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1個“落枕穴”,落枕時按一按,頸椎一點一點的變輕鬆!


說起落枕機會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症狀,有的人工作疲勞、喝點酒回到家扭頭就睡。因為頸椎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睡姿,很容易引起落枕的出現。根據觀察,大部分落枕的患者是由於睡覺時頭頸離開枕頭,導致頸椎長時間處於過度偏轉、過度屈曲或者過度拉伸的固定位置,頸部一側的肌肉群就會處於過度伸展狀態而痙攣。

如果此時頸背部再受到風寒侵襲,就會造成絨帽背部氣血凝滯、經絡痹阻,造成頸部僵硬跟疼痛。其實落枕並不僅僅在休息時發生,任何便頸部肌肉勞累或者突發性損傷均呆引起落枕。例如:電腦一族由於長時間固定某個姿勢,如對電腦或者伏案工作,頸椎部肌肉處一直處於一個緊張的狀態或者慢性勞損,如果再受到外界的風寒入侵後就會很容易出現頸部僵硬、疼痛,也可以稱之為落枕。

當出現落枕的症狀之時讓患者頸椎活動受限,在活動的同時頸部肌肉也會出現牽拉似的疼痛。如果不去治療,過一周左右也會自然的康復。因為人體都有一個自我修護的功能。但是在這一周左右患者的頸椎也是非常難受的。有的人會採取按摩的方式(個人不建議用此方法,因頸部肌肉本以痙攣,如果在通過按摩的手法也引起第二次傷害)、艾炙熱敷的方法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下面個人再給大家推荐一個穴位,可以快速緩解落枕的症狀。

臨床用穴:落枕穴

落枕穴是一個奇穴它位於在手背側,當第二、第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

此穴用時一定要右痛取左,左痛取右的方式來操作,患者可以邊按此穴邊活動頸椎,中醫講的動氣療法。在我們晃動頸椎時,大約2~5分鐘患者會感覺到頸部越晃越輕鬆。此穴可以大家緩解落枕症狀。因為每一個人落枕後疼痛輕重不一,因此康復的時間也不一。

文章來源:一痛一穴位

奇經八脈上的八個穴位,疏通經絡、運行氣血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於十二正經,故稱 “奇經”。它們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著溢蓄、調節作用。奇經八脈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生活的智慧在於去繁從簡,因此,只要每天按摩這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八個部位分別是,內關、外關、申脈、後溪、列缺、公孫、照海。

1、後溪穴:治療頸肩腰腿痛的神奇大藥

有舒筋活絡利竅寧神之功,有緩解疲勞補精益氣之效。對頸肩腰腿痛疼,可防亦可治,對發育中的孩子,可預防頸椎病,包括近視駝背和外八字。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正脊柱、利眼睛,受用無窮。對頸項韁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對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急性腰扭傷、落枕、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也屢有奇效。這可真是好處多多呀!

具體位置: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2、照海穴:治療咽痛

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稱此穴為“lou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乾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取穴時把兩隻腳心對齊,在內踝下有一個小坑,就是穴位所在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裡去。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裡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閉口不說話,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於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具體位置:照海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3、內關穴:養顏養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至50歲之間,經常容易產生心慌、氣短、出虛汗等不適症狀。醫院也查不出是什麼病,只能籠統說是更年期綜合症,或者亞健康。實際上按照古人的說法,女人一到這個年齡段,基本上身體就到了衰退的階段,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於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所以女人養顏首先要養心。

內關穴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於任脈,會於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

具體位置:內關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痛為宜。

4、外關穴:“聰耳神穴”

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淤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

外關穴在臨床上還可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有一位40歲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彎腰撿東西,起得比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動了,稍微一動就疼痛難忍。採用針刺和推拿來治療,在雙外關穴針刺,同時讓他做腰部前後左右扭轉活動,十幾分鐘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動如常。外關通於陽維穴,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具體位置: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它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中間,與內關相對的地方。

5、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頸椎病。列缺穴對於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

《黃帝內經》裡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

具體位置: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

6、臨泣穴:升發身體少陽之氣

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係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繫,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在使用這個穴時,可採用蜷腿坐的姿勢,它在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蹠骨夾縫中。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鬱結之氣,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

具體位置:足臨泣位於足背,第四、五蹠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伸足取穴。

7、申脈穴:身寒者的純陽大藥

“腰背屈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配上小青龍湯服用,表裡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又能恢復自身的陽氣,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具體位置:申脈穴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8、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衝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症狀。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

具體位置: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我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文章來源:一休私塾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膀胱經上的穴位最多

  主要部分都在人體的後背和腿後側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古人把膀胱經比喻成人身體的藩籬,說它是抵禦外界風寒的一個天然屏障。同時,膀胱經又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排毒通道,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剌激膀胱經,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把人體的廢物從尿液中排出去

膀胱經與腰酸背痛也有關係!

  在現在社會,不管是老年人還是青壯年,由於工作習慣或者生活習慣的原因,腰背疼者很多,本著“通則不痛”的原則,推動膀胱經,還可以可以緩解腰背疼痛、背部僵硬。

  如果是關注養生的人,可能會比較熟悉,通常拔罐、刮痧最多的地方就在背部,因為後背是膀胱經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療的範圍極其廣泛。可以說身體內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它就像你家的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個日常生活全都會被破壞。

  膀胱經上的穴位眾多可以改善很多問題:

1、膀胱經附近俞穴

  (腰俞穴、腎俞穴等等)治咳嗽老不好、心裡發憋、心血管問題、胃痛、肝膽問題、腰酸腰痛。

2、八髎穴

  緩解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經痛、月經不調、小腹脹痛、婦科問題。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3、風池穴

  可緩解頭暈頭痛,咽喉腫疼。

4、完骨穴

  可以寧神、祛風、清熱、緩解失眠、頭痛。

5、肩井穴

  緩解肩背頸項痛、落枕、肩周炎。

6、肩中俞

  可以緩解咳嗽,氣喘,肩背疼痛。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7、腎俞

  緩解高血壓、強壯腎氣、增強腎功能、提升記憶力、改善耳鳴。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8、大椎穴

  緩解腰背僵硬,頸椎酸痛等。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9、天宗

  緩解氣喘,肩膀酸痛、胸部脹痛。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背部最有效的養生手法,就是捏積

  “捏積”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見於晉代葛洪《肘後方•治卒腹痛方》: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癒更為之。”

  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從尾椎骨一直捏到頸椎骨。現在流行的大眾養生書中仍是這種捏法,所不同的是,遇到高血壓患者,會換一個方向,從上往下捏。這種捏脊,是有很大的養生療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位。從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這是大腦的延伸,神經從脊髓分支出來,散佈到全身各處,大腦通過脊髓和神經網絡指揮全身的活動。

  從經絡方面看,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督就是“都督”、“總督”的意思,督脈就是總督全身陽氣的一條經脈。

  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是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陽氣最多,而且膀胱經跟腎經相表裡,腎主水,膀胱於是總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可以說,脊背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

  更重要的是,膀胱經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它聯繫著其他的腑臟。肺俞、厥陰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經上,分佈於督脈兩側。

  所謂“俞”,就是“輸”,比如,肺俞就是肺臟的轉輸、輸注之穴,對於保養肺部和治療肺臟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臟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氣血的大樞紐,同時把五臟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為什麼要把捏脊叫“捏積”呢?

  這裡面的含義又要深一層。人體的氣血在運行的過程中,由於內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氣,勢必出現淤積、堵塞。哪裡堵塞得最多呢?背部。

  我們捏一個健康小孩的脊背,會發現他脊背上的皮肉很鬆軟,一提老高。而一個身體肥碩,明顯有濕熱壅滯或寒濕壅滯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麼容易提起來了。並不是因為他肌肉結實,是因為他體內的淤積造成了皮肉的粘連。

  我們捏積,就是要把這些粘連捏散,把淤積在背部的粘連組織捏開。脊背這個人體大樞紐的氣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們身體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會消失。

“捏積”的方法——“捏三提一”

  我“捏積”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雙手同時捏起脊背兩邊的皮肉,沿著一個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勁往上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

  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著體內粘連比較重的話,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時候,被捏者皮肉下面會有“啪”的一聲響。關於捏積的方向,我的原則是:

  七歲以下的小孩,從下往上捏,七歲以上的所有人,一律從上往下捏。因為一過七歲,人體的氣機升降就改變了。

膀胱經很重要,常揉按,捏脊疏通氣機(腰酸背痛)

  小孩的病,通過捏積大部分可以解決。以前北京有位老中醫叫馮泉福,專門為小兒捏積,一天要捏200多個。

  大多數消化不良脾胃失調的小孩,只要經過他一捏積,基本上都能改善。這一方面是因為老先生在長期的捏積治療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在手法上有獨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小孩是“稚陽之體”,生機旺盛,容易調整。

  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捏積雖然沒有那麼好的功夫,或者已經成年,不再具備小孩的“稚陽之體”,但用捏積來養生防病,已經是綽綽有餘地夠用了。

  我的小孩最喜歡我給她捏積,有時候就像一隻小貓,往我面前一趴,主動要求捏積。

  其實我也沒有教她什麼養生的功法,沒有給她什麼特殊的調養,單憑捏積,就使她不但身體好,而且頭腦聰明,在年級裡一直都是考第一。

  還有位朋友,從十幾年前起,在我的建議下,每天晚上為他的年老體弱的父親捏積,一直堅持到現在,老人八十多了,看著卻比十幾年前要年輕。

  老人一生辛苦,積勞成疾,兒子為他捏積,就是在撫平老人一生的“積勞”。有兒子的這份孝心,老人自然健康長壽。

  我經常對上面提到的我的那位學生說,只要你學中醫,雖說不能馬上包醫百病,但養生肯定不成問題,當然,要成為拯救千萬病痛中人的“蒼生大醫”,還得下苦功夫。

  對有志學醫的人,我當然要這麼說。但對於更多的、沒有時間和機緣學醫的人,我會說:只要你試著捏積,養生就不成問題了,如果捏了一段時間,手指下有了體會,你也能有一雙治病救人的“妙手”。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心火、肝火、腎火、胃火、肺火,五臟上火的辯證治療


如果出現目紅眼赤、咽喉乾痛、鼻腔熱烘、口乾口臭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中醫認為是“上火”了。不管是什麼器官上火,都要大量喝水(就是不上火也要多喝水!),最好加點蜂蜜,蜂蜜滋陰非常好。再就是晚上泡泡腳,搓雙腳各100下,點按湧泉穴,這樣可以起到心腎相交,陰陽平衡的作用。上火了,就要辯證祛火!

不同的“火”在舌頭上的表現也不一樣。

1、舌尖紅:心火

夏主心,因此夏天心火會旺!如果舌尖紅,伴有煩躁、口乾、口舌生瘡、睡眠不好做惡夢、手足心熱、盜汗小便赤熱發黃、大便乾等症狀,就可能是心火。

解決方法:喝蓮子心茶,按揉或艾灸大陵穴降心火。

2、舌兩側紅:肝火

有肝火時,舌質也是紅的,但主要集中在舌的兩側,此外還有:性急易怒、失眠、頭暈目眩、面紅眼赤、口苦口乾、耳聾耳鳴、舌苔黃薄、胸脅痛、大便乾結、乳頭痛癢、月經提前量大。

解決方法:喝菊花茶,按揉或艾灸太衝穴降肝火。

3、舌前半部分紅:肺火

肺火表現為臉有癤子、鼻乾咽乾疼痛、咳嗽胸痛、乾咳無痰或痰黃而黏、睡眠不好、舌頭前半部分紅;清肺熱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生吃幾個白蘿蔔;吃梨也有清肺熱、潤肺的作用。還要通腹氣;這時早晚各揉腹一次,每次5分鐘。

解決方法:喝金銀花茶,按揉或艾灸大魚際穴降肺火。

4、整個舌頭紅:胃火

胃火重表現為:煩熱胃痛、口渴口臭、牙痛、牙齦腫爛、牙宣出血等、想喝涼水、容易餓、整個舌頭比較紅,(有時舌紅苔黃,黃色把紅色覆蓋了)就是胃火的表現。

解決方法:喝苦丁茶,按揉或艾灸內庭穴降胃火。

5、舌紅少苔:腎火

如果舌紅少苔,腰酸膝軟、發脫齒搖、口乾、耳鳴,有時睡眠不好等,可能是腎陰不足。如果在這個基礎之上熱擾心神,出現心煩、盜汗、手腳心熱,多是陰虛火旺的表現。嚴重者舌頭更紅,沒有苔或少苔,可能是一層薄薄的黃苔,表明有熱出來了。

解決方法:喝蜂蜜菊花茶,按揉或艾灸照海穴降腎火。

我們的器官上火大多數是由於我們自身的生活習慣引起的,人一天要喝1500ml–1700ml的水,相當於普通裝的礦泉水3瓶多!夏天來了,更要多喝。

下面介紹幾個降火配方茶

1、玫瑰白芍茶

適用症狀:舒緩胸悶、煩躁。

材料:玫瑰花、白芍各3克。

功效:玫瑰花可行氣活血、理肝氣、解鬱。白芍平肝養陰、益氣除煩。

2、銀花梔子飲

適用症狀:痘痘問題、淺眠。

材料:金銀花、梔子各3克。

功效:金銀花可散熱解毒、涼血及消炎。梔子清肝瀉火、鎮靜除煩。

3、柴胡甘草茶

適用症狀:口乾舌燥、嘴破。

材料:柴胡、甘草各3克。

功效:柴胡能疏肝解熱、鎮痛消炎。甘草有助於清熱解毒、益氣生津。

4、菊花薄荷飲

適用症狀:眼睛酸澀、頭痛。

材料:菊花、薄荷各3克。

功效:菊花具平肝明目、解熱養陰功效。薄荷疏肝解鬱、清利頭目。

文章來源:一休私塾

想長壽,先養心,送你一套“護心經”,好記又實用,養心保健康!


想長壽,先養心?

為啥?

因為,生命的延續,離不開心臟的跳動!

一個人,想要活著,就要時刻保持心臟的規律跳動。

《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刊發研究顯示,提高心肺功能,有助延年益壽。

因此,養護心臟健康,對於健康長壽,尤為重要。

心臟有“5怕”,日常需警惕

1怕,悲傷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後,傷心過度,一病不起……

悲傷,是心臟的“敵人”已被列為心髒病發作的誘因之一。

人在悲傷時,會分泌大量壓力激素,使心跳加速、動脈收縮,導致心痛、氣短、休克等,誘發心髒病。

2怕,高壓

不論是工作的壓力,還是家庭生活的壓力,對於心臟,皆不利。

高壓的不斷堆積,會給心臟埋下一顆“炸彈”。

精神壓力大,心髒病死亡的可能性要更大,需學會給自己減壓。



3怕,熬夜

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勞累過度,都會誘發心臟猝死。

休息不足,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易導致心肌缺血,而誘發急性心梗。

4怕,菸酒

酒精,會加速心跳,增加心臟負擔,長期喝酒,易引起酒精性心肌病。

研究表明,吸煙者,患心髒病的風險,比從不吸煙者高出2倍多。

5怕,刺激

不論是情緒上的,大喜大悲,還是冷空氣的刺激,都會導致血壓會上升,增加心肌梗塞的機率。

送你一套“護心經”,好記又實用,養心保健康!

生活中,不利於心臟的行為,實在太多了,因此,保護心臟,刻不容緩。

送你一套“護心經”,不但好記,還很實用,堅持做,保護心臟更健康。

早起後,搓搓手兩餐間,喝點茶午飯後,揉心經多食紅,心最愛常歡笑,添動力適運動,強心肺

1、早起後,搓搓手

晨調心肺,晚調肝腎,清晨是調養心臟的好時期。

早上,起床時,要慢一點,不要“過猛”,以免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擔。

早起後,搓搓手,可刺激到手心的勞宮穴,通過經絡刺激心臟,讓臟器興奮起來,幫助人體迅速恢復體能。

​2、兩餐間,喝點茶

白天,在兩餐之間,喝點茶水,可延年益壽,助力健康。

滋養心臟,泡上一杯人參地節茶,養心安神,強心促睡眠,十分有益。

用人參、百合、地節,蒲公英,苦蕎,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飲。

人參,百草之王,滋陰補生,含有人參皂甘,能強心氣、補肺氣。百合,入心經,可養心安神,養陰潤肺,增強抵抗力。

地節,又叫玉竹,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味甘多脂,質柔而潤,護心臟、養血管,延緩衰老。

蒲公英,可提高抗疲勞能力,改善免疫功能。苦蕎,含有鎂,對心肌活動有良好調節作用,可使心臟節律及心奮傳導減緩,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臟舒張和休息。

經常搭配在一起,泡上一杯,養護心臟健康,增強抵抗力,十分有益。

3、午飯後,揉心經

一天之中,中午11-13點,是心經最強的時候,此時養心,可事半功倍。

午飯半小時後,經常按揉心包經,可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用一隻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即可。

​4、多食紅,心最愛

飲食上,多吃點紅色食物,有益心臟健康。

中醫講,紅色入心,如紅豆、西紅柿、紅薯、紅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被稱為“心之谷”,經常吃一點,可清心火,亦可補心血。

西紅柿,含番茄紅素,可減少心髒病發作,提高機體氧化能力。

紅薯,富含鉀、β-胡蘿蔔素、葉酸等,有益心臟健康。

紅柚,含豐富維生素C,攝入量高者,心髒病和中風發作的風險會更小。

5、常歡笑,添動力

經常笑一笑,有益提高心肺功能,給心臟添動力。

有研究指出:歡笑,有助預防心髒病。

經常歡笑,能帶來與有氧運動相似的好處。

每週3次,30分鐘運動,和每天15分鐘笑聲,對心血管系統大概是最好的。

因此,經常笑一笑,保持美麗的心情,對於心臟來說,十分有益哦。

6、適運動,強心肺

研究表明,每天靜坐 5小時以上,患心力衰竭的風險,將增加一倍。

而適當的運動,可強健心肺功能,有助心臟健康。

走走路,簡單易行,益於心臟健康。

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跳動慢而有力。

一周步行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踮踮腳,活動腳掌,可以起到“護心”作用。

每日踮腳尖30次,可以刺激腳上的經絡、穴位和全身各部的反射區,有助於心臟健康。

文章來源:營養師雪姐姐

經絡中的井穴有水嗎?看看吧!



五腧穴,特定穴的一種,是十二經(手足三陰三陽)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穴位,一般分佈在肘膝關節以下,分為井、滎、輸、經、合穴五類。古人常將經脈之氣的運行以水流做比喻,此處五穴,由井穴到合穴的經氣運行,比喻為水流由小到大,從小溪到江海,由淺入深的過程。《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云,“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穴多位於指端或趾端,指的是水的源頭,經氣所出的位置,即“所出為井”。

井主心下滿,具有清熱的作用,可醒腦開竅,用於急救。陽經井穴善治頭面疾病,陰經善治胸腹。

今日書生來介紹十二經脈井穴的名稱來源,其分佈手部六穴,即手三陰三陽的井穴,足部六穴,即足三陰三陽的井穴。

手部井穴

手太陰肺經——少商

肺在五行屬金,金在五音為商(五音分別為宮、商、角、徵、羽)。按照手太陰經循行方向——從胸走手,本穴在手太陰經之末,商金之氣已微弱,且此處為手太陰經交傳手陽明經之處,出陰經而入陽經,雖有商金的肅殺之氣,但尚有生機,因此,稱其為少商。

部位:拇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泄熱開竅、利咽,主治肺系熱病,如咽喉腫痛、鼻出血、高熱等;昏迷、癲狂。


手陽明大腸經——商陽

本穴是手陽明經之始,交於手太陰經,承肺經金之清肅,借少商的商金之氣,由陰轉入陽,因此稱為商陽。張隱菴曰:“陽明司四時之秋令,而太陰主四時之清秋。”根據其觀點,少商是秋之初,商陽是秋之正。商金為陽明之氣令,因此本穴為“商陽”。

部位:食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五官疾患如牙痛、咽喉腫痛等;熱證、急證如熱病昏迷;手指麻木;頸項疾病。

手少陰心經——少衝

衝,通達也,通行而直進。井穴似水之湧泉而出,有衝進之意。且手少陰君火之氣,具有陽剛之性,因此以“衝”表示。雖手少陰之氣行至此已微弱,但仍有衝力,因此以“少”貫之。另外,沖氣以為和,此處不以“突”字表示,而用“衝”,還指和氣。因本經之氣,由絡穴之通裡穴與手太陽經相接,由陰轉陽,有化陰沉之氣為陽春之和之意,因此以“衝”命之。

部位:小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心痛、心悸等心系疾病;癲狂、昏迷;熱病。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

澤,在卦屬兌卦,為少女,此處為太陽寒水之氣,承接手少陰君火,有從勝化陰柔之水性的意思,因此以“澤”來表示。另外,手少陰至手太陽,少陰君火如同烈日蒸烤大地,沖和之氣化為甘霖,澤被萬物,本穴為手太陽經受澤之初,因此以“少”貫之,稱少澤。因此,澤潤之功。

部位:小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頭痛、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

手厥陰心包經——中衝

沖之意,與上心經少衝穴同。之所以稱“中”,指其方位在手指之中,在手中指,因此冠以中沖之名。

部位:中指末節尖端

功用主治:通心絡,開神竅,回陽救逆。用於中風昏迷,中暑,昏厥,熱病;心痛;小兒驚風。

手少陽三焦經——關衝

沖之意,與上同。關,彎也,《孟子•告子》曰,越人關弓而射之。本穴位於手無名指,其不能單獨伸直,此“關”之意之一。其次,本穴承手厥陰之脈,直出無名指外側段,循手錶腕,出前臂外側兩骨之間,即外關穴。故本穴治病,多與外關同,如同外關穴之附穴,因此稱關衝。外關穴與內關穴相對,分別位於手臂正反兩側,其“關”之名,因位置接近脈診的關脈處,因此稱“關”。

部位:無名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熱病,昏厥;頭痛、目赤、咽喉腫痛、耳聾。

腳部井穴

足太陰脾經——隱白

陽井金,陰井木,即陽經井穴在五行屬金,陰經井穴屬木。厲兌為陽金,與本穴相接,即足陽明之陽交於足太陰之陰,陽金隱於陰土之下,如潛龍之隱,又金在色為白,故稱隱白。

部位: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凡病勢促暴繚亂者,均可調動本穴金之清肅鎮之。用於崩漏、月經過多、便血、尿血;癲狂、多夢、驚風;腹脹等。

足陽明胃經——厲兌

兌卦為澤,指少女,因此,兌之意與澤同。本穴為足陽明經之終,與足太陰經相交,因此,有陰陽相交之衝澤。厲,危也,虐也,病也,此處指極陰之象。足三陽之氣發於頭面,下達足,傳於足三陰經,因此,足三陽經末端之穴,均以陰象命名,表示陽接於陰之意。又本穴接於太陰經之始,陰氣較盛,因此以“厲兌”命名。

部位:足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活絡開竅,回陽救逆。用於牙痛、咽喉腫痛、鼻出血;熱病;多夢、癲狂。

足太陽膀胱經——至陰

如上所言,足三陽經井穴為末端,與三陰經相交,因此命名多冠以“陰”字。此處,膀胱經交於足少陰腎經,陽氣已微,由此入於陰分,而腎為至陰,因此本穴以“至陰”指代,有陽極反陰,動極生靜之意。

部位:足小趾末節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清利頭目、矯正胎位。用於頭痛、目痛、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滯產。

足少陰腎經——湧泉

湧泉,顧名思義,如泉水向上湧,比喻脈氣從足底散發出來,用於全身氣機的調理。張隱菴曰,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湧泉。少陰為人體六經之最裡,本穴又在全身穴位之最下,承至陰之靜,由陽至陰,如天一之水由地下湧出,作湧泉之動。

部位:位於足底,在足前部凹陷處,大約在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處。

功用主治:本穴可引熱下行,治療神誌疾病,如失眠、中暑、癲癇、小兒驚風等;頭暈目眩、便秘等。為老年人保健要穴。

足少陽膽經——足竅陰

足竅陰之治證與頭竅陰大致相同,因此其穴名取自頭竅陰。五臟屬陰,但皆開竅於頭。如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即五臟之陰竅藏於頭,故命為頭竅陰。手足竅陰穴,均可用於調節五臟,但頭竅陰治證在局部,如心煩、目痛、耳聾等,足竅陰則導引下行,而通散之。

部位:足第4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頭痛、耳鳴、耳聾、目赤腫痛、咽喉腫痛;胸脅脹痛;足跟腫痛。

足厥陰肝經——大敦

敦,厚也。指聚而未發,此處厥陰之一陰生,與少陽之氣會於人身之最下,即地五會。則其生髮之氣,萌生於下,為厥陰經氣之始,故名敦。凡陰氣聚於下者,皆至博至厚,故名大敦。

部位:足大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通經開竅。用於疝氣、崩漏、遺尿、小便不利、經閉;癲癇。

井穴多治療熱病,操作時淺刺0.1-0.2寸,或三棱針點刺放血。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79種常見疾病,穴位推薦大全!小病不求人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如果生病了,你是選擇吃藥?打針?還是沒事自我按摩呢?下面整理出18種常見疾病特效按摩法,送給大家,對症按摩會有驚人的效果哦!

1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2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3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4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5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6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18種常見病的特效按摩法(心悸、脂肪肝)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養生六字訣:順、靜、修、調、補、固,牢記!


中醫養生有六字訣:順、靜、修、調、補、固,真正領會並做到這幾點,養生基本就做到位了。

下面我們就開看看這六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1、“順”:養生跟著季節走

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迴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

《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這裡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要養肺、養陰,早臥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

2、“靜”:讓心安靜下來

現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安靜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做到身體“節能” ,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

我不妨把生活節奏放慢,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

3、“修:修身行善煩惱少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實就是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

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4、“調”:做深長呼吸

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

《黃帝內經》說,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調養七情六欲。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

養生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

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後,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練習“丹田吸”的同時,吞嚥唾沫,配合調津,保健效果更好。

5、“補”:有補瀉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中醫講藥食同源,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

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鹹味補腎。

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6、“固”:固精、固氣、固神

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欲。

固氣,一要減少耗氣,少說話;二要多曬太陽,補充陽氣;三要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四睡眠能養五臟之氣,絕對不能熬夜;五要通過飲食帶來水穀之氣,多喝補血補氣營養粥,堅持喝能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

固神,就要調養七情,不過喜、過怒、過思、過悲、過恐”,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會少受傷害。


養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日常的一些小的事情就能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記牢這個六字訣:順、靜、修、調、補、固,養生也可以簡單!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人體最重要的十大穴位!


穴位是人體很重要的一部分,以穴為切入口的保健治療也是中醫很重要的一種療法。人體共有四百多個穴位,每個穴位的位置、功效,重要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以下十個穴位是中醫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也是大家保健養生著重註意的穴位。

1.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一是扶正培元,強脾健胃;

二是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體;

三是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強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的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尤其對消化系統的疾病、功效更為明顯。

2.關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腎壯陽,補腎壯陽,調經固衝,清熱利濕,此穴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主生殖,主元氣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三是補虛固本。此穴能增強生殖系統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壯一身之氣。



3.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一是能調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滯。此穴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納谷化濕,降逆止嘔之功效。

4.內關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池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

一是能理氣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5.合谷穴

食指拇指併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丘。

一是能清熱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風,通降腸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熱鎮痛。

6.湧泉穴

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與後三分交點上。

一是清腦醒神,二是安神定志,三是清熱散風。

對此穴位經常拔罐,可以導引腎經虛火及上焦濁氣下行,並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腫的作用。

7.陽陵泉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一是通筋活絡;二是疏經利節;

三是清熱利膽。

8.風池穴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一是清心明目;二是清熱散風;

三是通竅活絡。

9.殷門穴

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一是通經活絡;

二是疏通筋脈。

10.命門穴

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一是補腎調經;

二是理腸固脫。

健康是無形資產,養生是銀行存款。別的都是虛的,只有健康是真的。無論你想做什麼,沒有健康都是空談,健康要從日常做起,從養生開始。為了健康,多了解一些人體知識吧!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