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通的是哪五竅?如何防止一竅不通?



大家都聽說過一個成語叫做“一竅不通”,意思是比喻一點兒也不懂。

對於健康而言,如果“一竅不通”會影響五臟乃至全身的健康,因為中醫認為“五臟通五竅”,如何運用一些簡單的養生方法幫助通竅呢?

助通“心竅”漱華池

心開竅於舌,所以保養心竅要注意口腔養生。

中醫古代養生術中有一招叫做“鼓漱華池”:口唇輕閉,舌在舌根的帶動下在口內前後蠕動,有津液生後要鼓漱有聲,唾液充滿全口後分3次嚥下,有助於養護口腔和包括心在內的五臟的潤養。古人稱唾液為“華池之水”、“玉泉”,有“金津玉液”之美稱。

三國時期有位百歲老人名叫皇甫隆,曹操向他請教長壽之術,他說:“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


助通“肝竅”按睛明

肝開竅於目,所以保養“肝竅”要注意養護好我們的眼睛。提到保護眼睛最知名的穴位無疑就是晴明穴了,很多做過眼保健操的讀者都熟悉這個穴位,其中在第二節所做的就是擠按晴明穴。

晴明穴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擠按晴明穴,有助於緩解眼睛的干澀酸脹等症狀。

助通“脾竅”揉太白

脾開竅於口,所以“脾竅”不通,脾胃的正常功能就會減退,胃口不好,影響健康。

太白穴是調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對脾虛有關的病證,均有一定治療作用。

該穴位於第一蹠趾關節後緣、赤白肉交界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助通“肺竅”搓迎香

肺開竅於鼻,因此“肺竅”不通會表現為鼻塞、流涕,嚴重者連香臭味都難以聞出。

搓揉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在鼻唇溝中),有助於疏通肺竅和緩解鼻塞等症。



助通“腎竅”擦腎俞

腎開竅於耳,若“腎竅”不通,容易出現耳聾、耳鳴等症狀。

腎俞穴是補腎要穴,取定穴位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大家臨睡前,坐於床邊垂足解衣,閉氣,舌抵上齶,雙目微閉,兩手摩擦雙腎俞穴,每次10~15分鐘。

每日散步時,也可以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俞穴摩擦,如此反复3~5分鐘至腰部微微發熱。

文章來源:楊璞微養生

養足陽氣,才能元氣滿滿


陽氣能溫煦臟腑百骸,抵禦外邪,益壽延年。一旦“陽氣不足”,就會導致一系列“陽虛症狀”,如頭暈、怕冷、小便多、腹瀉、下肢浮腫等。

說到補充陽氣,很多人都知道要常曬太陽,吃些補陽食物,但少有人知道人體本身就有7個“生陽點”,激活這7個“生陽點”,就如給人體加油,能源源不斷地產生陽氣!


百會生“頭陽”

人的頭陽虧虛時,表現有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症狀。按揉百會能產生陽氣、醒頭目。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為督脈要穴,刺激此穴,能打通陽經,充盈腦中陽氣。




中府穴生“肺陽”

肺陽不足常表現為呼吸不暢,胸悶氣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狀。治療應振奮肺中陽氣,可灸中府穴。

中府穴(兩手叉腰,找到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然後垂直向下一肋骨即是)為肺經首穴。灸此穴能有效補充肺中陽氣。


神門穴生“心陽”

心陽不足常表現為心悸怔仲,咳喘心悶,形寒肢冷,失眠多夢,伴有納呆少食,中下肢水腫等症狀。治療應振奮心陽,可灸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灸此穴能交會心肌氣血,振奮心臟的陽氣。



中脘穴生“胃陽”

胃陽不足表現為胃脘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狀。治療應溫胃補陽,可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肚臍與胸骨連線下端的中點,灸此穴能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動力,改善消化功能。


足三里穴生“脾陽”

脾陽不足常表現為面色萎黃、頭暈、唇淡、食少、不消化、腹瀉、四肢不溫、倦怠等症狀。治療應溫補脾陽,可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灸足三里穴可溫補脾陽,增強體力,延年益壽。

湧泉穴生“腎陽”

腎陽虧虛表現為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伴有五更瀉、浮腫、尿急、夜尿頻多等症狀。治療應補腎溫陽,可灸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底心,第二、三腳趾的趾縫紋頭端與腳底連線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灸此穴,能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中陽氣。

至陽穴生“背陽”

人的背部陽氣不足時,常有背部涼風感,肌肉僵硬等症狀。灸至陽穴可增強背部陽氣。

至陽穴位於背部中央,肩胛骨連線的中點,灸至陽穴有振奮陽氣,疏通經絡的功效。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養生必先養腎,養腎即養命


1


養生必先養腎,養腎即養命

關於養生,《黃帝內經》時就有大篇幅的記載, 到《醫宗必讀》時,更是提出“養生必先養腎,養腎即養命”的觀點。

按常理而言,心腦等臟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麼養生為何要把養腎放在第一位呢?

單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腎臟具有排泄代謝產物,調節內分泌等作用,其重要性遠遠沒達到養腎即養命的地步。

但這裡您需要弄清楚,其實中醫和西醫說的腎大有不同。中醫所說的腎臟是功能的體現,腎主藏精,主水,主納氣,在體合骨,生髓,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是水火之臟,“先天之本”。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腎臟。

腎中寄有命門,腎主命門之水火。命門命門,顧名思義就是性命之門。命門中藏有元精、元氣、元神,這三大“法寶”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2


腎是一身陰陽的根本

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觀念,腎是一身陰陽的根本,其與心肝脾肺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心腎相交

《黃帝內經》中說過,“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肝腎同源

肝腎的關係在祖國傳統醫學中稱為“乙癸同源”。

從五行來說,肝(五行屬木,乙木)為水之子,而腎(癸水)為木之母,腎陰能夠滋養肝陰,所以我們常見肝腎虧虛的病人,很少見單純肝陰虛或腎陰虛的病人。

從功能上看,腎主封藏,肝主疏泄,兩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


脾腎相濟

脾為後天之本,能運輸水穀精微營養腎;腎為先天之本,腎陰腎陽又能資助脾運化,所以說它們相濟。


肺腎相生

肺(五行屬金)腎互為母子,一方面水能生金,另一方面腎為一身陰陽的根本,金亦能生水,兩者相輔相成。




3


冬季養腎

關於冬季養生,《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早有詳細論述,重點在於養腎、閉藏和禦寒,養腎為冬季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養腎

冬季養生,首要養腎

養腎失當,百病叢生

辨證施補,事半功倍

冬季寒冷,寒為陰邪,容易傷陽。腎陽是人體陽氣之本,對臟腑起到溫煦、生化之效,如果腎陽不足,則會出現精神疲憊,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頻數等症狀,所以冬季養腎首先應保護腎陽。除此之外還應節制房事,保存腎精;食藥調理,補腎益精。

冬季用一些溫熱的藥物泡腳,可以起到祛寒保暖,鼓舞陽氣,引熱下行的作用,對於下半身陽氣虛,陰寒重的病證非常有好處。

4


為什麼說艾灸是補腎最好的養生方法?

灸法是針灸學治法的一種,艾灸對寒、熱、虛、實諸證均有一定效果,其機理歸根結底在於艾灸通利經絡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灸法是補腎的最強法,它無毒副作用,直接作用於人的腎部腧穴,效果甚至達到立竿見影。

《黃帝內經》對腎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作強之官”,說白了就是於大力士。古代打仗的時候,戰車上一般站三個人,古代左邊為尊,所以君主或將軍在左邊,中間是駕車的,右邊就是“作強之官”。這個“作強之官”,即大力士,是保護君主或將軍的,也就是保護心,一般來講,心得病,有可能就是腎護佑心的功能出問題了。

大力士除了護佑君主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要在打仗中出力氣。人的力氣就是從腎中來的,也就是腰。人有沒有勁,全看腰有沒有勁。

除了“做強”,後面還說腎“伎巧出焉”,何為“伎巧”呢?從表面上理解,就是說一個人手很靈巧,什麼都會做。不過“伎巧”還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造化萬物,孕育生命。腎是可以孕育生命的,這是因為腎主藏精,這是腎最重要的一個生理功能。

“腎氣”,是指腎精所化之氣,它反映了腎的功能活動,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尤為重要。若腎氣不足,不僅早衰損壽,還會引發各種病症,如寒與腎五行相應,最易耗傷腎的陽氣,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病症。

在中醫理論中,“腎氣”是腎精化生之氣,反映了腎臟的功能活動。《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女子到了七歲左右,男子到了八歲左右,因腎氣旺盛,促進了身體各部的發育成長;女子到了四十九歲左右,男子到了六十四歲左右,因腎氣的衰微,而呈現出衰老的現象。



艾灸哪些穴位補腎最明顯?


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2、三陰交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神闕

定位:位於腹中部,臍中央。



4、氣海

定位:腹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

注意:陰虛者慎用,孕婦禁用。一般在春季灸氣海,《內經》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氣海為生氣之海,此時灸之,應其春生之時序,以助升發之氣,逐陳陰,奠下元之基,以適夏令之長也。



5、關元

定位: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6、腎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和肚臍平行。



7、太谿

定位: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側對稱,也就是兩個。





中醫中這幾個妙法也有補腎的作用


1、搓耳

推薦指數:★★★★★


按摩耳廓能調節腎的功能。

用搓熱的兩手心搓揉耳廓,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搓揉耳廓3分鐘,再用兩手交替經頭頂拉扯對側耳廓上部12~18次。

2、搓腰

推薦指數:★★★★★


腰為腎府,刺激腎俞穴和命門穴可壯腰健腎。

將兩手搓熱,捂於雙側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再以命門穴(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和腎俞穴為中心,左右搓腰,也可上下搓。

3、擦丹田

推薦指數:★★★★


此丹田即下丹田,與人體生命活動關係最為密切,可健脾益氣,柔肝補腎。

將兩手搓熱,右手掌心捂於右側恥骨結節外上,距正中線約2寸的”氣沖”穴處,左手掌心沿大腸蠕動方向繞臍做圓周運動。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氣主要有元氣和宗氣



我們再深入地剖析一下氣的種類。儒家沒有過多地區分物質性氣的種類。醫家則把物質能量的氣劃分成了不同的種類,每種氣都有自己的來處、作用。有兩種氣最為重要: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就叫元氣,後天之氣就是宗氣。


元氣主要在兩腎之間,它是先天的,從父母那裡得來的,同時它又依靠後天的補充,我們吃的喝的都會使它更加充盈。所以有些人先天不足,從胎兒時期起就沒有得到足夠的生命物質,生下來後就比別的人弱。這樣的人是不是就注定不能長壽呢?不是的,先天元氣不足也是可以通過後天調養的,也就是養氣。若先天禀賦不足,後天再不知調養,或因久病耗損,耗用過度,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臟腑功能低下,而生出疾病來。因此,元氣充沛,乃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

宗氣主要集聚於中丹田,通過呼吸,然後流遍全身。這個氣是後天之氣,掌管著我們的呼吸,語言聲音的強弱等也跟它有關。如果宗氣不足,人說話的聲音就低微,有的人連著說了很久的話,就會覺得氣不夠用,上氣不接下氣,這是宗氣在一段時間連續耗損所致。除了與呼吸有關係,宗氣還負責推動血液等的運行,氣血運行得好,肢體就溫暖,動作就靈活。有的人手腳總是發涼,就是因為氣血運行不到四肢末梢。北方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冬天去外面一天,整個身體都像凍住了一樣,嘴說話不利索,手拿不穩東西,腳趾不聽使喚,連思維都變得遲鈍。這也與宗氣相關,氣血不能外達,所以我們的動作就不靈敏了。

宗氣怎麼養呢?一方面也要藉助吃喝化生的水穀精微,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呼吸去調養。《黃帝內經》講了一種呼吸,就是說,一呼一吸要6.4秒,而我們現代人呼吸一般是3.3秒,古人的呼吸,比現代人的呼吸要慢,呼吸越慢,人越健康,宗氣越足。所以要練這個宗氣,宗氣有外在的練法和內在的練法。外在的練法,兩隻手交叉,兩個拇指放平。然後捶打丹田120次,越打越舒服。內在的練法,把眼睛閉著,然後呼吸放慢,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下丹田深呼吸,隨著一呼一吸,腹部隆起,收縮,吸氣的時候腹部隆起,呼氣的時候腹部收縮,這個呼吸太重要了。

以上所講的氣是物質上的氣,是身體裡流動的氣,是生命運動的體現。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為什麼要在背部拔罐?


人體的很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為氣血循行的主幹道,最害怕淤積。只有脊背這個樞紐通了,氣血運行通暢了,才能帶走淤積,滋養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如果經常在外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較熟悉,按摩師給您拔罐、按摩選擇最多的部位就是後背。在後背拔滿了罐,或者在後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


為什麼都願意選擇後背進行治療呢?

是因為後背是膀胱經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療的範圍極其廣泛。可以說身體內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它就像你家的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個日常生活全都會被破壞。



膀胱經在後背上有許多俞穴,俞就是通道的意思。有肺俞、胃俞、脾俞、肝俞、膽俞、心俞、厥陰俞、腎俞等等,這些俞穴各自通著各家的髒腑,這就跟不同的工廠都有自己的排污管道和途徑是一個道理。

因此咳嗽就治療肺俞,胃痛就按摩胃俞、心血管有病就檢查厥陰俞。這些俞穴效果如何呢?可以說越是經久難癒的疾病,這些俞穴就越顯得有效。‍‍



背部俞穴的分佈:

1.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心俞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4.膽俞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5.睥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6.胃俞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7.三焦俞位於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8.腎俞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9.大腸俞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0.小腸俞位於第一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1.膀胱俞位於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肺俞

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症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症。

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等病變。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呆等症。


3.肝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症。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症。

③出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症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①發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痺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並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症狀。

③若出現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徵。

6.胃俞

①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②有棱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症狀。

②若有棱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徵(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棱狀結節)。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徵。

②診得棱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症。

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9.大腸俞

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乾結。

②有棱狀結節並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症。


10.小腸俞

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後頭疼痛、後項拘攣之症。

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症。

②按得棱狀結節,並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

所以只要有相應問題在對應的穴位上拔拔罐,效果是很好的。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哪裡有不適,就可能是哪裡的經絡出問題了


我們的身體是由很多的經絡組成的,如果經絡不通的話,那麼身體也會變得越來越差的哦。那麼經絡不通怎麼辦呢?經絡不通的表現有哪些呢?如果知道自己的經絡是否暢通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本文吧。

中醫總說,經絡不通,疾病找上身,其實這也是有根據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經絡養生的知識吧。

對號入座,你哪裡堵了?

心經不通一一記仇。

肝經不通一一發怒。

脾經不通一一抱怨。

肺經不通一一悲傷。

腎經不通一一壓力。

心包經不通一一壓抑。

膽經不通一一焦慮。

胃經不通一一急躁。

小腸經不通一一哀愁。

大腸經不通一一懊惱。

膀胱經不通一一消沉。

三焦經不通一一緊張。

痛,則不通



“滯則不通,不通則痛”。中醫上說的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哪裡有不適,就可能是哪裡的經絡出問題了,做相應的調理和鍛煉吧!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陽氣不足怎麼補,教你一招幫助緩解


陽氣不足,人就會未老先衰,這是當今生活中多數人面臨的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當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伏案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上體前傾,頸椎緊張了,首先壓抑了督脈,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壓抑了督脈也就是壓抑了全身的陽氣,於是,久而久之,整個脊柱就容易變彎,人的精神也差了。人的精神,不是被腦力勞動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錯誤的姿勢消耗掉的。

這一系列問題,都出於同一原因。現在,通過一個穴,也就可以全部解決,這個穴就是後溪穴。後溪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把手握成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這個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臨床上,頸椎出問題了,腰椎出問題了,眼睛出問題了,都要用到這個穴,效果非常明顯。它可以調整長期伏案或在電腦前學習和工作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只要堅持,百用百靈。用這個穴位非常簡單,而且容易堅持。我們坐在桌子旁,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的效果。  


當我們坐在電腦旁閱讀文件的時候,手是怎麼放的?肯定是一手不離鼠標,一手仍在鍵盤上吧,保持這個姿勢不動,人都變僵了。這時,不妨靈活一點,把手解放出來,讓雙手的後溪穴抵在桌沿或鍵盤上,來回滾動,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鐘,每個小時刺激一次就足夠了。這是毫不耽誤時間的,因為這時候,眼睛該看什麼還可以看什麼。   

大家可以試一下,堅持一天這樣做下來,肯定到了下班的時候腰不會酸、脖子不會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緩解。每天堅持這麼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頸椎輕鬆挺直,同時,你會發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為忙,總是忘記怎麼辦呢?我建議,甚至可以定個鬧鐘,每隔一個小時提醒我們揉動一下後溪穴。不管忙到什麼程度,我想這麼一點時間還是能抽出來的。因為,這是能真正拯救我們健康的好方法。   

要養成揉後溪的習慣,隨時隨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開車的時候,如果碰見路上堵車,或是紅燈亮了,把後溪放在方向盤上來回滾揉幾次,特別舒服。這時候,別人在著急上火,而你卻在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無窮;一不起急,二不發火,精神振奮,這麼一來,有時候居然覺得堵車也堵得很值!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一定要幫父母打通“心包經的阻滯點”,為什麼?


心包經,又叫“救命的心包經”,是主管心臟外圍如心包、心血管等的經絡。

心包經淤阻就會引起胸悶心痛,嚴重時會引起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甚至瘁死,可見這是一條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的經絡,利用它可及時、儘早地發現並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包經循著胳膊的中線而行,也就是中指對應的這條線,筆直的一條,是從乳房旁到中指間的一個走向。

心包經的阻滯點在上臂的心包經上。把天泉穴與曲澤穴之間分成三份,心包經的阻滯點就位於靠近曲澤的三分之一處。每個人略有差別,有的人偏上一點,有的偏下一點,具體以痛點為準。



如果在這個阻滯點的位置按上去很痛,說明心包經在這裡堵住了,心血管也出問題了。

有的人經常感到胸悶、心絞痛,或者到醫院檢查時發現患有冠心病或早期的心肌梗塞,這個阻滯點就會非常疼痛。這就是說可以利用這個阻滯點來診斷有沒有病。

如果有痛點的話,一定要把這個阻滯點揉開揉散,淤阻的地方會揉出一個大青包,這是堵在裡面的淤血被揉出來了。大約六年前,因心絞痛我去朋友盛醫師那裡針灸,他按了我的阻滯點,非常的痛,讓我一定要把這個阻滯點揉開揉散,回去一揉,左右手都揉出了大青包,後來就堅持經常揉這個點並拍打整條心包經,以保持心包經通暢。

按揉這個阻滯點也可以作為心肌梗塞、心絞痛的應急急救措施。

因為心臟在左邊,急救時通常選擇左臂。這就是利用這個阻滯點來治療和預防冠心病。

慢慢上了年紀的、有胸悶心慌心痛的、或者耳垂有皺紋的(80%左右的耳垂皺紋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臟冠狀動脈堵塞),千萬記住一定要去找一下這個位置有沒有痛點,如有痛點,一定要把這個阻滯點揉開揉散,揉到不痛。

平時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揉一揉、按一按這個阻滯點的位置,並敲一敲整條的心包經,對心臟保養、防止心血管疾病發生也是十分有益的。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按摩這個穴位、一分鐘止咳!


冬季空氣乾燥,是最容易引發感冒咳嗽的季節,現在小編教大家一下快速止咳的秘訣哦。

一起看過來!



/ 按摩三間穴 /

咳嗽有的時候是肺氣上逆,按摩三間穴有助於下氣,使得咳嗽症狀緩解。



方法

1、右手握拳,找到虎口處皮膚褶皺的地方,順著褶皺往上推找到凹陷處,這裡就是三間穴了。

2、用大拇指的指尖和指腹開始按摩。

3、先向下按摩,再揉。順時針方向按摩約10次。

4、然後再逆時針方向按摩約10次,揉的時候有點酸酸的,略微發脹的感覺。




/ 按摩合谷穴 /

稍微了解養生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合谷穴又叫“萬能穴”。因為它的治療範圍很廣,具有治療全身的作用,說它“包治百病”應該也不為過。

方法

1、把虎口張開,用另一隻手的大指橫紋頂在虎口的位置。然後將大拇指倒下來,所接觸到的穴位就是合谷穴了。

2、稍微用力的按摩這個穴位,直到產生酸痛的感覺,就能起到止咳的作用了。

/ 按摩天突穴 /

天突穴可以說是專門治療咳嗽的穴位了,對於支氣管炎、氣喘、咽喉腫痛等疾病臨床上都有運用這個穴位。這麼有效的實用的方法,快來學上一招吧~


方法

1、用大拇指點在頸部正中線上,找到天突穴。

2、輕輕地向下、向內按摩天突穴。先順時針按10圈,然後交換逆時針按10圈。知道皮膚呈現微微發紅狀態,呼吸就變得通暢了。

*圖文部分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以上內容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文章來源:真艾街

穴位按摩,有效緩解治療不適,這些穴位請記住


癌症化療、放療後,常見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甚至腹瀉、便秘,可嘗試按按以下穴道:

1.腸胃不適

改善腸胃不適症狀、調理脾胃,能增加食慾。

能改善腸胃不適,如脹氣、消化不良、便秘、反胃等。

調理脾胃,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鎮靜止痛,和緩胃痛、腹痛,亦能調理腸胃。

寧心安神、緩解反胃、消除脹氣、促進腸胃蠕動。

幫助腸子蠕動、排除淤積體內的水分。


2.疲憊、昏沉

癌症副作用第一名是癌疲憊,不妨按按以下穴道,可以刺激血液循環,提振精神,其中最特別的是神門穴,不只可以在失眠或者困倦時,都可以按壓。

寧心安神、鎮靜。

可刺激大腦,解除疲勞、提振精神。

調理氣血,有助血液循環,改善疲倦。

調理脾胃,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3.失眠、焦慮

癌症令人恐慌、焦慮甚至導致輾轉難眠,平撫情緒,可以試著按摩下面的穴位:

緩解心悸、心慌,寧心安神。


鎮靜安神,提神、改善憂鬱、失眠、神經衰弱。

鎮靜安神,提神、改善憂鬱、失眠、神經衰弱。

止痛、行氣。


穩定焦躁的情緒。

補益心腎,健脾養血。

幫助睡眠,改善頭暈、頭痛、心悸。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諮詢,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文章來源:心胸健康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