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等於一藥,艾灸效果更佳!


生病吃藥無可厚非,但長期服藥也會給身體帶來損害,如何減少對藥物的依賴呢?其實,在我們的身體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經絡與穴位就好像人體的天然藥房,可以幫助我們防病保健,祛病強身,而且還無毒副作用。

「 能與補藥媲美的穴位應用秘籍」

在十二經絡上分佈著諸多穴位,它們都著有各自的“專長”。將這些穴位單獨或組合使用,通過艾灸等方法,簡單易操作,效果卻不比吃藥差哦!

– 六味地黃丸 –

复溜穴

复溜穴,屬足少陰腎經穴,复溜穴就是要讓停留下來的水又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它位於小腿內側,太谿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此穴滋腎陰效果極好,可補腎益陰,利水消腫,改善整個腎的功能,每天進行艾灸,即可相當於服用一天六味地黃丸的效果。

另外,艾灸复溜穴對女性下焦冷、痛經、手腳浮腫有效。也可治療腸鳴、水腫、泄瀉、盜汗、自汗、腳氣等病症。



– 十全大補湯 –

太谿穴、湧泉穴、复溜穴

鹿茸、枸杞、蟲草是眾所周知的補腎佳品,其實在穴位裡也有這樣的補腎組合——它們就是複溜、太谿、湧泉。

① 太谿穴:為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雙側對稱。有滋陰益腎,改善手足冰冷之功效。

② 湧泉穴:這個穴位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吧,它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屬足少陰腎經,有開竅、瀉熱、降逆的功效。作為中醫臨床急救穴之一,配水溝、內關主治昏厥。

太谿、复溜兩穴常相配而用,艾灸效果很好也無特殊禁忌。兩個穴位每天進行艾灸,可壯陽強身,散熱生氣。

● 若同時艾灸腎俞、關元、氣海等穴,那就真成了一劑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補湯了。

– 逍遙丸 –

太衝穴、陽陵泉

艾灸肝經的太衝穴和膽經的陽陵泉,和吃中藥逍遙丸效果一樣,可疏肝解鬱、養血調經,且見效更迅捷。

①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道。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艾灸此穴可治療慢性胃炎、胃痛。

② 太衝穴:在腳麵最高點,下面是大腳趾和二腳趾分叉的地方。作為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通過艾灸“太衝穴”,可以把人體鬱結的氣最大限度地衝出去,改善煩躁、易怒、眩暈、月經不調的情況。

– 牛黃清心丸 –

少府穴

少府穴:屬於手少陰心經,穴位於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

艾灸少府穴有清心瀉火、行氣活血的功效,最強的功效是清心除煩,艾灸它就相當於吃了一味“牛黃清心丸”。

– 麥味地黃丸 –

尺澤穴

尺澤穴:屬於手太陰肺經穴,可緩解治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位於人體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艾灸肺經的尺澤,若加上腎經的複溜,相當於麥味地黃丸。具有潤肺、滋陰、去心火、納氣、平喘、止咳嗽等功效。

– 牛黃解毒丸 –

內庭穴

內庭穴:位於足背,當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屬足陽明胃經,可清胃瀉火,理氣止痛。

內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當於牛黃解毒。大凡胃火牙痛、咽喉痛、熱性的鼻出血,都可以艾灸內庭,所以它是一個去熱的穴位。

– 參苓白朮丸 –

太淵穴、商丘穴

① 太淵穴:屬肺經原穴,位於人體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太淵穴屬土,肺經屬金,正好是“土生金”,其補中氣之氣最強,艾灸該穴有顯效。

② 商丘穴:穴位於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可以治療各種炎症,補足氣血、保養乳腺。該穴屬足太陰脾經,屬金,脾經屬土,剛好也有“土生金”之功效。

● 太淵、商丘這兩穴合在一起來用就是免費的參苓白朮丸。補肺健脾,益氣止瀉,對於改善體倦乏力功效顯著。



– 保和丸 –

大陵穴

大陵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穴,穴位於人體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此穴性屬土,可緩解治療口臭、心痛、胃痛、嘔逆。還有健脾的功效。吃完飯不消化,艾灸大陵穴可以從心臟借點血幫助運化,相當於吃保和丸,為您增加胃動力,消食導滯,緩解脘腹脹滿。

– 杞菊地黃丸 –

曲泉穴

曲泉穴,是溝通肝腎的要穴,位於人體的膝內側,屈膝,在大腿與小腿連接褶皺盡頭的凹陷處便是曲泉穴。

說到功效,艾灸曲泉,可滋陰補肝,主治肝腎陰虛、眼睛酸澀,相當於吃了杞菊地黃丸。

● 注意,艾灸期間注意不要進食油膩、辛辣食物。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文章來源:艾蓬軒艾灸

早養胃,午養心,晚養百脈!不可不知的養生三大事!不看虧大了


我們常說養生,但也要有個重點。從我們日常的生活節奏來說,早上、中午、晚上都是養生的重點時間段。

而在春季的這三個時段,有三件大事要特別注意,中老年朋友不可不知!這三件大事就是:“早養胃,午養心,晚養百脈。”

針對這三件事,我們來看看大師級的養生心得,照著做,能助你安然過春,健康少病痛!快來看看吧!


第一件大事:早上養胃

黃金時間點:7點到9點

據世界健康管理聯盟統計,全球胃病患者已經從1985年的1.5億人激增至2012年的5億人。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胃健康似乎已成了人們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

早上是氣血流經胃經的時候,一定要讓胃開始運行,所以早上要吃好,否則容易氣血不足,並患上胃疾。

這裡,就需要注意兩個時間點:

早上7:00一杯溫水護胃

在7點左右喝杯溫開水,可以濕潤口腔、食管、胃黏膜,沖刷附著於黏膜的黏液和膽汁,促進胃腸蠕動,為進餐做好準備。

還可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但不宜過多飲水,約100毫升即可,以免沖淡胃酸,影響消化。也不宜喝涼水,以免對胃部造成刺激。

早上7:30吃好早餐養胃

經常不吃早餐引發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高達36%。還易導致低血糖、記憶力下降,增加膽結石患病風險。

一份好早餐應包含穀類、奶類、肉類、豆製品、水果和蔬菜等。此外,早餐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在空腹狀態下損傷胃黏膜。

第二件大事:中午養心

黃金時間點:11點到13點

11點到13點這個時間段,也就是午時,此時心經當令,是一天中最利於養心的關鍵時刻。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如何養護心臟尤為重要。

小睡片刻:護心血管,防心髒病

瀋陽市中醫院心病科副主任中醫師李東昇表示,中醫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於補足睡眠,而且能夠改善冠脈血供,增強體力、消除疲勞。

有資料顯示,午睡還可大大減少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發病機會。即使睡不著,閉目養神對身心也是很有好處的。

刺激心包經:保護心臟

人的身體有兩條與心臟有關的經絡,分別是心經和心包經。心主神明,心經和神智有關;心還主血脈,主要與心包經有關。

而在飯後半小時左右,如果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以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這個方法,不但適用於患心髒病的老人,對所有老人來說都是很好的養生妙招。

方法:

用一隻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如果覺得按揉比較麻煩,沿心包經拍打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第三件大事:晚上養百脈

黃金時間點:21點到23點

這個時間段是三焦經當令之時,該經通達身體的五臟六腑,因此,也是增元氣、養百脈的好時機。不少人會利用晚上的時間鍛煉或是進行娛樂活動,不過,從21點到23點,就應該靜下心來了。

晚養百脈:做好三個動作1 手指梳頭:氣血暢

俗話說,頭梳千遍,病少一半。中醫推拿功法裡有一招叫做“拿五經”,每次梳頭就是在梳五經,有疏通頭皮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要想起到保健的作用,晚上用手指梳頭應不少於3分鐘。

2 溫水泡腳:溫養腎臟

人體的腎經起於足下,溫水泡腳以後對溫養腎經,腎經自然也會對腎臟有效。因此,通過經絡也能起到補腎的作用。

泡腳有個黃金時間點,晚上9點到11點泡腳最合適,正好是晚上養百脈的時間段;泡腳的水溫一定要適度,不能過熱或過涼。

3 晚上搥背:好入睡

黑龍江省醫學會老年病學會委員田曉彥表示,睡前搥背,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能有效改善睡眠,催人入睡。

搥背通常有拍法和擊法兩種方法,均沿脊柱兩側進行。

拍法用虛掌,擊法用虛拳,通過壓縮空氣而產生震動力;手法均宜輕不宜重,兩側掌根、掌側同時用力,節奏均勻,著力富有彈性。

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輕拍輕叩,速度以每分鐘60~80下為宜,每次搥背時間以20分鐘為限。

養生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科學的調理方法,“早養胃,午養心,晚養百脈”。春季養生的這三個黃金時間段,一定要做好對胃、心和百脈的養護。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陳思思YNZY001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補氣養血必須記住的七大關鍵穴位


穴位是經絡上的一個氣血反應敏感的點。它可以反映該經絡氣血循行的狀態,而且氣血最容易積聚於此,當氣血不通暢到時,點壓經絡上的某穴,即可出現酸、脹、麻、痛的感覺。因此,通過按摩刺激經絡上的穴位,就能有效的改善體內的氣血循環。讓我來告訴你補氣養血最該記住的7個穴位。

陽陵泉穴

1、陽陵泉穴一膽經氣血會師處

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經要穴,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該穴有降濁除濕之功,主治腰痛、膝腫痛、脅肋痛、腳麻痺、消化不良、口臭、嘔吐、膝關節炎、抽筋、下肢麻痺、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 膽囊炎、高血壓、 遺尿等。

取六方法: 尋找陽陵泉穴可能要稍微費些力氣,屈膝90°,在膝蓋外側有兩個凸起,前上方為脛骨小頭,後方偏下的為用腓小頭,將兩點連線做一個直角三角形,第三點使為陽陵泉穴的位置。

運用手法:用拇指用力按住它,其餘四指併攏拖住腿肚,用力按揉3分鐘,也可用艾條灸10分鐘, 以皮膚微熱發紅為止。


陰陵泉穴

2、陰陵泉穴一脾水運化大本營

膝下內側陰陵泉穴,足太明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脾經地部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此聚合堆積。本穴主脾水運化、清熱利濕,主治腹脹、 腹痛、 腹瀉、腹水腫、黃疸、小便不利、尿不盡、膝蓋疼痛、食慾不振、腰腿痛、眩暈、糖尿病、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附件炎等

取六方法:取該穴道的時候,患者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穴相對。

運用手法:每次按摩100~160下左右,每日早晩按1次,兩腿都需按摩,一般按摩兩週見效。

血海穴

3、血海穴一治療血證的要穴

血海穴,屬足太明脾經,是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處, 是生血和活血化瘀的重要穴位,為治療血證的要穴。此穴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引血歸經之功。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酸痛、風疹、濕疹、睾丸炎、蕁麻疹、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貧血、下肢內側及膝關節疼痛等。

取穴方法:位置很好找,用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手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運用手法:每天午飯前點按兩側血海穴約3分鐘,力度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有酸脹即可,要以輕柔為原則。

梁丘穴

4、梁丘穴一胃經氣血的調控器

梁丘穴,足陽明胃經要穴,圍堵由陰市穴下傳的地部經水,並向下排泄,本穴有約束並囤積胃經經水功用,能最快地調節胃經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狀態,可治療胃痙攣、急性胃痛、乳腺炎、膝關節腫痛、下肢不遂、 腹瀉等病況。

取六方法: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窪;從膝蓋骨右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該穴。

運用手法:將拇指指腹定於梁丘穴上,施於按揉手法,力量要由輕漸重,時間為10~15分鐘。

列缺穴

5、列缺穴一補肺益腎的關鍵穴

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者都具有調節作用。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風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取六方法: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運用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肌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拔動列缺穴,不適感就能緩解,信手拈來,您一定會愛上這種隨手是藥的感覺。

按摩列缺穴時,雙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為好。

內關穴

6、內關穴一保健心臟的要穴

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

取六方法: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後握挙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兩寸的兩條筋之間。

運用手法: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神,都可以操作。對於調節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解溪穴

7、解溪六一改善腦部供血不足的要穴

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較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解溪穴在腳腕上。“溪”是溪流之意,人體裡的溪流就是血液。“解溪”就是把腿上的血運到腳上去,打開一個通道。所以說解溪穴是一個讓人全身放鬆的要穴。解溪穴對老年人尤為重要,它除了能讓人放鬆之外,還是一個治療腦供血不足的要穴。

取六方法:解溪穴就在平時系鞋帶的那個位置,也就是腳腕和腳背交接的地方。您先用大拇指按這兒,然後一抬腳尖,馬上有個硬筋把您的手彈開了,硬筋旁邊的窩就是解溪穴。

運用手法:有人說解溪穴這個窩太深,揉的時候挺費勁,不好著力。我有兩個偷懶的方法方法, 一是腳翹一下,二是轉腳腕,兩個方法都可以活動到解溪穴,而且轉腳腕本身就會上人非常放鬆。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您身上的秘密開關,比醫生及時,關鍵時候能給你最大的幫助!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

急救—— 極泉穴

如果你突然感覺心悸、心痛,身邊又沒有急救藥物,怎麼辦?危急關頭,首先你一定不要慌,先撥打急救電話,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可以彈撥心經上的急救穴——極泉,為自己爭取到寶貴的救護時間。

位置:極泉穴位於腋窩的最深處,取穴時上臂外展,在腋窩中部有動脈搏動處。

用法:彈撥的速度不要過急,感覺會有明顯的酸麻感,並向肩部、上肢發散。用此方法可以在幾分鐘內迅速緩解前胸部的胸悶氣短、心悸、心痛的症狀。

消炎護嗓—— 照海穴

咽喉部癢痛,有時還伴有乾咳、乾嘔的症狀;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藥物無法進入粘膜深層,吃藥無效;空調吹久了,咽喉腫大、發炎、發燒……這時可以按摩照海穴,消炎護嗓。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用法:每次指尖掐照海穴3~5分鐘,每天不限制時間、次數。按摁住足部的照海穴,並閉著嘴,不要說話。一會兒,會感覺嘴裡有津液,慢慢吞嚥下去,這樣幾次後,可緩解不適。



健脾—— 商丘穴

位置:位於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用法:用手指按揉商丘穴,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手交替做。

胃脹胃不適—— 大陵穴

脾胃不好的人,遇到喜歡的食物,稍不留神,吃的稍微有點多,就會消化不良。此時,如果能夠來點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藥物”,往往可以緩解不適。

位置:它在手掌根,腕橫紋的中點上。

用法:這個穴位對應著脾胃,按揉此穴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

背痛— 搓捂后腰

搓捂后腰

背痛時,用雙手搓搓后腰,腰酸背痛的症狀會有立竿見影的改善。具體方法將兩手搓熱後,放在後背脊柱兩側腰眼出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致尾骨處。經常悲痛的人可以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一次。

肩痛— 提揉肩峰肩井穴

提揉肩峰

揉肩除了能舒活肩部氣血,還能按壓“肩井穴”,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肩部最高處,有助於緩解肩膀酸痛、眼睛疲勞、落枕等症狀。具體做法是雙手張開,四指併攏,自然的搭載被按者的肩部,五指用力拿捏。

去心火—— 勞宮穴

心火亢盛多見於工作壓力較大、煩心事較多、遇事老愛著急的人,這些人大多有情緒煩躁、夜間渾身燥熱而失眠、多夢、焦慮等症狀,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清火藥就是勞宮穴。

位置:手握虛拳時中指指尖點到的地方。

用法:清瀉心火要用強刺激,可內外勞宮(手心為內勞宮,對應手背處即為外勞宮)同時掐按,並朝第三掌骨橈側方向用力,使麻脹感躥至中指尖。

心痛— 點按手腕內關穴

點按手腕

手腕橫紋往上三指寬處,即為心痛開關內關穴。若突發心痛,可點按此處五分鐘,能夠活血通絡。

鎮靜安神—— 印堂穴

位置:正坐,在面額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用法:食指和中指併攏,從印堂的位置依次螺旋狀往上按摩。這種方法適用於晚上臨睡前,每次按揉5分鐘,就可以大大改善睡眠質量,逐步擺脫失眠的影響。



護肝排毒—— 太衝穴

位置: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用法:用拇指按揉太衝穴3~5分鐘,感覺輕微酸脹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氣,兩隻手交替按壓。

痛經— 揉捏腳背

揉捏腳背

痛經的開關在腳背上,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凹陷處。具體做法是,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左腳,已有酸脹感為宜,一分鐘後再用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腳即可。



止咳化—— 孔最穴

位置:孔最穴位於伸臂側掌,在尺澤與太淵連線的中點上一橫指處。

用法:彈撥孔最穴可以緩解久咳,即用拇指深按於穴位,待出現有酸脹、疼痛的指感後,像彈撥琴弦一樣地往返撥動。

補腎——湧泉穴

湧泉穴是人體最低的穴位,如果人體是一幢大樓,這個穴位就是排污下水管道的出口。湧泉穴直通腎經,經常按揉它,可益精補腎,強身健體。

位置: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用法:這個穴位比較敏感,不要用太大的力度,稍有感覺即可,以邊按邊揉為佳,持續5分鐘左右即可。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雲門、中府、天府、尺澤、孔最、太淵、魚際,主治各類咳嗽的穴位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時還經久不愈,讓人苦惱不已。因為咳嗽不單源於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常常難除病根,所以有“醫不治喘”之說。咳嗽本身並非壞事非,它是身體的一種自然保護反應,通過咳,排出肺中痰濁,以宣暢氣機,但久咳傷肺,會破壞肺臟的正常生理結構。這時,我們需要及時去修補受損的肺臟,而刺激肺經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手太陰肺經

肺經的穴位不多,左右兩側各11個穴位,經脈從胸走手,起於中府,止子少商。但這些穴位者善治咳嗽,所以就多說幾個。


雲門穴

1、雲門穴,中線任脈旁開6寸,鎖骨下緣處。兩手叉腰時,此處會有一個三角窩。雲門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 還善治肩臂痛麻,頸淋巴節炎。

中府穴

2、中府穴,在雲門下1寸,為治療支氣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兩經的會穴,所以同時可以治療脾虛腹脹、 氣逆痰多、食慾不振諸症。若與後背肺俞穴同時點按,可有即時止咳之效。

3、天府穴: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來找到。兩臂張開掌心相對平伸,在鼻尖上塗上一點墨水,用鼻尖點臂上,點到處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論過敏性鼻炎,還是慢性鼻炎,經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 不辯氣味的症狀都會明顯改善。

尺澤穴

4、尺澤(合水穴),在肘橫紋橈側凹陷中,此穴作用極多,且療效迅速,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熱,不但治熱性咳嗽,還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有特效。尺澤為肺經合穴“合治逆氣而洩”,所以此穴不但是治療氣喘的要穴,對因飲食不潔引起的吐洩之症也有卓效。

另外此穴還能治療鼻衄、遺尿、腰扭傷、高血壓等諸多功效

孔最穴

5、孔最穴:“孔”為孔竅,“最”為第一。此穴有統領人體諸竅之意。凡竅之病,皆可用此穴調治,如耳痛、耳鳴、鼻塞、鼻衄。此穴還是能治療痔瘡的要穴。另外,孔最還善調毛孔的開合,“為熱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為肺經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 扁桃體炎。

6、太淵(俞土穴):土生金,此穴為肺經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此穴可治一切肺虛之症,對虛寒咳嗽、脾虛咳嗽,特別是表現為咳聲無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為對症。太淵還是脈之總會,可治療各種心臟虛弱能及各種與動靜脈有關之症。

魚際穴

7、魚際穴: 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點。此穴為肺經滎穴,“滎主身熱”,所以本穴清肺熱,利咽喉,滋陰涼血,適合熱症,對咽喉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魚際還是治療哮喘的要穴,經常按壓此穴,對哮喘有很好的預防功效。每次點按5分鐘,還可以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此外從太淵穴到孔最穴之間,這一段為“止咳點”,大家在咳嗽時可以找此處最敏感的地方多揉一揉,症狀馬上就會緩解。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男士養生經:常揉三個部位,養腎又健腦!


現代男性,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很大,經常會感覺“身體被掏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機能明顯下降,尤其是經常有應酬的男性,更深有體會。男士養生也同樣重要!養生專家建議:男性經常搓以下三個部位,可更利於身體健康喔!

step1:搓面部

在疲勞時搓一搓臉,不僅面部舒服,而且眼睛明亮,感覺神清氣爽。搓臉的好處不僅在於舒展面神經和表情肌,更重要的是可防止面神經炎、視力減退、預防感冒。

搓臉時的輕重以自己的感覺而定,但最好稍重一些;搓臉時的速度以每秒一次為宜。每日搓臉3~5次為宜,每次不少於5分鐘,直到臉上有熱烘烘的感覺為止。乾性皮膚的人在搓臉時手法不要太重,速度也不要過快,以免搓傷皮膚。



step2:搓腰眼

腰眼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的凹陷處。中醫認為,腰眼居“帶脈”,是腎臟所在部位。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腰眼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中醫認為,用掌搓腰眼和尾閭,不僅可以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脊,而且還能起到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按摩時,兩手對搓發熱,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搓完後兩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腰眼處,每次5分鐘左右。

step3:搓腳心

人體在腳心上反射區較多,經常搓腳心能起到補腦益腎、益智安神、活血通絡的療效,還可以防治健忘、失眠、消化不良、食慾減退、腹脹、便秘和心、肝、脾、膽等臟器病症。搓腳有乾搓和濕搓兩種。

具體做法是,幹搓時左手握住左腳背前部,用右手沿腳心上下搓100次,以使腳心發熱;換用左手搓右腳腳心。搓的力度以自己舒適為宜。濕搓時把腳放在溫水盆中,泡至腳發紅,再按幹搓的方法搓。

為了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應對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學會養生也是男士們的必修課!一個好的身體也能讓男士們以更好的應對生活和工作!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人老腿先老,小動作深度拉伸打通6條經絡!


01 仰臥,彎曲右膝雙手抱住右膝靠向胸部,拉伸右大腿後側的肌肉。

02 從上一個體式進入,右腿大小腿呈90度,右手抓右腳掌外側,左手按壓左腹股溝,防止左臀部離開墊子,深度拉伸右腿後側和右臀部的肌肉。



03 仰臥,雙腿併攏,彎曲雙膝向左側,雙手側平舉,頭部看向右側。拉伸脊柱周圍的肌肉。

04 坐立,左手肘壓在墊子上,右手帶動右側腰向左側伸展,然後向前向右移動,拉伸右側腰肌肉。

05 寬腿嬰兒式準備,雙手向前帶動上半身向前向下,拉伸脊柱。拉伸手臂和脊柱的肌肉。

06 從上一個體式中,將右腿向前邁置於右手掌旁,大小腿呈90度,左腳伸直,腳背壓實墊子,雙手肘壓實墊子,重點拉伸腹股溝和左大腿前側、右大腿後側的肌肉。

07 從上一個體式中,將身體立直,彎曲左腳,左手掌抓左腳掌靠向臀部的方向。右手肘抵住右膝蓋,防止右膝內扣。拉伸左大腿前側肌肉。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用你的雙手拍去你的疾病,就是這麼簡單!


1、拍打整個頭部,重點是百會穴

  拍打頭部主要對頭疼、頭暈、發麻、小腦萎縮、記憶力減退、腦血栓後遺症有顯著作用。

  拍打百會穴主要針對高血壓、失眠,同時對頸椎有輔助治療的作用,根據每個人的個體病情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表現情況有頭脹、頭悶、深度有痛點等,氣血暢通後不適感會自然消失。

 2、拍打整個面部,重點是眼睛

  拍打麵部可舒展皺紋、祛斑、活膚、增強皮質彈性,起到美容作用。拍打眼部主要是緩解疲勞,輔助治療近視眼,如果能堅持每天15分鐘的自行拍打,一個月下來能減輕100度。

  3、拍打囟門及前額

  拍打囟門可治療感冒發燒、過敏性鼻炎、鼻塞,及因感冒引起的頭疼等症狀,輕者幾十下,重者上百下就可暢通。拍打前額時有針刺的感覺,等拍到有溫熱感時,不適現象即可消失。

  4、揉按脖頸,輕擊頸椎

  脖頸這個部位經絡、動脈靜脈都很豐富,揉按這裡會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對落枕、扭傷、淋巴上火、嗓子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效果。輕輕拍打頸椎可緩解頸椎增生、鈣化,供血不足引起的頭痛、噁心和脖頸僵直等症狀。經常用雙手揉脖頸是最好的護理方法,可使大腦氣血充足暢通,延緩衰老



  5、拍打中府穴

  拍打中府穴對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有明顯效果,每天堅持自己拍打20分鐘,一個月的時間基本可以停止用藥,繼續堅持就會痊癒。

  拍打中府穴對咽炎、口腔潰瘍等治愈率也很高。衝擊力能穿越心包、肝膽乃至整個胸腔,是輔助調理內臟的最佳選擇。

  拍打中府穴時會出現胸悶、肺部痛、氣脹、難受的感覺。堅持拍打不適感會逐漸消失

  6、拍打胳膊

  拍打胳膊主要緩解肩臂酸、麻、脹痛、筋膜結節、無力或頸椎引起的血液不暢通等症狀,對因類風濕引起的手腕、手指腫痛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拍打過後會感覺很累、無力,有腫痛或出痧的現象。

  7、拍打雙肋

  拍打肝膽區域和脾臟、胰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雙手用掌或拳拍打腋下兩肋,左手是脾、胰,右手是肝膽,中間是胃,對脂肪肝、肝硬化、肝囊腫、肝氣滯和膽囊炎、小型膽結石、息肉、糖尿病、脾虛、各種胃疼、胃脹、胃氣滯、脾胃不和等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拍打此部位有以下反應:肝部很不舒服、疼、煩躁、難受、脹等現象,胃部有胃疼、胃脹、揪心的感覺,兩側同時拍打有說不出的滋味。當拍到內外發熱時,以上不適感消失後,就會感覺到全身輕鬆。

  8、拍打胃部

  拍打胃部是針對那些沒有其他疾病,只有胃不適的人群,如:胃疼、胃酸、胃脹、胃粘膜脫落、胃痙攣、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先進行揉按,再輕輕拍打,開始時有些患者不能觸摸,胃部很僵硬;慢慢緩解後再進行拍打。胃病很頑固,需要長時間堅持拍打才能治愈。有胃病的人要配合拍打腹部,拍打後腸胃會感覺很舒服,對於胃病嚴重的人拍打時感覺很難受,有一種無法表達的感覺,胃氣滯的人主要表現在排氣、打嗝,拍打到溫熱和輕鬆即可。

  9、拍打腹部

  拍打腹部首先是有減肥作用,可促進大小腸蠕動,解決便秘,腸結及不孕不育症和小型子宮肌瘤等疾病,以上疾病均因氣滯血瘀造成,直至拍打到整個腹腔疼痛消失,有溫熱感即可。

  10、拍打腹股溝

  腹股溝有貫通上肢下肢、主要動靜脈和淋巴主幹道的作用,所以經常拍打此處可以促進腹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環,尤其是對治愈股骨頭壞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1、拍打環跳穴

  刺激環跳穴主要是促進血液循環,輔助調理腰疼、因氣血不暢引起的腿部酸痛、脹麻、寒涼等不適症狀,此部位對於治療股骨頭壞死有顯著療效。

  12、拍打腎區

  拍打腎區主要是對有腎病的人群,腎炎、腎囊腫、腎盂腎炎、尿頻、腎衰竭、腎功能減退、腰酸、腰痛、身體無力、失眠、耳聾等。初拍腎區時會出現酸、麻、悶、痛的感覺,總之因人而異,各有不同的感受,從輕到重循序漸進,直至疼痛消失。

  13、拍打尾椎

  拍打尾椎是因為此處曾經受到傷害,最初拍打時會感覺裡面是空的,沒有痛覺,等到血液充滿時才感覺很痛,對便秘、痔瘡有明顯療效。



  14、拍打膝關節

  拍打膝關節主要是對關節炎、膝蓋疼、關節涼、酸、抽筋、靜脈曲張、骨刺、因氣血不暢引起的腿部煩亂、無法入睡效果很好,拍打後少數人會出現黑痧。

  15、拍打大椎穴

  拍打大椎穴對咳嗽、嗓子痛、小兒驚風、頸椎、感冒有很好的療效。

  16、拍打肩部

  拍打肩部主要治療五十肩、肩周炎、肩肌鈣化、肩酸痛、抬舉困難、受涼、落枕等。拍打肩周時間要長一些,由痛到不痛,由溫熱到肩胛骨、前肩都熱透為止。

  17、拍打後背

  拍打後背主要治療背部僵硬、沉重、強直,對長期勞作受涼,及背部氣血不暢通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18、拍打脊柱

  脊柱是支撐整個身體的重要部分,保護脊柱很重要,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和脊柱相關。拍打脊柱對強直、彎曲、增生、脫臼、鈣化、增強脊髓生長效果極佳。

  19、拍手

  拍手能促進手部微循環,對於手指麻木、手指關節痛、手掌內脫皮等有很好療效。同時調理內臟,舒緩內臟壓力。

  20、跺腳

  借用地面衝擊腳底板震動整條腿部,使寒冷、麻木、抽筋、走路困難等腿部疾病一掃而光,還能促進內臟氣血循環。

  每天半小時,健康到永遠。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人體這12個常用穴位,等於一個天然大藥庫!


很多人平時不注意,結果生病了,就想起用藥片來緩解。

其實,我們身體上的穴位就相當於一個天然大藥庫。當我們出現咽喉不適、腸胃消化不良、心悸……就可以通過身體的穴位來補身體,緩解不適,安全有用,能讓我們盡享健康。


文章來源:不一樣的接

常練搓腰功養護腎陽


搓腰功是一種治療功能性腰痛的體療方法,可以促進腰部的氣血運行,有助於激發陽氣,使腰得到充分的溫煦,祛除導致腰痛的寒濕之邪。經常堅持搓腰練習,還可以增強腎臟功能,加固體內元氣,疏通帶脈,強壯腰脊,有效防治腰腿痛、尿頻、夜尿多、水腫、失眠等腎虛症狀,此方法主要包括搓、捏、摩、叩、抓、旋等6個動作。

搓腰選擇舒適的姿勢坐好,將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掌對搓數十次,待發熱後,緊按在兩側腰眼穴處(第4腰椎脊突下,左右各旁開3.5寸),稍停幾秒鐘。然後,兩手掌順腰椎兩旁,上下用力搓動,向下搓至尾骨下的長強穴(尾骨尖與肛門之間),向上搓到兩臂後屈盡處,連續做36次。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調整呼吸,盡可能呼吸得深一些,以助增強腎臟功能。


捏腰揉搓之後,腰部經絡得到疏通,會有發熱的感覺。此時,用雙手拇指和食指同時夾捏脊椎正中的皮膚,進行捏脊。從命門穴(第2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開始往下捏,捏一下,鬆一下,直捏到尾椎處,反复夾捏4次即可。

摩腰兩手輕握拳,拳眼向上,以掌指關節突出部分,在兩側腰眼穴處做旋轉揉摩。先以順時針方向旋摩18圈,再以逆時針方向旋摩18圈,兩側可同時進行,也可先左後右進行。

叩腰兩手輕輕握拳,拳眼向下,同時用兩拳的掌面輕叩(以不痛為度)尾骶部,左右拳各叩36次。

抓腰兩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於腰側不動,其餘四指放於腰椎兩側處,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膚,注意不要被指甲弄傷。兩手同時進行,各抓擦36次。

旋腰保持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後)。兩手用力向前推,使腹部凸出,體向後仰;然後,左手用力向右推,上體盡量左彎;接著,兩手再向後推,臀部盡力後坐,上體盡量前彎;最後右手用力左推,上體盡量右彎。此動作連起來為一圈,以順時針方向旋腰9圈,再逆時針方向旋腰9圈。在進行旋腰時動作要緩慢,不可過快或過於用力,以免扭傷腰部。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