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經絡養生的秘密之脾經:脾經是人體內的“定海神針”



在中醫的理論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稱為是“氣血生化之源”,運用經絡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強人體的氣血。

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瘀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正具備了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只要把脾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

通過飲食來健脾,的確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怎麼辦呢?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按脾經。



脾經功效巨大,穴位也非常多,我建議大家在揉按脾經時要著重按以下幾個主要穴位。

首先是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的內側,距趾甲根角1分許。主治:腹脹,暴洩,善嘔,煩心善悲,夢魘,胸痛,心痛,胸滿,咳吐,喘息,慢驚風,昏厥,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癲狂,多夢。

其次是公孫穴。公孫穴位於第一蹠骨小頭前緣,赤白肉際處。公孫穴的功能非常強大,既可以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輸送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瘀滯造成的各種症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瘀。

所以,有婦科方面問題的女性,請每天揉揉公孫穴。另外,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現吐酸水的情況,趕緊揉一下公孫穴,很快就會好轉。公孫穴還可以增加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如果吃完東西不消化,趕緊揉揉它,食物很快就會往下運化了。

此外,商丘穴也很重要。商丘穴在內踝骨的前緣偏下一點。商丘穴正好對應足的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症。同時它又揭示了一個醫理:炎症一般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但為什麼揉這個穴還能消除炎症呢?這是因為脾是管運血的,它能把新鮮血液運到病灶上去,臟東西被清走後,炎症自然就消除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夏季常揉穴防心血管疾病發作



常言道:“春養肝,夏養心。”夏季氣候炎熱,五行屬火,中醫認為,火在天為熱,在人為心,故此季節人體心氣較旺。從養生的角度出發,在夏季應保養心神,攝調精神,以預防疾病。對於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常按摩下面穴位對疾病控制有幫助。


高血壓:百會、太衝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穴。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拇趾、次趾夾縫向腳背方向二橫指,即是太衝穴。按摩時力度由輕到重,循序漸進,以局部出現酸、麻、脹、痛、發熱為準。每穴每次按揉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心絞痛:內關、神門、檀中穴。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尋找此穴時,可先用力攥緊左拳,將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無名指放在左手腕橫紋上,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上凸起的兩根筋相交叉點就是內關穴。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膻中穴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中點。每穴按摩2~3分鐘,每天上下午各1次。此法適合冠心病患者日常保健或心絞痛發作時進行。

心律失常:神門、郄門、內關穴。郄門穴在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大致相當於腕橫紋和肘橫紋中點,兩條肌腱中間。每穴按摩2~3分鐘,每天上下午各1次。郄門穴位置較深,按壓時力度要稍重。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早上5點到7點,先做這5件事,排出體內毒素,健康無毒一身輕


卯時(上午5:00~7:00)氣血流注於大腸經,此時大腸經旺盛。《素問·靈蘭秘典論》認為:“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意思是說大腸把體內的糟粕轉化成糞便排出體外,具有傳導的功能,這個時候正常排便,對身體是有益的,反之,排不出的大便會變成宿便,使毒素滯留在體內。這裡的“傳導之官”,我們形像地稱之為“運輸大隊長”,這個“大隊長”專門運輸清理人體內的糟粕一一糞便,大腸這種功能也可以理解為“清潔工”的作用,又因大腸經在卯時值班,所以稱它為“卯時值班的清潔工”那麼,它又是如何清潔呢?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首先通過胃進行初步加工,然後進入小腸進行消化併升清降濁,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經過脾的運化而布散全身,供養臟腑,食物殘渣則下降到大腸,大腸再進行最後一道程序的加工,將殘渣中的部分水液吸收,這樣經過燥化的糟粕便成為大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

大腸經

大腸經穴位:大腸經共有2o個穴位,其中15個穴位分佈於上肢背面的橈側, 5個穴位在肩、頸、面部,首穴為商陽,末穴為迎香。

大腸經循行:大腸經循行起於食指橈側指甲旁的商陽穴,從手走頭, 行於上肢外側的前緣及面前部, 止於鼻旁的迎香穴



在這里大腸起到運送排泄物的作用,若飲食失調、誤食不浄食物或其他臟腑失調,就會引發大腸疾病,而與大腸息息相關的大腸經如果出現問題,就容易出現口乾舌燥、腹脹腹痛或腸胃炎、盲腸炎、 腸功能紊亂、習慣性便秘等症狀。所以,大家最好養成每天早起後排大便的習慣,避免產生宿便。

呼吸

那麼,如何在卯時輕鬆地排除體內毒素呢?這裡給大家介紹5個方法:

1、呼吸排毒法:每天早上起床後到戶外進行大口呼氣、大口吸氣,把肺裡的濁氣吐出來,把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吸入肺中,這也叫洗肺法,目的在於排出毒氣。

2、清腸通便法:平時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和水果,除米麵雜糧外,可適量加入豆類、花生等熱量較高的食物。另外,常食用綠豆、痘漿、蜂蜜、生薑、綠茶等也可清除體內的毒素。

3、利尿排毒法:清晨起床喝杯溫水,酉時(17:00~19:00)腎經值班時喝杯水,清洗膀胱這個人體“馬桶”,晩上睡前再喝杯水,一天至少三次空腹飲水,不但能幫助利尿,排出尿毒,還可以濡潤大便,有利於第二天大便的排出。

4、出汗排毒法:早上起床後喝碗熱粥,使身體微微出汗,達到通竅排毒的目的;也可以連續小杯喝熱水,直到出微汗即可。

運動

5、運動排毒法:運動能讓人體的氣血流通,用自己的血液沖刷血管,排出血毒。因此,上班族如果時間充足,就在起床後做一些室內舒展運動,或者在小區裡慢跑幾圈。

這幾個方法都能很好地幫助大家排除積留在體內一晩上的毒素,每個方法做起來都不難,只要肯花費一些時間,就能健康無毒一身輕。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夏季要保護好“三陰交”,可以解決很多疑難雜症!



夏季很多女生喜歡穿裙子,光腳,但我們提醒還是要穿長襪,以保護好“三陰交”不要受寒。道醫認為三陰交穴是父母留給我們的巨額財產,可以為我們解決很多疑難雜症的困擾。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它究竟有什麼神奇作用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利用三陰交進行有效養生。


1



保護子宮和卵巢。

人體的任脈、督脈、衝脈這三條經脈的經氣都同起於胞宮(子宮和卵巢)。其中,任脈總任一身之陰經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衝脈是所有經脈的主管。

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每條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鐘左右,或直接艾灸該穴位10—15分鐘,能保養子宮和卵巢,促進任脈、督脈、衝脈的暢通。女人只要氣血暢通,就會面色紅潤白裡透紅,睡眠踏實,皮膚和肌肉不垮不鬆。

2


緊緻臉部肌肉,使臉部不下垂。

如果想在40歲之後,還能對抗地球的引力,保證臉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飲食要規律之外,還要經常在晚上9點左右,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鍾健脾,因為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哦。

3


調理月經、祛斑、祛皺、祛痘。

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彙的穴位。女人只要氣血足,那些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不來月經等統稱為月經不調的疾病都會消失。而女人臉上長斑、痘、皺紋,其實都與月經不調有關。

只要每天晚上9點—11點,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15分鐘,也可以直接用艾條或艾灸儀灸療該穴位,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去皺。不過,要堅持才有效果哦,一個月之後,就能看得很好的效果。

4


調治肌膚過敏、濕疹、蕁麻疹、皮炎。

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每天中午11點,脾經當令之時,按揉或艾灸左右腿的三陰交各20分鐘,能把身體裡面的濕氣、濁氣、毒素都給排出去。

5


保持血壓穩定。

三陰交是一個智能調節穴位,當你血壓過高或過低,每天中午11點—13點,心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20分鐘,堅持兩三個月,能把血壓調理至正常值。

另外,三陰交還能調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白帶過多,子宮下垂,全身水腫,眼袋浮腫,小便不利,腳氣,失眠等症喔。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8個最安全的穴位,附:功效+解析!


穴位匯總

照海穴——告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


申脈穴——體貼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


內關穴——打開心結,養顏養心的美麗穴


外關穴——瞬間恢復聽力的“聰耳神穴”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師


後溪穴——統治一切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孫穴——擺平痛經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臨泣穴——一生守護身體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各個解析

照海穴——告別咽痛和失眠

照海穴釋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該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腫痛,配腎腧、關元、三陰交,還可以主治月經不調。

照海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稱“漏陰”,屬足少陰腎經,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其主要功效為:可緩解胸悶、嗓子乾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症狀,對肩周炎、失眠有輔助作用。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乾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可謂是一舉兩得、立竿見影的妙法。



申脈穴——專治身寒

申脈別名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濕之功效。

主要功效為: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酸背痛、足踝關節痛等症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腰背曲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

有的人會說,我又不會扎針,雖然知道這個穴位的妙用,也是紙上談兵啊。其實,道家醫學所講的八脈交會穴,既能針又能灸,“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內向下凹陷處。

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平時我們可以用艾條熏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點按時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灸的時候,以感覺此部位微微發熱即可,有時能明顯感覺到有一股暖流自腳下緩緩升起,瞬間人就會舒展許多。

秋冬交替的季節,溫差變化很大,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建議大家買一些艾條回去,灸一灸申脈穴,既可預防流感,還可以增強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體質偏寒的人更應經常灸一灸。

內關穴——養顏養心

內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之功。

適用人群:渴望延緩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鬱、煩躁、緊張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髒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緩解打嗝、手心發熱、肘臂疼痛、腋下紅腫等症狀;主治孕吐、暈車、腹瀉。對治療心髒病、肺臟疾病、乳腺疾病有輔助作用。

內關穴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

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脹為宜。

外關穴——“聰耳神穴”

外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

適用人群:經常坐飛機或動車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傷、關節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酸痛等症狀。外關穴在臨床上還有另外的妙用,將它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

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外關”顧名思義,“外”指外部;“關”指關卡。外關通陽維,而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是手少陽與手厥陰脈氣相通的部位。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列缺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

適用人群:頭部、頸部經常出現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緩解頸椎突發性疼痛;主治落枕、偏頭痛、口歪眼斜、對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輔助療效。

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黃帝內經》裡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

《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灸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列,指陳列、裂開;缺,指缺口、空隙。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它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

按摩列缺穴時,雙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為好。

後溪穴——統治頸肩腰椎病

後溪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於督脈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

適用人群:經常面對電腦的人們;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婦。

主要功效: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道家醫學裡是非常注重後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屬於八脈交匯穴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

針灸是比較專業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暖徹心扉。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

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這個簡單的治頸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滾揉後溪穴。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對保護視力也很好。

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有健脾益胃、通調衝脈、消除痞疾之功。

適用人群:有痛經的女性,經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痛經症狀,對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症有輔助功效。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很少有人知道黃帝叫什麼。《史記》記載,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此穴以黃帝的姓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與衝脈相通。

脾主土,在人體的正中央,主運化水穀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御之道。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衝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衝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靈樞經》說,衝脈乃“十二經之海”,是人體的“血海”。

公孫穴的妙用重點是治療胸腹的眾多疾病。溫故而知新,慢慢地我發現這個穴還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於發揮。比如治療痛經。

我們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時常會用一個形容詞,就是“美麗動人”,但近幾年根據我的臨床經驗發現,尤其是時髦的女孩痛經高發,究其原因,大多是凍出來的,漂亮女孩美是美麗了,只是這種美麗並不“動人”,而成了“凍人”。

痛經是婦科發病率很高的一個病種,這種病大多為後天不良的飲食和著裝習慣造成的。現在很多時尚女孩穿衣服只講究漂亮,衣服多緊身短小,更有的露臍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有很多有痛經經歷的女孩都知道,痛經目前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療,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藥來緩解。不僅不能根治病痛,還會對人體的生殖系統造成損害。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得不到很好的調養,那麼很有可能對懷孕生子帶來一個很大的隱患。

道家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痛經時血色發暗並伴隨有血塊,兩三天血塊排出後疼痛的症狀就會緩解,但每月都會復發。

小腹受涼或貪吃冷飲導致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症狀。

為什麼公孫穴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在中醫裡,公孫穴通衝脈,督、任、衝三脈皆起於胞宮,其中,衝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因衝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議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再喝一點女兒紅(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紹),治療痛經效果更好。

位置: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或於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穴後1寸。或在第一蹠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壓痛為準。我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使用公孫穴時,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條熏灸此穴,每次15分鐘左右,也能溫補脾陽。灸的時候有個竅門,叫雀啄灸。皮膚感覺有點發燙,馬上拿開,然後再接著熏灸。反復進行,猶如小鳥啄食,可以很好地保護皮膚。

公孫穴堪稱我們腳下的第一溫陽大穴,只此一個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們需要去醫院吃藥打針之苦。平時只要我們對公孫穴多多關注,必定能養足自己的後天之本。

 穴位中醫痛經頸椎病黃帝內經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拍打肘窩:降心火,排毒素(小動作,大功效)



夏至的到來,溫度逐漸升高,火熱之氣開始散發,如果您最近嗓子腫痛、眼紅癢腫、咳嗽黃痰、心煩心熱甚至多夢睡不著覺,這些都是心肺為毒壅盛的表現。

“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拍打肘窩有助於排除心肺的火氣和毒素。


拍打肘窩方法如下:

拍的時候手掌放鬆,有力且有節奏的一下一下拍下去,兩側肘窩分別連續拍打5~10分鐘。先拍左肘窩,再拍右肘窩,便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顏色越深說明體內毒素越多。

作為常規保健法,可以每週拍打一次,一般3~5次反應物就會明顯減少,毒素也就清理的差不多了。

怕疼的話,輕輕拍打到發紅也可以通經絡,促進氣血的運行。拍打結束後,馬上喝一杯溫水以加速排毒,如果出痧比較重,當天最好不要洗澡。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不同養生穴位各不同


一、春季:太衝、魚際、太谿

按照中醫與五行理論,肝屬五行之木,春木旺,肝主事, 因此春季應以養陽益肝為首要任務, 以防肝氣鬱滯不暢,肝臟的一個特點就是“體陰而用陽”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肝雖然從陰陽上被劃分為陰,但其功能特點卻為陽, 它並不主靜。

中醫常說,有人脾氣暴躁是因為肝火旺,還有高血壓和腦卒中患者多辨正為肝陽上亢,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所以, 養肝護肝是相當重要的,而春季最大的特點就是“溫燥、多風” 。在這樣的季節,第一個受害的髒器就是肝臟。所以,我們應每天按揉兩側的太衝、魚際和太谿, 每穴3分鐘,具體時間沒有限制。

方法是:早起先按揉肝經上的太衝、肺經上的魚際和腎經上的太谿3分鐘;晩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腳,然後依次按揉魚際、太衝、太谿, 每次每穴3分鐘,再加上肺經上的尺澤。

當然, 除了按摩之外,也可經常飲菊花茶以平肝火、去肝熱;多吃甘味和青色食品, 以緩急柔肝等。總之, 一年之計在於春, 萬物生髮,好好調養就是積蓄生髮的力量。



二、夏季:陰陵泉、百會、印堂

一到夏季,不是酷暑難耐,就是雨水綿綿,暑濕之邪便在這時逞起兇來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祛暑滅火。為此,我們應堅持每天按揉陰陵泉、百會和印堂。

1、陰陵泉:陰陵泉可以健脾利溫,每天按揉此穴3分鐘,可使整個夏天脾胃消化良好,井可把多餘的“濕氣”去掉。

2、百會:百會位於頭頂的最上方,即兩耳尖往頭頂連線的中點,此穴可以大大提升人體的陽氣,每天用兩手的中指疊壓起來按在穴位上3分鐘就可以讓人神清氣爽。

3、印堂:印堂位於兩眉的中間,每天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100次,就會感覺到有一種脹脹的感覺向兩側擴散,其實那是陽氣在衝擊。之後,你就可以感到腦聰目明了。

心屬火,五行之中其與夏季相對應,而夏季太熱,很容易耗傷心氣。因此,人們還應多吃養心的食物,如紅色的食物、酸味的食物, 它們本身就是入心的,因此可以養心。此外,鹹味食品一定要慎吃,這是因為咸屬水,而五行之中,水克火, 所以心氣不足的人一定要注意。

三、秋季:魚際、曲池、迎香、合谷

《黃帝內經》說“金日肅殺” , 因此到了秋天, 萬物開始蕭條、枯萎,我們通常也說“秋收冬病”,秋收實際上正是冬病的前提,對人體來講,秋天陽氣回收,這樣才能便於冬天的內藏。在秋天,最主要的那氣就是“秋燥”,在剛剛入秋的時候,濕氣雖然退了,外界的溫度還很高,陽氣還在外洩,人體毛孔仍是舒張的。因此, 人體很容易遭到外那襲擊。我們都知道“秋老虎”之說,意思是說此時天氣之利害。如果不注意的話,肺特別容易受傷,給呼吸系統埋下重大隱患。所以在剛入秋時,我們要選擇肺經上的魚際和大腸經上的曲池、迎香來保養肺氣。

1、魚際:兩側的魚際每天不拘時拍揉3分鐘。

2、曲池: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位於肘關節的外側,上肢屈曲時肘尖和肘外側橫紋中點處,具有很好的清熱作用,因為該部位肌內較豐厚,所以按的時候要先加點撥手法,每天陽氣最盛的時候即中午1~3點按揉兩側穴位2分鐘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按揉,具體操作方法:先用一手的拇指按下去,有脹感之後再向外拔。

3、迎香:迎香位於鼻翼兩旁,也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顧名思義,其功能是使人聞香。因此該穴對於治療各種鼻炎、鼻寒都有效果,另外,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溫潤鼻腔,鼻腔濕潤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特別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這一點尤為重要。按摩迎香的方法是:雙手按在兩側迎香上,往上推或反复旋轉按揉2分鐘,鼻腔會感到通暢濕潤。

深秋,天氣轉涼,這時“燥”又同“寒”勾結在一起,形成涼燥,它主要是通過口鼻來侵犯我們的身體,這時我們要用“溫潤”的方法來對付它。常用的穴位除了魚際和迎香外,還要加上合谷,每天早上出門前,先按揉兩側迎香至鼻內溫潤,全天不定時按揉兩側合谷和魚際, 每次每穴不得少於3分鐘。

四、冬季:陰陵泉、關元、 腎俞

顯然,冬季氣候寒冷,對人體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寒邪”,但是南方和北方不同。如火鍋, 到了冬季,不論南方還是是北方都紅火的不得了。但是,南方朋友冬天吃火鍋後一般都不會上火,而北方則不行,這是因為火鍋是辛辣的,在南方吃剛好可以化解那裡的寒濕之氣,而北方比較乾燥,辛辣的東西吃多了就會消耗陰津, 導致上火。

所以南方的朋友在冬季要以溫陽化濕為主,每天堅持以下方法是:關元要用艾條的方法,每晩艾條5分鐘後喝一小杯溫開水;然後在兩側腎俞上拔罐5分鐘,起罐後再按揉2分鐘。注意,腎俞不必每天拔罐,每週只需2~3次。其餘時間按揉兩側陰陵泉,每次每穴3分鐘即可。

北方冬季,寒氣內還常夾雜著燥氣,所以既要溫陽,又要防燥,為此應每天堅持刺激關元、腎俞、太谿,具體操作方法是:每晩臨睡前1小時,先泡腳20分鐘,然後按揉兩側太谿,每穴5分鐘,接著艾灸關元5分鐘,再艾灸兩側腎俞5分鐘。

《黃帝內經》中有不少養生的金科玉律,如“腎色黑,宜食辛” , “腎病忌甘”等。黑色入腎因此可多食黑色食品以養腎同時, ‘腎屬水,而五行之中金生水,所以辛味食物也是可以養腎的,但有一點要注意,辛辣之品容易化燥傷陰,所以秋冬季北方人在補陽的同時要在食物中加一點滋陰的東西。比如, 吃完溫熱食物之後喝些枸杞茶, 或者熬點枸杞粥等。

中醫一直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 一年四季,無論哪個季節,不管有病無病, 都應該經常疏通經絡,補充“正氣”以抵禦“外那”。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夏日開胃,揉按四穴


氣溫走高,人的食慾卻逐漸走低——難道夏天真的就不能好好吃飯了?

其實,我們的身體裡有幾個秘密“開關”,找准這些開關,就能打開胃口了!

開關一:足三里穴

定位: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操作:坐位,雙手分別在同側下肢取穴,食、中指併攏做環形按摩,力度由輕到重,並配以點、按,力度稍重,以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佳,每次約5分鐘。

功效:對各種胃部不適均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開關二: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四寸,前正中線上。

操作:平躺、坐位或立位,右手掌根在穴位上做順時針按摩。注意,要有“滲透力”,帶動皮下組織運動,不要只在表皮畫圈。力度由輕到重,保持呼吸均勻。

按摩約3~5分鐘後,雙手搓熱,掌根重疊置於中脘穴上,配合呼吸進行按壓:呼氣時下按,吸氣時掌根緊貼著皮膚一起上抬,如此反复3~5分鐘,至胃脘部有溫熱感為宜。

功效:能改善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

開關三:膻中穴

定位:在胸部,橫平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上。

操作:平躺、坐位或立位,一手拇指按於穴位之上,做上下方向來回按揉,力度由輕到重;約2分鐘後,改為點按,力度以自己能夠耐受為度,時間約2~3分鐘,以局部出現皮膚紅暈、有溫熱感為佳。

功效:有寬胸理氣之效,對精神較差、情緒抑鬱等情志方面問題有改善效果。

開關四:四縫穴

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掌側指間關節橫紋的中央,一手四穴。

操作:一手拇指掐另一手的四縫穴,掐的力度以能耐受為度,每一手指的穴位掐1分鐘左右,以局部出現紅暈為佳。

功效:具有化積滯、消宿食之效。

以上四組穴位,每日兩次,簡單好記,自己動手,打開“胃口”。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6個可治病的穴位,按摩多一手,健康隨時有


你洗澡的時候是否關照過自己的腋窩?沒留意清洗也沒關係,現在給你解釋,其實腋窩屬於人體五大保健區之一,這裡有一重鎮穴“極泉穴” 常搓洗可刺激淋巴,幫助人體排出毒素,對預防冠心病和心絞痛等疾病有良好功效。

洗澡過後不妨躺下,讓家人為您按摩“湧泉”,他在人體足底處,為何稱其湧泉?因為他是腎經的大穴位,按摩可鼓動腎氣,猶如泉水湧出狀,讓腎其噴薄而出!疏通經絡,使腎精充足,使精力充沛。

此外,常按摩湧泉穴亦可調節神經系統,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排出毒素、降低血液粘稠度。


生活忙碌,不少人容易罹患偏頭痛,你知道偏頭痛是怎麼來的嗎?主要是因為三焦經行走於身體側面,受多種因素影響極易引起堵塞,萬一堵塞頭側部疼痛感隨之而起,此時可按摩肘部的天井穴清冷淵穴和手腕的外關穴

除了偏頭痛,由於工作忙碌,人們常常三餐不定時,或者飲食習慣較差,造成咽喉紅腫,疼痛異常,中醫學稱這種現象為喉痺,現像多表現為咽喉腫痛,咳嗽氣喘,偶見胸悶胸痛發生。可尋經渠穴按摩之。

經渠穴可有效降逆清肺,疏風解表,理氣宣肺,對咽喉腫痛,哮喘咳嗽,支氣管炎均有療效。左手掌心向上,以右手向左手“把脈”,中指指腹停留的位置就是經渠穴了。

防治老年疾病,很多人都不知道養老穴,他的作用卻不小,是一個預防衰老的穴位,最適宜慢性病期老人使用,可幫助患者提升體力,加速體力恢復。高血壓、耳鳴、老年癡呆、腰酸腿疼的老年人可將左手放下(掌心亦朝下)用手指按揉,每天3次,1次約5分鐘,堅持可見明顯效果。

人生不易,懂得使用穴位養生,健康亦將常伴。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

夏季傷風感冒:中醫偏愛的三個治療穴,不懂使用太浪費


夏季久吹空調者傷陽,人體陽氣虧虛,寒邪容易侵襲,傷風感冒不期而至!防治傷風感冒,老中醫偏愛的穴位有哪些?

風門穴(太陽膀胱經)

風門穴善治風寒感冒,作用堪比“羊肉湯”!羊肉湯可去除人體寒氣,因寒氣造成的傷風感冒可以“溫煦和陽”的方式祛除,按摩風門穴可宣通肺氣,調理氣機,溫煦和陽,祛除寒邪。此外,按摩該穴位可控制人體內鈣磷代謝變化,增強病毒濾過作用,提高抵抗力。



風府穴(督脈穴位)

傷風感冒最常見的症狀,除了神誌困重流鼻涕,頭痛、脖子僵硬疼痛也困擾了不少患者,面對這些神誌病,按摩風府穴搞定!

風府穴熄風散熱,通關開竅,按摩以15次為一組,一天做3組即可。按摩時候用力以感覺到熱流湧向前額為宜,通過按摩使大腦血液循環,頭痛緩解後大腦逐漸清醒。

大椎穴(督脈穴位)

按摩大椎穴可有效防治感冒,對於咳嗽喘逆,感冒項強,熱病虛損均有療效,尤以清熱解表效果較優。

​如何讓大椎穴效力最大化?

刮痧:可對大椎穴進行刮痧操作,刮出痧點;

拔火罐:有條件的可繼續進行拔火罐,注意留罐至少10分鐘。如果感冒伴有咳嗽情況,可多加火罐按在雙側肺俞穴上。

淋浴:拔罐過後幾天,進行淋浴之時不妨以高溫水柱衝擊人體大椎穴位處(水溫不宜燙傷皮膚)。可有效為傷風感冒“除根”。

人生不易,願您健康!

文章來源:健康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