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竟然能折壽?快用這8招!



人到老年,身體各方面的功能逐漸衰退,尤其是脾胃功能。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當人的脾胃功能虛弱,消化吸收功能減弱,人體所需的氣血與營養物質也就會不足。此時調養脾胃便尤為重要,老年人脾胃該如何調養呢?老李有良策!

調理脾胃的重要作用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泉。對老年人來說,保持脾胃的正常健運,有其重要的意義。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典籍《內經》中就說到“夫年老則求於府”(府指脾胃),這意味著人到高年,腎氣漸虧,先天之本既衰,須藉後天之源以滋養,方可益壽延年。金元時期的李東垣,畢生精力專事脾胃的研究,著有《脾胃論》一書,為補土派的宗師,他認為“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諸病以脾胃而生”。故調理脾胃符合老年人生理的特點。

《脾胃論》指出“ 土為萬物之母 ”“ 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 ”。又說:“ 善治病者,唯在調和脾胃。”《醫林繩墨》說:“ 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療以健脾為先。”《雜病源流犀燭》說:“ 脾為後天之本,信然也,蓋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 … 凡治四臟者,安可不養脾哉。”(四臟指心肝肺腎)《慎齋遺書》說:“ 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虛,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久矣,萬物以土而生,亦以土而歸,補腎不如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癒者頗多。”



以上各家的論點,都強調調理脾胃的重要作用。因為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氣的產生在於脾胃,胃氣充足,才能滋養先天。五臟六腑皆受氣於胃,得胃氣的供養,才能發揮藏精氣、潤肌膚、養血脈、壯筋骨的功用。五臟受氣於六腑,六腑受氣於胃,胃為十二經脈之源,水穀之海,胃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至關重要,故“ 胃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 ”。因此必須胃氣充和,才能使五臟生機安謐,以維持正常的生理代謝。張仲景有“ 四季脾旺不受邪 ”之論。李東垣亦提出“ 脾全借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營養物質),周身四臟皆旺…… 外邪不能侮也 ”。以上說明脾胃健運,元氣充足,內傷外感,皆能抵禦,是防病保健的關鍵。

中西醫說脾虛

中醫脾虛:在中醫理論中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布散導致體濕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症。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宜小看。

西醫脾:在西醫中脾只是作為人體的一個臟器,屬於免疫器官。脾臟佔有全身的1/4的淋巴組織,脾臟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所以是人體最大的一個免疫器官同時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見脾對人體的重要性。

如何調理,快用八招!

一、揉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二、吞唾液

中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春秋時期的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也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三、踮足功

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

四、推腹法

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



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

六、拉筋

人的肝、脾、腎經都從大腿經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的拉伸和調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七、捏脊法

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總之搓得發熱為止。

八、爬山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煉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濕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對付“燒心”,這兩個方法簡單又有效


“燒心” 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症狀。那麼,什麼是“燒心”呢?“燒心”是一種位於上腹部或下胸部的燒灼樣的疼痛感,同時伴有泛酸的症狀。它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對於多數人來說,最常見的原因是進食過快或過多,但是,有些人即使非常注意飲食也經常燒心,還有一些人在進食某些特定的食物(如酒、辣椒等)後出現“燒心”現象。

年輕人“燒心”的症狀雖然有時候很嚴重,但都是一過性的,很少反復發作。但對於很多中老年人來說,由於消化系統功能的減退,即使他們非常小心,燒心這種症狀也會常常伴隨著他們,天氣變冷,飯菜稍涼,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都能引起“燒心”症狀。

對付“燒心”有妙招


“燒心”雖然不像心髒病那樣會威脅到生命,但是當你吃完晚飯,想舒舒服服地側臥在沙發上看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時,上腹部那燒灼的感覺和那一股股往上湧的酸水,會讓你不得不直挺著身子端坐起來,再有趣的節目也會覺得索然無味。

特別是中老年男性,本來胃腸功能就已經退化,加上經常抽煙、喝酒,飲食習慣不良,更容易出現“燒心”。這主要是因為胃酸過多或是胃中食物向食管逆流,或是食管運動異常、食管黏膜過酸、胃內壓力增強所致。

那麼,當我們遇到“燒心”的情況時怎麼辦呢?很多人會選擇“熬時間”來解決,這樣一兩次可以,可反復發作,總熬著也不是辦法,我跟大家說兩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吧。

第一個應對的辦法就是按壓“中脘穴”,一邊吐氣一邊用拇指在此處用力強壓6秒鐘,重複5次,胸部的難受感就消失了。這個穴位的位置很好找,就是肚臍和劍突連線的中點處。

中脘穴位於人體的任脈上,是胃的募穴,即胃的精氣反映到胸腹部的特殊部位。同時它又和膽、三焦、小腸、大腸等的關係都非常密切。它所在的位置也非常特殊,位於膈以下、臍以上,膈下臍上屬中焦,是脾胃所在的部位。常按摩此穴位,可以提高胃腸的功能,對治療“燒心”自然有獨到的作用。

另一個好方法更為簡單,就是燒心的時候吃一塊生白蘿蔔,100克左右就行。

“是藥三分毒”,多潘立酮之類的胃藥是很管用,但對胃的傷害也大。我感到胃部飽脹不適、胃酸上逆難受的時候,就吃生蘿蔔一塊,食後片刻頓覺胃部舒服多了,不再有“燒心”的感覺了,這是因為蘿蔔有消積滯、下氣、寬中的功能。

總而言之, “燒心”就是胃腸功能出了問題,要想從根本上防治,就得從健胃養胃做起,有此病者不妨試試上面所述的兩種方法。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春季養肝,巧按穴位!



“春屬木,主生髮,乃一年之始。”春分伊始,小麥拔節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已然開啟了欣欣向榮的大好局勢。我們人體也進入了補陽的季節~

3個方法緩解肝氣鬱滯

1推按膻中穴

推按膻中穴若有疼痛感、結節、條索狀,則可能是肝鬱氣滯。

按摩方法:拿拇指貼著皮膚(最好隔著一層薄衣服)上下推按,第一次可以做2分鐘左右,經常做以後可以堅持5分鐘。

2推按期門穴

推按期門穴時若感覺到皮膚高出一塊兒或有結節,則可能是肝鬱氣滯。

按摩方法:手掌交叉著擦,由里往外推。


3推膽經

肝膽互為表裡,推膽經也能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

按摩方法:從上往下推。

肝鬱化火

肝火旺會導致血壓增高,進而導致一系列的腦血管病變,如腦出血、腦栓塞、冠心病等。

按摩穴位去肝火

1搓太衝穴

從上往下推,可以塗一點兒潤膚油,每次推按2分鐘,兩隻腳一起推按效果更佳。

肝鬱引起頭痛

1抓五經解頭疼

五指順著五經的方向壓一下、鬆開、往前再壓一下、再鬆開。

2推頭側解頭痛

用治療巾從眉棱骨上包到耳朵上方,用前胸頂住患者的頭部,用大魚際沿著腦部的側邊進行推,一側5-10次即可,嚴重者可10 -20次。

健康肝臟的6大黃金標準

1、 指甲表面有閃耀的反射,色澤粉紅,則說明肝臟健康。中醫認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臟蓄積時,指甲上會有明顯的信號。如果指甲過白或是慢性貧血或肝、腎有問題。指甲凹凸不平,若還有出現一條條的條紋,可能是肝不好。

2、 肝臟健康的人臉色澤紅潤有光澤。形容一個人生氣時,我們常用到“青筋暴出”、“臉都綠了”這樣的詞。面色偏青的人,一般性格暴躁,要謹防肝病。此外,鼻樑骨最高點如果發紅,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現為易怒、眼睛發紅、月經增多等;如果出現青黑色,則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疾病。

3、 肝臟好不好,看脾氣就知道。肝臟是體內調控情緒的髒器,一旦肝內的毒不能及時排出,阻塞氣的運行,就會產生明顯的不良情緒。


4、 睡眠質量也能看出肝臟的健康。肝火旺時晚上睡覺時出現睡眠不穩,多夢,容易被驚醒,失眠,所以從睡眠上也可以看出肝臟好不好。

5、 口乾,口苦,口臭,舌苔發厚,牙齦紅腫,這些都是肝不好的徵兆。如果沒有,那肝臟就是健康的。

6、 看看手上有沒有蜘蛛痣或者肝掌,如果沒有說明肝臟是健康的。據資料介紹,男性體表有蜘蛛痣者,85%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臟組織病變,其中約30%為肝硬化。一般認為,蜘蛛痣和肝掌的發生與人體內性激素增高有關。肝病時體內分泌的性激素不能及時有效地降解與滅活,從而導致體表小動脈充血、擴張。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病多是"堵" “疏通”是關鍵!


“萬病之源源於血,百病之由由於氣。經絡通百病消,血液清顏如玉”可見經絡疏通是相當重要的。

氣不足則血不暢,血不暢則水不流,水不流則毒不排。一旦身體被“堵”住了,各種疾病也會隨之而來。

中醫認為

自然界依照自然程序而運作,人類也不例外,人體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人體血液不像河中的水一樣自由的流淌,是受人體控制的。人體通過控制靜脈血的流量,對動脈血流入毛細血管的流量進行了控制。人體有一套控制系統,該系統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人體按照自身的規律(程序)運行,人體自身規律決定了在不同的中國農曆季節和不同的時辰人體分配給各器官的血液量不一樣。比如泌尿生殖器官在農曆冬季獲得的血液最多,而在農曆夏季獲得的血液最少,在一天之中,生殖器官在下午5—7點獲得的血液最多,下午6點是峰值。

人體控制部分主要包括經脈、營氣、衛氣和自身運行的程序等。目前經脈(位於深筋膜中)可以通過解剖發現,但現在的儀器還不能探測到營氣、衛氣等。經脈中的營氣是人體控制部分的執行機構,負責執行人體的命令,控制提供給器官的血液量。控制的方式是:營氣通過深筋膜對靜脈血管一些位置的外壁形成壓力,氣前進時,就帶動靜脈血前進。人體通過改變氣量(氣壓)來控制靜脈血的流量,靜脈血流量得到控制,動脈血流入器官、組織的毛細血管的流量就得到了控制。



經脈某處或多處有瘀血阻塞後,氣的作用受到影響,相關的人體組織、器官就不能獲得需要的血液量滋養,運行就不正常。同時其發揮的功能達不到人體系統對它的要求,出現功能不匹配,人體系統運行也就不正常,這時人體就會逐步產生各種疾病。

中醫所說穴位是經脈通道中瘀血容易聚集的地方,就如同河道中有的地方瘀泥容易聚集一樣。穴位能治病的原因是當穴位有瘀血聚集後,將引起人體出現某種病症,瘀血滲出或移動後,產生病症的原因沒有了,病症也就消失。

中醫上講

氣不足則血不暢,血不暢則水不流,水不流則毒不排,一旦身體被“堵”住了,各種疾病也會隨之而來,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五臟中的肝也屬木、還主疏泄,簡單一句話:春天正是疏通好時節!

氣堵了——氣鬱!

疏通法:蘿蔔、芹菜、拍打膻中

膻中穴

緩解心悸、焦躁

位於兩側乳頭正中間與胸骨中線的交接點:對情緒鬱悶、心悸、焦躁等有緩解作用。

血堵了——血淤!

疏通法:銀耳、木耳、大蒜

大蒜性辛溫,其所含有的大蒜素有化解血瘀、擴血管的目的,被作為血管的“清道夫”。

合谷穴

穩血壓,增強免疫力

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抒壓、解除疲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

濕堵了——濕邪!

疏通法:山藥、薏米

足三里穴

促進代謝,調理腸胃

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3指寬處: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熱堵了——熱毒!

疏通法:蓮藕、竹筍、冬瓜

馬蹄能清熱解毒,有清熱利尿、輔助降血壓的功效,配之以白果、蛋花、冰糖,有清潤、預防熱毒感冒之效。

曲池穴

疏風清熱,防掉髮

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

抒壓、解除疲勞,有疏風清熱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髮危機,可讓肌膚循環改善,避免“中痧”。



寒堵了——寒邪!

疏通法:小米粥、熱湯

可吃一些小米粥、熱湯來散寒。人喝了熱湯以後,會出一身汗,那麼體表的寒邪就會散了,這就和我們在剛剛感冒的時候,喝碗熱薑湯可以出汗散寒一樣。

內關穴

調節自律神經、解除疲勞

位置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幫助入眠,可調節自律神經,抒壓、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對付頭暈目眩。

所有的病,源於二個字,堵和毒!而養生的精髓, 源於一個字,通!經絡不通,吃再好,再貴的保健品都沒用。

大家都知道,路上堵車的時候,無論你開的100萬的車,還是10萬的車,一樣過不去!因為路不通。

養生也一樣!經絡通,百病消!經絡不通,百病纏繞!健康的基本條件是腸道通,血管通,經絡通!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不補脾,你就減不了肥


其實,好身形的關鍵並非減肥,而是塑型。

所謂塑型就是要讓我們的身材被塑得很有型,皮包骨頭的體型則絕非好看之型。真正美的是全身沒有贅肉、肌肉緊緊的健康美。

更何況只有當肉肉變緊實之後,你整個人才會看起來顯得瘦,即使體重因為肉肉變成肌肉而變重了,你的身材還是會均勻地變小一號。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運,則不但面色紅潤,而且肌肉緊緻、皮膚彈性好。反之,脾失健運,氣血津液不足,不能營養顏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萎黃,因為水分不能及時排走,淤積在身體裡,日積月累,整個人就變得臃腫起來。


用好脾經穴位,輕鬆補脾!

太白穴是脾經上的原穴,只要常常按揉它或者用扶陽藥灸溫灸,就可以起到補脾的效果。

脾經上的太白穴、三陰交和陰陵泉,全都是我們的瘦身大穴。

減肥的朋友們閒著沒事兒的時候就可以常常按摩它們,記得要從下到上依次按揉哦,因為這樣促進下肢氣血回流,效果更佳。

配合它們,補脾減肥效果更好!

有些朋友雖然知道要從補脾入手來減肥,但是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為只要單純地補脾就行,但是還有一件事我必須告訴你們:要想達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別忘了心包經和三焦經,可以艾灸和按摩上面的穴位。

▲心包經

▼三焦經

因為心屬火,火生土,除了心包經、三焦經,還有命門穴,這些都是脾臟的母親,母強則子不弱,但如果火過旺,反而會剋土,所以要保養這些經絡和穴位,讓它們火氣不要太旺,但又不能缺少火力。

心火過旺,你的嘴上就會長口瘡;三焦火力過旺,你就會頭昏腦漲,思路不清楚。心火和三焦經的火力太旺,脾臟就會不由自主地變虛弱。在這種情況下,肉肉哪裡還能保持緊緻呢?所以就有了小肚腩,手臂也就越來越粗,胸和臀都變鬆弛,身材完全走了樣。

溫暖命門很重要

方法更簡單,最好不穿露臍裝!

為了讓命門穴更好地得到溫暖,可以用手掌來回地擦它,直到一股熱感透過皮膚一直熱到肚子裡,感覺特別舒服。

這不但補脾,還滋陰養腎,最重要的是,它超級簡單,符合懶人原則!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命門穴是聚集人體陽氣的大穴,它最需要的就是保暖。如果你常常把這個掌管你身體陽氣的風水寶地露在外面受風吹、吸濕寒,恐怕要不了多久,不但小蠻腰不保,就連健康都難說。

脾越好,身材越好

其實,控制我們身材的大權,全都掌控在脾臟手裡。如果能夠明白這點,大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變得很簡單,那就是我們體內的陽氣水平決定了我們身材的好壞。

陽氣越充沛,身材就會越好,身體的曲線也會越優美,而陽氣有了損失,身材就會不盡如人意,身材就會發生變化,陽氣越不足,身材就會變得非常瘦或者非常胖。

所以,好好補脾吧。

從現在開始,多吃補脾臟陽氣的食物,多曬太陽,早早起床讓陽氣得到疏發,保持心情愉快,心胸開朗等等,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補充陽氣的好方法。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9個高效虐腹的自重訓練動作

人到四十,陽氣不足;四十不補,五十受苦!補陽氣大法,全在這!


中醫認為,“人到四十,陽氣不足”壯年之後,人體的陽氣升發活力有所下降,便會出現一個生理性的消降過程,此時應及時補充陽氣。

陽氣宜在春夏季節補, 中醫養生原則是“順應天然”。夏季外界陽氣最旺,人體的陽氣也是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一些慢性病在人體充足的陽氣抵擋之下減輕了,而到了冬天,外界陰氣重了,人體的陰氣也重, 抵抗疾病的能力也隨之變弱,慢性病就會捲土重來,變本加厲, 中醫的“冬病夏治”就是在盛夏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將陽氣培養得更旺,以便秋冬抵禦疾病的侵襲,這也是中醫一直強調的“養生,要順應天然的觀點。”


食補、運動可養陽

吃為首位

要養陽氣,吃定是第一位。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醫院林新曉主任醫師介紹說,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陽氣與自然界陽氣均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藏於冬。所以在春季尤其適合補陽。除了吃一些應季的食物以外,還可以適當補充陽性蔬菜,如韭菜。

其次為動

春天是生陽的季節,想要生陽除了吃以外,當然也離不開運動。運動不僅能解春困,還能提升身體抵抗力,陽氣自然就不容易“溜走”啦!

但是想要補陽,最好是用“慢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鍛錦、慢跑,平時也可以多曬太陽來達到補陽的效果。不建議劇烈運動,因為劇烈運動會出汗,陽氣更容易洩露。

按摩關元穴可補陽

臍下四指處。關元穴位於人體“陰脈之海”的任脈,肚臍之下3寸的位置,又稱為下丹田,具有培補元氣、強壯身體的作用。這裡的寸是同身寸,每個人手掌四指併攏的寬度,就相當於同身寸的3寸,所以,要找到關元也很簡單,在人體正中線上,從肚臍向下量出四指寬的距離,就是關元穴。

按摩方法:

自我按摩時,首先可以以關元為圓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時針及順時針方向摩動3—5分鐘。然後,隨呼吸按壓關元穴3分鐘。

當然,如果有條件,也可以用艾條灸關元,每次10分鐘左右,有很好的強壯作用。

按摩湧泉穴可補陽

湧泉穴

按摩湧泉穴,振奮一身陽氣。中醫認為,“精從足底生”,精即指人體能量。足底有一個人體重要穴位一一湧泉穴。《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顧名思義,湧泉,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大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建議大家,每天晩上洗完腳後,按摩湧泉穴15分鐘左右,或按摩人體其他的保健穴位如足三里、關元、命門等,對健康都大有裨益。

走路壯陽:走路的確也可壯陽,實際上,走路和足浴的保健功效,主要是通過湧泉穴起作用,路況不需特別講究,也不必非要挑鵝卵石路, 一般的路面即可,每天走半個小時的路,也可以固護陽氣。

當歸四物湯可補陽

四物湯一共就四味藥:熟地、當歸、川芎和白芍。四物湯的主要功效是養血。熟地黃是滋補腎經的,有固本的作用;藥材當歸是養血活血的;川芎也是活血的藥,它進入血中能行氣;白芍可以養血,起收斂的作用。

這四味藥配合在一起,有補有通,治療婦科的血證以及治療普通人血虧的病症效果很好。治療術後氣血不足的病人,醫生往往會用到當歸。我們可以自己開一些小方子來調理,比如說用10克當歸藥材配上半斤羊肉,再放10克熟地,然後切六七片生薑熬成湯,這種湯就有很好的養血溫陽的作用。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健脾胃養肝腎保健操


肝病最易侵犯脾胃,故治療肝病必須調理脾胃,單純健脾不夠全面,要兼顧脾陽與胃陰。肝病多因濕熱之邪所致,濕邪傷脾陽而熱邪傷胃陰,故常用健脾益氣與滋養胃陰相結合,多用生黃芪、北沙參與麥冬、百合等藥相結合,健脾則多選蓮子、山藥等兼顧脾陰之藥。治療慢性肝病應知曉“見肝之病,其源在腎,急當固腎”。根據久病及腎的理論,認為腎陰為肝體之本,腎陽為肝用之本,固腎須陰陽平調,兼顧腎陰、腎陽,對於乙肝相關性腎病的治療尤其要注意固腎。臨證見患者出現腰酸腿軟、面色黧黑、晦暗無華等症,或見兩尺脈沉而無力,便投以固腎之品。

健脾胃養肝腎保健操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每天上午的9~11點,如果你可以拿出點時間來,那麼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就好了。每一側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增強胃動力善待天樞穴。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於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在具體按揉時,可以採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產生酸脹感為佳。

自我按摩強身法,具有寧心安神、明目止痛、寬胸理氣、健脾和胃等功效。共分12節,操作簡便,每天早、中、晚各做1遍,只要持之以恆,定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您不妨一試。

調氣調神:取坐位,雙腳平放與肩同寬,腳尖指向前方,含胸拔背,雙目平視微閉,右手掌心與左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丹田),全身放鬆,調勻呼吸,盡量地引到腳下的湧泉穴,吸氣從全身和湧泉穴吸入到身體內部,呼氣從湧泉穴排出去,約1~2分鐘,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

按揉太陽穴:將左、右手食指螺紋面分別放在兩側太陽穴上,從輕到重,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具有疏風醒腦、明目止痛的功效。

摩揉百會穴:將左(右)手的掌心放在頭頂正中百會穴上,從輕到重,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摩揉1分鐘,具有醒腦、安神、除煩的功效。

牽拉耳垂: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分別牽拉兩耳垂10~15次,或以耳垂發熱為度,注意牽拉力量適中,動作不要過快,具有醒腦明目、通竅提神的功效。

梳理頭部:雙手十指微用力從前額向頭後部做梳頭動作10~15遍,具有平肝明目、寧神止痛的功效。

用左(右)手大魚際,從上至下推擦頸部兩側,交替進行,每側推擦10~15次,具有寧神醒腦、平肝熄風的功效。

按揉風池穴:雙手做抱頭狀,拇指螺紋面分別放在頭後頸部兩側凹陷處的風池穴上,做按揉動作1分鐘,力量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具有疏風清腦、通絡止痛的功效。

點揉膻中穴:將右手拇指螺紋面放在胸前正中兩乳頭連線中點的膻中穴上,做順時針、逆時針點揉1分鐘,具有寬胸理氣、清熱除煩的功效。

按揉內關穴: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腕橫紋上3橫指處的內關穴上,從輕到重、從重到輕,緩慢按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具有舒心解鬱、理氣除煩的功效。

按壓曲池穴:將左(右)手拇指螺紋面放在右(左)上肢肘關節橫紋外端的曲池穴上,從輕到重按壓0.5~1分鐘,以感到微微酸脹為度,兩手交替進行,具有平肝熄風、舒筋通絡的功效。

按揉足三里穴:將雙手的拇指指腹分別放在雙下肢的足三里穴上(掌心按住膝蓋,中指末端向外一橫指處),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從輕到重按揉1分鐘,具有健脾和胃、安神健腦、導血下行的功效。

摩擦湧泉穴:用雙手掌根分別來回摩擦雙腳心(湧泉穴)0.5~1分鐘,摩擦頻率可稍快,使足心有發熱感,具有醒腦安神、引血下行的功效。

健脾胃養肝腎多喝七棗湯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大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保護脾胃,《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大棗“久食輕身長年”。

大棗對女性來說功效特別好,比如一個女孩一段時間身體消耗過度,肝腎兩虛,月經淋漓不止,我讓她把大棗加黑豆和山藥按1:1:1的比例煮水喝,喝了3天月經就止住了。

大棗保護胃氣,調節脾胃功能的作用很強。脾胃是後天之本,不管什麼人得了什麼樣的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臨床上,判斷病情凶險不凶險,就看病人的胃氣還在不在,只要有胃口就有救。

再給大家說個小方子——七棗湯,七棗湯也叫養肝湯,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治療黃疸。我有一個患者,懷孕不久得了黃疸性肝炎,黃疸指數比較高,在醫院醫生建議她最好流產治療。她捨不得,來我這碰碰運氣,我給她開了一個方子,控制了病情消了黃疸,後來她生下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我給她開的方子重用的就是大棗。

現在新生兒黃疸特別多,其實如果女性朋友懷孕8個月以後每天喝七棗湯,這樣生下來的孩子一般不會有黃疸。產後再喝一個月,也有利於身體快速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吃大棗,一天三五個就可以了,簡單的方法就是煮粥或燉湯。如果吃大棗後出現肚子脹、反酸、打嗝、拉肚子等情況,一般說明自己內熱比較盛。這樣的人可以用水先將大棗煮二三沸關火,大概10分鐘後,把大棗撈出來,然後再將大棗蒸著吃,這時候的大棗非常甜,功效強,還不會出現不舒服的情況。而孕婦、產婦、氣色不佳的人,都可以喝七棗湯來保健。

七棗湯

原料:大棗7枚

做法:

將7個紅棗各劃7刀,

加600毫升水浸泡6小時,

加蓋隔水蒸1小時,

每天分3次溫服。

原理:

《本草再新》記載大棗:“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日華子本草》記載大棗:“潤心肺,補五臟”,七棗湯能將大棗的功效充分發揮達到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的作用,非常適合腎陽匱乏、肝氣不舒、面色黧黑或氣色不佳的女性飲用。

文章來源:一點資訊

穴位治療各類痛證


針灸止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現介紹8個穴位,對緩解各類疼痛有顯著效果。

針刺風池穴治療偏頭痛

取穴: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為手足少陽、陽維脈的交會穴。在頸項部,當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操作方法:採取正坐位,直刺風池,針尖向對側目內眥,深度0.5~1寸,用捻轉平補平瀉法,行針30秒鐘,留針30分鐘,每5分鐘運針1次。每日1次,連續針刺1~2個療程,每個療程7天。根據患者疼痛部位、性質不同加刺頭維、百會、太陽、印堂。

體會:《針灸大成》中說風池治“偏正頭痛,痎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頭左側痛,刺左側風池,右側痛,刺右側風池,止痛效果十分明顯。

該穴位深部中間為延髓,操作時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以防醫療事故的發生。



針刺絲竹空穴治療偏頭痛

取穴:絲竹空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眉梢處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向後以15°角,平刺進針後,沿頭皮透刺率骨穴,以每分鐘150~200次頻率捻轉行針1~3分鐘,使酸脹感向頭顳周圍放散,留針30~60分鐘,其間每間隔10分鐘行針1次。上法左右交替,每日1次,7次為1療程;間隔1天后,繼續第2療程治療。

體會:《玉龍歌》中說:“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體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通玄指要賦》中說:“絲竹療頭痛不忍。”絲竹空位於頭的兩側,是頭痛點所在之處,亦是經氣鬱滯不通之所,針之可以疏通經氣,通則不痛矣。

針刺懸鍾穴治療偏頭痛

取穴:懸鍾,屬足少陽膽經,為八會穴之髓會。位於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

操作方法:囑患者側臥於床上,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後用左手拇指按壓懸鍾穴下方,右手進針,用提插瀉法,使氣行向頭顳痛處,循經感傳越強越好。針感強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針感弱者,可在患側頭部針刺1~2個阿是穴(即觸痛明顯處),用捻轉瀉法。每次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每天針1次,10次為1療程。

體會:懸鍾穴屬足少陽膽經,膽經行於頭側“上抵頭角,下耳後”;又為八會穴之髓會,腦為髓海,久病入絡入腦,故針刺懸鍾穴,能清髓熱、瀉膽火、祛風濕、通經絡而止痛,故對治療由風濕、火熱阻滯經絡所致偏頭痛者效果尤佳。針刺懸鍾穴,多數患者的偏頭痛能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和消失。其療效取決於針刺後是否出現循經感傳現象,而且循經感傳出現越早越快越明顯者其療效就越佳。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速至而速效”,說明針刺得氣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針刺膈俞穴治療反復發作之頭痛

取穴:膈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1寸毫針向下方(或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輕輕捻轉提插,使之得氣,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脹感為宜。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天。一般需要針刺1~2個療程。

體會:頭痛反復發作,多因血虛、血瘀作祟。此穴所治屬血不榮經,絡脈不通之證,治宜補血調血、和利血脈為法。膈俞穴為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針之,有補血調血之功。頭痛日久,必虛入絡,妙在補中寓瀉,虛實同調,補血活血,化瘀止痛。尤其是患病日久,虛實兼雜,血虛絡阻,兼症不顯之頭痛,膈俞最效。



針刺魚腰穴治療三叉神經痛

取穴:魚腰,為經外奇穴。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1寸毫針向下方斜刺0.3~0.5寸,輕輕捻轉提插,使之得氣,局部有脹痛感或觸電樣針感時,然後將針體提起針尖向眉毛的前方、後方透刺,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脹感為宜。留針20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天。一般需要針刺3~4個療程。

體會:三叉神經痛,中醫稱之為面痛,多發於一側面部,以面頰上、下頜部為多見,呈陣發性、放射性電擊樣劇痛,如撕裂、針刺、火灼一般。疼痛常由一點起,可因吹風、洗臉、說話、吃飯等刺激此點而發作。多因風寒之邪襲於陽明經脈、經氣閉阻而成,或因風熱邪毒,浸淫面部,鬱於經脈而生。魚腰穴,位於手陽明大腸經所過之處,針之,能疏通該經經氣,清瀉風熱之邪,邪去而經脈通暢,則疼痛自斂,不復發作。

針刺牙風痛穴治療牙痛

取穴:牙風痛穴,奇穴名,位於腕橫紋上2.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操作方法:取1.5寸毫針垂直刺入牙風痛穴,深1.0寸左右,如無明顯針感,行捻轉、提插手法,直到有強烈的酸脹得氣感為止。下牙痛加刺頰車,上牙痛加刺下關。留針4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體會:《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中說:“牙風痛,奇穴。以中指尖至掌後腕橫紋之長度,折做四等份,以一等份自腕橫紋直對尺澤穴引量,盡處兩筋間是穴。針4至6分,灸3至7壯,主治因感冒而發的牙痛、疔瘡腫痛;亦治前臂神經痛。”餘年輕時,見一老醫師刺腕後治療牙痛,屢試不爽,後讀《針灸便覽》,忽然醒悟,老醫師所針之處乃牙風痛穴也,餘效仿之,亦每每取效。另有一奇穴名牙痛穴,位於手掌部,第三、四掌骨間,距指掌橫紋1寸處,刺之治療牙痛效果亦佳。



少商穴點刺放血治療咽喉腫痛

取穴:少商,此為屬手太陰肺經,太陰肺經井穴。位於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0.1寸處。

操作方法:醫者先用大拇指、食指在少商穴周圍推捏幾下,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再用三棱針點刺雙側少商穴,擠出血液3~5滴,用脫脂棉球揩去。隔日1次,3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1個療程即可。

體會:據《針灸大成》中記載:“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3日,甄權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立愈,瀉臟熱也。”

1970年前後,餘之內弟10歲,患急性喉炎,咽喉腫痛、閉塞不痛,情況十當分危篤,入院急救,打針服藥之後,病情有增無減,當即用三棱針點刺少商出血,呼吸立刻通利,轉危為安。正如《醫宗金鑑》中所說:“少商惟針雙鵝痺,血出喉開功最奇。”

咽喉腫痛屬於喉痺、乳蛾的範疇,多因肺熱熏蒸而生,少商穴為手太陰肺經井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所出為井”,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說“病在藏者取之井”。刺少商,瀉肺臟之熱,燠熱消除則經絡通暢,腫自消,痛自止。

關衝穴點刺放血治療咽喉腫痛

取穴:關衝穴,此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在手無名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處。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在關衝穴上點刺,出血少許。次日取另一側關衝穴點刺。每天1次,左右穴位輪換點刺。一般點刺1~2次,即可見效。

體會:咽喉腫痛,多因三焦熱盛,津液受灼,煎煉成痰,痰火蘊結所致,症見咽喉疼痛、口渴引飲、口臭、痰黃、舌苔黃厚、脈洪數等,治宜清利三焦之熱,熱退而津生,痰祛而腫消,經氣通暢則不痛矣。

關衝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所出為井”,是該經經氣的出口。點刺放血,可使該經的熱邪得瀉,經氣得通,故《玉龍歌》中說:“三焦熱氣壅上焦,口苦舌乾豈易調。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文章來源:一點資訊

人體神奇三扇“門”,一個管失眠,一個管腎虛,一個管胃炎!


您是否感覺自己情緒壓抑、消化不良?經常失眠多夢?是否經常腰膝酸軟,乏力困倦?您知道怎麼簡單應對嗎?其實呀,從人體經絡角度分析,我們的身體內藏著“三扇門”。守住這三扇門,可以解決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某些健康困擾哦!

第一門:睡眠之門—神門

神門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是人體自帶的安眠藥,專治壓力大導致的失眠,現代人因為各種壓力導致失眠、焦慮、白天總想睡但晚上又睡不著,就可以按摩神門來解決。

神門穴,位於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有鎮靜安神、舒緩神經的作用,多用於心慌、心悸和失眠的治療。方法:大拇指輕柔輕按,力度由輕到重,每次3分鐘即可。每晚臨睡前按摩1次。


第二門:脾胃肝膽之門—期門

期門為足厥陰肝經穴,是肝之募穴,交會穴之一,足太陽、厥陰、陰維之會。可以健脾疏肝,理氣活血,解決肝鬱脾虛的問題,是人體自帶的逍遙丸。期門穴位於胸部,乳頭直下,與巨闕穴齊平。按摩方法:坐位或仰臥,中指指腹按在期門穴上,用力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和輕度溫熱感為宜,順時針方向揉按2到3分鐘。每晚臨睡前按摩1次。

第三門:補腎之門—命門

命門屬於督脈,是人體自帶的腎氣丸,專治陽虛、怕冷,命門穴,在腰部正中,與肚臍處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這個穴位有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固腎氣、延緩衰老、疏通督脈的作用。

按摩方法:沿命門穴上20厘米處,左右兩手用掌心沿著脊柱兩側膀胱經下行,直到命門穴再用手掌推擦命門穴,以感覺微微溫熱發脹為宜,此法可夫妻互相按摩。每晚臨睡前按摩1次。

人體神奇的三扇“門”,只要您每天堅持按摩10分鐘,胃的問題解決了,睡眠的問題解決了,腎虛、陽虛的問題也解決了,身體自然健康了,家庭也就更加和諧幸福了。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