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按5穴降血壓


風府

風府就在腦袋後面,大家從上往下摸,摸到第一個坑的位置,那就是風府,你按揉這個地方就可以起到調節血壓的作用。

風池

風府和耳垂之間連線的中點,這個穴位就是風池。這個穴位也是每天沒事的時候或是乾活干累了都可以坐下來揉一揉它,揉到有酸脹的感覺即可,不要揉到疼痛。


太衝

太衝穴在足大趾和次趾中間靠後的地方,與手上合谷的位置有些類似。因為它是在兩個骨頭之間,如果你用整個指頭按揉的話感覺會比較差,不妨用指頭的側面按揉,揉到有酸脹的感覺就可以了。

湧泉

湧泉穴位於我們的腳心,把腳掌分為前中後三部分,湧泉穴就在前一部分和中間一部分交叉地方的正中間,用手摸那個地方正好是一個坑,揉一揉就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降壓溝

降壓溝是一個便於操作的地方,在耳輪後面有一個手可以觸摸到的溝,這就是降壓溝,沒事的時候也可以揉一揉,但不要揉到疼痛,揉多長時間也是自己來定。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血管閉塞,動脈硬化,通血管無非這些穴位,懂得使用健康常伴


“動脈硬化”我們不少接觸,隨著年齡見長,可能每個人都要面對。防治動脈硬化,需要記住這些要點,即“減肥、泵血、活絡、充血、引血下行”。

減肥:肥胖通常與三高同至,血管缺乏彈性,可先從減肥入手。人體出現“水腫型”肥胖多因水濕滯留造成,脾是疏泄人體水濕的髒器,水濕嚴重脾的工作負擔也隨之增大,超載情況下,脾失健運造成吸收不良,贅肉難減。減肥先除濕,可按豐隆穴;可同時配伍按摩脾俞穴,健脾和胃,利濕升清。


泵血:
心臟是人體“輸出泵”,動脈硬化導致泵血負擔加大,可刺激穴位讓心臟蹦出有力,按摩心俞穴,清心理氣,活血止心痛,增強心臟機能。

活絡:肩井穴屬於常用腧穴之一,有活絡消腫的功效,按摩可治療頸椎病。常受動脈硬化困擾的老年患者,頸部血管老化嚴重,而且血管細小,血液不達頭腦,老人家也因此總是抱怨頭暈。可先從緩解肩膀肌肉著手,讓其恢復到自然放鬆狀態,讓肌肉放鬆,血管舒張,打通經絡讓血液流通。

充血:人體精血不足,營養物質無法供補全身,再加上動脈硬化,“氣血”皆不通,大腦缺“養”可擾亂神誌,人多焦慮;脾缺“養”則脾不統血,注意力潰散造成失眠多夢。此時可按摩三陰交,健脾和胃,促進精血生成。也可同時按摩血海穴,令氣血通行,運走水濕(水濕阻擋氣血通行)。

引血下行:足三里穴是長壽穴,動脈硬化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症狀,即患者感覺到下肢發冷,行走無力,這都是血不下注,下肢無法得到滋潤所致。按摩足三里穴可通經活絡,引血下行,讓腿部足部血液充盈。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中醫認為,養生要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根據中醫的基礎理論,四季中夏天屬火,五行中心臟也屬火,夏季暑熱之邪容易傷心,能夠導致心病的發生。從而出現心情不寧、心煩、心跳加快,加重心臟負擔,誘發疾病。另外,汗為心之液,夏季汗出過多,極易損傷心氣,所以,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睡午覺

午時指中午11~13點,此時陰長陽消,心經最旺。炎炎夏日,晝長夜短,同時體力消耗甚大,午時小憩,是最好的養心養神方式,起到一般時間睡覺所起不到的作用,有心髒病的人要特別小心,注意休息保護心臟。午睡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不易過長,上班族中午若不能午睡,可以靠在椅子上,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也可以起到養護心臟的效果。

調節情緒

中醫認為“心藏神”,意思是心臟掌控人的情緒。心具有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心緒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這樣人才會長命百歲。心氣浮躁時,可聽一些舒緩的輕音樂,也可以聽一些鋼琴曲。當代著名鋼琴曲演奏家有理查德克萊德曼、班得瑞等,其中班得瑞的音樂輕柔悠揚、舒緩寧靜。主要代表作有《清晨》《初雪》《月光》等。可在心情煩躁時聆聽,可頤養心性。

飲食調護

夏天人們心火旺盛,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減退,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盡量少吃助火的食物,避免口腔潰瘍、痤瘡、便秘等病症發生。《本草綱目》記載,蓮子甘、澀,性平,歸脾、腎、心經,具有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的作用。在此推荐一款蓮子薏米芡實粥。材料:去心蓮子50克、薏米30克,芡實20克,糯米50克。將蓮子、薏米、芡實及糯米用清水洗淨,放入大碗,加入適量清水,放入電燉盅,隔水燉煮一夜,第二天盛出,加蜂蜜或冰糖調味食用。也可以直接放在火上,燒開後轉微火煮1小時。需要注意的是,感冒、發熱時不宜食此粥,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食。

穴位按摩

勞宮是心包經上的大穴,勞宮兩字,可以理解為勞累之後休息的宮殿。該穴位在手掌心,當第2、第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按摩這個穴位可以清心火,安心神。按摩時,可以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亦可將兩手頂於桌角上按,每次按3分鐘左右。當情緒激動、手心冒汗時,不妨按按勞宮穴平復心情,長期堅持還能強壯心臟。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人體“降火”無非這4穴,懂得使用瀉走火氣,健康常在


火邪分虛實,實火多為外感所致,患者常見面紅耳赤,咽喉腫痛,身熱便秘等情況表現;虛火多由內傷損耗所致,陰虛、氣虛皆能造成火旺現象發生,常見人體潮熱,躁動不安,機體多為消瘦。

人體上火,火氣在人體內一般急迫而上,人體多有失眠、牙痛、頭痛、耳鳴等症狀發生,如何有效祛火?

太衝穴:降肝火

情志紊亂,煩躁不安的人容易失眠,主要原因是人體肝火旺導致肝鬱氣滯,情緒無法疏導,擾亂心神。可按摩太衝穴,它是肝經原穴,掌控肝經火穴,良好按摩有助於消散肝火。



行間穴:降心火

上火主要分為“心火”與“肝火”。行間穴可強降心火,進而乾預肝火卸載過程。若人體有鼻出血、口腔潰瘍、牙痛、舌頭長泡等情況發生暗示肝火已經進入心經,需要卸除心火。可以以太衝穴為起點,按摩至行間穴。

中衝穴配解溪穴:防治一切熱病

火邪形成與熱邪有關,熱之極便會形成火,幾乎沒有本質區別,人體火盛可見眼睛發紅,臉部漲紅且久久不退,可長期按摩中衝穴、解溪穴,通絡祛火、消炎止痛,驅走煩悶心情,緩解眼紅目赤的情況,不做“大紅臉”。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相由身生”?五官能反映出哪些身體狀況?

阻止“腎虧”無非這4穴,懂得使用精力旺盛,健康常在


老忘記事不一定是大腦問題,多考慮腎虧。腎虧,意思同腎虛,指腎臟部位精氣不足;腎虧常分兩種情況,即腎陽虛與腎陰虛,腎功能好壞影響大腦運行。

中醫學上對腎與精之間的關係闡述為“腎藏精”,精是什麼?精的生成受父母傳承,通過水穀來充實,先天之精是子女禀受於父母的構成各組織器官的原始生命物質,這種先天性物質主要藏於腎中。水穀之精是以先天之精為基礎進而輸布五臟六腑等不同組織器官中,因此大腦營養皆由腎精提供,人多健忘與腎臟出現問題有關。


腎精足,腎氣旺盛,人多表現為精力旺盛,思維敏捷。但若腎精虧虛,腦髓得不到腎精濡養,人多表現為健忘頭暈,思維遲鈍嚴重者甚至出現認知障礙。可通過以下穴位防治。

按摩前先自檢:

腎陰虛:牙齒鬆動,牙齦腫大且向外暴露,伴有頭暈耳鳴,脫髮的情況;

腎氣虛:牙齒鬆動,腰膝酸軟,尿不淨;

腎陽虛:精神不振,小便清長,畏寒怕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洩;

補益腎氣:尺澤穴

其機理主要是取肺氣之盛彌補腎氣之缺,但只適合上實下虛的人群,該穴可因人體肅降肺氣,使得人體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等症狀消失,肺氣虛弱的人不宜使用。

腎經原穴:腎俞穴

該穴可長期按摩,有助於增強腎功能,壯補腎氣治療陽痿、耳鳴、腰痛、遺尿等腎陽虛症狀。該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上,盡量讓他人幫助按摩,用雙手按摩至少10分鐘以​​上,如果手酸可以換捶打方式每次擊打30-50次即可。

鼓動腎氣:湧泉穴

它還是人體長壽的大穴,按摩可促動腎氣釋放,鼓動水穀之精通達全身,像源源不斷的泉水滋養身體各處,故名湧泉。

女性邁入中年後常有脫髮,四肢冷,臉色蒼白等情況發生,這些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可通過按摩湧泉穴使得精華上榮於臉。



昇陽固脫:百會穴

腎不好,腦髓供養不足,該穴有開竅寧神之功,善於治療頭痛,神經衰弱,預防失眠;其昇陽固脫之性能防止“失腎所養”的髒器發生下垂。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防濕氣,找6大開關!


濕氣的祛除則不妨找到身體的6大祛濕開關湧泉穴、陰陵泉穴、足三里、大椎穴、承山穴,豐隆穴進行針灸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濕氣哦。

1、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2、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3、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穴位是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功效:該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濕,生髮胃氣。有健脾利濕的作用。針灸刺激足三里穴,不僅可以達到祛痰濕排濕毒的效果,還對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水腫有緩解作用。

4、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5、承山穴

位置:伸小腿時,腿肚的肌肉呈現交角處,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位於小腿肚子下方正當中)是除去人體濕氣的最佳的穴道。

功效:這個穴位是祛除濕氣最有用的穴位。經常按摩這個穴位,不但可以讓我們精神振奮,並且可以有很好的祛濕作用。

6、豐隆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一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功效:具有調和胃氣、祛濕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尤其對於祛痰祛濕療效顯著。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眼睛疲勞,頸椎痛,上班族不可錯過的穴位,不會用太浪費


上班族正受嚴重視力問題困擾,到2020年,我國視力殘疾人數將將達到5000萬人以上!尤其是上班族、學生,面臨社會上越來越大的壓力,不想長期寄望於吃藥治療,可從人體穴位防治方面下功夫。

緩解視力疲勞,減輕頭暈頭痛,可按摩眼部穴位:

瞳子膠穴:防止眼瞼皮膚下垂,促進眼周血液循環;

承泣穴:眼睛紅痛的時候按摩,可疏風散熱,明目清熱,改善紅痛;

睛明穴:消除眼疲勞,防止眼壓升高;

攢竹穴:可改善長期用眼導致的頭暈、頭痛,明目醒腦,緩和眼瞼跳動不適感;

魚腰穴:改善眼部疲勞,頭痛亦可按摩改善;

絲竹空穴:明目之痛,效果明顯;

這些都是眼周重要的穴位,一般按摩3-5分鐘,感覺按摩處有酸脹感即可停止,注意用眼衛生,及時給眼睛休息。



預防鼠標手,可多按摩曲池穴:

曲池穴是表裡雙清的要穴,行疏風散熱,解風熱表邪的作用,可治療上肢酸痛無力,疏通經絡,緩解手臂疼痛。一般來回按摩此穴約5分鐘,一天三次,堅持數周可見效果。另外配合扭手腕的動作,可化解經絡堵塞,活血止痛。

頸部肌肉疼痛,按摩經外奇穴,頸百勞:

大學生、工作者忙於學習或工作,伏案事件過長容易造成頸部肌肉僵硬酸痛,這時候可以找到頸部頸百勞處進行按摩,可適當敲打幫助舒經活絡,防治頸椎病或者落枕。出現酸痛感即止。

感冒+ 咳嗽不止,試用組合穴:迎香穴+ 太淵穴:

迎香穴按摩十餘次後轉戰太淵穴,太淵穴也只需按摩2分鐘,整套動作下來為一組,不超過3分鐘…幾組過後略感覺穴位酸脹即可停止。也可以熱水泡腳、呼吸蒸汽輔助治療,一周後可有見效。

人生不易,請珍惜自己,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陰陵泉,足竅陰,祛濕養生無非這2穴,會用的人健康常伴


中醫理論如何定義濕氣?人一年四季都可因濕邪犯病,尤其是長夏,因濕邪犯病的人更多。人體運化水濕的器官是脾臟,濕邪侵襲人體後首先困脾。

濕邪的表現有哪些

濕邪多為陰邪,重濁粘膩,容易鬱積停滯在人體。濕邪在人體多損耗陽氣,若脾陽受侵擾停止水濕運化,人體多出現水腫、泄瀉、小便不利等情況。

濕邪除了阻礙水液運化,還阻遏氣機,氣機升降失常導致人體出現食少納差,便溏,胸悶、頭身沉重等情況。

如何除濕?這些穴位祛濕常用

陰陵泉穴:清脾化濕,提高人體宣發水液功能。


足竅陰穴:
清熱利濕,使人體內外經脈氣血得以通竅。

祛濕養生方

白扁豆山藥粥

取大米200克,白眉豆30克,干山藥20克;先將大米煮成粥,然後放入白眉豆煮20分鐘,最後放入山藥,調味即得。該品有補虛祛濕之功,可健脾益胃,尤善於痰濕中阻嚴重者。

苡仁山藥粥

用薏苡仁取締白眉豆,山藥與苡仁分別取30克,先將大米熬成粥,然後按先後順序放入苡仁與山藥,調味即得。該方有較強利水滲濕功效,健脾祛濕效果良好。

黃花菜馬齒莧湯

選材:白朮15克,芡實、苡仁各40克,黃花菜、馬齒莧各50克。除馬齒莧、黃花菜外,先將其他藥材洗淨煎湯然後濾除藥渣,往藥汁中放入黃花菜、馬齒莧,煮一陣子調味即得。該方可健脾祛濕,還有清熱解毒功效。

祛濕冬瓜湯

主要材料:冬瓜500克,瘦肉50克。先將冬瓜洗淨,去皮去瓤後切片,與瘦肉片同炒,然後加入適量開水。燉制10分鐘直至把冬瓜煮爛後調味,喝湯食肉。該方夏天使用解熱祛濕,消暑,利尿。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遇上頭痛怎麼辦,特效穴位幫助你!


頭痛通常是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線以上部位)的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症狀。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如感冒、鼻竇炎、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頸源性頭痛、顱內病變等。頭痛的部位也很多,包括前額痛、後頭痛、頭頂痛等,今天,有請王紅建大夫跟大家分享緩解不同部位頭疼的特效穴!

1


前額和眉棱骨痛

前額和眉棱骨痛一般屬於胃經的病症。從二三腳趾間的陷谷穴向內庭穴方向按摩幾分鐘可緩解症狀。

①陷谷穴:位於足背,在第二、三蹠骨間,第二蹠趾關節近端凹陷中。

②內庭穴:足背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2


偏頭痛

來無影去無踪的偏頭痛,多與三焦經有關。三焦經肘部的清冷淵、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關穴,都是偏頭痛的特效穴。

①清冷淵穴:在上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穴上1寸。

②天井穴:在上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③外關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橫皺紋向上2寸(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

3


頭頂痛

頭頂痛一般屬厥陰經病,多從肝經論治,應針刺或點按百會穴,即可有效緩解疼痛。

①百會穴:在頭部,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4


後頭痛

後頭痛屬太陽經病。按揉小腸經的後溪穴,可緩解後頭痛、頸椎病、落枕及情志病。

①後溪穴:微握拳,位於小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5


太陽穴週痛

太陽穴周圍出現疼痛時,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陽穴,如果不能緩解,則可再按摩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

①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②風池穴:在頭後面頸部兩側大筋的外緣凹陷中,與耳垂平行處。

③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6

除了按揉以上穴位,遇到突發性頭痛時,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緩解。

1、冷敷

冷敷是緩解頭痛的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用冰袋或者涼毛巾直接敷在額頭,能夠快速緩解頭痛症狀,特別是感冒發燒,酒後引起的頭痛效果很好。

2、熱敷

熱敷只要對風寒感冒,受涼,血管痙攣,神經性頭痛有很好的作用,可以用熱毛巾或者暖手寶之類的東西直接敷在額頭,起到很快緩解頭痛的作用。

3、閉目養神

坐在光線較暗的房間,閉目養神片刻,放鬆緊張情緒和背部、頸脖及肩膀壓力。



4、呼吸新鮮空氣

深呼吸訓練有助於緩解頭痛。在新鮮空氣下進行深呼吸,是應對頭痛的一種更有效的自然療法。

5、藥物治療

用藥物治療頭疼需對症下藥,比如感冒了可以吃一些百服寧,對乙酰氨基酚或者中藥柴胡口服液等等。由於高血壓或者腦血管疾病引起頭疼的要服用活血止痛藥物。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記住了緩解不同部位頭痛的特效穴了呢?王紅建醫生提醒大家,如果遇到持續性或頻發性的頭疼,經按摩、服藥後不能緩解,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病因,對症治療!

供稿:北京東城中醫醫院

文章來源: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