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該這樣做!


生活節奏加快,不少人飲食不健康,引發消化不良?胃部脹氣?吃多了胃不舒服?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除了吃藥,還可以用穴位按摩來解決。





胃不好有以下幾個原因:


1、精神緊張

一個人在緊張、煩惱、憤怒時,其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系統,影響植物神經系統,直接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排空障礙,胃粘膜保護層受損,造成自我消化,形成潰瘍。


2、酗酒無度

酒精本身可直接損害胃粘膜,酒精還能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反過來加重胃的損傷。


3、飢飽不均

飢餓時,胃內的胃酸、蛋白酶無食物中和,濃度較高,易造成粘膜的自我消化。暴

飲暴食又易損害胃的自我保護機制;胃壁過多擴張,食物停留時間過長等都會促成胃損傷。

4、飲食不潔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誘因之一,在潰瘍病人中,該菌的檢出率高達70~90%,而潰瘍病治癒後,該菌亦消失。潰瘍病人可通過餐具、牙具以及接吻等密切接觸傳染,不潔的食物,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5、晚餐過飽

有些人往往把一天的食物營養集中在晚餐上,或者喜歡吃夜宵或睡前吃點東西,這樣做,不僅造成睡眠不實,易導致肥胖,還可因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分泌過多而誘發潰瘍形成。



胃部不好怎麼治療?

1、胃脹

【極泉穴】

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吃的太多?吃的太快?胃脹!用大拇指指肚使勁按壓左側極泉穴,連續按20下,胃脹很快就會得到緩解。


【內關穴】

往手肘的方向約三橫指(約2寸)的距離處,在中間二骨兩筋之間。胃脹或者有吃東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覺,按一按此穴,氣機調暢就通了。



2、

【大陵穴】

這個穴位在五行屬土,對應著脾胃,是一味很經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來調。它在手掌根,腕橫紋的中點上。

【 四縫穴】

四縫是經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後來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後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問題,就可以找四縫解決,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3、胃痛

【曲澤穴】

曲澤穴位於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按摩該穴位可快速緩解急性胃腸病痛;長期按摩,能夠治療胃痛、嘔吐、泄瀉(急性腸胃炎)等疾病,並具有很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


【足三里】

在膝蓋下外側,約四橫指(約3寸)的小腿脛骨外側有一凹溝處,這是強壯穴,力度按大一點,酸麻的經絡傳感可到腳背。按摩本穴位可治一切腸胃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脹胃痛。艾灸效果佳。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十個養生穴位,越按越健康!


中府穴:豐胸第一要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胸外側部,與第一肋間隙平行,距前正中線6寸處。中府穴是肺經上的大穴,經常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肩背痛。



天柱穴:激起性亢奮

位置:在頸部後正下方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使用拇指按摩此處。後腦至頸部屬於性感帶,如果愛撫這裡的話,會讓女性有一種觸電般的酥麻感覺,能充分達到前戲的效果。


勞宮穴:點壓勞宮穴治療血壓驟升症

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高血壓患者可因生氣、暴怒或激動使血壓急劇上升,此時,可按壓勞宮穴,用大拇指從另一隻手的勞宮穴開始按壓,逐個按到每個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壓。按壓時要保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按壓後突然升高的血壓可得到緩解。

膈俞穴:喚醒性感覺

位置: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間,左右各有一個。可以用指壓的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也可以用手指輕撫此穴,能幫助身體性愛感覺尚未發達的女性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


陽陵泉穴:點壓陽陵泉穴治膽絞痛

患者膽囊炎、膽結石症發作時可出現右上腹部劇烈絞痛,則可用點穴法止痛。方法為:在右小腿外側腓骨小頭下尋找壓痛點,即陽陵泉穴。用兩手大拇指分別按壓兩小腿的陽陵泉穴。持續按摩兩分鐘,即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至陽穴:點壓至陽穴緩解心絞痛

至陽穴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即取臥位、垂臂時,兩側肩胛角下緣經脊背連線的正中點處。心絞痛發作時,患者常伴有胸部壓迫感和窒息感。此時,病人可手持一枚5分硬幣,用硬幣邊緣按壓至陽穴。按壓3分鐘至6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若每日定時按壓3次~4次至陽穴,即可預防心絞痛的發生。

太衝穴:養肝護肝離不了

太衝穴的位置比較好找,它在腳背上,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大腳趾縫往腳背上大約4厘米處。它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人們常常把它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所以按摩太衝穴,可以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讓肝臟更有精神。同時,太衝穴也是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



命門穴:平衡性能力

位置:位於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肚臍在同一水平處。用拇指按住命門穴,以感覺酸脹為度,揉動數十次。按摩命門穴有催情的作用,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還能有效的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內關穴:養心安神它最好

內關穴簡直是一個萬能的穴位。它屬於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前臂正中,在腕橫紋上2寸,在腕部兩條明顯的肌腱之間。按揉內關可以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對於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手臂疼痛、頭痛頭暈、目赤腫痛、胃炎、噁心嘔吐、痛經、癔病、精神異常等患者,都有很好的調理效果。找內關的時候,假如要找左手的,就把左手心向上伸出來,然後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併攏,把無名指放在左手腕橫紋上。那麼左手的內關穴就在食指的下邊。找右手上的穴位時,也同樣如此。



湧泉穴:養腎護腎不衰老

按理說,腎經也可以跟肝經、心經一樣敲打。但是由於腎經循行的路線比較複雜,而且它上面有很多重要穴位單獨按摩的效果很好,所以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具體穴位來調腎.我首推的是湧泉穴,它是腎經上最重要的穴位,被譽為“健身之穴”。它是足少陰腎經的首穴,位於足心凹陷處。大家可以讓腳掌的前掌彎曲,在凹陷的地方正好是湧泉穴。大家可以經常用左手中間的三根手指按摩右腳心,用右手三指按摩左腳心,兩手交替進行按上幾十次,直到感覺腳心發熱。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易筋經》十二勢圖解



在武俠小說中,《易筋經》是武林中人夢寐以求的武功秘籍。現實中,《易筋經》是一種內外兼練的醫療保健養生功法,經常練習可以收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鬥、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老李網上蒐集十二式圖解,方便用的著的朋友們!


預備式

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鬆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复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週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腭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鬥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隻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註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复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复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託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复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併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週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僕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复,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僕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复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腭,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補氣穴:氣海、氣海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藥有藥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藥性,可據此處方遣藥;同樣,掌握了穴性,在隨症取穴時,就有了依據。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人體五大補氣的穴位:氣海、氣海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氣海穴

氣海穴;是人體內的一個穴位。又名脖胦。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氣海穴有生髮陽氣,補氣理氣,益腎固精,益氣助陽、調經固經的作用。

人體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氣海俞

氣海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太平聖惠方》,位於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氣海穴,臍下的氣海穴也,指氣血來源於生氣之海的腰腹內部。俞,輸也。氣海穴俞穴名意指腰腹內部的溫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腰腹內部的濕熱水氣,所對應的部位為臍下的氣海穴,故名氣海穴俞穴。

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神經根炎、腰肌勞損、下肢癱瘓、痛經、心功能障礙等。

配關元、委中主治腰脊強痛;配小腸俞主治二便不利。

中脘穴

人體穴位,屬奇經八脈之任脈。中脘穴,健脾和胃、補中安神。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中脘穴”。“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中間也。“脘”,空腔也,這裡指的是胃部、胃腑。古人認為本穴位於胃部的中間,所以稱為“中脘”……該穴名意指任有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人體治病的要穴之一,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是強壯身體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按摩足三里,能通經活絡、疏風化濕,上午7-9點,胃經最旺時,按摩能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身體脂肪消耗,達到減肥的目的。晚上9-11點脾經最旺時按摩此穴,脾主運化,能把飲食水穀轉化成能量,運輸給各個臟器,從而達到進補的作用。按摩此穴還可以調和氣血、美化肌膚。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痺,神誌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身體的一個穴位。三陰,足三陰經也。交,交會也。三陰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

女人按摩三陰交能保養子宮和卵巢,男人按摩三陰交能改善性冷淡,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三寸處。也可以把自己的手橫放,大約第四個手指處。

按摩三陰交的方法

坐在椅子上,挺直脊背,坐姿端正,屈膝成直角,用手指分別按壓兩條腿三陰交穴,每次15分鐘以上。

提示:如果感覺手指按揉比較累,可用經絡鎚敲打,或者用筷子頭按揉,也可達到相同效果。對於穴位的按揉,不要指望一兩天出效果,一定要堅持才能收到效果。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神奇的穴位之外關穴:聯絡氣血,補陽益氣


外關穴為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道。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後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於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於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





【取穴位置】

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或當陽池穴與肘尖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凡是病症堵塞在經絡上不通,像腿上的膽經不通、坐骨神經痛、腰痛、肋骨痛、肩膀痛等循經走的病,都可以揉外關穴。


【功能主治】

外關穴清熱解表,通經活絡。緩解頭、四肢、軀體疾患、對重聽、偏頭痛、眼睛腫痛、耳鳴、牙痛、落枕、上肢關節痛、手腳麻痺、風濕疼痛等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外關穴而得到改善。

主治病症

①頭痛、偏頭痛、頰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

②熱病。

③脅肋痛,上肢痺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間神經痛。

④瘰癧。


【穴位配伍】

配太陽、率谷主治偏頭痛;

配足臨泣治療耳聾、目痛、頰腫、頸項強痛、肩背痛;

配後溪主治落枕;

配陽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關節疼痛;

配大椎穴、曲池穴治外感熱病;

配陽陵泉穴治脅痛。



【穴位按摩】



艾灸

日常保健可以用艾條艾灸外關穴,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至局部皮膚發紅,有溫熱感,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麥粒灸外關穴可以用來治療感冒,具體操作方法為:姜搓制好的小艾柱粘貼在外關穴並點燃,當艾柱燃燒至患者出現灼痛時,醫者以指輕輕叩擊穴位四周皮膚,轉移患者註意力,以減輕疼痛。待艾柱燃燒將盡時壓滅艾火,片刻後去除艾灰,再重複上述過程,直至皮膚潮紅,最後1狀保留艾灰,用創可貼外敷灸處,以第二天皮膚出現水泡為佳。

按摩

運用按摩外關穴止痛時,可以一邊緩緩吐氣,用力按壓2秒鐘,反复5次,再以同次數按壓對側。

防止暈車、暈船、嘔吐時需要用強力按壓,直至酸脹後揉按外關穴,反複數次直至症狀緩解。

其他

雙關並打法:就是兩隻手腕交替擊打,外關打內關,內關打外關。這樣既能治外關的病,也能治內關的病。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補血穴:脾俞、膈俞、章門、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


藥有藥性,穴有穴性。掌握了穴性,在隨症取穴時,就有了依據。昨天給大家介紹了人體五大補氣的穴位,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人體6大補血穴位:脾俞、膈俞、章門、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



脾俞

脾,脾臟;俞,輸注;本穴為脾之背俞穴,故名。本穴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位於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適用於治療相應的髒腑病證及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故脾俞穴是治療脾胃疾病的要穴,除可用於治療背痛等局部病證外,還善於治療脾胃疾患如腹脹、腹瀉、痢疾、嘔吐、納呆、水腫等。脾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治療脘腹脹痛、胃出血、消化不良、貧血、月經不調、腎炎等作用;

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脫、便秘。脾俞穴配中脘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主治嘔吐;脾俞穴配胃俞穴、中脘穴、章門穴、足三里穴、關元俞穴主治泄瀉;脾俞穴配腎俞穴、三陰交穴主治消渴。




膈俞

膈俞穴(Géshù)是足太陽膀胱經第十七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處,因本穴內應橫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間。該穴療效明顯,具有散熱化血的作用,刺灸該穴可起到養血和營、理氣止痛作用。刺灸本穴還兼具養血生血,健脾補心之力,臨床常與脾俞相伍以治療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的病證。主治嘔吐、呃逆、噎膈、胸滿、脅痛、胃痛、癲狂、咳血、吐血、貧血、脊背痛等。



章門

章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息,風氣如同由此進故名。後章門名意與章門同,後是與脾經衝門穴的別稱前章門相對而言的。

章門穴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章門穴,別名長平,季肋,隸屬於足厥陰肝經。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此強勁風氣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



三陰交

其實,三陰交穴就是我們的父母留給我們的巨額財產。可以幫助我們維持年輕,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保證女人的魅力。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三寸處(自己的手橫著放,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而很多男性面對高壓的生活節奏,或者因為自身飲食結構、生活習慣不合理,導致性冷淡。三陰交是一個大補穴,能補氣補血,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

陰陵泉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與足三里穴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幹,最深層有脛神經。主治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陰部痛,痛經,遺精;膝痛。

用點揉法(用力點下去,然後開始揉它。一次不要按揉的時間太久……有健脾益氣利濕的作用。)每天堅持按揉陰陵泉穴10分鐘,就可以除脾濕。

按摩手法:拇指指端放於陰陵泉穴處,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酸脹為度。



足三里

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足三里穴的位置:位於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按摩足三里,能通經活絡、疏風化濕,上午7-9點,胃經最旺時,按摩能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身體脂肪消耗,達到減肥的目的。晚上9-11點脾經最旺時按摩此穴,脾主運化,能把飲食水穀轉化成能量,運輸給各個臟器,從而達到進補的作用。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久坐族必看:提肛運動,強腎排毒效果槓槓!


辦公族久坐,會陰部更是很少運動,時間長以後很容易積累毒素,痔瘡、便秘皆為此因。今天給大家分享提肛運動,常做能強腎排毒。



方法如下:

吸氣時,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鬆。每次肛門放鬆、緊縮30次,早晚各一次。若能採取胸膝臥位(雙膝跪姿,胸部貼床,抬高臀部)做好提肛運動,則效果更好。



提肛運動好處:

1、提肛可以治療痔瘡、脫肛等疾病。對那些久坐辦公室、愛喝酒吃辣的朋友,平時的不良習慣會造成上述疾病。那麼你可以每天抽幾分鐘時間做下提肛,對這些疾病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效果。

2、提肛可以促進任督二脈的氣血循環。李時珍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提肛同時按摩到任督二脈相鄰的兩個穴道,並且舌抵上齶配合呼吸有提升中氣的功能,從而達到強身健體。

3、提肛可以輔助治療。由於提肛對前列腺有按摩的效果,所以能減輕前列腺的充血,堅持每天做對尿頻、尿失禁、小便不暢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4、提肛可以順便鍛煉臀部和腹部肌肉,女性鍛煉時間長了可以有一個好的體形。



腳趾抓地:

五個腳趾抓地,感覺腳心湧泉穴位置收緊,5秒左右放鬆再做,可預防“沉靜脈血栓”。

久坐族必看:提肛運動,強腎排毒效果槓槓!

運動腳趾和手指其實都是在運動十二經脈氣血,這兩種方法均適合長時間久做的人群。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疏通好肺經讓人氣色紅、精氣足!



肺經動態圖

手太陰肺經寅時(清晨3–5:00)

“寅時睡得足,色紅精氣足”;中醫講“肺朝百脈”,肝產生的新鮮血液由肺輸於全身,因此早上氣血旺盛,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此時脈搏最弱。

如果想要肺好,以及這方面連帶著的好,那就要好好睡覺,這個時候睡覺是最養肺的。

如果小孩子這個時間咳嗽,那一定是肺熱或者是肺濕熱,還有的人一到早上3-5點鐘就醒了,也是因為肺熱記得做去肺熱就好了。



肺經不通:

怕風易汗咽乾咳嗽;過敏性鼻炎皮膚乾燥容易過敏;動則氣短胸翳面色無華。

1、肘部以上肺經穴位

排出體內濁氣:揉雲門穴

“雲”是流動的氣體,“雲門”的意思就是這裡是一個氣體宣發的地方。很多人愛生氣,氣完就憋在那裡了,宣發不出去,於是循著肺經走到四肢,就會造成四肢煩熱、特別燥、心裡堵悶、掌心熱等症狀。

這時,使勁點揉雲門穴,一般就會打嗝,氣就發出去了。

打通經絡,其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排除濁氣。好多人一揉這個肺經就老打嗝,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調治中氣不足、預防心絞痛、治療咳喘:揉中府穴

中府穴(如上圖)的“中”指中氣,就是脾肺之氣,脾和肺合起來的氣叫中氣。

如果經常覺得氣不夠使,喘不上氣來,或者大便的時候無力,以及吃一點東西肚子就脹,這就是中氣不足了。中府穴就是專門調治中氣不足的。

中府穴是脾肺兩經交會的一個穴,這個穴調氣最好。如果人體的氣亂了,就愛咳嗽、哮喘、堵悶,會經常覺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時一定要多揉中府穴。

中府穴可以防治心絞痛。有心絞痛的人按中府穴肯定很敏感,因為這裡有淤阻,所以要經常通通中府穴。中府穴還是治療咳喘的要穴。

推的時候,大拇指按著中府穴,然後向上推雲門穴,一般這裡會很痛。把痛的地方給推開,濁氣就會散掉,你就會覺得胸裡面非常舒服。

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流鼻血等鼻部炎症和皮膚過敏:揉天府穴

中醫講鼻竅通於天,天府穴暗含著這個意思,就是能治鼻子的各種疾患。像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流鼻血等鼻子的疾病,揉天府穴效果非常好。

天府穴還有消炎抗過敏的功能,比如皮膚經常容易過敏,也可以揉天府穴。

治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恐懼、心跳過速、肋間神經痛:揉俠白穴

天府穴往下一大拇指寬度的地方就是俠白穴(見上圖)。“俠白”就是有個俠客在保護肺,給我們補足肺氣,讓我們無所畏懼。所以它可以治療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恐懼、心跳過速。

為什麼人會恐懼呢?就是先有憂慮,憂慮解不開了就會恐懼。而且一憂慮就會氣鬱,常常氣串兩肋,所以按揉俠白穴還可以治療肋間神經痛,即兩肋痛。

2、小臂上肺經穴位

交通肺和腎,調節身體虛實,補腎:揉​​尺澤穴

胳膊肘處有個窩,就是尺澤穴。“尺澤”是給腎以恩澤,尺澤穴就是補腎的要穴。

在中醫裡,肺屬金,腎屬水,而金能生水,就是肺氣足了就可以補腎。所以,揉尺澤穴就能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補到腎經上去。

尺澤穴補腎方法叫做瀉肺補腎法。其實,瀉只是能量的一種轉化,是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轉換到腎經上去了,因為上焦的能量過多、淤積住了,反而讓人覺得不舒服,老有火氣,老想吃點兒涼的或者祛火的東西,而同時卻兩腳冰涼。

這是火氣都用到上邊去了,沒有留些到下面來,形成了上實下虛之證。

此時,不能盲目地瀉火。

而去醫院,往往用通便的方法。可一吃祛火的藥,一通便,上邊的火沒祛,下邊卻更虛了。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把這種能量轉化,不要白白地浪費掉。

要知道,即使是“火”,也是人體裡的一種能量,也是靠氣血製造出來的,所以不要把它瀉掉,瀉掉就等於是把剛生出來的氣血又給浪費了。

我們要把它轉化,而揉尺澤穴就是很好的方法。

有的人頭重腳輕,有高血壓,還有哮喘,也是上實下虛之證,這也需要揉尺澤穴來轉化。



治感冒引起的嗓子痛、發燒不出汗、痔瘡:揉孔最穴

孔最穴的“孔”是毛孔,“最”是最大。

孔最穴的意思就是身體裡所有跟孔有關的問題都歸它來管理。上至鼻竅,下至肛門,都跟孔有關,所以孔最穴管的地方特別多。

有的人發燒不出汗,趕緊揉孔最穴可以幫助發汗。孔最穴還是歷代醫家治療痔瘡的要穴,有痔瘡的人此處痛感明顯。


治偏頭痛、落枕、小兒尿床、成人前列腺疾病:按揉列缺穴

列缺穴可以治療偏頭痛。“頭項尋列缺”,脖子落枕、感冒引起的頭痛,都跟風寒有關,平時您可要多揉列缺穴。

列缺還是一個交會穴,它跟腎經交會,所以還有補腎的作用。可以通利小便,治療成人前列腺疾病。

每天都能補充一點精力:按揉經渠穴

“經”是經絡,“渠”是水渠。“經渠”的意思是經絡到此就水到渠成了。

經渠穴是治療氣不順的。好多虛弱體質的人就是因為氣亂了,而這個穴是一個慢慢調養的穴,它可以使肺氣逐漸增強,最後達到一個水到渠成的目的。

也就是說,每天都能給您補充一點點精力,而且對實證、虛證都管用。

實證就是嗆咳,有肺熱的那種咳嗽;而遇點兒風寒、喉嚨一癢就咳嗽的屬於虛證。

經渠穴對這兩種症狀都管。無論是熱性、寒性咳嗽都可以揉,它是一劑保人生平安的藥。



3、手上的肺經穴位

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靜脈曲張、脈管炎等血管疾病:按揉太淵穴

太淵穴正好在腕橫紋上,很深。太淵穴補氣效果極佳,如果總是覺得氣不足、氣虛,揉太淵穴就能給您補氣。

什麼人需要補氣呢?喘氣費勁(吸入氧氣不夠)、爬一會兒山甚至動一動就一頭汗或者氣不足、大便時老覺得沒勁或使不上勁,這樣的人就要補氣。

太淵穴是脈之會,就是體內所有脈都歸它控制。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只要跟心血管有關係的,都是太淵穴的適應範圍。

靜脈曲張、脈管炎這些跟血管、脈絡有關係的病症,按揉太淵穴都有效果。

對於太淵穴只要記住兩點就行:第一它總管人體各种血管脈絡,第二它是一個補氣的要穴。



治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小兒腸胃不好:揉魚際穴

魚際穴是一個善於退熱的要穴。當你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時,按揉魚際穴特別管用。

按摩魚際穴還可以調節小孩的腸胃功能。小孩不愛吃東西、腸胃功能不好的,一揉魚際穴,胃口的門就打開了。

治急性咽喉腫痛:用三棱針點刺少商穴

少商穴在指甲旁邊。少商穴治嗓子痛效果最佳,尤其是對急性咽喉腫痛有特效。

但是這個穴必須得強刺激才行,過去這些井穴(末梢的穴都叫井穴)通常都需要用三棱針來點刺,放一滴血,當時就會見效,但好多人就怕放血,這時不妨用指甲使勁掐一掐。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魚際穴——常揉魚肚子身體不疲勞


魚際,直白地說,就是魚肚子的邊際。中醫學向來就是愛用取像比類法,在魚際穴的命名上也不例外。在別有病針灸穴位庫裡搜索了一下,帶“ 魚 ”字的穴位,除了“魚際”以外,還有一個是經外奇穴,叫“魚腰”,但不在361個正經的穴位中。而帶“際”字的穴位,“魚際”穴則是唯一的。

魚,生活在水中。水為陰,魚為陽,且乃陰中之陽,也就是水中之火,魚際穴在五輸穴之中為滎,屬火,主治:失音、.痛、眩暈、胃出血、腦充血.


經常按摩魚際穴,可以緩解口乾舌燥的情況。

說話多的時候,我們常靠喝水來滋潤喉部,可有些時候這招並不管用,依然會覺得乾裂嘶啞,怎麼樣才可以解決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按壓魚際穴,利用體內的水源來一個深度滋補。



《靈樞》中說道:“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甲乙經》中記述道:“凡唾血,瀉魚際,補尺澤”,《金鑑》中提醒使用者“惟牙痛可灸”。魚際穴是氣血由陰轉陽的變化位置。“魚”的含義是生活在水中,這裡泛指水生物,是陰性環境中的陽物,“際”有會際、會聚的含義。冬季揉搓魚際穴能夠預防感冒。古籍中有一句記載:“魚際主治諶歌失音”,堅持按摩魚際穴,可以治療聲帶疾患、長繭、失音等病症。



長時間用電腦,魚際穴可緩解“鼠標手”

因此穴位於手掌部,有循經遠治的作用,可疏經通絡,治肘臂攣痛;亦有近治作用,可治手指攣痛,指麻癱瘓。

如果你是公司白領,每天與人接觸不用出聲說話,坐在電腦前面打字就好了,時間久了,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手指僵硬,患上了傳說中的“鼠標手”呢?按摩魚際穴,或是在使用健盤打字的時候刻意地用桌沿去磨蹭魚際穴,都能緩解“鼠標手”帶來的困擾。



魚際:瀉肺熱之要穴

魚際穴可清宣肺氣,清熱利咽。此穴為肺經滎穴,五行屬性屬火。“滎主身熱”,故此穴具有清肺瀉火,清宣肺氣的作用,可治療風熱犯肺,或痰熱壅肺,肺失肅降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胸痛;肺熱灼絡之咯血;熱鬱咽喉之腫痛;熱邪壅滯,肺金不嗚之失音等。

在中醫臨床上,醫生常利用這個穴位治療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乳腺炎、咽炎、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症狀。在中醫臨床上,醫生常利用這個穴位治療小兒疳積。



穴位配伍

在按摩魚際穴的同時,配合按摩孔最穴、尺澤穴,可以治療咳嗽、咳痰帶血、咯血等病症。

在按摩魚際穴的同時,配合按摩少商穴,可以治療咽喉腫痛。

在按摩魚際穴的同時,配合按摩合谷穴,可以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失音等症狀。

在按摩魚際穴的同時,配合按摩孔最穴、天突穴,可以有效治療哮喘。

穴位定位

部位:魚際穴位置在手拇指本節(第1 掌指關節)後的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按摩方法:將一隻手的手背放在另一隻手的手背上,大拇指彎曲用指甲尖垂直方向輕輕掐按第一掌骨邊緣的中點,感覺酸脹。每日一次,每次1~3分鐘。

文章來源:生命與健康

身體「四大靈穴」通調一身,祛除風寒濕燥火,百病不生~


傳統的中醫穴位按摩,不僅可以養生保健,還能達到“按到病除”的功效。按摩穴位無副作用,效果顯著,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手段來養生治病。

在人的身體上,有四大靈穴,正確按摩可以通調一身,祛除“風、寒、濕、燥、火”五種外邪的侵擾,來看看是哪四大靈穴,有如此神效吧!

一、陽池穴

調節全身血液循環

陽池穴,這個穴位顧名思義就是陽氣聚集的地方,是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位。

三焦經專司上焦、中焦、下焦這三組人身上的發熱系統,其中上焦支配心臟和肺的呼吸功能,中焦支配消化器官,下焦支配泌尿器官。刺激這個穴位可以恢復三焦經的功能,將熱能傳達到全身。


陽池穴也是調節全身血液循環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充血、暖和身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手腳發冷時,用兩個手背互相摩擦,這就刺激到了陽池穴,沒多久身體就會暖起來。

另外,陽池穴還可以緩解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教授侯中偉建議,不妨在吃飯前揉一揉陽池穴,可振奮中焦脾胃陽氣,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取穴:

陽池穴在手腕背的橫紋處,正對中指和無名指指縫。

方法:

用一隻手的中指以輕柔力量慢慢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刺激陽池穴,時間要長,用力要緩,兩手交替按揉。

二、液門穴

液體之門、灌溉全身

液門穴,就是液體之門,揉按它也就相當於打開了液體之門,液體就會流出,灌溉到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眼睛乾澀啊、嘴巴乾裂都可緩解。

燥是無形之邪,但凡身體陰虛、氣虛的人,很容易產生虛熱,而熱易傷津。

氣候乾燥的時候,本來就陰虛的人,內外燥熱互為結合,對體內的津液消耗較重,於是就會出現皮膚乾燥和口乾、眼乾等“乾燥症”的症狀了。

液門穴是乾燥症的“大敵”,它一現身,所有的“燥熱”就得乖乖退下。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液門穴是疏通液體運行的一個關健穴位。

取穴:

液門穴位於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縫間,頂著無名指的骨頭,因此揉的時候比較痛。

方法:

每晚睡前按揉液門穴3~5分鐘,長期堅持,會覺得嘴裡面和眼睛裡有液體出來,起到緩解乾燥、滋潤乾燥部位的作用。



三、風府穴

防風祛風的天然屏障

風府穴是頭部最薄弱的地方,所謂“風”指風邪,“府”指聚會之處,意思是此穴為風邪侵襲和聚集的部位,一旦受寒,會引起頭痛、目眩、咽喉腫痛、中風等。

按摩風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也就是大腦的血液供應,按摩完之後會覺得頭腦特別清醒,不再暈暈沉沉的。

取穴:

風府穴在後腦髮際往上約1指幅中央處。

方法:

低下頭,用右手拇指按摩,其餘四指在頭上部固定住,這樣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點勁,每次按摩30~50次。



四、風池穴

提神醒腦、祛風解表

風池穴為少陽、陽維之會,陽維主一身之表,因受風邪所致的疾病,皆為本穴主治範疇。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風池穴是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位,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等。



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生活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取穴: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凹陷中,約與耳垂齊平。

方法:

用力旋轉按揉,以有酸脹感為宜。每日1~2次,每次100下,有祛風解表之功。

人體上的陽池、液門、風府和風池四大靈穴,能夠通調一身,祛除風寒濕燥火五種外邪,快發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吧!

(注意:本文所用為基本方,使用前請諮詢醫生指導。)

文章來源: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