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種病症穴位按摩——21~30穴位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頭刮痧,點揉合谷穴,風府風池穴。

22、腹瀉,病因為受寒引起腹瀉,大便如水,一天幾次,體溫正常,隔鹽炙,神闕穴,神效。

23、腹瀉,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療法。腎、腎上腺、腹腔神經叢,脾胃,結腸肝膽反射區,加補糖水鹽水。


24、夜尿多,腎虛,刮捏手小指,炙或點揉夜尿點。(小指末節中間)

25、痛經,點揉崑崙穴,太谿穴,撥揉踝後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衝脈。

26、手指麻木,病為風寒瘀阻手指經絡,灸少商穴外關穴。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為風寒如表絡,炙太淵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取條口穴,承山穴,強刺激,病因為寒入陽蹺。

29、肩周炎,人老體衰,筋脈失養,致使肩關節運動障礙,刮痧活血肩周,點揉強刺激天宗穴3分鐘。

30、打隔,因暴飲暴食造成隔肌驚攣,取足反射區腦垂體,胃食道,胸膈反射區。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有一條經絡,連接腎、脊髓、腦,一旦不通,問題很大!



督脈屬於人體的奇經八脈,是人體重要的經脈之一。從字面含義上看,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督促的含義;從循行路線上看,督脈主要在背部,背為陽。這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所以又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

督脈所聯絡的髒器,以腎、脊髓、腦為主。在生理功能上,它們是互補的,關係生命本源。一方面,人的陰陽元氣皆出入於腎,督脈循腰絡腎,連繫命門,督脈的脈氣部分源於腎,脈氣充盈也能養腎,關係生命之本。

另一方面,腎主骨生髓,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之海,《本草綱目》稱:“腦為元神之府,督脈貫脊而上,直系腦戶,直接影響腦與脊髓的生理功能。且腦是人的高級中樞,脊髓是低級中樞,而督脈的路線與脊髓有重複的地方。

所以督脈與人的神智、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可謂性命攸關!



具體來說,督脈重要性有兩點

1

“陽脈之海”當然要調節陽經氣血。督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相交會,與各陽經都有聯繫,所以對全身陽經氣血起調節作用。

2

反映腦髓和腎的功能。督脈行脊裡,入絡腦,又絡腎,與腦、髓、腎關係密切,可反映腦、髓、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腎為先天之本,主髓通腦,主生殖,故脊強、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統疾患與督脈有關。

一旦不通性命難保!

督脈屬於陽脈之海,長於胞中,由會陰曆長強,循背理行道大椎穴,上到風府入於腦與任脈會合。任督二脈就像一條繩索一樣繞著人的身體轉一圈,循環一周為三個月,所以中醫往往讓內分泌失調的女性吃藥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這樣三個月為一個單位地吃。

一旦督脈不通,引發的疾病將遍及全身,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都會受到波及,如頭風、頭痛、頭重、頸部發硬、頭暈耳鳴、眼花、嗜睡、癲癇、腰背僵痛,還包括手足震顫、抽搐、麻木及中風,可見性命攸關!

當督脈氣血異常時,就容易造成六腑功能慢慢下降。如膽功能下降的人就會背痛;膽囊有炎症兩年以上的人內眼角鼻樑兩邊就長了斑;腎功能下降的人腰兩邊也痛,包括慢性腎炎的人等。所以說,督脈強壯,我們才能頂天立地!

如何疏通督脈?

刺激兩大穴位!

1


命門——強腰、補腎、壯陽氣!

命門在腰部後正中線上,跟肚臍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沿著肚臍向後找,到了背後正中的棘突下面的凹陷就是了。命門有什麼作用呢?命門在腰部,可以壯腰補虛,溫補脾腎,可以治療腰部虛冷疼痛、遺尿、腹瀉、男性的遺精陽痿,以及女性虛寒性的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等。

前面我們說了,督脈是“陽脈之海”,而命門就是它的陽氣之根!命所以門最大的作用就是補陽氣,當然這並不僅僅是現在滿大街廣告的“壯陽”,那種所謂的“壯陽”其實就是拔苗助長或者說殺雞取卵。而按揉穴位或者艾灸才是真正的壯陽之道。

艾灸的話用懸灸或者木質艾灸盒灸,每次30分鐘以上,按摩的話每天花3分鐘用手掌來回擦命門,直到有一股熱感透過皮膚向裡滲透為止,這種擦法其實連膀胱經的穴位也一起刺激了,效果更好。

2


百會——昇陽舉陷、回陽固脫!

百會有“三陽五會”之稱,即足三陽經與督脈、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是人體陽氣匯聚的地方。其功能是開竅醒腦,回陽固脫,昇陽舉陷。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癲狂、泄瀉、健忘、不寐、陰挺等。現在治療中風、記憶力下降等老年病時都要選百會穴。

百會還有以下一些妙用:

1

降血壓。手掌緊貼百會穴呈順時針旋轉,每次做36圈,可以寧神清腦,降低血壓。

2

美髮。將食指或中指按壓在百會穴上,逐漸用力深壓捻動或做輕柔和緩的揉動,然後用空拳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進行3分鐘。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頭皮的抵抗力,從而減少脫髮斷發。

它和正確的梳頭方式一樣關鍵,比如梳頭時應順著毛囊和毛髮的自然生長方向,切忌胡亂用力拉扯。因為頭部有督脈、膀胱經、膽經等多條經脈循行,所以最好順著經絡的循行梳頭,這樣輕而易舉就能調理多經。

還有就是灸百會,雖然這個自己操作時有點難度,但還是可以做的,撥開頭髮灸即可。因為百會可以升提陽氣,所以對那些脫肛和子宮脫垂以及胃下垂的病很有作用,因為這些病的病因在中醫眼裡是一樣的,統稱“中氣下陷”,就是本來有東西向上提托著這些臟器,現在提東西的沒勁兒了,它們就往下墜了。

3

百會穴更對治療頭痛十分有效,古時候就有評定。“頂門一針”這句諺語大家都知道吧,“抓住致病處,痛下針砭”是這句話的意義,就是用針刺頭頂上的百會穴後,頭痛立馬好轉。至今有關史料仍保存著古代皇帝頭劇痛,因針刺百會穴而治癒的記載。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五十九種病症穴位按摩——31~59穴位


31、打隔,病因為交感神經興奮,造成食道收縮性反應,點揉足大趾腹中間腦垂體反應區,強刺激。

32、肝瘀氣滯,症狀胸肋脹,食不下,取脾經絡穴大包穴,胃經的不容穴期門穴,章門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氣。

33、胃痛,直取胃經的衝陽穴,歷兌穴,強刺激,足部胃反射區,腹腔神經叢用補法。

34、腸鳴腹脹,灸內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區腹腔神經叢,脾、腎、肝、膽結腸反射區。

35、胸痛,呼氣吸氣都痛,病因為生氣所發,氣會膻中,患者腹臥強口撥揉法強刺激承山穴至崑崙至太谿穴,患者痛時喊出聲音來。

36、少兒突發性腹脹、腹痛,病因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處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對,指甲外側)



37、小兒發熱,足部反射區療法,腎上腺,腹腔神經叢,結腸區揉法,全足搓捏,以雙足雙手出汗為度,多喝溫開水。

38、大便困難,病因為長期用瀉藥,致使直腸神經叢麻痺,啄法使腰骶部發熱點揉承山穴,支溝穴,足部直腸,結腸反射區及腹腔神經叢腦垂體反射區。

39、便秘,點揉腕後心經神門穴至有便意,然後再排便,可減少心腦血管意外病因為心腎不交,致使腎的司主二陰功能減弱。

40、便秘,病因為老年陰液虧損,體液從表皮膚散失過多,肺所主功能失調,大腸與肺表裡不合,刮痧療法,重點刮手食指雙側,配肺經大腸經五輸穴。

41、旅途便意,點壓手掌中心,胃腸腎反射區。

42、暈車,強刺激點揉風池穴特效。

43、鼻出血,雙手中指相鉤,加壓5秒鐘,兒童多見。

44、眼乾,症狀眼乾無淚,強刺激攢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風府穴。

45、氣閉耳聾,病因感冒引起,取撲參穴,強刺激,特效。

46、隆閉,症狀為小便點滴不暢或不通,取足反射區下腹部,腹腔神經叢,腎及腎上腺,加強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區。

47、老年前列腺病,臍下中極穴,會陰穴,常按摩有特效。

48、突發性疝氣,強刺激足反射區腹股溝3分鐘,太衝穴1分鐘。

49、心腦循環不好,子午流注調理方法,中午11點至1點時點揉通裡穴,神門穴,晚7點至9點揉曲澤穴,郗門穴,內關穴,大陵穴,拿揉腋窩淋巴。

50、防中風,全頭刮痧保健,重點刮百會、太陽、風府、風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鐘。

51、頭痛

症狀:頭部某點疼痛,類似脈搏跳動。做事沒精神,思維遲鈍。

方法:偏頭痛,多半有氣鬱積在心。在同側找到痛點,用拇指輕揉,疼痛處多有結節,可揉開。也可揉搓外關穴治療。

52、胃酸

症狀:吃飯不規律,導致胃不舒服,很餓卻不想吃,胃酸較多。

方法:取坐姿,全掌用力摩擦大腿正上面,由大腿根到膝蓋部位的肌肉。反复摩擦3分鐘。以打嗝為佳,這部位許多穴位可調節胃的功能。

53、乳腺增生

症狀:大多年輕白領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方法:可敲打經絡,尤其是“膽經”。

用指節由大腿外側腰下方,一直敲打到小腿外腳踝上方。每天不定時敲打3分鐘。

54、便秘

症狀:大便乾燥,排便不暢,會造成小腹贅肉、膚色不均。

方法:用“推腹法”可治。臨睡前用兩手指肚從心窩推到肚臍,再從兩側從上往下推。,每晚五分鐘。嚴重者可於起床前再推一次。

55、時差混亂

症狀:白天犯困,效率極低,越晚越精神。晚上無法入睡,熬到凌晨;早上起不來。

方法:“金雞獨立”能靜心,身心俱調。抬一足直立,站穩後閉眼睛。每天堅持練習幾分鐘,一周後,“時差”就倒過來了。



56、掉髮

症狀:大把掉髮,髮色乾枯,毫無光澤。

方法:用手指肚敲打頭部,又稱“鳴天鼓”,可健腦護髮。還可用手指肚梳頭養髮,每次只需兩分鐘,一天兩次,堅持兩週,就會有效。

57、虛胖

症狀:整體不胖,局部臃腫,尤其是大腿、臀部和腰部,由於加班、疲勞、懶惰等原因,無法按時運動。

方法:消除腰部“游泳圈”可於睡前平躺,用空拳敲打腰側贅肉,每次三百下。減腿和臀部贅肉,可跪地板上爬,堅持一月,效果明顯。

58、視力下降

症狀:由於常盯電腦,看東西模糊,眼睛乾澀發癢,眼裡有血絲。

方法:耳垂上戴耳環的小孔,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兩分鐘,揉時要閉眼睛。



59、煩躁

症狀:事情多、任務重時,容易氣血上湧,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靜氣,卻越想越著急。

方法:宣洩。選擇你愛聽的音樂,隨著音樂的節奏,用十個手指肚敲打你的電腦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連心,“十宣”穴位於此處,可宣洩心中鬱結之氣。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夏養心,給心臟減負很重要(方法教學)!



心本屬火,故夏季高溫暑熱會加重心臟負擔,對心臟是個大威脅。下面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就是如何在夏季給心臟有效減負。

《靈樞·經脈》中記載: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在許多人看來最好的強心藥是服用人參,其實在中醫看來,強心效果最好的,是按摩心包經或撥敲打心包經。因為按摩心包經與服用人參有著相類似的作用,甚至是有更好的效果。與其常進補服用人參,還不如每天按摩心包經更有益處。

心包經主要有如下九個穴位,依照運行的線路依次為:天池、天泉、曲澤、郗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心包經在人體12經絡之一,中醫稱其為“救命的心包經”。經常按摩心包經,可有效消除心臟外部的心包積液,解除心臟所受不必要的壓迫,使心臟的功能正常得到發揮,有能力將血液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將堆積的廢物帶走。另外,由於心髒病等引起的突然昏厥,“郗門穴”可作為急救。此外,經常按摩勞宮穴也可有效預防心臟疾病。

拍心包經可化解心鬱

拍心包經先要掐住腋窩下的極泉穴,極泉穴為心經上的穴位,是解鬱的大穴。如果人經常鬱悶,就可能在腋窩下長出一個包,這是心氣被鬱滯的象。把極泉穴彈撥開了以後,就能逐漸化解了包。如何衡量是否彈撥到了極泉穴呢?

當我們彈撥腋窩下的一根大筋的時候,出現無名指和小指發麻的情況,就是彈撥對了。然後在這裡多彈撥幾下,同時用空拳沿著手臂的中線慢慢地拍下來,就能夠化解心鬱。

拍心包補脾氣,提高免疫力

從中醫五行理論,心屬火,脾主土,火能生土,心臟的能力提升,必定能夠提升脾臟的能力。由於心包經的通暢,能使心臟發揮正常功能,間接提升了脾臟的能力。脾臟是人體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器官,因此按摩心包經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多數疾病,按摩這條經絡都能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

拍心包可以減肥

心包在中醫裡是一個獨立的經絡,許多病症都和這個經絡有關。從解剖學來看,心包是心臟外部的一層薄膜,和心臟之間有部份體液,做為心臟和這層膜之間互動時的潤滑劑。在某些情形下,會使這些體液增加,使得心臟的活動受到影響,心臟泵血的能力也就減弱了。供給到皮下的血液也相對的減少,是肥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按摩這個經絡是減肥最重要的工作。

拍心包可幫助退燒

心包積液的形成,主要是身體中出現了疾病,脾臟將主要能力用來和疾病對抗,就將運水的工作暫時擱置下來,心包中的廢水就積了下來。由於人體多數的維修工作都在夜間睡眠時進行,因此,多數的積液情形會出現在早上,通常到下午就會退去。

但是當疾病嚴重時,人體會不停的和疾病對抗,這時積液就會長時間不退,使得心臟的機能減低,脾臟對抗疾病的能力也跟著下降,進一步惡化心包積液的情形,形成了惡性循環,人體會和疾病形成對峙的局面,就出現發燒的症狀。這時人為的按摩心包經可以快速將心臟中的積液排除,提升心臟的能力,幫助脾臟打贏這場戰爭,燒就退了。因此,按摩心包經也是退燒的最好方法。

提醒:雖然整條經絡的按摩,能夠得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並不能坐下來好好的按摩。而身體又正好有不舒服,例如,暈車或暈船時,或平常突然感到胸悶、氣喘不過來,手腳無力等,只需要按摩胸口的膻中穴,就能很快使症狀得到緩解。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一日抖三抖,活到九十九



胡老師已經退休多年,單位的同事跟他見面後,開玩笑地說:“您的身體棒得跟三十歲小伙子似的,有什麼靈丹妙藥嗎?”

老先生微微一笑說:“哪有什麼外部的靈丹妙藥,靈丹妙藥就在你自己體內,只是你們不知道怎麼用罷了。”

老師的一句話引起大家的好奇心,紛紛請教。只見老師雙手握拳,貼在身後,隨著身體的上下輕微抖動,一邊笑呵呵地說,“看明白了嗎?就是這個。”

大家看得一頭霧水:“就這麼簡單?!”

強腎法

老師頗有深意地說:“千萬別小看這個動作,在過去你花多少錢都不一定能學得到,這可是千金不換的秘訣啊,能夠瞬間強腎強身”

這樣一來,大家更好奇了,趕緊追問是怎麼回事。



老師說:“這個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動腎氣,短時間內使人體陽氣生髮起來。腎乃先天之本,主人體水液,喜暖怕寒。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好靜不好動,導致人體陰氣過盛,陽氣相對不足,會產生乏力、疲勞、健忘等症狀,用這個方法三到五分鐘,就可以緩解一個小時連續勞動的疲勞,是瞬間強腎強身法。很適合現在從事腦力勞動的人”。

這個方法還適合中老年人養生,人老腿先衰,腰腿痛相聯,其實是腎氣衰了,按摩腎腧有直接補腎的功效。

中老年人平時動一動,腎氣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彎了。

基本姿勢和練法

站立,挺胸,兩眼微閉,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放鬆,排除雜念,以腳跟和膝蓋為軸,發動渾身上下各部位的肌肉和內臟的顫抖。

雙手握拳,拳心虛空,拳背輕貼腰眼(或者腎俞穴),利用抖動按摩穴位,雙拳不要故意動,只是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來帶動雙拳進行反复摩擦穴位。

雙腳隨著身體抖動輕微起踮,感覺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

體力好的,也可用腳尖跳動,這樣鍛煉的強度特大,老年人不要這樣做。根據自己體力情況確定是否踮起腳後跟,踮起腳後跟身體鍛煉強度特大!

通過全身抖動,能使內臟運動,增強全身氣血流通;雙拳按摩腎俞,又能激發腎氣,起到補腎的作用。

在過去,這種運動被譽為中醫裡的金匱腎氣丸,有溫補腎陽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補腎方法。

對腎虛,慢性腰脊勞損,腰間盤突出的病人非常實用。

這個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動腎氣,短時間內使人體陽氣生髮起來。

腎俞穴在腰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腎俞穴怎麼找呢?

有個好辦法:

人體背部與肚臍眼正對的位置就是命門穴(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大致上是系褲腰帶的高度);

命門穴向左或者向右量取1.5寸(中指、食指併攏後的寬度)就是腎俞穴;

左右各一個(每人有兩個腎俞穴),見上圖:(不用刻意找准確的位置,大面積搓即可)。

文章來源:雲南中醫

三伏養背,冬天身體不遭罪!


內外兼修,平衡養生,讓艾走進千家萬戶。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時機,而要排出體內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補陽氣,而要補陽氣,就一定要多養背!!

養背就是養陽,養陽就是養命!

俗語講“ 背薄一寸,命長十年 ”,這就是說背部的經絡如果保養的好,暢通無阻,就能延年益壽,百病消除。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總督全身陽氣。

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陽氣最多,且與腎經相表裡,腎主水,於是膀胱經總管全身的水液代謝。

膀胱經還與其他腑臟有著緊密的聯繫,例如肺腧、厥陰腧、心腧、膈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都在膀胱經上,分佈於督脈兩側。


這些經穴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路,刺激這些穴位可起到振奮陽氣、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見,人體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對內臟功能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可調和陰陽,延年益壽。

三伏天,3個常見養背方法

1、艾灸背

凡是養生,就離不開養陽,而艾灸,無疑是養陽的第一法寶。

艾灸借助熱力和藥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溫腎壯陽、拔毒散結、祛寒止痛的效果。

背部艾灸有4個穴位,大椎穴、風門穴、身柱穴和命門穴 4個穴。

1


大椎穴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等等,人體諸陽之匯,是人體所有陽經交彙的一大要穴。

2


風門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常被用於治療一些外感風邪的疾病,像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


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別是此穴用於兒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說是兒童的強身保健穴,經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夠少感冒,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


命門穴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於後背發涼、手腳發涼和腰酸腿寒這類有陽虛症狀的疾病。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體堅實的保護屏障。

經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2、搥背、搓背、撞背

搥背:搥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撞背:雙足與肩同寬,背靠牆壁站立,約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鬆,身體後仰,用背部撞擊牆壁,用力適度,借撞擊的反作用力使身體回复直立,撞擊下背部時,上身適當前傾,使下背部略向後突出,然後進行撞擊。

撞擊時意念貫注背部,使意氣集中於腰、肩、背之間,撞擊100次左右。可提昇陽氣,調節內臟,能使全身氣血通暢。



3、捏背

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五臟背腧穴,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捏脊」是兒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可用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複5~10遍。成人也可以用捏脊來治療保健。

捏脊對於虛性體質常見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慾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提示:有些人一次捏脊會很痛,有的人會疼的掉眼淚,如果堅持了下來,疼了三天之後開始有通暢的感覺。只要堅持捏脊半年,體質會好。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合練貼牆功、扭腰功,拉筋,三功合練,調節全身的經絡和臟器


對於合練貼牆功、扭腰功的養生功效,如果將扭腰功、貼牆功和拉筋結合在一起做,幅度和強度由患者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比這三者單方面練習所收到的效果更好。這是因為前兩者以練腎氣為主,腎氣足則精氣足,精氣足則神氣旺,這對心肝脾肺等臟腑都有好處;而拉筋則通過拉松十二筋經將全身十二經絡全部貫通,尤其是背部的督脈、四條膀胱經和腿上的肝脾腎三條經被率先拉開,這幾乎影響了全身的經絡和臟器,無異於對自己做了全身調理,而全身筋通則經脈通,體內氣血暢行,身體自然健康。

貼牆功

一、凝神靜氣,體會貼牆功的動作要領

在練習貼牆功這門補腎養生法時,人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動作要領:

1、人面對一堵牆、一扇門或者一面鏡子站立, 鼻尖觸牆,腳尖也觸牆;

2、 鼻尖貼牆慢慢下蹲,直到雙腿徹底彎曲,完全下蹲,雙臂抱住下蹲的雙腿;

3、鼻尖依舊貼牆,身體緩慢起立,直到完全直立。

4、重複第一次下蹲的動作。



此外,在練習貼牆功時,人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人們在剛開始練習貼牆功時,必須將腳尖稍稍後移,具體尺度自己把握,保持重心穩定即可,然後緩慢下蹲、起立。這是因為此法看似簡單,但剛開始有難度,主要是腎氣不足之人無力蹲穩, 起立發力,重心容易向後傾斜倒地。因此,人們在做功時一定要專注於脊椎的直立和身體平衡,否則一不留神就會向後倒。

2、下蹲、起立的次數由自己把握,多少不限,但每次起碼應有9次以上。然後以9為單位逐漸加大到18次, 81次等。但不要使自己過於疲勞。

扭腰功

二、凝神靜氣,體會扭腰功的動作要領

和貼牆功一樣,扭腰功也是一套有效的強腎功法,它因為簡便易學、收效迅速,且不受場地、時間限製而受到許多人們喜愛。人們喜歡通過扭腰功來增強精力、性功能、記憶力、骨骼,減少脫髮、黑斑和皺紋。此外,它對所有腰胯以內的疾病都有療效,比如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的疾病,如前列腺炎、膀胱炎、 腸道疾病、便秘和婦科類疾病等,而且還可以減肥,其減肥區域在腰、胯、臀、腹部,正是贅肉最多的部位。所以此法令男女老少皆大歡喜。

扭腰功的動作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雙腳按等同雙肩距離站立,身體略微前傾;雙腳腳趾緊緊向下抓住地面。

2、雙手用力撐住腰部,掌心朝內護住丹田處(肚臍下方) ,兩隻手拇指、食指形成的空白正好在丹田處形成一個空空的方形,雙肘自然彎曲至90度左右。與雙手在用力時形成固定位置。

3、以脊椎為抽心,兩胯帶動整個臀部向左做圓形扭動,經身體左側、後方,最後從右方返回,使整個肚皮和胯部正好轉完一個180度的圈,以此動作連續做20下,即轉20圈;轉圈時雙肘和雙手都在原位置固定不動,就像新疆舞裡腦袋移動而雙手不動的動作。

4、向左方的轉圈扭動做完20個之後,在以同樣的姿勢向反方向轉到胯部20次;做完後再向左方轉動20次,如此反複變化方向轉動。

5、在整個練功過程中,口須微張,與鼻孔一同呼吸,不可緊閉。

提肛

在練習扭腰功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注意雙臂、雙手在扭動時緊張不動,只讓臂胯扭動,這樣扭腎氣提升很快,因為人們在剛開始練習時,最易犯的措是手和臂沒用力緊張,因此不固定,導致手臂與雙臀不由自主地跟著一起扭。

2、要注意雙腳腳趾緊扣地面,這樣既固定了身體,又接通了地氣, 還打通了腳上的經絡。

3、平時除了練扭腰功, 還用提肛來配合,療效會更顯著,比如開會、坐車、走路的時候,都可以堅持提肛,時間越長越好,經過幾次練習後動作會逐漸標準。

拉筋我們前兩天已經說過了,沒看的朋友可以直接戳拉腹筋、拉背筋、拉腿筋、拉手筋、拉頸筋,身體五大部位的拉筋法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大椎為“諸陽之會”,可快速振奮一身陽氣!



大椎穴!又名閻王奪命鎖,是人體的十字路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大椎不通,會堵塞七條經絡。傳統道醫稱它為“諸陽之會”,因為這個穴位在背部的最高點,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穴堪稱陽中之陽。下面我們就和大家詳細分享下大椎穴的養生功效。

大椎穴別名:百勞穴,上杼穴。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大椎凸起,意味著心腦血管壽命開始倒計時了;大椎穴瘀堵,可導致,缺供氧,缺血的狀態。氣血不能上於頭部,會引起頭暈,頭疼,失眠,健忘。同時會造成左右肩血脈不通,腦血栓,腦梗,肩周炎,手麻,肩部肌肉勞損!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頸椎病…..



取穴位置:

大椎穴位於頸根後,第七頸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間。簡單的說,將頭稍微往前垂下,不動肩膀只動頭頸部,會發現有的突起會動,有的突起不動,會動的突起數為頸椎,取穴時只要找會動突起的最下方即可。

功能主治:

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防治感冒:在大椎處刮痧(要刮出痧點)或拔火罐(留罐10分鐘,如有咳嗽可在雙側肺俞加拔火罐);淋浴時也可用水柱衝擊大椎處,水溫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燙傷局部皮膚為度。

治落枕及頸肩不適:

在大椎處塗上紅花油類具治療跌打損傷作用的按摩油,然後拔罐並留罐10分鐘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幾隻火罐則效果更好。

治粉刺:

採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大椎穴,隨即加拔火罐,以出血為度,10分鐘左右起罐。3-5天進行一次治療,可活血通絡、祛毒養顏。

大椎相關養生方法:

1


疏通大椎

患者取坐位,使用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壓在大椎穴上,逐漸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壓30秒。然後沿穴位作旋轉式按揉,力度由輕漸重,方向先順時針,後逆時針,各30圈,防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多用於補虛)。

2


穴位按摩治頸椎病

第一招:用拇、食、中三指揉拿對側頸肌3~5分鐘。

第二招:用雙拇指側緣由上至下交替推摩頸後部2~3分鐘,再用雙手拇指揉按風池穴1分鐘。

第三招:用兩手食、中指按壓頸椎棘突兩側,同時配合頭部的前屈後伸動作,約5分鐘。

第四招:用食中二指按揉大椎穴、肩井穴,再點按曲池、合谷、內關等穴,每穴1分鐘。

3


懸灸法

取穴時仰臥位或坐位。患者低頭正坐。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距離皮膚約2~3厘米左右進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適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多用於補虛)。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掌握經絡養生的秘密之腎經:讓我們身體固若金湯的膀胱經



經常在外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較熟悉,按摩師給你拔罐、按摩選擇最多的部位就是後背。在後背拔滿了罐,或者在後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為什麼大都選擇後背進行保健治療呢?

這是因為,後背是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膀胱經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若這條經絡通暢,外寒難以侵入,內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誰給膀胱經能量呢?主要是靠腎臟,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只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所以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臟的供應潛能。


最後,我們簡單了解一下膀胱經上的主要穴位。除了後背的眾多俞穴,膀胱經在腿腳上也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先說委中穴,委中穴位於人體的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經穴歌訣裡有“腰背委中求”一說,是說後背、腰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委中穴來解決。只要是腰痛,按摩委中穴通常能減輕30%的疼痛。另外,委中穴還有一個獨特的作用,那就是能讓鼻子通氣。按摩委中穴要有正確的方法,取側臥位,鼻子不通氣的一側身體在上位,屈腿用大拇指點按委中穴,需稍用力。

再說承山穴,踮起腳,可以看到小腿肚有一塊肌肉隆起,在肌肉正下方的凹陷處就是承山穴。承山穴的主要功能有:消除水腫,排除體內的廢物,美化小腿曲線,減緩腿部疼痛。

除了以上兩個穴位外,至陰穴也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尤其是對於女性朋友來說,這個穴位是一個婦科要穴。古書《醫宗金鑑》中記載這個穴位可以用於治療因為胎位不正造成的難產。其他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痛經、更年期綜合徵及乳癰、乳癖等,採用針灸至陰穴也可獲得一定功效。至陰穴的位置在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寸處。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脾胃經上的除濕熱大穴要勞記


《黃帝內經》中說:“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胃,”也就是說多數的濕病、腹脹、胃脹等疾病都跟脾胃有關。試試脾經胃經上的健脾胃大穴修正脾胃之氣, 除濕除熱很有益。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如何用脾胃經上的養生大穴來養好脾胃, 防治濕熱。

循經按摩脾、胃經,扶正除邪濕熱不生方法就是找到身體的脾經、胃經,從下到上循經推拿按摩五六遍,尤其是在穴位上要注意稍用力, 或借按摩鎚敲打使用。重點使用脾、 胃經上的除溫熱大穴。

方法是:借用一張人體經絡穴位圖,找到脾經和胃經上的祛濕熱保健大穴,如: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三陰交穴、明陵泉穴、承滿穴以及關門穴和伏免穴、陰市穴和內庭穴等,然後用艾條條這些穴位,每個穴位5~1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半年一個月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大都穴


大都穴:
歸屬於脾經,能夠健脾和胃,理氣化溫,清熱解表。在足內側緣, 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歸足太陰脾經。

太白穴:健脾和胃,理氣化濕。屬於脾經腧穴、 原穴。在足內側緣, 當足大趾本節(第一既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歸足太陰脾經。

公孫穴:健脾和胃,理氣化濕。屬於脾經絡穴;八脈交會穴。在足內側緣, 當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歸足太陰脾經。

商丘穴:健脾和胃,理氣化濕。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 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歸足太陰脾經。

三陰交

三陰交: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硫經通絡。小腿內側, 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脾經穴。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地機。歸足太陰脾經。

陰陵泉:健脾利溫,調補肝腎,通利三焦。在小腿內側, 當脛骨內側後下方凹陷處。屬脾經穴。

承滿:理氣和胃, 除脹降逆。在上腹部,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兩寸。歸足陽明胃經。

關門

關門:健脾和胃,理氣化溫,利水止瀉。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兩寸。歸足陽明胃經。

伏免:溫經活絡,疏風祛濕,強腰壯腎。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歸經足陽明胃經。

陰市穴:溫經活絡,疏風祛濕。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歸經足陽明胃經。

內庭穴:清胃瀉熱,通絡止痛。在足背,當第二、三足趾間, 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歸足陽明胃經滎穴。

在我們的身體裡面蘊藏著調養脾胃的力量,根據《黃帝內經》中經絡理論的介紹,脾經、胃經包括其他一些穴位, 比如足三里等都是調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防脾胃虛弱,避免濕熱襲身也好,還是防治其他脾胃病也好,都可以運用體內穴位來養護脾胃, 防治疾病。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