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臂托舉式,可疏肝利膽,調脾和胃!


導引健身法中的單臂托舉式可以打通人體任督二脈,有疏肝利膽,調脾和胃的功效,能增強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小滿宜常做。

【具體做法】

1、採用盤坐式,兩手自然覆按於兩膝,正身端坐,呼吸均勻,思想安靜,全身放鬆。

2、兩掌內轉,扶按兩膝,指尖向內,兩肩松沉,肩胛骨打開,臂肘撐圓。


3、右掌經體前向上穿掌,至頭頂上方後再轉掌向上托舉,掌心向上,指尖朝左,身體其他部位不動,動作略停。

4、右臂鬆肩、墜肘,旋臂、轉掌,臂掌經體前下落,右掌還原,扶按右膝,目視前方,動作略停。

5、左掌重複上述動作,左右相反。

6、如上左右各做一次為一遍,共做三遍。

7、兩掌分開,兩臂向左右45°側伸,至與肩相平,掌心向下,目視前方。

8.沉肩墜肘,松腕舒指,下落還原,兩手覆按兩膝,目視前下方,呼吸自然,全身放鬆。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肝火上擾,精血不足,治療失眠無非這3穴


失眠原因眾多,離不開思慮過度,心腎不交,氣虛抑鬱,肝陽擾動或胃中不和等。新時代下失眠的定義不再是疾病,更多表現為綜合徵群,人難以入睡同時還表現為心悸、多汗、耳鳴頭暈,甚至胸脅脹痛等。不妨試試以下穴位。

神門穴:去除心病

善治心病,如心煩,心悸,健忘等;可調理氣血,安神定志。一般睡前操作效果更優,以右手大拇指指壓按摩神門穴,按揉5-10次後結束,放鬆心情,調整睡姿慢慢進入睡眠,第二天會發現胸脅脹痛感隨之消失。



三陰交:調理精血

精與血之間存在相互轉化、滋生的關係,人體精血不足,營養物質無法供補全身。大腦缺“養”可擾亂神誌,人多焦慮;脾缺“養”則脾不統血,注意力潰散造成失眠多夢。缺血則火旺,所以精血不足也是人體夜不能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陰交可健脾和胃,行氣活血,達到疏經通絡的目的。可每天按摩2-3次,每次不少於2分鐘,待有酸脹感產生時即可停止,揉法不限:點按、叩擊、摩擦皆可。

太衝穴:解決肝陽上擾

陰虛火旺釀造肝火上炎。肝火屬實火,火旺上擾可導致血液妄行,人更容易出現頭暈、耳鳴、煩躁、心悸等情況,後果不堪設想,此時更應該想辦法平息肝火。

太衝穴,有平肝、理血、通絡的功效。長期按摩可緩解頭暈、心悸,防治失眠。按摩時不適宜過度用力,採用二指壓法輕輕揉按至少3-5分鐘,經常按效果明顯。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肝損傷,心肌梗死,喜歡生氣的人應懂得這些穴位,勿丟失健康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日常生活中情志傷很常見。

“生氣1小時相當於加班6小時”

“生氣10分鐘,等於慢性自殺!”

……

這些話也不再是駭人聽聞的謠言,暴怒對人體有害無益。

誘發心血管疾病

人生氣時心跳明顯加快,隨之而來就是血壓升高,由於大腦受到刺激,血液不斷往頭部供應,去往心臟的血液銳減,導致心肌缺氧,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情況發生,心臟負荷明顯加大。

保護心臟的穴位

內關穴,該穴是心臟保健要穴,按摩5分鐘後即可減輕胸悶、胸痛、眩暈等情況。該穴也用於多種疾病治療,是心血管疾病治療的首要穴位,建議保存,常用可使心神安寧。


暴怒傷肝,加重肝損傷

肝主要作用:疏泄條達,肝氣亢盛不能受困,需要及時疏泄方可順應氣機使得氣血歸順,恢復心情。大怒情況若久久不能通調,人將變成抑鬱或亢奮狀態,引發肝區疼痛。請記住“暴怒傷肝”。

保護肝臟的穴位

太衝穴,心主生血、行血,因生氣造成的心臟缺血,容易出現猝死風險,揉太衝穴使得血液充盈心臟,對處於生悶氣、情緒壓抑狀態中的人起疏泄作用。

章門穴與太衝穴同屬足闕陰肝經,顧名思義,其亦有疏肝清利,散結理氣的作用。盡量雙手操作環狀運動按摩。

肝胃不和,食慾下降

人在暴怒之下不易進食,與肝失疏泄有關。肝鬱氣滯造成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造成消化不良、噯氣等情況,更嚴重還可出現脘腹脹痛的情況,久而久之形成胃潰瘍。

保護胃部的穴位

中脘穴是健胃奇穴,善治胃部大部分疾病,反胃、胃潰瘍等,和胃健脾促進食慾,操作時盡量仰臥,找准穴位後用力按壓並停留6秒,如此重複10次,效果明顯。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出汗多怎麼辦?推荐一個穴位兩碗湯,夏季養生又健康


出汗多也未必是身體毛病,民間曾有說法“不同部位出汗意味著該臟器虛弱”,為此曾有專家闢謠,排汗屬於人體正常行為,如果是腋窩以及手足部位出汗多,都僅僅是“原發性多汗”,屬於正常,那麼不正常排汗(多汗)是如何體現?

中醫學上,“有病”的多汗指滿頭大汗,頭面部出汗多且汗流不止,多是因為人體內鬱邪熱,熱蒸於上造成,可分實證與虛證區分。調理分虛實:

實證:滿頭大汗是體內濕熱造成,常見雙目發黃、舌苔黃膩、小便不利。機體受到濕邪侵襲,濕邪鬱堵,積聚然後生熱,形成濕熱往機體四處發散,循經絡攀上迫使津液外洩,便出現滿頭大汗的情景。脈搏無力心跳加速,助長發汗趨勢,發汗更嚴重。

虛證:陽氣不足也會引起頭面多汗,發汗原因卻不是因為熱,觸摸四肢沒有溫暖感,人體表現為氣短、畏寒,乏力。多見於產後、病後的人群,因陽氣不足腠理不固導致津液外洩。



穴位建議:肩髃穴

可活絡通經,解表散熱,尤善於治療風熱。按摩該穴可改善動脈彈性從而增強肢間血液循環,增大血液流量,使血液活躍,通行散熱除濕。一般用二指壓法以適當力度按摩1-3分鐘即可,該穴對治療關節炎也有強大療效。

網紅驗方推薦:

棗芪黑豆湯:

取紅棗20顆,黑豆2兩(100g),黃芪1兩(50g);以水煎服,對於氣虛自汗治療大有好處。

參芪五味子煲豬心:

取黃芪、黨參各12g,五味子4g,新鮮豬心一個(完整,不碎件),把藥材放入豬心中,加水一同熬煮,最後吃肉喝湯,其善於解決人體陽氣不足導致的體虛自汗、盜​​汗。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中醫偏愛的養生穴,益心安神,抗擊衰老,懂得使用健康常伴


前不久曾有報導,河南西平縣百歲老人宋寶興,心智開朗最愛讀《聊齋誌異》。已經101歲的他看起來依然精神矍鑠,他說他的養生秘訣就是“1天做40個仰臥起坐外加日啖3片姜”。

古人云“早吃三片姜,勝似人參湯”吃薑有助於緩解疲勞、增進食慾。因生薑性微溫,使用後容易發汗,從而幫助人體發汗排毒,善解胃寒,但陰虛人群不宜久服。

中醫偏愛的養生穴,若能利用上,百病可止

膻中穴:抗擊衰老

人體重要的交會穴,長按可有保健作用,行“止咳平喘、寬胸理氣、活血通絡”的作用,按摩可使瑣事消散,內心舒坦全身放鬆。



養老穴:眼睛有神

該穴有舒筋活絡、明目提神的作用。因其對腦血管疾病有明顯療效,故適用於所有老年人,是一個預防衰老的穴位。

少海穴:益心安神

少海是心經的合穴,該穴防治氣短有功,長期按摩可行氣活血、消結散瘀、降低心火,緩解心痛心煩等病症。

商陽穴:瀉火通便

尤其是老年人,大便經常解不出來,可以用刮痧板刮拭手指商陽穴,反复刺激便意將至。此外商陽穴亦是男性性功能保健穴,壯陽強精延緩衰老。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按摩三對穴位就能養心養腎


第一對


神門穴配太谿穴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太谿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兩個穴位一個歸心經,一個歸腎經。這兩個穴位配在一起按摩就有交通心腎的作用。


第二對



勞宮穴配關元穴

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之一,在手掌心,當第2、第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關元穴是任脈的穴位之一,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勞宮穴屬於心包經,心包和心的功能相等同。勞宮穴直通心氣,關元是人體元氣之根的地方,與腎氣相關。用掌心按摩這兩穴可使心腎相交。

第三對


勞宮穴配湧泉穴

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之一。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之一,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第3 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 /3 與後2/3 交點上。此穴位千萬不可重力按壓。

每晚睡前,按揉兩穴可使心腎相交,具有助睡眠、降血壓的功效。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常揉3穴防“夏懶”



夏季氣溫升高,烈日當空,人們極其容易出現整天昏昏欲睡、老是感覺“睡不夠”的一種現象,這種現像被稱作“夏懶”。其實,只要經常按一下身體的幾個穴位,就可預防“夏懶”,安然度夏。

太陽穴: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按摩時,先將四指併攏按摩上下眼瞼,然後按摩的手指從眼角處向太陽穴處移動,按摩數分鐘。常按摩太陽穴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緩解疲勞。


風池穴:位於頸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相平,屬足少陽膽經。按摩它除可提神外,還能緩解眼睛疲勞,特別對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長時間伏案的人,效果更好。保持身體正直,兩手拇指分別置於兩側風池穴,頭後仰,拇指環形轉動按揉穴位1分鐘,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反复5次。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的最高點,是手足三陽經及督脈陽氣交會之處,按摩這裡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於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持續30秒;同時可做輕柔緩和的環形按揉,反复5次。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動脈硬化,冠心病,這兩個穴位可緩解,懂得使用心臟健康


生活質量越來越好,罹患動脈硬化的人越來越多,久而久之管壁越積越厚,血管腔狹窄,冠心病出現。如何緩解病情,這裡有簡單方法。

冠心病症狀,按摩可緩解:

極泉穴:緩解胸悶,強心通絡

此穴位於腋窩頂點處,有脈搏跳動的地方。極泉穴特別適用於夏天使用,緩解夏季炎熱帶來的心情煩躁,動盪不安,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常按摩還可減輕冠心病帶來的心痛、胸悶之感。


心俞穴:活血理氣,清心寧志

該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上,不容易找到。可搭配其他穴位進行聯合運用,如搭配內關穴強化心痛治療效果;搭配神門穴治療健忘失眠,療效卓越。但因為心臟是相對脆弱的髒器,所以按摩的時候不宜用力。

冠心病的飲食方案:

毛冬青茶:

善治冠心病,預防急性心肌梗死。取毛冬青藥材90克,分別煎水兩次,一日早中晚三次服用。

薏米海帶雞蛋粥:

主治高血壓、冠心病,預防風濕性心髒病。材料分量無限制,適量即可,將薏米、海帶放入高壓鍋中用旺火煮爛;然後將雞蛋炒熟,倒入事先準備好的薏米海帶湯(連渣倒入),燉煮片刻調味即可食用。

四仁蜂蜜膏:

養血潤膚,治療動脈硬化。材料:松子仁、柏子仁各300克,去皮桃仁500克,核桃仁1000克;放入機器中一同搗爛,變成粉末後倒入蜂蜜讓其成為蜜膏,服用時候用水沖服。

玉竹湯:

可滋陰潤燥,適用於動脈硬化患者。取白糖、玉竹各10克,加水煎煮15分鐘後即得,玉竹可以食用。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心悸失眠,下肢發冷,防治高血壓無非這3穴,按摩降壓常用健康


夏天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高低起伏變化大,早上因溫度高容易使人出汗,人體周圍血管舒張,導致血壓下降;但一到晚上,高血壓患者血壓便會攀升,患者多為情緒緊張,心悸,因長期失眠造成血管收縮,長期高血壓可引起心臟結構、功能改變,出現高血壓性心髒病導致心力衰竭。不妨嘗試以下穴位。

太衝穴:平息肝火,緩解高血壓

肝火上逆可造成氣血妄行,血液不按原定路線行進,需要更大的血管壓力維持正常血流方向,毫無疑問加重心臟負擔。太衝穴可回陽救逆,按摩消除肝火實旺,​​疏泄不良情緒,使體內陰陽平衡穩定血壓。



內關穴:心臟要塞的保健穴

氣行則血行,血行則血壓降。按摩內關穴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緩解胸脅脹痛,防治失眠。常見太衝、內關共同使用,兩穴皆有緩解失眠之功,但太衝穴更善於清除肝臟實火,護肝防止血液妄行;內關穴更善於保心護心,消除心悸,通達氣機,使得血液暢通。兩穴相須而用,可使血壓驟降平穩。

足三里穴:長壽穴,引血下行

高血壓患者都有的通病,就是感覺到下肢發冷,行動無力,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血不下注無法滋潤下肢。此時可按摩足三里穴,通經活絡,引血下行從而減輕“血壓負擔”。

養生保健食療方推薦:

木耳炒芹菜:清水泡發木耳,芹菜洗淨切段,佐以薑片、蔥在鍋上煎炒,最後調味即得。

玉米須煎飲:玉米三根,剝皮後留下玉米須,洗淨後加水煎,堅持日飲三次,促進體內細胞新陳代謝。玉米須中含有鐵、鈣、磷元素有利於脂肪、膽固醇代謝,預防高血壓、慢性腎炎、膽結石病。

友情提示,高血壓老齡患者可嘗試多拍拍頸部血管,減輕頸動脈硬化造成的頭暈、臉紅症狀。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五個頸椎操動圖,趕快拿走,拯救你的頸椎!


動作一:仰頭望掌鍛煉要訣: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頭盡量往後仰,仰視手背。

注意事項:手臂盡量伸直向上,否則達不到效果。

鍛煉效果:舒緩肩頸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動作二:旋肩疏頸鍛煉要訣:雙手手心向下搭肩,由後往前旋轉,再由前往後,各30次。

注意事項:運動時頸部肌肉一定要放鬆,舒適為度。

鍛煉效果:活動頸椎關節和肩關節,保持關節的靈活度,緩解肌肉痙攣和疼痛。


動作三:
頭頸相抗鍛煉要訣:兩手交叉貼於頸部,頭向後仰,手向前使力,形成相抗效果。

注意事項:動作宜緩慢協調,切勿盲目追求速度與力度。

鍛煉效果:增強肌肉韌性,使頸後肌肉力量得到加強。

動作四:左右伸展鍛煉要訣:頭部緩緩向左肩傾斜5秒,返回中位;再向右肩傾斜。

注意事項:雙肩、頸部要盡量放鬆,動作以慢而穩為佳,切忌用力過猛。

鍛煉效果:促進頸椎血液循環,恢復關節、肌**性。

動作五:前俯後仰鍛煉要訣:雙手叉腰,先低頭使下頜向前胸靠近,後抬頭後仰。

注意事項:動作宜緩慢協調,不可盲目追求速度與力度。

鍛煉效果:增強頸肌肌力,維繫頸部軟組織的自然彈性。

24小時頸椎保護法

7:00 早晨主動調溫

無論冬夏,都要給自己的頸椎以舒適的溫度。

10:00 五分鐘的頸椎操

利用工作間隙休息練習一下頸椎操。

14:00 兩種按摩的方法

抽出幾分鐘按摩後頸,緩解疲勞。

18:00 做做戶外運動

增加戶外活動是養護頸椎的方法之一,游泳、打球、練瑜伽是比較適合的運動。

20:00 晚餐補腎加分

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牛骨等可補腎髓,強壯筋骨。

頸椎病防治四要訣

調整坐姿活動頸部

頸肩部放鬆,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保持脊柱正直。

抬頭遠眺舉頭望月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於低頭狀態時,會影響頸椎和視力。伏案過久,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鐘左右。

選個好枕睡個好覺

枕頭不宜過高、過硬或過低,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並保持略後仰,不要把枕頭枕在後腦勺上,應使枕頭與肩同高。

防寒防濕避免損傷

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

預防頸椎病的5個方法 ▼

1.避免長時間低頭勞作,操作電腦時要注意休息和活動頸部。

2.夜眠時不宜用高枕,應用低枕枕於頸部,枕頭宜兩側略高,使側臥時仍保持頸部正確的位置。

3.注意保暖。

4.讓病人了解頸椎病的有關知識,提高防病意識,增強治療信心。

5.每天上、下午堅持做頸椎保健操,常活動頸椎。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