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按按耳朵,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



《內經》上曾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之地。”認為耳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它和全身經絡及五臟六腑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人體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佈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另外,中醫認為“腎藏精,開竅於耳”,耳是“腎”的外部表現,因此,經常按摩雙耳,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可以起到減輕耳聾耳鳴症狀、健腎壯腰、養身延年的作用。

耳穴保健操

1、提拉耳尖法:

用雙手拇、食指捏耳廓上部,先揉捏此處,然後再往上提揪,直至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



2、耳輪按摩提拉法:

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按壓、揉捏耳輪,由外到裡使之發熱發燙,然後手指捏住耳廓中部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

外周耳輪對應於軀幹四肢,多按壓耳輪可減輕頸肩腰腿痛等亞健康狀態。

3、下拉耳垂法:

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發燙,此法對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4、按壓耳屏:

以食指按壓耳屏,其餘手指作握拳狀,按壓耳屏至外耳道完全封閉,後將食指快速抬離耳屏,反复做30-50下,此法可減輕耳部悶塞感,減輕耳鳴。防治鼓膜內陷,減緩聽力衰退,控制耳鳴、重聽、耳聾。

5、揉耳:

雙手握拳狀,將拇指放於耳後,拇指和食指捏住外耳廓,以順時針揉動,反复揉20-30圈,此法可增加耳的血液循環提高聽力,加強耳的神經傳導。

6、耳週穴位按壓法:

中指放在耳前,食指放在耳後,二手指都要用勁上下推動,推40-50次左右,可按壓到耳週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位,推後不但耳部發熱,面部、頭部都有明顯的發熱的感覺,這對健腦、治療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等都有非常好的療效。

最後再用十指幹梳頭,可以刺激頭部的經絡,增加腦部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有效的防治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的發生,每次手梳頭的次數也不應少於30-40次。

這套簡單的耳部按摩操是通過按摩刺激耳部穴位,以促使氣血運行。由於耳部有不少經絡,按摩耳部可以調動體內的正氣,達到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的目的。

另外,耳部按摩操還能夠消除疲勞,振奮精神,使人耳聰目明,對耳鳴、耳聾、頭痛、眼花、失眠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長期堅持的話可以起到補腎、固腎及補氣、治療氣虛等保健功效。市民朋友不妨每天睡覺前和起床後坐在床上做耳部按摩操,或者日常休息時多做做。

溫馨提示:耳部按摩前要注意修剪指甲,按摩力度不宜過大哦,以免損傷耳部柔嫩的皮膚及鼓膜。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古人“二十四宜”養生法,可疏通筋骨,活絡周身氣血,調和陰陽


“二十四宜”養生法,是古人千百年來在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而形成的一整套養生方法。是古人養生智慧的結晶,也是健康長壽之道。現代人也值得借鑒。

發宜常梳:清晨用十指梳頭100次,有明目提神的功效。

面宜常搓:睡醒時兩手搓熱,從鼻兩側由下向上搓到額部再分開向下,反复30次,有醒腦明目的功效。

目宜常運:雙目左右緩慢轉動14次,然後緊閉片刻,突然睜大,有宜保護視力。


耳宜常彈:以兩手掌心緊掩耳道,再以食指壓中指輕扣後腦24次,可防治頭暈耳鳴。

齒宜常叩:先叩後齒24次,再叩前齒24次,可堅齒固腎。

口宜常閉:每日按時閉口調息,用鼻呼吸,可疏通經絡氣血。

津宜常咽:閉嘴鼓腮,舌攪口腔,左右36次,津液自生,分三口嚥下,可健脾胃,助消化。

心宜常靜:排除雜念,靜以養心,可調氣養神。

肛宜常提:平時有意識提肛門,可防治痔瘡、肛裂等疾病。

神宜常存:取坐姿或立姿,閉目,雙手疊放於丹田,並意守之,可養神而避免七情所傷。

背宜常暖:保持背部溫暖,以免風寒之邪入侵,每天拍打背部36次,可預防感冒,固腎強腰。

腹宜常摩:兩手搓熱相疊,貼肉或隔單衣,掌心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劃圈由小到大。可順氣消積,治腹脹和便秘。

胸宜常護:經常用手自上而下摩擦胸部,可寬胸理氣,防外邪侵襲。

言宜常默:說話不宜過多。多言耗氣,緘默養氣。

足宜常搓:睡前洗腳後,兩手搓熱,按摩腳底湧泉穴100次,可固腎暖足,有利於睡眠。

膚宜常浴:兩手搓熱後,搓擦全身皮膚,可使全身氣血通暢,舒筋活血。

手宜常搓:雙手相互摩擦,掌熱腕活,可舒筋活絡,並健腦。

肢體宜常搖:四肢經常活動,可鍛煉四肢筋骨,增強體質。

腿宜常拍:通過反复拍打腿部,可疏通筋骨,緩解腿部酸痛。

頭宜常搖:活頸順項,正反上下,頭動腦靜。可健腦明目。

濁宜常呵:體內濁氣要慢慢呼出。有清理濁氣、補益臟腑的作用。

舌宜舔腭:舌輕抵上齶,意在使任督兩脈相通,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閉口勿言:大小便時要精神專注,不宜開口呼吸,同時輕輕咬住牙齒,可保住氣血,有利於濁氣糟粕的排泄。

肢宜常搖:肢宜常活動,這不僅是對四肢筋骨的鍛煉,也可通過四肢促進內臟及全身氣血運行,增強體質。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天樞、髀關、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隱白,8大補血關鍵穴位


1、期門穴

期門穴位於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處,是足太陰、足厥陰、陽維諸多經脈匯集之處,是補血要穴。

從期門穴的位置來看, 它是肝經氣血匯聚點,只要打開了期門穴,就相當於打通了肝經,可有效緩解氣血虧虛的問題。

我們再從肝經的循行角度來看, 期門穴的氣血是非常不穩定的, 它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肝經中的氣血循行至期門穴時已接近尾聲, 氣血一路循行給各個穴位點補充能量,到了期門穴時,氣血已所剩無幾。

因此, 一旦肝經的氣血不足, 期門穴的氣血就會更加不足。

為此,我建議人們,平時可多按摩期門穴,不但可保證肝經氣血充足,還可還解肝氣,換來一個好心情。

2、章門穴

章門穴位於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是養血大穴之一。

由於章門穴是八會穴的髒會之處, 是五臟氣血的匯聚點,也是通往五臟的門戶。所以,經常刺激該穴位,可調節五臟的氣血,使五臟功能得以正常發揮。

章門穴與期門穴一樣,也屬於募穴,屬於足厥陰肝經,也是人體八大要穴之一,為脾經氣血出入內臟的要地,經常按摩此穴位,可養肝血。

另外,脾臟功能不好的人,經常按摩該穴,可疏肝健脾。


3、天樞穴

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2寸開外的地方是對稱的兩個穴位,補血要穴之一。

天樞穴與胃經及大腸經關係密切, 經常刺激此穴,可使胃經及大腸經更加活躍,促進胃經內氣血循行, 幫助氣血由胃經源源不斷地輸送向大腸經。眾所周知, 胃是消化水穀精微的重要器官, 胃經的氣血充盈,可促進食物充分消化,就能為造血系統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為補血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大腸經的氣血充盈時,可保證機體的排泄功能正常發揮,將體內的廢物及毒素排出體外,使人體免遭侵害。

按摩時,取雙手拇指指腹按在左右兩邊的天樞穴處, 先做向下按壓的動作, 然後進行按揉, 順時針、逆時針各揉200次。

4、髀關穴

許多朋友特別是老年朋友, 多年來一直受關節炎、風濕的折磨,我建議大家平時多按摩髀關穴,對緩解不適很有幫助。

這是因為,青車關穴是足陽明胃經由腹部進入下肢的第一個穴位, 是小腸與股前之陽交會的地方,是調節下肢胃經的總穴,胃經多氣多血,當氣血流注到下肢的膝中時,能起到滋養、潤滑的作用,對緩解膝蓋疼痛幫助甚大,臀部和腿部肥胖的朋友,也可多按摩此穴,對減肥很有幫助。

由於髀關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 可理氣和胃,治療胃病,因此, 胃部疼痛的朋友,平時可多按摩髀關穴,再配以足三里,止痛效果更佳。

5、血海穴

中醫裡常講,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這說明血海是人體的一個補血要穴。從字面上來講,“血海”顧名思義指氣血充盈的大海,是脾經所生之血匯集之所,中醫“有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之說,意思是說, 一旦血海的功能失調,機體控制血液的機能失調,血液胡亂行走,人體將會出現病狀。由此可見,血海還具有引血歸經、治療血病的作用。

由於脾經正好經過膝蓋處, 而血海穴位於膝蓋上方外側,按摩此穴可疏通脾經,使膝蓋處氣血充盈,從而有效潤滑膝蓋處,對緩解關節痛很有幫助,可選擇每天上午9點~1 1點時按摩血海穴。

此時正好是氣血流注於脾經的時間,脾經處於旺盛階段,配以合理的按摩手法,定能達到緩解病痛的目的。

6、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於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 胃經多氣血,前面已經介紹足三里的補氣之功, 其實該穴的補血效果也不可小覷,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該穴的補血神效。

俗語說得好“拍拍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意思是說,經常按摩足三里所取得的保健功效,並不比吃老母雞差,同樣可達到補益氣血、滋養腦髓的作用,對於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等症, 都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由於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 對於胃動力不足、胃氣虛弱的人,經常按摩此穴也可達到改善不適症狀的目的。

7、三陰交穴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 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是肝、脾、腎交會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 因此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之功。

三陰交許多就相當於我們身體上一個巨大的健康寶藏,啟動它,就可保持氣血充沛,增強臟腑機能,改善亞健康狀態,從而達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終極目標。

另外,三陰交穴也被稱作脾臟的大補穴位, 由於脾臟具有向外散發濕氣的作用,每天中午11點,脾經當令的時候,對三陰交穴進行刺激, 能把身體裡面的濕氣排出體外,避免機體受寒濕侵害。

8、隱白穴

隱白穴位於腳部大腳趾的內側, 在趾甲旁邊一點的位置,補血功效十分顯著。

從其字面意思上來分析,隱是隱秘的意思;白是肺之色也,氣也,本穴內的氣血蒸發外出,非常隱秘不易被人察覺,因此取名為隱白穴。

脾臟具有統血作用,而隱白穴是脾經上的第一個穴位,經常按摩此穴可達到健脾統血的目的。

另外,該穴的另一個典型特點是止血功效強, 一切出血問題如流鼻血、月經量過多等,都可通過按摩此穴得到緩解。

隱白穴也是脾經上的井穴,所謂井穴是“汲養而不窮”之意,經常按摩此穴,就能疏通脾經,促使氣血源源不斷地生化,由此看來,隱白穴被譽為補血大穴一點也不為過。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打通這條經絡,失眠、心煩、耳鳴全沒了


三焦關係到飲食水穀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泄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行水穀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

1


三焦不通,百病易生

三焦的生理特性

01 上焦如霧:上焦如霧是指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穀精微,通過心肺的宣發敷布,布散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因上焦接納精微而布散,故又稱“上焦主納”。

02 中焦如漚: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穀,化生氣血的作用。

胃受納腐熟水穀,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穀精微,以此化生氣血,並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穀精微上輸於心肺以濡養周身。

因為脾胃有腐熟水穀、運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為“中焦如漚”。因中焦運化水穀精微,故稱“中焦主化”。



03 下焦如瀆:下焦如瀆是指腎、膀胱、大小腸等臟腑主分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

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並將體內剩餘的水液,通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

這種生理過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勢,故稱“下焦如瀆”。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廢物,故又稱“下焦主出”。

綜上所述,三焦關係到飲食水穀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泄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行水穀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濕骨病、頸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後風、老寒腰及腸胃疾病等。

下焦不通: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男性腎虛、前列腺疾病,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症以及婦科炎症。

2


打通三焦的簡單方法

倒拽牛尾

重心移在左腳,

前面的腿是彎曲的,後面的腿是伸直的。

從小指開始逐節握拳,也就是從小指開始,一個手指一個手指的彎曲,把拳握起呈一個定式,固定一會。

前面的胳膊慢慢彎曲,這樣我們在做動作的時候,就像把一個東西,緩慢地拉近我們的胸前一樣。

沒事拉一拉三焦經,可以趕走耳鳴、心煩、失眠。

除了視頻中介紹的”倒拽牛尾“的拉經方法,還有一個打通三焦經的簡單方法,就是拍。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站著或者是坐著都可以。分別用左右手從對側肩膀開始,沿著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下拍打。動作快慢一樣,一直拍打到手腕。拍打時可以稍微用力達到震動經絡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鐘往上,拍完之後再用食指按揉。陽池穴按摩三分鐘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蹲一蹲,利全身,這5種最養生蹲法,你要學會哦!


常說“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躺著”,勞累了一整天后,很多人覺得躺著最解乏。但其實,人體最喜歡的姿勢既不是躺,也不是坐,而是蹲。

醫學研究發現,人們蹲的姿勢與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非常相像,它既能讓我們身體放鬆,又能給予內心足夠的安全感。

就鍛煉時間來說,下蹲5分鐘的運動量,相當於步行1小時。多“蹲一蹲”有時還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

蹲一蹲,利全身

對一些百歲健康老人的生活方式調查發現,他們從事田地耕作,蹲在池塘邊淘米、洗菜、洗衣服,連上廁所也是蹲的。“蹲一蹲”強健了他們的腰腿。

1. 強健關節和骨骼

下蹲可增強腰、髖、膝和踝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強膝關節的靈活性,延緩關節的老化。

關節如果活動少,會使骨骼變得脆弱,鈣就會流失到血液中,而且會積存在腎臟和膀胱中,造成排尿困難以及細菌繁殖等不良後果,所以經常使用和活動關節是保持年輕的關鍵。



2. 改善血管功能

下蹲可以擴張微、小動脈血管,減少心臟外周阻力,可以改善微、小動脈血管壁的彈性,有效地降低血壓。

3. 降血脂

下蹲運動通過刺激經絡系統,可使脾經運化功能增強,促進血管壁粥樣斑塊的分解,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減少血液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促進脂代謝,進而改善血管的彈性,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對預防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4. 延緩大腦衰退

“動一動,不會老”,下蹲可以加強腿的活動能力,增強來自外界的感官刺激,不但能夠延緩大腦的衰退,而且可以進一步增智開慧。

這5種蹲法,最養生

1. 防胃病:乞丐蹲

乞丐蹲是很多中醫推薦的一種蹲法,可以防胃病,飯後蹲效果最好。

方法:雙手抱膝蹲下,屁股盡量後蹲但不著地,腰、背、頭盡量在一條直線上,吸氣時閉嘴,呼氣時略張嘴。保持1—3分鐘。

2. 護膝蓋:靠椅蹲

這個方法尤其適合膝蓋受傷或年長者,靠椅蹲有保護膝關節的功效。

方法:用自己的背部、腰骶部依靠椅背(或牆壁),臀部不要低於膝蓋,下蹲後保持不動。練習時間可以逐漸延長,以2~4分鐘為宜。

3. 護腎:腳尖蹲

腳尖蹲時,支撐重心在前腳掌內側,以及大拇趾上,而這一區域有三個重點穴位(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經過此處,輕度地刺激可以溫補腎陽。

方法:兩腳前腳掌著地,腳後跟抬離地面。雙膝彎曲,大腿壓著小腿,但時間控制在30秒到1分鐘即可,避免堅持過久拉傷或抽筋。

4. 促血液循環:弓步蹲

中醫認為,臀部是腿部六條經絡的總開關,也是連接我們人體氣血運行的橋樑,但它也是最易受寒、濕和血瘀的地方。弓步蹲時,會運用到臀部的肌肉,促進臀部血液循環流通。

方法:邁出左腳,右腳腳尖觸地呈腳尖蹲狀態,兩腿成弓步。將身體重量落到兩腳之間,每練習30秒調換一次左右腳。



5. 好氣色:分腿蹲

這個動作適合久坐的人作為間歇鍛煉,活動身體,可促進全身氣血循環,長期堅持,能給你帶來好氣色。

方法: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平行,雙膝彎曲小於90度。臀部保持穩定不要左右晃動,距地不超過10厘米,練習時間為1—3分鐘。

小貼士:第一次練習下蹲運動時,把次數控制在10~20次之內,一般不會引起肌肉疼痛。

這樣練下蹲,膝蓋不受傷

下蹲讓關節很受傷的原因往往是一點:錯誤的姿勢。那麼怎樣才能讓膝蓋不受傷害呢?

1. 熱身

下蹲前最好進行有效的熱身,比如膝關節屈曲、腰部左右旋轉。熱身有助於身體提前進入運動狀態,減少對膝蓋的損傷!

2. 最好靠椅蹲

想要保護膝蓋,最好選擇上述提到的這種蹲法:靠椅蹲。另外下蹲的時候,看看自己的負荷重量,如有不適應停止。

3. 可練紮馬步,代替下蹲

老人也可以用紮馬步代替下蹲,來達到練腿力的目的。這樣還能幫助人們鍛煉肩肘腰膝,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舒筋活絡,保持骨骼關節正常結構,穩定肌肉力量,甚至是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4. 量力而為

對於年長或者體質虛弱的人,做下蹲運動時,手可以握住床頭、其他扶手或者門框,緩慢而平穩地做,下蹲速度不宜快,最好一次不超過10個,一天不要超過3次。

小貼士:鍛煉雖好,但不要急進,需要循序漸進。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養陽氣一定記得——大椎哦!


《黃帝內經》說: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那麼,陽氣是什麼呢?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

“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80%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 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如何扶陽固本呢?在生活中,我們要改變我們一些傷陽氣的生活習慣,在夏天經常喝冰鎮飲料,吹空調,露宿雨淋,很容易患傷陽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風濕等。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著太厚,久居溫室,大汗淋漓或過用辛熱都會損傷陽氣,多患傷陰之病,如咽喉腫痛、食慾不振、腹脹等,應該要多吃一些溫補的食物。



我們的身體

缺乏保養 !

能量掉的太快

道理都明白,那當陽氣不足時,該如何調理呢?當身體出現疲累疲憊,怎樣緩解呢?

這里為大家推薦——大椎穴。只要運用好它,就能讓自身這個”小太陽”發光發熱,滋生出源源不斷的能量,有助恢復體力,另您精神煥發!

大椎,諸陽之會

● 大椎穴,位於人體後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又名百勞穴,上杼穴,為三陽、督脈之會。

在中醫陰陽理論中,大椎穴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它的主要作用是溫補、振奮陽氣,又像是一個十字路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若大椎穴淤堵則會堵塞7條經絡(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引起頭暈,頭痛,失眠,健忘,脫髮,肩周炎等一系列病症。

而通過對大椎穴進行適當按摩刺激,既可達到一穴通諸經,活絡血脈,提振陽氣的作用,身體上的不適症狀也會隨之緩解。

巧用大椎,對抗感冒

生活中常見的感冒,在中醫看來是身體正氣(陽氣)不足,鬥不過邪氣的表現。此時,大椎就是相當於感冒藥,可有效緩解身體不適。

● 風寒感冒

取鮮生薑,搗爛成泥,攤在布上,放於微波爐中加熱,溫度以皮膚能夠承受為宜。敷於大椎穴上,再臥床、發汗,可以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的輕症。

皮膚敏感者建議把雙手掌心搓熱,趁熱放在大椎上,來回搓動,讓熱感從大椎向裡滲透。或用熱水對著大椎連續衝五六分鐘,效果一樣不錯。

● 風熱感冒

可以採取以三棱針點刺大椎穴位出血,或用拔罐、刮痧等“瀉””法,以起到瀉熱解表的作用。一般留罐10分鐘,如有咳嗽可在雙側肺俞加拔火罐。

● 暑濕感冒

可以在大椎穴按摩或溫灸大椎穴,以補充陽氣,散寒解表,再配合陰陵泉、委中等穴位以祛濕清暑。

● 體虛感冒

可以在大椎穴上面用艾絨進行艾灸治療,以達到溫補陽氣,散寒祛邪的目的。

找准位置提昇陽氣

● 大椎在哪兒呢?千萬不要弄混

當我們肩膀不動,微微低頭時,會看到有明顯突起的骨頭。用拇指按時,如感覺是前後會活動的,就是第七頸椎的棘突了,在這個突起的最下方取穴即可。

相反,如果前後不移,則是第一胸椎的棘突。這兩個位置容易弄混,要特別注意。



● 日常按摩法

取坐位,使用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壓在大椎穴上,逐漸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壓30秒。然後沿穴位作旋轉式按揉,力度由輕漸重,方向先順時針,後逆時針,各30圈,防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此法多用於日常調理,放鬆。

● 治落枕及頸肩不適

在大椎處塗上紅花油類具治療跌打損傷作用的按摩油,然後拔罐並留罐10分鐘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幾隻火罐則效果更好。

● 治粉刺、痤瘡

採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大椎穴,隨即加拔火罐,以出血為度,10分鐘左右起罐。3-5天進行一次治療,可活血通絡、祛毒養顏。

● 懸灸補虛法

取穴時仰臥位或坐位,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距離皮膚約2~3厘米左右進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適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可補虛助陽。

溫補了大椎之陽,也就溫補了一身之陽。平時可常用熱敷或按摩的方法給大椎一些關照,當體內陽氣充足,自可祛病強身,精神抖擻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十二時辰,天人合一的應時養生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具有時辰、陰陽、方位等含義。一天十二時辰,用子午分晝夜,子時是夜半23:00-1:00,午時是日中11:00-13:00;就一年來說,“子”是一年中農曆的十一月,為冬至節所在,“午”為農曆五月,為夏至節所在;就陰陽變化來看,子時為陰盛時,陰極生陽,是一陽初生的夜半,代表著陽氣開始生長,午為陽盛之時,陽極生陰,是一陰初生的日中,代表著陰氣開始生長。“流注”是就人體氣血運行而言,人體的氣血循行就像水流一樣,在經絡中川流不息、循環輸注。子午流注學說的核心內容是,在一天之內,氣血在不同的時辰流經到不同經絡,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這就造成不同的經絡在不同的時辰值班當令,如果養生治療與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相配合,就會有好的效果。

天人合一的應時養生

5點-7點卯時,大腸經最旺,最利於排泄,這個時候起床伸展腰肢,呼吸新鮮空氣,喝杯溫水,將體內的毒素和垃圾排泄出去,為一天的工作做好準備。

7點-9點辰時,胃經最旺,這個時候時間再緊也要吃早餐,為上午的工作補充能量。減肥的人可以選擇多吃早餐,此時天地陽氣上升,人體消化功能增強,即使“吃得像皇帝”也不會導致發胖。

9點-11點巳時,脾經最旺,是工作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脾是氣血生化之源,把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經暢通,唇色紅潤,愛美的姑娘唇膏都可以省掉了。


11點-13點午時,心經最旺,這個時候陰氣開始升起,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人體也要注重這種天地之氣的轉換,吃過午飯,休息一會,不擾天地有利自身。這個時候有心髒病的人要特別小心,注意休息保護心臟。

13點-15點未時,小腸經最旺,小腸經是人體的“大內總管”,它把水液歸膀胱,糟粕送大腸,精華上輸送於脾,這時候人體血液中營養成分最多,喝杯水有利於保護血管。

15點-17點申時,膀胱經最旺,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千萬不要簡單地理解成為排尿的問題。這個時候是我們工作的第二個黃金時期,也是人體排毒、瀉火的好時機。

17點-19點酉時,腎經最旺,這個時候服用補腎的中藥效果最好,腎是先天之根,是“人活一口氣”的元氣,人體經過申時的瀉火排毒,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這個時候要再喝一杯水,保護腎和膀胱。

19點-21點戌時,心包經最旺,心包“代主受邪”,是心的保護組織,這段時間要保持心情愉悅,散散步,準備休息。

21點-23點亥時,三焦經最旺,三焦經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這個時候陰陽和合,是孕育新生命的好時機。這個時段人體應該進入睡眠,讓身體獲得休息。

23點-1點子時,膽經最旺,“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可見膽的重要性。這個時候陰氣最重,務必睡眠,以保護初生的陽氣。如果在這個時候學習、工作,無異於拿生命健康來做交換。

1點-3點丑時,肝經最旺,要肝臟發揮解毒、造血功能,人體就需要在這個時候休息,讓“血歸於肝”,如果這個時候喝酒、玩樂,時間長了必將影響健康。

3點-5點寅時,肺經最旺,有助於肺氣調節和輸布血液運行全身。這個時候是陽氣的開端,是人體氣血由靜到動的轉化過程,氣血不足或是體虛的人這個時候就容易早早醒來,而肺部有病者這個時候也比較容易發病,因此不要過早起床。

中醫學講究“天人合一”,養生就是要順應天時,道法自然。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巨大,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飯,焦慮、忍耐、憤怒、力不從心等不良情緒更像一條條繩索捆在身上。抽出時間來,靜靜心神,盡量按照人體自身規律作息,保養一下自己,不是更有益於明天的工作嗎?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風池、合谷、肩井、委中、關元、三陰交、陽陵泉,9大保健穴位


老中醫總結出便於記憶的9個養生要穴。別看這些穴位不起眼,平時多按揉幾下,能有強身健體、祛病養生的神奇功效。

1、風池,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

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2、中脘,養胃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按壓時會有酸痛感。

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复,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

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

3、合谷,清熱止痛

合谷穴又稱虎口,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

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

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4、肩井,緩解頸部僵硬

用中指按住對側的肩井穴,並轉動與肩井穴同側的胳膊,按壓力度以感覺到“舒服的微痛”為最佳。

如果在辦公室備一個小吹風機,休息時間溫暖肩部,效果會更好。

5、委中,解腰背酸痛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

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

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6、關元,補腎固元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

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

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7、三陰交,滋陰養顏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

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

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8、內關,養護心臟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髒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9、陽陵泉,舒筋活絡

找該穴位時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

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地筋隱於足”​​,常揉大補肝臟,讓你的力量源源不斷!


每個人都渴望健康,渴望能夠快樂地生活。可快節奏的生活使太多人心中充滿躁動和不安,似乎一時一刻的舒適都成了奢望。而現在多數現代病都說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從筋論治。

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書中難找到的有療效的養生之法——揉“地筋”。

道宗秘訣中有這樣一句話:“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

將腳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會發現一條硬筋會從腳底浮現出來。按摩這條硬筋,把它揉軟,會有神奇的功效。



養肝之揉地筋

通常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樣。凡是有肝病的人,這條筋是必按之處。

肝的問題是人體的一個核心問題,肝的功能加強了,人體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會顯著提高。

但肝卻是最難調理的髒腑,藥物難以起效,針灸似乎也鞭長莫及,古人的一句“肝主筋”,卻道破了我們通往肝經的捷徑——通過調理“筋”就可以修復肝。

揉這地方的時候有人會感覺這根筋軟弱無力,塌陷不起,這樣的人通常肝氣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這根筋揉出來才好,還有人雖然這根筋很粗大,揉起來卻毫無感覺,也不堅韌,像是一根麻繩,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較為常見,這樣的人通常年輕時脾氣暴躁,肝功能較強,但由於酗酒、房勞、憂慮等諸般原因,現已肝氣衰弱,更需常揉此筋。

跪著走以養筋

在一個不太軟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著行走,氣血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膝蓋,膝蓋由於新鮮血液的供養,使寒氣可散,積液可消,腫痛可化。

跪膝是引血下行的絕妙方法,如有人膝蓋有傷痛,就先在較軟的床上跪著不動,逐漸緩緩運動,很快就會適應的,那時膝蓋也就不痛了。氣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腳底,那就先引到膝蓋,膝蓋氣血充足,離腳底也就不遠了。

跪著走,養筋大補肝臟

道醫稱膝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所以要常跪著走以養筋。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補肝臟的方法。

不花一分錢,更不分什麼體質,只要常常調節我們腳下的“地筋”,我們的力量就會源源而發。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秋季護肺,4穴解憂!



中醫學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臟開竅於鼻,而其表現在皮毛。秋天,秋高氣爽也帶著燥氣,若肺氣失調,則容易出現鼻乾口燥、乾咳、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季養生要注意呼吸系統的保護,特別要注意肺部的調養。經常按壓魚際、曲池、迎香、合谷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秋季的前半段,可以採取穴位按摩法, 每天按揉魚際、曲池和迎香穴。魚際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於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魚際穴可以不拘時間地點,進行按壓,每天至少3~5分鐘,但要長期堅持。曲池有很好的清熱作用。當曲肘成直角時,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即為曲池穴。每天中午1~3點按揉效果最好,因為這段時間陽氣最盛,按揉此穴位可以使陽氣降下來。迎香穴在鼻翼的兩側,屬手陽明大腸經。“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顧名思義,如果鼻子有毛病,治本穴有直接效果。每天雙手按在兩側迎香穴上,往上推或者反复旋轉按揉2分鐘,鼻腔會明顯濕潤,通暢很多。

在秋季的後半段,熱氣漸消,早晚天氣都很涼了,於是燥又同涼遇到了一起,形成涼燥。這時要用溫潤來保養身體,首選穴位就是合谷,俗稱虎口。全天不定時地按揉兩側的合谷和魚際,每次每穴3分鐘,每天3次。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