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頭痛,穴位按摩緩解不適!


感冒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種疾病,基本上每個人都得過感冒,而感冒又會經常伴隨頭疼的症狀。那麼感冒頭痛時怎麼來緩解呢?除了必要的治療外,穴位按摩可以幫助緩解不適。


感冒頭痛點按太陽(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合谷(在手背,第1、2 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列缺(本人左右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腕後高骨的正中上,當食指尖到達的凹陷處)或指壓額部以及印堂(位於人體額部,在兩眉頭的中間)、上星(從兩眉頭正中向上入髮際一寸處)等穴,可使疼痛很快緩解。

若患外感或鼻炎致鼻塞不通,可點揉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鼻通穴(迎香穴平行上五分)、上星穴,可使鼻塞緩解。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膀胱經,經常拍一拍,增強抵抗力!


經絡連接人的五臟六腑、筋肉、七竅,可以將氣血運送至全身。疏通經絡不僅可以療傷治病,還可以幫我們調理身體。

現代人特別喜歡“排毒養顏”,其實就可以從經絡下手。

人體有三大排毒途徑,第一條是通過輸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這是排出體內毒素的最大一條通道;第二條是通過大便把體內臟東西排出去的通道;第三條排毒通道是毛孔,通過發汗把體內的毒素排出去。

而膀胱經就是隱藏在人體內最大的排毒通道,它掌握了尿液和汗液這兩條通道,所以膀胱經一定不能被堵住。



膀胱經通暢身體好

膀胱經全名為足太陽膀胱經, 是人體最大的陽氣出處。它起始於頭部睛明穴,止於至陰穴,循行於後背部正中旁和下肢後面的正中線,是人體循行路線最長、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

膀胱經在十二正經中的主要作用是升發人體陽氣,換言之,人體有無精神,氣力是否足,都依賴於膀胱經是否通暢。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生病時的情景,是不是常常會有後背疼痛、發緊的感覺?那就是邪氣在膀胱經堆積,無法及時排出造成的。

並且一旦痊癒之後,我們就會感覺到後背格外的輕鬆,這正是因為侵襲膀胱經的邪氣被祛除了,膀胱經氣血通暢,身體自然會感覺舒適。

如今,拍打拉筋越來越流行,很多患者稍微有點頭疼腦熱就拍打解決了,這其中也隱藏了膀胱經“排毒”養生的秘密。

膀胱經拍拍更通暢

中醫認為,“膀胱主表”,意思就是說膀胱經是主管“表證”的。

什麼是表證呢?主要是指外感在經脈淺表的疾病,這個時候邪氣還沒有入裡,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醫治,很快就可以恢復健康。

當我們感冒的時候往往會感覺肩背發緊,這個時候就是膀胱經經氣正在和感冒病毒的邪氣作鬥爭呢!

經常拍打膀胱經,能夠激發經氣,為膀胱經補充能量,可以更好地抵禦疾病,促進身體“排毒”。

具體操作方法:

雙手四指併攏,縱向並排在前額部兩眉頭處,以中指按壓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1分鐘;

向上推入髮髻,沿後正中線左右旁開兩橫指的兩條經線推按至枕部;

繼續下行沿頸椎兩側肌肉推至肩胛骨內上凸起處;

雙手握空拳,以拳眼沿背部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向下推按至臀部,並敲打相應背俞穴;



手掌展開,以掌心自上而下拍打臀部及腿部後面正中位置,直至腳踝。

想效果更好,可以把痧拍出來了,這才是真正的排毒了。

申時拍膀胱經效果最佳

中醫針灸以“天人相應”觀點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時日等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

根據這種規律,選擇適當時間治療疾病,可以獲得較佳療效。

申時是膀胱經經氣最活躍的時刻,所以這個時候也是提高身體免疫力的關鍵時刻。

根據這個理論,刺激膀胱經的最佳時間應該是下午3~5點,這時是膀胱經當令,氣血最旺,如果能按摩或動作激活其氣血、疏通其經絡,對人體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需要注意的一點,其他時間拍打也是可以的,需要根據自己時間靈活安排即可。

尤其膀胱經上連腦部,氣血易上輸至腦,改善腦部供血,有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之功。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頭痛、牙痛、落枕、腰痛……,“指壓/拍打”立竿見影


疼痛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症狀,而且常在既無醫生也無藥物時發作。這時,您可知道,利用一個手指頭點按或者拍打相應穴位,往往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頭痛拇指點按合谷穴、內關穴

頭痛發作時,可用拇指點按合谷和內關穴。點按時向上用力,使酸脹感向上傳導。如能兩穴同時按壓,療效更好。頭痛重者也可配合用手指點按痛點1~2分鐘。此法對血管神經性頭痛尤為有效。

牙痛阿是穴、頰車穴、下關穴、合谷穴

在牙痛相應的面頰上找出痛點,用食指蘸上正紅花油,點按在痛點處,用力以局部酸脹為度,一般數分鐘內可止痛。

如尚遺留疼痛,對上牙痛可在點按患側下關穴(耳前顴弓下凹陷中),下牙痛選頰車穴(下頜角咬牙隆起處),患側合谷穴(虎口肌肉隆起處)。每穴點按1-2分鐘,即可止痛。


咽喉痛拇指點按合谷穴、天柱穴

在頸肌外側緣入髮際處的天柱穴點按,產生酸脹感,再按壓合谷穴5分鐘,可緩解疼痛。

頸項痛落枕穴點按

頸痛多由落枕引起,可選位於手背第2、3掌骨頭之間略後的落枕穴點按,以酸脹感上傳為佳,同時慢慢活動頸部,對痛處有條索狀疼痛者,可用拇指進行從上到下的彈撥,幾分鐘即可治愈。

乳痛、岔氣胸痛、心絞痛阿是穴、天宗穴、脊柱旁1.5寸、至陽穴

乳痛:在患側背部4、5椎至肩胛骨之間尋到痛點,拇指點按,可緩解疼痛,或加按患側肩胛中央的天宗穴,刮痧效果更佳。

岔氣胸痛:沿胸痛的肋間上尋相應脊柱旁1.5寸左右有一疼痛點,患者先吸滿一口氣鼓胸,用拇指在痛點向下點按,有時可感到“咔”的一聲響,說明肋椎關節已復位。或按後吸氣時用手掌在脊部痛處拍打幾下即可。

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右手握拳後伸,用中指掌指關節按壓位於兩肩胛下角連線與脊柱中線交界的至陽穴,拳頭抵靠在靠背椅背上,上身向後靠,使拳頭尖頂按在至陽以產生酸脹感,使心絞痛緩解。(PS:當然,盡快就醫才是上策)

胃痛、膽絞痛至陽穴、足三里、日月穴

胃痛:先在背上第5-10胸椎脊柱旁尋找出壓痛點或皮下結節,用拳頭尖頂壓至陽穴,也可由旁人用拇指點壓,快者1-3分鐘即可止痛;頑固者可加上點壓膝下4橫指、脛骨外一橫指的足三里穴,有顯著療效。

膽絞痛:先查出壓痛敏感點,一是在胸下8、9肋軟骨連接邊緣處,即日月穴外側;二是在8、9椎旁2~3寸處,找出2個壓痛明顯處,用拇指尖按壓,由輕到重,約5~10分鐘,即可止痛。



腰痛手三里穴、腰痛穴

腰部急性扭傷引起的腰痛:可點按扭傷穴。先屈肘成90,肘橫紋頭下2橫指,按壓有明顯脹痛感,拇指點按脹痛以能耐受為度,同時活動腰部,數分鐘可緩解疼痛。

扭傷穴就是手三里穴,是治療多種扭傷的經驗穴,臨床發現此穴可治各種扭傷,故稱為扭傷穴。此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肘橫紋下二寸,稱為手三里,別名鬼斜。此穴有消炎、疏筋、活絡作用,減輕各部位神經痛,又能使氣催至受傷部位,增加免疫力,加強滲出物吸收,減輕發炎,消腫。

慢性腰痛:秋季晝夜溫差大,中老年人犯腰痛病的漸漸增多,經常點揉額頭正中可緩解腰痛。據調查,63%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腰痛。中醫認為腰痛多由肝腎虧虛、氣血瘀滯不通所致,額頭正中的腰痛穴能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經常按揉該穴,對腰部軟組織損傷、椎間盤脫出、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等引起的腰痛有明顯療效。

方法:端坐,以拇指指腹點揉額頭腰痛穴(眉心和髮際連線的中點),由輕到重,逐漸加力到額頭酸脹為佳。然後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各揉1分鐘,同時慢慢活動腰部,以疼痛能忍受為度。每日3~5次,兩週左右可見效,長期堅持能逐步消除腰痛症狀。

急性腰痛:手部腰痛穴位於雙手背側,二、三掌骨與四、五掌骨之間,由掌指關節到腕橫紋的連線中點處,左右各二個。急性腰痛時,在此四點附近找最痛的部位,痛處即為此次的腰痛點。

操作方法:拇指指尖對穴位進行用力的垂直按壓,每次3~5秒放鬆再按壓。同時在可承受範圍內活動腰部



腹痛、痛經足三里穴、內關穴、三陰交穴

腹痛:用拇指點按足三里穴和內關穴,10分鐘可止痛。重者可用拇指尖點按第2掌骨橈側(外側)中段的壓痛點;或9~12胸椎的壓痛點,直至疼痛緩解。

痛經:用拇指點按位於脛骨內側踝下緣下方4橫指的地機穴和內踝上3寸的三陰交穴,或在手背第二掌骨橈側上端尋找出壓痛點進行按壓。以後在月經前幾天,每天數次按壓上穴可防止或減輕痛經。

四肢損傷疼痛阿是穴

對疼痛範圍較小者,找出健肢痛點相應部位點按,同時活動患處。

如右側外踝處扭傷,痛點在踝尖下,即點按左側踝尖下,使之產生酸脹感,同時活動右踝。對久傷後局部疼痛表淺者,可用拇指甲一邊掐按一邊彈撥,也有良效。

用以上方法止痛多有良效,但應注意,在止痛的同時,還應積極治療原發病,以徹底根治疼痛。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教你養脾


巳時(9:00~11:00)脾經最旺,脾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消化。

脾主要是把胃中腐熟了的食物產生的氣血,輸送到肌肉腠理當中去。在我們體內的髒腑之中,脾就像個不辭辛苦的“大管家”,如果脾生病了,諸多髒腑沒了管事的,就會亂了方寸,就會得所謂的富貴病,比如說糖尿病。如果人體出現消瘦、流口水、濕腫等問題,都屬於脾病。

如果脾臟有了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

1.面部長色斑。長斑的女性通常消化系統能力弱一些。

2.白帶過多。脾主管體內排濕,如果濕氣過多,超出了脾的能力,就會出現體內濕氣過盛,白帶增多是其中的一個體現。

3.脂肪堆積。脂肪在中醫裡另有一個名字:痰濕,是由於脾的消化功能不佳,不能及時把垃圾毒素排出體外而產生的。有效的減肥必須圍繞恢復脾胃代謝痰濕的主題來做,否則就會反彈。

4.口氣明顯,唇周長痘或潰瘍。

於脾,當脾中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蓄積的毒素就要找機會從這些地方爆發出來。



怎樣養脾?

1、吃酸助脾臟排毒。例如烏梅、醋,這是用來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時間內排出體外。同時酸味食物還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2、按壓脾臟要穴。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手交替做。

3、灸法:灸法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過需要長期堅持,效果才會更好。

艾灸主要調理:

1.脾氣虛引起的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臟白。

2.脾陽虛引起的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

3.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

4.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

穴位指導:

1、脾俞

取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2、章門

取穴: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3、三陰交

取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攢竹穴:補血養氣,治頭痛



攢竹穴在眉毛邊上,為什麼叫攢竹?

因為這個穴是在描述人的一種表情,我們如果經常有什麼愁事,眉頭就會攢在一起,眉頭上就有好多縱紋,就像竹子立起來了一樣。

在學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節就是指壓按摩此穴,可見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攢竹穴。

攢竹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主治】

1. 頭痛,眉棱骨痛;

2. 眼瞼瞤動、眼瞼下垂、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等目疾;

3. 急性腰扭傷。



現代應用

1.治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是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過度牽拉而引起的急性損傷,臨床上多為一側或兩側腰部突然有“炸裂”或“閃斷”的感覺。多由於傷及經筋,脈絡受損,淤血凝滯所致。

腰背部即為膀胱經所過之處,攢竹穴為足太陽經穴,能夠疏通足太陽膀胱經經氣,使經絡通暢,氣行血行,通則不痛,故用它來治療急性腰背疼痛有較好的效果。

2.治打嗝

打嗝在中醫看來是“胃氣上逆,動膈而致”,同時還認為打嗝與陽明和太陽的“复氣”有關。

攢竹穴是陽明、太陽兩經氣交會之處,有清瀉陽明、太陽复氣之功,即有和胃理氣止嗝的功效,是臨床治療打嗝不止的主要穴位之一。

方法:將雙手的拇指立起來,用拇指的指尖放在眉毛的內側,可以感覺到眉骨的上方各有一個明顯的小凹陷,用力向下點按這個凹陷,會有非常明顯的酸脹感覺放射到眼睛的周圍。

點按的同時可以做深呼吸,以幫助放鬆橫膈膜,一般持續點按1分鐘左右,煩人的打嗝就可以止住了。

3.治療眼睛方面疾病

攢竹也是治療眼睛方面疾病的要穴,而且它還能治療熱證效果通常要比其他穴位好,比如眼睛這塊紅腫了腫痛了,趕緊揉攢竹穴。

保健方法

1.按摩法

用拇指按揉攢竹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緩解治療呃逆。

按摩攢竹穴,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畫圈的方式按壓此穴位,可令疲勞的雙眼立刻得到放鬆。

2.刮痧療法

輕閉雙眼,取刮痧板呈45°角從眉頭刮至眉尾,1—3分鐘。每天一次,可改善頭痛、眼疾。

3.刺灸療法

可向眉中平刺或斜刺0.5—0.8寸或直刺0.2—0.3寸。禁灸。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人體免疫的大關卡,輕鬆三招疏通膀胱經


膀胱經是咱們身體的第一道防線,是人體免疫的大關卡,保護好膀胱經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意義重大。

1、肺俞一保衛肺臟的“戰士”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肺俞穴守衛的是肺臟的門戶,主治咳嗽、氣喘、吐血、潮熱、盜汗和鼻塞等一系列與肺臟相關的疾病。

按摩手法:用拇指端點揉雙側肺俞穴,或者在肺俞穴拔火罐。

2、心俞一一心臟“保衛員”

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主治心痛、心煩、驚悸、健忘、胸陽、夢遺、盜汗、癲狂等疾患。

按摩手法:同上。

3、肝俞一一肝臟“保衛員”

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主治脅痛、黃疸、眼病、癲狂、脊背痛等疾患。

按摩手法:同上。


4、膽俞一一膽經“保衛員”

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黃疸、口苦、嘔吐、脅痛、肺結核和潮熱。

按摩手法:同上。

5、脾俞一一脾經“保衛員”

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主治腹脹、黃疸、嘔吐、瀉泄、痢疾、便血和水腫。

按摩手法:同上。

6、胃俞一胃經“保衛員”

定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 5寸。

主治:主治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疾患。

按摩手法:同上。

7、腎俞一一腎經“保衛員”

定位:在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 5寸。

主治:主治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聾、耳鳴、水腫和腰痛。

按摩手法:同上。

8、氣海俞一一身體的“打氣筒”

定位:在背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 寸。

主治:主治腸鳴、腹脹、痛經和腰痛。

按摩手法:同上。

9、大腸俞一一大腸“清清工”

定位:在背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 寸。

主治:主治腹脹、瀉泄、 便秘和腰痛。

按摩手法:同上。

10、小腸俞一一小腸“營養師”

定位:在背部,第1骶椎棘突下,旁開1. 5寸。

主治:主治腹痛、瀉泄、痢疾、遺尿、尿血、遺精、白帶和腰痛。

按摩手法:同上。

11、膀胱俞一一膀胱經經氣的源頭

定位:在背部,第2骶椎棘突下,旁開1. 5寸。

主治: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痛等疾病。

按摩手法:同上。

每天三招,輕輕鬆松拍打膀胱經

每天拍打膀胱經,能夠激發經氣,為膀胱經補充能量,排除體內瘀積的毒素與廢物。

1、準備工作:每晚按摩腳底的湧泉穴;搓腰、搓後背,直至發熱為佳。

2、每天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後背脊柱兩邊的肌肉,盡可能從高的地方向下(臀部方向)推按, 一直推到尾​​骨為止,然後十指併攏,按住脊柱並向上推回到開始的位置,再重複上述動作。

3、雙手拍打背後的兩側肌肉,並沿著肌肉拍打到臀部,再由臀部拍打到大腿的中間線至足後跟。

此法不但能夠強壯足太陽膀胱經,還能提升全身的陽氣,強腰壯腎。

 推拿黃疸便秘肺結核陽痿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ㄒ

漱口、抻腰、揉腹、攝谷道、搓足,5大養生法防病又健身


一、漱津法一一越漱越健康

唾液,古稱“金津玉液”。民間流傳著“白玉齒邊有玉泉, 涓涓益我度百年”的諺語, 指的就是在牙齒的旁邊有唾液流出的地方, 流出的唾液可養生百年。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長壽的保證。漱津液是晨起漱口之後,寧神閉口,先叩齒36 次,然後咬緊牙齒,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攪動,不拘次數,以津推滿口為度,再分次緩緩嚥下。很多坐辦公室的白領族,可以一邊工作, 一邊進行吞津, 可謂“工作養生兩不誤”。

叩齒, 牙齒的功能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要健脾胃必須保護好牙齒。古代養生學家介紹“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具體做法是:摒除雜念,全身放鬆, 口唇輕閉,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擊

二、腰常伸一一抻抻更長壽

腰部保健

腰部是保持人體直立功能的部位。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部肌肉絕大部分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導致腰部的肌肉容易勞損。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腰部的好壞,反應腎的虛實。通過對腰骶部的養生保健,可以達到強腰壯腎的功效。


1、轉胯運腰

取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4指在後, 中指按在腎俞穴上,吸氣時,將胯由左向右擺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1 次,可連續做8~32次。

2、俯仰健腰

取站立姿勢,吸氣時,兩手從胸前上舉,手心向下, 一直舉到頭上方,手指尖朝上;呼氣時,彎腰兩手觸地,如此連續做8~32次。

3、旋腰轉胯

取站立姿勢, 兩手上舉至頭兩側與肩同寬,拇指尖與眉同高,手心相對, 吸氣時,上體由左向右扭轉,頭也隨著向右後方扭動,呼氣時, 由右向左扭動, 一呼一吸為1次, 可連續做8~12次。

三、腹常揉一一揉揉胃腸舒

腹部是六腑的所在部位,其共同生理功能是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與排瀉,做好腹部保健,可以加強消化系統功能, 防治肥胖、高血壓等。

1、摩腹

先搓熱雙手,然後雙手重疊,置於腹部。用掌心繞臍按順時針方向, 由小到大轉摩36週, 再逆時針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週, 有增加胃腸蠕動、 理氣消滯、 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2、點穴

在摩腹的基礎上, 重點對腹部腧穴加以刺激, 以增強保健功效,方法是:以拇指或食、中指兩指依次揉中脘、梁門、天樞、大橫、關元等穴。以調節胃腸功能、溫腎補腎每穴20~30秒,亦可以掌摩神闕和關元兩穴,每穴2分鐘,使穴位和穴位的深層有較強的溫熱感。

四、攝谷道一一提神益氣,返老還童

攝谷道即提肛,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 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晩各做20 ~30次。

真正的“提肛運動”不僅能般煉骨盆底的肌肉軟組織,且能讓盆骨穴位得到按摩,對於孕婦、肥胖者,尤其是長期便秘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可改善尿頻、尿失禁、下腹脹痛,對男性則有更多的必要性了,常做這個動作可以按摩前列腺, 對於防止前列腺疾病很有幫助,可很好地促進會陰部的靜脈血液回流,使前列腺充血減輕、炎症消退。

提肛就是有規律地往上提收肛門, 當然這需要必要的間歇放鬆, 也不一定非得在某個時段, 具體做法可像,忍大便一樣,將肛門向上提,然後放鬆,接著再往上提, 一提一鬆,反復進行,提肛運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預防痔瘡等肛周疾病, 站、坐、行均可進行,站立時兩腿分開與兩肩同寬,端坐時腰要坐直,雙臂放鬆,深吸一口氣(不需要憋氣) ,然後做提肛運動, 此時會感覺到一股酥麻感由下至上傳達到腦部,隨後繼續保持提肛動作,不要鬆懈,直至無法堅持,這樣每天練習2~3 次,可以調理五臟,起到很好的延年益壽的作用。

五、搓足心一一防病又健身

中醫理論認為, 搓足心有益於活血通絡、強身健體,病理上,足心穴在人體上反射較多。因此,常搓足心對於法病健身有較好的保健療效。

搓足責在堅持,若每天堅持1~2次,持之以恆,方能起到補腦益腎、益智安神、活血通絡的療效,還可以防治消化不良、食慾缺乏、腹脹、便秘等病症,以及調節心、肝、脾、膽等臟器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 常見的接足心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幹搓:左手握住左足背前部,用右手沿足心上下搓100次, 至足心發熱; 再用右手握右腳踝, 用左手沿足心上下搓100次, 搓的力度大小要以自己舒適為宜。

濕搓:把腳放在溫水盆中,泡至腳發紅,再按第一種方法搓。

酒搓:倒半兩左右白酒於杯中,按第一種方法操作。

只是搓足的手要整一點白酒,酒搓乾了再整一下。兩足心各搓100次為好。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通帶脈,瘦身,預防女性婦科病,改善便秘,身體所有經脈皆暢通


帶脈,是奇經八脈之一。這條經脈在人身體內算是“獨一份”,為什麼呢?因為別的經脈都是上下走向的,唯有帶脈是橫向環繞一圈。從“長相”上看,帶脈如同一條繩子,把別的經脈都給“捆”住了,因此,帶脈也有“總束諸脈”的作用。

我們可以將帶脈看成是一條腰帶,這條腰帶管理著通過腰腹之間的所有經脈, 像任督二脈、足三陰經、足三陽經以及陰陽二維脈、衝脈等,都要受到帶脈的約束。

如果這條腰帶正常工作,那麼可以通過它來調節和疏通其他的經絡,如果這條腰帶不工作了,那麼就會出現《難經·二十九難》中說的那樣:“帶為之病, 腹滿,腰溶溶若坐於水中”,帶脈不通,約束力量不夠,那麼腰腹部的贅肉也就長出來了。


帶脈的功效不僅如此, 我們看它的名字-一帶脈,這個“帶”有兩個含義:一是因為帶脈就像是一條帶子的形狀;二是因為帶脈,和女性朋友的月經、白帶有很密切的關係,正是因為如此, 中醫經常用帶脈來調理月經和婦科疾病。

現在明白帶脈的重要性了吧?保持帶脈的暢通,不僅可以減掉大肚腩,還能改善便秘,對於女性的生殖健康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言歸正傳,為大家介紹一套按摩帶脈的方法。

一、按摩帶脈

具體方法:第一步,取站姿,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內心平靜,呼吸均勻;

第二步:十指併攏若捏物狀,手心朝上, 位於平時系腰帶處, 雙目看向手指;

第三步:十指保持攏在一起的姿勢, 由外轉向內;

第四步:十指姿勢不變,雙手從腰前轉向腰兩側;

第五步,再從腰兩側轉向背後,雙手相觸,手的姿勢不變;

第六步:雙手在腰的背後,指尖從向裡變為向外,從原本的指尖觸碰帶脈變成手背觸碰帶脈。

第七步:之後沿著反方向再做一次,在移動的過程中,身體借助手背的推力做一個前傾的動作,當雙手在腰前時,手腕相碰,恢復第一步;

第八步:腰要挺直,雙手變掌, 拇指尖相對,右手覆蓋於左手之上,如是反复, 20次為基礎。

功效:促進經脈的聯繫,瘦身,預防女性婦科病,改善便秘。

從解剖位置來看,我們按摩的位置,尤其是腰兩側,左側是降結腸,右側是升結腸,不斷地按摩刺激, 能夠震動它們,達到通便的效果。除了按摩帶脈以外, 我們還可以艾灸帶脈。我們都知道,人的腹部非常重要,是“五臟六腑之宮城, 陰陽氣血之發源” 。腹部屬於陰,像是我們都熟悉的陰經一一肝經、腎經等,都要從腹部經過,帶脈同樣位於腹部, 同屬於陰,所以我們要注意帶脈的保暖,免得出現陰陽失衡的情況。而艾灸帶脈,不失為給帶脈保暖的好方法。

二、艾灸帶脈

具體方法:取艾條1根,放入艾灸專用器具中,距離皮膚5裡面米處,進行艾灸,以皮膚無灼痛感為佳,每天艾灸1次,每次10分鐘。

功效:疏通帶脈

艾灸結束後,注意不要立即先澡或者受風,以免艾灸功效大打折扣。艾灸的主要原料是艾葉,這可是好東西。艾葉辛苦性溫,有起陽益陰的功效。經常艾灸,可以讓陰部溫暖舒暢,同時還有壯陽取火的功效。更為絕妙的是, 《本草求真》有言: “(艾葉)通行十二經”,換而言之,艾條不僅可以溫暖帶脈,同時可以促進身體所有經脈的暢通。

小妙招

每天敲擊帶脈,也能達到減掉大肚腩的效果。取站姿,雙手握拳,拳成空心,從後背腰中部開始,沿著帶脈的巡行路線敲擊,至肚臍眼為一圈,力度以不疼痛為宜,每天敲擊30次,重點敲擊腰部兩側,大約敲擊100下,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月經期間是不可以做這套動作的。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百會、脾俞、氣海、關元、足三里、湧泉,不可不知的九大補氣穴位


一、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是補氣之要穴。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因而百會穴是各經絡脈氣匯聚之處, 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 因此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的關鍵穴位。臨床上也將百會穴作為多種疾病的治療要穴, 如頭痛、高血壓、低血壓、眩暈、失眠等症,都離不開百會穴。

百會穴不僅是治病要穴,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常按此穴也可起到清神醒腦、增強記憶力的作用。

二、脾俞穴

脾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是人體最重要的補氣穴位之一。

從字面意義上理解, 脾俞穴自然與脾臟有關, 那麼與脾臟有關的穴位怎麼會跑到膀胱經上去呢?其實,這井不難理解,脾俞穴中的“俞”通“輸”,是運送的意思,脾俞是指脾臟中的溫氣運送至膀胱經的意思,脾有四怕,怕溫便是其中之一,膀胱經則相當於汽車的散熱器,能將人體的濕氣外散出去,如果脾臟中的濕氣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臟受損, 氣血就會虛弱。脾俞穴則是負責濕氣外散的穴位。由此可見, 說脾俞穴是補氣的重要穴位一點也不為過。

那麼,如何保證脾俞穴的功能正常呢?最好的辦法即是經常按摩,可在每天20點左右, 以指尖強力按壓脾俞穴3次,每次10秒鐘,然後將手按在脾胃處,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按摩時,手掌緊貼皮膚,向下的壓力不要太大。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 “按摩脾俞穴要受時間限制嗎?”之所以選擇每天20點左右進行按摩, 是因為,此時是脾氣最為虛弱的時候,此時將廢棄排出,補充新氣,既可緩解一天的勞累,也可為第二天的工作儲備能量。

三、肺俞穴

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為補氣重要穴位。中醫裡講,肺主一身之氣,肺俞穴具有調補肺氣,補虛清熱的作用,對於呼吸系統以及一切與氣有關的疾病, 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許多年輕的女性,經常為了“面子”問題而大傷腦筋, 為了去掉臉上的雀斑、“蕎麥皮”不惜大把大把地花錢,其實,你身上就存在著免費的美容院一一肺俞穴。

可一面吐氣, 一面以手指按壓肺俞穴,每天按壓5次, 10天為一個療程。只要堅持進行,就能達到預期目的。不要懷疑,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中醫中有“肺主皮毛”一說,肺氣得到調補後,皮膚會變得滋潤,毛髮也會變得烏黑而光澤, 久而久之即可達到祛斑美容的作用。


四、膻中穴

膻中穴位於人體胸部的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屬於奇經八脈中的任脈, 為補氣之要穴。《黃帝內經》中講: “膻中者,為氣之海”、 “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意思是說, 膻中穴是容納一身之氣的大海。按摩此穴可打開“氣閘”, 讓全身之氣暢通無阻。

按摩膻中穴多選用拇指或中指指腹, 每次按摩10分鐘, 6次為1遍,每天按摩5遍,力度以消有痛感為宜。

五、氣海穴

氣海穴位於肚臍直下約1. 5寸, 被譽為補氣要穴。從氣海穴一詞的由來看,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而取名為氣海。從氣海的位置來看, 此穴位於肚臍下約1.5寸處,此處是人體的正中央,是生氣之源,人體的真氣由此而出。對於因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病, 按摩氣海均能達到治療作用。

按摩方法是,將手掌緊貼於氣海穴處,先順時針按摩200次,再逆時針按摩200次。按摩過程中,動作要輕柔,畫圈的範圍可逐漸加大。

六、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直下3寸, 為任脈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三焦元氣所發之處,聯繫命門真陽,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

經常按摩關元穴,對氣虛體質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時,可將雙手交疊置於關元穴上,先稍微施力按壓, 然後快速用貼近皮膚的手做上下推搓的動作,直到被按摩部位產生溫熱感為宜。

七、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於犢鼻(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1橫指處,為補氣關鍵穴位。

中醫認為, 人體多氣多血的經絡當屬胃經。而足三里即是胃經上一個重要的穴位,在人體幾百個穴位中,足三里被稱之為“保健要穴”及“長壽穴”,主要作用在於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扶正祛邪,對足三里施以恰當刺激,可促進氣血生化與運行,民問一直流傳著一句諺語“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由此可見, 足三里對保健強身、 延年益壽有著相當大的助益。

在這裡, 我教大家一種簡單的按摩方法。只要做到堅持不懈, 即可防病強身、精力充沛。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 可先按左腿後按右腿,也可雙腿同時進行,找准穴位後先按住幾秒後迅速鬆開, 然後再按住穴位緩慢加大力度,再迅速鬆開,鬆手時,手不離開皮膚,如此一個循環,依次做5次,每次按壓穴位, 以有針刺、酸脹、發熱感為宜。

八、太谿穴

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被稱作補氣要穴。太谿穴是腎經的原穴,也就是腎臟元氣流注的地方,具有補腎氣、固腎陽的作用,凡因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症,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脫髮、性功能減退等,均可通過按摩太谿穴得以緩解。

可以一邊按揉太谿穴, 一邊做吞嚥動作。這是補充腎氣最好的方法,也是緩解咽喉乾燥、腫痛最省事、省錢的療法。

九、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第三趾趾縫紋頭與足跟連線的前1 /3處, 為全身的穴中位置最低的一個,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亦是補氣關鍵穴位之一。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記載: “腎處於湧泉, 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 湧泉位於足心部位,是腎經之氣發源之所, 腎經之氣通過湧泉穴湧出灌溉全身,此穴具有益精補腎、滋養五臟的作用,對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有很大助益,我國民問曾有“若想老人安, 湧泉常溫暖”之說,意思是說經常按摩湧泉,對老年人非常有益處,不僅可改善失眼多夢、神經衰弱、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症狀,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 延年益壽,對於湧泉穴的按摩法有很多種。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種既簡單, 又高效的方法。

拍打湧泉穴, 每晩洗完腳後,坐在床上,雙腳自然分開, 用雙手分別拍打湧泉穴, 次數不限,直到腳底產生溫熱感為宜,此法簡單易操作,可一邊看電視一邊進行。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學習“揉脾經”,能揉掉很多慢性病!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運用經絡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強人體的氣血,為防病治病儲備最大的能量。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如何健脾呢?

除了採用平常喝山藥薏米粥、冬天吃大棗等食療方法,或吃些參苓白朮丸、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等常用健脾中成藥,有沒有一勞永逸的好方法呢?

通過飲食來健脾,的確是不錯的方法,但是有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怎麼辦呢?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經。

其實,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淤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正好具備了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這兩大功能。只要把脾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

氣血充盈邪無踪,品味腳上的脾經大藥房

脾經上的穴位都是幫助血液循環的,能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所以,您每天一定要多揉揉商丘穴,把氣血引下來。同時還可以做跪膝法、揉其他穴位,幫助把血液引過來。



1

治睡覺流口水、舌兩邊有齒痕、消化不良、手腳冰涼、月經淋漓不盡、頭暈、糖尿病等脾虛引發的病:用拇指內側多硌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虛的症狀,比如,夜裡睡覺老流口水(這叫脾不攝津,就是脾不能收攝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來了);舌頭兩邊有齒痕;吃完東西不一會兒就腹脹,消化不良;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不能收攝;因為氣血上不到頭部而頭暈,等等。這些症狀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

儘管脾虛的症狀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經上各個問題的。揉太白穴有個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內側多硌它,這樣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節血糖,治糖尿病。

2

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婦科病:揉公孫穴

從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孫穴。公孫穴的功能非常強大,既可以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疏散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淤滯造成的各種症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淤。

如果您有婦科方面的問題,請每天揉揉公孫穴。另外,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現出酸水的情況,趕緊揉一下公孫穴,很快就會好轉。

公孫穴還可以增加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如果吃完東西不消化,也要趕緊揉揉它,很快就會往下運化了。

3

人體自有的消炎大藥:商丘穴

在內踝骨的前緣偏下一點,就是商丘穴。該穴正好對應於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症。同時,它又提示了一個醫理:炎症一般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但為什麼揉這個穴還能消除炎症呢?這是因為脾是管運血的,它能把新鮮血液運到病灶上去,臟東西被清走後,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

脾經上的穴位都是幫助血液循環的,能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種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我們一定要多揉揉商丘穴,把氣血引下來。同時還可以做跪膝法、揉其他穴位,效果會更好。

為先天之本添磚加瓦,品味腿上的脾經大藥房

有人不愛吃飯,特瘦,還能揉小腿脾經嗎?實際上,揉脾經既管胖也管瘦。揉它可讓瘦的人長胖、胖的人減肥。總之,揉完後任何人都會感到歡喜。

1


治肝、腎、脾上的病症及婦科病:刺激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腳內踝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的地方。“三陰交”就是肝、腎、脾3條陰經交會的點,所以這一個穴位就可以治3條經上的病症,真可謂一穴多用。三陰交穴還是婦科病的通治要穴。無論婦科問題是發生在附件、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穴來治,而且有病時按揉該穴會非常痛、非常敏感。每天多揉揉三陰交穴,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按三陰交穴還可以緩解痛經。

2


治不消化、男性前列腺問題、腿肚子酸痛:點揉漏谷穴

從三陰交穴貼著腳骨內側下緣往上3寸,就是漏谷穴。“漏谷是穀子漏出來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東西,沒能得到很好地消化,營養沒吸收,又排出來了,這叫做“完穀不化”。而多揉漏谷穴就可以治療。

漏谷穴還可以治療小便不利,對男性前列腺問題很有療效。

很多朋友整天上完班回到家,覺得腿肚子酸麻脹痛,放到哪兒都不合適,這時您就需要多揉漏谷穴,在白天的時候就點揉,尤其是在上午9點到11點脾經氣血最旺的時候揉。這樣晚上回到家時,腿就不酸了。

3


治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揉地機穴

貼著脛骨往上走,與腿肚子上的最高點正對著的地方就是地機穴。“地機”就是大地充滿生機的意思。因為脾屬土,土屬大地,而且人體的後天之本都靠脾胃來供應,所以揉地機穴可以增強整個腸胃的運化功能。

地機穴對胰腺很有幫助,像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都可以通過揉地機穴來防治。

4


祛濕,治各種炎症、水腫:揉陰陵泉穴

順著脛骨一直往上,捋到膝窩下卡住了、捋不動了,那個地方就是陰陵泉。該穴是一個祛濕的要穴,而人體濕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

5


專治瘙癢、調節血液循環:揉血海穴

血海穴又稱百蟲窩,意思是有一百個蟲子在那兒扎窩。它是專門治癢癢的穴。老年人身上經常瘙癢,用艾條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住。這個方法效果最好,而且很方便。“男子主氣,女子主血。”女子以血為先,所以她們身體裡的血一定要充足。

血海穴:可以調配人體的血液,把多餘的血分配到少的地方去,把淤滯的地方給疏散開,其功效相當於足三里穴。只不過一個是補氣的,一個是調血的,但都是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治本大穴。

6


胖人減肥,瘦人增肥:推小腿脾經

如果在推小腿的過程中發現痛點正好壓在脾經上,那一定要多揉小腿脾經才真正管用,也就是找到小腿脾經上的陰陵泉穴、地機穴、漏谷穴、三陰交穴這4個穴位去推。如果找不准,也不想記得那麼詳細,您就索性順著脛骨內側邊緣上下推。哪個穴敏感,哪個穴痛,您就多揉哪個穴。

不給疾病任何藏身之地, 品味胸腹部的脾經大藥房

脾經還有好多穴位都在肚子上,一推腹就全給推了。

1


推腹法:腹部的脾經穴位一把推

脾經還有好多穴位都在肚子上,一推腹就全給推了。它們通常都在人體中線旁開4寸的位置上,如果這個位置上有痛點,您就知道是脾經上的問題了。

2


治急性扭傷:按揉大包穴

大包穴:是脾經的最後一個穴,在肋骨這塊兒腋窩直下6寸處。“大包”就是大包大攬的意思,比如急性腰扭傷、急性脖子扭傷、急性肋間神經痛,大包穴都能治。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