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任督二脈,可防體虛


“十人九虛”,以此來形容如今運動少、整日活在空調房、夜生活頻繁的都市人群,可謂相當準確。劉健華副教授指出,對於“虛”人來說,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尤其重要,從中選取穴位用熱敷、針刺、艾灸等最能激發人體正氣。此外,足陽明胃經、心包經上的若干穴位也有顯著的保健和緩解疼痛之效。

“打通”任督二脈可防病

武俠小說常將打通任督二脈當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醫理論來分析,這兩條重要經脈對保健確有功效。劉健華說,任脈行走在人體腹部正中,總調全身陰氣和氣血。督脈穴位有28個,行走在人體背後的正中,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由此可見,任督二脈對於統攝全身的氣血陰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健華說,任脈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關元、氣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 足三里 ”則在足陽明胃經上。日常採取揉按、熱敷這些穴位,“次數越多越好”,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辦公室一族最適合叩打足三里。該穴位自古便負盛名,古人習慣以艾灸此穴來防胃病、嘔吐、腹瀉、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癲狂等神誌病。劉建華解釋,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約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橫指,按壓起來有酸脹感,但不會發麻。


犯頭暈頭疼不妨捏捏“後腦勺”

隨著現代人因生活方式改變,坐的時間越來越久,頸椎、腰椎等脊柱病變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劉健華推薦,此類患者的穴位保健應選風池、風府、腎俞、命門四穴,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

頸椎患者最適合按壓風池和風府穴。這兩穴都在腦後,具體來說,風府穴的位置為“後髮際正中直上一寸”。風池穴的定位為“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簡單來說,就是在風府穴的兩側。除了可緩解頸椎病引起的頭暈頭疼,刺激風池穴還能起到醒神、提神的作用。

在腰椎上的腎俞穴是膀胱經上的要穴,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要找准此穴得花些工夫。劉健華說,我們日常系腰帶的位置,即腰側兩處凸起是髂嵴,它與腰部正中凸起的骨頭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找到第四腰椎棘突後,向上數兩個,即為第二腰椎棘突。腎俞穴在其左右一點五寸。

找到腎俞穴,命門穴也便迎刃而解。該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屬於督脈。武俠小說中常有“擊中命門,衝擊脊椎破氣機,致敵截癱”的描述,不無幾分道理。腎俞穴、命門穴可緩解腰椎疼痛,除了按壓外,更適合熱敷。

此外,辦公室一族中,陽虛、氣虛等元氣虛損者不在少數,因此,特別適合熱敷或艾灸關元、氣海兩穴。這兩穴對於容易疲勞、腰膝酸軟、有尿頻、尿痛等泌尿系統症狀者效果較好,月經不調、遺精等婦科、男科病也可將其作為輔助的保健穴位。關元穴的位置在“臍下三寸”,氣海則在“臍下一寸”。

失眠、心悸可按腕上穴位

睡眠不好是都市人群的典型症候。劉健華建議,失眠時不妨按按手腕上的內關、神門兩穴。兩穴均可緩解心血管系統的不適,並各有側重。內關穴的定位為“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撓(骨)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有個簡單的測量辦法,即先握拳屈腕,可摸到手臂正中的兩根最為凸起的筋,內關穴約在兩筋之間,再以手掌與手腕相接的橫紋到肘部的距離為12寸,則選擇靠近手腕一端的六分之一處為內關穴。按此穴可緩解胸悶、心慌、眩暈、暈船、胃痛、嘔吐。

神門穴對失眠的緩解效果更為突出。其位置是“手腕關節手掌側,尺(骨)側腕屈肌腱的橈(骨)側凹陷處”。簡單來說,先拳屈腕,摸到手臂上最靠近小指一側的一根筋,神門穴的位置在這根筋近大拇指方向且在手腕橫紋上。

有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急救穴位,其實也有保健防病的效果。例如合谷穴,即虎口處正中略偏向第二掌骨處,可刺激人從混沌中立即清醒,其實,該穴還有緩解腹痛和便秘的效果。此外,經常按壓耳甲腔(即外耳廓與耳道之間的空間),可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效果。

要提醒的是,上述保健穴位,除了任督脈上的穴位外,分佈上一般為對側的兩處,例如神門、內關在左右手腕就各有一處,按壓時切莫遺漏了一個。此外,按壓穴位時應保持一定的頻率和力度,一般建議一次按壓持續五至十分鐘。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文章來源:健康衛視濟寧新媒

飽餐後脾胃不適按三穴


人們常在飽餐之後有脾胃不適的症狀,此時適當按摩穴位可以通經活絡,延年益壽。那麼我們身體上有哪些穴位可以用來對付大快朵頤後的不適呢?老李毫不客氣的轉載此文分享親們!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眾所周知的保健要穴。可以生髮胃氣、燥化脾濕。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簡易定位法是,彎曲膝蓋,膝關節外側有一個凹陷,凹陷下四手指寬度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



2中脘穴

本穴為胃之募,腑之會,又係手太陰、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所,中醫認為可用治腑病,尤以胃的疾患為先,有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疏理中氣之效。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3天樞穴

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均過於天樞穴。主治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等病。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養胃護胃7大原則,你知道嗎?

小腿連著腦心肝!煉腿5分鐘,遠離癡呆、中風、心髒病,收藏~


腿是人的根基,腿部肌肉的發達、關節的強健,關係到我們全身的健康!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腿部肌肉越發達,

身體各方麵包括大腦、內臟和骨骼等在內的器官組織的狀態越好,老化越慢。

腿越強健腦心肝腎越年輕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

腿部肌肉越強,大腦越健康。

由專家克萊爾●施特費斯率領的團隊跟踪研究10年發現:

在324對女性中老年雙胞胎中,腿部肌肉較強的一個,10年後的認知能力更好,腦退化更少。

以往針對動物的研究也顯示,鍛煉肌肉能釋放促進神經細胞生長的激素。

有不少國家的研究都說明:

腿部強健與心臟、腰椎、肝臟、腎臟等重要器官的健康密切相關!

經常鍛煉腿部,能強化全身組織器官的血流動力,改善血供,預防腦中風、冠心病、腰椎間盤突出、老花眼等多種病症。



中老年人煉小腿遠離癡呆、中風、心髒病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王沖博士介紹說,快走、慢跑、游泳等運動都鍛煉到腿部,但由於老人腿部協調性差、肌力減弱、關節穩定性變差,不少人還患有關節炎、骨質增生等病症,因此,日常練腿更適宜做一些有針對性的鍛煉。

以下練腿操強度不大,運動量適宜,防病保健的功效非常好,老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練習。

1蹺足分趾

防大腦缺血

腦供血不足常表現為

頭暈、吐字不清、哈欠連天、肢體麻木、全身乏力、嗜睡等症狀。

經常練習蹺足分趾有助於防治腦缺血。

這是因為大腦皮層的一些區域與軀體運動有密切聯繫,

通過下肢肌肉及腳趾的活動能刺激大腦皮層,

增強區域功能,

增加腦血流量。

方法

坐在椅子上,地面舖一地墊,

赤腳踩在地墊上,腳趾用力抓地,

然後放鬆,反復進行3分鐘;

然後左腿在上蹺起二郎腿,

將五個腳趾同時分開,

反复練習2分鐘,

接著換右腿在上,

重複分腳趾的動作。

以上動作每日練習2次,

熟練後可增加練習的難度,

如用腳趾抓毛巾、抓筆、逐個分開腳趾等。


2伸臂下蹲防心臟缺血

心臟缺血常表現為心慌、胸悶、氣短,

以及夜間睡眠時感到憋氣等症狀。

經常練習伸臂下蹲,

有助於改善心臟缺血。

伸臂下蹲時下肢肌肉的擠壓,

以及胸腔吸氣和心臟舒張期產生的負壓吸引利於血液回流,

同時血液的衝擊使尚未被擠壓的血管被動擴張,

不僅增強了心臟的泵血功能,

還能增強心血管的彈性,

有效緩解心臟缺血。

方法

站立,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雙臂前伸,

與地面平行,鬆腰屈膝慢慢下蹲,

同時配合深呼吸,

下蹲時上身盡量挺直;

下蹲到最大限度後,

停留5秒鐘,

之後收手緩慢起立,

反复做5回,每日3次。

注意,膝關節炎、高血壓患者及嚴重冠心病者

不宜做這個動作~

3仰臥踢腿

防腰椎缺血

腰椎缺血常表現為腰部酸痛無力、腿麻、腿發涼,

甚至小便失禁等症狀,

常見於骨質增生及椎間盤突出患者,

練習仰臥踢腿可防治腰椎缺血。

仰臥對於腰椎的負荷最小,

腰部上挺可增強腰背肌的力量,

防止腰椎受損。

踢腿則能使腰椎處於拉伸的狀態,

椎間隙增大,

促進血液循環。

方法

坐在床邊,上半身仰臥,雙腳踩地,

大腿、小腿的夾角約90度。

深吸氣,抬起左腿,伸直的瞬間做踢腿動作,同時呼氣,

保持3秒鐘後收腿,反復進行10回,

然後換腿同法操作,每日2次。





4坐位拉伸防肝臟缺血

肝臟缺血有全身乏力、食慾減退、

面色晦暗、眼睛昏花等表現。

坐位拉伸能有效增加肝臟供血,

使肝臟得到被動鍛煉,

不僅可以使肝臟的血液循環通暢,

不淤不滯,還能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方法

端坐在瑜伽墊或者地毯上,

將兩腿伸直,緊貼地面,

接著雙手扳腳趾,

盡量嘗試抓住腳尖,

持續5秒鐘後恢復最初的姿勢,

反复做10次,每日1回。

剛開始練習時,

抓伸直的腳尖較為費力,

但不要勉強,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5提踵握拳防腎臟缺血

腎臟缺血易出現面部浮腫、腰膝酸軟、

尿頻尿急、尿中泡沫增多等症狀,

常練提踵握拳可有效緩解。

提踵握拳能加強腰部鍛煉,

腰為腎之府,

腰部肌肉的拉伸可使腎臟得到被動鍛煉,

增強腎臟的氣血運行。

方法

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兩臂自然下垂,目視鼻端,

深吸氣的同時腳跟提起,

雙手握拳提至胸前,做端物狀,

持續3秒鐘後,呼氣放鬆腳跟落地,恢復初始姿勢,

反复連續做10分鐘,每日2次。

小腿連著腦心肝,

按照這個方法鍛煉腿部,

就是對大腦、心臟、肝臟、腎臟、腰椎等關鍵器官部位的保養,

還等什麼,快和家人一起來做吧~

來源於萬病不求人。

文章來源:國醫在線

刮這5條線,輕鬆治療肩頸痛,自己在家就能刮!


現代人離不開寫字、電腦操作,上肢長期保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一動作,且長時間乘車、坐柔軟的沙發,再加上吹空調,頸肩易受風寒,很多人不知不覺患上了頸肩部酸痛、僵硬、肌肉勞損等病症。

肩頸疼,刮5條線

用刮痧板沿頸後5條線刮拭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具體方法是:

在頸後和肩膀均勻塗抹刮痧油,先刮拭第一條線,即從上向下正中督脈上的風府至大椎;再刮拭膀胱經上的天柱至大杼,左右各一條;最後從風池穴刮至肩上的肩井穴,左右各一條,風池穴到頸根部從上向下刮,肩井穴從內向外刮。


頸後刮痧須注意兩點:

一是每條線都要分段刮拭,每一下刮拭的長度為3—5厘米;二是刮的同時向肌膚深部按壓,遇到疼痛、肌肉僵硬、不順暢的部位要重點刮拭10 —20次。

建議已經出現頸肩疼痛的患者,每週刮拭1次;疼痛緩解後,2—3週刮拭一次,以鞏固療效。

肩頸部刮痧具體操作方法

肩頸部是連接頭部與軀幹的一個橋樑,肩頸部承擔著人體頭部血管、神經、經絡與全身的溝通,因此可以說肩頸部的健康直接影響著人體全身的健康。

通過刮痧疏通肩頸部的經絡,不僅可以治療肩井的疾患,對於人體面部的疾病也有很大的改善。

以下介紹肩頸部的刮痧方法:

選擇坐位或俯臥位,暴露頸肩刮拭部位,用熱毛巾擦拭清潔。

頸部刮痧

坐位肩頸刮拭方法:

首先,在頸部塗抹均勻刮痧介質(刮痧油),並用刮痧板的平面在皮膚上摩擦到有熱感為度,被刮痧者一定要放鬆。

其次,先從頸部正中刮痧開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從頸部上的風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從啞門兩側的天柱向下刮至風門穴。刮痧板應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勻一致,從輕手法逐漸加力到中度手法。

整個刮痧過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種滲透到皮膚內部的力,每一條刮痧帶刮拭15-30次。

最後,再從雙側的風池穴刮至肩井穴,風池穴和肩井穴採用點壓、按揉法。頸部一律採用輕手法刮痧,刮15-30次。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國醫在線

虛、寒、濕、瘀的感覺是怎樣的?

虛則寒—>寒則濕—>濕則凝—>凝則瘀—>瘀則堵—>堵則瘤—>瘤則癌



1 “虛”的感覺是怎麼樣?

“虛”的體質是覺“累,疲勞,犯困,沒有精神”等;

體虛最大的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生活習慣不好與工作壓力大而引起;比如一個人生活習慣經常晚上很晚睡覺,或者說睡眠不好,則第二天就容易疲勞;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大,經常超負荷工作,經常很煩惱,情緒不好,就容易讓身體疲勞;而讓身體經常處於這種疲勞中,我們器官的機能就開始下降,我們體質就是這樣開始變"虛" ;


2“寒”的感覺是怎麼樣?

“寒”的體質是感覺“怕冷,怕吹空調,晚上睡覺感冷”等;當一個體虛的人,在平時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覺不注意蓋被子,經常吹空調,沖涼水澡,往往就容易讓我們體質受“寒”,特別現在女性平時穿衣少,更容易讓身體受“寒”;



3"濕"氣的感覺怎麼樣?

當身體“寒”氣越來越重時,身體慢慢更容易進入“濕”氣,一個身體“濕”氣重的人,就像下雨天穿了一件淋過雨的衣服,感覺身體重與不舒服;

【特別注意】寒濕氣容易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①肩頸部的“大椎穴”,②前胸的"膻中穴",③肚臍部位的“神闕穴”,④腰部的“命門穴”,⑤腳底的“湧泉穴”;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把一塊木頭放在一個“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塊木頭很容易變質,發霉,長蘑菇等;我們女性的子宮,卵巢若長期放在這樣一個“寒濕”盆腔環境中,女性婦科就容易出現各種病變,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護好。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漆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症狀; “寒濕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寒濕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所以當人體因各種原因感覺疲勞時,就可以通過排寒濕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不要讓身體器官在疲勞中變"虛";從而導致寒氣進入我們體內。中醫講:虛則補,寒者熱之。

4"凝"的感覺怎麼樣?

當體內"寒濕氣"時間長了,就容易身體"凝"的現象;"凝"的意思是循環慢和代謝慢;身體容易酸,痛,身體不舒服;

5"淤"的感覺怎麼樣?

"淤"的時間長易出現阻塞,身體易酸痛,麻木,脹痛,混身不舒服,還疏通過程中痧點全是黑,紫色的;


6"阻塞"的感覺怎麼樣?

"阻塞"時間長了就容易生病,每個人生病不一樣;


7"瘤"的感覺怎麼樣?

長"瘤"不可怕,怕的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容易變異形成癌病;

8"癌"的感覺怎麼樣?

是個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為避免風寒,請在日常生活中護住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最簡單的補血法】腳是陰血的大本營,三條陰經都匯集於此: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晚上泡腳為什麼能補血

血虛、血淤→手腳冰涼、舌質黯淡、臉上有斑、心臟發緊、憋悶、喘不過氣→晚上泡腳— 熱水中放紅花(味辛,性溫,歸肝經和心包經,破血、行血、和血、調血),活血化淤;疏通腎、肝、脾三條陰經。





泡腳的竅門

春天泡腳,開陽固脫;夏天泡腳,祛濕除熱;秋天泡腳,清腸潤肺;冬天泡腳,丹田暖和。水中放鹽→便秘→還可以消除疲勞,幫助睡眠。水中放醋→腳臭→祛除腳臭、防治腳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風濕。水中放生薑、陳皮、薄荷→脾胃虛→暖脾胃,祛濕邪。水中放花椒→除臭祛濕、利氣行水、扶助陽氣。水中放白芍、益母草、當歸→痛經→痛經一般是體寒或氣滯血瘀引起,白芍除陰氣、祛腹痛、通順血脈;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調經;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還可以使皮膚白皙紅潤,改善手腳冰涼的問題。水中放乾姜→風濕骨痛、怕冷怕涼→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水中放黃芪10克、透骨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糖尿病(陰虛所致)→花椒祛濕;黃芪補氣固表;透骨草可以幫助藥物透過皮膚深入肌體,發揮藥力。“【泡腳四禁忌】一忌剛吃飯或空腹後泡腳。應飯後半小時後。 二忌水溫過高。應40-50度。三忌時間過長。應20分左右,微微出汗既可。四忌自作主張,亂放中藥。

【泡腳禁忌】經期或妊娠期婦女;有出血症狀的病人不可泡腳。【泡腳時】上半身不出汗,下身出汗→腎寒;

上身發熱,下半身不出汗→氣虛。

文章來源:關愛骨骼

保護腰椎,改變8個壞習慣


彎腰駝背;半躺著玩手機;穿細高跟鞋或沒有跟的平底鞋;吃得太多;運動不當;腰部受涼;過度按摩;選擇太軟的床墊……

如果這些壞習慣已經出現,就要擔心腰椎問題了。老李轉發下面八組護腰小貼士有助於減輕腰椎損傷,快給久坐伏案愛“低頭”的Ta!


保護腰椎,改變8個壞習慣






一圖教您保護腰椎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護肝:飯後“一不要”,睡前“二不要”


現在,肝病已經是中國最普遍的疾病之一。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損傷等,都已經是常見、常聽到的病症。肝臟有著“人體將軍”之稱,俗話說:養肝就是養命!可見,肝臟對人們來說有多重要。

肝臟,是身體內的重要器官,也是較為脆弱、容易患病的一個器官。生活中,抽煙、喝酒、熬夜、大吃大喝等都會導致肝臟受損。

肝病的發生幾乎都和日常不良的生活習慣,作息習慣有很大關係。尤其是肝病的早期,食物中的各種有害成分大量的推積,肝臟短時間內無法分解排泄,推積過多導致肝臟損傷引起的病變。



保護肝,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1酒是大敵,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酒是大敵,偶爾喝一點可以,但是你看那些天天離不開酒的人,肝多少都有問題。不管是何種酒,只要有酒精的酒,都會對肝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這是因為酒精被喝到肚子里之後,只有10%是在胃裡消化,其他的90%都是要通過肝臟代謝的。而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會直接刺激、損傷肝細胞。

2生氣傷肝,盡量少生氣

很多人生完氣之後覺得十分不舒服,吃飯也吃不下,幹什麼都沒力氣。從中醫五行上來講,肝和木對應,就有樹木的屬性。什麼屬性呢?就是喜歡舒展的生長,不喜歡被壓抑著。

有時候我們常說一個人肝火旺盛,那這個人肯定是一個易怒的人。

3肝臟怕累,注意休息

我們每天吃進大量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醣類以及維生素,必須先到肝臟進行化學處理,變成人體需要的養分,再供生命活動所需。

如果沒有肝臟的辛勞,人體內的大大小小的器官就會“餓”。如果暴飲暴食,對肝臟是巨大的傷害。



常言道“睡前兩不要”,就是和肝臟怕累有關。


一、不要玩手機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睡覺前玩手機,一玩就是一兩個小時,而且越玩手機就越睡不著,但是過度使用手機,會導致疲勞,損傷肝臟。

二、不要吃夜宵

很多人一到快10點就覺得餓,但睡前吃夜宵會導致消化不良,早上起來的時候感覺肚子難受。其次還會增加肝臟負擔,對腸胃也不好。

如果說已經有肝病了,在吃完飯之後,要靜坐、閉目養神。閉目養神能養陰去燥,特別是飯後閉目20分鐘,可護肝消食,飯後更應該閉目養神。

當人們在吃完飯後(尤其是午飯,因為午飯吃得一般都比較多),身體內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內參與食物消化的活動。

在一般情況下飯後的10~30分鐘內要保持靜坐,之後再進行其它的活動,才能很好的做好養肝護肝,避免肝病的惡化。



養肝護肝方法:

一、推一推,肝經通

中醫講肝主疏泄,肝氣一通,百脈皆通,然而肝氣最容易受情緒的影響,不開心容易形成肝鬱,肝氣一旦鬱結,就會更不開心。通肝經,重在一個“推”字。

1、推腳

先左腳後右腳,從腳背處沿著腳縫向腳趾的方向推,用點力氣,讓它有酸痛的感覺,每隻腳各50遍。

2、推腿

坐下,先把左腿彎曲,膝蓋放平,讓雙手掌交疊按在左大腿根部內側,稍用力向前推到膝蓋,先左後右,各50遍。

3、推肘

讓雙手握拳,屈肘,肘關節用點力把肋部夾緊,然後做手臂伸直彎曲的動作,使大臂反复地在肋部充分摩擦,直至發熱。



二、唱唱歌,很出氣

中醫認為:“肝在志為怒,在聲為呼”,當我們感覺肝氣不舒的時候,會想高聲呼叫,為什麼呢?因為呼叫可以疏解肝氣,讓我們覺得舒服些。如果此時唱歌,也等於把心中的鬱悶給疏解開了。

如果胃口不好,痛快地唱唱歌,一定會感覺胃口大開。中醫認為:“脾在志為意,在聲為歌”,因此,唱歌也可以疏解土之鬱結,使得脾胃氣機條暢。

此外,我們在唱歌的時候,會有節奏地加快呼吸,通過肺的呼吸加速,增加氣血運行,增加正氣恢復的機會。


三、常飲玫瑰花茶

玫瑰花具有行氣解鬱,和血散瘀的作用。當心情鬱悶、脘胃脹滿疼痛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時,用5~10克的玫瑰花,開水沖泡20~30分鐘後飲用,有改善症狀的效果。



四、餐桌的“疏肝藥”

1、茼蒿

它是疏肝理氣的首選食品。茼蒿具有行肝氣,消食開胃,通便利腑的作用。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揮髮油,有助於寬中理氣,特別是肝鬱氣滯所致的善怒、頻頻嘆氣、胸脅脹痛等症狀。


2、黃花菜

白居易有詩云:“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萱草開的花就是——黃花菜。常吃可以舒解心中鬱悶、除煩安神。

五、晚11點入睡,最重要

要想養好肝,就不要晚睡!晚上11點鐘你如果睡著了,很多小毛病是能睡掉的。睡不好的朋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改善:

1、堅持按摩

睡前搓揉湧泉,按摩足三里、太衝,堅持按摩,非常有效。


2、熱水泡腳

泡腳三個原則,一是水要快淹沒膝蓋;二是水溫要足夠熱,耐受為宜;三是要泡到身體微微出汗,讓整個身體裡的血液上下循環一遍,但是過之而不及,請大家在泡腳時合理掌握尺度。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春季養好肝,一年不用開藥方!腳上有三個養肝大藥,值得收藏


春季養好肝,健康一整年!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若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臟,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加強對肝臟的保健最重要!

養肝護肝,記住腳上的三個養肝大藥,照著做就行!





養肝第一藥: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按摩大敦穴可以調補肝腎,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的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做法:

大敦穴位於腿部大腳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強壓該穴位7~8秒,再慢慢吐氣,每日睡前點按10次左右,第二天起床時效果明顯。



養肝第二藥:行間穴

若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皰等症,這表明火已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裡散出去。

做法:

行間穴位於雙腳足大趾與二趾之間,靠近足背的紅白肉相交處,能幫助打通肝經,有助於解除肝氣鬱滯。找到行間穴,按壓到有酸脹感後,休息5 秒鐘再按,一共20 次。



養肝第三藥:太衝穴

有人把“太衝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它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所以通過按揉“太衝穴”,可以把人體鬱結的氣最大限度地衝出去。

做法:

太衝穴位於足背側,在大腳趾縫往腳背方向4厘米處。按揉太衝穴,揉到酸脹的感覺就可以了。時間長短靈活掌握,按揉力度要適可而止。

本文參考資料:

①《健康時報》2016-03-18《腳上有三個養肝大藥》

②《健康時報》2015-03-26《提神止痛按摩大敦穴》

③《健康時報》2016-08-05《腳背上有兩個消氣穴》

編輯:鄭新穎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客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標才是官方出品噢!

文章來源:健康時報客戶端

拍拍“背”,趕走“病”,就這麼愜意


絕大部分的朋友在拍打背部後,精神狀態煥然一新,原來的髒腑問題如心肺問題、脾胃問題、肝膽問題、婦科問題、大小便問題都改善明顯,而頸椎、腰背疼痛問題都能夠明顯減輕甚至消除。那麼為什麼拍打後背有如此奇妙的功效呢?

背部是以脊椎為中心的整個人體的全息縮影,人體的五臟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應的對應區,如背上部對應肺和心臟,背下部對應脾、胃、肝、膽,腰部對應腎、膀胱、大腸和小腸。

背部健康與否,往往直接反映著臟腑是否正常運轉。

由此可見,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體堅實的保護屏障,無論是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還是精力旺盛的青壯年,亦或是頤養天年的老人,關注背部,正確保養背部,就等於為健康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1、大椎突出、色素沉著:

——肩頸長期勞損,易引發肩周炎,肩頸經絡不通,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頭暈頭痛,心慌胸悶。

長痘:——腸道宿便便堆積,毒素代謝緩慢,便秘、腹脹、腸鳴。


2、肺區。毛孔粗大、色素沉著:

——肺功能減弱,易引發鼻咽問題,鼻炎、咽炎、候嚨,幹癢、易上火、胸悶氣短。


3、心區。毛孔粗大、色素沉著、長痘:

——心火旺,有心事,淺睡多夢,心悸,心慌,手腳冰冷。


4、肝區。明顯凸起:

——肝火旺、心情抑鬱或脾氣暴躁,面黃,口苦,目赤乾澀,解毒功能弱,易引發灑精肝,脂肪肝,膽結石,兩肋滿脹,後背發沉,容易小葉增生,乳腺增生,手腳冰冷。



5、脾區。推膀胱經時更容易判診,有氣節、腫脹:

——膚色暗黃、皺紋明顯、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脹胃疼、打嗝反酸,肌肉鬆弛、易淤青,月經不調。

6、腎區。發黑、色素沉著、腎虛紋、腰眼深:

——腎氣不足,易脫髮,記憶減退,睡眠質量不高,夜尿頻繁,易​​受驚嚇,黑眼圈,眼袋明顯,耳鳴,易浮腫,怕泠,手腳冰,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調,婦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諧,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環不好。

7、婦科。八髎穴突出、發青、發黑、長痘:

——內分泌失調、宮寒、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赤白帶下、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婦科下肢循環不好。



背部保健方法

1.曬背取暖: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增進健康。

2.撞牆:學堂又專門學這個功法,可以振奮陽氣,增強內臟功能。

3.拍背:可以捶打,也可以拍打。捶打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如果已經有問題的,想快點好就可以用拍打,局部拍出痧拍透,一般常見的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4.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

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5.慎避風寒:平時穿衣服注意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背為五臟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

中醫認為背部區為五臟之附,背部常暖,肝臟才會健康,所以平時我們一定要做好背部的保健養生。

背部受寒容易誘發風濕,心血管病等,尤其老年人更要做好背部的養生工作。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