昏厥等效果較好。

  具體操作方法也是先找准穴位,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可搽按摩液或正紅花油等在穴位上。或艾灸此穴10分鐘,每日1~2次,效果也很好,嬰幼兒不適應。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配合按摩儀均可施行。

腎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按摩此穴位對感冒、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上。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3個穴位按一按,通經絡、益氣血、治白髮、滋養生髮,還不趕緊試


白頭髮一般出現在老人當中,可是在我們周圍也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輕人也長著不少的白頭髮。正常情況下,當黑色素顆粒在毛乳頭、毛球部的形成發生障礙,或雖然形成但因某種因素,不能運送到毛髮中去,從而使毛髮髓質、皮質部分的黑色素顆粒減少、消失時,就會出現白髮。白髮多、脫髮嚴重是非常影響人的形象和顏值的,該怎麼辦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按摩、內調來緩解白髮、脫髮的!一起來看看吧!

白髮變黑、止脫生髮按摩方法

1、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的位置在脖子與後腦勺的交匯之處。

效果:按摩這個穴位的好處在於可以促進脖子到頭部的血液循環,還能夠清頭目,利五官七竅,所以平時多按一按這個穴位對於治療白髮有非常好的效果。

2、百會穴

位置: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央。

效果:平時按摩這個穴位有安神定志,昇陽舉陷,還有就是治療脫髮的功效

3、角孫穴

位置:這個穴位在耳朵的最高點內側,隱藏在頭側面的小凹處就是角孫穴。

效果:平時按摩這個穴位能夠很好的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從而有利於頭髮的生長。



生髮黑髮最佳調理方法

按摩可以有效緩解白髮、脫髮,但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現在人生活壓力大,很多人也沒有時間來通過按摩達到生髮黑髮的目的。所以除了我們平常多按摩頭部來緩解白髮、脫髮之外,更需要進行內調。

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是使用中藥膏滋進行平緩調理,通過長期服用,滋補肝腎,調理身體修復頭皮毛囊,激活毛囊活性,使毛乳頭從血液中獲得充足的營養,從而達到脫髮再生,白髮長黑,養髮護髮的功效,真正標本兼施。

目前防脫生髮、烏髮固發最值得稱道的一個中醫方子,是目前唯一通過國家食藥監局認證且備案在錄的養髮膏滋是【百年老號】的【漆黑育首膏】 。由桑葚、黃精、阿膠、蠶蛹、海參、牡蠣、桂圓、人參、枸杞、核桃仁、黑芝麻等十幾味上等藥材經過“三煎三榨”之後再文火慢熬,最後以蜂蜜收膏製作而成。

經過歷代患者的驗證,一般服用15天左右就可以看到效果,長期服用效果更佳。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堅持服用實現止脫生髮,白髮轉黑,擁有美麗秀發。

但由於中醫宣傳力度不夠而不為更多人知曉,隨著手機網絡的不斷快速發展,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患者朋友要注意辨別真偽,以免上當受騙。

2款烏髮黑髮食療方

1、健腦烏髮羊肉湯

材料:帶骨羊肉1000克,羊頭1個,核桃仁20克,黑芝麻、黑豆各10克,天麻、熟地、山藥、菟絲子、女貞子、益智仁、制首烏、山茱萸各5克。

做法:將羊肉洗淨剁成塊,羊頭洗淨對劈開,入沸水中燙後放入大砂鍋內。

放入核桃仁、黑豆,藥物用紗布包好放入鍋內,加入姜、食鹽、料酒及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去盡浮沫,改用文火燉至羊肉爛熟,取出藥包,撒入炒熟的黑芝麻略煮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補肝腎、益氣血、健腦髓、烏髮。適用於肝腎不足,血虛風燥所致的脫髮、頭髮早白等症。

2、芝麻黑豆枸杞湯

材料:芝麻、黑豆、枸杞子、白糖適量

做法:黑豆用水浸泡一個晚上,將黑豆喝芝麻加水煮沸,再放入枸杞和白糖一同用小火煮至材料直至軟爛。

用法:做好即可食用。

功效:此類食療連續服用效果最佳,具有滋補肝腎、生津止渴以及潤膚護髮等功效。對改善產婦脫髮、白髮等問題有一定的效果。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大會穴的臨床應用


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所匯聚之處的腧穴稱為“八會穴”。具體言之。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

1、章門穴

“臟會章門”。章門穴是“臟”之會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第13穴,既是八會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內臟疾病。故名。位於第l1肋端之下際,腧穴下有腹內、腹外斜肌和腹橫肌,有第10肋間動、靜脈,稍下方有第10肋間神經。之所以將其歸為臟會,是因為該穴為脾之募穴,脾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五臟所需精微皆禀於脾,故以脾之募穴為臟之會穴。正如滑壽所注:章門“為脾之募,五臟取禀於脾,故為臟會。”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調氣活血之功效。能治療脅痛、腹脹、腸嗚、泄瀉、嘔吐、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諸疾。臨床施針時立當斜刺,進針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膽道疾患所致的脅痛黃疸以及肝脾腫大、膽道包塊等。

臨證有選用章門穴配大椎、陶道、內關、間使、列缺、复溜、太谿、後溪,治療惡性瘧疾28例。每日選3~5穴,各穴輪流應用。操作方法是產生針感後給予中等強度刺激,留針2~3分鐘,灸法是以局部有紅暈為宜。

2、中脘穴

“腑會中脘”。中脘是“腑”之會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倉,同時又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能治胃腑諸疾。“六腑皆禀於胃”((難經本義))故名。該穴是任脈的第12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上4寸。其深部正對幽門部,其下有腹壁上動、靜脈,分佈有第7、8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用針時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調理中焦,行氣活血,清熱化滯之功效。

臨證能治療胃脘疼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痢疾、黃疸、膽囊炎、脾胃虛弱證、虛勞、吐血、臟躁、癲狂、癇症、產後血暈等。有人以中脘為主穴,再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分別選配命門、腎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內關、合谷、太衝、關元等穴。

3、膻中穴

“氣會膻中”。膻中是“氣”之大會處,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與任脈的交會穴,因能調理氣機,治療“氣海”諸疾,故名。該穴是任脈的第17穴,位於前正中線兩乳頭之間,平第4肋間隙,正當胸骨體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分佈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用針時當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寬胸理氣、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氣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煩、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華蓋,主治短氣,配天井主治心胸痛。(針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氣海、足三里、乳根、支溝主治吐血等證。目前臨床配心俞、內關治療心絞痛配肺俞、天突、尺澤、列缺主治肺部疾患。

4、膈俞

“血會膈俞”。膈俞是“血”之會穴,因其靠近橫膈膜,能調血理氣,治血分諸疾,故名。該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7穴,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在斜方肌的下緣,其下有背闊肌、最長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分佈有第7胸神經後肢的內側支,深層為胸神經後支外側支。用針當斜刺15~22mm,宜用灸法。該穴具有理氣寬中、和胃、降血壓、調節血糖濃度的功效。

臨床常用以治療血虛、吐血、胸悶、氣喘、咳嗽、嘔吐呃逆、食慾不振、潮熱、盜汗等疾。

5、陽陵泉

“筋會陽陵泉”。陽陵泉是“筋”之會穴,又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為足少陽膽經的第34穴。因其位於下肢外側(陽)的腓骨小頭(陵)前的凹陷處故名。穴下有腓骨長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側的動、靜脈,正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處。

該穴有清肝利膽,舒筋活絡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痺、膝關節腫痛、下肢麻木、腳氣、膽囊膽道疾患、以及脅痛、口苦、嘔吐、黃疸、破傷風、小兒驚風等疾。施針時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據臨床報導,針刺陽陵泉能增強膽囊的舒縮運動和排空能力,這種作用在產生針感後的10分鐘最為明顯

6、太淵穴

“脈會太淵”。太淵是“脈”之會穴,又是手太陰肺經的“輸”穴及“原”穴。由於該穴位當脈氣最旺處,故名。該穴位於腕橫紋上橈動脈側的凹陷處,在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展長肌腱的內側。其下有橈動靜脈,有前臂外側肢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分佈。

具有調肺止咳,通脈理血功效。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嘔血、咽喉腫痛、胸痛、無脈症、腕臂痛等。施針時當避開橈動脈,可直刺5~7.5mm,亦可艾灸。臨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療咳嗽、氣喘,配內關、心俞治療無脈症。

7、大杼穴

“骨會大杼”。大杼穴是“骨”之會穴。因第1胸椎骨形如織布的機杼而稱為杼骨。該穴位於第1胸椎骨棘突下,又能主治骨病,故名。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的最長肌,有第1肋間動、靜脈背支,分佈著第1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1胸神經後支外側支。施針時以斜刺15~22mm 為宜,亦可艾灸。

具有疏風清熱、強筋壯骨功效。臨床主治咳嗽、發熱、鼻塞、頭痛、項強喉痛、肩胛骨痛等疾。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肩髑、曲池、合谷為主。

8、懸鍾穴

“髓會絕骨”。絕骨又名懸鍾,是“髓”之會穴。因其能治療骨髓疾病故名。該穴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緣與腓骨短肌肌腱之間凹陷處,此處為腓骨短肌與趾長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及腓淺神經分佈。施針時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

有人據原文提到“絕骨端”而認為“絕骨”為“陽輔穴”之別名。具有通經活絡、強筋壯骨之功效。臨床可治半身不隧、頸項強直、胸腹脹滿、足脛攣痛、腳氣等病。(標幽賦)認為配環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龍歌)記載配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治療寒濕腳氣。

“八會穴”是首創於《難經》的一組特定腧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這八個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療所在經脈的病症之外,還具有其特殊的治療效果,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別關注,並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胃火、心火、肝火、肺火、腎火,虛火和實火要分清


有人將火熱病變的症狀總結出五大共同特點, 一是熱,即發熱、惡熱、喜冷;二是赤,即面赤、目赤、舌紅;三是稠,即分泌物與排泄物中的痰、涕、白帶粘稠;四為燥,即口渴、咽乾、便燥;五是動,即神情煩躁。此外,有些人一上火就用“牛黃解毒丸”,因去火需要對症,所以中成藥是不能亂服的, 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症狀選擇藥物。下面來具體了解一下五臟有火的表現及對應治療的方法:

1、胃火:胃火通常是由三個因素導致的, 一是肝火犯胃,即情緒不好引發肝火,造成胃不和,所以有些人一生氣就會出現胃痛的症狀;二是熱得過度引發胃火,這種上火多發生在夏天;三是吃了過於辛辣或濕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 吃多了會產生濕熱,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胃火呢?

除了胃中實火會讓人有口臭、口乾、牙齦腫痛、大便乾燥、尿黃,胃中虛火口乾,不想喝水之外, 還有一個辦法。即《黃帝內經》裡所講的“熱能消火”,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有胃火後,就會老覺得餓,另外,胃脘痛是胃火上升的一個重要症狀,但是不能用手按,否則只會越按越痛,中醫裡還有一種說法“瘦人多火”,所以瘦人要少吃偏辣的食物,以避免胃火,胃中實火者可適當吃梔子、木瓜;胃中虛火者可適當服用生地和知母。

2、心火:心火主要是因,憂愁思慮、激烈的情緒刺激而引起的,天氣炎熱和過食辛辣食物也會導致心火上升,心火中的實火患者常常面色發紅,並且,總覺得身上發熱, 還伴有易心煩、焦慮、口渴、舌苔發黃等症狀,此類上火患者可以取適量蓮子心泡水喝,以清心瀉火。

3、肝火:肝火產生的主因是情志,上了肝火後,就會壓不住脾氣、總愛生氣, 對於這種情況,老百姓稱之為“肝火旺”,肝火既可因不良情緒而引起,又會由外感火熱之邪,比如春天,風熱之邪容易侵犯肝臟,導致上火,當然,肝火也可分為虛、實兩種, 一般由情緒引起的多是虛火,其主要症狀是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而實火則可表現為面紅目赤、口苦咽乾等。肝火患者要想瀉火,首先得判斷是虛火還是實火,若是實火的話,先得清肝,可以用決明子、麥冬泡水喝;若是虛火的話,上火的時間比較短,可以吃些苦瓜、蓮藕、白菜、萵筍等。

4、肺火:肺火也叫肺熱,通常是因淋雨或受風寒而引發的, 一般來說,體質越好、陽氣越盛的人,在感染風寒後, 越容易上肺火,人在上肺火後最為突出的症狀是咳嗽,而且咳嗽的聲音極其響亮。其中,實火患者在咳嗽時往往還會出現氣喘,呼吸聲很粗,痰又黃又稠等症狀;而虛火患者在咳嗽時往往痰比較少,但痰中可能帶有血絲,並伴有聲音嘶啞和盜汗等。故此,需要對症治療,實火者可以多用菊花、薄荷泡水喝,且吃些苦瓜、白蘿蔔等潤肺降火的食物,虛火者可以用白糖水煮梨,食其肉汁。

5、腎火:腎火常常是因腎陰虛而引起的,所以沒有實火,只有虛火。雖是虛火,但若腎火過大的話,男性會發生遺精,女性則容易閉經。那麼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有腎火呢?一般來說, 腎虛火旺時,會出現眩暈耳鳴、失眠健忘、脫髮、咽乾口燥、腰部酸疼等症狀,要想降腎火的話,可以選用地黃為主的方子,如六味地黃丸等。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人體內還有脾火和小腸火。其中,因脾胃相表裡,所以脾火多與胃火併見,而小腸火則比較少見,其表現多以小便赤、短、澀、黃為主。

總之,人體火熱內生的病證不外乎為虛、實兩種,實火者多因陽氣有餘、邪鬱化火或五志化火等所致,其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多表現為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黃赤、大便秘結,甚至狂躁、舌紅、苔黃等症。虛火者是因精虧血少,陰虛不能製陽,虛陽上亢所致,其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臨床主要特徵為煩熱、失眠盜汗、口燥咽乾、眩暈、耳鳴、舌紅少苔等。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人體自帶的5個“祛痰止咳穴”


大家一定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早上醒來嘴裡又渴又粘膩,嗓子裡總感覺有異物,咳不出也咽不下……

很多人把這種情況稱為“有痰”,其實,西醫和中醫所說的痰並不完全一樣。

中醫裡的“痰”是什麼?

中醫說的“痰”,不僅指咳吐而出的黏稠物,還泛指一切非人體生理所需的代謝性分泌物。中醫認為,凡氣血不暢之處,即津凝生痰之所。

痰濕的人大多形體肥胖,面色淡黃而暗,且苔多滑膩、口黏痰多,胸悶身重,肢體不爽,常覺無力不想動,注意力不集中,動則出汗、氣喘。



五個神奇“祛痰穴”

秋冬季節,大人們都很容易感冒,更別說小朋友了,而且一般他們咳嗽都有痰。

通常孩子有痰是因為感冒,而大部分感冒都是可以自己好的,但吃藥也只能緩解咳嗽有痰症狀,並不能起到治療的作用。

那麼治療秋天咳嗽,還有什麼方法呢?今天,分享5個穴位,幫助大家趕走身體裡的“痰”。

1.天突穴

取穴: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

方法:拇指垂直於穴位按揉,以出現酸脹感為宜;每次按壓5~8秒、10~20次。

功效:可起到祛痰、寬胸理氣、降痰宣肺等作用,尤其適用於調理肺脾氣滯所生之痰,患者常睡臥不寧,腸胃不爽,飲食受影響。

2.水突穴

取穴:位於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位置下一橫指處。

方法:大拇指按住水突穴,然後撥按穴位周圍的痰結,每次1~3分鐘。

功效:特別適用於治療熱痰,患者咳出的痰偏黃而稠,吐而不暢,口乾唇燥,舌紅苔黃膩。常按此穴可減輕咽喉腫痛、痰多咳嗽、氣喘等問題。

3.雲門穴

取穴: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huì)突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鎖骨下窩凹陷處,身體左右各一。

方法: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同側的雲門穴,並做環轉運動,每次按摩3分鐘,每日2次。

功效:常按此穴同樣適合調理熱痰的一些症狀,有助於宣肺止咳、化痰散結、調暢肺臟功能。

4.豐隆穴

取穴:豐隆穴是化痰要穴,位於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距脛骨前緣約兩指寬處。

方法:用大拇指點按豐隆穴1分鐘,然後沿順時針按揉該穴2分鐘,最後用大拇指沿豐隆穴向下單方向搓2分鐘。

功效:用於治療熱痰、濕痰、燥痰等病證,尤其適合喉嚨裡很難咯出痰的人,經常按摩,有助於痰液輕鬆咯出。

5.肺俞穴

取穴: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於人體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處。

方法:患者趴在床上,按摩者將兩手拇指指腹放在兩側肺俞穴上,逐漸用力下壓,按而揉之,使穴位產生酸麻脹感。

再用手掌正面拇指根部緊貼於肺俞穴,稍用力下壓,摩擦穴位3~5分鐘,每日1次。

功效:適用於各種痰邪病證,可使肺通氣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降低氣道阻力,有助痰液排出。

祛痰止咳吃什麼好?

1.桔皮

在熬大米粥時,水開之前放入幾小塊乾淨的桔子皮。粥煮熟後不僅芳香可口,而且特別開胃,對腹脹或咳嗽痰多的人,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桔皮、生薑、蘇葉各6克,水煎後加紅糖適量飲服,每日2次。效果也很好。

2.柑橘

柑橘具有生津止咳的作用,用於胃腸燥熱之症;有和胃利尿的功效,用於腹部不適、小便不利等症;有潤肺化痰的作用,適於肺熱咳嗽之症。橘子性平和,因此,即使病人也可適當食用。

吃柑橘千萬別把橘瓤外白色的筋絡扯掉。中醫認為,橘絡具有通絡化痰、順氣活血之功,不僅是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療佳品,而且對久咳引起的胸部疼痛不適還有輔助治療作用。

3.白蘿蔔

白蘿蔔能清熱化痰、生津止咳、益胃消食,生食可治療熱病口渴、肺熱咳嗽、痰稠等症,若與甘蔗、梨、蓮藕等榨汁同飲,效果更佳。

民間常說:白蘿蔔性味偏冷,體質虛冷、氣管不好的人不宜常吃。其實白蘿蔔對肺熱型感冒咳嗽,有很好的止咳效果;此外,白蘿蔔內含有殺菌素,對於傷風熱邪,咽喉腫痛,咳嗽有助益。

4.梨

梨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只要一招,躺著瘦腰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估計是因為古代對女生的要求太嚴苛,不允許它們跑步、做操、也無健身房,除了節食之外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讓腰細下來,節食過頭自然非出大毛病不可。現如今,女生不必僅僅靠節食讓腰變細、讓身材變好,本教程教大家怎麼鍛煉,健身似乎可以輕而易舉。

然而,也有不少患了懶癌的女生,嫌各種健身操耗時耗力,折騰得渾身臭汗,甚至因為方法不夠科學,還練成了肌肉男。因此,就有一些健身達人、科學工作者針對這些人發明了具有針對性的鍛煉方式。


如果只要練出細腰,一條毛巾就夠了,躺在床上就夠了,5分鐘就夠了,這樣夠簡單吧?這是日本名醫福達瑞記(Toshiki Fukutsudzi)自創的瘦身法,讓你1個月就能擁有細細的柳腰,並且本方法還有拉直脊椎、強化腰背力量的功效。

首先,找一條毛巾捲成大概長40厘米直徑8-10厘米的圓柱狀。

坐在硬板床或者地面上,向後躺下,讓毛巾置於肚臍正下方的位置上。

雙腿自然伸直,腳跟相距大概25厘米,腳尖互相靠近形成內八字。

兩臂向頭頂方向伸直,掌心向下,手掌張開,小指尖頂在一起。

保持這個姿勢不動5分鐘,然後慢慢坐起來,確保身體不受傷。

提示:整個運動中,最重要的是毛巾、手和腳的正確位置。新手剛開始做的時候若覺得有困難,可以從2-3分鐘開始鍛煉,堅持1個月自然就有效果。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長期23點後睡覺,小心這8個地方先壞!補再多覺都沒用


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頒給了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和Michael W. Young 三位科學家。

他們的獲獎理由是: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聽起來高深,實際上就是我們人人耳熟能詳的生物鐘!

關於晝夜節律,中醫也有類似說法,即我們身體呼應著日月的運轉,各器官在依序此消彼長,起承轉合。

總的來說,如果我們順應了身體的生物鐘規律,摸准薄弱那一刻,拾遺補缺,身體就能被調校到最佳狀態。而反之,則會產生各種問題,危害健康。

慢性自殺第一名:熬夜

關於熬夜傷身這件事,無數專家苦口婆心強調過:別熬夜別熬夜,但仍不時會有一則“某某青年才俊連續熬夜加班突然猝死”的新聞,或者“長期熬夜最終得癌”的新聞。

每一次下定決定要早睡,然而剛躺上床就開始玩手機刷朋友圈……

在聊“熬夜”這個話題前,首先我們明確一下什麼是熬夜。大多數人認為,0點入睡才屬於熬夜,其實從內分泌的角度上說,23點後入睡便屬於熬夜。

另外,熬夜不僅是入睡時間,還有睡眠時間不規律,睡眠週期紊亂,睡眠時長不定等。

舉個例子:如果你一直習慣每天晚上10點入睡,偶爾有一天晚上超過12點才入睡,那麼這一天可以算是熬夜了。你的睡覺時間隨時在變,有早有晚、有長有短,有時候甚至不睡覺,這都是熬夜。

熬夜=玩命

熬夜是對身體的暴擊,有研究表明,一旦正常的睡眠模式持續遭到破壞,將對人體器官和生理組織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對肝臟、心臟、腎臟、大腦、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都是一種透支,引發多種疾病。

1、嚴重傷肝

依照中醫經脈循行理論,每天凌晨1時到3時,是足厥陰肝經運行的時間。此時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熬夜就會使肝、脾、腎功能紊亂、效率降低,以致於肝臟負荷過重產生各種病變。

2、記憶力衰退

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睡眠不足對大腦造成的損傷,是無法通過補覺來修復的。

同時,長期熬夜會造成頭昏腦脹、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問題。

3、耳聾、耳鳴

睡眠不足,易造成內耳供血不足,傷害聽力。長期熬夜可能導致耳聾。

4、增加患癌風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表示,熬夜對人可能致癌。這倒不是說熬夜一定會得癌,但患癌風險更高。

熬夜使睡眠規律發生紊亂,影響細胞正常分裂,從而導致細胞突變,產生癌細胞,再加上由於常熬夜使得人抵抗力的降低,以致人患癌風險增大。

5、猝死風險倍增

在極端情況下,睡眠不足確實能直接導致死亡。研究發現,睡眠在6.5~7.5小時之間,死亡率最低;少於6.5小時或高於7.5小時,死亡率大大提高;尤其是睡眠時間超過9.5小時或少於4.5小時,死亡風險翻倍。

6、心髒病風險

作息時間紊亂的人進行身體調適,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麼容易,不僅脾氣會變壞,得心髒病的機率也較高。

《美國心髒病協會》雜誌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人們每晚睡眠時間不足6個小時,那麼存在心髒病和糖尿病風險因子的人群,患心髒病或者中風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兩倍。

根據中國心律失常聯盟,中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近55萬,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這項數據,中國世界排名第一。

7、免疫力下降

常熬夜,會對人的正常生理週期造成破壞,降低人體內的抵抗力。在熬夜對身體造成的多種傷害中,最常見的就是精神萎靡、疲勞不堪。

身體抵抗力下降,對於那些身體較弱者,呼吸類感染和胃腸道類疾病就很容易找上門來。

8、易致肥胖

熬夜的人經常吃“夜宵”,不但難消化,隔日早晨還會食慾不振,造成營養不均衡,引起肥胖。

熬夜的補救方法

一說到熬夜,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補覺,補覺是熬夜後的救命稻草。但是,我們要提醒一句,補覺並不能完全消除熬夜帶來的傷害。

因為熬夜後的補覺,依然打亂了人體受光照影響的正常晝夜節律。晝夜節律的紊亂,干擾了大腦的工作,進而造成人體內各種神經、內分泌調節的紊亂。所以熬夜擾亂生物鐘的工作,不一定可以通過補覺來調節。

熬夜後狂睡補覺,你覺得自己睡夠了,可仍然疲勞。因為這樣補覺是沒有質量的,起來後還是會覺得沒睡醒。看起來補覺也睡了8小時,但其實大部分時間人體處於淺睡眠或做夢狀態,這些都是無效睡眠。

很多輪班工作群體(如護士、安保人員等),雖然在夜班後可以得到補休,但他們依然是心腦血管和代謝疾病的高發群體。

早起:避免惡性循環

美國斯坦福大學睡眠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失眠者最大的錯誤就是早上賴床,以保證8小時睡眠。其實,早上睡懶覺容易推遲生物鐘,使晚上更難入睡,造成惡性循環。

建議即使晚上睡得很晚,早上也不要賴床太多。起床後,將窗戶打開,在窗邊享受一下陽光,清爽的空氣還會使人瞬間精神。冬天太陽升起得較晚,早上不妨將房間燈全部打開,以彌補陽光的不足。

午睡:恢復身體

有句諺語叫:“ 一夜不睡,十夜不醒 ”。意思是說如果一晚上不睡覺,就是再睡上十夜,也不能把損失補回來。

專家建議,熬夜後最好的補救措施就是恢復正常的睡覺作息,而除了正常的夜間休息,還要“見縫插針”地午睡。年輕人用2~3天, 40歲以上的人用5天左右身體就能恢復。

晚睡後的調理方法

1、喝水

早晨醒來後喝一杯水,可提高警覺度,消除疲勞感。日常可以取西洋參、枸杞子、黃芪各10克,作為一天量。煎水喝,可起到益氣滋陰、清熱降火、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用紅棗水護肝也可以。有實驗表明,每天給肝功能差的人喝紅棗水,持續一周對肝臟的養護有幫助。中醫認為,紅棗水有補氣養血、疏肝解鬱的功效。將果肉豐富的紅棗掰開,用溫水泡發,這樣更利於肝臟吸收。

2、水果蔬菜餐

適當吃些水果和蔬菜,尤其是富含維生素A的橙黃色果蔬,能保護眼睛。藍莓含有一定抗氧化物質,能提神、防止疲勞。

3、按摩

通過按摩後頭部的天柱穴,也可幫助緩解睡眠不足造成的疲勞。天柱穴,位於脖子處突起的肌肉外側凹處。用兩手除拇指外的四根手指指腹,放置在髮際線位置用力按壓5分鐘。

此外還可按摩一下足三里穴,幫助晚睡者調節機體免疫力,還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頸椎酸痛、睡不好?按摩5個穴位,可安神入眠!


這樣的失眠,根源在頸椎

睡覺時,總感到頸肩部酸脹不適,手部麻木,放哪裡都覺得不舒服,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又或在夜間,因頸肩部發涼或疼痛而醒來,難以再入眠。

出現上述情形的睡眠障礙,伴隨肩頸不適,那問題多出在頸椎。

現在的“低頭族”、“空調黨”、“手機控”,頸部長期處於受涼和勞損的病理環境中,頸部肌群變得僵硬,頸部筋膜緊張,直接或間接刺激到頸部的椎動脈及交感神經,使得頸部氣血循環受阻,最終影響大腦血供而致失眠。

中醫認為,失眠繫心神所主,陽氣由動轉靜,即為入睡狀態,反之則為清醒,失眠就是陽不入陰的病理過程。

穴位按揉,調頸椎、助睡眠

選對穴位進行點按揉撥,可以很好地鬆解肌肉粘連,疏經通絡,調節氣血陰陽,進而達到防治失眠的目的。

1.安眠穴

在胸鎖乳突肌和頭夾肌中,耳後高骨後方凹陷處。顧名思義,此穴能安神定志、促進睡眠的作用。而且,該穴處於頭頸交接部,為改善局部氣血循環的要穴,睡前可揉按2分鐘。



2.頸百勞穴

在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穴)上2寸,旁開1寸。可舒經活絡,緩解疲勞,解痙止痛。睡前揉按2分鐘,平時亦可搓熱此穴以保健。(拇指第一關節橫寬為1寸)

3.神庭穴

在前正中線上,前髮際直上0.5寸。有清頭散風,鎮靜安神之功。睡前輕揉1分鐘。

4.神門穴

在手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的橈側凹陷處。可補益心氣,安神入眠。睡前揉掐1分鐘。

5.三陰交

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四橫指寬),脛骨內側緣後方。有調補肝腎,行氣活血之功。睡前揉按1分鐘。

日常保養:少低頭,多保暖

頸椎是人體的重要關節部位,頸椎健康事關大局。頸椎本不嬌氣,無需特別保養,只是現代人不良的行為習慣讓頸椎在不知不覺中受傷,如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電腦顯示屏太低,或貪圖一時清涼讓肩頸部位暴露在空調口之下等等,無形中擾了睡眠。

改變這些傷害頸椎的行為,堅持穴位按摩,解放頸椎、舒適睡眠指日可待。

溫馨提示:如若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或頸椎病變,建議及早去醫院就診,積極治療。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