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自帶治痛穴,這些穴位加在一起,效果翻十倍!


人體自帶治痛穴,如果只是單獨應用某一個治痛穴,有效,但是遇到一些突發性的疼痛時,可能會略選力度不夠,效果不佳。

這時我們只要找到與之相對的一些輔穴,效果會倍增10倍!

1、合谷+ 太衝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的作用。

艾灸:合谷與太衝相配稱四關穴,二穴均為原穴,前才為手陽明大腸經,後者為足厥陰肝經。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肝與膽相表裡,太衝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

合谷穴可以治療頭面部的病症,稱之為“面口合谷收”。

合谷配合太衝穴,還可以調節人的情緒。

合谷、太衝,合稱為“四關”。合谷配太衝,一陰一陽,一氣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調氣調血,通暢經脈氣血,對人體氣機不暢,經脈氣血不通有明顯的效果,不通會痛,也會出現鬱滯的情況。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三陰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產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婦盡量不要去刺激這個穴位為好。

2、內關+ 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的作用。

艾灸:內關穴為心包經的腧穴,又為該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想通,寬胸理氣之功為主。而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疏通中焦氣機,健脾和胃止痛。

3、梁丘+ 公孫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痙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艾灸:粱丘為胃經的郄穴,郄穴是經脈之氣深居之處,治痛作用最強。公孫為足太陰脾經輸穴、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它的別出分支,入腹絡於腸胃。所以實證的胃腸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為適宜。

4、支溝穴+ 陽陵泉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氣,清除肝膽之濕熱,通調腑氣的作用。

艾灸:支溝為三焦經輸穴,可疏通三焦氣機,通調腑氣。陽陵泉為膽經合穴,又是八會之一的筋會,可疏肝利膽通調少陽,清泄肝膽濕熱,特別對膽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

5、外關+ 懸鍾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鬱熱,瀉肝膽之火,通調經絡之氣這作用。

艾灸: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這絡穴,以是八會之一,通於陽維脈,有清熱解毒之功。懸鍾為足少陽膽經之輸穴,以是八會穴之一的髓會,主要為清泄肝膽之鬱火,通調肝膽之氣機,對膽囊和膽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6、氣海+ 三陰交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通調下焦氣機,調衝任補腎澀精的作用。

艾灸:氣海為任脈經之輸穴,為一身元氣聚集之處,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調氣活血之功。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調理肝脾腎三經氣機為主,善治下焦濕熱,兼以健脾補肝益腎,調理衝任。

7、合谷+ 內庭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瀉胃火,降嘔化積滯,理氣止氣止痛之功。

艾灸: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清熱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內庭為陽明胃經滎穴,具有清熱瀉火作用。所以胃腸二經之熱,本對穴有清瀉之功。如對風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爛的病人,取本對穴,按揉、刮痧、艾灸,可起立立竿見影之效。

8、中脘+ 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作用。

艾灸:中脘為胃的募穴,又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意為胃之納水穀的倉庫,所以它是調理中焦之要穴,治療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合治腑病’,為胃病患者遠道循經取穴之一。

9、中渚+ 足臨泣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肝膽之氣滯,解少陽之鬱熱。

艾灸:中渚為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注,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脈氣所注。在經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見寒熱往來,口苦,脅痛;在臟為膽,膽與肝相表裡,脅肋為肝之分野,肝脈布兩脅,所以本對穴治療肝膽疾病引起的脅肋疼痛,效果非常顯著。

10、人中+ 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通經和絡止痛。

艾灸:人中為督脈的輸穴,位於口鼻之間,口通地氣,鼻通天氣,天地相通,竅開腦醒,督通絡暢。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合穴,在舒經活絡,行氣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為腎之府,足少陰腎經之氣,由內踝上行至膝、膕內側,折向膕中央,二經於委中穴相會,太陽下行,少陰上行。

11、膻中+ 內關

功用:二穴相配可寬胸理氣,強心安神,通胸陽,止心痛。

艾灸:素問靈蘭秘典謂’膻中為臣使之官。’以說’膻中者君主之宮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說明本穴與心的關係甚為密切,為心包絡這募穴,以是八會穴之一的氣會,調氣之功較強,凡氣病有之甚佳。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寬胸理氣,溫通心陽。

12、魚際+ 复溜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瀉火,生津止咳。

治痛範圍:1、咽喉腫痛,由於肺陰不足,水津不能,咽喉乾燥疼痛。2、咳嗽引起的胸痛。

13、外關+ 後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風清熱,調氣止痛,通經和絡。

艾灸: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輸穴,以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維脈,主治三焦邪熱,疏風解表,和解表裡,散寒清熱。督脈總督一身之陽,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督脈,所以本對穴可治療以熱痛為主的頭痛,而後頸小腸經為所過之外,對肩胛上、頸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較好。

14、印堂+ 合谷

功用:二穴相配可和絡止痛,疏風清熱,宣通鼻竅。

艾灸:印堂為經外奇穴,實居於督脈上,有宣通陽氣和絡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說明合谷對頭面部疾病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二穴相配,疏風泄熱之功相得益彰。

15、歸來+ 三陰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通調下焦氣機,行氣止痛,利濕消炎。

艾灸:歸來雖為陽明胃經輸穴,但與女子輸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對治療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效果非常明顯。

16、太谿+ 太衝

功用: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壓,補腎瀉肝,調氣止痛。

艾灸:太谿與太衝均為原穴,前者屬腎經,後者屬肝經。王冰: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凡腎陰不足,肝陽偏亢所出現的疼痛,均可用之。

17、陽谷+ 俠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通經和絡。

艾灸:陽谷為手太陽小腸經火穴,俠溪為足少陽肝經滎水穴。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根據五行學說,水克火,所以臨床應用本對穴時補俠溪、瀉陽谷。

18、足三里+ 三陰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氣止痛。

艾灸:足三里為陽明經合穴,本經由頭到足為降但足三里一穴為降中有升。三陰交為脾經之輸穴,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由足至脾為升,但三陰交一穴升中有降。陽不降則陰不能升,陽之降,陰之引也,陰之升,陽之伸也,這樣一升一降,維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濁的功能得以正常。

19、曲池+ 上巨虛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利濕,行氣止痛,制止瀉痢。

艾灸: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上巨虛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對穴善治大腸諸疾,針後能消炎止痛,清熱利濕,改善腸道的蠕動功能。

20、風池+ 崑崙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通經絡,以少陽、太陽經為好,祛風解表,明目益聰。

艾灸:風池為足少陽肝經與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陽維、陽蹺脈的交會穴,所以偏正頭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療要穴。對降低眼壓有較好的作用。崑崙治頭痛為遠道取穴。

21、頭維+ 列缺

功用:二穴相配可祛風止痛,解表祛邪。

艾灸:頭維為陽明胃經的輸穴,一般針刺時向後沿皮刺1.5寸,列缺是手太陽肺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所以可以治胸腹部疼痛,一般向上斜0.5-1.0寸。

22、命門+ 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補腎益精,舒筋活絡。

艾灸:命門是生命之門,有助陽固精,強壯之功。本穴屬於全身補穴之一,沒有瀉的作用,通常用灸法為主。委中屬全身瀉穴之一,沒有補的作用。這樣一補一瀉互用,虛實腰痛均可用之,委中以刺血為主。

23、中渚+ 後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舒通經絡,調和氣血。

艾灸:中渚與後溪相配,對治療頸椎綜合症所引起的疼痛感和後頸部側不靈活,有其特殊的作用。但必須注意,使按壓感向上傳導至肩部效佳。

24、百會+ 湧泉

功用:二穴相配可引陽下行,平息肝陽。

艾灸:湧泉為腎經井穴,腎水涵養肝木,如腎陰不足肝陽偏亢,發為頭昏眩暈,頭痛易怒,用湧泉有’病在臟取之井’之意。百會為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之交會穴,本穴屬補穴,與湧泉瀉穴同用,一補一瀉,補不戀邪,瀉不傷正。

25、少商+ 歷兌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利咽,消腫止痛。

艾灸:少商一般採用點刺出血。厲兌針1分。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瘀毒有三種,是疾病的根源,教您灸出健康來!


轉自:公眾號“脈脈養生”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將身體的瘀毒主要分為三大類:瘀血、水濕和食瘀。中醫有這樣的說法:萬病皆生於瘀;人衰老的過程就是經絡不斷瘀堵的過程。

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全身瘀堵大概能達到50%以上,這時候人體開始走向快速衰老。

人之所以疼痛部位、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瘀血還和哮喘、牛皮癬、抑鬱類疾病、婦科疾病的關聯很大;水濕和脾胃腎臟的功能、肌肉類疾病、黃斑病等關聯很大;食瘀和心血管疾病、膽囊胰臟疾病、瘡疔癰膿類疾病的關聯很大。

前人云: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毒和瘀是人體內的垃圾,時刻都會產生,身體一系列瘀堵,會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濁邪積聚,漸漸積累就變成癌。

如何自查是否有瘀毒

(一)食瘀

頭髮和麵部易出油;

經常有心煩的狀況;

大便黏膩,胃腹部脹滿;

臉上看上去粗糙不干淨,或長橫肉;

午後乏力,不休息一會下午就很難受;

易磨牙、打鼾、說夢話、鼻息粗重,屁多。

為何會出現食瘀呢?無非是現代人過於“貪吃”,傷了腸胃,導致體內濁物叢生而成。從人體生理而言,一切不該有的,或者多餘的東西皆可致病,所以有句俗話說:病是吃出來的。

中年人從來就是食瘀的主力,他們經歷過食物匱乏時期,對食物很偏執,且大都有一些錯誤的健康觀念,比如說能吃就是健康,連得了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富貴病都還敢去進補。青年人中食積的情況也愈加增多,因為社會就是宣揚“吃貨無罪”。



(二)水濕

五官、四肢浮腫;

另外不想動不想說話;

舌白淡胖嫩、舌邊有齒痕;

眼袋重、小便不利、黃疸、心下滿悶;

很渴卻不想喝水,或想喝水,喝了卻不解渴,還胃腹脹。

現代人聽信“八杯水”排毒理論,其實有些人並不適合多喝水,會導致中焦水濕囤積不氣化,形成濕症;不運動是造成水濕的主要原因。另外思慮多也會導致濕毒,所謂思傷脾,脾傷了,水液氣化能力就弱了;

(三)血瘀

血瘀產生的原因:

一是外傷,比如流產、剖腹產。

二是受寒或受熱: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食冷飲冰,吹空調冷氣,單衣薄褲都是病因。不過熱邪損傷血脈,則血脈無以壅遏營血,血液失去運行之道而留止不行,也會成為瘀血。

三是情緒不穩定造成的,若情志鬱結,氣機不暢,都會造成血液運行不暢。

艾灸排三瘀

(一)灸除食瘀

祛食瘀切不可亂用瀉藥和排宿便產品,這樣會傷害脾胃和津血,過後會更容易便秘。能用瀉藥的只有熱性便秘,這要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

其實排濁物,老祖宗的方法就很有效。而且辯證調理,才是真正的科學療法。

面紅心煩或口乾口臭的屬於熱秘;排便困難,脅腹痞悶的屬氣秘;陰虛:形體消瘦,大便乾結如羊糞,頭暈目眩;血虛:大便乾燥,面色無華,心悸眩暈。

便秘主要灸天樞、上巨虛、大腸腧、脾俞;如果是熱秘配曲池,氣秘配氣海,血虛配血海,陰虛配三陰交

(二)灸除水濕

濕氣重的人普遍脾臟功能不好,食療稍有不對還會加重脾胃負擔。

艾葉有自動找水的功效,艾灸的開鬱、補陽氣作用,可以快速運化濕氣,蒸騰濕氣,就像太陽蒸發濕氣,道理是一個樣的。

經常艾灸幾個健脾祛濕穴位,如脾俞、中脘、足三里、豐隆、陰陵泉,不出2月,就會有明顯的改善,並能提升身體元氣。

(三)灸除瘀血

艾灸能溫通經絡、活血化瘀,而且人體上自帶幾個活血化瘀的穴位,就類似於當歸、益母草、田七。它們之間相互銜接,與內臟存在密切關係。

活血化瘀艾灸要穴:膈腧、血海、曲池、三陰交、复溜等。艾灸這幾個穴位,利用艾灸的溫熱作用,可以促進周身血液循環,活血化瘀。

建議:最好就醫辨證施治,如果能結合刮痧、拔罐、推拿和湯藥來進行綜合調理,效果會更快更好!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這五個瑜伽動作要常練,最養女人



子宮是女性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新生命的開始,是女性年輕美麗的秘密,所以一定要保護好子宮,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子宮保持良好的狀態呢?下面給大家介紹5 個瑜伽的動作,滋養子宮不說還能強化腎臟功能哦

體式一:犁式

體式功效:

▷ 按摩腹部器官,改善消化系統;

▷ 彎曲脊椎,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頭痛;

▷ 緩解肩肘僵硬,腰痛,背部關節以及由風寒引起的胃部疼痛;

▷ 刺激腸道,消除胃脹氣,糾正月經不調。

習練步驟:

1、仰臥,雙腿伸直併攏,雙手自然貼放身體兩側,掌心貼地。


2、吸氣,向上抬起雙腿,雙手按壓地面,使背部抬離地面,然後雙腿緩緩向頭頂方向伸展,雙腳觸地,保持數秒,身體還原。

PS:雙腳翻不過去的,可以讓同伴幫忙喲~

體式二:貓式

體式功效:

▷ 充分伸展背部、腿部和肩膀,改善血液循環

▷ 對痛經、經期紊亂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 增加身體靈活性

▷ 有一定的瘦腰功效

習練步驟:

1、四肢著瑜伽墊成跪姿。雙睦微微分開,頭部擺正,頸部與肩背平行,臀部收緊,大腿繃直,與地面保持垂直,雙臂伸直撐在肩膀正下方。與地面垂直,手指指向身體前方。

2、吸氣,慢慢地將骨盆翹高,腰部向下壓,使背部脊椎呈像描一樣向下彎曲的弧線,頭部慢慢抬起,注視斜上方,眼望前方,不要過分把頭抬高,保持3~5次呼吸的時間。

3、呼氣,腹部收緊,慢慢將背部向上拱起,帶動臉轉向下方.注視大腿的位置,感受背的伸展.保持3~5次呼吸的時間。配合呼吸.重複練習5~8次。

體式三:半月式

體式功效:

▷ 活動髖關節和膝關節。

▷ 拉伸腿部肌肉,美化腿部線條。

▷ 鍛煉身體的平衡能力,集中註意力。

習練步驟:

1、站立,身體前傾,雙掌撐地,雙臂與地面垂直。吸氣,盡量向後向上抬高右腿。

2、呼氣,胸、腹部向上翻轉,右臂向上伸展,與肩部、左臂成一條垂直線。身體重心放在左腳和左臀上,左手支撐身體。保持數秒,身體還原至基本站姿。

PS:做最後一個動作時,如果無法使腿抬得更高,或無法使雙臂成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直線,可讓教練用手握住你的小臂和小腿腿肚,以幫助你更好地完成練習。



體式四:花環式

習練步驟:

1、雙腳併攏蹲在地面上。腳底和腳後跟應該完全地放在地面上。抬起身體,保持平衡。

2、現在分開雙膝,軀幹前曲。

3、呼氣,繞過彎曲的膝蓋,把手掌放在地面上。

4、依次把雙手放在背後,雙手手指相握。

5、然後向上伸展背部和頸部。

6、保持這個體式30到60秒,正常地呼吸。

7、現在呼氣,身體前曲把頭放在地面上。保持這個體式30到60秒,正常地呼吸。

8、吸氣,從地面上抬起頭,回到第5步。

9、鬆開雙手,在地面上休息。

體式五:蝴蝶式

習練步驟:

1、兩個腳掌相貼,膝蓋向外側放下。握住雙腳,輕輕地把腳後跟向跨下拉,但不要勉強用力。吸氣,挺胸,甚至脊椎,下巴微微內收。繼續輕輕地拉雙腳,膝蓋向地板壓。TIPS:整個頭頂向上提,保持脊椎挺直;一定不要聳肩,雙肩要拉開,遠離耳朵;通過反复練習,你最終能夠把膝蓋一直放到地板上;保持該姿勢呼吸10次。

2、吸氣,挺胸向上看,呼氣,從腰部向前彎。下巴前伸並儘向下與雙腳靠攏,但要感覺舒適。向上看,軀幹向前伸展。

3、反作用姿勢是,先吸氣,身體收回來,以膝併攏放鬆一會兒,然後再繼續練習。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老中醫總結秋季養肺16個三字經,要牢記


夏日的暑氣還沒完全消去,但是秋季已經開始來臨了,中醫認為,秋季養肺最為適宜,肺屬金,而秋季大地一片金黃,故肺主秋季。秋季養生重在養肺,養好肺,秋冬才會少生病,那麼秋季如何養肺呢?下面教大家秋季養肺三字經,一起來看看。

1、要戒菸

吸煙對肺損害很大,會將呼吸道上皮的纖毛破壞掉,這些纖毛是呼吸道的“清道夫”,一旦被破壞,保護作用會差很多。

2、吃銀耳

銀耳是滋陰潤燥的飲食佳品,它潤而不寒、甘而不膩、補而不滯的特性,正適合秋季的平補原則。銀耳的食用方法有多種,最常吃到的是銀耳羹。將銀耳撕成小塊,水發1小時左右,食用時取適量發好的銀耳加適量冰糖(糖尿病人可不加)用水燒開即調製完成,也可加些梨、百合、大棗、枸杞等,滋陰潤肺效果更佳。注意煮好的銀耳羹不宜久放,隔夜的銀耳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對人體有害。


3、練呼吸

秋季養肺首先就要多做深呼吸。每天清晨起床先站在窗口,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吸氣時,最大限度向外擴張腹部,胸部保持不動;呼氣時,最大限度向內收縮腹部,胸部保持不動。呼吸要深長而緩慢,用鼻呼吸,每次深吸氣3—5秒,屏息1秒,然後慢呼氣3—5秒,屏息1秒。每次5—15分鐘,每天練習一兩次。

4、勤喝水

秋季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與呼吸道的正常濕度。還可直接將水“攝”入呼吸道,方法是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每次10分鐘,每日2~3次即可。

5、按迎香

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用拇指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次(位於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每天早晚各做一至兩組。

6、凍一凍

中醫養生提倡“春捂秋凍”,認為立秋之後天氣雖逐漸變涼,但暑熱未盡,適當地“秋凍”更有利於增強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不過,“秋凍”也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弱,在進入深秋時要注意保暖。此外,睡覺時不要蓋得太多,以免出汗。

7、常摩喉

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虎口對住咽喉。端坐或站立,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雙手交替30次為一遍,可連續做2—3遍。這種方法有利咽、止咳、化痰的作用。

8、多食粥

秋天食物宜以養陰生津之品為主,如芝麻、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蔔、蔬菜等柔潤食物,少吃辛辣燥熱之品,必要時可服補品,但應清補,不可大補。可食用銀耳粥,加蜂蜜適量飲用。也可食銀耳、大棗粥,調入白糖或冰糖食用。或蓮藕加蜂蜜粥、山藥粳米粥。

9、叩肺俞

每晚臨睡前端坐椅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後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數十下,同時抬手用掌從兩側背部由下至上輕拍,持續約10分鐘。這種方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並有助於體內痰濁的排出,且可疏通脊背經脈,預防感冒。

10、常歡笑

養肺的方法多種多樣,“笑”可能是最“便宜”且有效的一種。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而現代醫學也有研究證明,笑對機體來說的確是最好的一種“運動”,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尤其是對呼吸系統來說,大笑能使肺擴張,人在笑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暢。另外,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吸收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隨著流暢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11、常搥背

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0次。搥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同時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12、常咳嗽

隨著工業污染和城市汽車排放量的增加,大氣污染也隨之加大。人體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後,輕者可引起支氣管、肺泡的炎症,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癌變。因此,秋日應注意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每日早晚應選擇空氣清新處主動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減少肺部損害。

13、健肺功

“健肺氣功”:晚餐1-2小時後,先慢走10-15分鐘,然後找一處環境安靜、相對開闊的地方,站定後全身放鬆,兩眼徐徐向前平視,雙足邁開與肩同寬,雙掌相搭掌心向上,放於肚臍下3公分左右的位置,吸氣時收腹,再緩緩呼氣放鬆。如此練習半小時,對健肺很有幫助。





14、健步走

秋季最適合的戶外運動首選健步走。健步走可增加肺活量,增強橫膈肌肉的強度,提升肺部功能;同時排出體內廢氣,緩和慢性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的症狀。健步走以每小時5公里左右的步速最為合適,控制在1小時以內,不宜過度勞累,以感覺微微喘氣為度。場所宜選擇公園等草木茂盛、坡度較緩的空曠地帶。注意應配合均勻的深呼吸,擺動雙臂,大步快速前進。

15、去登山

登山是立秋之後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此外,立秋後郊遊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作用。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

16、吞津液

這裡所謂“津液”指的是唾液。清晨洗漱後,可閉目靜坐,舌輕舐上齶,待口中津液充滿後,鼓漱36下,將津液分三次嚥下,配合叩齒36次養生效果更佳。平時也可隨時進行,長期堅持,可以緩解便秘等症狀。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手上發青、發紅、發白……都可能是疾病症狀,別不當回事!


看手也能看出身體健康狀況?這可不是看手相,而是叫做手診。手診是通過對手的觀察,判斷身體疾病,了解健康狀況。不過這裡提醒您,手診只是一種輔助診斷和輔助治療的手段,有一定保健意義,可不能過於“神化”它的作用。

看常見的10種疾病,在手掌上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我們的手掌,就是一面健康的鏡子。在我們的手掌上,對應著身體的不同區域。

看手診的時候,要在自然光下。手不要放太高,也不要太矮,因為重力會對顏色有影響。

看手要先看顏色,一般人的手掌的確是紅白兩色的,在血管密集分佈的地方顯現的是紅色,在血管分佈相對稀疏的地方顯現的是白色,但要注意的是:健康人的手掌顯現的紅色是淡紅的或者粉紅的,相見在淡紅或粉紅色中的白色是柔和、協調、自然均勻分佈的。總之,健康人的掌色給人的感覺是榮潤光澤、氣色調勻的。

如果手掌某些地方白色、紅色、青色、黑色、黃色特別突出,則可能意味著健康出現了問題。



大魚際偏紅

心區位於手掌大魚際區域,當偏紅時,表明心區有火,可能會出現心煩、失眠、胸悶等狀況。

對策:心火旺,人自然覺得想要降溫。於是“大口吃冰”、“熱後立即沖涼”、“睡在地上貪涼”…這些方法都是很危險的。

從外部“澆滅”熱氣,人覺得“一時涼爽”。實際上:對人的陽氣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過多的生冷食物使體內聚集了過多的寒氣,反而容易生病。

去心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喝點蓮子芯茶,但如果脾胃虛寒則可以選擇搓筷子。

雙手握住筷子,一定要是筷子的上半部分,因為它有棱,會起到很好的刺激效果。握住它反复的搓動,在搓筷子的時候,手掌會有刺激感。會發紅發熱,疏通心經,起到去心火的作用。

中指下部分發紅

中指指關節最下端對應的是頭區,此處若是出現紅色,一般是肝陽上亢,容易出現頭脹、頭暈、耳鳴、高血壓等。

對策:吃三七粉可有效預防和緩解心腦血管疾病。可以選擇牛奶或溫水送服三七粉,一次送服最好2到3克。也可燉雞、燉排骨,等雞或排骨熟後,加入10-20克三七粉,燉十分鐘即可。

可以選擇在早上空腹服用,脾胃不好的也可飯後半小時服用。

小魚際下端發紅

小魚際下端發紅的人,往往血糖會偏高。中醫講陰虛內熱,出現口渴、口乾情況。

尤其是30多歲的人,很可能出現血糖高的情況。這個地方發紅,最好注意下血糖情況。如果血糖控制好了,小魚際區域紅色也會變淡。

對策:可以取西洋參、葛花、麥冬代茶飲,能夠氣陰雙補。

肝區偏青色

肝區如果略青,說明最近勞累或者思慮過度。如果青色重或者鼓起來,說明容易出現肝鬱、脾氣暴躁等。如果肝鬱久了,很容易出現疾病狀況。

對策:可取合歡花、炒棗仁(碎)、柏子仁各5克,煮茶喝。肝區如果青色,還有酸痛感覺的話,可以用手在肝經區域從外側向手心慢慢輕輕的往下推,推個10分鐘左右。

風濕區青色

風濕區位於大魚際的下端部分。中醫講,濕氣下沉,受涼後出現腰腿疼痛。此時,風濕區偏青,要注意保暖。

對策:可以試試藥浴泡腳。艾葉、紅花、桂枝、細辛,能夠溫陽、通絡、活血。嚴重的人可以每樣30克,水溫38-42℃,泡到全身微微出汗。

中指下端發青色

中指下端部分是我們的頭區。年輕女性中指出現青筋,一般是偏頭痛。

如果40歲以上出現青筋,不超過整個長度的三分之一,可能眼睛出現了問題。

但若40歲以上,青筋長度超過三分之一,則要考慮可能是腦血管硬化。

對策:護心腦血管,羅大倫有個金方,取三七粉、西洋參粉各等量,比如三七粉50克、西洋參粉50克即可。兩者混合均勻。每日溫水沖服,一般每人每日服用混合粉末1克即可,重症患者可適當加量(如3~5克),可使用常溫水、牛奶送服。這個方子如果增加一味藥——丹參,也是等量,對腦血管的保養也十分有益。

心區發青

年輕人可能是勞心過度,要注意休息,就能恢復。但中年人如果出現蚯蚓一樣扭曲的青筋,就要注意保護心髒了,冠狀動脈可能出現了問題。

對策:大蒜中的活性成分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堵塞、降低膽固醇、減少血栓的形成、調節血糖。每天吃2~3瓣醋泡大蒜。

手掌中間有白色斑點

手掌中間是胃區,如果皮膚下出現明顯的白色的斑點(普通人有均勻的白色斑點),一眼看出來和別人不一樣,意味著你可能脾胃不好,胃有問題,會出現發酸、打嗝、怕涼。

對策:常喝薏米芡實紅棗粥,選用上好的薏米,再加點芡實和紅棗,搭配在一起,既可調理脾胃又能養生。如果感覺胃痛胃反酸,將雞蛋殼洗淨打碎,放入鐵鍋內用文火炒黃(不能炒焦),然後研成粉,越細越好。每天一個蛋殼的量,分2次在飯前或飯後用溫開水送服。蛋殼是味中藥,具有止酸止痛、止斂止血的功效。

結腸區紅白點相間

結腸區位於胃區域旁邊,此處若是出現紅白相間小點,就是中醫講的泄瀉,泄瀉比較常見的是過敏性結腸炎,吃的不合適、遇冷就會拉肚子。

對策:常用糙米煮飯或者煮粥,能幫助消化及清理腸胃,為腸道輸送源源不斷的能量。

生殖區有白色題

手掌最下端是子宮和陰道的位置,出現白色,一般容易出現痛經、不孕不育、子宮肌瘤等情況。

對策:建議常喝四物湯,這味湯是最牛的補血湯,且見效快。台灣很多明星們說到保養時,都推薦過四物湯。

取熟地18g、當歸18g、白芍15g、川芎9g,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用來燉魚、燉肉煲湯。

提示:手診僅是望診部分,確診需就醫,切勿擅自用藥。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流鼻涕常按飛揚穴,清熱安神,防治腰腿痛


人體外感風寒或外感風熱均有流涕現象,需要分清鼻涕的種類,顏色。

風寒感冒患者的鼻涕多為清稀,而且量多,且頻繁打噴嚏,觀察其舌質可見苔薄而白,人體惡寒感重,伴有發熱,最重要的是無汗。

還有因氣虛導致的流涕,與風寒感冒導致的流涕較好區分,氣虛者的鼻涕剛開始時候清質如水,久之可見黃色,有臭味,遇到過敏物或較冷的事物可隨即發作。



如果是外感風熱情況將大相徑庭,鼻涕顏色為黃色且濃稠,量亦多,因鼻孔潮熱所以通常可見鼻孔周圍紅腫,觸之有痛感,發熱怕風,觀其舌質苔白但舌頭紅艷,關鍵是汗出較多。

還有濕熱導致的流涕,顏色亦黃濁有臭味,如何與風熱感冒區分?因濕熱導致症狀亦見口苦粘膩,不想喝水,小便黃而且觀察舌頭,舌頭紅色,舌苔黃且油膩感重。

治療時應論證而治,如風寒感冒應選用疏風散寒的方法,風熱則用辛涼解表的方法,體內濕熱則需採用清熱利濕的藥物,氣虛者當分清是肺氣虛,還是脾氣虛。

穴位建議:飛揚穴(上述四種流涕情況者皆可使用)

該穴善於治療鼻塞流涕、頭痛目眩、腰腿痛等症狀,按摩之可清熱安神。

取穴方便,循跟腱外側骨頭而上,按摩時應先端坐,雙腿膝蓋向內傾斜,食指中指雙指按摩穴位約3-5分鐘,一天3次為宜,配伍合谷穴,治療目眩頭痛的效果更佳。

人生不易,懂得按摩,健康隨行。

文章來源:有料健康驛站

婦科疾病的治療穴,女性的“貼心男友”,懂得使用健康常在


每逢月經來襲,女性總會變得心浮氣躁,雖然是一次“換血”的機會,但是要付出疼痛的代價,而你身邊的男朋友往往也只能叮囑你“多喝熱水”,女性聽後甚至會不勝其煩,認為男友真不靠譜!

其實人體有一個穴位,特別適合女性按摩使用,他是女性關鍵時刻的“貼心男友”,他就是三陰交。

①配中極穴治療月經不調

三陰交,老中醫習慣性讚譽它為女三里,因為他是女性的“第二男友”,時刻關心著女生生理情況,只要懂得按摩,即可避開多種婦科疾病,猶如強身健體的“靈丹妙藥”。

女性痛經,痛感持續不下者可按摩三陰交,不過有痛經史的女性,應在月經來臨前一周按摩該穴,每日花10分鐘按摩約3到5次,效果顯著。同時該穴亦有養顏美容,補血強身的功效。



②配子宮穴治療陰挺

陰挺主要表現為子宮向下脫垂,從陰道壁脫出或脫出至陰戶外,中醫學中解釋,這是因為人體氣虛,無法昇陽舉陷,故可下脫。

張景岳也曾在《婦人規》中解釋,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是胞絡傷損或分娩過勞,導致鬱熱下墜,但因人體中缺乏元氣,無法起固澀的作用。

三陰交可行氣通絡,補益肝腎,鼓動腎氣流通全身,健脾和胃,促進人體對食物的吸收,填補元氣。

③配足三里緩解泄瀉,停止腸鳴音

濕熱體質的人容易腹瀉,伴隨有腹痛的症狀隨行,腸鳴音是腸胃蠕動時發出的一種氣過水聲,它的出現暗示人體內有胃腸炎、消化不良、便秘等情況出現。

三陰交主要作用為健脾舒胃,使體內濕熱之氣排出體外;足三里穴主治胃腸疾病,可燥化脾濕,生髮胃氣促進消化;兩者同用相得益彰。

④配大敦穴治療疝氣

人體腹部部位出現“突起”,這是因為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正常解剖位置後,穿過最薄弱的地方進入下一部位,類似於陰挺症狀表現,女性的卵巢、輸卵管亦容易透過薄弱點膨出。

它的形成與婦女體質有關,可因為妊娠期過度用力、肥胖或者咳嗽、打噴嚏造成。中醫學中解釋疝氣,可因肝氣鬱結,疏通不利或寒濕內停使得肝經受擾從而發病,三陰交與大敦同為疏肝理氣的穴位,按摩之昇陽舉陷,使氣體上升,預防疝氣發生。

⑤常見配合內關穴、神門穴以治療失眠

心腎不交是中醫說法,也是失眠的主要原因,因腎精不能上榮於心,心火不能下降,兩者不能平衡互溶,故心臟缺乏“心陰”,人多有顧慮導致失眠。

三陰交只取其調補腎臟的功能,內關穴按摩祛心煩,關鍵是神門穴,按摩有洩心火,和脾胃的功效,增進睡意,三者聯合,人能安眠。

人生不易,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來源:有料健康驛站

按摩補瀉虛實,三招教你正確的按摩手法,調整陰陽、平衡氣血



一般認為,凡是具有促進興奮、營養、激發、扶正、升溫作用的手法均屬補法;凡是起到抑制、疏散、通暢、袪邪、降溫作用的手法均屬瀉法。補瀉手法的作用雖然有異,但目的一致,即調整陰陽、平衡氣血、疏通經脈、袪邪強身,以達到機體內外環境的相對穩定。

《黃帝內經》有云:“盛則洩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陌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即通過按摩補瀉虛實,疏通人體的氣血,達到愈病、保健、強身的目的。那麼,什麼是補瀉呢?一般認為,凡是具有促進興奮、營養、激發、扶正、升溫作用的手法均屬補法;凡是起到抑制、疏散、通暢、袪邪、降溫作用的手法均屬瀉法。補瀉手法的作用雖然有異,但目的一致,即調整陰陽、平衡氣血、疏通經脈、袪邪強身,以達到機體內外環境的相對穩定。


穴位按摩的補瀉方法可分為以下3種:

1.輕重補瀉法

一般認為補法是較輕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柔和、輕快、時間短促。例如,輕柔、輕按能疏通氣血、扶正補虛。瀉法是重刺激的手法,手法重而強,用力由輕入重,作用時間長。例如,重揉、重按能止痛活血,以疏散凝滯結聚,開導閉塞腫脹,減輕疼痛。

2.左右旋轉補瀉法

按摩時,以中指、食指、拇指,或用大魚際按摩某一被按摩部位或六位,順時針向旋轉(向右旋轉)為補。或以拇指、中指並按兩穴,或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按三六,順時針向旋轉(向右旋轉)亦為外法。以中指或食指按住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穴位。逆時針向旋轉(向左旋轉)為瀉。或以拇指、中指並按兩穴,或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按三穴,逆時針向旋轉(向左旋轉)亦為瀉法。

3.迎隨補瀉法

《黃帝內經》對迎隨補瀉有具體說明:“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也就是說,臨床按摩時,需通而補者,應順其經脈的走向進行按摩。需行而瀉之者,應逆其經脈的走向進行按摩。那麼,經絡敲擊的順逆如何判斷呢?

經絡以起點為依據,可分為手經和足經。手經和足經又都分為陽經和陰經。比如手陽經的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都是逆瀉、順補;手陰經的肺經、心包經、心經是順補、逆瀉;足陽經的胃經、膽經、膀胱經是順補、逆瀉;足陰經的脾經、肝經、腎經則是逆瀉,順補。這裡教大家一個口訣:“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腹。”方便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心包經一般為補,夏天心火旺的時候可以逆敲,瀉心大火,腎經任何時候只能補,不能瀉,依照上面所說,腎經應該由下往上敲或者疏通;膽經多從上往下敲,用補法。但在大腿部肌肉發達,補法也得用力,主要是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等穴位要用一定的力度敲擊。過了膝蓋,從陽陵泉開始往下要手法略輕;膀胱經的俞穴,如肝俞、胃俞等穴位,俞為通道,而人的後背最易受寒堵塞,需要一定的力度按揉,打通通道。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肝膽經失調導致大腿肥胖?簡單7招瘦各個部位,最後一招瘦全身


大道至簡。肥胖這個病是怎麼產生的呢?中醫認為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外寒,另一個就是內火。有人認為這個原因有點簡單了。人可能得的病那麼多,怎麼只歸結於外寒和內火呢?我現在給大家分析一下,就像冬天來了,河水流速會減慢,甚至結冰。當人受寒,寒氣侵入身體,血液就會流通緩慢,會沉積下來,形成淤滯,這就是寒凝血滯。

血流緩慢就會造成淤血的堆積,這是一個外因。而內因就是內火,肝氣的鬱結,氣滯則血淤,這也是造成淤血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肥胖實際上是人體的垃圾排泄不出去,並不是能量儲備過多。因為人身上的贅肉不是一種優質的脂肪,它絕不會在身體需要的時候變成一種儲備調動出來,它只是身體的負擔,需要及時給它清走才行。

當氣滯血淤的時候,就會造成經絡堵塞,從而帶來臟腑功能的紊亂。這樣,體內的垃圾代謝不出去,沉積在血管壁就是高血脂,沉積在肝臟就是脂肪肝,而沉積在皮膚表面就是贅肉。

要想徹底改善肥胖的問題,就要通過祛除外寒和內火來完成。其實不光是肥胖的問題,如果祛除了外寒和內火,五臟功能得到了調節,整個身體狀況都會得到改善。中醫治病不是治症,而是整個身體的調節。身體調節順暢了,血脈都通暢了,病自然就消除了,肥胖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1、肝膽功能失調引起的肥胖自療法

治療方法是推大腿內側的肝經和外側的膽經、敲帶脈穴。肝膽失調造成的肥胖,通常體現在大腿內側和外側,以及腰部的兩側(即所謂“游泳圈”)。

清除大腿內側肝經上的贅肉,可用手掌根推肝經。每天睡覺的時候,用手掌根從大腿根推到膝蓋附近,把這條肝經的位置推幾百下。

清除大腿外側膽經上的贅肉,可敲膽經。大腿外側膽經有一個天然的標誌,就是人們褲線的循行位置。要想減去這個部位上的贅肉,只需要拿指節去敲打就可以了。

清除腰上的贅肉,可敲帶脈區。如果腰上有贅肉,就敲腰兩邊的帶脈區,這裡是肝膽經的循行位置。敲帶脈很簡單,只要平躺著,手握空拳,每天堅持敲打300次,由輕到重,不久這些贅肉“游泳圈”自然就下去了。

2、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肥胖自療法

治療方法是跪膝法。就是在床上,或在地板上鋪上墊子,每天跪著走,就可以幫助胃功能恢復正常。

像這麼每天跪著走一走,所有的氣血就首先奔胃經而去了,原來存積的贅肉就會被帶走,被排泄出去了。而且不光是減了肥,如果原來膝蓋有損傷,有關節炎很痛,經常跪一跪,新鮮的氣血會把裡面的淤血和寒氣沖走,膝蓋就會不痛了。

3、小腸功能失調引起的肥胖自療法

治療方法是捏手臂內側。把手舉起來做個敬禮的動作,然後用手指肚捏手臂內側。大拇指是心經的位置,其他四個指肚捏的就是小腸經的位置。

捏的時候一定要緊鑼密鼓地捏,不要空隙太大,要挨著捏,邊捏邊結合點掐、點揉,從腋下往肘上走,連著揉下來,一直揉到小臂。

每天堅持,不但這裡的贅肉可以減少,而且還能改善心臟供血的功能。另外,肩膀上有問題或者頸椎病等都會相應地得到緩解。所以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朋友們,要經常揉心經和小腸經。

4、心臟功能失調引起的肥胖自療法

治療方法是用大拇指揉心包經。只要拿大拇指按揉心包經就行了。把胳臂往前伸平,從腋下到中指的這條直線就是心包經。在按揉的時候,心臟功能比較弱的人或者心血管有輕微淤阻的人,都會發現有相應的痛點在上面。一定要把這個痛點給揉散,這就是淤血。

如果心臟問題稍微重一點的人,通常肱二頭肌下面有更為明顯的痛點,一定要多揉這裡。這時,減肥倒是次要的,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把心血管給打通,讓它通暢,這樣就可以防治心梗、心絞痛、冠心病等疾患。

5、脾的運化失調引起的肥胖自療法

治療方法是推左側小腿上的脾經。脾經在小腿內側的這一段穴位很多,也最容易找。當貼著小腿這根骨頭的內側來捏,會找到一些痛點,這些痛點都是穴位。脾經堵塞的人,這些穴位會非常敏感、疼痛,這時就要多揉。

另外,對於脾經來講,揉左側效果最好。這裡有一個普通的規律:比如說肝在右側,那就多揉右側的肝經;心臟在左側,揉心包經的時候要揉左側。

6、膀胱經失調引起的肥胖自療法

治療方法是在後背膀胱經按摩、刮痧、捏脊、艾灸。如果有人不喜歡刮痧,也可以用拔罐、按摩、捏脊、艾灸的方法,目的就是清除後背的寒氣。

而消除臀部上贅肉的方法是趴著,用拳頭敲打臀部,可以達到臀部減肥的效果,而且也可以把臀部的寒氣排出。還有,大腿後側、小腿肚子上的贅肉都可以用按揉、點揉的方法來消除。總之,要在膀胱經上用力。

7、通治各種肥胖的自療法:推腹法、走路法、早睡早起

推腹法顧名思義就是推肚子。因為人體的12條經絡都在肚子上有循行,所以把肚子推順了,12條經絡就通暢了,等於都得到了鍛煉。推肚子的時候,要用食指肚從心窩開始推。有時候,您可能感到心裡悶得慌,堵了口氣,這時要把這個氣推散。

推的時候要往下推,推過肚臍眼,推到小腹部。先推中間這一條,然後再推兩側。推到肝膽經的時候,要斜著往中間推,因為肝膽經是斜行走向。這麼一推腹,12條經絡都調節和暢通了,身體的垃圾也會很容易被帶走了。

臨睡覺的時候要推一次,第二天起床之前再推一次,各推5分鐘。

走步法就是每天徒步。當您要上班的時候,最好在離單位不遠的地方提前下車,然後走著去上班。老年朋友去公園時要多走路,這樣可以均勻地將身體的贅肉減下去。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口、眼、鼻、耳、舌對應脾、肝、肺、腎、心,五官暗示五臟健康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曾提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臟的健康狀況,它們的一些異常變化也代表了五臟隱藏的病變。

1、心臟好壞看舌頭

中醫認為,舌的形態、色澤、靈活度、味覺情況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若舌色紅潤、轉動靈活、味覺靈敏說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爛、生瘡、疼痛,多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為心血瘀阻;舌色紅而深暗,多為心陰不足;舌體胖嫩,多為心陽不足。

想要保養心臟,除按時休息、及時就醫外,還可以配合食療:心有實火的,可以用蓮子芯代茶飲;體虛的可服黨參、當歸、生黃芪等。


2、口味唇色反映脾

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可以反映脾胃的問題。若脾氣健運,氣血充足,則唇紅潤澤;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則唇色淡白或萎黃無光;口淡無味,多為脾氣虧虛;口唇黏膩或發甜,多為脾胃濕熱;口中泛酸,說明肝脾不和;唇腫或口角潰爛而痛,多為脾熱或脾火。

此時,應調整飲食結構,尤其應禁食生冷、油膩的食物,還可服用健脾益氣、滋陰養胃的藥物,如黨參、山藥、薏米、百合、白扁豆等。

3、肺功能影響鼻子

中醫學認為,肺氣通於鼻,只有肺氣調和,呼吸通暢,鼻子才能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在臨床上,鼻塞流清涕,多為風寒襲肺;鼻子紅,多是肺熱或內火旺盛;鼻子乾燥或經常出血,多是陰虛火旺。諸如此類,嗅覺不靈敏、經常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現象,都說明肺臟功能的降低,此時應注意戒菸和防寒,加強體育鍛煉,多吃新鮮瓜果蔬菜。

可以將白蘿蔔、梨、藕切片煮湯,加入冰糖後代茶飲,具有清火潤肺、降氣除痰的功效,尤適用於老人和兒童。

4、肝血足眼睛亮

中醫認為,眼目的功能有賴於肝血的濡養和肝氣的疏泄。若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會出現兩眼昏花、視物不明、夜盲等症狀;肝經火盛,可能出現眼目紅脹腫痛;肝腎陰虛,則可能出現眼澀、眼乾等。

此時,除了注意用眼衛生外,還可以取枸杞子、白菊花適量,煎煮15分鐘取汁,或以沸水沖泡,代茶飲用,具有滋肝明目、補虛益精之功。

5、腎與聽力相關聯

腎氣足,就會聽力好。若出現頭暈耳鳴、聽力減退、耳聾失聰,或伴有足跟痛、腰酸痛或尿頻等症狀,說明腎的功能有所下降。此時,應注意勞逸結合,房事適度,積極參加戶外活動,保證睡眠,可服用一些補腎的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需要提醒的是,儘管五臟與五官密切相關,但臨床診斷還須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應仔細觀察,及時就醫,服用任何藥物均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